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班數學《分一分》教案【新版多篇】

大班數學《分一分》教案【新版多篇】

《分一分》含反思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一

【活動設計】

幼兒園有序而寬鬆的生活節奏,使幼兒對時間意義的理解和時間長短的體驗較少。有的小朋友時間觀念比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況比較普通。那麼,該如何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改變他們做事拖拉的習慣,進一步提高做事的效率,爲他們入國小奠定基礎呢?爲此,設計了本次活動,目的是想讓幼兒通過體驗,知道一分鐘雖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並逐步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必需抓緊時間,珍惜時間。

【活動目標】

1、體驗一分鐘的長短,知道時間的不可塑性。

2、知道一分鐘在時鐘上如何表示。

3、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爲入國小作準備。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發展觀察、辨別、歸案的能力。

【活動準備】

1、一個大鬧鐘和一分鐘計時器,(ppt)課前讓幼兒認識整點和半點。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彈珠若干、筷子、記錄紙、筆、小筐子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鬧鐘引題,交流:一分鐘有多長。

1、複習、鞏固認識時鐘。

師:小朋友這是什麼?認識嗎?(鍾)你們真的都認識?我要來考考你們。

師:這根粗粗的、最短的針叫什麼?比時針稍微細一點長一點的叫什麼?那這根最細最長、走的最快的針叫什麼呢?

師:這鐘面上的三根針哪一個走一圈表示一分鐘呢?那一分鐘有幾秒呢?數一數。

2、教師總結:一分鐘有60秒。

3、感受秒針無論從哪來開始走,只要走一圈又回到開始的位置都表示一分鐘。

如果有的鐘只有兩根針,沒有秒針,我們怎麼知道一分鐘到了呢?讓幼兒觀察秒針走一圈分針有什麼變化。

4、教師小結:秒針走一圈或分針走一小格都表示過了一分鐘。

5、感受一分鐘。

師:你覺得一分鐘是長還是短?那我們來感受一下吧?

6、教師總結:一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我們在玩遊戲的時候可能覺得一分鐘很短,但像現在這樣靜靜地坐着等也覺得它蠻長的。

二、體驗一分鐘能幹什麼。

1、一分鐘能做些什麼?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幼兒動手試試?

(1)欣賞成人一分鐘內能做什麼?(ppt)

(2)教師總結:這些大人厲害吧,一分鐘內能做這麼了不起的事,那我們小朋友想不想也來挑戰一下,接下來我們要玩一個《挑戰一分鐘》的遊戲。

2、遊戲一:山上有個木頭人

3、遊戲二:一分鐘內不眨眼

4、遊戲二:夾彈珠

A、請你數一下在一分鐘裏夾了幾粒彈珠,然後把它記錄在記錄表上。

B、請幼兒介紹夾彈珠的方法,傳授經驗。

C、幼兒再次操作,分享成功。

D、同樣花了一分鐘時間,爲什麼有的小朋友夾的多,有的小朋友卻夾的少呢?

結論:在相同的時間裏做同樣的事情,因爲每個人的動作有快有慢,所以結果也會不同。抓緊時間了你完成的任務就多了。

三、討論:如何珍惜時間

1、剛剛我們用了很多個一分鐘,現在還能回去嗎?

2、教師總結: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倒回了,所以我們小朋友要珍惜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不要讓時間白白浪費。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在一分鐘之內把玩具收好。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根據本班的年齡特點及興趣愛好,以幼兒感興趣的競賽活動貫穿於整節課,讓幼兒充分感受一分鐘。活動的準備分爲知識準備和物質準備,教師能充分爲幼兒準備感興趣及富有挑戰性的操作材料。幼兒的知識準備,開展活動前幼兒已認識時鐘,並懂得一分鐘時間的概念。教師爲幼兒創設了情景及圖片,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感受時間的重要。但是在遊戲活動中我沒有很好的引導幼兒去說,由於教師組織活動比較緊張,所以導致整個活動教師的語言過多、語速較快,活動時間沒有很好的支配。通過本次活動讓我成長了不少,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好的結合新綱要,學會如何有機地總結、提升幼兒的探索發現,同時我也要掌握幼兒的興趣點、年齡特徵、知識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探索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有助於更好地進行師幼互動,從而才能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分一分》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

【教學重點】

1、識字、寫字。

2、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感悟一分鐘的重要。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優點,誰願意來說說自己的優點?大家說得真好,可有時一些小缺點卻給我們惹了不少麻煩。現在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小朋友的故事,想想從他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

1、師範讀。生勾畫出生字連詞。

2、生根據讀音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3、檢查自讀情況。指導學生正音:

注意:“鍾、遲”聲母是翹舌音;“零”韻母是後鼻音;“鬧”聲母是鼻音。

“欠”在“哈欠”中讀輕聲。

4、提問:你從他身上學到什麼?生討論回答。(不必有確切答案)

三、學習生字

1、引導學生自主識字。生分小組說說哪些字是自己認識的,從什麼渠道或用什麼方法認識的,再找出難認的生字。

2、彙報交流情況。

3、師生共同合作解決。如:

⑴熟字加偏旁識字:鍾、零、鬧、哈、遲、嘆、悔、室。

⑵運用漢字構字規律識字:哈、嘆、鍾、遲、悔。

⑶熟字換偏旁識字:快──決、海──悔。

⑷猜謎語識字:大門裏邊是市場(鬧)

四、鞏固識字

1、把書中的生字連詞讀一讀。

2、同學之間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認識。

3、開火車認讀生字。

4、完成《一分鐘》的找找說說。

5、再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分一分》幼兒園教案 篇三

活動目標:

1.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2.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爲入國小作準備。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一分鐘能幹什麼”。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繩子,套環,彈珠和筷子。

活動過程:

一、交流:一分鐘有多長

師:不久我們就要從幼兒園畢業,成爲一名國小生了,大家都覺得要抓緊在幼兒園的每一分鐘,那麼你覺得一分鐘有多長呢?(幼兒可能會回答“60秒”。)

師:60秒又有多長呢?

師:我們請時鐘走一分鐘吧。

二、體驗:一分鐘能幹什麼

1.一分鐘有多長?

(播放多媒體課件)幼兒觀察時鐘畫面,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1)(教師出示鐘面)我們都認識鍾,請問哪一根針轉一圈就告訴我們一分鐘到了?(秒針。)

(2)如果有的鐘只有兩根針,沒有秒針,我們怎麼知道一分鐘到了呢?

(3)教師小結:秒針走一圈或分針走一小格都表示過了一分鐘。

(4)現在我們讓秒針走一圈,請大家體驗一下一分鐘究竟有多長。

教師小結:秒針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鐘。

2.一分鐘能做什麼?

師:人們在一分鐘裏能做些什麼事呢?老師上網查了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邊播放多媒體課件邊解釋:)

●一分鐘人能跑200米。

師:你們知道200米有多遠嗎?(幼兒園門口到農民公園)

●一分鐘人騎自行車能騎700米。

師:你們猜猜700米有多遠?如果從幼兒園出發到哪裏有700米?(幼兒園到葫蘆島)

●一分鐘跳繩150下

師:猜猜這個人一分鐘跳繩幾下?

3.我們一分鐘能做些什麼?

(1)我們一分鐘能做些什麼呢?你們想不想動手試試?

(2)教師介紹操作內容,讓幼兒知道每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針開始走時,大家要一起動手,一分鐘到時立刻停下來,看看大家一分鐘裏能幹些什麼。

(4)幼兒操作。

(5)交流彙總,教師記錄結果。

A.請你數一下在一分鐘裏夾了幾粒彈珠(穿了幾粒珠子、幾個套環)。

B.請幼兒分組介紹一分鐘的成果,方法是:一組幼兒依次報數,另一組幼兒仔細傾聽,說出一分鐘內誰做得最多。(教師記錄幼兒的報數。)

C.同樣花了一分鐘時間,爲什麼每組的結果不一樣?

結論:雖然時間相同,但每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較難,有的比較容易,所以結果也不同。

D.我剛纔發現穿珠子小組的小朋友雖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們的結果也不一樣,爲什麼?(當場讓該組幼兒再次報數驗證。)

結論:在相同的時間裏做同樣的事情,因爲每個人的動作有快有慢,所以結果也會不同。

4.再給你一分鐘

我們用心的再來一次,這次你們可要好好珍惜者一分鐘了啊!時間可不等人啊!

四、介紹一下名人一分鐘內可以做的事情

跑步。明明經常練習跑步,一分鐘可以跑200多米呢,他在運動會上還得了冠軍呢?

穿衣服。紅紅小手可能幹了,起牀只要一分鐘就能穿好衣服,冬天還不容易着涼。

口算。方方一分鐘能做20多道算術題,做得又快又準確,是班級裏的口算大王,大家都誇他真聰明。

五、討論:只要我們珍惜時間,就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那我們怎樣來珍惜時間呢?

1.前些日子,我們每個人對自己起牀、刷牙、洗臉、吃早餐所。花費的時間進行了統計,結果怎樣呢?

2.幼兒說說自己花費的時間。

3.誰花的時間最長?誰花的時間最短?

4.爲什麼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費的時間會相差那麼大呢?

5.做同樣的事情時間花得多結果會怎樣?時間花得少結果又會怎樣?

6.國小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時間,比如安排課間十分鐘。誰知道課間十分鐘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結果會怎樣?如果你抓緊時間結果又會怎樣?

六、小結

做事專心,不拖拉,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都是珍惜時間的好方法。其實時間是很寶貴的,這一分鐘過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的時間,不要讓它白白地浪費,讓自己學習好、生活好,精彩度過每一分、每一天。

活動反思:

爲了調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我在知識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利用網絡下載了課件時鐘,用課件時鐘幫助幼兒體驗一分鐘,使幼兒很直觀地看到了一分鐘的運轉,幫助幼兒認識一分鐘,感知一分鐘有60秒的關係,這樣孩子對於一分鐘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給老師在教學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體驗同樣一分鐘爲什麼結果會不一樣,從而體驗出一分鐘的長短,幼兒能明白在同一時間裏做的事情的快和慢會影響結果,熟練程度不一樣所有結果也會不一樣。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樣的事情,動作慢了,就會花很長時間,動作抓緊了,同樣一分鐘就會做很多事情。學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鐘。

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探索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有助於更好地進行師幼互動,從而才能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大班數學《分一分》教案 篇四

活動目標

1、體驗1分鐘的長短。

2、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珍惜時間抓緊時間。

3、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及動手操作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知道1 分鐘的長短,抓緊時間。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珍惜時間抓緊時間。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繩子,穿珠,筆,卡片。

活動過程

1、播放課件引出1分鐘的重要性。

2、體驗1分鐘的長短。

(1) 我們平時怎樣計算時間呀?

(2) 認識時針、分針、秒針。

(3) 各種方式體會1分鐘的長短。唱歌、靜坐、做遊戲。分別請小朋友談一談哪個一分鐘長那個一分鐘短。

(4) 穿珠子感受1分鐘。

先自由穿一遍幾下多少,在抓緊時間穿一次記下多少。爲什麼數量不一樣?討論一下。

3、總結一下抓緊時間就會做更多的事。

4、回家後讓父母幫忙記算時間做各種不同的`1分鐘遊戲體驗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

整體來看孩子們比較喜歡參加這一教學活動,也能從中知道了1分鐘的重要性,學會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可是從中也有一定的問題,在以各種方式體驗1分鐘的環節中有一個遊戲要求幼兒保持一個動作1分鐘不動,有個別體力不好的小朋友沒站穩碰到其他的小朋友了,是因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太近了這是老師沒有要求到位以後的工作中要注意。

《分一分》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能認識“鍾、零”等9個字,會正確書寫“欠、元”等8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在讀中理解課文。體會到時間的重要。不能因爲個人的喜好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要做遵守紀律的孩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老師利用一分鐘時間講一個小故事,時間爲一分鐘。

2、這個故事好聽嗎?有誰知道,老師講這個小故事用了多長時間?

3、學生回答,老師板書課題。

4、設疑:

我們都知道,一分鐘是60秒,可我們的元元同學卻讓一分鐘變成了二十分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5、過渡: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詞,查查工具書或者是問問老師和同學看看它們都怎麼讀。帶有生字詞的句子還可以多讀幾遍。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出示生字,認讀正音。

2、課文中這些生字都組成了哪些詞語,在書中找出來。學生說,老師隨機出示詞卡。指名讀詞語、男女生比賽讀、開火車讀。

3、再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喜歡的段落多讀一讀。

4、指名分段讀-評議-齊讀。

(重點放在正音上。)

5、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學生自由說。

(我知道了元元多睡了一分鐘遲到了。)

三、學習課文第一段,指導寫6個字

1、正在上學的孩子怎麼敢遲到呢?早上元元聽到鬧鐘響的時候,他是怎麼想的?指名說。

2、元元可真貪睡啊,誰來當小元元,讀一讀元元貪睡的樣子?評價、老師範讀,齊讀。

3、元元這個貪睡的小懶蟲又睡着了,讓我們趁他睡着的時候來寫幾個字吧!找找看,這段話裏,我們要會寫的字是哪幾個?指名說。

(哈、欠、鬧、鍾、元。)

⑴ 觀察這五個字,在寫的時候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嗎?指名說,老師示範寫,重點指導“鬧、鍾、欠”的寫法。

⑵ 學生練習寫字,老師巡視指導。

⑶ 寫完後,同桌互評。

⑷ 事情真的正如元元所想的那樣嗎?他有沒有遲到呢?我們下節課將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詞

1、(黑板上出示“找找說說”。)老師真粗心,不小心把這些生字和偏旁弄混淆了,誰來幫幫老師,看看他們原來誰和誰是好朋友?指名說。

二、學習課文2~6自然段

1、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元元僅僅多睡了一分鐘,他以爲自己不會遲到,結果如何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後回答。

2、元元就只多睡了一分鐘,怎麼會遲到了20分鐘呢?指名說,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例:

生1:元元走到十字路口,剛想走過去,紅燈亮了。

師:他是怎麼說的?

生1:他嘆了一口氣說: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

師:他爲什麼說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呢?

生1:因爲早一分鐘他就能過馬路了。

師:這一分鐘給元元帶來的是一路焦急的等待,讓我們帶着焦急的心情把這一段讀一讀。

師:僅僅是過馬路的時候紅燈亮了就讓元元遲到了20分鐘嗎?

生2:他向停着的公共汽車走去,車開了,他沒趕上車。

師:這時他又說了什麼?

生2:他又嘆了口氣說: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

師:他爲什麼又嘆氣了呢?

生2:因爲他晚了一小會兒,又沒趕上車。

師:他是怎麼嘆氣的呢?同學們學着他的樣子做一做。

師:是啊,這一分鐘給他帶來的是不停的嘆氣,讓我們帶着遺憾的心情讀讀這一段吧!

3、等啊等,一直不見汽車的影子,最後他決定自己走到學校去。你看,這一分鐘帶來的是步行的辛苦。看看課文中的插圖,你能想像元元是怎麼走進教室的嗎?指名說。

(元元低着頭紅着臉。)

4、是啊,元元多尷尬啊!課文中有一句話寫出了元元此時的心情,找出來讀一讀。

(元元非常後悔。)

三、課外拓展

1、大家再想想,元元經歷了這一分鐘事件之後,第二天鬧鐘響後,元元又會怎樣做呢?(不會再遲到了)讓我們再回到課文,和元元一起記住這遲到的教訓,把課文齊讀一遍。

2、生字我們在上節課都會認了,要求會寫的字我們還有兩個沒有寫,現在我們來寫一寫。老師示範寫“包”和“嘆”。老師巡視指導,學生練習。

四、作業

在經歷了這次遲到事件後,相信元元以後再也不會遲到了。關於珍惜時間的故事和名人說過的珍惜時間的話還有很多很多,請同學們課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讀一讀。

《分一分》幼兒園教案 篇六

活動目標:

1、幼兒樂於參加體驗活動,讓幼兒感知時間。

2、通過不同方式感受體驗一分鐘的長短,明白時間長短與自身努力有關。

3、知道要珍惜時間,把握好每一分鐘。

活動準備:

時鐘、幼兒操作材料:雪花片、串珠、皮球、呼啦圈。

活動過程:

1、認識時鐘,知道一分鐘有60秒。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猜一個謎語(三條腿,兜圈走,一長一短一細小)導出鍾,出示時鐘,認識時針、分針、秒針,知道一分鐘有60秒。

總結:60秒就是一分鐘,一分鐘等於60秒。

2、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1)遊戲《木頭人》:靜靜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提問:誰來說說這一分鐘你有什麼感覺?那這一分鐘你感覺是長還是短呢?

(2)遊戲《老狼老狼幾點鐘》,再次感受一分鐘。

提問:這一分鐘你們又有什麼感覺?那這一分鐘你感覺是長還是短?

爲什麼同樣是一分鐘,感覺卻不一樣呢?

(3)總結:同樣是一分鐘,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會覺得一分鐘很長,有的時候又會覺的一分鐘很短。

3、幼兒猜測一分鐘能做哪些事情。

(1)幼兒自由猜測。

(2)讓幼兒猜一猜,他們在一分鐘分別能跳多少、拍多少?(導出結果,讓幼兒知道原來一分鐘還能跳這麼多、拍這麼多)

4、分組活動:體驗一分鐘。

師:剛纔小朋友看到圖片上的人物他們利用一分鐘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材料,第一組:插雪花片。第二組:穿珠子。第三組:拍皮球。第四組:呼啦圈。請小朋友也來抓緊這一分鐘,看看我們能和一分鐘挑戰?

5、檢查幼兒操作情況並總結。

(1)幼兒體驗結果,選出獲勝者。

(2)小結:一分鐘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短,只要抓緊時間,我們一分鐘可以做的更多;原來一分鐘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長,一分鐘是很短暫的,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

6、結束活動,體驗一分鐘能走多遠的路。

《分一分》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頁的例題,第8~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本單元結合學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學具的經驗,讓學生初步體會分類的意義,學會按一定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接觸選擇標準給事物分類,爲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

2。 體驗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

3。 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分類需求

1.CAI故事引入。

兩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紹:“我是寶寶,我是貝貝,我倆是好朋友,我們長大了!上國小了!我們很想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談話:你們想認識他們嗎?寶寶和貝貝邀請我們一起到他們家裏做客。

CAI出示:寶寶和貝貝的書桌。(貝貝的書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學具,寶寶的書桌上放着整齊的文具盒和學具盒,盒蓋打開着。)

提問:你們喜歡誰的書桌?爲什麼?

CAI出示:貝貝的媽媽對貝貝說:“貝貝你上國小了,自己的東西應該學會自己整理。

貝貝皺着眉說:“應該怎樣整理呢?你們願意幫助我嗎?”

[評: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故事情境,通過兩位主人公零亂和整齊的書桌的對比,使學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類的好處。再以主人公貝貝尋求幫助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的操作慾望,同時有機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2.學生嘗試操作,形成分類方法。

(1)提問:如果你是貝貝,會怎樣整理這些東西呢?小朋友們先自己理一理,然後和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是怎樣幫助貝貝整理的。

(2)學生個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學生在實物展臺下操作彙報怎樣整理的,集體評議。

(4)CAI演示貝貝的操作,貝貝:“謝謝大家教我的好辦法,書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放在學具盒裏,一類放在鉛筆盒裏。這樣分一分就整齊了。”

[評: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獨立操作,然後與他人交流是怎樣整理的,符合剛入學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學生把具體的操作行爲和抽象的言語概括相結合,令操作活動富有成效。]

二、聯繫生活實際,形成分類方法

1.購物中的分類。

(1)CAI演示:貝貝媽媽:“貝貝你真棒!瞧瞧媽媽在超市買的這些東西,你能幫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嗎?”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的物品。

(2)CAI演示:貝貝:“行!都有哪些東西?”同桌學生互相交流貝貝提出的問題。

(3)CAI演示:貝貝:“把這些東西放在兩個袋子裏,你知道怎樣放合適嗎?”四人小組討論並操作。

(4)學生彙報。

(5)CAI演示貝貝的操作方法,媽媽說:“一袋裝吃的,一袋裝用的,你們是這樣分的嗎?”

2.交通工具的分類。

(1) CAI演示:貝貝媽媽:“貝貝真行!獎勵你去看一會兒書吧。”

貝貝打開百科全書“交通工具”,出現課本中“想想做做”第3題中的各種交通工具。貝貝:“小朋友,你認識這些交通工具嗎?”

同桌學生互說。

(2) 百科全書說:“小朋友,你知道它們各在哪裏行駛嗎?”

學生獨立利用學具卡片分一分,然後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樣分的?

(3) 學生操作課件(拖動相關交通工具圖標)彙報分類方法。

學生正確分類後,CAI演示:各種交通工具分別在天空、陸地、江河裏行駛。

[評:從超市購物裝袋到爲各種交通工具分類,教師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基礎,讓學生感受到分類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加深對分類的理解。教師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有效轉化爲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了數學來源於生活。]

CAI演示:百科全書:“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細觀察,在生活中,你能發現很多物體可以按一定標準分類,有的可以分成兩類,有的還可以分成三類、四類等。”

三、走進大自然,掌握分類方法

1.CAI演示百科全書中的“動物篇”(“想想做做”第1題,改變部分動物,突出三種生活環境:水中、陸地、天空),貝貝:“大自然中的這些動物可以分類嗎?”

(1)小組討論交流:你認識哪些動物?你知道它們生活在哪裏嗎?

(2)學生每人用學具卡片操作分類。

(3)學生彙報,CAI演示學生分類結果,集體講評。

小結:小朋友說得有道理,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這些動物就有不同的分類結果。 2。 CAI演示百科全書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題)。

(1)提問:這些植物你認識嗎?先在小組內把自己認識的介紹給其他小朋友,然後自己動手擺一擺,可以怎樣分呢?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2)學生在展臺下操作彙報,集體評議。

[評: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進行分類,形成了和諧的、寬鬆的、平等的交流氛圍,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

總結:小朋友們開動腦筋,不僅幫助貝貝學會了分一分整理學習用品的方法,還想出不同的分類標準把植物、動物進行分類。你們真聰明!

四、向課外延伸,活用分類方法

談話:分一分的這種方法對於我們做什麼事有幫助呢?明天上課時告訴大家,你用這種方法做了什麼事,好嗎?

[評:下課鈴聲響起,並不意味着數學課教學的終結,而是在更大時空範圍內實踐數學思想方法的開始。課末,教師讓學生帶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積極心態走進生活,走向社會,體現了數學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總評]

1. 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性運用教材。

“分一分”是學生進入國小生活初期的一個教學內容。課前,教師通過調查瞭解到:約半數以上的學生在家裏或幼兒園有過分類整理玩具、物品的經驗,但有主動分類整理習慣的不到四分之一;約四分之三的學生有超市購物經歷;對常見各類動物生活習性有初步認識的學生約佔三分之二。

根據此項調查,教師從學生已有生活背景出發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改變教材例題中直接提出問題(哪些東西放在學具盒裏?哪些東西放在文具盒裏?)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現零亂、整齊的兩種場景對比,讓學生感受分類整理的必要性,同時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埋下伏筆。其次,將“想想做做”第1題(把能在水裏生活的動物圈出來)直接給出一種分類標準的習題,調整到第三層次“可以按不同分類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中教學。

全課設計注意發揮多媒體優勢,創設故事情境,以貝貝和媽媽、擬人化的百科全書間對話爲線索,將教學內容串聯成一個幫助別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瞭解自然界動物、植物分類方法的整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參與學習過程的熱情,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的價值。教學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既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導學生用好方法,形成好習慣。

2.把學生個體間差異作爲教學資源利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由於學前教育、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學生間個體差異明顯。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間的差異作爲教學資源,創設了充分地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力圖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五次獨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第一次活動,喚起學生生活中曾有的分類整理的經驗,個體操作,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獲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動,四人小組合作,聯繫過去的購物經驗進行操作,達成分類的共識,形成方法;後三次活動,重在發揮學生個體優勢,向組內成員介紹自己認識的交通工具、各種動物、植物,然後獨立操作分類,再與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體評議時,教師給學生時間充分發表意見,讓學生在互相爭辯中明理,交流討論中創新。寬容、輕鬆的教學氛圍,爲學生創設了愉悅的學習心理環境,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充分體驗着參與的快樂,思維的興趣,成功的欣喜。

《分一分》教學反思 篇八

講課是一種折磨,卻是進步與收穫的最捷徑。如果說課前的數次修改與試講是在醞釀培育種子,那麼講課中的釋放就是花骨朵的盛開,無論芳香與否,自有其獨到之美,最後在評課中品嚐到收穫的喜悅。所以說每次講課都蘊含着一顆種子的故事。而這次成老師在學校聽課又促成了自己教學中一顆種子的萌芽、開花與結果!

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所以,漫漫成長路離不開前輩的幫助與指引。所以在準備環節,對課有了初步思路之後,立馬去尋求師傅的指導。每天晚上下班後,面對着空曠的教室一遍遍的試講,練習板書,計算時間。並厚着臉皮去請有經驗的老師給自己聽課評課,在前輩們毫無保留的指導與幫助下,在一次次的修改後,對課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把握。慢慢地,一堂支離破碎的課慢慢成了形,慢慢縷清了思路。所以課前準備要充分與充實,每一次課前的準備就是一顆顆教學種子的醞釀。

但是課堂的魅力就在於它的靈活性與不可預見性。所以可以用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來形容課堂教學“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學生是靈活的,不是演員,課堂上不可能讓學生完全跟着你準備的教案走,所以背教案在課堂上是完成行不通。這就需要在備課的同時備學生,課堂上要靈活機智應對學生的各種想法與反應。同時學生的反應與表現能夠最直接地反射教學設計的漏洞與弊端。所以課堂教學學問大,每一堂課都是一次次思想之花盛開的過程。

評課是聽課活動結束後的一種教學延伸。評課的過程就是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從而揚長避短的過程。這次講完課後,成老師對本節課提出了許多建議,讓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實效性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與反思。課堂的主體永遠都是學生,學生可謂是課堂中的“上帝”,所以如何更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就成了課堂的重中之重。花架子是做給人看的,空有外殼而缺乏內涵,這在課堂教學中是萬萬不可取的。相對於教學的理論化,有效性與實效性更能夠服侍好我們課堂上的“小上帝”。所以評課要反思,每一次評課都是一串串果實的收穫。

一顆種子由萌芽到開花至結果,從中感受到了醞釀的煎熬,盛開的美麗以及結果的喜悅。一顆顆種子的發育正是我成長的過程,我願將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自己都比作一顆小小的種子,

慢感受開花結果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一顆種子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我的成長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