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語文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語文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鵲橋仙 篇一

[關鍵詞]秦現鵲橋仙 堅貞 愛情

秦觀(1049-1100),字少遊,號淮海居士,北宋著名的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在奔放豪邁的蘇詞影響下,蘇門弟子皆以豪放詞著稱,而秦觀,因其獨特的人生經歷與多情善感的個人性格,獨以婉約詞見長。在他筆下。愛恨情愁,羈旅生涯,閒情逸致,無不渲染出其別樣的人生感悟和獨具一格的格調。《鵲橋仙・七夕》這首詞就以意境新穎、婉約蘊藉而被人稱道。

“七夕”是一個美好而充滿神話色彩的節日,相傳陰曆七月初七這天夜晚,是分居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這個漢魏以來就流傳的美麗神話,千百年來不知引起多少人的感慨啊!織女不戀榮華富貴、勇敢追求個人幸福的精神與古代中國的森嚴禮教是格格不入的,但奇怪的是,古板嚴肅地捍衛封建禮教的中國卻對牛郎織女這種不合禮法的愛隋網開一面。無論是田間地頭,市井勾肆,還是文人案頭,牛郎織女的故事皆以不同的形式流傳。而且還形成一個舉國皆慶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也許是故事中男耕女織,互敬互愛的健康而自由的愛情生活,是嚴酷禮教下普通中國人內心的渴求?在男人可以妻妾成羣、女人只能三從四德的封建社會,很多男人卻以不同的形式歌頌着牛郎織女的堅貞愛隋,這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秦觀的這首《鵲橋仙,七夕》詞,就是衆多牛女雙星神話詩詞中的出類拔萃者。我們一起來讀這首詞: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上闋完全化用了民間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鵲橋相會,既是牛郎織女堅貞愛情的象徵。又是他們捍衛愛情自由並取得一定勝利的標誌。天上人間,不離不棄;隔河相望,無怨無悔。即或有恨,也是恨封建禮教的殘酷,生生隔開了相親相愛的伴侶;即便有怨,也是怨禮教捍衛者的無情,不顧人倫、不念人情。詞人在描寫佳期相會時,更多是高歌堅貞的愛情,縱然一年一相會,縱然相會很短暫,但只要兩心相通,彼此相愛,“金風玉器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人間的朝秦暮楚、同牀異夢、勾心鬥角何其多,日日朝夕相處也不見得情濃意濃,天天同牀共枕也許是各懷心事;而牛郎織女,卻始終彼此守望,儘管銀河迢迢無情,但有情人心中有愛就有希望,三百六十五天的煎熬,便也是風輕雲淡了。蘇軾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緊接着卻昂揚的唱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牛郎織女若是知道這首詞,只怕也該感謝蘇子正寫出了他們的心聲。

鵲橋仙 篇二

一、形制與圖式

圖1中的鏡器作八出菱花邊形,圓鈕,窄素緣。鏡圖上方置流雲託月與星象圖,下方置河流、拱橋,橋上左右兩端各配置一組“一主二侍”人物相向行,人物身後雲霧升騰繚繞。橋左側一組人物中,主人頭戴花冠,着大袖寬袍,正雙手攏袖於胸向前款款行,主人身後兩侍者身材略小,各手持儀仗羽護衛主人。橋右側一組人物中,主人頭戴卷樑通天冠,着寬袖紗袍,腰束大帶,雙臂前舉手板,作軀體前傾拜謁狀,身後有兩侍者持儀仗斧、鉞護衛。流雲託月圖下方,四隻雀鳥正引頸展翅朝着拱橋方向奮飛。與此鏡形構、圖式相同的標本還見於河南靈寶陽平鎮宋墓出土器(《中原文物》2009年第三期)、山東淄川澹廬藏鏡(《山東民間藏鏡》圖276)、《瀚海2011年秋拍銅鏡圖錄》第2685號拍品等。

另有一類與此器物象配置基本類同的標本見於陝西西安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藏鏡(圖2)、湖南省博物館藏鏡(《湖南出土歷代銅鏡》圖165)。此類鏡圓形,鏡圖中的橋作短寬的平直狀,橋上方流雲間的雀鳥多爲三隻,並集中在一起向下方俯衝,其餘流雲託月圖式、橋兩端人物配組圖式等與圖1相同。在近年各地舉辦的拍賣會上也出現過此類拍品,如《嘉德2012春拍銅鏡圖錄》收錄器(圖3)等。從宋金時期人物故事鏡形制、圖式的演變線索及流播地域分佈特徵看,此類圓形鏡標本的出現與流播年代,較八出葵花邊形人物鏡稍晚。

二、器物定名與流播背景

上述鏡圖有幾個顯著特徵值得注意:(1)鏡圖核心物象是“月夜過橋相會”的兩組人物,其中凸顯的對象是兩侍從執儀仗羽拱衛的主人;(2)兩組人物皆從升騰繚繞的雲中走來,表明皆非凡間世俗之人;(3)圖中雀鳥穿行於月下雲間,均朝着“橋”所在的方向奮飛,其活動所喻示的功能意義應特有所指。

這個“月夜星空集飛鵲,月下渡橋見故人”的鏡圖畫面,寧靜、神祕、浪漫、唯美,營造瞭如夢似幻的朦朧氛圍,它呈現的其實就是宋金時期廣爲流播的牛郎織女“七夕鵲橋會”故事的特定情節場景,可以以此命名此類鏡爲牛郎織女故事鏡。

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源遠流長,《詩經・小雅・大東》中已出現了牽牛、織女故事的史影,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中亦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不出三歲,若棄亡”。表明至遲戰國末牽牛織女傳說已經被賦予了愛情內涵,但此時兩者還不是夫妻關係。兩漢之際,古詩《迢迢牽牛星》人格化地描寫了牽牛、織女星神夫婦爲天河阻隔的分離之苦,另《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風俗通義》:“織女七夕渡河,使鵲爲橋。”《四民月令》:“七月七日,……祈請於河鼓(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表明“七夕鵲橋相會”此時已發展成這個故事的核心情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牽牛、織女傳說故事更爲豐富具體,樑《荊楚歲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此書還附着另外一說:“牽牛娶織女,借天帝二萬錢下禮,久不還,被驅營窟中。”

牛郎織女七夕鵲橋會故事流播最廣、對同時代社會文化影響最深則是在唐宋之際。唐代經濟、文化繁榮,牽牛織女神話故事、七夕節俗在統治者的倡導下逐漸成爲全國性活動。宋代實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文化建設極爲發達,這一時期牛郎織女傳說及七夕節俗活動盛況空前,《東京夢華錄・七夕》記載了北宋東京七夕節俗場景:“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樑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及小塑土偶耳。……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里巷與妓館,往往列之門首,爭以侈靡相尚。”《夢粱錄》《武林舊事》對南宋臨安七夕節俗的繁華熱鬧場面亦有記述。

另外,有研究者對元代以前442首“七夕詩詞”行統計,計有漢魏六朝41首、唐代83首、兩宋318首,其中僅兩宋詩詞就佔了總量的約72%。不僅如此,兩宋還形成了《鵲橋仙》詞牌名,《全宋詞》《全宋詞補輯》中計有《鵲橋仙》180多首,其中多達三分之一的作品與牛郎織女故事直接相關,由此可見這個故事在宋代文化生活中影響之深廣。

興起於北宋晚期的人物故事鏡,在上述七夕文化極其繁盛的社會背景下融入牛郎織女故事題材並廣爲流播,是很自然的事情。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後,女真政權提倡學習文明先的漢文化,注重繼承、沿襲傳統漢文化習俗,根植於傳統農耕文化土壤的牛郎織女故事仍在中原故地流播不衰,金代人物故事鏡中的此類題材,正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產生。

三、物象內涵與誤讀原因

確認了上述鏡爲牛郎織女故事鏡,便可對鏡圖物象及其文化內涵作出解釋。

1.橋與飛雀

鏡圖下方的橋,是“七夕仙會”中引渡牛郎、織女團聚的“天橋”,這個橋的搭建方法、存在形式、建橋時間及其使用的材料等都十分神祕,據說是七夕夜晚喜鵲按照天帝的命令集體搭建的。鏡圖中的喜鵲向着“橋”所在的下方奮飛,是正忙着搭橋工作。宋金詩詞中題詠“鵲橋”者甚繁,如袁去華《虞美人》“鵲橋初會明星上”,陳師道《菩薩蠻》“銀潢清淺填烏鵲”。這些喜鵲搭橋所用的材料,是天上的特殊“石頭”――星星,所以人們又稱這座鵲橋爲“星橋”,見諸歐陽修《漁家傲》“歸心亂,離腸更逐星橋斷”,賀鑄《烏月啼》“牛女相望處,星橋不礙東西。”按天帝的安排,喜鵲必須在七夕夜不間斷地銜石填河才能維護“鵲橋”的存在,一旦喜鵲飛離,這座橋便自然消逝,因而它的存在是十分短暫的。

2.橋上人物

橋兩端“一主二僕”兩組相向行走人物是“七夕鵲橋會”中的牛郎、織女。左側頭戴花冠、着大袖寬袍的高大主神是織女,右側頭戴卷樑通天冠、着寬袍大帶、雙臂前伸執舉手板的主人是牛郎。牛郎、織女皆從升騰繚繞的雲中走來,標示身份地位不同於常人。此類場景在同時代詩詞中也有描述,錢惟演《戊申年七夕》:“一歲佳期一夕過,羽旗雲蓋涉微波。”歐陽修《鵲橋仙》:“鵲迎橋路接天津,映夾岸,星榆點綴。”《漁家傲》:“喜鵲填河仙浪淺,雲軒早在星橋畔。”這些詩詞描繪的“羽旗”、“星榆點綴”、“雲蓋”、“雲軒”等物象形態,多在上述鏡圖中能找到“圖式化”解注。

3.繁星、明月、浮雲、河流

鏡圖中的繁星、明月、浮雲、河流等,都是構成“鵲橋仙會”情節場景所必備的輔助物象。天空密佈“繁星”,是因爲牛郎、織女本爲天上的星宿神,天河兩岸就是它們生存的世界。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發生於月下,所以鏡圖中“月夜”不可或缺。而以世俗凡間的流水代表“天河”,或是緣於天象中浩瀚的銀河在鏡圖有限的空間內難於表達,又與完全人格化了的牛郎、織女形象不相協調匹配,故而變通使用了符號式的“流水”圖式。

既然上述“七夕鵲橋會”組圖特徵可以認證,爲什麼近世論者還會對其神話學內涵“疑而不決”或屢屢誤讀呢?筆者認爲要因有三:(1)鑄鏡工匠隨意將原本無法共存的幾組物象“誤置”於同一鏡圖中,導致後世論者讀圖顧此失彼無以相互兼顧、探究內涵則牴牾懸疑無法自圓其說;(2)鏡圖中仙人形象、仙人活動、仙界場景等已深度“人格化”、“世俗化”,名爲“神仙世界”,實系“人間百態”,後世論者讀圖,因認知經驗中的傳統神話意象與鏡圖物象“去神仙化”形構之間彼此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而無法將兩者並融一體思考;(3)此神話千百年來嬗變異化繁複,形成了諸多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版本,這些具體演變形態差異的存在及緣於時代變遷導致的後世論者對前代文化現象的誤解與忘卻等,亦是造成今人誤讀鏡圖內涵的要因,以下舉例簡說。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在農曆七月七日,此時夜空月相本是“彎月如鉤”的上弦月,而鏡圖上方卻誤置“圓月升空”景觀,若以這個“月圓”的物象作參照物看待下方的橋上人物,則顯然無法將其與“七夕鵲橋仙會”的神話學內涵發生關聯,此係諸多論者對上述人物鏡內涵久疑未決的要因之一。

牛郎、織女本系天上神仙,仙人及其生存環境與凡間物象自應迥然有異,而上述圖式中的牛郎、織女形象卻是典型的世俗之人特徵。牛郎頭戴卷樑通天冠,着寬袖紗袍大帶,執舉手板作拜謁狀,身後執斧鉞的衛儀侍者隨護,儼然是人間帝王出行。織女戴花冠、着寬袍長裙、正雙手攏袖於胸,身後左右手持儀仗羽的侍者伴行,則是一幅宮廷嬪妃的顯貴做派。在後世論者看來,鏡圖描繪的就是一幅人間帝王、嬪妃貴人橋上相遇圖式,哪裏有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二人世界”情景呢?

再如鏡圖中小橋,橋面、橋墩、橋孔、兩側欄杆的形構與裝飾圖案細節,與現實生活中的拱橋沒有任何區別,整幅“夜空朗月,小橋流水”畫面,難以與浩瀚神祕的“天河”景觀發生關聯。

正是緣於鏡圖中上述“十五圓月”、“帝王出行”、“嬪妃出行”之類的景觀存在,近年有論者將其與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聯繫起來,認爲此類鏡應命名爲“唐王遊月宮故事鏡”。實則宋、金鏡中另有謂之“唐皇遊月宮故事鏡”者,鏡圖配置物象與本文介紹的牛郎織女鏡完全不同,典型器見於湖南常德桃源縣蘆花潭太平村出土鏡(圖4)、寧夏固原隆德縣觀莊出土鏡(圖5)、安徽六安霍山縣城南門出土鏡(圖6)、山東汶上縣劉樓辛溝村出土鏡等。唐玄宗遊月宮故事見盧肇《逸史》:“開元中,中秋望夜,時玄宗於宮中玩月,公遠奏日:‘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中擲之,化爲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上述例鏡中,長拱形大橋、橋左端穿長袍站立的男子、執旌節行走於橋上的方士、橋右端一高髻女主人和持儀仗羽要的侍者、人物身後的樓閣建築、大樹、隱約山巒等,大體能與《逸史》描述的人物、景觀契合,而以《逸史》所記比照牛郎織女鏡鏡圖物象,顯見牽強附會、圖文悖謬之嫌。唐皇遊月宮故事發生於“月中”,牛郎織女七夕鵲橋會的故事場景出現在“月下”,兩者區別明顯。

四、餘論:另類牛郎織女故事鏡解讀

宋金時期,還有另類值得關注的牛郎織女故事鏡,鏡圖人物形象及場景設置與前述“七夕鵲橋會”故事鏡完全不同,例鏡見於《嘉德09春拍銅鏡圖錄》圖(圖7),該鏡鏡圖上部置星象、山巒、圓月、仙鶴、流雲。鈕下方右側有一穹隆頂圓形茅屋,屋後置兩顆大樹,屋前站立一男子,左手執一長棒,右臂上舉,正仰臉望着右上方空中仙人作招手狀。男子前方的地上騰起一縷雲氣,向右上方逐漸翻卷升騰膨大,至鈕左側的高空中形成碩大雲團,雲中出現“一主二僕”仙人組圖,中間主神戴花冠,着大袖長袍,雙手攏袖於胸前,正站立俯視地上的男子,主神兩側各配置一持儀仗羽的侍神。

上述鏡圖在宋金鏡中雖不及“七夕鵲橋仙會”圖式流行,卻大量出現於同時代的磚雕、木雕、石刻、墓葬壁畫、畫像石棺、瓷器彩繪等作品中,筆者統計僅目前見於著錄的宋金壁畫墓及畫像石棺材料中就有此類圖式21處,如河南登封黑山溝宋墓壁畫(圖8)、滎陽孤柏嘴宋墓壁畫(圖9)、滎陽司村宋墓壁畫、嵩縣北元村磚廠宋墓壁畫、洛陽北宋張君墓畫像石棺、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壁畫、潞城北關宋墓磚雕、聞喜下陽村金代墓壁畫、山西壺關下好牢宋墓壁畫、四川廣元宋墓石刻等,許多墓葬畫像中還有“董永”、“董永行孝”、“董永孝義”之類的榜題,以標明畫像中男子的身份,由此可以確認此類圖像表現的是“董永孝感遇仙”故事文化內涵,圖像左上方乘雲飛昇的女子,則無疑是故事中的另一主人公織女,只不過鏡圖中的織女組圖更顯精細繁雜而已。

董永孝義故事自東漢以來久盛不衰,晉幹寶《搜神記》完整記錄了這個故事的情節。在漢以後的敦煌本《董永變文》、話本《董永遇仙記》、傳奇《織錦記》、戲劇《槐蔭樹》《織女》《遇仙記》等文獻中上述故事有複雜衍變,但“織女昇天”作爲其核心情節始終被穩定地保留下來,成爲宋金以來流行的“二十四孝”經典組圖之一,上述鏡圖描繪的,就是這個故事中特定的“織女昇天”場景。

鵲橋仙 篇三

1、<七夕>

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2、<七夕>

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3、<七夕>

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週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4、<鵲橋仙>

盧炳

餘霞散綺,明河翻雪。隱隱鵲橋初結。

牛郎織女兩逢迎,勝卻、人間歡悅。

一宵相會,經年離別。此語真成浪說。

細思怎得似嫦娥,解獨宿、廣寒宮闕。

5、<七夕>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爲開帳燭,雲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

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7、<七夕>

樂府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8、<七夕>

曹鬆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9、<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賦詠成篇>

許敬宗

一年抱怨嗟長別,七夕含態始言歸。飄飄羅襪光天步,灼灼新妝鑑月輝。

情催巧笑開星靨,不惜呈露解雲衣。所嘆卻隨更漏盡,掩泣還弄昨宵機。

11、<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2、<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13、<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14、<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15、<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鵲橋仙 篇四

“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葡萄藤下悽美的愛情,編織起星河兩岸的牛郎織女,望着被王母玉簪所拆散的夫妻,詞人秦觀寫下了如此悽美的詩篇。星光璀璨的銀河,延伸到夜晚的彼岸,延伸到美麗的神話裏,時光逆轉,卻仍散不去河畔的思念。觀河興嘆的牛郎織女,傾訴着喃喃的語言,七夕的夜晚,一片燈火斑斕!有誰知道,來自天河的想念,縷縷愁怨繽紛了那一抹深藍。

天河的夜晚,絞合在一起的美麗,化作整個天空滑落的雨跡!連天也哭了麼?

藤下的女子們,驚喜地望着天空,默默祈福。傳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藤下如能聽到牛郎織女所說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女子便能得到至死不渝的愛情!然而,遙遙相對的牛郎織女,近在咫尺卻是手指不可觸及的!爲何,他們賜予了多少美滿姻緣,卻換不回一世情緣!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星河依舊,延伸到遙遠的時光,記憶泯滅,抹不去隔河相望的憂傷 !我依舊立在藤下,物是人非,歲月輪迴,填不盡滿銀河的憂傷。七夕的夜晚,秋蟬也不在悽鳴!

鵲橋仙 篇五

關鍵詞:典籍外譯;美學;方法;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5-0191-03

一、引言

唐詩宋詞浩如星海,久負盛名,詠歎着詩人和詞人的靈魂,折射着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不僅是中國古典文明的一座巔峯,更是世界文學寶庫的燦爛瑰寶。一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翻譯家一直堅持不懈地翻譯研究古詩詞,使中國古詩詞在迥異於中國文化歷史的西方國家有比較廣泛的傳播,產生了持續的影響,經久不衰。詩詞翻譯作爲一門特殊的藝術門類,既與文學創作相似,又有其獨特的審美原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傳達意境,更要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到和原文一樣美得感受。中國古典詩詞語言含蓄雋永,高度凝練,意境豐富,因而增加了其難度。因此,譯者需克服源語和譯語在各個方面的差異,準確把握譯文和原作的和諧關係,力求再現原作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哀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的詩詞不僅其數,但秦觀的這首《鵲橋仙》卻獨出機抒,立意高遠。上片寫佳期相會的盛況,下片寫依依惜別之情。在這首詞中,詞人否定了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的是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在其精心提煉和巧妙構思下,古老的題材化爲閃光的筆墨,迸發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其既沒有感嘆會少離多,也沒有抒發脈脈的相思,其獨具風采,是富有創造精神的好作品。《文史知識》評曰:“這字字珠璣、落地若金石聲的警策之語,正是這首詞流傳久遠,歷久而不衰的關鍵所在”。

二、譯作比較研究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Immortal at the Magpie Bridge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

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s,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however many,fade

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

This happy date seems but a dream.

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許淵衝 譯)

The Magpie Bridge Rendezvous

Slender Clouds gather into nature’s fine needle works;

Love Stars message their sorrows for long separation.

Once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acrossed the Milky Way,

They embrace in gentle breeze, wet with dew of tears!

How can the date in the human world be compared?

A tender heart grows a tender love, but lasting all.

A good date is but a good dream, once a year. Alas!

Never look back at the Magpie Bridge where you meet!

People acclaim: “It’s a better couple to miss and meet

Than to simply stay together from morn to night.” (王宏印 譯)

要將這樣一首委婉含蓄,清麗秀雅的詞翻譯成英文,並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意境和美學價值並非易事。而秦觀《鵲橋仙》的英譯本並不少,在這裏僅僅列舉兩個譯本進行對比分析。許淵沖和王宏印都可謂是中國翻譯界的泰山北斗級人物,但他們對這首詞的翻譯卻有一定的差別。下面筆者將從分別從詩學、翻譯學和修辭學視角關照、對比這兩個英譯本以探討其美學價值。

(一)格律層面

原詞分爲上下兩闕,每一闕詞數、節奏一一對應,且三、五句押韻。許淵衝譯本(下稱“許譯”)和王宏印譯本(下稱“王譯”)都譯爲10句,上闋、下闋分別5句。

從詞數層面看,“許譯”詞數相對較少,着眼一看,頗有英詩的面目;而“王譯”字數較多,且沒有層次感和節奏感。相較於中文原文的字數分佈情況,“許譯”略勝一籌。

從節奏層面看,“許譯”兩個詩節各行的音節數目分別爲6、6、12、12、12;8、8、10、10、10,從整體層面上看可能不夠整齊,有變格的趨勢,但若從上、下闋兩部分和中文的對比分析來看,“許譯”是相對整齊的,翻譯出了原文的層次感和節奏感。而“王譯”兩個詩節各行的音節數目分別爲12、12、15、12、12;12、12、12、14、12,不管從整體層面還是從兩闕這兩部分來看,都缺乏節奏感和整體性。雖然英詩中存在變格,且變格能夠避免詩歌的單調增加節奏感,但是其變格的選擇是要根據整體效果和詩歌意境選擇的。明顯的是,“王譯”中的變格現象並未能表達原文的節奏和意境,有待商榷。但還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這兩個譯本的基本結構都採用了抑揚格,讀起來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給人一種節奏美得的感覺。

從押韻層面上看,“許譯”的押韻格式爲aabbbccddd,屬於英詩的五行體,讀起來鏗鏘有力、忠實得體,在結構上、格律上都使人達到“化境”層面了。而“王譯”採用的是無韻體,儘管下闋的後三句在形式上有押韻的節奏,但從整體上來說,其譯本沒有押韻。且不論這兩個譯本在押韻層面上的優劣,這兩種技巧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和譯者本身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有關。許淵衝認爲“譯詩歌要儘可能傳達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在談原則時,他認爲“意美”應該擺在“三美”首位,但在闡述問題時,卻一再強調三美均不可少。他說:“押韻的‘音美’和整齊的‘形美’是必要條件,而‘意美’既是必須條件,又是充分條件”而且,“寧願保存節奏和韻律的‘信’,否則詩歌就不倫不類了”。在許淵衝先生看來,音美指的是要求詩詞節調押韻、順口、好聽。具體來說,要傳達音美,可以借鑑英美詩人喜見樂用的格律,選擇和原文音似的韻腳,還可以藉助於雙聲,疊韻,重複等方法來表達原文的音美。矛盾先生在《譯詩的一些意見》一文中指出:“神韻的保留是可能的,韻律的保留是不可能的”。然而,許先生卻認爲:“漢詩詞英譯即使百分之百地傳達了原詩的意美,如果沒有押韻也不可能保存原詩的風格和情趣”。甚至說“如果丟掉了音韻,翻譯出來的東西還能算是詩詞嗎?”總之,許淵衝在詩詞翻譯過程中一直尊崇其“三美”原則,這在本首英譯詞中也清晰可見。

(二)意境層面

本詞的內容旨在詠歎牛郎織女相會之事。詞人採用虛實結合的方法將此神話映射到人間,將抒情、寫景和議論融爲一體。意境新穎,設想奇巧,獨闢蹊徑。寫的自然流暢而又委婉含蓄,跨越時空之交點,映射人間的悲歡離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此意境在翻譯傳達的過程中是不易的,筆者試對比“許譯”和“王譯”在意境傳達方面的不同。

1.“鵲橋仙”

鵲橋仙,詞牌名。指的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與詞的題材和意境密切相關。“許譯”的immortal的英文解釋是famous forever or will be remembered forever就是永垂不朽的意思,指的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永垂不朽,暗含一種悲壯美,傳達除了這首詞想要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但鑑於外國人對於“七夕”這個節日和文化的不瞭解,immortal在讀者接受方面並不如“王譯”的rendezvous翻譯的好。Rendezvous一詞源出法語,不僅指男女幽會也有盛大聚會的意思,用來表示天上人間一年一度的相聚,應該是很有特色和很容易被西方讀者接受的。而“鵲橋”在中國的文化中,是個很有意境的畫面,但由於文化的差異,要用一兩個簡單的詞來傳達其意境是不易的。“許譯”和“王譯”在這裏都採用的是直譯法,翻譯爲magpie bridge。Magpie(喜鵲)在中國是喜慶、吉祥和好運的象徵,而在西方文化中,則是搬弄是非,愛嚼舌頭的代名詞,它不僅不報喜反而是報兇的。所以,這兩種鵲橋的英譯在意境和美感的傳達過程中有點欠缺。

2.“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詞一開篇即寫初秋夜空美景:“纖雲弄巧”輕柔多姿的雲彩,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顯示出織女精巧無比的手藝。可是這樣美好的人卻與自己的愛人相互分離。“飛星傳恨”那些閃亮亮的星星彷彿都在傳遞着他們的離愁別恨,正在飛馳長空,不作停留。“銀漢迢迢暗渡”不僅將牛郎織女相聚的場景描寫的真實動人,而且也充滿了中國神話傳說的氣息。這兩句寫雲和星星,都充滿了人的情誼。那“纖雲”着意“弄巧”,似乎爲這對愛侶的團聚而高興;而“飛星”也在爲他們傳遞情誼而奔忙。“許譯”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採用明喻的手法用藝術作品的美來表達雲的輕柔多姿,在這裏並沒有傳遞出織女的神話意義。相對而言,“王譯”的Slender Clouds gather into nature’s fine needle works藉助天工異彩巧妙地暗示女性的針線活,這就含有一定的神話意義了。而在“飛星傳恨”一句中,“傳”一字許先生譯爲shoot,表達了星星爲這一對愛侶傳遞信息的迫切心情。王先生譯爲message,表達了女郎織女的綿綿情意,筆者認爲,兩人在這裏雖然表達的是不同的心緒,但都準確的表達出了其情意。“銀漢迢迢暗渡”一句中,“許譯”中的meet一次不如“王譯”中的weaver一次用的精妙。Meet只是強調兩人的見面,而weaver一次卻準確的表達出了他們長久不見的相思之苦,將兩人此刻要傳遞的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這兩句由敘述轉爲議論,表達了這樣一種愛情理想:他們雖然難得見面,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相聚,在那清涼的秋風白露中,他們互訴衷腸,互吐心聲,是那樣的詩情畫意!這豈不遠遠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金風玉露”在這裏不單指秋天的風露,也象徵着這對情侶此刻的美好時光和他們高貴、純潔的愛情。許先生在這一句中將“金風”和“玉露”直譯爲“golden wind”和“dew of jade”,有所欠缺,沒有傳遞出他們此刻美好時光的得來不易。而王先生將這一句譯爲“They embrace in gentle breeze, wet with dew of tears!”,採用了接近聯想的翻譯方法,變通爲微風和淚珠化入情景作實在的描寫,收到了意外的藝術效果。

4.“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寄情於物,將牛郎織女的萬般柔情比作天河中的悠悠流水,微波盪漾、長流不斷。“佳期如夢”既點出了相聚的短暫,又真實地揭示了他們久別重逢後那種如夢似幻的心境。“忍顧鵲橋歸路”寫牛郎織女臨別前的依戀與悵惘,這次短暫的相見又是寫一次別離的開始。此情此景,不禁催人淚下。“柔情似水,佳期如夢”這兩句,許先生採用明喻和對仗的手法很好的傳達出了此刻的依依惜別之情,但“date”是美語中的一種非正規用法,在表達蘊藉雋永的境界層面上有所欠缺。而王先生的這兩句卻更似一籌,“but lasting all”和 “once a year . Alas!”的插入更是點睛之筆,表達了他們永無盡期的愛情和難得一聚的相見。“忍顧鵲橋歸路”一句,許先生 “homeward way”貌似更勝一籌。正如前面詞牌名所解釋,“鵲橋”在中國是一種很美的意境,雖然在此詞中含有一種悲憤之情,但卻和magpie在西方所傳達的意思不同。所以“許譯”中轉譯的“homeward way”在這裏更能夠表達出此刻相見別離的痛苦之情。

5.“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最後這兩句纔是真正評論性的描述和哲理上的昇華,對牛郎織女的愛情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許譯”中的“last for aye”很好的表達了這一對情侶長久的愛情,不必貪戀現在。而爲了突出效果,王先生在這裏採用了仿擬的手法進行大膽的場面調度。其翻譯的要點一方面是天上宏大的敘事場面,一方面是地上萬衆歡騰的讚美,將天上人間的愛情推向最高潮、從而實現了“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斷言,也充實了rendezvous的語義。

三、總結

漢語詩詞英譯本就是一項浩瀚且費力的工程,雖然筆者認爲詩詞是不可外譯的,詩詞的美就在於其不可言傳,只可意會之理。但詩詞的外譯卻是很常見的,甚至有些學者一生都以此爲業。當然,詩詞外譯的多個版本都有其優劣之處。本文以秦觀的《鵲橋仙》爲例對許淵沖和王宏印的兩個英譯版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可取之處,從中也得到了一些借鑑:第一,每個譯者都有各自的原則和風格。許淵衝先生的翻譯原則可分爲“三論”,即包括“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三化論”(深化、等化、淺化)和“三之論”(知之、好之、樂之)。許淵衝在翻譯秦觀的《鵲橋仙》時就是以此“三論”爲基礎進行英譯的。而王宏印先生翻譯的特點是分析問題入木三分,立論時高瞻遠矚。在秦觀《鵲橋仙》的英譯中,他不拘泥於韻律格式,而是抓取關鍵的意象重構事件和意義,實現了中國古典詩詞向現代英文詩歌的翻譯過度,採用和翻譯和仿作相結合的翻譯策略。第二,兼顧到中英兩種文化和語言差異以及以英語爲母語的讀者的特點,譯者在理解原作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和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前提下,需要對譯入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對比研究,以便其讀者更易接受且不會出現偏差。

參考文獻:

〔1〕李巖。文史知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王宏印。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鵲橋仙 篇六

關鍵詞:愛國文人;宋詞賞析;壯志難酬;異同比較

一、表現手法

《水龍吟》上闕有大段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景象壯觀闊大,描寫筆力遒勁。緊接着三個短句“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則是寫遠山,讀來則給人同上句全然不同的感受,景自然是美景,但出現了“愁”“恨”兩字,可見這景引起的是詞人的憂愁和憤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物似乎也便“獻愁供恨”了,這是移情於景的手法。

上闕從第一句的單純寫景到慢慢融入情感,由平淡到漸漸強烈,再接下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上闕最後“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不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自己澎湃的心潮,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閒置身旁無處用武,這烘托了作者空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而欄杆拍遍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這樣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

《鵲橋仙•一竿風月》上闕一開始便以“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兩個短句起頭寫漁父的閒適逍遙的垂釣生活,“風月”指晴天,“煙雨”指雨天,說明無論晴天還是下雨,漁父都會持釣竿、披蓑衣於江上垂釣。而在它們之前加上“一竿”、“一蓑”,更顯示出漁父於這江上垂釣時對這“風月””煙雨”的酣暢淋漓的享受。同時兩句又是互文,讀來清新又愜意。接下去的“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兩句,據劉學鍇教授推測是暗用典於東漢隱者龐德公,相傳中他生平不曾入州府,厭倦紛擾相爭的城市,連城門都怕靠近,更不用說“紅塵深處”那些爾虞我詐、爭名逐利的場所了,表達了漁父遠離世俗的高潔品性志向。

“潮生理棹,潮平繫纜,潮落浩歌歸去”下闕前三句如串珠連貫而下,節奏明朗快活,韻律和諧上口,用了排比句來充分描繪出漁父那回歸大自然的悠然閒適的生活:潮水起了就出船捕魚,潮水平了就係纜江岸,潮水落了就高歌回家。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完全符合大自然的規律,彷彿與大自然融爲一體,不能再和諧了。最後兩句“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則是與上闕第三句“家在釣臺西住”遙相應和,其中主要是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也到下面部分再詳細分析。

二、思想感情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寫於淳熙元年(1174)秋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此時詞人已是34歲,南渡已12年之久,卻尚未得到北伐抗敵的機會。南宋統治者不把辛棄疾當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排斥猜忌,致使辛棄疾覺得自己在江南真成了遊子。上闕中他以“斷鴻”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又自稱“江南遊子”,表達對江北失地的思念之情。“無人會、登臨意”,又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至於下闕,作者引經據典,連用三則典故來想表達自己雖然思念故鄉懷念故土,但決不學張翰、許汜,回故鄉必須是收復河山之時,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恐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閒置便再無力爲國效命疆場了。

這篇《鵲橋仙》據劉學鍇教授推測應該是孝宗淳熙十三至十五年(1186-1188)陸游任嚴州知州期間所作,因爲詞中有一句“家在釣臺西住”。而這句在點明住址的同時又是借用了嚴光不應漢光武的徵召,獨自披羊裘釣於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來喻漁父的心情近似嚴光。表面上看來,詞人是以此來表達漁父並不熱衷於追逐名利,只求悠閒、自在的志趣,而據劉學鍇教授認爲其真實用意卻是爲下闕的翻轉作鋪墊,寫漁父“貌似嚴光”正是爲了強調其“不是嚴光,勝似嚴光”。而再接下去下闕“潮起、潮平、潮落”三句,寫漁父生活規律和自然規律高度適應,是爲了表明漁父並無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樣沽名釣譽,利令智昏。正如上文表現手法分析中所說,最後兩句則是承上片“家在釣臺西住”,說嚴光雖不追求塵俗的功名富貴,卻借清高而出名,這從他披羊裘垂釣上可看出來。宋人有一首詠嚴光的詩說:“一着羊裘便有心,虛名留得到如今。”

當時若着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但無論嚴光是否有意求名,總歸還是與“名”脫不了干係。於是最後兩句“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正表達了詩人連“清高”之名也不屑,只做“無名漁父”的追求。

鵲橋仙 篇七

2、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羣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宋·范成大《鵲橋仙》)

3、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秦觀《鵲橋仙》)

4、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漢·佚名)

5、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唐·羅隱)

6、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唐·孟浩然)

7、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唐·白居易)

8、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唐·李商隱)

9、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五代•後唐·楊璞)

10、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唐·徐凝 )

11、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宋·晏幾道《鷓鴣天·七夕》)

12、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擡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宋·柳永《二郎神·七夕》)

13、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唐權·德輿)

14、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湯顯祖《七夕醉答君東》

15、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清·姚燮《韓莊閘舟中七夕》)

16、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

17、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史達祖《綺羅香》)

18、襄陽古道灞陵橋。詩興與秋高。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完顏壽《朝中措》)

19、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

鵲橋仙 篇八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記得很久以前就讀過這首《鵲橋仙》,一開始並不懂其中的情愛韻味,只覺得寫的很美,但後來,隨着年齡增長,對這首詞也另有所思。

遙遙相望,天盡頭的那一抹雲彩,似乎懂得我對你的心意,使我無時無刻不想起銀河那邊苦苦相思的你,你飄逸的長髮似星雲在飛舞,似乎訴說着對我的點點思念,就讓這夜間明亮的星辰帶走我對你深深地愛,但願能溫暖你滴淚成冰的心。

載着星辰,我苦苦哀求的這一天終於到了,千里迢迢的,迫不及待的想見到你,跨過這銀河,聽見岸邊的你在歌唱,淚水打溼了衣襟化作飛去的落紅,遠遠的我便能嗅到這相思的味道。睜開眼,你已在身邊,握緊你的手,替你擦乾淚,你的笑如漣漪般盪漾在我的心間,激起一層層波紋,注入愛的清泉。日夜思念,日夜企盼的你,今天我終於看到了,今日能與你相逢,比什麼都快樂,比什麼都重要,拉着你的手,走在銀河岸邊,聽每一顆星訴說我們之間無盡的愛。

天邊的雲彩逐漸散去,你轉過身來,緊緊抱着我,怕我離去,你的手如一絲暖暖的清泉,流過我的心,將它緊緊裹住,使我不忍離開,怕沒有了這溫度,心又冷起來。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如夢一般將要醒來,不忍心踏上這鵲橋與你分離,可這一切並不是你我可以決定的,兩個人的心裏如果真的永遠有對方又何必,天天要在一起呢?不管分離還是相聚,只要你心中有我,我心有你,就知足了,這也是一種幸福。

每當讀到“柔情似水,佳期如夢”想起牛郎織女淚眼分離的場景,就不由潸然淚下,一心讚歎,秦少游,真是天才,竟能將最普通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寫的如此自然流暢又意蘊深重,令人回味不已。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愛以此神話來做文章,《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之句,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隱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歐陽修,柳永,蘇軾等人也都曾吟詠這一題材,雖然遣造各句各有所異,但都圍繞“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悽楚憐人。相比之下,少遊的這首詞卻獨樹一幟,立意深遠。

少遊年少便才華橫溢,名盛一時,是“蘇門四學士”中蘇軾最喜愛的弟子,他的一首又一首作品皆爲當時文人所嘆,讓人驚目,但他一生卻仕途坎坷,不得心意,兩次落榜最終只做無名小官,之後又遭遇貶謫流放,疾病纏身,極爲不幸。

這首《鵲橋仙》在當時紅極一時,是婉約詞中的佳作,“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心中的少遊依然在奔跑即使道路不平,即使風雨不斷,他依然在尋找,在尋找一個陽光明媚,景色如畫的地方,在那裏寫下自己喜愛的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