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五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五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五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正確讀記“乖巧、馴良、清秀、矯健、機警、玲瓏、躲藏、追逐、強烈、溪流、警覺、觸動、銳利、錯雜、狹窄、勉強”等詞語。

2、瞭解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激發學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3.感受課文中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細緻的描寫,積累語言。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重點:瞭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能按不同方面把課文分爲兩部分,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各部分寫具體的。

教學準備:有關松鼠的PPT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這裏有一個謎語:頭像小老鼠,尾像降落傘,常在樹上住,忙着摘果子。是一種什麼動物?(學生回答:松鼠)

今天我們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松鼠(板書課題)

二、交流資料,激發興趣

1、昨天,老師請大家蒐集了有關松鼠的資料,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大家的收穫!

2、請同學向全班介紹。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認識生字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獨立的閱讀課文,老師巡視指導個別的學生。同時瞭解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3、老師出示課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詞語,檢查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

乖巧、馴良、清秀、矯健、機警、玲瓏、躲藏、追逐、強烈、

溪流、警覺、觸動、銳利、錯雜、狹窄、勉強、遮蔽

四、學生通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

全文共5個自然段,可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外形上介紹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

1、出示課件:(要求學生完成課件中的填空。)

松鼠玲瓏的小面孔上,嵌着一雙閃閃發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向上翹着,顯得格外漂亮。

這段話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寫出了松鼠的外形特點。

2、教師小結:這段話採用先總後分的形式,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介紹了動物的外形,同學們要記住這種寫作手法。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介紹了松鼠的生活習性以及繁殖、換毛等。

1、從吃、活動、住分析松鼠的生活習性(出示課件)

學生總結:(板書)

外形

2、吃:松子、榛子、橡慄、鳥蛋

生活習性活動:喜歡在樹枝上跳來跳去,十分機靈

住:喜歡住在高大的老松樹上,窩暖和安全

3、分析“住”時,鼓勵、組織學生學用“先……再……然後……;既……又……”造句

五、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話或幾個詞語概括出松鼠的特徵嗎?

(松鼠是種漂亮的小動物,它馴良、乖巧、很討人喜歡。)

2.從哪裏可以看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

六、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一段你最喜歡的自然段

2、摘選本課優美的詞語寫在本子上

3、觀察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瞭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及特徵。

第二課時

繼續學習課文:

1、喜歡小松鼠嗎?把你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學生朗讀課文。

2、把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3、檢查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

先讓學生讀詞語,(出示提示詞語)

漂亮乖巧馴良清秀

矯健敏捷機警玲瓏

光滑帽纓閃閃發光

灰褐色向上翹着格外漂亮

學習了法國博物學家布封寫的《松鼠》以後,我們從作者筆下看到的是一隻漂亮、乖巧、馴良的小松鼠。假如你是一隻可愛的小松鼠,你會如何介紹自己呢?讓學生嘗試利用上面讀過的詞語來描述

4、小組討論:

想想課文在表達上與《鯨》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相同:《松鼠》與《鯨》都是說明文,都是以準確說明爲前提的。

不同:

(1)從說明的角度來看,《鯨》側重於介紹鯨的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而《松鼠》側重於介紹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動;

(2)從表達的方法來看,《鯨》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採用比喻、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

(3)從語言的風格來看,《鯨》的語言精煉平實,而本文的語言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

5、介紹一下作者及其作品

作業:

1、根據老師上節課佈置回去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去寫一寫

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如:小動物吃食時的樣子,睡覺時的樣子,遊戲時的樣子,喜歡做什麼……並學會把小動物寫活。(生動、形象)

2、完成“百年學典”《松鼠》這一課相應的練習

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15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溜、貨、奏、衡、誦、杖、過、肉、束、耽、誤、哲”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光溜溜、貨物、節奏、平衡、誦讀、超過、肌肉、拘束、耽誤、哲理”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瞭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頂的道理。

【教學重點】

聯繫課文對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講的意味深長的話的意思。

【教學難點】

1、對挑山工的話的理解。

2、怎樣讓學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語;

2、初讀課文;

3、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我們遊覽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們就是“挑山工”。(板書課題)

2、播放《挑山工》情景劇,大致瞭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況。

二、預習課文

1、讀讀課文,瞭解挑山工和遊人各是怎樣登山的,想想“我”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2、把你認爲含義深刻的句子畫下來,多讀讀、想想。

3、學習生字新詞

三、交流預習

1、想想“挑山工和遊人各是怎樣登山的”。請學生把課文中有關的句子讀一讀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

2、把你認爲含義深刻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同學間簡單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學習詞語的收穫。

⑴說出“貨、奏、超”三個字的部首。

⑵注意“衡、拘、耽”三個字的讀音。

⑶讀生字組詞。

⑷說說書寫中要注意的問題。

⑸組詞:

溜()貨()奏()衡()誦()

留()貿()泰()橫()頌()

杖()肌()耽()誤()哲()

仗()機()枕()娛()折()

5、讀課文。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本段。大家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2、討論。

⑴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什麼?(講挑山工登山的特點,板書“登山”二字)

⑵挑山工是怎樣登山?(先講挑山工的姿勢再講排山工登山的路線是摺尺形的。板書“姿勢”“路線”“摺尺形”)從文中找出講挑山工姿勢的話讀一讀。教師拿出摺尺給學生演示,什麼叫摺尺形。比較摺尺與直線的線段,從而讓學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線,二是摺尺形比直線要長。

⑶挑山工爲什麼要走摺尺形路線?(一是東西木碰在臺階上,二是還能節省些力氣。)

⑷挑山工走摺尺路線帶來什麼困難?(路程比遊人大約多一倍)

3、學生輕聲閱讀本段,邊讀邊想排山工當時登山的情形。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詳細地描寫挑山工的登山特點呢?帶着這個問題繼續讀課文。

五、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本段,大家思考:

⑴作者對什麼感到奇怪?

⑵ “騰雲駕霧”指什麼?

2、交流:

⑴雖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但是他們花的時間並不比遊人多。

⑵指傳說中利用法術乘着雲霧飛行。本課來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趕到前面引起的聯想。

⑶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前兩個自然段,比一比,誰朗讀得好。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瞭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頂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

⑴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幾次相遇?分別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情況下相遇?

⑵ “攀談”是什麼意思?作者爲什麼要“走過去跟他攀談”?

2、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小組談一談。

3、全班交流:

⑴ “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馬嶺那條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鬆亭。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開始時“我們”很快就超過了他,但結果總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學生交流這個問題時,板書“經歷”“山下”“回馬嶺”“五鬆亭”。)

⑵攀談就是閒談,隨便聊聊。因爲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開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讀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訴別人事情的語氣讀,挑山工的話用解釋的語氣讀。)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指名讀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講了什麼?(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指名讀本段。

2、討論:

⑴挑山工是怎樣爲作者解開心中不解之謎的?用課文中的話說說,如果能用自己的話說更好。

⑵挑山工和遊人有什麼不一樣?

⑶爲什麼“挑山工”和“遊人”有這麼多不一樣呢?

3、交流:

⑴略

⑵遊人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得停下來,高興怎樣就怎樣;挑山工一步踩不實不行,更不能耽誤工夫,得一個勁往前走。

⑶遊人是來遊覽的,哪裏好玩就停在哪裏,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目標專一。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學習第六自然段

1、齊讀本自然段。

2、討論:

⑴ “包蘊”“哲理”分別是什麼意思。

⑵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包蘊着什麼意味深長的哲理?

3、交流:

⑴ “包蘊”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義的、有深刻意義的話。

⑵只要認定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走長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遊人那樣東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來走得很快,結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這個道理不僅適合於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義,做其他事情也是這樣,誰能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特別注意長句、破句的讀法)

五、學習第七自然段

1、齊讀本自然段。

2、討論:

⑴句中破折號的作用?破折號後面的話是什麼?

⑵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爲“我”需要“它”。這裏的“它”從字面上講指什麼?實際指什麼?

3、交流:

⑴句中破折號是解釋說明,破折號後面的話是“我”畫的一幅畫的畫面。(看圖)。

⑵它字面上講指的是這幅畫,實際上是指畫中主人公那種認定目標、堅韌不拔、不斷攀登的可貴精神。

⑶這個句子是因果關係的句子。前半句講結果,後半句講原因,意在強調後者,即“我”需要挑山工這種精神,它將永遠激勵着“我”。(學生回答問題時,板書“作者需要精神”)

六、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聯繫課文對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講的意味深長的話的意思。難點一是對挑山工的話的理解,二是引導學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安排了這樣的環節:

1、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採用分小組討論,互相啓發,然後在全班交流;

3、範讀並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利用視頻資料──情景劇的播放,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課文。師生互動的活動設計較好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

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準備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玩過風箏嗎?風箏是報春的天使,孩子們因爲渴望春姑娘的來臨,才用風箏迎接她,打扮她,讚美她,可是有個孩子卻無端地被剝奪了玩風箏的權利,讓我們一起去看個究竟吧。

二、簡介作者。(課件3-8)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1、老師示範讀。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3、學生自學:辨明字形以及詞義。(課件出示) 生字: 倘、寞、柄、恍、鄙、擲、懲罰、恕 多音字: 模、什、惡 釋詞: 伶仃:孤獨,沒有依靠。 嫌惡:嫌棄厭惡。課文裏指厭惡的意思。 驚惶:驚慌。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過來、覺悟過來。

4、齊讀課文

四、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課件10) 根據課文的內容,快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①課文是介紹風箏這種工藝品的嗎?(不是)

②風箏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線索)

試着用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課文記敘了“我”毀掉了弟弟的風箏,後來我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

五、默讀課文,理解本文結構。

一(1)點題,引起下文。

二(2-3)“我”不準弟弟放風箏。

三(4-7)想補過,卻無法補過。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研讀課文,對文章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和深層探討。

2、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中蘊含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聽寫生字詞;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二、研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的語句,說說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我對風箏是一種什麼態度?“我”爲什麼嫌惡放風箏?

3、找出我毀壞小兄弟苦心製作即將成功的風箏的動作、神態,體會這些句子的作用。 動作:伸手、折斷、擲、踏 神態:傲然 作用:寫出自己毀壞風箏時動作粗魯,毀壞後得意洋洋,同時也流露出後悔、自責。

4、面對我的行爲,弟弟是怎樣反應的? 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裏。

5、“於是幼小事候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對於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p13

6、我爲什麼總想補過?爲了補過,我想到了哪些方案?你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P13 “我”善於反省和自責,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7、課文結尾時,“我”敘道風箏這一節,弟弟的態度怎樣?說明了說明?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着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爲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鬆,只得沉重着。更深一層理解,弟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卻視爲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着做,一旦被兄長髮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爲,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8、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對比手法? 我(嫌惡)和弟弟(喜愛)對風箏的態度;我踏碎風箏時的傲慢與後來的沉痛。

三、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在自由研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作綜合評價和深層探究 提問:綜觀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誤解衝突中表現濃濃的親情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本文敘寫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詣製作即將成功的一隻風箏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顯然,寫的是兄弟間的矛盾、衝突。但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卻是手足深情: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爲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爲兄長,也一心想補過,討小兄弟的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四、總結昇華。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 教學反思 接觸了這篇課文我纔去試着真正去解讀魯迅的作品,但短短几天時間,如同臨陣磨槍,收到效果甚微,支零破碎的瞭解是萬萬使不得的,就要像王得敏老師一樣,想真正有一種學者風範。功夫必須在平時,擠時間多看書,要學生預習,教師何嘗不是呢。不過我相信 “問題的暴露,恰恰是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