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複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污染。過程和方法: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佈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組派一位學生把垃圾帶到學校來進行分類和稱重統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彈簧秤。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佈置:每組派一名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帶到學校來做分類統計工作。(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在家稱量好再把數據帶到學校來進行統計,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帶到學校來做分類和稱重演示。)

課前佈置:

1、調查走讀生數量

2、要求將垃圾家庭垃圾帶到學校。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先自學課本第一課,將垃圾在家裏分類後進稱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裏有些什麼?教師演示垃圾的分類和稱量。

2、學生分組分類,稱量並填寫“我家一天產生的垃圾統計表”表。(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衛生。)

三、關於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

2、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張大表格,統計全班所有家庭產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彙報後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北京人均日產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師引導至少提煉以下幾點:

(1)人們的家庭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2)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商場、學校也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後,會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學的處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四、課堂小結

討論並記錄通過學習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也記錄下學習了這節課產生的一些思考。板書設計:

一天的垃圾教學反思:讓學生將垃圾帶到學校合適嗎?在尊重事實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的要求下,如何幫助學生的一天的垃圾。對於以住校生爲主體的學生,這確實比較困難。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製作出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2、能用畫圖(模式圖、卡通圖)的方法揭示能量轉換的過程。

3、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能量轉換就是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3、知道模式圖、卡通圖是用來結實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看似平常的事物裏往往蘊藏着科學道理。

2、願意合作與交流。

3、體驗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學重點: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四、教學準備:鈕釦、線、賽車、電池、剪刀、畫筆等。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 學 過 程 效果分析

一、導入新課

1、複習:什麼是能量?

舉例說說能量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能量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有什麼關係?

2、揭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能量的知識。

二、認識什麼是能量轉換。

1、遊戲研究:搓手。

請大家做個遊戲,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這個遊戲過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學生遊戲思考,學生彙報。

3、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 食物的化學能—人運動的機械能—摩擦產生的熱能

4、通過簡單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

5、小結:我們發現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是能量一個重要特徵。

6、請你舉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轉換的事例。

7、學生彙報。

8、實物投影或看P45圖分析:

圖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這些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9、學生討論分析並彙報記錄。

10、小結。板課題。

三、瞭解並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

1、過渡: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能量轉換的問題,它們之間是怎樣轉換的呢,我們通過研究已經有共識了,那怎樣具體的表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繼續運用上節課畫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

2、學生自由構思繪畫。

3、展評小結。

四、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1、過渡:我們每個人都有玩具,在這些玩具中也隱藏着能量轉換的科學知識。

2、如:小三輪車、小火車、遙控賽車、溜溜球……,你說說。

3、我們一起來做個玩具,來研究它的能量轉換方式。

4、學生看圖製作。

5、學生分析,彙報。

6、小結: 科學知識隱藏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

五、佈置作業

1、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回家觀察各種物品使用能量的情況。

板書設計:

2.能量的轉換

化學能→機械能→熱能 ……

教學反思: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三

一、教材簡析:

本課有四部分組成,分別是“會變味的米飯,米飯、澱粉和碘酒,澱粉的蹤跡,製作神祕的信件”。

會變味的米飯,平常吃飯的時候感覺不到甜味,只有細細品嚐纔會感覺到米飯產生了甜味,用這樣日常生活中經歷卻不大注意到的活動,導入這一課的內容。

米飯、澱粉和碘酒,讓學生利用感官對澱粉進行觀察,在澱粉上滴上碘酒進行實驗,對其產生的現象,教科書進行了明確的告知。

澱粉的蹤跡,利用澱粉與碘酒的顏色變化,可以來檢驗哪些食物中含有澱粉。

製作神祕的信件,是一個有趣的活動,是尋找澱粉的蹤跡活動的延續。

二、教學背景:

學生對米飯太熟悉了,對米飯的味道瞭如指掌。或許有一部分學生還有這樣的經驗,咀嚼米飯的時間長了,口腔內的米飯會出現甜味,這是怎麼回事?本課就從這個現象開始,引導學生探索與米飯、澱粉有關的化學變化。

米飯的成分主要是澱粉,碰到碘酒會產生色合,在這裏,我們並不要求學生去掌握反應機理,而是觀察米飯、澱粉與碘酒反應時出現的現象,認識到這種顏色變化是化學變化的一種形式。利用碘酒與澱粉的特性反應,可以鑑別含有澱粉的食物。國小階段,對物質化學反應的認識,一般都停留在現象的觀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機理。同時,一般學生對化學變化產生的現象都是很感興趣的,這有助於他們進行有限度的科學探索。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米飯在口腔裏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2、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科學詞彙:化學反應 新的物質

(二)過程與方法:

1、用細心體驗、分析推理、實驗驗證的方法獲得結論。

2、通過實驗檢驗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科學方法:體驗 推理 驗證

(三)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培養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核心價值觀:培養探索興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米飯和澱粉與碘酒發生了反應。

難點:分析米飯和澱粉與碘酒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

教學準備 教 具學 具說明與提醒

米飯、碘酒、相關米飯、澱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籤以及麪包、饅頭、餅乾、黃瓜、白菜、蔥、馬鈴薯、麪粉、白糖、食鹽等幾種常見的食物另外準備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學 流 程

活 動 過 程

基 礎 設 計個 性 設 計

一、導入:

(1)今天我爲大家帶來了好吃的東西,誰來嚐嚐看?不過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嘗過之後,要告訴大家你吃的是什麼?好不好?(蒙上學生眼睛,讓他仔細嘗吃的食物)適時提問,引導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點。(軟軟的,有點香,有點甜,是米飯。)

米飯我們天天都吃,有沒有感覺到它吃起來有點甜?平時大口吃的時候沒有感覺,而當我們細細品嚐時,卻發現米飯會變甜,米飯爲什麼會變甜呢?

(2)學生討論

(3)我爲大家揭開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張沒有字的紙條,把碘酒溶液迅速噴射在紙上,紙上寫着 澱粉, 原來米飯中有一種叫澱粉的東西,在我們的咀嚼過程中它與唾液中的唾液澱粉酶發生了變化,從而變得有甜味了。那澱粉是什麼樣的呢?

二、觀察澱粉

觀察前,我們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籤在手上塗下。

小組活動:觀察澱粉

(1)觀察方法:①看(顏色)、摸(光滑程度)、聞(氣味)

(2)觀察並記錄表格:

(3)交流彙報:

澱粉特徵:看起來是白色粉末狀、摸上去較光滑、無明顯氣味。

同學們的手上有沒有什麼變化,這是爲什麼呢?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化學

變化或物理變化)

手上變顏色了,生成了新的藍色物質,是化學變化。

原來,澱粉遇到碘酒會生成藍色物質。

三、米飯與澱粉

我們知道米飯中含有澱粉,那麼如果它遇到碘酒,會不會也生成藍色的物質呢?

實驗:滴一滴碘酒在米飯上,觀察現象(學生實驗)

交流:米飯遇碘酒也變成了藍色。

通過這樣的實驗,大家有沒有受到什麼啓發?(視情況提示:如果某種物質遇到碘酒變成藍色,那說明這種物質有什麼特點?)

我們可以利用澱粉遇碘酒變藍的特性來檢驗物質是否含有澱粉。

四、尋找澱粉的蹤跡

生活中,有哪些物質含有澱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爲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東西,請同學們好好地判斷一下,哪些物質是含有澱粉的,哪些物質是不含澱粉的?怎麼判斷,會嗎?

請一位同學簡單敘述一下實驗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檢驗的物體上,如果物體變藍,則說明該物體含有澱粉,如果該物體沒有變藍,則說明該物體不含澱粉。)

實驗:判斷黃瓜、白菜、蔥、馬鈴薯、麪粉、白糖、食鹽、餅乾中哪些含有澱粉,哪些不含澱粉?(根據實際條件選擇物品)

交流討論:

含澱粉的是:馬鈴薯、餅乾、麪粉

不含澱粉的是:黃瓜、白菜、蔥、食鹽、白糖

五、總結:

a.澱粉遇碘酒會變藍

b.澱粉遇碘變藍現象是發生了化學變化

c.可利用澱粉遇碘變藍現象來判斷物質是否含有澱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對於這些還有不理解的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傳遞情報爲了防止機密泄露,往往會寫一些“無字”密信,(就像剛纔的紙條)可以用什麼辦法將內容顯現出來?(滴加碘酒在白紙上)

課後可以自制一份“無字”密信,寄給我。

板書設計

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

米飯

澱粉 + 碘酒 → 藍紫色(化學變化)

……

課外活動收集含有澱粉食物的有關信息。

生成預見1.能夠描述米飯(澱粉)遇到碘酒的反應現象。

2、能夠區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成份。

課堂評估1.能否正確描述米飯(澱粉)遇到碘酒的反應現象。

2、能否熟練區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成份。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調查並記錄家庭使用能源的情況。

2、能夠製作太陽能竈、小水輪等裝置。

3、能夠設計利用風能工作的模型裝置。

4、能夠看懂統計圖表。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能源與能量的關係。

2、知道能源分爲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

3、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能源對日常生活中和工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2、意識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臨枯竭的危險。

3、體驗到開發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知道能源分爲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

三、教學難點:能夠獨立設計利用一種能量工作的模型裝置。

四、教學準備:碗、鋁箔、木塞、橡皮泥、瓶蓋、塑料片、鐵絲、塑料瓶、剪刀等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檢查上節課佈置的課外作業。

2、彙報自己的調查情況,表揚。

二、認識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看圖說一說:

圖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麼能量?

這些能量是怎樣轉換的?

2、提問: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裏來的?

(引如能源) 有哪些能源?

3、分類:

將剛纔所講的能源分類。

小結: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4、提問: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舉例。

5、看圖瞭解世界與中國能源對比情況

看圖P48,思考通過圖表你有什麼啓示?

你對中國禁止小型煤礦、造紙廠的生產或關閉的行爲有何想法?說說理由。

有人說:一次性紙杯是偉大的發明;也有人說:一次性紙杯的發明是最糟糕的發明。你支持哪種觀點?

三、學習利用可再生能源:製作太陽能竈或小水車

1、過渡:我們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資源製造的,而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車、家裏用的煤氣竈、電熱水壺等。你還能舉例。

2、爲了改變這種浪費能源的這種狀況,科學家做出巨大的貢獻,你能告訴大家嗎?

3、製作太陽能竈。

講講太陽能竈的作用。

說說製作的材料和步驟。(還有什麼方法制作?)

自己製作。

4、活動:看誰製作的效果好。

室外活動,烤土豆片。

5、小評,如何改進這個裝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6、自選:製作小水輪(可安排課後)

說製作方法與步驟。

簡便的方法:鐵絲爲支架。

瓶蓋(內有橡皮泥)爲輪。

漿葉爲塑料片。

四、設計一種利用風能工作的模型裝置。

1、出示:風能轉換電能的模型。

學生上臺遊戲。

2、學生分組畫圖設計。

3、展評。

說出設計意圖及能源轉換的過程。

一週後看模型。

五、鞏固應用

1、垃圾爲什麼要提倡分類回收?

2、我們怎樣保護不可再生能源。

六、佈置作業

1、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3、能 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 水

風能 礦產 不可再生資源

木材

教學反思: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五

第一單元 簡單機械

第1課 槓桿

教學目標:

第3課 滑輪、輪軸與齒輪

教學目標:

第4課 斜面

教學目標:

第9課 礦產資源

教學目標:

第10課 海洋寶庫

教學目標:

第三單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課 太陽系

教學目標:

第16課 網絡課堂

——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對太空搭載實驗有初步瞭解。

2 關注我國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

3 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根據自己的知識,完成一個簡單的太空搭載實驗設計。

5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6 願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2 環節①:太空搭載實驗設計

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太空搭載實驗。

3 環節②:太空搭載實驗評價

對不同的實驗設計進行評價。

4 小結。

教學後記: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能夠有依據的自行劃分人的生命週期。

2、知道可以將人的一生分爲幼年期、青春發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體會到人在嬰幼兒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顧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爲幾個時期

難點:能夠有依據的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教學過程:

導入: (聽你們的老師說咱們班是學校的智慧之班,我來到這裏上課感到非常高興,不過要想讓我承認你們的智慧我還要簡單的考驗你們一下)

1、你們喜歡聽故事嗎?那麼同學們聽老師給你們講故事,但是要仔細聽,因爲我有問題要問

古希臘曾記載着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是在庇比斯城外的峭崖上有一個名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獅身的女妖。她向每個路過峭崖的庇比斯城人提出一個謎語:有一種動物,在開始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後來用兩條腿走路,最後用三條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這是唯一的用不同數目的腳走路的生物。腳最多的時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時候。

對於這個謎語,凡猜中者即可活命,猜不中者一律被吃掉,可過路的庇比斯城人全部被吃掉了,這時聰明勇敢的俄狄浦斯路過此地,會見了女妖,並猜出了謎底。

(在俄狄浦斯說出答案之前,誰想試着猜一下)

(哇!同學們不簡單啊,竟在俄狄浦斯之前猜出了這個祕密真不愧是智慧之班)

(但是能告訴老師你爲什麼這樣認爲嗎?)

說的真好,這正人啊,在人生早晨的時候,人是軟弱無助的孩子,他用兩手兩腳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爲壯年,用兩隻腳走路;到了老年,臨到生命的遲暮,他需要扶持,因此住了柺杖,作爲第三隻腳。”

2、從這個謎語我們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哪幾個階段?(板書幼年、成年、老年)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人生之旅》(板書課題)

思考一下,人在這幾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二、劃分人生

1、對於人生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方法,除此之外,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劃分爲若干時期,你準備怎樣劃分?

2、劃分之前,同學們先看一個短片,只有幾秒,但是概括了人的一生,所以你們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細看,不要錯過人物的每一個變化。

3、下面同學們根據剛纔的短片和我分給你們手中的圖片,小組內觀看、討論、交流,一會兒把你們小組的劃分結果和理由由小組長彙報給我。

4.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每種結果只要大家同意劃分依據就可通過。

5、同學們劃分的真不錯,可是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做些什麼呢?

6、同學們現在處於人生的哪個時期呢?知道這個時期的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嗎?課前老師讓你們蒐集了你最喜歡的科學家年少的小故事,請幾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7、這幾位科學家年少時的故事給了你什麼啓示?

說得好,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人生,我們總感覺今天和昨天沒有什麼變化,甚至是身邊的長輩,也是在不經意間才發現了他的皺紋,他的銀髮,如果每年與父母合一次影,幾年後,也許我們會有新的感悟。

三、看組圖,學生觀察圖片

1、談話:我們再來看這組照片,認識嗎?你有什麼發現或感想?

2、我們發現周杰倫個子越來越高了,你們想不想長高?想不想知道長大後你會有多高?

3、老師教給你預測方法好不好?課件展示預測方法。

4、下面同學們選擇自己認爲最可靠的方法計算一下,其中公式是老師發給你的第一張表,表1是第二張,表2是第三張。

5、對你的身高滿意嗎?

6、同學們把表收起來吧,老師把它送給你,你可以給親戚或鄰居家的小朋友預測一下。

7、其實預測結果並不是絕對的,有很多因素會改變身高,如後天的生活環境、鍛鍊和營養等。

8、看同學們的表情就知道我們都期待着能長得更高些,個子高了強壯了有什麼好處?

9、同學們說的都很好,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長大後我們不再讓父母去照顧我們了,而且可以去照顧別人了,對嗎?那我們都應該去照顧誰?

10、只有自己的親人需要你去照顧嗎?在人生之旅中,哪些階段的人需要照顧?

11、孟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12、所以我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照顧需要幫助的人。

四、總結:

課就上到這裏,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麼?暢談收穫

五、作業(寫一份調查報告

1、你們家裏或鄰居家裏有嬰兒嗎?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他們的?

2、你家裏或者鄰居家有老年人嘛?在你眼裏,他們是什麼樣的?

3、把你的觀察和想法寫下來。

青島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篇七

一、學情分析

本班62名學生,這些學生對科學課程非常感興趣,通過上學期的學習,探究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有了提高,他們能獨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動、科技製作、觀察活動、科學實驗、蒐集資料等,願意與他人合作,進行合作探究,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實地考察、現場採訪、種植養殖等活動,探究積極性高,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而且能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對鎖定的課題進行課外探究,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主動從自然界、社會中獲取知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人的一生”、“無處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紗”、“信息與生活”、“探索宇宙”、“研究與實踐”等研究主題。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主要線索進行構建,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整合,引領學生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及事物變化的相互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人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微觀認識生命體的基本構造和功能切入,讓學生明確生命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知道人類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後代,我們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體會與父母的親情,感受父母養育的艱辛,通過蒐集、整理自己生長髮育過程的照片資料,分析、歸納、推理人的生長髮育過程中呈現的特點,知道遺傳和變異石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無處不在的能量”單元以人體內部的能量爲切入點,探究機械能、熱能、電能、電磁能等之間的相互變化,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整個單元呈現出了由部分到綜合的結構形式,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地球的面紗”單元採用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通過大氣層的研究、風的模擬實驗、降落傘的祕密、風與帆的關係等探究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義、風的成因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猜想、設計、實驗、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與生活”單元主要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認識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人類複雜的信息傳遞方式,知道動植物的一些行爲特徵以及人類社會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系統研究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豐富學生對生物界的認識,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相互聯繫的觀點及辯證法,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爲特性。“探索宇宙”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知道了地球的結構特點、地表的變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及太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研究的視角延伸到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拓展學生認識的空間,形成對宇宙的宏觀認識,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熱愛科學的慾望。《研究與實踐》單元通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幾個科學之謎,讓學生像科學家達爾文那樣,經理科學探究的歷程,形成尊重事實證據的科學態度,能夠面對大量的事實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僞科學現象,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對僞科學學習歷程進行自我反思,培養學生的科學感悟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調控能力、自我發展能力,達到讓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重點難點

重點:空間維度方面,從認識身邊事物、周圍物體的基礎上,擴展到微觀和宏觀兩個世界,探索微生物和無限宇宙的科學奧祕;時間維度方面,以時間軸爲認知線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奧祕和“未來世界”的變化;結構維度方面,在認識事物外部特徵的基礎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內部構造。在科學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爲重點,重視探究方法的培養,以“認識事物變化的相互聯繫”爲探究重點。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書整體結構,設置了“對信息的搜尋、理解和判斷能力”的培養,爲學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礎。

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法學法

1、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2、組織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開展探究活動,敢於向權威挑戰,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創新。

3、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活動,發揮主導作用但不包辦代替。

4、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做好記錄。

5、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保證科學探究順利開展。

6、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科學,讓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7、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輔助教學。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八

本單元由《我從哪裏來》、《人的一生》、《細胞》、《我像誰》、四課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爲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長髮育過程,生物的構成和遺傳變異現象,以及認識生命個體、科學技術研究的現狀,提高學生對生命延續意義的認識。

隨着年齡的增長,國小生逐步進入青春期,由於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作用,他們在身體形態和功能等方面都將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一階段他們難免會對自己身體發育的特點和青春期應該怎樣搞好衛生保健產生疑問;學生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體驗到在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裏,生長着多種多樣的生物體,也會產生“各種生物體是由什麼構成的?”“兒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這是爲什麼”等問題。如何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瞭解與生命的延續相關的科學知識,解決學生感到困惑的一些問題,是本單元編排的主要目的。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遵循國小生的心理和生理髮展需要,根據《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的具體內容來編寫的。本單元相關的生命世界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瞭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瞭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徵是遺傳的;瞭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瞭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2、懂得交流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3、能用顯微鏡觀察細胞,並做好觀察記錄。

4、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6、能夠對同一現象作出不同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想知道,愛提問。

2、能夠尊重證據。

3、能夠珍愛生命。

4、意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5、願意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1、瞭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瞭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

2、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徵是遺傳的;瞭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爲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身邊的自然現象提出問題,並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選擇合適的材料製作帶有創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經歷蒐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資料的過程;能用圖示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主動交流自己的資料和想法,體驗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觀察風與帆的關係,實驗探究風對帆船的意義;知道生活中有風力,認識到風對人們工作及生活的影響和風的兩面性。

教學準備:本課除了教科書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風與帆的關係這兩方面的準備以外,教師還可以佈置學生查閱有關風與人們生活關係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讓學生將蒐集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風對人類的利和害兩方面將資料進行分類。教師在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的同時,也應爲學生準備大量的有關風與生活的圖片及音像等資料,幫助學生擴大風與生活關係的信息量。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從交流學生蒐集資料引入。一上課,先讓同學們簡單談一談蒐集資料的情況,然後引導學生對蒐集資料的情況進行總結和評議。

(2)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製作的小帆船,交流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1、提出問題:

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辦法讓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後提出問題:“如果剛纔的風向變了,要使船仍按照原來的方向航行,應該怎麼辦”,

2、猜想假設:

引導學生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先進行猜想,意識到要保持航向就應該調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實驗方案。

4、實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進行驗證,初步找到調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進行總結和評價。讓學生將實驗過程和實驗發現以圖示的方式進行展示和交流。小組先交流彙總實驗情況及發現,而後進行組間交流,並對各組的發現進行比較和評價。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帆船的設計與製作,也可以是實驗的方法與發現,還可以是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與合作意識,只要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評價標準對自己和他人開口評價即可,重在培養學生的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

自由活動:

讓學生說一說:你們認爲風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根據生活經驗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意識到風的兩面性。

在引導學生認識風的兩面性時,從一個點切入,如風與火的關係。可以結合賓館廚房爐竈與森林火災這兩方面的實例,認識風的善與惡:爐竈用風葫蘆鼓風,增強火勢;森林火災,風助火勢,增加滅火難度,給人類帶來災難。由此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加深對風的兩面性的認識。

6、拓展活動:

提示學生根據課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決的問題進行課外後續研究活動,從而激發學生關心大自然的熱情,讓學生有意識地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研究大自然的慾望。爲使研究活動落到實處,過一段時間,教師要組織學生將自己的課後觀察、研究成果進行交流,也可以組織一次研究成果展示會。

作業設計:

設計製作一個利用風驅動的玩具。

板書設計:

小帆船

風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和好處:

風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災難:

風的兩面性:

課後反思: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了風的作用。能從生活實例中分析出風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和好處,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災難,但對於風的兩面性學生還認識不到,通過本課的舉例解釋,學生認識到了風力的兩面性,知道對於風力要想辦法利用它給人類帶來的好處,避免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通過人類的行爲進行控制的。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十

學習目標

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

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

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科學知識

知道什麼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

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

進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重點難點

學法指導

課前準備 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

一、導入

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進行解釋,如:地球上的隕石坑等)

二、探索和調查

1、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展之意《現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2、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象。

瓶中的草爲什麼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3、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4、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5、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6、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並將自己的發現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7、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三、回顧和解釋

你還能對生活中發現的哪些現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當堂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