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青山不老(教案+反思)精品多篇

青山不老(教案+反思)精品多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一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說說“老”的意思,然後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爲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我覺得自己的這個切口找得比較巧。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後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來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課前理解“老”的基礎上,我再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爲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爲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二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資料上做到3點:

1、粗知大意,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2、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啓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爲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訓練學生略讀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的,聯繫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因勢利導地幫忙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作爲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我的價值,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經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穫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爲集中,教學重點更爲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閱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爲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爲教師勢必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三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統領課文的三個問題:

1、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2、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整節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層層深入,老師進行引導、點拔、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動靜結合,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了奇蹟”,“爲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悟老人執著的種樹精神,領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溝、保護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

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學生總結:是自然環境的惡劣,是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艱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繼離世。當老農面對眼前這一切困難與痛苦時,他仍然繼續堅持種樹;當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闢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青山。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執著追求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爲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老人能和山川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通過引讀相關的語段,學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保護環境、綠化家園、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爲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足之處

在理解大環境險惡的時候,把事先設計好的相應情境忽略了,應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或相關的知識鏈接,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哎!真是歲月催人老,時光不待人啊。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切入點,進行對文本的剖析,學生通過精讀、思考、感悟,老師循循善誘的引導、點撥、啓發,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達到了昇華,心靈受到了薰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四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課文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這節課的不足主要還是我的課堂評價語言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達缺乏深情;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老師缺乏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五

基礎教育界享有聲譽的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寫30年教案不必須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必須能成爲優秀教師。同時新教育實驗的領軍人物朱永新教授也開辦了“教育保險公司”,公開承諾,一個教師堅持寫十年教學反思,如果不能成爲一位名師的話,教師能夠向他索賠鉅額保金。雖然有些教師對這些觀點頗有異議,可是不懂不承認一個事實——反思是一個教師教學提高的重要渠道。

回顧今日的課堂有喜、有憂、有笑、有累,亦有花、有果,還有一筆難得的經歷財富。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放在本單元的最終一篇文章的位置,編者意在經過這一片課文來檢查本單元的學習效果,提升同學們的閱讀本事。在授課之前,我根據文章特點,儘可能把學習的時間、思考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

一、從連接語入手,帶着問題自習

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連接語是有目的的,意在引導學生能自行地抓住連接語,自主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連接語中找到問題,帶着問題閱讀文章,畫出相關句子,寫批准。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反覆閱讀,讀懂了文本。以後遇到略讀課文時,學生也能夠沿用這種方法自學。

二、抓住重點句子,次次研讀,層層挖進

高年級文章篇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閱讀重點句子時流於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一棵樹而忽略整片森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略。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例如: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蹟嗎!”學生說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老人創造出了奇蹟。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窮追猛打”,問:創造奇蹟的是些什麼人?那裏的環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繫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等方式,讀懂了八名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於“奇蹟”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它不再只是數字說明的問題,環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

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文段之間他們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引導學生能經過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便能把有效信息整合,在沙子中間掏出我們需要的金子,優化教學。

三、尊重個體差異,課堂上多一分鐘等待。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爲不一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才能,在語文學習中也表現爲不一樣的潛能。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存在着個體差異。意識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差異,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語文學習較弱的學生身上。課堂需要我們多一分鐘的等待,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尊重,是真正體現學生爲主體的表現。

所以,課堂上,我們要耐性地多一分鐘等待,等待他們的思考,不要把課堂全力集中在成績好的那一部分學生身上;多一分鐘的等待,給他們不完善的回答以啓發、指導,讓他們能“求得更好”;多一分鐘的等待,給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發言,做課堂真正的參與者。

學生自學部分,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學生僅有在文本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融入課堂中,不做聽衆,做進取的參與者。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經歷由少知到多知真學的過程,。

四、閱讀指導貫穿全課,方法總結讓學生更上一層樓

課文只是個例子,經過例子提高學生的閱讀、作文本事,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閱讀指導貫穿全文,在學生閱讀開始前指導他們回顧已學過的閱讀方法,嘗試用上方法閱讀文章。閱讀過程中,點撥他們認識新的閱讀方法,即將下課時,引導他們對小結新的閱讀方法。在這堂課上,李俊龍總結出了:能夠結合文章的說明方法理解文意;劉焌林提到了:獨立思考——討論——彙報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將爲學生將來的閱讀指明瞭方向。

五、重視課堂生成資源

上課前我們能夠有千萬個預設,讓教案熟悉於胸,可是真正開始上課時,我們就不能全盤按照“劇本”走,必須根據學情,根據課堂生成資源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在這堂課中,鍾梓元回答提到了我們要“秉承老人的精神”,於是我抓住這一契機,提問:我們要秉承老人什麼精神?老人還有什麼願望呢?接下來理解文章的難點“青山不老”就如破竹,一順到底。

課堂的生成資源是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火花,是課堂的智慧,如果教師能抓住它,我們就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燃起課堂的高潮。

六、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示弱有時也是一種智慧,教師示弱能成就學生。今日上課伊始,我實話實說:昨晚幫年輕教師改演講稿,凌晨兩點才睡覺。沒有好好備好課,請同學們多多支持、幫忙我。這時不少同學使出了渾身解數,要幫我度過難關,這一舉措已經調到了學生的進取性。

這是本人教《青山不老》一課的反思,堅持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六

早晨,和南樓國小六年級四班的同學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一課。到此刻心境還是難以平復,不知爲什麼那麼容易感動,和同學們一齊學習的過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盤桓,他的堅毅不屈、無私奉獻、拳拳愛心……當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動的是眼前這羣孩子,你聽他們的學習心得多麼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了這片奇蹟,他把自我的雙手、用自我的生命換來了無限的價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麼無私的老人,他已經與這片青山融爲一體,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課文學到最終,孩子們對老人的那份情懷已然透徹地理解,於是就勢讓孩子們有感情地讀,在悠揚的樂聲中,那片綠意盪漾的山林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個女孩子說:“我彷彿聽到了鳥兒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這美麗的綠洲,歌唱它們完美的家園”“我彷彿看到了每一片樹葉都閃動着生命的光”一個女同學補充;“我還聽到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好美!”小胖墩兒真摯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們對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的這片山林充滿了喜愛,對老人充滿了敬重與欽佩。讀到作者樑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這句時,同學們的情感已經到達__,有人說:“老人給子孫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時也留下了一種永遠不滅的精神——無私奉獻、堅定執着”;有人說“是啊,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話‘有了這黃土,綠樹才得以生長,有了綠樹才守住了這片土。他們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經把自我的生命融入這片熱土!”

最終,用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作爲這節課的結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全班齊頌八個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們走出課堂時,心境依然是不平靜的,從他們的眼中、臉上,還有中午打來的電話。期望經過一節課能帶給孩子們一些終身受益的東西,帶給他們學習的熱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我的心裏會感到多麼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