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五年級科學教案新版多篇

五年級科學教案新版多篇

國小科學五年級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通過對潛望鏡內部結構的研究,使學生能利用語言、文字、繪圖等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通過課前蒐集和整理有關潛望鏡的資料,使學生學會利用書籍及其他信息源獲取信息。

2、通過製作潛望鏡的活動,使學生學會欣賞、評價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願意合作交流;積極查閱資料,關心新科技、新發明。

3、認識平面鏡反光性質的應用;會製作簡易潛望鏡。

學生準備:

1.課前蒐集有關潛望鏡的文字、圖片資料。

2.製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條形紙盒、粘紙或雙面膠、美工刀、鏡子或鏡片等。

教師準備:

1.有關潛望鏡的圖片、文字資料。

2.自制簡易潛望鏡。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玩鏡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學道理,還記得是怎麼玩的嗎?

生(齊):記得!

師:在小組內說一說

(學生小組內交流)

師:哪個小組用兩面鏡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們小組做到了。

師:上來說說你們的做法,演示給大家看一看。

生:(邊演示)我們是這樣做的:兩個鏡片,一個斜對着窗外要觀察的景物,不斷調整另一個鏡片的角度,最後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現在看到了,大家過來看看吧!(教師指派幾個同學觀看)

師:看到了嗎?

生:看到了。

師:從剛纔這個小組的做法你聯想到了什麼?

生1:我想到了我們做的“傳光遊戲”,當時我們用了4面鏡子。

生2:我想到了潛艇上用的潛望鏡。我從百科全書上看到潛望鏡就是利用兩個平面鏡做成的。

師:你知道的真多!(豎起大拇指)他說得很有道理,潛望鏡就是利用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反光)原理製成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潛望鏡的祕密。

2.交流資料,整體感知。

師:課前同學們蒐集了一些關於潛望鏡的資料,結合自己對潛望鏡的認識,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瞭解學生掌握資料的情況。)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通過交流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們知道潛望鏡開始只是用在潛水艇上,後來又發展到陸地上,主要在軍事上用的多,這是我們小組找到的一張潛望鏡的圖片。

(學生到實物展臺上展示圖片——一張潛望鏡實物照片)

生2:我們小組找到了潛望鏡的發明過程,我讀給大家聽:

潛水艇通過調節浮力達到潛浮的目的。1897年,萊克建造了一艘採用雙殼設計的潛艇。當時所有的潛艇潛水後只能盲目地行駛,只有當潛艇升到接近水面時,才能夠通過舷窗看到水面的情況。萊克設想製造出一種既不易讓敵人發現,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況的儀器安在潛艇 上。他買來一大堆各式鏡子,試着製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確的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現在他眼前。後來,他又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找一位光學教授合作,終於找到了正確的組裝方法。他把它裝在他製造的潛艇上,這就是後來固定的和可旋轉的潛望鏡的前身。至此,潛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遊動了。

師:通過聽這個小組找的資料,你知道了什麼?

生2:我知道原來潛水艇上沒有潛望鏡,後來是一個叫萊克的人發明了潛望鏡。

生3:我還知道萊克從1897年製造了潛水艇後就研究潛望鏡,直到1902年才製造成功,用了五年時間,說明他很有毅力。

師:你體會得很深刻,很多科學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學家用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或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學研究就需要這種毅力和精神。

生4:我從中知道了潛望鏡是用很多鏡子做成的,而且必須正確的組裝才行。

體的呢?它的內部構造是什麼樣的?下面以小組爲單位,利用每組桌面上的簡易潛望鏡(牙膏盒自制型)揭開它的祕密吧!

(小組合作,有的先用簡易潛望鏡觀察物體;有的在仔細觀察簡易潛望鏡的外部形狀;有的小組在小心的打開簡易潛望鏡,觀察內部構造,並在紙上繪製簡圖;有的小組正在結合蒐集到的潛望鏡結構圖討論潛望鏡的構造……)

師: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和收穫?

生1:我們小組發現潛望鏡裏有兩塊玻璃鏡片,這兩塊鏡片是這樣放置的(實物展臺展示繪製的簡圖)。

師:也就是說這兩塊鏡片成什麼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對的。

生4:資料上說鏡片與水平線成45度角。

師:還有補充嗎?

生5:我們還發現潛望鏡的長短不會影響觀看的效果。

師:你是說哪一部分?

生5:豎着的部分。橫着的部分不能太長,長了影響觀看的範圍。

3.動手製作,應用實踐。

師:剛纔我們研究了潛望鏡的構造,想不想自己製作一個潛望鏡?

生(齊):想!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做?給大家提點建議。

生1:用牙膏盒做潛望鏡的身子,在上下相對的側面分別挖一個正方形的口,然後將鏡片放到裏面。

生2:我反對,鏡片不能放進去,要在盒子邊上開槽,將玻璃鏡片插進去。

生3:最好用膠帶粘好。

師:鏡片怎麼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師:還應注意什麼?

生5:用小刀時要小心,別割傷手。

生6:插玻璃片時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紙打磨一下,或邊緣粘上膠布。

生7:做完後將外殼美化一下,最好塗成“迷彩色”,寫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丟了。

師:同學們剛纔提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老師這也有一個製作潛望鏡的方法,供大家參考(實物投影展示)。

師:我發現有的同學早已躍躍欲試了,好,下面同桌合作製做一個潛望鏡,然後玩一玩自己製作的潛望鏡,製作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學生製作潛望鏡,教師巡迴指導)

4.總結評價,課後拓展。

師:這節課我們研究的主題是什麼?

生(齊):潛望鏡的祕密!

師:這個祕密揭開了嗎?

生(齊):解開了!

師:談談你的收穫吧!

生1:我知道了潛望鏡是根據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的原理製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潛望鏡的內部結構,還自己製作了一個潛望鏡。

生3:我製作的潛望鏡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潛望鏡是在同桌的幫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謝他。

生5:我知道了潛望鏡的發明過程。

師:同學們的收穫真不少,由於時間關係,課後可以繼續玩一玩你們製作的潛望鏡,並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改進。另外,佈置兩個課後研究專題:

(1)、調查瞭解,真正的潛望鏡是什麼樣的?

(2)、設計一個能夠看到四面八方的潛望鏡。

國小科學五年級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使學生能夠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學重點: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利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學難點:學生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對比實驗研究計劃並進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導學生學習進行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斜面。

學情分析:在前兩年學習科學己有基礎上,學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學生對學習科學興趣很濃,接受能力快。本課教學內容趣味性、操作性強。斜面應該是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了,雖然嚴格的標準斜面並不多,但是很多變形的斜面卻一直服務於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這些變形的斜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逐漸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樂意與同學之間進行合作實驗。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關於斜面的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關於斜面的相關資料、搭斜面的材料(長度不同的木板)、測力計、一塊木頭上釘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螺絲刀、鐵錘。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1、出示飲水桶

談話: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一位同學幫老師把這桶水搬到講臺桌上來,誰願意幫助老師?

2、找一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3、找兩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4、提問:那麼,我們一個人有沒有辦法把飲水桶搬上去呢?

5、讓剛纔那位同學利用木板再來試一次。

6、提問:這位同學兩次搬飲水桶有什麼不同?

7、小結:像這種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斜面。(板書課題)

學生紛紛舉手。

一位同學沒有把飲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兩位同學把飲水桶搬到桌上。(還是很吃力)

學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學生想不出教師可提示)

學生利用斜搭的木板獲得了成功。

學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過教師與學生親切自然的交流,營造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課題。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設置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髮現周圍的生活現象存在着科學道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問:斜面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2、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猜想。

3、提問:那麼,我們能不能利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4、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研究方法。

5、談話:各組同學開始行動吧!

6、組織學生彙報研究的數據和結果。

7、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

8、小結:通過剛纔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斜面確實可以省力。(板書:斜面可以省力)

實驗記錄單:

實驗內容測力計讀數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的對比實驗

1、提問:請大家再來觀察我們剛纔得出的數據,你還有什麼發現?(教師可適當用不同顏色的筆劃出直接提起測力計讀數相同,利用斜面讀數不同的數據)

2、提問:造成這種現象可能和什麼有關係呢?

3、提問:我們再如何進行研究呢?

4、組織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

5、談話:下面就開始我們的研究吧!

6、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根據情況,適當進行指導。

7、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研究數據和結果。

8.總結:在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動物體,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書: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實驗記錄單

傾斜角度測力計讀數

三、鞏固應用斜面的作用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斜面有什麼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與什麼有關係呢?

2.出示斜面的應用圖片(變形斜面)。

談話:請大家觀察斜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3.談話: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

學生思考。

小組交流。

提出猜想。

彙報交流。

各小組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實驗

集體交流研究方法。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交流各組研究的情況。

分析各組數據,得出結論。提出研究的問題。

交流各組提出的猜想。

學生仔細觀察數據。

根據提示思考。

發現:這幾個組利用測力計時讀數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後雖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卻不相同。

學生思考,回憶剛纔的實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傾斜角度有關係)

回憶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彙報交流,互相補充。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彙報。利用已有數據,發現新問題。

學生思考後回答。

學生觀察、思考、彙報。

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科學的過程和方法。

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概括能力。

適當的引導,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利用材料設計不同坡度實驗。培養學生好奇好問的習慣。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對比試驗是科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實驗。

這是對知識的鞏固與拓展,進一步使學生認識體會到科學即生活的道理。

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傾聽,對學生大膽創新、仔細認真的學習進行表揚,並積極指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提出問題

1斜面有什麼作用?

2猜想

3制定實驗方案

4實驗

①分組實驗做記錄

②分析數據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結論

實驗驗證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1引導學生用長短不一的木板墊起同一高度進行實驗,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並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比較木板的長短與彈簧測力計讀數的關係,得出規律。

3總結兩次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師: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個能登上塔頂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佔地面積小,應該怎樣修?

學生思考設計。學生思考後回答。

自由發言把課堂探究進一步擴展爲課下探究。使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培養科學服務於生活的意識。怎樣才能較容易的騎自行車上陡坡?

板書設計: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學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觸較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但究竟什麼是斜面,爲什麼要用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等卻是學生所陌生的。在本課教學中,我以盤山公路爲切入點,按照“做中體驗—探究發現—交流總結—應用”的思路進行教學,介紹了有關斜面的知識。

科學教學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國小科學五年級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準確地測量自己在平靜時、運動後、運動結束休息3分鐘後1分鐘內呼吸、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會通過對數據的比較,發現呼吸和心臟、脈搏跳動的規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臟跳動之間的關係;

2、知道運動對呼吸和心臟跳動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運動會對身體帶來影響;

2、意識到採集、分析數據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手錶或秒錶、統計圖表、風格不同的音樂

學生準備:手錶、自制聽診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1、談話: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對自己的身體有了哪些方面的瞭解?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提問:剛剛參加過一些運動,你感覺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3、講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測量我們的呼吸、心跳和脈搏。

二、測量呼吸、心跳和脈搏

1、測量活動指導。

(1)提問:怎麼樣算呼吸一次?指名讓學生講解並演示。怎麼樣可以測量到呼吸?

(2)提問:你有沒有聽到過自己心跳的聲音?

學生靜坐體會。

教師講述:利用合適的工具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聽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聲音。分發課前製作好的簡易聽筒,分組聽一聽自己和同桌的心跳聲音。

有力的心跳聲音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標誌。

(3)談話:除了心臟在有力地跳動之外,我們身體上還有脈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動着。怎麼樣來測量脈搏呢?

方法指導: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併攏,將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側,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這時,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覺到手腕處脈搏的跳動了。

學生自我嘗試。

(4)講解:在同一個時間內,心跳的次數和脈搏的次數是一樣的。所以在測量時,我們只需要通過測量脈搏的跳動次數就可以知道心臟的跳動次數了。

2、預測:你靜坐時一分鐘呼吸和脈搏跳動的次數是多少?在活動記錄上作好記錄。

3、佈置任務:每兩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爲自己和對方測量1分鐘呼吸和脈搏跳動的次數,並在科學活動記錄上作好記錄。建議可以一人測量自己的呼吸次數,另一人幫助測量脈搏的跳動次數。測量結束後交換。

4、小組活動:分組測量。

5、彙報測量數據,並交流與你預測的數據一樣嗎?

6、提問:參加活動後我們的呼吸次數和脈搏跳動又會有什麼變化呢?

7、三分鐘熱身活動。

各組一位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做“坐下——起立——揚臂——坐下”的循環動作。

活動一結束,小組內合作馬上測量運動後的呼吸和脈搏跳動次數,並作好記錄。

8、播放舒緩、柔和的音樂,讓學生休息三分鐘以後,第三次測量呼吸和脈搏的跳動次數。

9、組內交換,另一位學生參加活動熱身活動和休息,再分別測量呼吸和脈搏的跳動次數。

10、休息時間相機安排學生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環系統圖。)

三、分析、整理數據

1、閱讀自己的活動記錄表,提問:比較一下你測量的這三組數據,有什麼發現?

2、小組內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3、總結:人在運動時,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來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脈搏的跳動次數都會比原來增加。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所能夠承受的運動的負荷也不同,於是會出現有些人運動後呼吸與脈搏跳動的次數變化非常大的現象。

4、調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鐘後呼吸和脈搏的次數已經靠平靜時的次數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資料:

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平靜時的呼吸和心跳參照數

呼吸頻率

年齡每分鐘呼吸次數

新生兒40—50次

5歲兒童20—30次

10歲少年25次以下

15歲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頻率

年齡每分鐘心跳次數

新生兒140

3歲兒童110

4歲兒童100

10歲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國綜合理科教材(國中版2)。感覺這些數據對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所以利用資料卡的形式向學生作推薦。

2、提問:通過上面的測量和比較,你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想進一步研究?

小組討論,交流,把想研究的問題記錄下來,課後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資料來自學一下。

國小科學五年級教案 篇四

工具——人類的幫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能具體分析某一類工具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

科學探究目標:

1、能設計一種標準對知道的工具進行分類。

2、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發現技術的發展對工具發展的影響。

3、能對某種工具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或方案。

4、能根據生活或學習的某種具體需要,獨立或與其他同學合作設計一種工具。

5、能從不同的角度設計調查問卷,考察自己設計工具的市場效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說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與不使用工具的體會。

2、能把調查結果與其他同學交流。

ST-SE

1、能從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說明使用工具的好處。

1、能說明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工具的發展——結構日益複雜化、功能得到了極大加強;同時工具的發展也促進了技術的發展。

教學準備:

開瓶器、鉗子、剪刀、鐵絲、未打開蓋的瓶子、白紙、投影儀、繩子、布條或紙條、分類結果記錄表、不同類工具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師:人的身體不如大象強壯,力量不如牛馬強大,牙齒不如猛虎雄獅鋒利……但人的智慧卻比其它動物高得多,人們發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能夠做許多其它動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們對人類有哪些幫助?把你知道得寫下來。

每組一張白紙,國小生分組統計各種工具及對人類的幫助。(3分鐘)

小組代表彙報本組的統計結果,師把各種工具用統計大表展示出來,

評價並表揚優勝小組

二、體驗工具對我們的幫助

師: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切斷鐵絲、撕開布條、觀察細小物,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麼不同嗎?讓我們動手試一試。

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體會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區別。

師提示:

1、注意安全

2、確保在比較過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這組變量。

生分組活動,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課上練習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稱

開鐵罐頭盒

冷凍食品

去遠方旅遊

觀看星空

隨時瞭解國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檢查

師生交流答案,並說說自己選擇這一工具的原因。(從所需要的工作時間,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說一說工具能給我們帶來那些便利?)

三、給工具分類

師出示寫有各種工具的統計大表

師:工具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樣。例如望遠鏡能幫助我們望得更遠,飛機能幫助我們飛得更快更高,讓我們試着把這張表中的工具分分類好嗎?

生以小組爲單位制定分類標準,並設計記錄表

生彙報各組的分類標準,師相機指導以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分類標準。

學生在小組內分類

交流展示分類結果,並試着說明理由。(不需要統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學生的標準結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結談收穫

五、佈置作業

以小組爲單位,就某一類工具,蒐集準備一些不同時期工具的圖片或資料,瞭解這類工具的發展過程。

第二課時

一、工具的發展歷程

課前安排:以小組爲單位,就某一類工具,蒐集準備一些不同時期工具的圖片或資料,瞭解這類工具的發展過程。

師生交流各種工具的發展史並討論工具的發展趨勢。

師:工具的發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以自己選的工具爲例,談談技術是怎樣促進工具發展的。

師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進

師:工具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時總會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有哪些優點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

學生用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列舉各種工具的優點和缺陷

鼓勵學生得質疑精神,(列舉一些科學家的發明就是從找缺點找問題開始的,引導學生向科學家學習)

生完成自己的改進方案

師生交流改進意見

三、佈置作業

1、繼續完善自己的改進方案

2、市場調查,瞭解自己的改進工具是否受到歡迎。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爲什麼不裝滿)。

教學重點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爲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爲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後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麼現象

(預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後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後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並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麼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麼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後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麼水遇冷後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裏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彙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

(有了水熱脹冷縮實驗的基礎,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液體受熱和受冷後有什麼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爲什麼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液體 熱脹冷縮

國小科學五年級教案 篇六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單元 熱

1熱起來了

2給冷水加熱

3 液體的熱脹冷縮

4 空氣的熱脹冷縮

5金屬熱脹冷縮嗎

6 熱是怎樣傳遞的

7 傳熱比賽

8 設計製作一個保溫杯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在流逝

2 太陽鍾

3 用水測量時間

4 我的水鍾

5 機械擺鐘

6 擺的研究

7 做一個鐘擺

8 製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1 晝夜交替現象

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3 證明地球在自轉

4 誰先迎來黎明

5 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6 地球在公轉嗎

7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

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蝕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 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着的;培養對土壤的感情,認識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難點: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準備:溼潤、混有少量沙的土、長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開對接成河道裝置)、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大飲料瓶、塑料杯(杯底側邊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

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鄉有哪些河流?這些河流和我們的生活生產有什麼關係?學生討論交流。

2.教師小結後講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澗溪流彙集而成的。當流水漫過地表時,會形成細小的水流和溝壑,這些細小的水流會逐漸形成溪流並匯成河流,而溝壑在流水不斷侵蝕的過程中會逐漸發展成大的切溝和沖溝並形成河牀。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對土地的侵蝕結果。那麼河流對土地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4.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板書課題)

二、探索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1.河流會侵蝕兩岸的土地嗎?

2.如果河流從崎嶇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攜帶的泥沙會怎樣呢?

回憶沉積實驗,觀看課本60頁插圖。

3.學生做實驗。

準備實驗裝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裝土。

觀察無河水流過的“河道”,在記錄紙上畫出河道的形狀,把它的寬度、深度標記在圖上,並用不同、的符號分別標記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積的地方。

推測:當河流形成時,什麼地方流速大,什麼地方流速小,什麼地方會發生侵蝕,什麼地方會發生沉積?

在河道上記下自己的推測,用虛線標出。

學生動手實驗。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時,一定要檢查出水口是否正對“河道”,試一試,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確保無誤後,才能正式向“河道” 注水。注水一開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終是滿的。在實驗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來的水。爲了讓效果明顯,觀察得更清楚,可以讓實驗觀察的時間長一些,也就是說在一瓶水流完後,再接着倒一瓶水。

觀察河水流動速度的變化,注意河水的什麼地方被侵蝕了?什麼地方會有土沉積下來?

4.小組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彙報結果。

6.教師小結。

三、侵蝕和沉積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爲什麼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學生討論回答。

2.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有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教師出示相關圖片或課件。

四、課外拓展活動

除了流水,還有什麼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蝕和沉積?請課後閱讀單元資料庫,瞭解其他自然力如風、冰川、海浪等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國小科學五年級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指導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的構成及其功能。培養他們科學用腦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來進行初步人體科學的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人的神經系統圖,人體神經傳導信息圖,人腦外形圖(或人腦模型),人腦功能示意圖(或使用相應的投影片、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談話:

1、我們已經認識了人體的哪些器官,它們各有什麼作用?

2、天氣漸漸變暖了,被稱爲“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漸漸多起來,干擾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你發覺被蚊子叮咬時,你會作出什麼反應?

3、做一做這一反應過程,討論一下你是怎樣在極短的時間裏完成這一反應的?這一反應過程是靠人體的哪些部分來指揮和協調的?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神經系統的構成和作用。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認真觀察人體的神經系統圖。

(2)討論:你通過閱讀知道了哪些知識?發現了哪些問題?

(3)出示“人的神經系統”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學生自由發言,並根據學生彙報所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解決)

(4)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2、指導學生認識神經傳遞信息的特點。

(1)學生分組實踐:去拿桌上的蘋果(或鋼筆),說一說從看到拿的過程。[先是眼看到蘋果,並把這個信息由視神經(傳入神經)傳入大腦,腦決定“去拿這個蘋果”,這個命令由傳出神經傳到手上的某些肌肉,這些肌肉收縮,這樣就伸手拿到蘋果了]

(2)計算一個1.4米高的人,光腳無意踩上一燃着的菸頭所作出的反應過程要用多長時間?

(3)討論並彙報:神經傳遞信息的特點,一是單向傳遞,分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兩種;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導學生認識腦的構造及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1)觀察:課文上腦的外形圖(或掛圖、人腦模型)。

(2)討論:①人腦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②大腦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彙報並歸納小結:人腦中有大腦、小腦、腦幹,大腦分爲左右兩個半球,稱爲左腦和右腦,大腦(對照大腦各部分機能圖)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別管理書寫、運動、感覺、視覺語言(閱讀)、聽覺、視覺、識別等,但分工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協同工作,共同完成複雜的任務。

(4)根據大腦各部分機能在插圖上的相應位置認識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4、對學生進行腦的衛生保健知識教育。

(1)閱讀課本第25頁。

(2)討論:根據大腦的活動規律,談一談我們如何進行科學用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每天不少於9~10小時;二是不連續很長時間做一種工作,而是要交替進行各種工作;三是經常用腦,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使大腦反應靈活。)

課後感受:學生對腦的結構與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

國小科學五年級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心臟的大小、位置、結構;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與哪些因素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根據現象合理猜想,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珍愛生命,並將學到的知識用於生活。

教學材料準備:

1、模擬心跳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2、多媒體課件;

3、聽診器、心跳測試記錄表、血液循環繪圖板、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聽診器,教師問:知道它是用來幹什麼的嗎?

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入本課研究主題:心臟和血管(板書:心臟和血管)

2、學生交流關於心臟想知道的問題。根據交流情況,引入下一環節:認識心臟。

【通過讓學生思考聽診器的作用,引出心臟,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這樣既直入主題、不浪費時間,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自主探究,認識心臟。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先讓學生猜測位置,在猜測中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摸一摸,你的心臟在哪裏?試着說一說它的樣子。

課件出示心臟模型、位置。

師生交流總結:心臟位於人體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頭在胸前比劃一下自己心臟有多大。

【通過學生猜測,摸一摸,找出心臟的位置,最後出示課件,師生共同總結出心臟的位置、大小、形狀。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驗證自己的猜想,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

2、摸一摸、聽一聽

對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臟的位置。摸摸有什麼感覺?

學生自己摸摸心臟,感受心跳。

指導正確使用聽診器的方法:將聽筒置於耳內,用有膜片的這端放到心臟的位置。沒有輪到你的同學可以把耳朵貼近同伴的左胸心臟的位置,靜靜的感受心臟的聲音和節奏。

學生用聽診器聽心跳。

學生交流聽到的聲音,師生共同總結:有規律的、有節奏的一跳一跳的。

【這個環節設計是想通過聽診器,讓學生清晰的聽到心跳,在聽中感受心臟,學生對這個實驗的興趣很濃厚,但一定要給學生講解聽診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實驗。】

3、看一看,做一做

(課件出示心臟跳動)大家看一看,說一說:心臟是怎樣跳動的?學生交流

師生用手勢模擬心臟的跳動,共同總結:(比劃)我們把這樣叫收縮,這樣叫舒張。心跳就是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板書:心臟收縮、舒張)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就感覺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來用手勢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個環節學生利用聽診器感受心跳,但心臟到底是怎麼跳的,學生不是很明瞭,於是我利用了課件給學生最直觀的心臟跳動,並在觀察的同時引出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最後爲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設計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心跳,學生在玩手勢的同時,加深了對心臟跳動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師出示豬心臟解剖圖,看其內部構造。

【在上面幾個實驗的基礎上,適時的拋出問題“心臟的內部構造又是什麼樣的嗎?”將學生帶入心臟內部構造的學習中,接着通過豬心臟解剖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心臟的構造。】

課件出示心臟內部構造:心臟是具有強有力的肌肉構成的,內部是空的,可以分爲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個腔的位置。

小組交流,在交流中強化四腔。

【在第二個大環節的設計中,通過教師適時拋出的問題及幾個活動的設計,同學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心臟的形狀、大小、位置、構造。】

三、探究心臟和血管的作用

(一)瞭解心臟跳動

1、猜想心跳作用。

學生猜測,交流。

2、師:同學們認爲心跳的作用是輸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麼方法驗證?

學生交流。

提供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小組商討“設計一個演示心臟跳動的模擬實驗”實驗方案,並在班內交流。

3、實驗補充完善後,分組實驗。

小組到前面演示實驗,並交流實驗結果。

4、師生共同演示實驗,在演示中得到理論的提升。最後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心臟的作用:心臟收縮,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心臟舒張,將血液運回心臟。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或是直接給出結論,只是起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得出結論,學生理解的更爲透徹,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認識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幾種血管

通過課件形象揭示三種血管。

理論提升:我們來看人體全身血管圖,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叫動脈。(動脈裏的血液攜帶着養料和氧氣,一般用紅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叫靜脈。(靜脈裏的血液攜帶着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氣等廢物,一般用藍色表示),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是比頭髮絲還細的佈滿全身各處的是毛細血管。(板書:毛細血管)。

學生看完課件,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血管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用紅筆板畫動脈血管,用藍色板畫靜脈血管。

【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直觀的學習,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認識三種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環

1、畫血液循環圖。各小組先想一想,用箭頭在血液循環模板畫出,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循環流動的,用箭頭在圖上劃出血液流動方向。師巡迴指導。

2、學生上臺展示,揭密血液循環

找兩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他們的想法。

師總結:心臟的構造以及血液循環是非常複雜的,同學們能想到這麼多,很不簡單。

看屏幕電影:血液在人體內到底是怎樣循環流動的呢?我們再來看個影片。(課件插播血液循環小電影)看了剛纔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相互說說,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怎樣循環流動。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血液循環圖是基於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與猜測,在猜測後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記憶會更加牢固。】

四、測脈搏,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師生交流,除了用聽診器聽心跳,你知道還可以怎麼測心跳?

找一找身體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這樣的跳動?(生:手腕、脖子、頭)

師生共同總結:脈搏是由於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所以我們通過摸脈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況。

【有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學生不難猜測出脈搏是因爲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

(二)測心跳,瞭解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1、測半分鐘心跳數,然後將測得的數據乘以2記錄下來。

比較數據,找發現。

學生交流:每個人的心跳是不一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麼有關呢?

2、老師質疑:剛纔我也測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鐘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這是怎麼回事?

學生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爲太緊張的緣故;或許是心情激動。與情緒有關。

師:你在什麼情況下還感到過心跳與平時不一樣?

生自由回答(激動,批評、看恐懼片等等。)

師:現在誰能總結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麼有關呢?學生總結。

提升:人在情緒激動、從事勞動或體育運動時,需要的氧氣多,血液循環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會明顯加快。另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心跳會有所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的心跳每分鐘60——100次。我們學會了摸脈搏的方法,平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查自己的健康情況。

【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輪軸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

3、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輪軸的結構特徵及組成;

2、知道輪軸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留心觀察和研究身邊的簡單機械。

教學重難點:

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教學準備:

演示器材:汽車資料課件、汽車模型、扳手、螺絲刀、打蛋器、鑰匙、轆轤、遊船圖片及簡單運動示意圖。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彈簧秤、鉤碼、細圓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飲料瓶、螺絲釘、木塊、扳手、實驗記錄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1、操作競賽:選擇合適的工具,比一比哪個小組可以又輕鬆又迅速地把螺絲釘擰進木頭裏。

2、交流:獲獎小組交流操作方法並試着解釋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麼樣做的?

⑵爲什麼要這樣做?

二、觀察實物,認識輪軸

1、談話:誰對汽車方向盤比較熟悉,請給大家介紹一下。

2、出示汽車方向盤的圖片,觀察分析:汽車方向盤可分爲幾個部分?各部分是怎麼連接的?

3、觀看錄像:駕駛員是如何操縱方向盤改變運動方向的?

4、交流觀察收穫。

5、小結:汽車方向盤分爲兩部分,一個大輪子和一根長軸;輪固定在長軸的一端;當我們轉動輪時,長軸也跟着轉動,並將運動傳遞給其他機械。

6、講解:像汽車方向盤這樣,由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的機械叫做輪軸。

三、製作輪軸,研究作用

1、學習使用簡易材料製作一個輪軸。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輪 盤、小滑輪 盤組裝而成。

方法2:根據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組製作的輪軸並設疑:使用輪軸能夠省力嗎?

3、提出假設,設計實驗。

4、分組實驗,研究輪軸的作用。

⑴將輪軸懸掛在鐵架臺上,將細繩穿過輪和軸;

⑵用彈簧秤在輪軸上提起兩個鉤碼,觀察讀數;

⑶換更大的輪 盤,重新測量所需要的力;

⑷換鉤碼數量,測需要的力。

5、教師巡視指導,督促學生作好實驗記錄。

6、彙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穫。

7、小結:輪軸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輪與軸的大小比例有關。

8、討論研究:爲什麼使用輪軸能夠省力?

⑴如果把輪軸比作一個槓桿,它的支點在哪裏?動力點在哪裏?阻力點在哪裏?

⑵根據槓桿原理,解釋一下使用輪軸爲什麼能夠省力。

9、小結:輪軸相當於一個槓桿,輪和軸的中心點是支點,作用在輪上的力是動力,動力作用的點在輪的邊緣上,叫動力點;作用在軸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點在軸的圓盤邊緣上,叫阻力點。因爲輪的半徑總是大於軸的半徑,所以作用在輪上的力總是小於軸所負荷的力,所以使用輪軸能夠省力。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釋:爲什麼再大的汽車,只要駕駛員輕輕地轉動方向盤就能改變它的方向?

四、實踐操作,遷移擴展

(觀察課P9插圖,小組討論,大組彙報)

⑴這個器械的輪是什麼?軸是什麼?

⑵這個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書:擰螺絲釘的學問

輪軸的作用:

1、省力。

2、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課後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