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精選1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6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相關的範文。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精選16篇)

篇1: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14-19: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文法”)。

20:以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建造新中國建築作總結。

(二)探究九大“特徵”的內涵、說明方法。

1、個體建築構成

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作詮釋)

2、羣體建築構成

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舉例子 打比方)

3、結構方法

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舉例子 作比較 列數字 打比方)

4、斗拱

說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列圖表 舉例子 摹狀貌 下定義)

5、舉折、舉架

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爲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下定義 摹狀貌)

6、屋頂的裝飾作用

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作比較 引用)

7、顏色的選擇――硃紅

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舉例子 作比較)

8、部件的裝飾作用

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鮮明的裝飾形狀或圖案。(舉例子)

9、建築材料的裝飾

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作詮釋)

(三)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什麼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四、問題探究

1、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爲了說明這種“文法”,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請舉例說明。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

中國建築的“文法”是指中國的建築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並且爲匠師們所遵守,爲人們所承認,成了法式,成爲人們沿用的慣例。

2、文章中說的建築的“詞彙”指的是什麼?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詞彙”指的是建築的材料。

這是比喻的說法,使得說明生動,讓讀者易於接受。

本文用“文法”來比喻建築的“規矩”,用“詞彙”比喻建築的材料,讓人們能過熟悉的文章組成來理解建築中的各種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性的表現。”這種“拘束性和“靈活性”表現在哪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拘束性”指建築物必須嚴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慣例,但是可以在慣例下出現不同的樣式。這種特點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的風格,又具的獨特性。

用了比喻/類比的修辭手法

所謂類比,即是用性質相同或相似的兩種事物進行比較的說明方法。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間的“可譯性”?

――用“語言和文字”爲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的形式卻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5、理解 “文法” “詞彙” “可譯性”

(1)用簡要的話概括它們各自的意思

中國建築“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定規,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又具有獨特的個性。

中國建築“詞彙”是指中國建築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築個體,如同“詞彙”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築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築的整體。

“可譯性”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2)分析這些比喻的表達作用

形象生動地表達出建築的特點:

A. 規則性;

B. 獨創性;

C. 情感性

五、佈置作業

預習第12課《作爲生物的社會》

篇2: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和領會科普文章語言特色,並加以借鑑和運用。

2.用心探究和體會中國建築的特徵,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情。

3.

理清作者說明線索。

【教學模式】

讀寫結合式模式就是學生在反覆吟詠成誦,充分感悟文本基礎上,並以此爲素材而進行的文本再創造,以讀悟寫,以寫促讀的一種雙向互進教學共贏的教學法。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透過學生質疑、探究、歸納、整合從而獲得知識技能和學習愉悅的方法。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激情導課

請同學跟老師一齊重溫下面的名句,大聲朗讀,看看它們描述的對象是什麼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鎇桑�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杜牧《阿房宮賦》

一個是滕王閣,一個是阿房宮。一樓是點,一宮是面,一點一面構成了中國的建築羣,那麼中國的建築有什麼特徵呢?讓我們跟隨着我國當代建築大師樑思成一齊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體把握

快速閱讀全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哪些是屬於結構特徵?哪些是屬於裝飾特徵?它們是按什麼順序一一展開的呢

學生自主探究……

預設生成:

中國建築總體特徵(1——2)

(1)立體構成:臺基——房屋——屋頂

(2)平面佈局:建築羣組成——左右對稱——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戶外空間

中國建築結構特徵(3——5)

(3)結構方法——框架結構

(4)斗拱作用

(5)“舉折”“舉架”作用

中國建築外部特徵(外觀、顏色、裝飾等)(6——9)

(6)介紹屋頂

(7)着色特點

(8)裝飾特徵

(9)用材特點

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出中國建築的特徵,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又有理論層面的解釋,從總體到結構到外部的說明順序一一展開,其中(3)(4)(5)屬於結構特徵,(6)(7)(8)(9)屬於裝飾特徵。而(1)(2)因爲從總體上談中國建築,既涉及結構特徵,也涉及裝飾特徵。層次清晰,脈絡分明。

介紹中國建築特徵自然是我們學習課文的重點,另外探討建築風格也是學習重點。

引導學生從這兩個部分銜接句子入手。

第十四段開頭“這一切特點都有必須的風格和手法,爲匠師們所遵守,爲人民所承認,我們能夠叫它做中國建築的“文法”。說明下文是揭示“爲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談論的主題。

最後是首尾部分。

開頭:從空間和時間來說明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

結尾:提倡熟悉中國建築“文法”和“詞彙”,讓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

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讓學生以桌爲單位,以板書形式列出課文結構提綱。

(略)

精雕細琢縱深探究

引導學生就兩個重點學習部分開展深入研究探討,肯定會挖掘出許多興趣的話題來。

預設點:房屋或庭院的平面佈置往往左右均齊勻稱,爲什麼?

生成預設:一是整體美觀。二是跟中國人審美有關,我們中國人一貫喜歡方方正正、規規矩矩。

預設點:“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採取向南的方向”,爲什麼?

生成預設:取得更多的陽光。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一向講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宮室南向爲最尊,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

你見過不南向的房屋嗎?(肯定很多)你家門什麼向?爲什麼/

生成預設:不南向的原因,可能是:都市裏統一佈局,力求整體美觀;鄉野裏隨山的走勢而定,或東或西或南或北。無論什麼原因都是跟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和審美有關。

一般房屋的窗戶往東開,爲什麼?

生成預設:一爲採光。二爲尊位。

“當屋頂是四面坡的時候,屋頂的四角也就是翹起的”,爲什麼?

生成預設:四角翹起,不但擴大采光面,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態美。整體上翹起飛檐與坡頂、正脊構成柔美曲線,成爲中國建築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使得中國建築輕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大建築屋身的主要顏色爲什麼要用“硃紅色”?

生成預設:硃紅色屬於暖色,與屋頂上的藍天白雲以及屋內素淨淡雅的冷色調構成比較,使建築物顯得輝煌富麗又高潔淡雅,到達了高度的藝術效果。此外硃紅色還代表熱烈忠心,具有富貴的象徵,杜甫有詩句諷刺爲富不仁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預設點:作者着重說明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哪幾項

生成預設:根據中國建築九大特徵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2)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3)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體系的特殊性;(4)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6)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7)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爲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生成預設:這是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構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必須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此刻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生成預設:這是用“語言和文學”爲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能夠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科普文的語言一般以平實爲主,但本文運用一些精彩比喻句來說明中國建築特徵,教師要用心引導學生透過賞析,來領會敘述說明生動形象的特點。主要有:

“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或是同屬於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兄弟之間同屬於一家的關係。”

生成預設:以弟兄關係來比喻中國周邊國家的建築與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關係,形象地說明了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統,從而可見中國建築的影響力之大已超出國家的界限。

“兩柱之間也常用牆壁,但牆壁並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劃分內部空間而已。”

生成預設:以“帷幕”比喻牆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築中牆壁的作用:“隔斷內外”,“劃分內部空間”,而不擔負承重的任務。

“建築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生成預設:以“文章”比喻建築,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壯觀的建築,用“小品”比喻小巧別緻的建築,讓讀者利用對文章大小的感受經驗,來體會建築大小的不同,恰切明瞭。

……

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運用打比方(比喻)的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徵。

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生成預設:我家的客廳上懸掛着一盞吊燈,它是由三片葉子組成的,中間有個圓寶石,好像一朵盛開的白蓮花。

屋頂上瓦片層層疊疊,密如魚鱗,哪怕天河缺了口也漏不進一點兒去。

那宮殿飛檐上的兩條飛龍,金鱗金甲,活靈活現,似欲騰空飛去。

…………

小結:(略)

【教學反饋】

教後自我反思

《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論述式闡發式的科普文,除了說明中國建築特徵之外,還有一個核心的議題,同時又有理論上的探討,因此它更具議論文特點。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學習,感受到科學文化的魅力之餘,又得到科學美感的薰陶。在教學設計上,如何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關鍵,我以理清文章思路爲抓手,結合課後練習一和練習二來完成。即以中國建築的特徵和風格與手法爲學習的重點,其中“風格和手法”就是核心的議題。由於能大膽放手學生,同時又能巧妙穿插他們感興趣的與現實建築生活相關的話題,引導他們步步深入,探究科學知識、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的同時,又能以人文的觀點來審視科學、對待科學,表現出很強的人文關懷色彩。

但畢竟本區域建築文化底蘊不高,幾乎沒有現存的有特色的建築物讓學生身臨其境,加上教師建築知識欠缺不全,對解讀個別中國建築特徵及風格不深不透,留下不少的遺憾。

學生反饋

我們平時讀科普類的文章不多,總覺得它們樸實無華沒有新鮮感,但學了《中國建築的特徵》後,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到中國建築裏乃至我們身邊常常熟視無睹的房屋、建築羣確實蘊藏着不少的智慧。在自主探討過程中,老師引導我們學會抓住關鍵詞,來解答中國建築九大特徵裏哪些是着重說明的方法,以及如何運用比喻來增添科普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做了不少的嘗試,這將給我們在以後解讀科普文章帶給了不少的幫忙。讀寫結合尤其加強寫的訓練,提升了我們的寫作思維和表達潛力,這是本課時我們最大的收穫。但我們知識貯備有限,對中國建築的極個別特徵,理解得不透,儘管展示相關實圖,然而百聞不如一見,我們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同行反饋

科普文章在高中語文教材裏出現不多,如何教出新意來,是需要下功夫的。在本節課裏,老師尊重學生個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選有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讀一讀;有不同見解或需補充的,說一說;尤其理解有分歧意見不統一時,能放手學生暢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課堂活躍熱烈,加上教師對前後資料的銜接和對課堂有效的把控,使得教學難點在不經意間迎刃而解,更難得可貴的是老師一向堅持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透過寫作訓練來加深學生對文本深一層次的理解和感悟,這是讀寫互動的效果,很值得學習和借鑑。

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我們教師對建築領域涉及不深,由此對文本解讀有待靈動。

篇3: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中國建築的特徵》學案導學教案

一、導入新課走近文本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她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蹟,雄偉的古代建築藝術,比如北京故宮、蘇州園林、佛塔、道觀等,(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圖片)中國的建築是獨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使得中國的建築獨立於世界建築之林呢這天我們就來學習樑思成的文章,共同領略中國建築的永恆魅力吧。(板書課題)。

2.走近作者(多媒體演示,略)

3.明確目標(多媒體出示)

①.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②.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潛力。

③.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閱讀文本整體感知

初步感知

【問題設置】課文主要講的是中國建築的特徵,那麼什麼是中國建築?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文本,思考並回答。

【教師點撥】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說明。地域分佈是廣闊的,不獨侷限於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狀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上構成了”,並“一向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這樣的鑑定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三、自讀梳理理清結構

【問題設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國建築的幾大特徵?請分別找出來。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並回答

【教師點撥】注意從三個方面去概括

【整合答案】

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這九點能夠概括爲以下三個方面:

①(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②(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爲了構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③(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

(七)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

(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四、思考討論解決重點

【問題設置】

作者寫中國建築九大特徵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寫的?作者着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並回答。

【教師點撥】

說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於對象的特點。由於說明對象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說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爲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爲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五、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問題設置】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交流,然後每組找一個代表說出討論的結果。

【教師點撥】思考一下修辭手法的運用。

【整合答案】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構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必須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此刻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爲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能夠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六、探討寫法寫作指津

【問題設置】

《中國建築的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文章資料十分的豐富,但是繁而不亂,有條不紊。那麼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呢?

【學生活動】再讀全文,思考交流。

【教師點撥】抓住說明順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不得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爲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採用科學的說明順序這一寫法,對我們寫作論說文帶給了啓示。

七、課堂小結強化重點

本節課透過學習《中國建築的特徵》,不僅僅能收穫有關中國建築學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作者嚴謹的表述中學習到科學的說明順序和合理的說明方法對文章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動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獨特的審美境界。

八、課堂實踐檢驗效果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這種“詞彙”和“文法”到底是什麼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築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詞彙”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築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理解,爲他們所承認、所喜愛,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但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運用到磚石建築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築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爲什麼在中國無數的建築上都常常應用原先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彙”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築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爲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了先進的科學的樑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築,但木框架同時也被採用爲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爲我們的新建築的發展創造了無比有利的條件。

在那裏,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爲了同樣的需要,爲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爲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能夠各自用自己的“詞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簡單的如臺基、欄杆、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杆和臺階。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資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這許多例子說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築手法,建築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築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樣。

7.簡要分析選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說明方法的。

8.怎樣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9.下列說法中正確的兩項是()

A.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築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決於某一建築大師的設計理念。

B.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古典建築體系的建築形式,原本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

C.中國建築往往是用木結構形式,而西方建築往往採用磚石結構,說明這兩種建築走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D.爲了更好地說明建築的形式和資料的關係,作者巧妙地用語言和文學打比方。

E.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與文藝復興時代窗子使用的“詞彙”和“文法”完全不同,這證明各民族的建築各有其風格,本沒有相通之處。

【參考答案】

7.“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爲了同樣的需要,爲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爲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能夠各自用自己的'詞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類比說明“簡單的如臺基、欄杆、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杆和臺階。”--舉例說明

“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資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在舉例說明中作比較

8.作者將中國建築和世界建築比較,說明中國的建築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成就對世界建築文化也有重要影響。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築特點和建築風格的,說明了中國建築和世界建築的融合性。

9.解析:A項,“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由此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築手法”與某一個建築大師沒有必然的關係。C項,“中國建築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爲主要材料。”可見兩種建築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E項,“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資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可見儘管形式不同,但資料是相同的。

答案:BD

附:宋老師您好:據我理解,寫成學案一文,有不當之處,請指教。

篇4: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教學目標《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忙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二、潛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2.透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資料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潛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透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潛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難點:

1.幫忙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透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資料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潛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忙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爲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着,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這天我們就來學習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廣東省新會縣人。樑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瀋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爲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於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爲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爲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於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爲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

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樑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樑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薦,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樑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中華民族世代生息於亞洲大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經過數千年禮貌的演進,創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築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

本文作者是中國現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早年就讀清華大學,後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47年曾參與紐約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一生遨遊建築天地間,個性是爲發現、研究、保護中國古建築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由這樣一位專家來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是再適宜但是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地域分佈是廣闊的,不獨侷限於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狀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構成了”,並“一向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爲九點。這九點能夠概括爲以下三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爲了構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超多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後,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必須之規,“有必須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 一律”的一面;又能夠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爲喻,說明了“建築的‘文章”’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築一向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爲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爲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能夠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然後,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爲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最後一段,從古爲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能夠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着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爲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構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必須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此刻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爲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能夠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篇5: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案

學習目標1、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3、激發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潛力。

學習重點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學習難點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

文體知識

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衆普及科學知識爲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爲基本載體。但是隨着媒體技術的發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它有以下特點:

1.科普作品所述資料具有必須的學科專業性。閱讀對象主要是不熟悉該學科的非專業人士。但這種專業性是有限制的。這就和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娛樂作品區分開來。

2.科普作品具有必須的娛樂性、普及性、可讀性和通俗性。在敘述資料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引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就和專業學術文獻區分開來。

3.科普作品在陳述專業科學知識時要求把握必須程度的嚴謹性。想象與科學現實之間的差別一般需要明確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證讀者不會混淆兩者。這就和科學幻想作品(簡稱科幻)區分開來。

4.科普作品允許適當地虛構作品情節、人物、環境等等,已增加可讀性。這就和一般的科學新聞、科學紀實或科學報告區分開來。

作家:

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大學,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

1946年爲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爲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着,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

預習檢測

1、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

埋怨()埋葬()翹起()翹首以盼()

點綴()輟學()廈門()高樓大廈()

主角()鳳毛麟角()門檻()直欄橫檻()

哺育()

2、分辨詞義

獨特獨到發掘發現

獨特:獨有的、個性的。發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東西。

獨到:與衆不同的(多指好的)發現: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

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宮殿廟宇直言不違和顏悅色隨聲附和

B.如鳥斯革迴廊抱廈額枋樑架宣賓奪主

C.磚石墁地繁文縟節高潮迭起疊牀架屋

D.招搖裝騙梳妝打扮世外桃源桃園結義

4、下列有關建築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抱廈:圍繞廳堂、正屋後面的房屋。

廂:廂房,在正房前面兩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連的兩側的小房屋,也指廂房兩旁的小屋。

B.替木:聯繫檁與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斜撐或槓桿作用。

額枋:檐柱之間的聯繫樑,用以承託其上的斗拱。

C.戧獸:垂脊上的獸形裝飾構件。

墁:用磚、石等鋪的地面。

瓦當:銅瓦的頭部,上面多有裝飾性的文字、圖案。

D.垂脊:從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鳥獸形裝飾構件。

正脊:屋頂前後兩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於屋頂最高處。

學習資料

一、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脈絡,理清線索:

第一層(至)

第二層(至)

第三層(至)

第四層(至)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着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探究

閱讀下一段材料,思考問題

良心與勇氣

樑思成(1901~1972),建築學家,梁啓超的兒子。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培養了大批建築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

解放後,在教課的同時,樑思成和妻子林徽因還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並被邀請參加北京城的建設規劃。

樑思成曾以詩一樣的語言向周總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壯的城牆,城門上巍峨高大的城樓,紫禁城的黃瓦紅牆以及美麗的街市牌樓……他不遺餘力地推薦保護北京城牆。他是那麼鍾情於它們。關於它們,他有那麼美妙的構想:城牆上能夠綠化,供市民遊樂;壯麗寬廣的城門樓能夠改造成圖書館;護城河能夠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這只是一個文人的浪漫夢想而已。隨之而來的一切現實卻非他所願,北海團城被拆了,天安門東西兩側三座門被拆了,古城牆被拆了……

如今殘留也是僅存的一段城牆,位於北京城的東南角,而綿延數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牆都被拆光了。對於深諳其文物價值的樑思成來說沒有什麼比這更讓他痛苦迷惑的了。

當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後,以前竭力想保留其歷史原貌特徵的樑思成,就註定要成爲人們不斷提及、不斷感嘆的人物。

思考:當你覺得不合理的事情發生在你身邊時,你能像樑思成那樣站出來說話嗎?你覺得怎樣樣做纔是最適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小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課標要求】

1.發展獨立閱讀的潛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資料,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

2.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潛力、思辨潛力和批判潛力。

3.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課標分解】

1.本單元學習自然科學小論文,要把握這一文體的相關特徵。

2.熟讀課文,積累字詞句,瞭解作者的相關知識。

3.透過閱讀文章,瞭解建築領域的相關知識,體會中國的建築美。

4.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體會比喻手法的運用效果。

【預習案】

一、預習提示

1.通讀文章,掃清字詞,完成預習案習題。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網絡資源瞭解文中相關的專業名詞和術語。

2.再讀文章,理清文章結構,總結歸納中國建築的九個特徵。

3.三讀文章,體會文章的語言特徵,品析比喻手法的運用。

二、知識銜接

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廣東省新會縣人,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長子。1946年爲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學術研究方面,樑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同時他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薦,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樑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三、古代建築圖示

四、基礎知識積累

1.識讀字音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lóng)斗拱(gǒng)

埋怨(mán)翹首以盼(qiáo)輟學(chuò)螞蚱(màzh�唬�

鳳毛麟角(jiǎo)主角(jué)門檻(kǎn)直欄橫檻(jiàn)

2.辨析詞語

妨礙:阻礙,使不能順利進行。

妨害:有害於。

獨特:獨有的、個性的。

獨到:與衆不同的(多指好的)。

題材:構成作品的材料。

體裁: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

發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東西。

發現: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

【學習探究案】

一、整體把握

中國建築的特徵十分豐富,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建築的九點基本特徵,這九點基本特徵,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能否調換位置?哪些特徵屬於總體特徵?哪些特徵屬於結構特徵?哪些特徵屬於裝飾特徵?

明確:邏輯順序:①由整體到局部;②由主(結構)到次(裝飾)。所以不能調換位置。

一二點屬於總體特徵,三至五點屬於結構特徵,六到九點屬於裝飾特徵。

二、重點探究

1.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並完成下面表格。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構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必須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靈活性”,體此刻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例如,中國建築怎樣砍削並組織木材成爲樑架,成爲斗拱;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和欄杆的比例;怎樣切割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成爲柔和的、曲面的和圖案形的裝飾物等等。

語言和文學建築學

文法中國建築的法式或慣例

詞彙建築的單個構件和因素

文章建築或建築羣

大文章宮殿、廟宇等

小品山亭、水榭等

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爲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能夠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3.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時代建築的特徵,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古代建築的特徵。(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來思考)繼承我們古代建築上的特點,來構建我們新中國的建築。

樑思成在這篇小論文中,他並不是孤立地封閉地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而是將建築“特徵”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層面,拓寬到“各民族的建築之間”,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進行對照聯繫。並在理論上提出“可譯性”概念,辨證地看待世界建築的共性和個性。深入探究“可譯性”的內涵,可從中感受到樑思成做爲一代建築宗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大文化觀。樑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覆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檢測案】

一、基礎題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A.接榫(shǔn)點綴(zhuì)輟學(chuò)磚石墁地(màn)

B.穹窿(qión��)門檻(kǎn)哺育(bǔ)洗洗涮涮(shuàn)

C.埋怨(mán)屋脊(jí)帷幕(wéi)鳳毛麟角(jiǎo)

D.翹起(qiào)翹首(qiáo)抱廈(xià)言簡意賅(�括�i)

2.下列各組詞語中無錯別字的一項是()

A.遵循婉惜浮雕琉璃B.遺址粱架蔥嶺輝煌

C.防礙負重輪廓純粹D.提煉迴廊隱藏廂房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沒有什麼比這幅寫意墨竹更能體現竹的______了,在那裏,竹摒棄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顏色,給觀賞者留下的唯有人間風骨。

(2)放,放棄、放懷、放達……“放”蘊涵着千般哲理,運用得好,就會使複雜的生活迴歸簡單,紛亂的思緒迴歸______,浮躁的心態迴歸淡然。

(3)紅的、黃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繼綻放,惹得人眼裏一亮,美麗的花朵______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樂趣。

A.情調明晰裝飾B.情韻明確裝飾

C.情韻明晰裝點D.情調明確裝點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中國建築中的塔

樑思成

此刻說到磚石建築物,那裏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許同志們就要這樣想了:“你談了半天,總是談些封建和迷信的東西。”但是,事實上,在一個階級社會裏,一切藝術和技術主要是爲統治階級服務的。過去的社會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會,當時的建築物當然是爲封建和迷信的社會服務的;因此,中國的建築遺產中,最豪華的、最莊嚴美麗的、最智慧的創造,總是宮殿和廟宇。歐洲建築遺產的精華也全是些宮殿和教堂。

在一個城市中,宮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廟宇寺院的美,人民大衆都能夠欣賞和享受。在寺院建築中,佛塔是給人民羣衆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層的高聳雲霄的建築物。全城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就能夠看見它。它是最能引起人們對家鄉和祖國的情感的。佛教進入中國以後,這種新的建築形式在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的基礎上產生而且發展。

在佛教未到中國之前,我們的國土上已經有過一種高聳的多層建築物,就是漢代的“重樓”。秦漢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長生不老和會見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總在雲霧縹緲的高處,有“仙人好樓居”的說法,因此,建造高樓,企圖引誘仙人下降。佛教初來的時候,帶來了印度“�@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個座上覆放着半圓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剎”竿,穿着幾層“金盤”。之後這個名稱首先失去了“�@”字,“堵坡”變成“塔婆”,最後省去“婆”字而簡稱爲“塔”。中國之後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上安上一個“�@堵坡”而構成的。

4.下列對“塔”的解說不貼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佛塔就應是寺院建築的一種,是爲封建和迷信服務的。

B.塔往往是多層建築,人們在遙遠的地方就能看見。

C.塔是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只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有一些發展罷了。

D.中國之後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上安上一個“�@堵坡”而構成的。

5.下列不屬於“塔”的成因的一項是()

A.秦漢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長生不老。

B.佛教帶來了“�@堵坡”這一概念和具體形象。

C.由於口語傳承中概念和語音的變化,使“�@堵坡”變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們想有一種高聳入雲、引人注目、令人產生豐富想象和聯想的建築。

6.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階級社會裏,關於佛教的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也就應有很多精品。

B.在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人文積澱的城市裏往往保存着較完美的宗教藝術品。

C.凡有佛教傳入的國家,都必須會有塔這種建築。

D.由“塔”這個概念的產生能夠明白,透過對佛教中一些音譯術語的研究,能夠發現漢語語音的一些發展演變規律。

【檢測案·參考答案】

1.B解析:A項“榫”讀“sǔn”;C項“脊”讀“jǐ”;D項“廈”讀“shà”。

2.D解析:A項“婉”爲“惋”;B項“粱”爲“樑”;C項“防”爲“妨”。

3.C解析:情調:思想感情所表現出來的格調。情韻:情調韻味。明晰:清

4.C解析:文章第二段末“佛教進入中國以後,這種新的建築形式在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的基礎上產生而且發展”證明這種“新的建築形式”並非中國固有。

5.A解析:這是古代修建“重樓”的原因。

6.C解析:觀點太武斷了,“凡有”過於絕對。

篇7: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一、資料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資料《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築的特徵,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國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爲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後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於承上啓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爲今後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並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潛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潛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A.瞭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瞭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潛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潛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爲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着,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這天我們就來學習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樑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爲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爲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樑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薦,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樑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解題

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徵”,指事物作爲標誌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爲兩個層面:“建築”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爲中國建築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問題1:本文屬於什麼文體?(科普說明文)國中階段我們學過了哪些課文?說明文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說明文的語言有哪些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律,爲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麼?(說明)資料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築特徵)起什麼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麼?(議論)資料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麼作用?(找理由分析,透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健)屬何文體?(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能夠分爲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鑑於作文中學會謀篇佈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爲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能夠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爲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後一段,從古爲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能夠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爲九點。這九點能夠概括爲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爲了構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超多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後,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必須之規,“有必須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 一律”的一面;又能夠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爲喻,說明了“建築的'文章”'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築一向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爲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問題4:作者着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爲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按什麼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構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必須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此刻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詞彙’”?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彙”是指建築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築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築個體,如同“詞彙”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築法式組織起來,構成建築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爲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能夠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採取先分後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再合說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目標檢測:《優化設計》之自主梳理

配餐練習:《優化設計》之鞏固與拓展及課時訓練

篇8: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教學設想】

1、學情分析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的邊疆》等自然科學小論文。因此,學生對這種科學小論文已經有必須的瞭解,明白其論述的嚴謹性,和語言的簡介性。但對於文中提出的諸如“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其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引導。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關於必修5冊實用類文本的有關敘述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資料,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而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着重考察學生對文本資料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潛力。

知識教育目標: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確中國國建築的特徵。②根據分層,歸納概括“文法”“可譯性”等重點詞句的含義。

潛力培養目標:①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②透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資料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潛力。

情感培養目標:透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潛力。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3、重點難點:

根據自然科學小論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將本文的重難點制定如下: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理清思路,掌握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以及中國建築的“文法”。

教學難點:一,對建築術語如“所”“斗拱”“舉架”的理解。二、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詞彙”以及“可譯性”的理解。

【教學方法】

㈠教學方式:

學習說明文,主要讓學生了解文章所講述的資料,學習說明文簡潔明瞭的語言,並把學到的技巧運用於平時的寫作中。還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潛力。爲了使本文的教與學到達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三讀:透過在預習的基礎上瀏覽、精讀、研讀三步讓學生逐漸深入地掌握課文知識。

2、設置情境:在課堂上,利用課件和視頻增強直觀性,讓學生更真切地瞭解說明對象。

3、問題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課外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和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建築,比較他們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

㈡學習方法:

精讀研究法:學生透過仔細閱讀揣摩課文,深化對中國建築的特徵的認識。

比較學習法:把中國的傳統建築與西方的建築進行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瞭解中國建築的特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視頻。一段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特徵的視頻,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過程】

㈠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資料。

2、瞭解作者。

㈡課堂教學

1、導入:

利用視頻《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唐代木亭模型》來引入全文,並且讓學生更加鮮明地感知“斗拱”這一概念,以及明確中國建築的發展脈絡以及現代的傳承。

利用幻燈片展示各種建築導入本文,揭示課題,並交代文體,指出其與記敘文的不同。而且簡要地介紹作者。這樣做有利於增強學生和直觀感受,對學習說明文有極大的好處。

這一個步驟所需時間不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一開始就認識到學習本文與過去學習記敘性文字有了區別,明確學習目標,初步瞭解本文的說明對象。

2、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歸納全文思路。速讀之前,老師予以指導:這其實就是給文章分段,然後總結段意。明確本文先寫什麼,然後寫什麼,之後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快速、獨立解決。

3、精讀課文,思考探究

我們瞭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國建築的具體特徵”卻還撲朔迷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務必分析每一段的具體資料。鑑於此,我給大家出了兩道思考題,透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第一組研究第一題,第二組研究第二題,給大家3分鐘時間,同桌互助合作完成這項任務。

這兩道題是:

1、請把樑思成先生所總結的中國建築的9大特徵,再從3個角度高度概括一下。並據此,複述中國建築的特徵。

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設計過程及目的】

在學生討論的時候,老師巡視教室,透過詢問了解狀況,給予點撥。在學生回答的時候,遇到分類歸納不準確的狀況時,能夠人物爲例來類比指導;在學生複述的時候,大屏幕出現故宮圖片,創設情境,啓發誘導,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多表現爲表述��嗦、拖沓,這就需要老師提前明確方法;

關於文法問題,老師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方法指導:那裏運用了比喻手法,那麼只需找出對應的本體,就解決問題了。學生的問題更多表此刻不夠全面,表述比較混亂,邏輯性不強,我就事先強調學生用筆寫出來。從而,在與同桌的討論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書面的調整中加強語言的嚴謹性。透過這兩道題的設置,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篩選和加工潛力,不僅僅讓學生明確了中國建築的特徵,加強了文化厚度;而且鍛鍊了學生對使用類文本的歸納概括潛力,提高了做題技巧。至此,學習目標基本達成。

4再讀課文,揣摩語言

這篇文章出自科學大師之手,除觀點確實、敘說嚴謹之外,文筆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句,請大家找出來,並結合上下文,說說運用比喻說明的表達效果。

【設計過程及目的】:

這個問題是學生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就掌握的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準確性,那裏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注意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流暢性。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答題模式。(老師首先板書答題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動形象的說明了……)這個過程旨在引導學生透過對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賞析,讓學生體會本文敘述說明語言形象生動的特點。

5、比較探究:

利用幻燈片展示西方建築和中國傳統建築,讓學生分析它們不同的建築特點。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的認識,以及中國建築發展中的兼收幷蓄問題。

6、檢測目標

本着考察學生對文本資料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潛力的學習目標,制定以下檢測題目。

1、閱讀第8自然段,思考:中國建築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2、閱讀文章倒數第2自然段,思考: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7、課外拓展:

關注家鄉的建築,能夠選取家鄉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也能夠選取有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介紹這些建築的特點。

篇9: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中國建築的特徵》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3.激發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潛力。【重點難點】

1.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理解建築的“文法”、“詞彙”、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意思,體會中國建築求同存異的特點。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學習方法】

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識鏈接】

1.文體知識

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衆普及科學知識爲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爲基本載體。但是隨着媒體技術的發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它有以下特點:(1)科普作品所述資料具有必須的學科專業性。閱讀對象主要是不熟悉該學科的非專業人士。但這種專業性是有限制的。這就和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娛樂作品區分開來。(2)科普作品具有必須的娛樂性、普及性、可讀性和通俗性。在敘述資料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引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就和專業學術文獻區分開來。(3)科普作品在陳述專業科學知識時要求把握必須程度的嚴謹性。想象與科學現實之間的差別一般需要明確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證讀者不會混淆兩者。這就和科學幻想作品(簡稱科幻)區分開來。(4)科普作品允許適當地虛構作品情節、人物、環境等等,已增加可讀性。這就和一般的科學新聞、科學紀實或科學報告區分開來。2.作家介紹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啓超之子,廣東省新會縣人。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

【知識鏈接】

1.文體知識

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衆普及科學知識爲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爲基本載體。但是隨着媒體技術的發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它有以下特點:(1)科普作品所述資料具有必須的學科專業性。閱讀對象主要是不熟悉該學科的非專業人士。但這種專業性是有限制的。這就和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娛樂作品區分開來。(2)科普作品具有必須的娛樂性、普及性、可讀性和通俗性。在敘述資料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引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就和專業學術文獻區分開來。(3)科普作品在陳述專業科學知識時要求把握必須程度的嚴謹性。想象與科學現實之間的差別一般需要明確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證讀者不會混淆兩者。這就和科學幻想作品(簡稱科幻)區分開來。(4)科普作品允許適當地虛構作品情節、人物、環境等等,已增加可讀性。這就和一般的科學新聞、科學紀實或科學報告區分開來。2.作家介紹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啓超之子,廣東省新會縣人。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

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樑思成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爲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着,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

【預習檢測】

1.識讀字音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翹起()翹首以盼()點綴()輟學()廈門()高樓大廈()主角()鳳毛麟角()門檻()直欄橫檻()哺育()2.辨析詞語妨礙和妨害獨特和獨到題材和體裁發掘和發現3.整體感知中國建築的特徵十分豐富,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建築的九點基本特徵,這九點基本特徵,哪些特徵屬於總體特徵?哪些特徵屬於結構特徵?哪些特徵屬於裝飾特徵?總體特徵:一二點屬於總體特徵。結構特徵:三至五點屬於結構特徵。裝飾特徵:六到九點屬於裝飾特徵。

【課內探究】一.作者概況的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按什麼來寫的?(提示:說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於對象的特點。由於說明對象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說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1、由整體到局部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二、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構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必須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靈活性”,體此刻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例如,中國建築怎樣砍削並組織木材成爲樑架,成爲斗拱;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和欄杆的比例;怎樣切割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成爲柔和的、曲面的和圖案形的裝飾物等等。

三、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爲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能夠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篇10: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屬於建築學小論文。

文章運用簡潔、嚴密、明晰的語言,通俗易懂地闡明瞭中國建築體系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佈、構成年代和歷史好處,重點概況了中國建築在結構和裝飾上的基本特徵,提出了中國建築學的“文法”理論,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是樑思成建築美學思想的具體體現。

作爲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的一代宗師,著名的建築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學家,樑思成學匯古今,融貫中西,一生留下衆多的學術著作,其中不僅僅涉及到中國建築史、古建築保護、城市規劃、建築創作和建築教育等學術領域,而且廣泛涉及到建築美學領域。樑思成的建築美學思想,帶有中國建築師的典型羣體特徵,主要表此刻:

立基於強烈的民族文化復興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審美意識;

以“體形環境”爲內核,追求社會、歷史和環境的和諧統一的藝術精神;

兼收幷蓄的藝術態度;

以辨證統一觀念爲特徵的系統美學思想。

樑思成上述思想,在這篇文質柔美的小論文中,有着確鑿的彰顯。認真品讀課文,不僅僅能收穫有關中國建築學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作者嚴謹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動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獨特的審美境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一善於透視關鍵語言信息

【意圖】

樑思成家學淵源,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浸染,且學貫中西,養成了謹嚴的治學風格。探究這篇小論文的語言運用,對於忽視漢語基本功訓練的同學,是學習品味語言,錘鍊文字的典範教材。善於透視關鍵語詞所傳遞的語言信息,逐漸構成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對提高閱讀和寫作小論文的潛力,是十分有益的。

【切入點】

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簡潔,嚴密,醒目,層次分明,中心詞“特徵”二字統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可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徵”內涵入手,探究文本的資料。

1.“特徵”的限定範疇

2.“特徵”概念的引入

3.“特徵”的要點及其邏輯分佈

4.“特徵”的形象表達

5.“特徵”的外延聯繫

6.“特徵”的思想內核和美學價值

【操作】

【討論】1。“特徵”的限定範疇

【提示】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徵”,指事物作爲標誌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爲兩個層面:“建築”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爲中國建築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討論】2。“特徵”概念的引入

【提示】從“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分佈到很廣大的地區”、“最遲在公元前15世紀”、“一向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來”等語言信息分析,樑思成引入“特徵”的概念並全面展開闡述,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討論】3。“特徵”的要點及其邏輯分佈

【提示】作者按照事理順序對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和上部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爲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討論】4。“特徵”的形象表述

【提示】小論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準確地說明事物,務必注意語言的錘鍊。樑思成善於運用高度概況的語詞,來表達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靈活性”、“多樣性”、“可譯性”等詞語,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同時,他也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的闡述說明事物的性質和關係。

如“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或是同屬於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於一家的關係”,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建築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建築在文化史上的親緣關係。

如“文法”和“詞彙”的形象比喻,不僅僅是樑思成對建築學理論的“慣例法式“和建築構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樑思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築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

【討論】5。“特徵”的外延

【提示】樑思成並非一味復古之人,他一生致力於追求“爲中國創造新建築”的宏偉事業。在這篇小論文中,他並不是孤立地封閉地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而是將建築“特徵”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層面,拓寬到“各民族的建築之間”,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進行對照聯繫。並在理論上提出“可譯性”概念,辨證地看待世界建築的共性和個性。深入探究“可譯性”的內涵,可從中感受到樑思成做爲一代建築宗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大文化觀。

【討論】6。“特徵”的思想內核和美學價值

【提示】據歷史記載,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澤東曾祕密派人拜訪樑思成,請教北平城內歷史古蹟的保護問題。解放初期,樑思成曾就保護北京城牆奔走呼籲,併爲此蒙受不公正對待。樑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覆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呼籲:“中國建築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築適反鑑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他滿懷憂患意識地提醒後人:“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爲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象”(《中國建築史》)。我們透過品讀這篇小論文,研究透視其中一些關鍵語詞所傳遞的信息,感受到樑思成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尚的審美境界。

篇11:語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一、課文與課標、大學聯考的對應點

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善於透視關鍵語詞所傳遞的語言信息,逐漸形成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對提高閱讀和寫作小論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3.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學習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能夠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的學習借鑑。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提高對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同時激發自己對我國建築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這是一篇較長的課文,條理清晰,文字簡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快速與讀後,篩取主要信息,分清層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挖掘自然科學論文後隱含的人文內涵。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準備:發放預習學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欣賞中國四大名樓和四合院的圖片,並根據圖片說說中國建築的有些什麼特徵。

導引:中國的建築可謂博大精深,剛纔我們只是見識了一鱗半爪,下面讓我們跟着樑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進中國建築之中,感受中國建築的特徵。

二、作者介紹:說說你對樑思成的瞭解?(檢查預習作業第3題)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檢查預習作業第4題)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 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

第一部分(1--2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第二部分(3--13段)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4--17段)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爲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第四部分(18--20段)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中發揚光大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可以看作是結語。

2. 信息篩選提煉訓練。

以第二部分爲例,合作探究,篩選整合提煉信息,分組四大組的同學梳理特徵。請找出關鍵詞、關鍵句,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歸納這些特點。

注意:把“長文章讀短”,篩選主要信息,提煉勾畫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並加以概括

(一)單個建築由立體結構分三部分。

(二)平面佈置:建築羣(“所”)、軸對稱、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結構:立柱橫樑形成“間”,牆門窗設置自由。

(四)斗拱:柱樑交接處,層層挑出,鬥是方形,拱是弓形,減少剪力,有 裝飾性。顯著特徵。

(五)舉架形成屋頂斜坡彎曲面。

(六)屋頂:有四面坡,四角翹起,有壯麗的裝飾性。主要特徵。

(七)硃紅彩繪,用色最大膽。

(八)結構部分成爲裝飾。

篇12:語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小論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本文運用簡潔、嚴密、明晰的語言,通俗易懂地闡明瞭中國建築體系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佈、形成年代和歷史意義,重點概況了中國建築在結構和裝飾上的基本特徵,提出了中國建築學的“文法”理論,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是樑思成建築美學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自然科學類的文章普遍興趣不高,學習本課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本課將抽絲剝繭主要選取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進行分析,培養學生透視關鍵語詞抓取語言信息的能力,對說明文閱讀和寫作,是十分有益的。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建築與文化間的關係,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建築九大特徵,列出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建築九大特徵的具體內容,學習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探討中國建築與中國文化的相關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提高對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同時激發自己對我國建築文化的熱愛之情。

探討中國古代建築在現代社會的存留問題,引發學生思索麪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通過中國建築九大特徵的分析,學習和領會科普文章語言特色。

2.積極探究和體會中國建築的特徵,挖掘中國 建築背後隱含的人文內涵,激發對我國悠久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五、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導入:建築是無聲的語言,建築是優美的音樂,建築是經典的詩篇,它凝結着美學的追求,鋪陳着文化的結晶,透露着人生的哲理。

通過觀察圖片,同學們猜猜這是哪國的建築?

【學生談】美國白宮、羅馬競技場、悉尼歌劇院、日本東大寺、韓國景福宮,這些偉大的建築已然成爲各國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而中國的故宮太和殿、黃鶴樓,這些建築一看就是中國製造。

這是一座垂花門,它的上上下下、裏裏外外無不透露着濃郁的中國味,今天我們將跟隨作者走進這扇門,探尋中國建築神祕而精彩的世界。

2.作者簡介

提起中國建築史,有一個人不得不提,我們可以稱它爲“熟悉的陌生人”,不瞭解的人可能會稱它爲“梁啓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我們來看看他的三重身份:開創者、設計者、保護者。

3. 信息篩選提煉訓練。

提問:1、用簡潔的詞彙概括九大基本特徵,並且分條概述每一特徵的要點或作用,使用的說明方法。

2、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明確:分小組討論,每組確定中心發言人。請找出關鍵詞、關鍵句,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歸納這些特點。

注意:把“長文章讀短”,篩選主要信息,提煉勾畫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並加以概括

(一)單個建築由立體結構分三部分。

(二)平面佈置:建築羣(“所”)、軸對稱、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結構:立柱橫樑形成“間”,牆門窗設置自由。

(四)斗拱:柱樑交接處,層層挑出,鬥是方形,拱是弓形,減少剪力,有裝飾性。顯著特徵。

(五)舉架形成屋頂斜坡彎曲面。

篇13:語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

教學設計

基本信息 名稱 中國建築的特徵 執教者 課時 1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人教版必修5 教材分析 樑思成家學淵源,學貫中西,養成了謹嚴的治學風格。探究這篇小論文的語言運用,對於忽視漢語基本功訓練的同學,是學習品味語言,錘鍊文字的典範教材。 學情分析 學生進入到高二階段,對於科普文章的瞭解相對匱乏,寫作缺乏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通過學習本文,掌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行文方法,促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激發學生對悠久的古代建築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藝術特色,學習其科學嚴謹的論述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確中國建築的美感,明確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篩選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內容。

2、掌握作者獨特的謀篇佈局特點和寫作特色。 難點 領會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 教學策略與 設計說明 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向學生展現中國建築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閱讀全文,使其明確中國建築的美感,明確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從中仔細品味作者的構思和寫作的巧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註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2分鐘

作者簡介及文體知識;3分鐘

整體感知:15分鐘

問題探討:20分鐘

1.導入:

我們的文化寶庫中有許許多多和房屋建築有關的成語。同學們思考一下,有哪些成語呢?

老師在黑板上記錄下學生答出的成語

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瓊樓玉宇、碧瓦朱甍、富麗堂皇、鉤心鬥角

2.作者簡介及文體知識

3.整體感知

(1)解題引導

中心詞“特徵”二字統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指事物作爲標誌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爲兩個層面:“建築”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爲中國建築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學生總體把握課文:學會怎樣把長文章讀短。

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問題: 這篇課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2):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2—13):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築的九點基本特徵。

第三部分(14—19):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

第四部分(20):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4.問題探討。

篇14:高中語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教案

《中國建築的特徵》優秀教學設計?

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並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們的文化寶庫中有許許多多和房屋建築有關的成語。(學生七嘴八舌、脫口而出)教師在黑板上做好記錄:

金碧輝煌、美輪美奐?(這兩個成語需要特別注意字:“碧”“輪”)?

鱗次櫛比、登堂入室(鱗次櫛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後來的意思成了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很高的水平。)

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瓊樓玉宇、碧瓦朱甍、富麗堂皇、鉤心鬥角

2、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爲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着,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二、學生總體把握課文:學會怎樣把長文章讀短。

導引:可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徵”內涵入手,指導學生如何快速閱讀課文,探究文本的內容,以把握課文核心信息。

“特徵”的限定範疇: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偏正短語,簡潔、嚴密、醒目、層次分明。中心詞“特徵”二字統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指事物作爲標誌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爲兩個層面:“建築”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爲中國建築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以圖片感知中國建築的一些特徵

導引:我們就從黑板上這10個成語入手來總結中國建築的特徵?

(1)從顏色上,我們中國建築以哪些顏色爲主色調?(鮮豔的紅、綠、黃)師:(老師邊勾畫成語中有關顏色的詞語)的確如此,大紅、大綠、大黃是我們中國大型建築的主色調,譬如故宮!再者,從裝飾來看,雕刻、繪畫、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們來欣賞中國四大名樓和四合院的圖片,並根據圖片瞭解一些中國建築的特徵。

①第一幅:岳陽樓。(師解說:黃色琉璃瓦、紅色木質主體;上還點綴吉祥獸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鉤心鬥角!)

請學生仿照教師解說來敘述下面一幅圖片,②第二幅:滕王閣。(綠色琉璃瓦,紅色木質主體,有雕樑畫棟,房頂還有動物雕塑。)

③第三幅:蓬萊閣。(有雕樑畫棟,柱子上有楹聯。)師:看到楹聯了,其實這也是中國建築裝飾的一個特點,下一個學生,嚴妍。④第四幅:黃鶴樓。(黃頂,紅木支撐,每一層還都有迴廊。)導引:接下來看一個四合院,聽着解說看大屏幕。

解說:四合院在建築上有一套固定的規格:北面是正房,東西是廂房,南面是倒座,東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間是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坐北朝南,北邊的就是正房,南邊是南廂房,東邊的房子叫東廂房,西邊的叫西廂房。

老式中國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時,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爲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

導引:中國的建築可謂博大精深,剛纔我們只是見識了一鱗半爪,下面讓我們跟着樑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進中國建築之中,感受中國建築的特徵。

四、探究課文檢測學生理解程度?

1、導引:樑思成先生向我們講了中國建築的9大特徵,在早讀預習的基礎上,請把這9大特徵概括爲三個角度。(大屏幕出現問題)?概括需要注意全面、準確、精煉。(給大家3分鐘時間,同桌互助合作完成這項任務。)

2、導引:時間到,我請兩組代表回答問題,男生代表一組,女生代表一組。雖然總說“女士優先”,但衝鋒陷陣的時候當然是男子漢大丈夫挺身而出了。

(男生:①②③是中國建築的構成,④⑤⑥中國建築的結構,⑦⑧⑨是中國建築的裝飾

女生:①②是從總體上來談中國建築的,③④⑤屬於結構特徵,⑥⑦⑧⑨屬於裝飾特徵。)

篇15:高中語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教案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名稱 中國建築的特徵 姓名 安秀平工作單位 永清縣第一中學 年級學科 高二語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第五冊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5教材中第十一課,是自然科學小論文,屬於實用類文本。

本文的文脈:首先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然後,重點分析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其次,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即“文法”問題)。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問題”。

樑思成先生是學貫中西的建築家,認真品讀課文,不僅能收穫有關中國建築學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作者嚴謹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動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獨特的審美境界。

無論是從全文來看,還是從每一部分來說,都條分縷析。所以,理清思路,歸納概括文章的要點,是突破本文的關鍵。按照作者敘述的詳略,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本文掌握的重點。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諸如 “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它們的準確理解不同於文學類文本,根據《課程標準》以及實際情況,須從局部內容的分層歸納上去解決問題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教育目標: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確中國國建築的特徵。

②根據分層歸納概括 “文 法”“可譯性”等重點詞句的含義

能力培養目標:①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

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②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

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 : 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

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1、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理清思路,

2、掌握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以及中國建築的 “文 法”。

教學難點:1、對建築術語如“所”“斗拱”“舉架”的理解。

2、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詞彙”以及“可譯性”的理解。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的邊疆》等自然科學小論文。因此,學生對這種科學小論文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其論述的嚴謹性,和語言的簡介性。但對於文中提出的諸如“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其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引導。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不僅擁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還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蹟、雄偉的古代建築藝術。這些古老的建築閃爍着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的光芒,它們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思成的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從中我們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本節目標:瞭解作者生平經歷)

樑思成(1901—1972),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錯批一人(馬寅初),多生幾億;錯批一人(樑思成),少了名城。”

三、分析課文 (本節目標:1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2、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及展開順序 )

(一)默讀文章,理出文章的結構脈絡(段前標上序號)

第1-2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

第3-13段:分析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

第14-19段: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文法”)。

第20段:以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建造新中國建築作總結。

(二)探究九大“特徵”的內涵、說明方法

1、個體建築構成

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作詮釋)

2、羣體建築構成

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舉例子 打比方)

3、結構方法

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舉例子 作比較 列數字 打比方)

4、斗拱

出示斗拱圖片。說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列圖表 舉例子 摹狀貌 下定義)

5、舉折、舉架

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爲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下定義 摹狀貌)

6、屋頂的裝飾作用

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作比較 引用)

7、顏色的選擇——硃紅

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舉例子 作比較)

8、部件的裝飾作用

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鮮明的裝飾形狀或圖案。(舉例子)

9、建築材料的裝飾

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作詮釋)

(三)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什麼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中 個別建築構成 整

國 結構 羣體建築構成 體 總體特徵

建 主 木材結構

築 特徵 斗拱

篇16:高中語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教案

課標摘引:

《課程標準》中關於必修5冊實用類文本的有關敘述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

而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着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

文本分析:

《中國建築的特徵》隸屬必修五第四單元,是自然科學小論文,屬於實用類文本。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接着,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爲九點,然後,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問題”。無論是從全文來看,還是從每一部分來說,都條分縷析。所以,理清思路,歸納概括文章的要點,是突破本文的關鍵。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諸如 “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它們的準確理解不同於文學類文本,根據《課程標準》以及實際情況,須從局部內容的分層歸納上去解決問題的。

學情分析: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的邊疆》等自然科學小論文。因此,學生對這種科學小論文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其論述的嚴謹性,和語言的簡介性。但對於文中提出的諸如“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其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引導。

學習目標:

1、學生能夠抓住關鍵詞概括並說出中國建築的特徵和其中蘊含的邏輯順序,能夠解釋“文法”“詞彙”以及“可譯性”概念的含義,說出本文的寫作意圖。

2、根據自然科小論文富在文學性的特點,能夠找出本文運用的比喻句,結合上下文說說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抓住關鍵詞概括並說出中國建築的特徵和其中蘊含的邏輯順序,能夠解釋“文法”“詞彙”以及“可譯性”概念的含義,說出本文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1、對建築術語如“所”“斗拱”“舉架”的理解。

2、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詞彙”以及“可譯性”的理解

評任任務:

1、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習結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讀部分的第1、2、3、4等四問題,來達成學習目標一。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習結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讀部分的第5題,來達成學習目標二。

學習內容: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一、課前導入 導入:(幻燈片展示著名建築圖片)人們常說,世界上有三種不需要語言交流就可以達到心靈溝通的事物。那就是音樂、美術與建築。剛纔給同學們看的圖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