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語文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教案 篇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指導閱讀、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4、瞭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材分析

重點難點:閱讀、分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爲後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爲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爲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註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

爲什麼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着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佈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爲

重點難點: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爲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於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爲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佈置作業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後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採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佈置作業

A、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B、熟練背誦全文。

國中語文教案 篇二

設計思想

採用比較教學的方法教學本課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理清詩歌的抒情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手段

討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要求:

1、教師可把學生分爲5—7人爲一組的若干小組,協調分工:朗誦討論,記錄(有專人)

2、每個同學要有自己的體會,並能表達出來(1—2分鐘)

3、從主題、內容、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比較

4、教師巡查、指導,注意傾聽學生們發言,給予適當啓發誘導,充分肯定

5、討論情況記入平時成績

二、明確討論題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發詩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意象雖不多樣,但卻負載着作者沉重熱烈的情感,應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理解詩歌中能突出表現大海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寄託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詩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詩人把大海作爲一面鏡子來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兩首詩在題材上有相同之處,都是詩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來表情達意的作品。這就成爲了比較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

三、學生討論

四、討論發言

明確: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達詩人的思想,傳達詩人的心意,此課比較閱讀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結構:

普希金詩

舒婷的詩:

聯想—人們對大海的一席感觸

回憶—兒時的生活

思考—引入對現實之思考

抒情—積極向上,熱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徵意義: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徵。作者直接同大海對話,給人一種親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羈,它是天使頭上的光環,閃閃發光,不染纖塵。這是完美的海,夢中的海。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讚美及憧憬。但現實使他傷心,他雖失望但不絕望,他要把大海永記心中,把自由傳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達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大海——變幻的生活,生活——洶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變幻的生活。大海有漲有落,有風暴,有平靜;它多變,並不完美,但它真實。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觀望生活的戲——有悲有喜,包羅萬象。感受着大海的寬廣與靜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會,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則像海燕一樣,堅強地在生活風浪中自由飛翔,對生活充滿了自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表現手法及修辭:

普採用直抒胸意的表現手法。他所表現出的情感悲壯豪放。詩中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如將“波光”寫作“容光”,將海浪聲聲化爲“怨訴”,“呼喚”,“迴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於作者與海對話,使海更像詩人的摯友,表達了作者對海——自由的熱愛之情。

舒採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她的大海是對生活細膩的觀察,海邊的每一種風景都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詩人將自己對生活的詮釋融入對大海的描寫當中。詩中多處運用了排比,反覆。

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普希金是傑出的俄國民族詩人,19世紀積極浪漫文學代表,是自由戰士。他一生嚮往自由,卻被沙皇流放遠方,加上拜倫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鬱悶。他要借大海讚頌自由!

舒婷是朦朧派的代表詩人,她以大海寫出對生活的感悟,啓發人們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再塑生命的人》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從文中獲取信息並進行概括及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富有感情的朗讀理解課文的內容,準確把握全文結構和人物性格。

2、揣摩文中重要語句,品味文章細膩優美的語言。

3、理解課文標題“再塑生命”的含義。學習海倫·凱勒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悟安妮·莎

莉文老師深沉博大的愛心及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與困難做鬥爭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

二、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歷程。體味文章語言的清新樸實,感悟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

2、結合海倫戰勝挫折的經歷談談海倫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三、教學難點

1、結合海倫·凱勒的生平事蹟,體會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和“愛”之偉大,陶冶情操,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理解課文標題“再塑生命”的含義,深入體會作爲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身爲體格健全的孩子,要體驗海倫·凱勒的心理感受,從盲聾啞人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生活世界。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活動法

五、教學課時

兩課時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幻燈片、視頻、歌曲等。

2、學生分組查閱資料。

⑴收集有關海倫·凱勒和安妮·莎利文的資料。

⑵蒐集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的事蹟。

⑶蒐集有關愛的名言。

3、學生閱讀課文,瞭解大意,注意用筆勾畫疑難點。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4、學生分組提出疑問。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感體驗遊戲活動導入

(一)情感體驗活動一

讓同學們蒙上眼睛,塞住耳朵,排好隊伍,手搭在前面一個同學的肩膀上,由教師在前面引路走樓梯。

(二)情感體驗活動二

讓學生體驗用手“聽”話。讓被試同學閉上眼睛,塞住耳朵,鄰桌同學在其手上書寫,讓其辨認。先寫0~9這10個簡單數學,再寫“a o e i u ü”這幾個拼音字母,後寫“山、水、土、木、石”等獨體字。

(三)導入

今天我們也來看看這麼一位,雖然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裏的人,可仍擋不住對健康人格和生命的熱愛追求的女性──海倫·凱勒。

二、人物介紹

(一)“生命的奇蹟”──海倫·凱勒簡介

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教育家。一歲半就失聰失明。後就讀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女子學校,又進入劍橋的拉德克利夫學院,190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第一本書《我生命的故事》,敘述她如何戰勝病殘,不僅給盲人還給成千上萬的正常人帶來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她爲許多雜誌撰寫文章,還寫了幾部自傳性小說,如《我所生活的世界》《從黑暗中出來》《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後的生活》和《願我們充滿信心》。在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她自己也是個有理智的人。凱勒後來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她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爲盲人和聾啞人的教育籌集資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的榮譽——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又被推選爲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爲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的傳記作家範懷克·布魯克斯爲她寫了傳記。

(二)“教育的奇蹟”──莎莉文老師簡介

那麼,是誰引領海倫·凱勒走上了漫長的人生路,是誰把海倫·凱勒帶到了五彩繽紛的世界裏,是誰給海倫·凱勒再塑了生命?這裏,我們要認識一下幫助海倫創造奇蹟、重塑生命的老師莎莉文女士。

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5歲時因一場眼疾失去大部分視力。

1880年10月進入帕金斯盲人學校。此間經過兩次眼部手術,安妮的視力得到部分恢復。

從帕金斯盲人學校畢業後,1887年3月,安妮來到海倫·凱勒家做家庭教師。

安妮用極大的愛心、耐心和毅力,在沒有任何教育經驗可以遵循的情況下,從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的興趣出發,在摸索中成功地將海倫從一個心智未開、任性無知的小女孩逐漸培養成一個知書達理、才華橫溢的少女,直至進入大學。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紀不朽奇葩海倫·凱勒的傳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們的惋惜聲中與世長辭。

三、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選編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由“再塑生命”、“關於‘愛’的含義”兩部分組成。課文敘述了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以及“對我啓示世間真理,給我深切的愛”,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求知的熱望及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

(一)利用題目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的題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請同學們聯繫作者生平想一想:“再塑生命”的近義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請同學來讀一讀課文標題,看看重音應落在哪裏?誰再塑了誰生命?

“再塑生命”=“再造”;“再造”:重新給予生命(多用來表示對於重大恩惠的感激)。

2、“再塑生命的人”=再生父母=重生父母,指對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的恩人。重音落在“再”字上。莎莉文老師再塑了海倫·凱勒的生命。

3、海倫·凱勒在這篇文章裏把她的老師安妮·莎莉文稱之爲“再塑生命的人”,言下之意是把安妮老師視作爲重新給予生命的人。

4、那麼安妮對海倫到底有什麼恩惠呢?

安妮老師教會了海倫這個既盲且聾又啞的殘疾人學習知識,認識世界,愛和被愛。

(二)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所記敘的主要事件,找出文章的綱領句。

1、主要寫了兩件事:

⑴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

⑵老師引導我認識“愛”的含義。

2、文章的綱領句是:

“對我啓示世間真理,給我深切的愛”。

(三)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讓我們一起來見證“再塑生命”的歷程。

1、生命的原貌──黑夜

⑴“我的生命──像大霧中的航船。”

⑵“我在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裏,根本就不會有溫柔的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師走進我的世界

⑴希望的起點:相識

⑵幸福的復甦:生命中擁有了文字

3、生命的光明──生命中擁有了愛

(四)剛纔我們大家一起見證了“再塑生命”的歷程,那麼同學們現在對“再塑生命”是怎樣理解的呢?

“再塑生命”從字面上來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

。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靈魂被喚醒,莎利文老師讓“我”認識了文字,再次擁有了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使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所以,莎莉文老師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四、品讀──安妮老師教“我”學習“水”這個詞

(一)以海倫學習“杯”和“水”的區別爲例,說說“再塑生命”過程中遇到的挫折。

1、挫折:不能分清“杯”和“水”。

2、海倫對待挫折:

“我實在有些不耐煩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覺得特別痛快。”

3、莎莉文幫助海倫戰勝挫折:

⑴“把洋娃娃掃到爐邊,把帽子給我。”──體現了莎莉文老師的愛心與耐心。

⑵“把我的一隻手放在噴水口下,在我的另一隻手上拼寫‘WATER’──‘水’字,起先寫得很慢,第二遍就寫得快一些。”──體現了莎莉文老師的教學技巧高超。

4、效果:

“突然間,我恍然大悟,我一下子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奧祕了,知道了‘水’這個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過的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水喚醒了我的靈魂,並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

第二課時

五、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創造奇蹟的兩個人──安妮·莎莉文和海倫·凱勒,你認爲她們的成功具備哪些因素呢?

(一)莎莉文老師的幫助:瞭解兒童心理,講究教育方式,教學循序漸進,充滿愛心,耐心。

(二)自身因素:求知慾強、善思好學、不屈不撓、極高的悟性以及豐富的情感。

六、寫作昇華

讀了本文,你認爲安妮·莎莉文是一位怎樣的老師?莎莉文老師在海倫心裏是怎樣的人?

海倫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首先,我想長久地凝望我親愛的教師,安妮·莎莉文·麥西夫人的臉。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她就來到我家,給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爲了將她珍藏在我的記憶中,我不僅要看她臉部的輪廓,還要仔細研究那張臉,找出同情心的溫柔和耐心的活生生的例子,她就是靠這些完成了教育我的困難任務。我想從她的眼睛裏看出使她能堅定面對困難的堅強個性和她經常向我展露出的對於人類的同情心。”

莎莉文老師愛海倫,對海倫的教育講究方法藝術,做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而且善於抓住教育時機,開啓海倫的思維、智慧和情感。可以說,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藝術家。在剛教育海倫認識具體事物的時候,用手指遊戲法激發的海倫的學習興趣;當海倫遇到困難時,不是責罵,也不是放棄,而是用海倫樂意接受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海倫走出困境;在幫助海倫認識“愛”這樣的抽象事物的時候,在海倫已有的認識基礎上,並把對“愛”的解釋和孩子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使海倫獲得的思維的提升。

七、品味與積累

課文寫得非常優美,簡直是一首散文詩,充分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敢於體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爲含義深刻的句子或喜歡的文字進行品味。

(一)“在沒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霧中的航船,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探測儀,無從知道海港已經非常臨近。”

這句話用比喻的手法從反面說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衝破阻礙旅途的大霧,找到準確的航向,從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灣。

(二)“這些字使整個世界在我面前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這句話表面看來說的是文字的神奇,實則暗示的是知識的力量。是知識使“我”這個盲聾人看到了快樂,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覺得世界充滿了花香,洋溢着美麗。

(三)“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

愛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它總是出現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有了它,你就快樂,生活就變得美好,沒有它,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

八、課堂小結(播放《感恩的心》)

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她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感情、雋永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像春天的種子植於海倫的心田。這是海倫獻給老師的厚禮。

九、拓展與延伸

作爲服裝學區的學生,你能不能想想爲像海倫·凱勒這樣的殘疾人做點什麼?

提示:方便其生活的考慮,方便其學習的考慮,等等;

例:殘疾人特殊衣服:加特殊功能設計;殘疾人特殊輪椅:加特殊功能設計等等。

十、延伸作業

晨讀課安排朗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十一、板書設計

十二、教學反思

國中語文教學教案 篇四

1、知識與技能 感知課文內容,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人物性格。

2、過程與方法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揣摩典雅而又精闢的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誠信爲本的做人理念。

教學重點 瞭解信客的職業道德和優秀品格。

教學難點 揣摩典雅而有精闢的語言。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預計達成目標

教學環節 時間

一、導入新課

大家看黑板,我寫了一個“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組成,人言爲信,信的本意就是言語真實。20世紀初,在浙江餘姚一代,由於郵政業務尚未普及到鄉村,城鄉之間的通訊需要專人擔當,於是便產生了信客這種特殊職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餘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來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作者簡介

三、認識新朋友

課下大家已預習了課文,你們認識這些新朋友了嗎?(出示課件)

唏噓(xī xū ) 噩(è)耗 呵(hē)斥 詰(jié)問 伎倆(jì liǎng ) 顛沛(pèi ) 弔唁(yàn) 文縐縐(zhōu zhōu ) 連聲諾(nu)諾 猝(cù)然 昏厥(jué )

四、我讀我知

認識了這麼多新朋友,大家肯定很高興。那麼,你們讀了這篇文章有哪些收穫呢?說出來,讓大家一起分享吧!(出示課件:上面有鼓勵行文字:看,我有這麼多收穫,與我一起分享吧!並配有相應美麗圖片爲背景。)

(生說出自己的收穫。)

五、我說我惑

大家有這麼多收穫,看來讀得很仔細很認真,那麼在預習時有沒有疑惑呢?說出來,也讓大家與你一起分享吧!說不定,有的同學還能幫助你呢!(生說出自己的疑惑。)

六、我行我秀

(若學生所說的疑惑與教學目標相差較大,這時可預設幾個問題。)老師我還有疑惑,大家想不想幫幫我?好!我思考,我能行!我說出,我一定是最優秀的!(同時出示課件:上面有鼓勵文字:只有學會思考,我纔是一個有深度的人。只有敢於表達,我纔會是一個最優秀的人。)

1.大家說,信客這個職業好不好?爲什麼?那他爲什麼還選擇當信客?先自己考慮,後以四人爲一組互相討論,最後全班一塊兒解決。

2.本文的語言很有特點,你能就具體語句談一下你的理解嗎?(對學生來說這可能有難度,師可先舉一例,後讓學生自主思考並說出。)

詞語如“破爛灰暗”、“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等既典雅又精煉,值得我們積累。

句子如: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形象地表現了身居窮鄉僻壤的農民對外界事物的關注。

七、我思我寫

(教師激情地)信客走了,靜靜地走了。(稍頓)……或許在許多年以後,人們已經把他忘記,但作爲學習了本課的我們每一個人,一定會從中受到許多啓發得到許多思考。那麼就趕快拿起手中的筆來爲信客的墳墓作一篇墓誌銘吧!不過我先提示一下,可從他概括信客的一生,也可從他的品質或精神的角度;也可從他的職業特點的角度寫;也可結合社會實際(我們現在的社會呼喚誠信這一點)來寫。寫出其中一點即可。注意寫出你的理解,寫出你的感情來!

(生寫。後讀出。)

師出示自己寫的墓誌銘:

例一:肩挑生死禍福擔,嚐遍人間屈辱苦。

飽受冤屈辭職業,爲人師表揚美名。

例二:一生重情重義信字當頭能但生死禍福擔(上聯)

換來千家萬戶訊息通暢生就俠骨柔腸心(下聯)

雖死猶生!(橫批)

八、我說我得

這節課大家表現都非常出色,通過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總結一下,說出來吧!(生自有說出自己的收穫。)

九、佈置作業

課下蒐集餘秋雨先生的其他文章,進一步感受餘先生的語言風格。

國中語文優秀教案 篇五

第一階段 主題學習,比較閱讀

教師課前可以適當講授新接觸的知識內容,並對學生進行組織,明確任務要求以及活動方式,引導圍繞課文選擇主題學習材料進行閱讀,具體如下:

1、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閱讀過程中做好圈點勾畫(圈點字詞、勾畫疑問及精彩語言),並確定閱讀的重點和主題。

2、閱讀《主題學習》材料,蒐集閱讀與課文相關、相似、相近甚至相對的材料,從不同角度對文章所涉及的主題進行全面的瞭解,不斷在閱讀中豐富自己對主題的認識、感受,豐富自己的語言。

3、比較閱讀各種材料或文章,從“文章寫了什麼”“文章是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你讀後的感受或收穫是什麼”四個大方面認真領會文章,及時勾畫、批註。

第二階段 小組互助,合作探究

1、組內同學一對一結隊,交流所作的勾畫和批註。結隊相對固定,但可根據情況臨時調整。不同問題可以尋找不同的互助夥伴,不能解決再找另一同學,也可到其他組尋求解決。必要時可以鼓勵學生到黑板檢測、書寫問題。包括①互相檢測字、詞及基礎知識;②交流自己的認識;③互相幫助解決疑難。

2、小組交流,確定重點問題及展示內容。

①由組長主持,組內同學分別提出自己認爲最重要、或最有價值的問題或尚未解決的疑難,大家合作探究。

②組長組織確定小組展示的內容及方式,要力求照顧到每個同學。

③可以將自己組確定的疑難書寫到黑板,提示其他組思考,也作爲教師佈置作業的依據。問題要有價值,一個組一個問題。

3、針對各組確定的疑難問題,進一步深入閱讀《主題學習》材料,力求獲取更多、更充實的語言材料,力爭顧及全篇、單元深化主題。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注意點撥、激勵、評價。

第三階段 交流展示,反饋提升

1、展示交流:各組分別按準備情況展示對文章的認識,教師要將機會多讓給同學們。同時,各組展示應注意各組間同學展示問題的聯繫,通過組間合作補充完善。

①文本的展示:可結合重點語句的品讀、賞析進行展示;可對文章整體的賞析進行展示;可進行比較閱讀,引入課外材料豐富對文章的認識。

②情感的展示:可結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說感悟、體驗。要力求使語言豐富、生動,引入課外材料補充認識。

在這一環節,教師要注意對小組進行充分的調動。教師要力求使每一組同學都進入一種競爭的狀態,使之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還要注意進行問題評比,調動提問的積極性。如看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是否能剔除假問題,提出有助於更深層地把握課文內容的問題,即評學生提問的質量和有價值問題的數量。

2、反饋檢測,歸納提升

反饋要落實到學生交流、展示的各個環節,教師對學生活動中的問題要及時進行校正;要注意總結歸納,梳理重難點,講解延展性知識,組織語文綜合性活動;必要時可以進行檢測。

第一課時

一、能一句話概括文章大意,歸納中心。

二、認真審題,仔細閱讀題中每一個字,尤其注意否定詞與數量詞。

三、找到題目在原文的位置,從位置前後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盡力用原文。

五、答題時,具體題目涉及到相關段落,要對這些段落反覆研讀;如涉及全篇,則要再讀全文。

六、題目做完之後,要檢查一遍,看與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應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簡明化。

2、綜合原文的重要詞語。

3、結合原文的詞語,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八、認真書寫:工整規範,一目瞭然;清晰美觀,百看不厭。

第二課時

一、中心句(中心論點及說明對象或特徵)的找法:

1、文章開頭

2、文章結尾

3、中間

4、題目

5、概括

二、文章開頭的作用:

1、引起下文,爲下文作鋪墊(記敘文)

2、開篇點題,提出中心(中心論點)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論點或論題(說明對象),激起讀者閱讀興趣

三、文章結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昇華感情

2、篇末點題,提出中心或中心論點3、總結上文,提出倡議,發出號召

四、一句話或一段話的作用:

1、結構上的作用是: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啓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2、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①、充當事實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

②充當道理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

③說明了前(後)一話(說明事物的特徵)

第三課時

一、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欲揚先抑、先抑後揚、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運用典故、直接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二、“這”、“它們”等指代什麼:

1、一般是往前找,不會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三、仿句:

1、話題。首先,仿句在話題上要與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緊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畫線句列舉的是“春光裏的花”“秋風裏的葉”,再依據句末的“永遠伴隨着你”,可以判定仿句應扣住夏、冬兩季的特徵來寫。

2、句式。仿句句式要與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主動句、被動句,長句、短句,散句、整句,單句、複句,等等。

3、修辭。仿句時應當運用與例句相同的修辭方法,所以應仔細研讀例句所用的辭格,如比喻、排比、對比、擬人、反覆、設問、反問、引用等。

4、結構。仿句的成分組合方式、修飾限制語的構成方式,均應與例句保持一致。

5、表達。仿寫的句子應做到語言通順、用詞得當、簡潔明確,不能出現不合邏輯、牽強附會、淺薄幼稚的說法。

6、色彩。這裏“色彩”包括語體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歡快、喜悅的感情,仿句時就不能違背這一點。

7、字數。對於某些仿句題,仿寫時還應注意,字數上應與例句完全相當。

第四課時

一、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瞭、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二、限字題的解答:

1、根據題目要求作完全準確的表述(此時不要過多地考慮字數的多少);

2、對照字數要求進行簡縮:①去除無關緊要的修飾語,②多音節詞改爲單音節詞,③用簡稱(尤其是地名)。

3、將符合題意和字數要求的句子連起來讀一遍,是否有語病,有,必須修改。要做到句子簡明、完整、通順、明確。

三、擬寫標語題:

1、語句必須簡短、精煉;

2、可採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對偶句、對稱句,也可巧妙地應用詩文名句、諺語、歇後語等稍作改動以切合語境。

第五課時

一、語句作用、含義分析、語句賞析題: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係;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係,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2、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前置(即調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爲了強調“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並不見佳,我以爲”一句是爲旗幟鮮明地強調作者對“雷峯夕照”這一勝景的評價是“並不見佳”。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嚴密或用了動詞、形容詞……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啓迪、教育……

4、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着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5、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徵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

6、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7、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

8、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啓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覆、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裏行間

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第六課時

一、句子比較分析題:常見題意:原句換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與改句哪個好?刪詞句。 答題方法及步驟:

1、表明觀點(行不行,哪個好);

2、分析原句優點;

3、分析改句缺點。

二、給文段擬題:

1、看開頭、看結尾、看中心句、看過渡句、看反覆出現的句子。

2、語言要求簡練,一般在6個字左右。

三、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四、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必須用第一人稱;

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五、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

1、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並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準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

2、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於誇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簡短評

第七課時

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時間(季節、年代)、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也應概括在內。

二、引號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對話、詩文句等);

2、表特定稱謂(特殊含義);

3、表否定、反語、諷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據文意給相關名詞下定義:

以給“轉基因作物”下定義爲例。

1、格式A:轉基因作物是一種…………的作物。格式B:一種…………的作物叫做轉基因作物。

2、注意點:下定義必須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如“作物”就是“轉基因作物”的本質屬性;“數學方法”就是“統籌方法”的本質屬性。

四、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

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

一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二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實在是標緻極了”一句中的“標緻”。

第八課時

一、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二、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必須用第一人稱;

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三、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層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線索,藉助文章中的過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詞語,表時間變化的語句,表地點轉換的語句,還要注意人物出場的先後順序。

四、提煉中心、主題: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讚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

第九課時

一、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解答: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生活、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學習方法、閱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要求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啓示;

2、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

3、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

4、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判斷優劣,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

5、聯繫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

6、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繫(如理解選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學典型、名句等);

7、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

8、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

國中語文教案《春望》 篇六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嶽》,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調。這節課我們學習他後期的作品,理解賞析這兩首詩,體會杜甫詩歌創作風格的變化。

二、寫作背景:

1、《春望》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爲叛軍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眷戀親人的思想感情。

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春望》一詩屬於五言律詩。

2、《石壕吏》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到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式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爲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的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誦讀詩歌,感知詩意

1、學生四人爲一組,以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力求形式多樣,有所創意。(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詩的情調和韻味。)

2、欣賞配樂朗誦《春望》《石壕吏》,感受詩的情感。

3、師生齊讀這兩首詩。

4、學生結合課下註解,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四、深入欣賞,領悟詩歌

《春望》賞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問題引導:《春望》一詩中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有什麼特點,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明確:

首聯: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春天也業已降臨,可是人去樓空,亂草遍地,使人滿目悽然。

頷聯:寫了花和鳥兩種形象,花和鳥是“感”“恨”的主體,那嬌豔的花因“感時、傷別”而流淚,那無憂無慮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

詩人是“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着他,他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

頸聯:寫了烽火和家書兩個形象。自開春以來,戰火持續不斷,因而與家人難通音訊,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這時的一封家書抵得上“萬金”啊。

尾聯:寫的是詩人蒼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國都破敗之景,心念遠方家人的安危,不覺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已到了“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其傷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詩歌,體悟感情

1、品字

古詩詞中可以說沒有一個多餘的字,“字字都是詩人心血的結晶”並非誇張之詞。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說說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使人滿目淒涼。準確地描繪出國都淪陷後慘敗荒涼的景象。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兩個動詞,不僅用字新鮮,而且還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2、品句

這首詩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的詩句,並說說你 的理由。

比如:我喜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戰火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書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切心情,這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喜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是詩人觸景生情,或是詩人移情於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達出詩人感時傷別的情懷,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體驗情感

詩言志,古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載體,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呢?

明確: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賞析

1、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問題引導: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並概括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內容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是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結尾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爲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婦人自請應役。

2、品字品句

詩歌的語言精練而又有豐富的內涵,再次朗讀這首詩,列舉你喜歡的用詞和句子,並作賞析。

明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表現了“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悽苦,又體現了詩人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現出差吏對村民突襲搜捕,令人驚駭。

“老婦出門看”看字表現了老婦的機警,爲老翁出逃作掩護。

“急應河陽役”急字既表現老婦想快些讓家人脫離危險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戰事吃緊。

“獨與老翁別”獨字按時老婦人已被抓走,兒媳不得出面, 只有與逃回的老翁告別,表現出家庭殘破的淒涼景象。

3、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引導: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人的痛苦申訴,目睹了一幕悽慘的故事,你體察到作者怎樣的複雜情感?

明確:在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對飽受戰亂之苦的勞動人民給予深切的同情,對官吏的蠻橫殘暴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唐朝的平亂戰爭,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勝利。這正是詩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憂國,心繫百姓情懷的再現。

4、辨析比較

這三首詩寫於不同時期,除了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外,還有什麼不同?

明確:杜甫的詩歌風格發生變化,樂觀自信、奮發向上的浪漫主義詩風,逐漸變爲“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詩風。

5、課堂練筆,想象改寫

運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細緻刻畫出人物 各自的神態、動作和語言,還要補充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學生改寫範例:

天灰濛濛的,又陰又冷。寒冷的北風似乎要把整個人吞沒掉。

這是戰亂的歲月。暮色籠罩着一個邊遠僻靜的村落——石壕村。詩人杜甫從洛陽向華州趕路。這一天,天色已經昏暗,詩人錯過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東是一對年邁的老人,還有他們的寡媳和尚未斷奶的小孫子。他們衣着破舊,面黃肌瘦。

一天的勞累奔波,詩人和衣而臥,很快就進入了夢鄉。約莫二更時分,一陣犬吠,村中突然紛亂起來,粗暴的叫喊聲、急促的打門聲……越來越近了。詩人被驚醒了,藉着慘淡的月光向外窺看,原來差吏又來抓壯丁了。房東一家嚇得心驚膽戰。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過屋後的一堵斷牆,向村外逃去。老婦人戰戰兢兢,顫抖着去開門。 “砰——”的一聲,門還沒有開,就被差吏一腳踹開,只聽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還要再徵派一個男子去當兵。把人交出來!”老婦人苦苦哀求道:“長官,我家有三個兒子都去戍守鄴城了。最近一個兒子寫了封信回來說,兩個兄弟都戰死了。哎,我擔心他的性命也難保全啊!官爺,可憐可憐我這個老婆子吧……屋裏實在沒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聲突然響起來了。

“你還說沒人!這孩子哪兒來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騙官府!” 差吏吆喝着,揮動皮鞭往裏闖。老婦人眼看哀求無用,哽咽着說:“我的媳婦失去了丈夫,帶着還在吃奶的孩子艱難度日,連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沒有了。孤兒寡母,可怎麼過啊?你們實在要人,就把我這個老婆子拉去頂差吧,我隨你們去,也許還來得及趕到部隊燒早飯。”

差吏們罵罵咧咧地把老婦人帶出了院子。在慘淡的月光下,老婦人回頭望望自己破舊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聲一陣陣傳來,令人肝腸寸斷。夜深了,窗外萬籟俱寂,說話的聲音沒有了,似乎聽到有人低聲在哭,這哭聲在曠野上飄蕩……

詩人一夜無眠,他的耳邊彷彿仍然迴響着老婦人悽慘的哭訴聲。天矇矇亮,詩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別。

五、課堂總結

欣賞三首作品,杜甫獲得“詩聖”這個有濃厚道德意味的稱號,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學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卻以飢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迫之境而無厭世之想,他的琴絃彈奏出來的總是憂國傷時的深沉音調,憂國傷時構成了他詩歌的主旋律。杜甫是偉大的詩人。是真正的詩人。

國中語文優秀教案 篇七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瞭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2、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過程和方法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在聯繫,理清文章敘事脈絡。

2、把握引文與正文的聯繫,力求從主要方面把握課文內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領會語言的深層含意,增強語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控訴法西斯罪行,並向全人類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戰爭,學習本文,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把握引文與正文四個部分的聯繫,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精讀課文,揣摩含意豐富的語句,領會語句的深層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二、朗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快速閱讀思考,本文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呼喚和平]

2、呼喚和平的根源是什麼?

明確[戰爭的殘酷]

3、戰爭是如何的殘酷,請同學們動手從文中找一找。

教師注意歸納總結,戰爭的殘酷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師:這些內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個部分之間的聯繫

學生討論教師予以點撥

概括來說作者採用分敘的方法,四個部分記述紀念活動分爲四個片斷:

來到紀念地——看紀念演出——參加座談會——參觀紀念館

師:除了這四個部分,前面還多了一段薩特的話?有什麼作用?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點撥:薩特的話是很警闢的,特別是說他的記憶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很可以作爲全文的一個引子,也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四、揣摩語言,體會文句的深層含意

師:是啊,殘酷的戰爭讓許多無辜的塞爾維亞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時在戰爭中塞爾維亞人所表現出來的勇氣、精神又讓人感覺到是多麼的美麗。作者聶華苓用她那飽滿深情的筆記下了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從文中去找出那些飽滿深情,具有深層含意的句子,大家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學生自由探討,教師適當點撥

五、質疑

再快速閱覽課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內容,找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六、拓展延伸

聽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我相信“世界何時鑄劍爲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聲,但在現實生活中,戰事還是時有發生。如在9月19日,泰國發生軍事政變,原因是泰國看守政府總理他信19日宣佈解除泰國陸軍總司令頌提的職務。忠於頌提的部隊發生政變,爲避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能否給那些發動政變的人致一封信來制止這場戰爭?

國中語文優秀教案 篇八

一、譯文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漂浮無常,好似夢幻,歡樂的口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蠟燭,在夜間遊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以秀美的 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展現錦繡風光。現在聚會在桃花芬芳的花園裏,暢談兄弟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大家詠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慚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沒有完,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擺出榮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作詩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理解關鍵字詞;

2.理解文中“浮生若夢,爲歡幾何”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

3.比較閱讀同類“宴序”文章,理解本序與古人作的“宴序”一類文章的不同之處,領悟李白飄逸瀟灑、豪情縱情的詩意。

教學重點:

通過文章理解,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同類文章,領悟李白獨特的文情詩意。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朗讀李白《將進酒》。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借酒抒情,揮灑個淋漓盡致。飲酒賦詩,自古是文人一大樂事。 這篇散文,洋溢着詩情畫意,像一首優美的詩,長期以來,膾炙人口。明代大畫家仇英還把它轉化爲視覺形象,繪成圖畫,流傳至今。

二、破題

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李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 看題目就知道文 章的基本內容: 李白於某個春夜在桃李園宴請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體常識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四、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五、自讀,不明白之處、重點字詞梳理

六、比較閱讀。文章最後四句,《古文觀止》的編者說:“末數語,寫一觴一詠之樂,與世俗浪遊者迥別。”請結合所給課外閱讀材料,談談李白的文章與同類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體字所表達的情感

《金谷詩序》:“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情調很悲涼;

《蘭亭集序》前文雖說“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結尾卻“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發出“悲夫”的慨嘆;

《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樂與時去,悲亦系之”,與王羲之序如出一轍;

《遊斜川詩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調子是低沉的。

最近學過的《滕王 閣序》“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興盡悲來”的情緒轉換,開始寫樂,繼而寫悲,成了一個套子。 李白同樣寫遊宴,卻完全擺脫了“既喜而復悲”的陳套,給人以樂觀情緒的感染。全文充滿着春天的生機,洋溢着健康的歡樂,意境高雅,格調明朗,雖有“浮生若夢”一句,但不會因這一句而生出消極情緒。

七、簡單探討作者性格與文風

李白性格豪放不羈,他的思想駁雜而矛盾。在儒家“達則兼濟”的思想影響下,李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抱負;在道家思想影響下,他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鮮明印記。入世和出世、積極和消極的矛盾都統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輔時濟世,建功立業,然後嘯傲山林,浪跡五湖,全身遠禍。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遊斜川詩序 作者: 陶淵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閒美。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於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爲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共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記鄉里,以記其時日。

後人評:文章短小優美,點明出遊的日期和地點,以遊覽斜川、觀賞山水爲題旨,着意刻畫了近觀遠眺之佳景,突出讚美了獨秀於澤畔的障山,抒發了對山水美景的濃厚情趣和愛戀,並由此引發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嘆。

蘭亭集序 作者:東晉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 ,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金谷詩序 〔晉〕石崇

餘以元康六年,從太僕卿出爲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徵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衆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 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爲娛目歡心之物備矣。

時徵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餘與衆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築,合載車中,道路並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後。後之好事者,其覽之哉!

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爲首。

《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孫綽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 ,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故振轡於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閒步於林野,則遼落之志興。仰瞻羲唐,邈已遠矣,近詠 臺閣,顧深增懷。爲復於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屢借山水,以化其鬱結,永一日之足,當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於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隆屈澄汪之勢,可爲壯矣。乃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具物同榮,資生鹹暢。於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決然兀矣,焉復覺鵬逯二物哉!耀靈縱轡,急景西邁,樂與時去,悲亦系之。往復推移,新 故相換,今 日之跡,明覆陳矣。原詩人之致 興,諒歌詠之有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