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戰國策》;

2、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直譯課文;

3、積累文言語彙和句式知識;

4、背誦全文;

5、瞭解完整的故事情節;

6、賞析生動的人物形象;

7、學習敘事簡潔、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8、認識除弊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語彙和句式知識;

2、賞析生動的人物形象;

3、認識除弊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難點

1、背誦全文;

2、學習敘事簡潔、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讀書指導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戰國策》;

2、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直譯課文;

3、積累文言語彙和句式知識。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唐太宗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不苦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齊威王,是位賢明的君王。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爲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瞭解〈〈戰國策〉〉

1、學生自讀文注○1;

2、補充: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國別史彙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不小。

四、初讀感知

1、掌握生字

除文注外,補充:

期年:j ī

燕趙:yān

縱橫捭闔b āi hé:縱橫,合縱與連橫,指外交活動;捭闔,分開與聯合,指說話技巧;全詞指運用政治和外交手段達到聯合或分化的目的。

2、注意朗讀技巧(幻燈片)

3、回答課後“練習一”。

五、翻譯全文

學生結合文中註釋,在下面各自小聲口頭試譯;抽查優生翻譯,並校正錯誤。

六、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

(一)、一詞多義(課後“練習二”:朝、孰、誠、善、間)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三)、古字通假(略)

(四)、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詞作狀語;服,名詞作動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面,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聞,動詞使動用法)

(五)、文言句式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2、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4、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後置句)

5、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後置)

6、王之蔽甚矣(被動句)

七、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完整的故事情節;

2、賞析生動的人物形象;

3、學習敘事簡潔、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4、認識除弊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5、背誦全文。

教學程序

一、瞭解完整的故事情節

第一部分(1):進諫的緣起。

第二部分(2):進諫的內容。

第三部分(3、4):進諫的結果。

二、賞析生動的人物形象

1、鄒忌:

○1、他能從生活小事聯想到國家大事,可謂忠於職守,勤於王事。

○2、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讚中,他沒有得意忘形,這說明他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頭腦冷靜,善於思考,觀察事物深入細緻,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3、他毫不遲疑地向君主進諫,反映了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坦蕩胸懷。

○4、他的進諫,以耐人尋味的小事打動齊王,以己之受蔽推論到齊王之受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他是一位足智多謀、嫺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謀士。

2、齊威王:

他深深懂得收買民心的重要,勇於聽取不同的意見。更爲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廣開言路,根據人們對朝政的批評議論,興利除弊,進行大膽的政治改革。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三、學習敘事簡潔、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本文采用了“三疊法”,從頭至尾一直使用三層排比的手法寫作:

三問: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三時: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

三態:鄒忌以現身說法、齊威王廣泛徵求意見、各國“皆朝於齊”

四、主旨:認識除弊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課文通過鄒忌借用自己家庭親友間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諷勸齊王納諫除弊的故事,從而說明國君必須廣泛採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纔可以興國的道理。

當今社會,作爲領導,更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對於奉承話要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五、背誦指導

六、總結全文

七、練習《綠色通道》中的習題。

附幻燈片內容提示:

1、標題;

2、導入語;

3、解題;

4、簡說〈〈戰國策〉〉;

5、補充注音;

6、文言朗讀方法指導;

7、課文內容和翻譯;

8、文言詞彙和句式積累;

9、課文結構;

10、人物形象;

11、說理與敘事;

12、主旨。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落實本文的字詞句,掌握易讀錯的字,理解重點字詞。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過探討本文記敘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4、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委婉勸說別人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委婉勸說別人的能力。

教學方法

練習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詞句

(一)讀準易錯的字

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guān)窺(kuī)鏡期(jī)年朝(cháo)於齊間(jiàn)進

(二)理解標題中的“諷”、“諫”兩個字意思

1、諷,這裏是動詞,諷,這裏是動詞,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

2、諫,這裏是名詞,指批評意見。

(三)鞏固其它字詞

(1)修

(2)尺

(3)明日

(4)美我

(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

(7)面刺

(8)雖欲言

(9)皆朝於齊

(四)翻譯以下各句: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5.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二、再讀課文,感知文意

(一)提問:結合本文,說一說怎樣朗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把握課文

1、你能講一講本文記敘了一個什麼故事嗎?

2、鄒忌是怎樣成功說服齊王的?

3、討論:鄒忌和齊王分別是個怎樣的人?爲什麼?

四、拓展延伸

提問:鄒忌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麼啓示?

五、學一學勸說

語境1:初春天氣,時冷時熱,假如你要勸你的母親多穿件衣服,你該怎麼說?你的母親要勸你,又該怎麼說?

語境2:小英時不時的'在看男同學寫給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親,你將如何與女兒談話?

語境3:齊景公酷愛打獵,非常喜歡捉野兔的老鷹。燭鄒不當心,讓一隻老鷹逃走了。景公大發雷霆,命令將燭鄒推出去斬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樣進諫才救得了燭鄒?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

2、發揮想像力,以鄒忌或齊王爲第一人稱改寫這個故事。

3、課外選讀《戰國策》中的《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寓言故事。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認識齊威王納諫除蔽的積極意義;

2、瞭解諷諫(諷喻)的方法;

3、學習對話技巧和詳略安排;

4、掌握文學常識和文言知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一、自學定向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給領導提意見,古往今來,都要冒很大的風險。歷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屢次給領導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領導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爲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恆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一次,威王彈琴,鄒忌進門就說琴彈得好。威王認爲他未仔細聽,是在說謊。鄒忌說,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說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爲讚賞,就拜他爲相。課文所講的是在這之後的另一個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查疑

1、運用工具書,默讀課文,疏通文意;

2、齊讀課文,然後複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三、討論釋疑

1、齊讀段一:比美離題否?有何作用?

《古文觀止》有評語: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勘察,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謅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評得好。

2、段一中的三問三答寫法上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表現了人物間的什麼關係)?

提示:內容都是說鄒忌的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變化,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

板書:

妻→私:偏愛讚揚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齊讀段二)私事、國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諷諫?

4、(齊讀段三、四)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確實受了矇蔽?(諷諫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爲之的嗎?何以見得?)

三、延伸遷移

(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王之蔽甚矣一句,爲何點到了卻不深說?

提示:善揣摩國君的心理。對於聰明有爲的國君,不要說多餘的話。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內容?

提示:哪些意見,如何來朝。

3、這個故事於今有何積極意義?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勸諫、發揚民主、傾聽民聲等等。

4、如何看待《戰國策》?

提示:由於《佔國策》主要是記載戰國時代策士們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誇大了策士的作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進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初步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勇於接受意見,敢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習慣。

教學突破點:

1、理解課文,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鞏固,掌握重點。

同學們,有誰願意當一次小老師上臺就文中重點詞句對其它同學進行測評?

(同學解答、教師評價)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知識目標實現後,今天我們接着學習課文。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事實上如果良藥不苦口,人們更喜歡服用,忠言若順耳人們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鄒忌就是用順耳的忠言勸說齊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議。

那麼,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們進一步學習課文。(板書課題)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展示教學目標:(幻燈片)找一個同學讀一讀。

四、朗讀,感知。(分角色朗讀)

五、課文內容疏理

(一)、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搶答)

請大家用一句話簡要地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我們採用“什麼人做了一件什麼事”的句式來歸納概括。

(二)、內容理解:三疊式結構

課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語言現象:就是很多內容都與“三”有關,並且還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語概括大意,請同學找出能體現“三”這個字的事情有哪幾件?

1、獨立完成,看看你的發現: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內容與“三”有關嗎?找到後請你用“三 ”的二字短語來進行概括。(同學上臺展示自己書寫)

教師評價小結:剛纔同學們的發現都挺好,出乎老師的預料 。

鄒忌三問三答,三思(與徐公比美);對齊王三比(家事喻國事);齊王三賞,朝政三變(結果)。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全文從首至尾均採用三疊法,三問呼應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會三比,三比才會三賞,三賞終會三變。可謂是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文學作品中以“三”字爲標誌的情節安排方式叫三疊式結構。這種表現手法,在描寫人物、事件時,有利於情節的開展、人物性格的刻畫和主題思想的表現。

過渡語:那麼在這些情節中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請用這樣的句式說出你的思考結果:

鄒忌是個 人 ,我從 看出來。

齊王是個 人,我從 看出來。

討論明確:

B、每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師點拔補充。

鄒忌是個頭腦冷靜,善於思考的人,我從他“三問”後的“三思”看出來;

鄒忌是個實事求是,緣事及理的人,我從他“三思”後的“三比”看出來;

鄒忌是個忠於職守,足智多謀的人,我從他的由家事想到國事並用“三比”看出來;

鄒忌是個善於辭令,勇於進諫的人,我從他的由家事想到國事並用“三比”看出來……

齊王是個聞過則改,明智果斷的人,我從他的“善”和“三策”(三賞)看出來;

齊王是個 從諫如流,興利除弊的人,我從他的“三賞”和“三變”看出來……

老師語:學習齊王,我們更多的應是提高個人修養,並將其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而學習鄒忌,我們除了學習他高尚的品格外,我們還應借鑑他高超的諷諫技巧。有關鄒忌高超的諷諫技巧,我們下節課再探討。

六、練習設計:(幻燈顯示)

1、鄒忌由 想到 ,進而推出齊王也深受矇蔽,這種寫法叫 。(板書:以小比大)

2、主人公鄒忌是個什麼樣的人?

3、這則故事能給你怎樣的啓迪?(從治國、鄒忌的角度來談)

三、學習體會:(學生自談)

本節課你有那些收穫?

四、小結下課: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忠誠而智慧的臣子,相信平時我們多瞭解歷史故事,多關注生活,多運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議,大家的說話技巧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後,我們再一次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鄒忌高超的進諫水平和這篇文章奇特的三疊式結構。

德育目標 篇五

認識除蔽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3、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多種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朝名臣魏徵說過:“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今天我們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鄒忌是齊國的謀臣,以敢於進諫和善於辯論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談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纔算善於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 uaw 纔算是善於治國。威王聽後,大爲讚賞,於是封他爲齊相。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着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說服力和鼓動性。

三、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

一讀:疏通文意,瞭解大意。教師補充註釋:

1、鄒忌修八尺有餘

句中的“尺”爲齊尺,相當於19. 7釐米。“八尺有餘”,若按八尺半計算,鄒忌身高166. 5釐米,約合五市尺。

2、“窺鏡”的“窺”,本義是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又引申爲觀察、偵察。“窺”,必然是仔細的。“窺鏡”,不是一般的“對着鏡子看”或“照鏡子”,而是對鏡端相的意思。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漂亮?

“孰與”:與……比,誰……。“美”:漂亮,形容詞。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爲“以……爲美”。

4、“孰”:古爲“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視之”的“孰”,即用其本義的引申義,是“精審”,“孰視”是“定睛細看”。

5、“旦日”:課本註釋爲“明天”,不妥。據《辭源》“旦日”條,“一天明時,即平旦。”課文中的“旦日”是緊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釋爲“白天”,或“天明後”,而不能釋爲“明天”。

6、齊地方千里:“方”,古代稱面積的用語,“方千里”就是“縱橫各千里”。據考證,齊國當時的面積爲116500平方公里,約佔現在山東省面積(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刺”:指責。能當面指責寡人的過錯的,給予上等獎賞。

8、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幾個月以後,隔一段時間偶有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再提,也沒有可提的了。

“雖”:即使。“言”:說,批評,建議。“進”:進諫。“者”:相當於“……的”。

二讀:劃分段落,歸納段意,理清思路。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第一段: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提出問題)

第二段:鄒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諷喻齊主。(分析問題)

第三段:齊王納諫除弊,內政修明。

第四段:燕、趙、韓、魏都來朝見齊王。(解決問題)

三、佈置作業。

有哪些疑難問題(包括內容和寫作技巧方面)?準備下一堂討論。

第二課時

一、討論問題(最好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來討論)。

1、爲什麼說鄒忌進諫的方法很巧妙?鄒忌爲什麼不“直諫”而要“諷喻”?

2、本文的題目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而作者卻用佔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寫鄒忌和徐公比美,這是不是詳略不當?

3、本文的人物對話有何不同?

二、課堂自測(20分鐘)。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

①鄒忌修八尺有餘(身長) ②形貌昳麗(光豔)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愛)

⑤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 ⑥王之蔽甚矣(受矇蔽)

⑦時時而間進(間或)

2、辨析加點詞的意義和詞性。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誰,代詞)

孰視之(仔細地,副詞)

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周詳地,副詞)

3、“於”作介詞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釋:A.到 B.向 C.對 D.比 E.跟 F.在。

給下面加點的“於”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於(C)我也。

②……皆以美於(D)徐公

③皆朝於(A)齊

④此所謂戰勝於(F)朝廷

⑤曹操比於(E)袁紹,則名微而衆寡。

4、“於”和“是”連用,有:A.於是B.在這事上。給下面的加點詞選擇恰當的解釋。

①於是(A)入朝見威王。

②吾父死於是(B)。

5、比較下面兩個疑問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個句子與現代漢語的詞序相同?

①吾孰與徐公美?②吾與徐公孰美?

這兩個句子都有表比較的疑問代詞“孰”(誰、哪個、什麼),都有連接相比較事物的連詞“與”,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現代漢語的詞序。

6、對話的個性化是本文的寫作特點之一。在回答鄒忌提出的“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的問題時,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試結合他們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七

科目:

年級:

時間:20xx年9月6日

課題:鄒忌諷齊王納諫

時序:教學操作過程設計(教法、學法、課練、作業)

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文、虛詞和特殊句式

2、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3、通過本文學習古人說話的藝術

重點:

難點:

教法:

1 、熟悉和掌握詞類活用的特點

2 、瞭解和掌握賓語前置的特點

一、導入課文

我國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藥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確實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於行,然而,我們知道現在有一種藥,並不苦,叫“糖衣片”,那麼,有沒有不逆耳卻又利於行的忠言呢?難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書寫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授課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二)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我朗讀,要求思考

(1)本文的標題應該如何理解?——這是個兼語結構

(2)鄒忌爲什麼會成功?他的勸說有什麼特點?這種說理有什麼好處?

——鄒忌用設喻的方法來進諫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設喻,巧妙地諷喻齊王。

——能用具體的事物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爲淺顯,變複雜爲簡明,變逆耳爲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

(三)梳理課文

要求在學生朗讀基礎上疏通大意(主要由學生自己展開)

(四)課文分析

請思考本文在說理以及記敘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采用了“三疊法”:

三問: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三時: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

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五)分析三問的設喻

聯想

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六)請找出本文詞類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這裏是形容詞活用做動詞,意動用法:“以……爲美”

(七)請分析這一句話“忌不自信”的特點

——這是一句賓語前置,即:“忌不信自”

三、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