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新版多篇)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新版多篇)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一

一、說教材、學情:

1、關於教材:

《我與地壇》(節選)選自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第一個大專題“珍愛生命”下的第一個子專題“精神支柱”,它隸屬“文本研讀”的範疇,是高一年級的學生步入高一下半學期之後要學習的第一篇課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須教材打破以往以文體爲依據組合單元教學的體式,着重凸顯文本中的精神價值對學生的影響,就《我與地壇》而言,它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珍愛生命”這個大主題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

課文節選了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的前兩節,第一節寫地壇,寫自己在遭遇人生變故後在地壇中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景色描寫直搗作者對生死的解讀;第二節寫母親,寫自己在地壇中對母親的追思與痛悔,作者用“我”與母親之間的細節及議論性語言放大了悲傷的力量,直擊學生的內心深處;而連接一、二兩節的則是藏在“我”與地壇背後的一隻眼睛,那就是母親的眼睛。

2、關於學生:

十五、六歲的學生正值青春最美的季節,關於生活和命運、苦難和坎坷、生和死,他們尚且處於一種似懂非懂自以爲懂其實又不甚懂得的狀態;而在國中階段,他們已經學習過有關生命話題的文章,也積累了散文閱讀的一般知識和能力,基本能夠熟練地掌握“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散文寫作特點,而關鍵在於“景爲什麼能夠成爲情的依憑所在?”,即就是說,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爲什麼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啓示這裏形成閱讀障礙,由此導致學習難點,也因此也形成了我的教學難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會視情況而定,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這堂課得到或多或少的感動與感悟。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由淺入深的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尤其加深對多音字的記憶;

(2)課文第一節,品味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以及景物背後蘊含的情感脈絡。

(3)課文第二節,體會作者對母親態度的變化,並在變化中感受作者與母親之間濃烈而複雜的愛。

2、教學重點:由於課文一、二兩節在語言特色和情感表達上各具特色,所以(1)第一節,重在析景——通過對景色的賞析,讓學生明白地壇能夠給作者帶來生命啓示的原因。

(2)第二節,重在內省——通過文本中母親的“眼睛”讀懂母親的苦難與偉大,並從作者與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去反窺自己,對母親對生活內省於心。

三、說教學過程: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後,我安排了兩課時來完成《我與地壇》的講解。第一課時,以地壇中景色描寫爲線索;第二節,以母親的“看”爲線索。下面我將重點談一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

我想通過“角色扮演”和“誦讀涵詠”的方法,讓學生在有聲的情感中身臨其境的去觀賞地壇中的景色,並從自身出發設身處地去理解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感悟。我具體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導入:

首先,我用多媒體投射兩張史鐵生的照片,讓學生去看,去觀察照片中的時間、環境和史鐵生的姿態與表情。

之後,角色扮演——我是記者,學生們都是史鐵生,一部分學生是照片1中的史鐵生,另一部分學生是照片2中的史鐵生。然後開始模擬採訪,我會提出問題:“請問您此時的心情是什麼,您希望二十年後您的生活是怎樣的?”

——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類似遊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打破上課之處的沉悶與緊張;並且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可以以自己的視角去靠近史鐵生的人生,對作者的遭遇和承受,去假想去體會。如此不僅可以直接拉近他們與作者和文本的距離,而且很直觀的激發了學生對作者人生經歷的同情與好奇,直逼生死的主題;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隱喻了他們自身的幸運與幸福。

最後,由我總結,介紹作者生平,交代史鐵生在遭遇不幸的前後,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變化,同時提出疑問:是誰讓這個終年與輪椅爲伴,與疾病廝守的人笑得如此燦爛?或許我們可以從《我與地壇》中找到答案。由此走入第二個教學環節。

2、研讀課文,探尋作者的心路歷程。

這是第一課時中最爲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分四步走:

(1)一讀全文,奠基調,點重點。

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一、二兩節,標自然段、留意生字詞、並簡單概括一二節的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的語言(平實而舒緩)和情感基調(壓抑悲慟)。

之後,我會和學生一起通字詞,特別強調多音字“剝、捋、雋、熨”。

再由學生自己概括課文兩節的主要內容(一:我與地壇;二:我與母親),我再簡單的點出:在我與地壇的後面有一隻眼睛,那是母親的眼睛。

這一步是爲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初步去感受課文平實而舒緩的語言所營造出的那種壓抑又略帶悲痛和希望的情感基調。在有了初步感知和整體把握後走第二步:

(2)二讀部分,賞景色,抓線索。

由學生自己自由的讀第一部分,可以默讀也可以朗讀,思考:我與地壇的關係。——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走進第一節,意在引導學生去關注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和宿命。

之後,全班齊讀第一段第一句話“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緊接着我再讀這句話,我會重讀“好”、“小說”、“都”、“實際”,意在強調地壇對“我”的重要性,讓學生馬上關注作者對地壇的描寫。

接着由學生分組討論:我和地壇的緣分表現在哪?——通過這個所謂的“緣分”很自然的引出後面對地壇景色的描寫;同時在他們的討論中我能夠了解學生對這個緣分的理解,或許會有新的想法和認識的生成。第三步:

(3)三讀景色,尋變化,悟緣分。

這一步就是析景,是第二個環節中最爲重要的一步。

首先,找同學有感情的大聲讀第三段,並說說第三段爲我們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地壇。我會點出,在“剝蝕、淡褪、坍圮、散落”背後的“愈見蒼幽”和“茂盛”,意在引導學生意識到,與廢棄荒蕪同在的還有那“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

之後,再找同學讀第三段,沉澱我與地壇相遇之初的情感,明確:家與地壇的近,讓這個曾經無比輝煌而此時荒蕪冷落的園子,迎來了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殘了雙腿的年輕人,可謂惺惺相惜。

同樣道理,先找同學讀第五段中的景色描寫,我再讀一遍,爭取讀出一種輕快地節奏。再讓學生回答:這個時候,地壇是怎樣的,我又是怎樣的?

——學生對第三段的景色和情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以此爲基礎,我希望能夠讓他們自己去悟我與地壇的相識之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自己去體會景色中飽含的生命跡象,聆聽生命競相生長而發出的聲響。我再點出,第五段,作者實際是放大了對微小生物的描寫,用地壇中不常被人關注,但依舊鮮活的'生命,去感化和鼓勵自己,讓自己努力做到殘疾但不頹廢。

最後一景兒——第七段六個譬如,我先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放空一切,去聽去想,聽過之後說說自己的感覺。之後,我點出:“默坐”、“呆想”之後,耳邊的嘈雜、紛亂的思緒儘可拋諸腦後,所有的風雨所有的跋涉,即便艱辛甚至痛苦,也都是一種強大的釋放,是生命重歸零度的返璞。

再讓全班齊讀,用齊讀的力度帶起學生們內心的悸動和震撼,讓學生儘可能多的去感受那種來自生命中苦痛的力量,捕捉風雨中若有若無的彩虹。在分別賞析了三處景色之後,進行第四步:

(4)四讀全景,析語言,沉思想。

再把第一節從頭到尾讀一遍,出聲的讀,將地壇中三處景色描寫串起來,我會提醒學生,讓他們注意第七段第一句話“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以此明確,作者用大量筆墨寫地壇中的景色,實則是在寫自己那時那刻無處釋放的感情,借我在地壇中的所觀來訴說我在逆境中的所想,對生、死的感悟也就自然的流於其間。

最後,反問學生,作者何以在地壇中重拾活的信念,重燃生的希望?——這個問題是在迴應初讀第一節的那個思考“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是什麼?”,在瞭解了景色和思想的變化之後,沿着作者在地壇中走過的路,去找作者的心路。此時,學生已經可以自己概括出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距離的相近和精神的趨同,給我與地壇的相遇、相識、相知增添了一種緣分和宿命的味道。

走到這兒,文本研讀這個環節就進行的差不多了,對於地壇中景色的變化及其中所飽含的作者的心路歷程,學生已經能夠了然於心了。在此基礎上,就要讓他們從文本中走出來,低頭看自己。也就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

3、總結文本,反觀自己,昇華情感。

再次投射史鐵生的兩張照片,讓學生注意照片下面的小字,帶着學生回到上課之處的那場採訪中,提出最有一個問題:如果不再是扮演,而是真的,你們願意做史鐵生嗎?

我希望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沉澱這一節課所講過的,關於文本的語言,關於地壇的景色,關於作者的感悟等等,繼而再一次引發一種深度的,關於疾病與苦難,關於生命與生存的思考和討論,由學生們各抒己見,我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

通過第一課時,我想告訴他們:當我們抱怨生活不如張三李四的時候,要想到,就命運而言修道公平;當我們因各種無法逃避的事端而遭受苦難的時候,要明白,正是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悲壯凝重的色彩;當我們心中的苦悶與痛楚無處安放的時候,要看到,愛我們的人正默默地陪在我們身邊,爲我們遮擋窗外更大的風雨。

最後一個環節,佈置作業:

4、作業:你在地壇中無意的碰到了史鐵生,你想對他說?

這個作業可大可小,意在發散學生的語文思維,讓學生們在課下繼續沉澱,繼續讀,深化他們對課文第一節的理解,並且能夠自由的說自由的寫。下面是我的板書:

從作者靠近地壇,與它相遇;到走進地壇,與它相識,深入地壇也深入自己,這一待就是十五年;再到走過地壇,走過自己人生的起起浮浮,與它相知。這其實是與文本研讀中的景色分析相對應,直觀的體現了作者借地壇景色變化而抒發的情感變化。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二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本,“珍愛生命”專題中的《我與地壇》。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專題“珍愛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塊下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作家史鐵生自傳性的散文,講述的是作者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充滿了其對於生命的哲思。教材節選了兩部分內容。一是我與地壇,二是我與母親。本課主要學習第一部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文本的資源優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爲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人物情感的理解和體驗。

二、說學情

學生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58人。學生大多數對閱讀有一定的興趣,基本上能靜下心來讀一篇課文,並能簡單的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學生預習情況:

學生上課之前已經預習了課文,查詢了史鐵生的資料,抄錄了字詞,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從上述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學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領會地壇使“我”豁達地對待生死。

3、品味語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寫與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之間的關係。

四、說重點難點

1、作者傳達了怎樣複雜的情感。

2、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五、說教法學法

1、以讀促悟:在教學中,通過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史鐵生情感的變化。

2、小組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地壇景物的特點中體會史鐵生對於生命的思考。

六、說教學程序

爲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圍繞上述構想,我將本課設計爲以下三大環節:

1、課文導入

2、文本探究

3、課堂總結

第一環節:課文導入

只要分爲三個方面:

1、照片導入,由史鐵生的照片導入課文

2、換位思考,假設你在21歲遭遇了殘疾,你會怎樣?

3、引入課文

第二環節:文本探究

本環節是本課重點。主要分爲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圍繞殘廢之初作者的心境,從地壇與作者的'相似之處中體會二者的同病相憐。重點解讀描寫地壇外貌的句子。第二部分,抓住地壇“荒蕪並不衰敗”的特點,圍繞課文第五自然段中對地壇景物的描寫,小組探究這些景物的特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從爲何生到怎樣活的一個過渡的思考,由兩個問題,即“生是什麼,死是什麼”進行過渡。最後簡單解讀了一下作者看透生死後地壇展現的新景象。

第三環節:課堂總結

1、從“作者喜歡地壇嗎”這個問題入手,要求結合前文學習,讓學生概括地壇對作者走出逆境起到的作用。從而對整節課作一個總結。

2、佈置作業

七、說教學反思

《我與地壇》這堂課,是我們高一語文組共同努力的成果。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磨課時那令人萬分尷尬的一灘死水的課堂。這個可能跟那個班級本身就不活躍有關,但我想,大部分問題還出在我自己。下課之後,季老師、錢老師還有小環等等,我們坐在一起,努力的糾結到底哪裏出了問題。總結了幾點就是,1、導入頭重腳輕,2、課堂小問題太多,主問題不清晰,3、對句子的分析浮在表面,沒有深入體會,4、語速過快等等。然後大家出謀劃策,就有了第二次的磨課。果然集體的智慧是強大的,第二次磨課,從各方面來說,都比第一次好,但還是存在問題,一是在分析地壇與史鐵生的相似之處那裏,問題設置的順序有點混亂。二是對第五自然段的分析,教師講的太多了,學生的感悟較少,三是最後六個譬如那裏,也是內容太多,教師的分析浮在表面。回去之後我又進行了修改。今天呈現的就是我們的成果了。通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我認識了備課組集體力量的強大,同時就個人而言,我瞭解了更多的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上有了較大的進步。雖然因爲經驗等等方面的原因,我還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相信以後我會做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說課,希望各位老師多給我提意見。謝謝大家。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啓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覆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投影儀、電腦、或錄音機(地壇圖片、史鐵生頭像、滿文軍《讀你》、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人的生命異常脆弱,當病痛、殘疾猝不及防地降臨,命運殘酷地捉弄,人的身體、心理、精神都陷入無盡的痛苦、無奈與無助之中。當史鐵生以自己對世界獨有的感覺、體悟、認知爲基礎,對生命存在進行本真的思索和審美的觀照時,

二、預讀課文

1、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於北京,18歲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

現爲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於想到了自殺,但最後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下來,並拿起了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到成爲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借讀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參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今天我們就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課時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確教學目標)

2、地壇:北京的一處古蹟,明清時皇帝祭祀的場所。(展示圖片)

3、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並歸納。

問題1:

頹廢、迷惘

指導: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裏思考着什麼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爲什麼要出生,現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着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指導:

三、重點解析

(一)內容解析

1、“我”是不是經常去地壇?(是)

“我”爲什麼喜歡去地壇?(寧靜)

[在人口密聚的、喧囂的大都市,這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不僅襯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當時需要的環境,它爲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2、地壇給了我什麼啓迪?(找出關鍵句)

一個人,出生了,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

我 雙腿殘疾 順應自然 不應消極

3、來地壇以前,由於雙腿殘廢而極端痛苦,有死的念頭,而來地壇,使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爲什麼地壇使我得到了這樣的啓示呢?地壇僅僅是荒蕪嗎?(“荒蕪 不衰敗”) 爲什麼說地壇荒蕪而不衰敗?(找出有關的描寫,抓住一些關鍵詞)

小昆蟲 卑微

草木 競相生長

(二)領會語言的魅力

讀第5段。提問見課本。鑑賞:

1、“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2、“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陰涼。”

3、“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

讀第7段,鑑賞六個“譬如”,寫出作者擺脫痛苦後對生命的熱愛和人生應有所作爲的信念——只要這些美好的東西仍然存在,我們就應該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連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頑強的活着,給了我生命的感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園中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可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着,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到使這裏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着就應順從自然。]

四、佈置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跡工整、書寫規範,晚自習下課前上交。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於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