靈感範文站

書憤教案精品多篇

書憤教案精品多篇

《書憤》 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意蘊美。

2、理解詩人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3、掌握詩歌借景抒情、運用典故等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屈原、杜甫和陸游是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蜀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陸游的《書憤》。

二、作家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出身於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常常談論國難國恥以至痛哭流淚,飯都吃不下。由於家庭的關係,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他的老師也都是有骨氣的人。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從小飽受戰亂的苦難,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複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後三年(1158)纔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歷任鎮江、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他“身雜老農間”,爲農民送醫送藥,與農民結下濃厚的情誼。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抱着“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懷着“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鑽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爲顯著。前期多爲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後期多爲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毛晉《放翁詞跋》說:“楊用修(慎)雲:‘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秦觀),雄慨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爲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遊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煉,結構整飭。

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

三、背景介紹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課文誦讀

五、整體感知

1、首聯

詩的開頭兩句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形象。

那時他遙望被金人佔領的北方,滿腔憤恨,氣勢如山,渴望一舉收復故土,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

2、頷聯

詩的三、四兩句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這兩句詩寫了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詩人36歲時)的兩次戰鬥,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家。詩人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鬥中去。

3、頸聯

詩的五、六句是寫現在,由於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只好徒自抒發歲月蹉跎、壯志未酬而鬢髮先斑的感慨。

“塞上長城”這個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憤怒地說:“乃壞汝萬里長城!”詩人雖然沒有像檀道濟一樣被冤殺,但因爲主戰而屢次被貶斥,“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這種“憤”多麼強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塞上長城”,是詩人畢業的抱負。陸游不僅是詩人,而且是戰略家。“空自許”,與上文“世事艱”照應,是對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憤怒控訴和強烈指責。

4、尾聯

最後兩句詩人表明自己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仍以諸葛亮爲榜樣,鞠躬盡瘁,至死不放棄恢復中原之志,幹一番報國大業。

這首詩以“憤”爲意脈,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第三、四句尤其寫得大氣磅薄,筆力雄健,是廣爲傳誦的名句。

六、問題探究

1、短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結句與詩的主旨、意境的關係。請解釋此詩起句和結句的意思,並說說它們好在哪裏?

【明確】《書憤》的起句,“世事艱”,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爲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瞭詩題中的“憤”字,這“憤”是貫穿全詩的意脈。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

2、除了這首詩,陸游還在不少詩中述及諸葛亮的《出師表》,稱頌諸葛亮的出師北伐(參見“相關鏈接”)。聯繫歷史背景,想一想,陸游爲什麼特別喜歡吟詠諸葛亮?

【明確】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殘喘,處於存亡危急之境地。陸游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一生以抗金復國、建功立業爲已任。而諸葛亮爲蜀漢丞相,“功蓋三分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最爲陸游所欽慕,陸游往往以諸葛亮自況,所以喜歡寫詠諸葛亮的詩。

書憤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及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

2、學習鑑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過程與方法:

1、瞭解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特點,學會把握陸詩的感情基調;

2、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瞭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習鑑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進而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學法指導1、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4、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5、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屈原、杜甫和陸游是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離騷》,杜甫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蜀相》,今天我們學習陸游的《書憤》

二、誦讀指導:

1、教師範讀:

書憤(其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七律一般就按2-2-3拍的節奏來讀。本詩抻何韻?有什麼好處?答: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要求學生據此方法齊讀、熟讀。

3、解題:書,動詞,記錄,記下;全詩感情基調:“憤”。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閒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自學指導語

聽錄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誦讀;然後結合註釋,和同桌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把握。(時間十分鐘)

自學檢測:

1、對詩中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題中“書”是書寫的意思,“書憤”即是抒發內心的鬱憤之情。

B、“中原北望氣如山”意謂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

C、“塞上長城”比喻能捍衛國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許”即詩人不認爲自己是這樣的人物。

D、“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本指兄弟,這裏指可以相比。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全詩共分兩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表現青壯年時期的抗敵豪情和戰鬥經歷,後四句寫不被重用的悲憤和壯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聯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值得紀念的往事,字句裏充滿了戰鬥的豪情,又含有激憤和辛酸。

C、“千載誰堪伯仲間”,既讚揚諸葛亮無人可及,又表現了渴望效法諸葛亮幹一番“北定中原”的大業的願望。

D、全詩感情沉鬱,氣韻雄厚,與李白詩風相近。

整體感知

1、首聯

詩的開頭兩句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形象。

那時他遙望被金人佔領的北方,滿腔憤恨,氣勢如山,渴望一舉收復故土,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

2、頷聯

詩的三、四兩句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這兩句詩寫了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詩人36歲時)的兩次戰鬥,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家。詩人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鬥中去。

3、頸聯

詩的五、六句是寫現在,由於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只好徒自抒發歲月蹉跎、壯志未酬而鬢髮先斑的感慨。

“塞上長城”這個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憤怒地說:“乃壞汝萬里長城!”詩人雖然沒有像檀道濟一樣被冤殺,但因爲主戰而屢次被貶斥,“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這種“憤”多麼強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塞上長城”,是詩人畢業的抱負。陸游不僅是詩人,而且是戰略家。“空自許”,與上文“世事艱”照應,是對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憤怒控訴和強烈指責。

4、尾聯

最後兩句詩人表明自己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仍以諸葛亮爲榜樣,鞠躬盡瘁,至死不放棄恢復中原之志,幹一番報國大業。

這首詩以“憤”爲意脈,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第三、四句尤其寫得大氣磅薄,筆力雄健,是廣爲傳誦的名句。

五、鑑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明確:報國無門,功業無成。對比

關於對“氣如山”的理解:資料註釋認爲“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如山”是“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鬱憤堆積如山”之意。你同意“氣憤堆積如山”這一說法嗎?

探討:理解成“氣憤堆積如山”只是就這一單個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氣憤堆積如山”,這樣的理解孤立地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聯繫上下句,它卻是說不通的。承上理解,“早歲哪知世事艱”也就是青壯年時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復中原這件事竟是這樣艱難,所以詩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承下句理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事,而作者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所以後兩句是“氣如山”的具體表現,將報國願望和爲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爲具體、鮮明,故“氣如山”作“豪氣如山”理解更佳。詩人的報國壯志如山一樣雄壯,如山一樣堅定,如山一樣不可動搖。

2、頷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蘊藉着豪壯的感情。

4、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明確: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中原爲其終身大業,儘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爲了非鄰居作者自負爲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5、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從早年豪邁到晚年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6、詩題爲《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麼?

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幹,卻正因爲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於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爲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於秦檜的孫子秦壎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着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爲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爲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雄的風格。

7、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於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8、小結: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爲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爲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六、簡析陸游愛國詩歌

陸游詩歌成就顯著,現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愛國詩篇,這些詩歌,興溢着燥熱的愛國熱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1、體現那種”“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

常恐埋山丘,不沒委鋒鏑。——《書悲》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爲國平燕趙。——《老馬引》

2、對投降派的堅決鬥爭和尖銳諷刺:

褚只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

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黨椰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夜讀範玉能攬轡錄》

3、從幻想或夢境裏寄插花了的報國理想:

三更撫忱忽大叫,夢中奪沒權亭吳。——《樓上醉書》

夜闌臣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七、研究討論,比較分析:我們就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出兩首詩的異同?

1、社會背景:離亂時代

2、作者經歷:晚年之作胸懷大志不得重用

——(創作時間、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諸葛亮:杜甫——忠心、功績(慨嘆)

陸游——矢志不渝(羨慕)

——(同樣以諸葛亮爲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4、個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曠古悲涼)

(壯志難酬)陸游——渴望北伐復國(建功立業)

——(陸游以諸葛自況,渴望建功立業)補註:作此詩時,陸游已是61歲的老人。此時他已罷官6年,只掛着一個空職蟄居故鄉。直到作此詩,才因任權知軍州事(暫時主持地方軍隊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總結:

表達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陸游——用典明志

作品風格:杜甫——沉鬱(深沉蘊藉)

陸游——(悲憤)悲壯

——因此基調悲憤,然而並不絕望,蘊藉着豪壯的感情。

八、延伸拓展

1、近人梁啓超在《讀陸放翁集》中稱讚陸游:“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又說:“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明胡塵意不平。”課外蒐集陸游的愛國詩詞,選擇你喜歡的一兩首推薦給大家。

【明確】陸游的愛國詩詞很多,最爲著名的,如: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選一)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湖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九、課外蒐集陸詩,加深這方面的認識。背誦這首詩。

高一語文《書憤》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理解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

2、瞭解七律的特點用用典的含義。

教學要求

1、背誦全文,提高對、研討的鑑賞能力,

2、瞭解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特點,

教學方法誦讀分析比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關於陸游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去職,歸老故鄉。

二、解題,誦讀

本詩寫於1186年陸洲居山陰時所作,詩中追求壯歲心情,自傷遲幕,致慨世事多艱,小人誤車,恢復中原的時機,一去而不可沒,結尾詩人並不消沉,以讚頌的口吻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

誦讀(教讀,齊讀,背誦)

三、分析

(一)釋題

書,寫,憤,憤懣,悲憤。

(二)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

(三)詩歌分類

1、詩歌分類簡表(見投影)

2、研討分類(見投影)

3、七律常識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計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韻。一二句稱首聯,二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對句最後一字爲平聲字。講究平仄相間。

(1)問:本詩抻何韻、?有什麼好處?

答: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問: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中原爲其終身大業,儘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爲了非鄰居作者自負爲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3)問: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從早年豪邁到晚年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四、簡析陸游愛國詩歌

陸游詩歌成就顯著,現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愛國詩篇,這些詩歌,興溢着燥熱的愛國熱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一)體現那種”“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

常恐埋山丘,不沒委鋒鏑,《書悲》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爲國平燕趙,《老馬引》

(二)對投降派的堅決鬥爭和尖銳諷刺;

褚只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

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黨椰宗澤,惟無人用岳飛《夜讀範玉能攬轡錄》

(三)從幻想或夢境裏寄插花了的報國理想,

三更撫忱忽大叫,夢中奪沒權亭吳《樓上醉書》

夜闌臣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書憤》

2、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後感

高一語文《書憤》優秀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2、運用朗讀的方法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3、能夠運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詩句。

4、能夠背誦《書憤》。

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想象,運用比較的方法品味語言。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先賢對國家的摯愛和對理想的執着。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掌握借景抒情、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3、理解詩人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掌握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及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理解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器材]

cai課件,多媒體教室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mp3,和幻燈片)

1聽歌曲岳飛的〈滿江紅〉。(老師適當發揮導入,略)

2請同學回顧以前學過的南宋愛國名句。(見課件)

3、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現在浙江紹興)人。少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見課件)

詩歌特色:(見課件)

二詩歌分析。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齊讀,讀準字音。(正音),指名學生美讀。

2、解題。書,動詞,記錄,記下,書寫。憤:氣憤、鬱憤、悲憤、激憤,憤慨。提問:詩歌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憤”情呢?學生答(略)投影(書憤:抒發內心的鬱憤之情。全詩感情基調:“憤”。)

(二)細讀詩歌,深入理解。

1、思考與討論:你覺得四聯中哪聯最能讀出題中的“憤”字?爲什麼?(這是本課分析的重點所在,讓學生充分討論,先行感知文意,描繪意境,然後老師適當投影講解背景,詳細的分析見多媒體課件。分析之後小結“憤”自然過渡到本詩歌方法的歸納,並舉出適當的例子(見課件)

小結:詩名《書憤》,四聯56字,雖無一“憤”字,卻句句皆“憤”,憤然之情力透紙背摧入人五內。全詩以“憤”爲基調(主線),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於變化:前四句重在激憤,後四句偏於悲憤。激憤愈烈,悲憤愈深。(此處處處聯繫前面所學的《長恨歌》《擬行路難》等,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妙在不曾說破,味之自然生憤,模擬對《行路難》的沈德潛的評語。

託情於物精練形象(用典抒情)

具體分析講解(見課件)

“憤”作爲一種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寫出來,必須使之形象化。詩人採用託情於物的手法,將“憤情”加以物化。(緊張的工作之餘,她常跑到樓頂對着家鄉的方向,看斜陽,讀雁陣)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此句的妙處到底在哪?它是極具邊塞地區特色的景物的羅列。看似相互之間沒有什麼關聯,實際有着微妙的組合:

有時間與地點的組合(時空結合);

有遠近的組合(遠景:瓜洲渡、大散關;近景:樓船、鐵馬。)

還有情與景的結合。(景是邊塞的景;情是蒼涼的情。)

投影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這首詩歌的頷聯非常相似。同樣也是景物的排列組合,但意境截然不同。陸詩是亡臣的蒼涼,溫詩是遊子的傷懷。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

三拓展閱讀:《臨安春雨初霽》投影背景,學生談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見多媒體課件)

用選擇題目對本課文進行總結和教學效果的反饋、(見課件)

四結語。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這是梁啓超《讀陸放翁集》對陸游的高度評價,其詩歌名句有: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還須待闔棺。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南宋的愛國詩詞(課外),,寫一段獨具個性的鑑賞文字,200個字以上。

《書憤》 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指導。

導入:聽歌曲岳飛的〈滿江紅〉。

一、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因受家庭薰陶,自幼讀書學劍,發憤報國。(少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終生以抗金報國爲志,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詩詞散文都有創作,其中詩歌成就最高。現存詩作9300多首,是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

二、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陸游詩詞,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爲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後,他重遊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終其一生,壯志不能實現其萬一,心中情懷,《書憤》就是最好的見證。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範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四、詩歌鑑賞:

解題:書:書寫。憤:憤懣,悲憤,鬱憤。

1.學生逐句理解,教師小結。

⑴首聯: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着北方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鬱積如山。這是暗寫他欲圖恢復失地。“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爲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了詩題中的“憤”字。

⑵頷聯: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土。詩人用“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形象地概括了這兩次勝利的戰鬥,可見他當年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鬥中去。

提問:“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他詩句嗎?

明確:白描手法,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具體分析講解“憤”作爲一種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寫出來,必須使之形象化。詩人採用託情於物的手法,將“憤情”加以物化。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此句的妙處到底在哪?它是極具邊塞地區特色的景物的羅列。看似相互之間沒有什麼關聯,實際有着微妙的組合:

有時間與地點的組合(時空結合);

有遠近的組合(遠景:瓜洲渡、大散關;近景:樓船、鐵馬。)

還有情與景的結合。(景是邊塞的景;情是蒼涼的情。)

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⑶頸聯:說現在,抒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長城”,點明詩人之志。“空自許”,跟“世事艱”照應,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⑷尾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後出師表》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2.書憤之“書”:

首聯——書:早年恢復中原之志

頷聯——書:兩次抗金勝利之役

頸聯——書: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

尾聯——書: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之願

3.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確: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蘊藉着豪壯的感情。

4.爲抒發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對比。

五、拓展閱讀。《臨安春雨初霽》,學生談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六、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並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爲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啓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七、作業。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這是梁啓超《讀陸放翁集》對陸游的高度評價,其詩歌名句有: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還須待闔棺。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南宋的愛國詩詞,寫一段獨具個性的鑑賞文字,200個字以上。

書憤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瞭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能初步鑑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目標:

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兒》導入,背誦。談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複習關於陸游的文學常識。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爲朝廷裏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他的詩既有深刻的現實生活內容,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抗金救國的理想和壯志難酬的苦悶,形成無法統一的矛盾,由此迸發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難以壓抑的憤懣構成他詩歌的基調。風格雄渾豪放,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鑑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明確:報國無門,功業無成。對比

2、頷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蘊藉着豪壯的感情。

五.拓展閱讀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你還能列舉陸游其它的此類詩句並作簡要分析嗎?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鬥: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鬥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 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賞析:詞中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企圖爲恢復中原、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往事,如今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體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兩句是當年作者在梁州參加對敵戰鬥心情與生活的概述。他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於萬里疆場,確實想創立一番不朽的業績。“覓封侯”不能單單理解爲陸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祿,因爲在寫法上作者在這裏暗用了《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後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爲“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說明當年他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願望並未變成現實,後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睡夢裏仍然出現舊日戰鬥生活的情景,說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毋庸說已經無影無蹤,當年的戰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淒涼慘淡的景象。

書憤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掌握借景抒情、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理解詩人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掌握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及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理解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比較、吟詠,賞讀結合,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學法設計問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歌曲岳飛的〈滿江紅〉。媒體播放

2請同學回顧以前學過的南宋愛國名句。

二賞析過程

(一)預習檢查

1、介紹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爲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2、學生齊讀,讀準字音。(正音)

3、解題:書,動詞,記錄,記下;全詩感情基調:“憤”。板書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思考討論:

1、本詩抻何韻、?有什麼好處?

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中原爲其終身大業,儘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爲了非鄰居作者自負爲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3、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從早年豪邁到晚年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小結:四聯56字,無一“憤”字,卻句句皆“憤”。全詩以“憤”爲基調,前四句重在激憤,後四句偏於悲憤。激憤愈烈,悲憤愈深。

(三)細讀詩歌,品味賞析結合幻燈片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雲壯志和火熱的戰鬥生活。並由此府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首聯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艱”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着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集中描寫宋軍在鎮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鬥情景。“樓船”“鐵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這兩句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詩人壯年時期點頭生活的回顧。形象地表明瞭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嚮往着火熱的戰鬥生活。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頸聯抒情悲憤,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髮。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主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託,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着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並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並未消沉。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後半部分。回到現實,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慨。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實,感情沉鬱,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船橫空的征戰場面,從而讚美當年氣吞殘虜,揮戈衛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鬥的熱情。此聯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士,表面寫戰爭,實際抒發感情。

陸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爲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治者摧殘抗戰力量的愚蠢。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四)拓展延伸

1、辛棄疾與岳飛之詞。《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辛棄疾

《滿江紅》(怒髮衝冠)岳飛

2、課外積累。

再找兩首南宋的愛國詩詞(課外),並各寫一段百字鑑賞文字。

三、課堂小結

以梁啓超“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讀陸放翁集》)小結。

分類作業A類:背誦《書憤》。

預習佈置預習《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板書設計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

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課後反思

書憤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

2.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幾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洋溢着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遊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爲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詩歌鑑賞

1.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並背誦

2.師問: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寫出來試加以分析。

生答:“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鬥: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鬥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師問:此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師問: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義憤。首聯寫詩人早年激於金兵南侵,立志收復失地。頷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

生答:悲憤。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於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這一聯的抒情沉痛、感傷。

生答: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蘊藉着豪壯的感情。

4.師問:爲抒發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對比。

五、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並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爲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啓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八、作業

1.背誦詩歌。

2.蒐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書憤教案 篇九

教學目的: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引入

1、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因受家庭薰陶,自幼讀書學劍,發憤報國。終生以抗金報國爲志,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詩詞散文都有創作,其中詩歌成就最高。現存詩作9300多首,是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

2、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陸游詩詞,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爲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後,他重遊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終其一生,壯志不能實現其萬一,心中情懷,《書憤》就是最好的見證。

3、、朗讀課文

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範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二、課文內容理解。

1、藉助資料上的課文詞句疏通,學生自學。請學生朗讀課文詞句理解,學生質疑。

2、關於對“氣如山”的理解:資料註釋認爲“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如山”是“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鬱憤堆積如山”之意。你同意“氣憤堆積如山”這一說法嗎?

探討:理解成“氣憤堆積如山”只是就這一單個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氣憤堆積如山”,這樣的理解孤立地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聯繫上下句,它卻是說不通的。承上理解,“早歲哪知世事艱”也就是青壯年時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復中原這件事竟是這樣艱難,所以詩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承下句理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事,而作者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所以後兩句是“氣如山”的具體表現,將報國願望和爲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爲具體、鮮明,故“氣如山”作“豪氣如山”理解更佳。(語文教案 )詩人的報國壯志如山一樣雄壯,如山一樣堅定,如山一樣不可動搖。、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有些奇特,此聯不用動詞,不用虛詞,只用六個名詞組接,採用蒙太奇手法構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蕩蕩的軍容畫面,形象飛動、畫面壯闊。這種表現手法,在他之前極其少見,在他之後就較爲常見了,如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也同樣以幾個名詞組成而不着虛字。

三、詩中問題探討。

1、詩題爲《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麼?

探討:

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幹,卻正因爲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於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爲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於秦檜的孫子秦壎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着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爲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

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爲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雄的風格。

2、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於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小結:以上是對本詩主題和表現手法的探討。詩歌主題和表現手法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學生只有不斷積累每一首詩詞主題和手法,才能積少成多,逐漸開闊視野,形成深厚的詩歌鑑賞悟性和穩定的詩歌鑑賞能力。

3、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當堂背誦。

四、拓展思考:《書憤》所反應的陸游“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人生際遇,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南宋時代所有抗金愛國志士共同的悲劇?聯繫同時代其他詩人詞人的作品回答。

引導學生抓本詩中“鏡中衰鬢已先斑”句的“衰鬢”“先斑”也即兩鬢斑白,藉此抓住“白髮”這一意象,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詩詞中找出類似的詩句。

1、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2、辛棄疾《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3、岳飛《小重山》: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三位詩(詞)人,他們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陸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棄疾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岳飛是“爲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復中原的大計。而他們的遭遇也驚人的相似,陸游是 “已先斑”“鬢先秋”、辛棄疾是 “可憐白髮生”、岳飛是“白首”。可見悲劇並不是陸游一個人的,報國無門、請纓無路、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志士們共同的悲劇,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國。他們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他們的悲愴是英雄們共同的悲愴,陸游終生沒有解開的情結不是他個人的`情結,而是所有南宋愛國志士們共同的情結。

由這些詩詞,我們可以總結出鑑賞詩詞的兩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和“相互聯繫”。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詩(詞)人平生的思想、抱負和經歷;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詩(詞)人生活的時代。陸游一生的抱負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時代卻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際遇只能是壯志難伸、年華空老、歲月蹉跎。因此,只要讀《書憤》這一首詩,幾乎可以帶動他所有這一類的詩或詞,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夜遊宮 雪曉清笳亂起》《秋波媚 秋到邊城角聲哀》等等,書寫的無不是相同的主題。掌握了“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在做詩歌鑑賞題時可以舉一反三。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相互聯繫”,古人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鑑賞詩歌時,我們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們剛纔鑑賞《書憤》,就借了辛棄疾的《破陣子》、岳飛的《小重山》等等,這樣可以有效地以舊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舊知,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課後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戰國以來,“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一代之文學”,即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傾向、文學主流。明清小說出現之前,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詩歌發展史。它真實記載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顯示了我們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廣泛的審美情趣。雖然現在時代已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正在走進高科技時代、網絡時代,但作爲中華傳統文化載體之一的古典詩詞並未過時,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會熠熠生輝,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魅力。歷代民間作者和文人學士發揮才情 睿智創作出的詩詞佳作,不僅在今天建設現代精神文明方面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對中國小生乃至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

中國古典詩詞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現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對學生產生着深刻的思想啓迪和道德薰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的妙詩佳詞,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方面,起着潛移默化、搖情移性的影響

書憤教案 篇十

教學目的: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因受家庭薰陶,自幼讀書學劍,發憤報國。終生以抗金報國爲志,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詩詞散文都有創作,其中詩歌成就最高。現存詩作9300多首,是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

二、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陸游詩詞,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爲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後,他重遊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終其一生,壯志不能實現其萬一,心中情懷,《書憤》就是最好的見證。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範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四、課文內容理解。

1、藉助資料上的課文詞句疏通,學生自學。請學生朗讀課文詞句理解,學生質疑。

2、關於對“氣如山”的理解:資料註釋認爲“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如山”是“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鬱憤堆積如山”之意。你同意“氣憤堆積如山”這一說法嗎?

探討:理解成“氣憤堆積如山”只是就這一單個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氣憤堆積如山”,這樣的理解孤立地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聯繫上下句,它卻是說不通的。承上理解,“早歲哪知世事艱”也就是青壯年時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復中原這件事竟是這樣艱難,所以詩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承下句理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事,而作者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所以後兩句是“氣如山”的具體表現,將報國願望和爲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爲具體、鮮明,故“氣如山”作“豪氣如山”理解更佳。詩人的報國壯志如山一樣雄壯,如山一樣堅定,如山一樣不可動搖。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有些奇特,此聯不用動詞,不用虛詞,只用六個名詞組接,採用蒙太奇手法構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蕩蕩的軍容畫面,形象飛動、畫面壯闊。這種表現手法,在他之前極其少見,在他之後就較爲常見了,如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也同樣以幾個名詞組成而不着虛字。

五、詩中問題探討。

1、詩題爲《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麼?

探討:

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幹,卻正因爲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於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爲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於秦檜的孫子秦壎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着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爲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爲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雄的風格。

2、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於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小結:以上是對本詩主題和表現手法的探討。詩歌主題和表現手法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學生只有不斷積累每一首詩詞主題和手法,才能積少成多,逐漸開闊視野,形成深厚的詩歌鑑賞悟性和穩定的詩歌鑑賞能力。

3、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當堂背誦。

六、拓展思考:《書憤》所反應的陸游“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人生際遇,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南宋時代所有抗金愛國志士共同的悲劇?聯繫同時代其他詩人詞人的作品回答。

引導學生抓本詩中“鏡中衰鬢已先斑”句的“衰鬢”“先斑”也即兩鬢斑白,藉此抓住“白髮”這一意象,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詩詞中找出類似的詩句。

1、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2、辛棄疾《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3、岳飛《小重山》: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三位詩(詞)人,他們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陸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棄疾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岳飛是“爲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復中原的大計。而他們的遭遇也驚人的相似,陸游是 “已先斑”“鬢先秋”、辛棄疾是 “可憐白髮生”、岳飛是“白首”。可見悲劇並不是陸游一個人的,報國無門、請纓無路、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志士們共同的悲劇,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國。他們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他們的悲愴是英雄們共同的悲愴,陸游終生沒有解開的情結不是他個人的情結,而是所有南宋愛國志士們共同的情結。

由這些詩詞,我們可以總結出鑑賞詩詞的兩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和“相互聯繫”。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詩(詞)人平生的思想、抱負和經歷;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詩(詞)人生活的時代。陸游一生的抱負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時代卻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際遇只能是壯志難伸、年華空老、歲月蹉跎。因此,只要讀《書憤》這一首詩,幾乎可以帶動他所有這一類的詩或詞,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夜遊宮 雪曉清笳亂起》《秋波媚 秋到邊城角聲哀》等等,書寫的無不是相同的主題。掌握了“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在做詩歌鑑賞題時可以舉一反三。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相互聯繫”,古人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鑑賞詩歌時,我們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們剛纔鑑賞《書憤》,就借了辛棄疾的《破陣子》、岳飛的《小重山》等等,這樣可以有效地以舊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舊知,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課後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戰國以來,“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一代之文學”,即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傾向、文學主流。明清小說出現之前,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詩歌發展史。它真實記載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顯示了我們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廣泛的審美情趣。雖然現在時代已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正在走進高科技時代、網絡時代,但作爲中華傳統文化載體之一的古典詩詞並未過時,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會熠熠生輝,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魅力。歷代民間作者和文人學士發揮才情 睿智創作出的詩詞佳作,不僅在今天建設現代精神文明方面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對中國小生乃至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

中國古典詩詞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現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對學生產生着深刻的思想啓迪和道德薰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的妙詩佳詞,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方面,起着潛移默化、搖情移性的影響。

在平時古詩詞的授課中,我比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反主題的詩詞,可以互爲參照加深理解。有專家說,語文課本上已有的知識是學生看得懂習得透的,你要教給學生更多未知的東西,這樣才能“粘”住學生。而一個教師自身知識面的豐富,在古典詩詞方面的豐富積累,對學生無疑有着良好的帶動作用,它是一種無言的示範。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古典詩詞最能讓學生習得語感,形成對語言文字敏銳準確的感受能力和領悟能力。此外,詩詞鑑賞方法的及時總結,趁熱打鐵,亦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從而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但這一切都以儘可能多的積累爲前提,如果沒有一定的詩詞積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樓閣。

古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來,與寧老師處在同一備課組已有五載。至今我雖毫無起色,但奮起向學的激情與日俱增。聽寧老師的課已數不勝數,每每聽後,都感奮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種情愫輪迴而生,幾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訴諸筆端,終因慵懶輟而未成。今天一吐爲快,偏頗之處,願能與各位共勉。

課後的評課活動,與會的老師感慨寧老師課的最大亮點爲:大氣磅礴,從容不紊,極富文化底蘊。

陸游的《書憤》,廖廖56個字,執教者卻把這首小詞經營得豐腴嫋娜,形散神聚。在於她能緊扣文本,緣本生髮,知人論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飛,由岳飛而串聯到稼軒居士,繼而一統爲整個南宋時代抗金愛國之士的共同憤懣,再一氣呵成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釋放出“請纓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愴,噴發出“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激昂。學生對豪放詞派的風格的會悟一步到位,銘心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間,宋詞會跨越千年的門檻,飛奔而來,叩響學生心的絃索。分析品評中,師生你應我和,默契相通。老師的蜻蜓點水,學生的羣體共鳴,詩詞薈萃,可謂水到渠成,珠聯璧合。如詞中“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到底是“憤氣如山”,還是“豪氣如山”,老師先放手讓學生暢說欲言,要求學生找佐證,自圓其說,讓學生見仁見智。之後老師回收視線,聚焦語境,由繁富而變得綽約,由嚴密而變得疏朗,這樣順水輕推,直抵彼岸。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詞中作者以筆抗世,以詞喚天,因愛國憫民而生怨,其椎心蝕骨之“憤”的內容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憂憤”之中還包蘊哪些複雜之情(“憤”中含“恨”、含“悲”;因“憤”生“涼”、生“嘆”),教師步步爲營,層層設疑。回眸這其中教師的插言、碎語,雖不屬主體,卻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這無不需要老師紮實的業務功底,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內養外,最終外顯爲一個人的幹煉與睿智。

流行的東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蘊。站在文化的平臺上教語文,語言文字纔是生動的,也才能使學生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滋養。

課堂協奏曲中,聽者在老師的引領下,漫步在掛滿宋朝天空的宋詞。感受到宋詞是一個軟弱的王朝在頻繁戰亂的歷史中集體感傷的匯合。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在這悲憫、悽美的平仄格律中,聽者憂傷着作者抽絲剝繭的優傷,共鳴着作者浪盡淘沙的情腸,盡享着這苦難時代的靈魂絕唱。此時,教師總攬,發出逸懷浩氣的“江海寄餘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慨嘆。老師這詩化的點評,頓挫有致的吟誦,旁徵博引的辭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來,讓人充盈且爲之快慰,讓聽者不得不爲之嘆服。我想課中瀰漫的濃郁的文化氣息,涌動的蒼勁的人文精神,應是她平時廣博涉獵,審慎的教學反思的一種再現,面對寧老師亦秀亦豪之筆下的洋洋灑灑的幾萬字的教學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現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海。那靈光與深邃,源於她不斷接受知識溪流的浸潤、思想陽光的沐浴及智慧晨輝的點染。

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純真的情感與創造,更需教師埋首於自己的追求,恭敬和質樸所從事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