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趣味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趣味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趣味數學教案 篇一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排序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在遊戲時,常常會按顏色或按形狀有規律地用間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積木,拼搭玩具等,爲了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感受規律的存在和美感,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設計了本活動。意在通過孩子動手操作材料,學習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並探索和發現各種不同的排序規律,發展幼兒觀察、分析的能力。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和發現各種不同的排序規律,體驗操作的樂趣。

2、培養幼兒觀察、分析的能力。

3、感知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感受規律的存在和美感。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四座小房子。。

2、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的白色、藍色卡紙若干。

3、三種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心形或小花即時貼若干。

4、三種顏色不同、長短不同、寬窄不同的紙條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小朋友,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一個招聘啓事:說白雪公主要過生日了,小矮人想給她個驚喜,他們想幫白雪公主把房間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主要是鋪地、貼牆、裝飾門簾,但他們太忙,時間來不及,想找人幫忙,你們願意嗎?

二、幼兒自主操作,探索和發現各種不同的排序規律。

1、分組讓幼兒操作,依次鋪地、貼牆、裝飾門簾,從易到難,讓幼兒體驗操作的快樂。

A、鋪地磚:提供藍、白兩種顏色的正方形卡紙若干,讓幼兒按顏色變化規律排序。

B、貼牆:提供三種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心形或小花即時貼若干,讓幼兒裝飾牆,讓他們自由探索,只要是按一定的規律排列,就要鼓勵。

C、裝飾門簾:提供三種顏色、長短不同、寬窄不同的紙條若干,讓幼兒做門簾,鼓勵幼兒大膽探索,找出按不同特徵的排序規律,感受不同的。美感。

2、自主探索活動的交流:

在每次探索之後,老師要幼兒把他們的活動結果呈現給大家,引導幼兒說出他們是怎麼排的,按什麼規律,針對幼兒的疑惑進行討論,引導幼兒想出不同的排法,強調按規律排。

3、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排序的方法有多種,可按形狀、顏色、大小、長短、寬窄等多種特徵排序。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排序,有規律的排序美化了我們的生活。

4、結束語:

今天我們幫助小矮人爲白雪公主裝飾了房間,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一定高興,小朋友高不高興呀?我們不僅幫助了別人,還發現了有規律排序的祕密,真值得高興。

三、延伸活動:

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有規律的排序。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在遊戲時,常常會按顏色或按形狀有規律地用間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積木,拼搭玩具等,爲了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感受規律的存在和美感,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設計了本活動。意在通過孩子動手操作材料,學習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並探索和發現各種不同的排序規律,發展幼兒觀察、分析的能力。整個活動以幫小矮人爲白雪公主裝飾房間爲主線貫穿始終,極大地調動了幼兒的操作積極性,也使他們體驗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活動分三個環節完

成,鋪地,貼牆,裝飾門簾,層次清晰,由易到難,讓幼兒自主操作,自己觀察總結,在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探索和發現各種不同的排序規律,既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又讓他們感受到了有序排列的美感。因爲整個活動是裝修家的過程,這就告訴幼兒這是生活中的美,再加上後面的延伸活動,使幼兒真切地感受到了排序美化了我們的生活,感受到了數學是有用的數學。

整個活動以操作爲主,孩子們學習興趣很高,只是個別能力差的孩子只能完成較簡單的排序,太難的完成起來有點困難。我相信通過鍛鍊,他們會做的更好。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自標:

一、瞭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看整點。

二、幫助同學們理解鐘錶的功能,培養同學們從小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適合年級:幼小銜接、一年級

孩子們有一定學習的基礎,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喜歡錶現自己。

能獨立思考問題。

教學重點:認識鐘錶、整點。教學難點:理解錶針之間的時間關係,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通過趣味遊戲的方式激發同學們的興趣

數學謎語開頭:一張大圓臉,有腿沒有嘴,有腿會走路,沒嘴會說話。(時鐘)

二、觀察活動,出示鐘錶。

1、出示圓形時鐘,讓同學們觀察鐘面。

老師:觀察一下鐘面上都有什麼?

老師: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12個數字是怎麼排列的?

老師:比比看,鐘錶上的指針什麼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最短最粗的這根指針我們叫它時針,細長的指針我們叫它分針,最細最長的我們叫它秒針。(加深鞏固)

2、熟悉時針和分針

(1)老師:小朋友聽過“龜免賽跑”的故事嗎?(簡單講述故事大意)鐘錶上的分針和時針就像故事中的兔子和烏龜。教具撥鐘錶,引導同學們觀察分針和時針的運動:分針(兔子)跑得快,時針(烏龜)跑得慢(通過趣味教學對比,接合成語龜兔賽跑的故事)。

(2)在龜兔賽跑故事中,雖然兔子跑得快,烏龜跑得慢,但是它們走的路程是一樣的。

在鐘錶上,雖然分針跑得快,時針跑得慢,但是它們走的時間是一樣的。

三、實踐操作

1、教師演示課件,同學們說出時間。

請同學們觀察後說出是幾點。(1時、3時等)

2、教師操作,讓同學們理解並掌握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係。

(1)觀察時間爲12點鐘表。

仔細看!把分針撥1圈,時針有什麼變化?(時針走一格)

(2)教師再次操作,讓同學們觀察分針和時針的變化。

小結:當分針走1圈,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四、認識鐘錶、整點

1、看看12點、1點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分針都指向12)

小結: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整。

2、分組遊戲。

(1)第一組:趣味遊戲“我的一天”。

請4~6人站成一排,教師舉起鐘面讓坐着的同學們看鐘上的時間一起大聲報時,如“早上6點”,站着的同學們就做起牀動作。依此方法繼續遊戲(早上8點上同學們園,下午5點離園晚上9點睡覺等,結合日常生活中生活作息對比,加強同學們更好的認識鐘錶)

(2)第二組:按要求撥鍾。

兩名同學們一組,一名同學們任意出示整點的電子鐘卡片,另一同學們用學具時鐘撥出相應的時間,然後互換角色,繼續遊戲。

(3)趣味遊戲“我說你撥”

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撥出整點,小組中的同學們相互檢查是否正確,並說一說時針、分針指向的數字,每組推舉1位代表進行比賽,看誰撥得又對又快。

五、幫助同學們理解鐘錶的功能,培養同學們愛惜時間的好習慣

1、你們家裏有鐘錶嗎?你還在什麼地方看見過鐘錶?爲什麼那麼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錶呢?

2、總結:鐘錶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的時間,應該幹什麼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同學們認識了鐘錶,就可以按時起牀、按時上學了。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回來了,同學們,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愛惜時間,記住了嗎?

國小趣味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

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不計算,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並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爲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由於這個內容不是國小時學到的,但爲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爲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說說,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爲什麼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麼看法?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爲什麼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說,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爲什麼?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麼?要注意什麼?

大班數學教案:趣味數數 篇四

活動目標:

1、學會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有序地數數。

2、通過操作活動,聯繫實際生活,初步理解數的概念,並積累相關數數的經驗。

3、增強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幼兒對數數活動的好奇心和興趣。

活動準備:白板、課件、操作材料、記錄卡。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幼兒隨音樂《開火車》進活動室。引導幼兒進入活動主題。

2、師:森林裏的小動物們要搬家啦,這麼多的老師也都快來幫忙了呢,我們一起來和要去幫忙的老師們問聲好吧。

(二)基礎部分

1、師:現在每位小朋友都變成了小火車的車廂,那你們清楚一共有多少節車廂呢?

幼兒報數,教師配合指導。

2、師:大一班的小朋友們都太棒了,而且我知道你們數數都很厲害,你們都能數到幾?

我說一個數,你接着往下數3個數字好嗎?

······3.出示圖片,幼兒觀察。

師:森林國王說啦,要闖關成功後纔可以去幫忙呦。那我要請你們幫我一個忙啦,看,圖上有什麼?(房子,樹)房子有幾間?有幾棵樹?幾隻小動物?你是怎麼數的?

教師小結:要數清楚物體的數量,我們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比如從上往下,不同課件都有對應的點數需求,下載課件需要點數,如果點數不足充值後,就可以在電腦上下載了。或者從左往右,這樣就不會數錯了。

4、教師與幼兒互動,依次請10名幼兒上臺,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5、出示圖片,觀察圖片上的圖形並正確的數出來。

師:看看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什麼?這是什麼?有幾個三角形?幾個圓形?······你是怎麼數的?還有什麼?這次你又是怎麼數的呢?

6、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師小結:數不同的東西方法也不同,要想正確的數出數量,不僅要觀察仔細,還要按一定的順序數。

(三)結束部分:

師小結:其實數字和我們的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是很要緊的,爸爸媽媽經常買東西的時候都要去看這個數字。那麼今天就請你有空的時候到家裏去找一找、到附近的超市去看一看哪些東西上面有數字?爲什麼要看這些數字呢?這些數字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音樂再響,幼兒隨音樂《開火車》出活動室。

四年級趣味數學教案 篇五

一、教學內容:兩種常見的數量關係P52——P53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量關係。

2.認識這些常見的數量關係中各種不同數量的求法,會應用這些常見的數量關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和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量關係。

難點: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和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

四、教學準備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談話:同學們,這有一些物品的價格信息,請你來做售貨員,算一算要花多少錢?(出示教材P52例4)

(二)民主導學

1、教學例4

(1)籃球每個80元,買3個要多少錢?

(2)魚每千克10元,買4千克要多少錢?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指名彙報並板書。

師:說一說,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都是求什麼的問題?

總結:兩道題都是講的買商品的價錢問題,題中籃球每個80元、魚每千克10元,這樣的每一件商品的價錢是單價(板書:單價),買3個、買4千克這樣買的件數是數量(板書:數量),求一共用的錢是總價(板書:總價)。

師:找一找,數學書的單價是多少?你還知道哪些物品的單價。

師:說一說第(1)題中籃球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怎樣求總價?(2)題呢?

從上兩題中你能發現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係嗎?生概括並板書

想一想如果知道總價、數量怎樣求單價呢?生彙報

如果知道總價和單價又該怎樣求數量呢?生彙報

總結:我們在識記這一組數量關係時,只要記住“單價×數量=總價”就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就能想出“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

2、教學例5

出示例題,獨立解答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人騎自行車每分鐘行225米,10分鐘行多少米?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指名彙報並板書。

師:說一說,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都是求什麼的問題?

總結:兩道題都是講的行程問題,題中每小時行70千米、每分鐘行225米,這樣的在一個單位時間裏行的路程,是速度(板書:速度),所用的4小時、10分鐘是行走的時間(板書:時間),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這樣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書:路程)。

師:說一說第(1)題中汽車的速度、時間、路程各是多少,怎樣求路程?(2)題呢?

從上兩題中你能發現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嗎?生概括並板書。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怎樣列式?生彙報

如果求時間,又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怎樣列式?生彙報

總結:我們在識記這一組數量關係時,只要記住“速度×時間=路程”就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就能想出“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教材P52-P53做一做,指名彙報

2、結果反饋

集體訂正,及時糾錯

3、反思總結

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

兩種常見的數量關係

單價×數量=總價 速度×時間=路程

總價÷數量=單價 路程÷時間=速度

總價÷單價=數量 路程÷速度=時間

趣味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獲得準確的感性材料。

2. 培養學生對看到的、聽到的事物進行了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

3. 觀察力的訓練是伴隨着理解思維而進行的,同時也檢查你的記憶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對看到的`、聽到的事物進行了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

教學難點:

開拓學生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要使自己更聰明,就要經常訓練自己的頭腦,在多觀察、多思考問題中使思路靈活,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觀察力的訓練是伴隨着理解思維而進行的,同時也檢查你的記憶力,即你是否見多識廣,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聽就明白。願這一節課能使你的頭腦更靈活。

二、知識新授與應用

1.課件出示:一組有趣的圖片

圖1:柱子是圓的還是方的?仔細看一看。

讓學生先同桌互相說一說,看到了什麼?

圖2:看着黑點身體前後移動。

讓學生跟着要求做,然後說一說看到的。

圖3:有多少個黑點?

圖4:是靜的還是動的?

圖5:“弗雷澤螺旋”是最有影響的幻覺圖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個螺旋,但其實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圓!這幅圖形如此巧妙,以至於會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錯誤的方向追尋它的軌跡

教師介紹學生認識。

2、練習。

三、回顧小結:

學生談收穫。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七

活動目標:

1、括圖形間的兩個相同點,並會用標記進行記錄。

2、在找圖形活動中體驗包含關係。

3、體會同樣的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答。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一)中大的紅圓、小的紅圓,大的紅正方形;的綠正方形、小的綠正方形,大的綠圓;大的藍三角形、小的藍三角形,小的藍圓。標記卡片(大小標記、顏色標記、形狀標記),畫好的“房子”。

2.幼兒人手1份:幼兒用書的幾何圖形片、第9頁《數物拼圖》、第14頁“看標記貼圖形”,第22頁《連一連、圈一圈》、第23頁《給圖形做標記》的操作材料,不乾膠材料,彩色水筆。

活動過程:

(一)遊戲“按標記找圖形”。

1、教師出示圖形片(大的紅圓、大的紅正方形,大的綠圓)和房子,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這裏有哪些圖形?每個圖形都是什麼樣的?(引導幼兒說說圖形的大小、形狀、顏色)它們有相同的地方嗎?這是圖形的'家,住在一起的圖形必須有兩個地方是相同的,想一想,哪兩個圖形可以住在一起?

教師請個別幼兒操作。

2、教師引導幼兒進行驗證。

教師:住在一起的圖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標記來表示它們相同的地方呢?

3、教師出示各種標記,引導幼兒用標記記錄每組圖形的相同點。

4、師幼共同檢查。

(二)概括圖形間的相同點。

1、教師有選擇地出示兩個標記(如大標記和圓標記或紅標記和方標記等),幼兒按標記選擇相應的圖形。

2、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同樣的兩個標記,可以找出不同的圖形片。

(三)幼兒操作。

1、第一、二組:“看標記貼圖形”。

教師:看看圖上有什麼標記,請小朋友按照標記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圖形貼在空格中。

2、第三、四組:給圖形做標記。

教師:看看圖中的兩個圖形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請你用標記把相同之處記錄在空格里。

3、第五組:“數圖形”。

教師:小朋友要仔細地看圖,數數每幅圖裏面藏着幾個圖形。請你在正確的數字上畫圈。

4、第六組:數物拼圖。

教師:請小朋友按數字找實物卡片,找到後將實物卡片與相應的數字拼在一起。

(四)。

教師展示“給圖形做標記”的作業單,引導幼兒驗證所做的標記是否包含2個圖形的共同特徵。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八

活動目標:

1、瞭解和差問題的結構特徵,研究和差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並準確解答。

2、藉助線段圖進行分析,理解用假設法將和差問題轉化,完整口述思路。

3、優選方法,體會和差問題在解決生活實際中的作用。(拓展)

4、營造民主、愉悅的學習氛圍,探求問題特徵與解答方法。(情感)

活動重點: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係,能較熟練地列方程解“和差問題”。

活動難點:從不同角度探究解題的思路,初步體會利用等量關係分析問題的優越性。

活動過程:

一、課前遊戲

(意圖:感知和差問題的結構特徵: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求大數與小數)

寫數猜數:

學生選擇1-9中的任何一個數,寫在卡片上,算出與同桌卡片上數的和與差。

填入統計表中。(同桌學生報數,全班猜數,教師輸入,指導學生驗證)

教師填寫後兩列的和與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質疑:當和與差比較大時,還能猜嗎?有必要去尋找方法。

揭示課題:

共同特徵: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就能找到大數和小數。我們把這類題型稱爲和差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中的和差問題。

二、創境新授

(意圖:藉助線段圖,通過小組探究,理解假設法進行轉化的三種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畫形結合圖的意思,明確大數是蘋果,小數是桔子。小組開展探究活動。

PPT三種方法配合進行分析與彙報。體會三種假設的過程,感悟轉化思想。

方法一:假設拿去了4個蘋果,還有10個水果,蘋果和桔子的個數就相等了。就是轉化成了小數桔子的兩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個數。

方法二:假設再拿來4個桔子,就有了18個水果,蘋果和桔子的個數也相等了。就是轉化成了大數蘋果的兩倍。再除以2就算出蘋果的個數。

啓發:這兩種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同點是第一種方法是和+差,第二種方法是和-差;相同點是都用了假設轉化的方法,最後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將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然後將總數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蘋果個數,用7-2算出桔子個數。這也是巧妙運用假設,將平均數運用到和差問題的解答中。

完整板書,規範學生對綜合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大數=(和+差)÷2 小數=(和-差)÷2

蘋果:(14+4)÷2 桔子:(14+4)÷2 蘋果:14÷2 +4÷2

=18÷2 =10÷2 =7+2

=9(只) =5(只) =9(只)

桔子:9-4=5(只) 蘋果:5+4=9(只) 桔子:7-2=5(只)

或14-9=5(只) 或14-5=9(只)

2、再理解方法:大數-差=小數的2倍,再除以2=小數

小數+差=大數的2倍,再除以2=大數

3、嘗試應用:小強和爸爸年齡和45歲,爸爸比小強大25歲,爸爸和兒子各多少歲?

(1)讀出兩個信息與問題,課件展示線段圖,學生空畫。

(2)理解列式:假設爸爸少25歲就和小強年齡一樣,小強和爸爸的年齡和45歲就變成了是45-20=20歲。20歲表示是兩個小強的年齡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強的年齡。知道了小強的年齡,爸爸的年齡又怎樣算呢?完整口述假設過程,上臺板演,學生欣賞

(3)再次強調求和差問題的方法:解答和差問題你最感欣賞的方法是什麼?

生:假設法

生:(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4、鞏固方法,準確填數:

回到猜數遊戲,用假設法求出大數與小數: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導學生根據數據對第一組選擇(和+差)÷2=大數的方法,對後一組選擇(和-差)÷2=小數的方法。

三、探究變化

師:生活中還有許多和差問題。

1、小強在本單元測試中語文數學的平均成績是96分,數學比語文多8分。語文和數學各得幾分?(一題多變,你能有幾種轉化的方法。再判斷分析。)

猜測語文與數學分數。理解平均分數的意義。

A、數學:(96+8)÷2=104÷2=52(分) 語文:96-52=44(分)

語文:(98-8)÷2=88÷2=44(分) 數學:96-44=52(分)

對方法A進行反思和質疑。尋找錯誤的原因。

B.數學: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語文:192-100=92(分)

語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數學:192-92=100(分)

C、數學:96+8÷2=96+4=100(分) D、語文:96-8÷2=96-4=92(分)

怎樣理解8÷2?

2、認真選擇(機動題):大強和小強共有300元去買書,大強給小強50元兩人的錢就一樣多了,你知道大強和小強各有多少錢?

藉助線段圖來理解。選擇合理的算式。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記憶最深的是什麼?評價同學或老師。

學習總結: 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求這兩個數的問題就是和差問題。解和差問題的策略很多,用假設法將大數轉化成小數,(和-差)÷2=小數;或者將小數轉化成大數,(和+差)÷2=大數;巧用平均數移多補少等。

五、欣賞變化

1、轉化成3個大強

2、轉化成3個小強

3、轉化成3個爸爸

課堂延伸:

讓我們在音樂中帶着思考,將假設轉化的思想,將優化選擇的策略帶回家,去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九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增加對數學的興趣,認識數學的多種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數學計算的巧妙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操作發現並驗證“水桶和油桶”問題的特徵,培養學生大膽猜測、勇於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簡便方法,提高學生計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學習數學。

學習形式:

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習過程

一、引入

師:提出問題:你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展臺出示題目。

二、探究新知

1.請同學們取出1號靶,認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

2.小組交流,探究解決。

3.請同學們取出2號靶,嘗試解決。(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如果有的學生做出來,讓孩子展示,教師給予讚賞;如果學生做不出來,充分調動組內力量,探究解決。

4.請同學們按照組內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決。(小組合作,互相幫助)

三、課堂拓展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是不是覺得數學充滿了奧祕呢?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網絡上找很多有關“水桶和油桶”的知識,然後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嗎?

今後老師會繼續爲你們介紹一些更有趣的數學現象,這些數學方法更貼近你們平時的數學學習,有助於你們更好地學習數學。

趣味數學教案 篇十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9頁例2。

教學目標:

1.認識生活中的環形,掌握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2.學生聯繫生活認識圓環,並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圓環的面積計算方法。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和與他人交流、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探究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環形的形成過程,掌握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圓紙片、剪刀、直尺、圓規。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計算圓的面積

(1)半徑是5釐米

(2)直徑8釐米

2.說一說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認識環形

(1)我們來欣賞一組美麗的圖片。

(課件演示:環形花壇、奧運五環標誌、光盤等環形圖案)

(2)圖片的形狀和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很相似?(圓)

(3)教師拿出環形光盤說明:像這樣的圖形,我們稱它環形或圓環。(環形)

(4)學生找生活中的環形。

2.建立環形表象

(1)利用手邊的工具自己做出一個圓環。

(2)學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環形或畫出環形。

3.發現環形特點

老師拿着學生製作的環形提問:

“這個環形,你是怎樣得到的?”(從大圓中剪掉一個小圓)

(1)解釋什麼叫外圓半徑和內圓半徑。

(2)求環形面積是求哪部分面積?

(3)你怎樣求這個環形的面積?

(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4)師:誰能總結一下環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教師點撥、總結,板書:環形的面積=外圓面積—內圓面積:S=πR2-πr2)

師:這道題你們會了,老師的黑板上還有一道例題,你們能幫助老師解決嗎?

4.教學例2內容

光盤的銀色部分是一個圓環,內圓半徑是2釐米,外圓半徑是6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1)學生讀題。

觀察:哪裏是內圓和內圓半徑?你能指一指嗎?外圓是哪幾部分組成的?哪裏是環形面積?你打算怎樣求出環形的面積?

(2)學生討論。

(3)學生試做,指生演板。

(4)交流算法,學生將列式板書:

3.14×(6×6) -3.14×(2×2)

=113.04- 12.56

=100.48(平方釐米)

3.14×(6×6 -2×2 )

=3.14×32

=100.48 (平方釐米)

(5)比較兩種算法的不同。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計算陰影部分的面積

(半個環形:R=10釐米,r= 6釐米)

2.判斷正誤

(1)在圓內剪去一個小圓就得到一個圓環。( )

(2)環寬=外圓半徑-內圓半徑。( )

3.一個圓形環島的直徑是50米,中間是一個直徑爲10米的圓形花壇,其它的部分是草坪。草坪的佔地面積是多少?

四、反思體驗,總結提高

學生暢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穫,教師適當總結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