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書憤教案及反思精品多篇

書憤教案及反思精品多篇

書憤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七律的特點用用典的含義。

能力目標 理解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

情感目標 瞭解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特點,

教學要求

教學重點 背誦全文,提高對、研討的鑑賞能力,

教學難點 瞭解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 分析 比較

課是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關於陸游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去職,歸老故鄉。

二、解題,誦讀

本詩寫於1186年陸洲居山陰時所作,詩中追求壯歲心情,自傷遲幕,致慨世事多艱,小人誤車,恢復中原的時機,一去而不可沒,結尾詩人並不消沉,以讚頌的口吻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

誦讀 (教讀,齊讀,背誦)

三、分析

(一) 釋題

書,寫,憤,憤懣,悲憤。

(二)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

(三)詩歌分類

1、詩歌分類簡表(見投影)

2、研討分類 (見投影)

3、七律常識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計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韻。一二句稱首聯,二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對句最後一字爲平聲字。講究平仄相間。

(1)問:本詩抻何韻、?有什麼好處?

答: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問: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 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中原爲其終身大業,儘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爲了非鄰居作者 自負爲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3) 問: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從早年豪邁到晚年 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四、簡析陸游愛國詩歌

陸游詩歌成就顯著,現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愛國詩篇,這些詩歌,興溢着燥熱的愛國熱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一)體現那種”“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

常恐埋山丘,不沒委鋒鏑,《書悲》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爲國平燕趙,《老馬引》

(二)對投降派的堅決鬥爭和尖銳諷刺;

褚只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

諸公可嘆善謀身, 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黨椰宗澤,惟 無人用岳飛《夜讀範玉能攬轡錄》

(三)從幻想或夢境裏寄插花了的報國理想,

三更撫忱忽大叫,夢中奪沒權亭吳《樓上醉書》

夜闌臣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書憤》

2,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後感

教學反思:

書憤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因受家庭薰陶,自幼讀書學劍,發憤報國。終生以抗金報國爲志,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詩詞散文都有創作,其中詩歌成就最高。現存詩作9300多首,是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

二、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陸游詩詞,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爲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後,他重遊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終其一生,壯志不能實現其萬一,心中情懷,《書憤》就是最好的見證。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範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四、課文內容理解。

1、藉助資料上的課文詞句疏通,學生自學。請學生朗讀課文詞句理解,學生質疑。

2、關於對“氣如山”的理解:資料註釋認爲“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如山”是“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鬱憤堆積如山”之意。你同意“氣憤堆積如山”這一說法嗎?

探討:理解成“氣憤堆積如山”只是就這一單個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氣憤堆積如山”,這樣的理解孤立地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聯繫上下句,它卻是說不通的。承上理解,“早歲哪知世事艱”也就是青壯年時期少不更 事,根本不知道收復中原這件事竟是這樣艱難,所以詩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承下句理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事,而作者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所以後兩句是“氣如山”的具體表現,將報國願望和爲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爲具體、鮮明,故“氣如山”作“豪氣如山”理解更佳。詩人的報國壯志如山一樣雄壯,如山一樣堅定,如山一樣不可動搖。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有些奇特,此聯不用動詞,不用虛詞,只用六個名詞組接,採用蒙太奇手法構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蕩蕩的軍容畫面,形象飛動、畫面壯闊。這種表現手法,在他之前極其少見,在他之後就較爲常見了,如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也同樣以幾個名詞組成而不着虛字。

五、詩中問題探討。

1、詩題爲《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麼?

探討:

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幹,卻正因爲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於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爲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於秦檜的孫子秦壎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着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爲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爲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雄的風格。

2、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於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小結:以上是對本詩主題和表現手法的探討。詩歌主題和表現手法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學生只有不斷積累每一首詩詞主題和手法,才能積少成多,逐漸開闊視野,形成深厚的詩歌鑑賞悟性和穩定的詩歌鑑賞能力。

3、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當堂背誦。

六、拓展思考:《書憤》所反應的陸游“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人生際遇,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南宋時代所有抗金愛國志士共同的悲劇?聯繫同時代其他詩人詞人的作品回答。

引導學生抓本詩中“鏡中衰鬢已先斑”句的“衰鬢”“先斑”也即兩鬢斑白,藉此抓住“白髮”這一意象,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詩詞中找出類似的詩句。

1、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2、辛棄疾《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3、岳飛《小重山》: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三位詩(詞)人,他們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陸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棄疾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岳飛是“爲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復中原的大計。而他們的遭遇也驚人的相似,陸游是 “已先斑”“鬢先秋”、辛棄疾是 “可憐白髮生”、岳飛是“白首”。可見悲劇並不是陸游一個人的,報國無門、請纓無路、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志士們共同的悲劇,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國。他們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他們的悲愴是英雄們共同的悲愴,陸游終生沒有解開的情結不是他個人的情結,而是所有南宋愛國志士們共同的情結。

由這些詩詞,我們可以總結出鑑賞詩詞的兩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和“相互聯繫”。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詩(詞)人平生的思想、抱負和經歷;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詩(詞)人生活的時代。陸游一生的抱負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時代卻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際遇只能是壯志難伸、年華空老、歲月蹉跎。因此,只要讀《書憤》這一首詩,幾乎可以帶動他所有這一類的詩或詞,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夜遊宮 雪曉清笳亂起》《秋波媚 秋到邊城角聲哀》等等,書寫的無不是相同的主題。掌握了“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在做詩歌鑑賞題時可以舉一反三。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相互聯繫”,古人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鑑賞詩歌時,我們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們剛纔鑑賞《書憤》,就借了辛棄疾的《破陣子》、岳飛的《小重山》等等,這樣可以有效地以舊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舊知,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課後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戰國以來,“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一代之文學”,即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傾向、文學主流。明清小說出現之前,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詩歌發展史。它真實記載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顯示了我們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廣泛的審美情趣。雖然現在時代已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正在走進高科技時代、網絡時代,但作爲中華傳統文化載體之一的古典詩詞並未過時,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會熠熠生輝,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魅力。歷代民間作者和文人學士發揮才情 睿智創作出的詩詞佳作,不僅在今天建設現代精神文明方面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對中國小生乃至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

中國古典詩詞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現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對學生產生着深刻的思想啓迪和道德薰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的妙詩佳詞,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方面,起着潛移默化、搖情移性的影響。

在平時古詩詞的授課中,我比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反主題的詩詞,可以互爲參照加深理解。有專家說,語文課本上已有的知識是學生看得懂習得透的,你要教給學生更多未知的東西,這樣才能“粘”住學生。而一個教師自身知識面的豐富,在古典詩詞方面的豐富積累,對學生無疑有着良好的帶動作用,它是一種無言的示範。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古典詩詞最能讓學生習得語感,形成對語言文字敏銳準確的感受能力和領悟能力。此外,詩詞鑑賞方法的及時總結,趁熱打鐵,亦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從而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但這一切都以儘可能多的積累爲前提,如果沒有一定的詩詞積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樓閣。

古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來,與寧老師處在同一備課組已有五載。至今我雖毫無起色,但奮起向學的激情與日俱增。聽寧老師的課已數不勝數,每每聽後,都感奮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種情愫輪迴而生,幾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訴諸筆端,終因慵懶輟而未成。今天一吐爲快,偏頗之處,願能與各位共勉。

課後的評課活動,與會的老師感慨寧老師課的最大亮點爲:大氣磅礴,從容不紊,極富文化底蘊。

陸游的《書憤》,廖廖56個字,執教者卻把這首小詞經營得豐腴嫋娜,形散神聚。在於她能緊扣文本,緣本生髮,知人論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飛,由岳飛而串聯到稼軒居士,繼而一統爲整個南宋時代抗金愛國之士的共同憤懣,再一氣呵成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釋放出“請纓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愴,噴發出“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激昂。學生對豪放詞派的風格的會悟一步到位,銘心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間,宋詞會跨越千年的門檻,飛奔而來,叩響學生心的絃索。分析品評中,師生你應我和,默契相通。老師的蜻蜓點水,學生的羣體共鳴,詩詞薈萃,可謂水到渠成,珠聯璧合。如詞中“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到底是“憤氣如山”,還是“豪氣如山”,老師先放手讓學生暢說欲言,要求學生找佐證,自圓其說,讓學生見仁見智。之後老師回收視線,聚焦語境,由繁富而變得綽約,由嚴密而變得疏朗,這樣順水輕推,直抵彼岸。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詞中作者以筆抗世,以詞喚天,因愛國憫民而生怨,其椎心蝕骨之“憤”的內容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憂憤”之中還包蘊哪些複雜之情(“憤”中含“恨”、含“悲”;因“憤”生“涼”、生“嘆”),教師步步爲營,層層設疑。回眸這其中教師的插言、碎語,雖不屬主體,卻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這無不需要老師紮實的業務功底,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內養外,最終外顯爲一個人的幹煉與睿智。

流行的東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蘊。站在文化的平臺上教語文,語言文字纔是生動的,也才能使學生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滋養。

課堂協奏曲中,聽者在老師的引領下,漫步在掛滿宋朝天空的宋詞。感受到宋詞是一個軟弱的王朝在頻繁戰亂的歷史中集體感傷的匯合。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在這悲憫、悽美的平仄格律中,聽者憂傷着作者抽絲剝繭的優傷,共鳴着作者浪盡淘沙的情腸,盡享着這苦難時代的靈魂絕唱。此時,教師總攬,發出逸懷浩氣的“江海寄餘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慨嘆。老師這詩化的點評,頓挫有致的吟誦,旁徵博引的辭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來,讓人充盈且爲之快慰,讓聽者不得不爲之嘆服。我想課中瀰漫的濃郁的文化氣息,涌動的蒼勁的人文精神,應是她平時廣博涉獵,審慎的教學反思的一種再現,面對寧老師亦秀亦豪之筆下的洋洋灑灑的幾萬字的教學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現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海。那靈光與深邃,源於她不斷接受知識溪流的浸潤、思想陽光的沐浴及智慧晨輝的點染。

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純真的情感與創造,更需教師埋首於自己的追求,恭敬和質樸所從事的職業。

書憤教案 篇三

一、導入

介紹陸游詩作及特點,結合《釵頭鳳》、《示兒》等詩。

二、【作者介紹】

陸游(放翁):科舉除名——絕戀沈園——載浮載沉——臨終示兒

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生於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着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願。但是,由於君上昏聵,朝廷內秦檜爲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形勢每況愈下。

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複試,由於名列秦檜之孫秦壎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後孝宗即位,起用抗戰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後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說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後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爲。范成大鎮蜀,他被召爲成都府參議官,後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餘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爲多越於規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爲“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後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爲史官外,一直閒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

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詩作背景】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書憤》寫於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 年的歷史。

宋高宗:趙構,雖爲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爲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於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於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於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

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派們仍然懷有收復中原、迴歸故土的強烈願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張妥協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佔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爲愛國詩人的陸游,這時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他的內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必然產物了。

三、朗讀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全詩。

四、鑑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詩人爲何而憤?詩從詩中找到相關詩句?

2、“世事艱”如何理解?包含詩人什麼情感?(結合首聯和頷聯分析)

問:詩人遙想當年,從“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一聯中,如何具體展現“氣如山”?

3、“空自許”如何理解?包含詩人什麼情感?(結合頸聯和尾聯賞析)

4、對於悲愴的個人境遇,詩人抱着怎樣的心態?

5、總結:

6、對比賞析

陸游的《書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寫了諸葛亮,兩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結合“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加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