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年級科學教案【新版多篇】

三年級科學教案【新版多篇】

國小三年級科學教案範文 篇一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知道蝸牛和蝗蟲的區別。

2.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能根據動物特點,描述動物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蝗蟲、蝸牛殼、放大鏡、尺、三角尺、記錄用紙和筆。

2.蝗蟲、蝸牛、長得跟蝸牛相近的動物、長得跟蝗蟲相近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大象、長頸鹿、蜂鳥等動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蝗蟲。

1.觀察蝗蟲的身體。

☆觀察身體的哪些部分?(蝗蟲的頭、胸、腹;蝗蟲的頭部:眼睛、觸角、嘴;蝗蟲的腳;蝗蟲的翅)

☆用什麼方法觀察?

☆按怎樣的順序觀察?

2.描述蝗蟲的身體的特點。

二、比較蝸牛和蝗蟲的身體。

1.比較蝸牛與蝗蟲的相同點。都有頭部,頭部有觸角、眼睛、嘴;都有運動器官——足……

2.比較蝸牛與蝗蟲的不同點。身體形狀、構造不同;眼睛、觸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較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1.看課本插圖:

給與蝸牛相同的動物畫“〇”。

與蝗蟲相同的動物畫“△”。

有疑問的動物畫“?”。

剩下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

2.彙報交流:跟蝸牛長得相近的動物:田螺、蛞蝓、蚌、蜆。

跟蝗蟲長得相近的動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螞蟻。

長得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貓、青蛙、魚、鳥、烏龜。

3.你還知道哪些長得像蝸牛的動物和長得像蝗蟲的動物?

四、觀察蝗蟲的大小。

1.怎麼比較兩隻蝗蟲的大小?

2.測量蝗蟲的大小。

☆測量什麼?

☆怎樣測量?

3.測量並描述一隻蝗蟲的大小。

五、觀察蝸牛的大小。

1.測量蝸牛的身體長度。蝸牛的身體沒有固定的長度,測量存在難度,即使測出了數據也沒有多大用處。

2.尋找比較蝸牛大小的方法。

3.比較測量蝸牛殼的大小。用三角尺測量蝸牛殼口朝向桌面時的高度。

六、動物大小的觀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張蜂鳥的圖片,問:這是什麼鳥?這隻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

☆知道這鳥有多大嗎?老師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釐米的大小,同時告訴大家,這隻蜂鳥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觀察和描述,有時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討論:大象、長頸鹿、魚、蚯蚓、蝴蝶、烏龜、瓢蟲,我們一般採用什麼方法觀察描述這些動物身體的大小。

3.說說自己在尋訪小動物的調查活動中,是用什麼方法觀察描述動物身體的大小的。

七、小結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裏、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裏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彙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爲什麼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着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並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緻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裏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麼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本站●(。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並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瞭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生知道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隻腳。

2、學生能用圖畫儘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3、學生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

少許麪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

裝在玻璃瓶裏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 學 過 程

一、課前佈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並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羣體關係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瞭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羣體關係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並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並記錄。

5、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瞭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並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願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註: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觀察動物,並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徵。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

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

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爲生物單元的二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容易捕捉、易於飼養的小動物,選取它們爲觀察對象,可以將學生頭腦中以往的經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呈現出“扶”的狀態,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並做出解釋,瞭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因爲它們是得出結論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麼?

師生討論後總結出:

A不要發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現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二、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徵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三、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彙報,交流分類依據。

四、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瞭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祕。

三年級科學課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指導並鼓勵學生開展養蠶活動,引導學生在養蠶過程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通過養蠶活動的經歷和體驗,培養學生親近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2、親歷養蠶的過程。

3、經歷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和測量的過程。

4、經歷對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的過程。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親歷蠶由“卵→蟻蠶→幼蠶”的過程。

教學難點:付出一份愛心,細心地進行養蠶活動。

三、材料準備

蠶卵、放大鏡、記錄用表、雞蛋、蟲卵圖片、青蛙各階段的圖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引入

不同卵的異同點

紙盒中裝入一些蠶卵

[教學媒體]

雞蛋

放大鏡

各種動物及卵的圖圖

[教學思路]

出示“裝蠶卵的紙盒”,創設情景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生命(小動物),讓你們見識一下(猜猜看是什麼呀?)。

設問:這些卵是生命嗎?

設問:你知道的與蠶卵相似的生命還有哪些呢?

教師出示一枚雞蠶,提出觀察要求:蠶卵與雞蛋有哪些相似之處,哪些不同之處呢?

教師隨時依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引導學生重點從大小、形狀、顏色、數量等方面認識蠶卵相對雞蛋的不同之處。教師可以簡單涉及各種卵的構造相似以及在生命過程中扮演的環節相相同來認識它們之間的相似點。

(簡單觀察盒子,猜一猜。)

學生打開盒子,觀察蠶卵。

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

引導學生從蠶生命演變的已有知識角度認識蠶卵與生命的關係。

學生談一談。

學生小組對比觀察。

學生交流反饋。

師生對話。

讓缺乏自主運動能力的生命體(蠶卵)與學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衝突,創設情景。

將蠶卵與學生更熟悉的禽蠶、蛙卵等聯繫起來。

通過蠶卵與雞蛋的對比幫助學生進行更細緻的觀察活動,使觀察也更具目的性。

從雞蛋等學生熟識的生命變化形式來認識蠶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對於不熟悉蠶的學生來說可能是合適的。

討論蠶寶寶出世前的準備

設問:你知道在我們出世前,媽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設問:小鳥出世前,鳥媽媽會爲小鳥做哪些準備?(側重)

設問:在蠶寶寶出世前我們該爲它們做些什麼準備呢?

教師歸納學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學生該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參照教科書P35中間部分的話。)

瞭解督促學生的準備工作。

學生談一談。

學生小組討論,並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閱讀了解。

課外學生做好準備工作,並及時做好記錄。

創設情景,遷移至要爲蠶寶寶的出生做好準備。

明確工作,爲課後的準備工作建立基礎。

從卵中誕生的小生命

設問: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現有一條小蠶誕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麼事呢?

在學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幾點進行:

1、你有沒有剛出生不久的照片,爲什麼爸爸媽媽要給你們照一張照片呢?你想擁有這樣的照片嗎?

2、出生後,媽媽是怎樣關心和照顧你的?你怎麼照顧蠶寶寶呢?(食物、安適的“家”等等)

3、蠶寶寶一天天地長大,我們還應該做哪些重要工作呢?

讓學生設計一個觀察記錄方案。

出示老師的建議。(可以參考教科書P36建議)

學生各抒己見。

一定要使學生明白,除了對小生命的情感關心之外,我們的記錄和飼養是科學觀察記錄中的重要環節。

學生小組討論,預設方案。

交流方案。

學生了解老師的建議。

學生設計記錄表。

可以將這部分內容放在第一條蠶出生後,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討論時明確。

讓學生明確在蠶寶寶出生後該做些什麼。

討論觀察記錄的一些技巧

蠶的模型

設問:你認爲哪些是需要我們觀察和記錄的?

設問:你用什麼好辦法可以把蠶寶寶各時期的樣子記錄下來呢?

教師教習測蠶體長的方法。

學生髮表想法。

明確圖畫、照片可以記錄下蠶的樣子;測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記錄下蠶的體長和大小等等。

學習一些觀察與記錄的技巧

延伸

記錄表

教師出示一張P36記錄表

學生說說打算什麼時候進行記錄和觀察。

使學學生明白隨時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性。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2、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能對一些流行的說法、觀點大膽質疑。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3、想知道,愛提問。對流行的一些說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感受並體驗到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圖片,讀物《昆蟲記》;廚房圖片,校園一角圖片,伽利略和比薩斜塔圖片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着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並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儘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儘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蹟爲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裏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溼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裏的小草靠什麼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後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爲什麼用布包着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爲什麼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說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說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爲它不知道自己是飢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製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遊戲。摺好飛機後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麼問題?

例如:什麼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麼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麼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三、小結

如何理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