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外國詩兩首教案(推薦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9篇《外國詩兩首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外國詩兩首教案》相關的範文。

外國詩兩首教案(推薦9篇)

篇1:《外國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構思藝術。

能力目標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精美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學習詩歌,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察詩人對自然的感應,深入理解生命底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用心領悟田園詩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蟈蟈與蛐蛐》,在反覆誦讀中引導學生學習抓住詩歌意象並激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來賞析詩歌畫面,體會詩人情感。

難點?自學《夜》。

突破方法:教師引領學生學習《蟈蟈與蛐蛐》,時刻提醒並總結詩歌鑑賞的方法。然後,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自學《夜》,也可以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閱讀。目的是利用好自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充分體驗各種自學方式所帶來的閱讀快樂。

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小組學習法:採用小組 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學《夜》。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在這個單元學習中我們一起賞過了雪,聽過了雨,看過了星,今天我們要來一個壟上行,到田園中去走走。複習田園詩的知識(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爲題材),提示學生背誦《過故人莊》《飲酒》《歸園田居》等田園詩,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

設計(二)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將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時,她會以博大的胸懷賦予我們靈感與力量。英國詩人 濟慈的《蟈蟈與蛐蛐》和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就是他們用身心和自然熔鑄而成的美的讚歌。

二、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濟慈簡介。(見“資料鏈接”)

2.教師範讀。學生聽讀,在課文裏標記出節奏、重音與情感。師生交流朗讀體驗,選取自己最喜歡、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誦示範。如開頭要讀得緩慢深情,“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感嘆句要語調上揚感情強烈,“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反覆出現,可以讀得快讀得高些,結尾句裏“鳴叫”要讀得悠長些。

分小組朗讀比賽,調動學生的情緒。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個性。比如:男同學讀這詩就可以讀得激情滿懷,女同學則可 以讀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詩的內容與結構,試給詩歌加一個副標題。

給詩歌添加一個恰當的副標題,如同《雨說》一樣。擬題如“寫給大地的讚歌”“歌詠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達出詩歌的主旨。

4.感受畫面。老師朗讀詩歌,請學生閉上眼睛想像 ,從這首優美的詩歌裏,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結合具體詞句,用散文的筆法描述出來。(多媒體出示:讀了……,我彷彿看到……)?

提示:“盛夏的豪華”讓我彷彿看到夏日午後的陽光透過密密的枝葉,撒在林間草地上的點點碎碎的笑容。

“飄蕩”和“沉醉”讓我彷彿看到靜寂的樹林裏,蟈蟈開始吹響號角,奏起歡快而喜悅的節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讓我彷彿看到大雪紛飛的夜晚,屋外寒風呼嘯,萬籟俱寂,屋內溫暖如春,安詳靜謐。玻璃窗上水汽瀰漫,作者擁着火爐,昏昏欲睡,朦朧中聽到蛐蛐的歌唱,以爲又回到了夏天。

5.激發想像,拓展空間:詩人只選取兩種景物來寫,也只寫了冬夏兩幅畫面。但詩歌帶給我們的感受絕不僅僅是這些。“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從這首優美的詩歌裏,你還能想 像到哪些畫面?請用優美的詩句,詩意表達。(多媒體出示:讀這首詩,我還能看到……)

鼓勵學生積極想像,示例:讀這首詩,我還能看到春天樹林間的百鳥千囀。

讀這首詩, 我還能看到秋天南飛時叫聲連連的大雁。

讀這首詩,我還能看到冬去春來,冰雪融化時的流水潺潺。

讀這首詩,我還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樹的種子在悄悄地發芽。

6.探究領悟:由上一環節的詩意表達,教師自然過渡,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短小但內涵豐富、風格大氣的特點。

詩歌通過聯想將兩個畫面疊印在了一起,詩人只選取兩種景物來寫,但留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大自然的歌手還有很多,大地歌聲不斷,以少勝多。通過引發讀者的想像,豐富詩歌的內涵。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絃的,因爲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生機勃勃,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 愛和由衷的讚美。

7.教師小結:抓住詩中意象,可以體會詩歌的情感;放飛想像力,可以感受詩歌的美麗。《蟈蟈與蛐蛐》這首詩選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蟈蟈和蛐蛐作爲代表,表現了大自然四季“歌聲”不斷的特點,構思巧妙、意境精美。這可算是詩人濟慈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吧。我們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讚美。

學生美讀詩歌,放飛心靈,感受濟慈如月光般清麗恬靜的詩風。配樂舒伯特《小夜曲》。

三、詩歌創作——爲大自然寫首歌

1.尋找動聽的歌聲。

大自然的歌聲還有哪些?鼓勵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如蟬的叫聲,池塘裏青蛙的“呱 ——呱——”聲,樹林裏的鳥叫聲,冰雪覆蓋下的流水聲,深夜裏傳來狼的嚎叫聲,烏雲深處傳來奔雷的轟鳴聲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機。

教師示範:大自然的活力表現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學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綠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臘梅,年年南來北往的大雁等。

3.學生模仿課文自己吟誦一節,課堂朗讀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大膽交流。

教師可示範,如:大自然的畫卷呀,從來都不會單調。當所有的樹因寒風的襲擊而枯黃,點綴在這枯黃的世界中就有一團青綠,那就是松樹的挺拔風姿啊!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當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隱藏在某個角落就有一種芳香,在空氣中飄蕩,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四、指導自讀《夜》

四人小組合作共同學習《夜》,具體方法:

1.小組成員共同完成“ 讀一讀”部分,“寫一寫”和“畫一畫”部分自由選擇獨立完成。

2.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感受。請各個小組課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師生自由點評。在自學和點評的過程裏,教師只起 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要讓學生感到自主學習的快樂,評價時多關注學生的優點,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五、課堂小結

教師: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極爲平常的昆蟲叫聲,在詩人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即使是極爲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對詩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賞析詩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課堂只是爲同學們提供了一次學習賞析實踐的機會,希望以後你們能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真正進入詩歌美妙的境界。

六、佈置作業

課下閱讀外國優秀詩篇,並選擇幾首背誦。

篇2:《外國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1、感受體驗我國民間藝術寶庫裏戲曲京劇風格和韻味,進一步激發 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2、用風趣、幽默、詼諧地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

教學重難點:通過歌曲的演唱和分角色設計表演唱,進一步體驗以京劇音樂爲素材而創作的濃郁京韻。

教學用具:鋼琴、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夏天的夜晚,當人們都進入夢鄉的時候,田野卻熱鬧了起來,同學們說說看都有些什麼?(生回答,師出示一蟈蟈和蛐蛐的圖片)

2、他們兩個還有一個故事呢!這個故事的名字就是《蟈蟈和蛐蛐》。在南邊的山坡上,在一塊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蟈蟈和蛐蛐小哥倆,它倆吃飽了肚皮沒事做的時候啊,老愛在一起吹牛皮。這不,今天天氣挺好的,小哥倆又走出了家門,唱歌吹牛皮了。我們來聽聽!

播放歌曲《蟈蟈和蛐蛐》。

二、新課教學

1、師:帶着問題再次聆聽歌曲範唱。歌曲分爲幾段?情緒與風格又是怎樣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樂段8小節;第二樂段是中間帶有反覆記號的部分,9小節;第三段是最後的13小節。歌曲的曲調吸取了我國北方戲曲(如京戲)、說唱(如評劇)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風趣、幽默、詼諧。

2、教師範唱,學生來跟着伴奏來哼鳴或跟着老師一起唱。

3、聽教師範唱第一樂段,讓學生找出相同的樂句(即前三句)。

1)切分節奏型的知識點。(1)教師示範,引導學生進行練習。(2)加入自己的名字來唱唱看。

2)樂段最後前倚音的解決。可讓學生畫圈或搖頭來幫助學生演唱。

3)介紹兩個人物“蟈蟈”和“蛐蛐”,他倆一唱一和開始“吹牛皮”。讓學生連起來唱唱第一樂段。

4、學唱第二部分。以說唱的形式各自吹虛自己的本領。

(1)教師可直接引導學生進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說白部分由教師來打節奏,學生來說,再慢慢引導學生邊拍手,邊說。

5、學唱第三樂段。(1)教師可分別演唱帶切分、附點、裝飾音和不帶切分、附點、裝飾音的兩種唱法,讓學生進行對比。

(2)再分樂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學,加入聲勢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讓學生適當的加入身體動作,。

三、創編活動

1、根據樂曲描繪的音樂形象,分組分角色來設計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體動作。

2、分組進行表演。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得出來一個怎樣的道理的呢?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融趣味性與論理性爲一體的歌曲《蟈蟈和蛐蛐》,它告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千萬不能浮浮誇誇,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篇3:《外國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濟慈和葉賽林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匠心獨運。

3、揣摩詩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用心領悟田園詩的 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課時安排:1

教具準備:錄音機,錄音帶。

教學方法:誦讀法 感悟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蟲的 叫聲,在 詩人的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今天,我們將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引領下,區傾聽生命的讚歌。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後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並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合課後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

四、反覆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題三的 寫作訓練。

《外國詩兩首》教案

篇4:外國詩兩首教案教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讀了這首詩後同學們一定會有像高爾基所說的“我開始讀普希金詩時,好像我走進了樹林中的一片草地,到處盛開着鮮花,到處充滿着陽光”的感覺。

首先朗讀全詩,瞭解詩的大體內容。

一、讀準字音

憂鬱 嚮往 瞬息

二、詞

解詞:

憂鬱:憂傷,愁悶。

嚮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三、學習本詩

思考:

1、這首詩蘊含着什麼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書,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才能戰勝挫折,真正學會生活。

2、概括這首詩的內容。

詩人用誠摯的語言傾訴了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騙,不要消沉,要積極面向未來,戰勝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選擇的路》

關於作者:羅伯特弗羅斯特,美國著名詩人。他出版過十多部詩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頓以北》集,另外還有《山罅》、《新罕布什爾》、《西流的小溪》、《見證之樹》、《在林間空地》等。他的詩歌獨具風格,以 口語人詩,生動樸實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村日常生活。他的詩充滿了美國的鄉土氣息,流傳廣泛,深爲人們喜愛。

先朗讀本詩,熟悉全詩。

一、讀準加紅字的音

佇立( ) 涉足( ) 萋萋( )

誘人( ) 幽寂( ) 人跡( )

二、解詞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範圍。

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佇立:長時間地站着。

三、學習本詩

思考:

1、“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這句話象徵了什麼?爲什麼?

“我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象徵瞭如何抉擇人生的道路;這條路上人跡罕至,代表着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 要開拓,正因爲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詩能寄寓着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樹林裏分開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這首詩語言有什麼特點?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讀來親切。在樸素自然的語言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外國詩兩首 教案教學設計]

篇5:外國詩兩首教案教學設計

外國詩兩首

教學目標

1. 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歷以及其創作。

2. 反覆朗讀,感受詩中藝術形象,體會詩人傳達的情感。

3. 質疑討論,品味、明確詩歌意象以及傳達的情感。

4. 熟讀成頌,體會詩歌或平實見真情或深邃閒自豪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復朗讀,感受詩中藝術形象,體會詩人傳達的情感。

2. 質疑討論,品味、明確詩歌意象以及傳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1.  反覆朗讀,感受詩中藝術形象,體會詩人傳達的情感。

2. 熟讀成頌,體會詩歌或平實見真情或深邃閒自豪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設計

二課時

板書設計

祖國

我愛祖國(奇異的愛情)

我愛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燈光

輕煙、車馬、山頭、白樺

打穀場、農家茅房、小窗、節日夜晚

(景物、家鄉的人民)

黑人    “我”------黑人種族

談                              濃郁的尋根意識,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       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發拉底河、剛果河、密西西比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親愛的同學,愛國主義是詩歌永恆的主題,更是詩人永恆的歌唱素材。今天,我們就將一同走進《外國詩歌兩首》,一同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的愛國心聲。

結合查閱的資料,請給大家介紹一下萊蒙托夫的生平。

參考:

萊蒙托夫(1814年---1841年),俄羅斯十九世紀繼普希金之後偉大的詩人。14歲開始創作詩歌,1837年他爲普希金因決鬥而死寫的《詩人之死》一詩名震文壇。短短的十三年創作生涯裏,他一共寫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詩,名篇有《帆》、《浮雲》、《祖國》。詩人繼承了普希金的傳統,把熱愛祖國和歌頌自由作爲詩歌創作的基本主題,風格沉鬱中有鋼勁。

《祖國》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始創作呢?

(參考)

《祖國》,發表於1841年四月號的《祖國紀事》。針對1839年俄國斯拉夫派詩人霍米亞柯夫創作的歌頌沙皇的《祖國》,針鋒相對、感情熱烈地指出俄羅斯的偉大並不在於百姓的溫順和對東正教的虔信,而是另有其他的因素。

今天,我們就將一同學習萊蒙托夫的《祖國》,一同去探究一下這篇充滿強烈感情的作品。

二. 自讀,體會詩歌表現的意象以及傳遞的情感

1.生自讀感受,結合工具掃清生字障礙。

2.質疑討論,師生合作解決生字障礙。

(投影)

重要的字音:

虔信    慰藉    鑲嵌

重要的詞義:

顫抖    覆蓋    鑲嵌

三. 討論,明確詩歌表現的意象以及傳遞的情感

1. 結合經驗,一般表達對祖國的情感,我們往往會把祖國化身爲怎樣的形象?詩中的詩人又是怎樣表達情感的呢?

討論明確:

表達對祖國的情感,祖國往往被人們化身爲母親(長者)的形象;在本詩中的祖國卻被賦予了情人的形象,如:我愛祖國,用的是奇異的愛情!

2.“我”對祖國的愛“奇異”在何處?

討論明確:

連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勝。無論是鮮血換來的光榮,無論是充滿了高傲的虔信的寧靜,無論是那遠古時代神聖的傳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夢幻。

3.請以“我愛祖國-----------”爲句式,結合詩歌內容,說說詩人愛祖國體現在何處?

4.詩中三節開始,“我”所愛的景物與上文有何異同?

討論明確:

我愛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燈光

輕煙、車馬、山頭、白樺

打穀場、農家茅房、小窗、節日夜晚

(景物、家鄉的人民)

四. 聽讀,明確詩歌表現的意象以及傳遞的情感

1. 詩中哪些詞語體現出了詩人對祖國的愛?

討論明確:

愛、奇異;也不能、無論是、無論是、無論是、都不能;但、悽清冷漠的沉靜、隨風晃動的無盡的森林、洶涌的河水的奔騰、愛乘、奔上村落間的小路、透過那蒼茫的夜色、惦念、點點顫抖的燈光、愛、輕煙、大隊車馬、閃着微光的白樺;人所不知的快樂、堆滿、打穀場、覆蓋、農家茅房、鑲嵌、小窗、直、更深夜半。

2.聽讀,明確重音部分。

五. 熟讀成頌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結合資料,請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詩人、小說家,黑人文藝復興的領導者休斯的生平以及創作。

(生暢所欲言)

參考:

休斯,被譽爲“黑人桂冠詩人”。寫國小說、劇本、自傳以及 詩歌,以詩歌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哈姆雷的莎士比亞》、、《單程票》、《延遲的夢之蒙太奇》。

休斯的創作植根於美國黑人生活,對他們的痛苦生活給予同情,謳歌了他們美好的情感,悠遠流長的文化。創造性地把黑人民歌引入詩歌創作,形成了輕鬆、活潑、豪邁奔放的風格,對美國黑人詩歌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將學習他的一篇佳作《黑人談河流》。

二. 自讀,體會詩歌表現的意象以及所傳達出的情感

1.生自讀感受,結合工具掃清生字障礙。

2.質疑討論,師生合作解決生字障礙。

(投影)

重要的字音:

深邃  潺潺   瞰望

重要的詞義:

晨曦     黝黑

三. 討論,明確詩歌表現的意象以及所傳達出的情感

1. 詩中的黑人化身爲怎樣的形象?

2. “我”談河流,談到了怎樣的河流?

3. 如何理解文中反覆出現的“我瞭解古老黝黑的河流”“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討論明確:

河流的古老黝黑預示着歷史的悠久;我反覆出現在古老河流邊,預示着文明的創造離不開黑人的努力;靈魂像河流,預示着我牢記祖先悠久的文明與歷史,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

4. 詩中“我”僅只作者嗎?

參考:

黑人    “我”------黑人種族

談                              濃郁的尋根意識,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       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發拉底河、剛果

四. 聽讀,體驗詩歌表現的意象以及所傳達出的情感

五. 熟讀成頌

[外國詩兩首 教案教學設計]

篇6:《外國詩兩首》教案優秀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外國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愛國思鄉情懷。

2.品味詩歌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及其形式特點。

2.合作研討法休斯的詩意象凝練、表意深刻。《黑人談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誇張手法回顧歷史等,可引導學生合作研討,加深認識和體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品讀《祖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恆主題,是民衆,更是詩人的永恆歌唱。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和美國詩人休斯的吟唱。(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1.作者介紹

密哈依爾萊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紀俄國繼普希金之後的偉大詩人。十四歲開始寫詩,1837年他爲普希金因決鬥而死寫的《詩人之死》一詩名震文壇。由於反抗專制統治,因此屢遭流放和入獄,最後死於預謀的決鬥,年僅二十七歲。

萊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創作生涯裏,一共寫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詩,名篇有《帆》《浮雲》《祖國》,長詩二十餘部,以《惡魔》《童僧》爲代表,還有劇本《假面舞會》和傑出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等。詩人繼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黨人詩人的傳統,把熱愛祖國和歌頌自由作爲詩歌創作的基本主題,其風格沉鬱中有剛勁,手法上既能出色地運用浪漫主義,又擅長現實主義的描寫。

2.時代背景:

《祖國》發表於1841年4月號的《祖國紀事》雜誌。詩歌抒發對祖國“奇異的愛情”,明確否定沙皇統治集團所宣揚的那種虛僞的甚至反動的愛國主義。代表保守的貴族地主階級利益的斯拉夫派詩人何米亞科夫曾經寫了題爲“祖國”的詩發表於1839年,認爲俄羅斯的偉大就在於俄羅斯人民的“溫順”和對東正教的“虔信”。萊蒙托夫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通過令人感動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寫,指明真正的愛國主義是同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詩歌發表後,別林斯基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詩”,杜勃羅留波夫認爲詩人達到了“真實地、神聖地、理智地理解對祖國的愛”。

三、整體感知

1.詞語積累

虔信qián 慰藉jiè

虔信:恭敬而相信。

2.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3.理清思路:

萊蒙托夫的《祖國》,從獨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發了對祖國的“愛情”。“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這一句統攝全詩,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爲“愛情”。這是個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詩句圍繞這種“愛情”展開。

“連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勝/無論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夢”,詩人接連使用了幾個表示讓步的句子,強調他對祖國的這種“愛情”是無以替代的。

“但我愛——我不知道爲什麼——”,轉折詞“但”和接連的兩個破折號,表明“愛”是強烈的.不可動搖的。

詩人接着鋪敘了俄羅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詳盡描述了自己在鄉間小路上“乘着馬車”“透過蒼茫的夜色”,尋找“顫抖的燈光”的過程。“我愛那野火冒起的輕煙,/草原上過夜的大隊車馬,/蒼黃的田野中小山頭上/那兩棵閃着微光的白樺”,這是他截取的幾幅祖國的土地上常見的、令他感動的畫面。正是這些尋常景物,在日廝夜守中喚起了詩人對祖國的“愛情”。

第三段,詩人將筆觸深入到俄羅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懷着人所不知的快樂”開頭,詳細描寫了農家生活的場景:“堆滿穀物的打穀場”“覆蓋着稻草的農家茅房”“鑲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節日夜晚”,農人們盡情地飲酒、談笑、舞蹈。詩人則同他們一起歡樂到深夜。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對祖國執著的“愛情”。在對“愛情”的闡釋裏,詩人沒有選擇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尋常的場面,只描寫了自己在祖國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農家生活。平平淡淡纔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後,是詩人對祖國俄羅斯的真摯感情。

文章層次如下:

第一節詩人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爲“愛情”,直接抒發對祖國的熱愛。

第二節詩人通過描繪祖國土地上的美麗風光(原野景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第三節詩人通過描繪俄羅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農家生活),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四、品讀把握感情

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① 怎樣理解“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一句的和作用。

“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這一句統攝全詩,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爲“愛情”。這是個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詩句圍繞這種“愛情”展開。

② 詩人描繪了俄羅斯的河山風景和俄羅斯人民的生活,這些內容在詩中起何作用?

在《祖國》中,詩人以平實的筆調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還詳細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農民一起歡樂的場景。詩人沒有使用激烈昂揚的口氣直接抒發對祖國的愛,只讓自己的情感在尋常的生活裏緩緩釋放。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裏,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詩人對俄羅斯祖國深切的愛,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③ 詩人主要採用了什麼方式來抒發感情的?

一開頭,詩人就說“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接着使用了幾個表示讓步的句子強調他對祖國的這種愛情是無以替代的。又接着“我愛……,我愛……”,詩人反覆強調,把自己熾熱的愛國感情融化在俄羅斯生活的動人畫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詩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④ 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何特色?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爲“愛情”,這是個奇特的想法。

其次,語言平淡而感情熾熱。詩人沒有選擇雄偉壯觀的景象抒發詩興,而藉助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燈光,還有俄羅斯人民一組組快樂而簡單的生活畫面來抒發感情,於平淡中風本色更顯感情的深沉、厚重。

熟讀課文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掌握以下三點:①理解本詩於平淡中見真情的語言特色;②把握詩歌誦讀的節奏和感情;③理解詩中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品讀《黑人談河流》

一、複習導入

1.作者介紹:

蘭斯頓休斯(1902—1967)是“哈萊姆(紐約黑人聚居區)的桂冠詩人”,是美國黑人文學最優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詩,也有小說和評論。他寫作的題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種族問題,爲黑人文學開闢了現實主義道路。出版有詩集《睏倦的布魯斯》《給猶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寫作背景:

黑人是具有悠久歷史的種族。在現存的幾類人種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跡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統治者的侵略,許多黑人淪爲奴隸,並被販賣到美洲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肉體和精神都飽受欺凌。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廢除奴隸制度,黑人獲得自由。

這首詩是休斯乘車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氣呵成的,他自己說“用了十分鐘至一刻鐘時間”。詩人在談到這首詩的寫作過程時,從他父親對自己同胞的那種“奇怪的厭惡感”,說到他不理解父親的想法,因爲“我是個黑人,我非常喜歡黑人”。接着,詩人談到列車緩緩從密西西比河上的鐵橋上駛過,他由這條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運,想到林肯總統爲了廢除奴隸制,親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到新奧爾良,他又想到黑人過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剛果河、尼日爾河和尼羅河。詩就這樣產生了。

詩人敘說了美國黑人從“盤古開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爲美國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個古老的種族,他們在大地上辛勤勞動,對人類歷史也作出過貢獻。這首詩雖然沒有直接描寫黑人的苦難和鬥爭,但卻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喚起他們爭取自由的熱望,可以增強他們爲美好未來而鬥爭的信心。這首詩寫得凝練、深沉,節奏徐緩,但卻蘊含着深不可測的力量。

三、整體感知

1.詞語積累:

深邃suì 晨曦 xī 瞰kàn 望 黝yǒu 黑

深邃:深遠,深奧。

瞰望:從高處向下望。

2.自由誦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

這首詩在語言結構上。長句、短句互相交錯,參差跌宕;這樣的變化既有濤行結構整齊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滯化一;既有詩行形式上的跳躍,又不失節奏上的和諧。

3.理清思路:

在《黑人談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爲歷史的象徵。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我瞭解河流:/我瞭解像世界一樣古老的河流,/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詩中的“我”不是某個具體的黑人,而是代表整個黑人的種族。在這一節詩中,詩人反覆地強調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並形象化地指出,這條“河流”“像世界一樣古老”,比人類體內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第二節只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啓下。上一節對河流的認識僅限於“瞭解”,到了這一節,“我”已經深入地用“靈魂”去感受河流。換句話說,黑人的“靈魂”因見證“河流”(歷史)而深邃。下面一節,則是由此開始的歷史回顧。

“晨曦中我在幼發拉底河沐浴。”幼發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裏曾誕生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在剛果河畔我蓋了一間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剛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尼羅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域也誕生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當林肯去新奧爾良時,/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在夕陽下閃耀金光。”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林肯在擔任美國總統時,廢除了奴隸制,使美國的黑奴獲得解放。

以上是詩人以誇張的手法回顧歷史。“我”的身影掠過亞、非、美三大洲,從古代到現代,在每一個地方都有令“我”難忘的河流。

“我瞭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節,在句式上與第一節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簡明。“黝黑的河流”可認爲是喻指黑人的歷史。

最後一節,“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節的重複,意在強化突出主題。黑人種族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史,黑人的“靈魂”裏容納着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積澱,因而顯得“深邃”。

這首詩顯示了黑人對自己種族的自豪感。在詩人生活的時代,種族歧視的惡習在美國還沒有根除,詩人代表自己的種族寫下了這樣的詩篇,無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另外,從這首詩中我們還能感受到詩人一種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源於黑人悠久的歷史和深重的苦難。

這首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着嚴密的思想邏輯。我們如果仔細分析詩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斷出這樣一種思維邏輯: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四、品讀把握感情

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① 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在《黑人淡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遍佈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搖籃,是人類精神與物質文明的發祥地。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爲(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的象徵。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我認識河流” 就是我認識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

②“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麼表達效果?

“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爲由於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裏有所沉澱。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着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和第五節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後呼應。

第二節詩的作用是承上啓下,表明“我”已經深入地用“靈魂”去感受河流,由此引出下一節對歷史的回顧。最後一節重複第二節,意在強化突出主題:黑人種族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史,黑人的“靈魂”裏容納着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積澱,因而顯得“深邃”。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弄清以下三點中:① 理解本詩作者所表達的思鄉之情;②理解“河流”這一意象的意義;③明確黑人爲人類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同學們,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幟。無論是平實中見真情的萊蒙托夫的《祖國》,還是深邃中顯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談河流》,他們的心聲是相通的。那種深沉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時代感,都是令人蕩氣迴腸的。掩卷遐思,備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偉人毛澤東吟唱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願我們能掛帆濟海,譜寫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磅礴詩章。

六、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祖國

萊蒙托夫

“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統攝全詩)

俄羅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樺 (平實中見真情)

農家生活:打穀場農家茅房小窗飲酒笑談舞蹈

黑人談河流

休斯

幼發拉底河(亞洲)

剛果河(非洲) 核心詞:“河流”(歷史的象徵)

尼羅河(非洲)

密西西比河(美洲)

中心詩句:“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種族是有着悠久傳統的種族)

深邃中顯自豪

《外國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歷及其創作。

2.領略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能力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感受詩人的愛國思鄉情懷。

2.品味詩歌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

3.體會詩歌或平實中見真情,或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1.瞭解詩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及詩人由此抒發的思想情感。

3.由於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並深入詩中的意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語。(投影演示萊蒙托夫和休斯畫像)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恆主題,是民衆。更是詩人的永恆歌唱。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和美國詩人休斯的吟唱。(板書文題、作者)

2、資料助讀 (投影)

1.密哈依爾·萊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紀俄國繼普希金之後的偉大詩人。十四歲開始寫詩,1837年他爲普希金因決鬥而死寫的《詩人之死》一詩名震文壇。由於反抗專制統治,因此屢遭流放和入獄,最後死於預謀的決鬥,年僅二十七歲。

萊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創作生涯裏,一共寫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詩,名篇有《帆》《浮雲》《祖國》,長詩二十餘部,以《惡魔》《童僧》爲代表,還有劇本《假面舞會》和傑出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國黑人詩人、小說家,美國黑人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被譽爲“黑人桂冠詩人”。

二、出示自學指導,學生根據自學指導自學課文

1、教師範讀全詩。

2、利用書上註釋讀懂詩歌,學生自由誦讀。

3、學生誦讀全詩。

4、思考、合作探討。

(1)《祖國》一詩充分顯示了詩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詩中構置了哪些充滿濃郁詩意的畫畫?

(2)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來表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三、討論交流,針對重點難點,教師適當講解。

1、教師範讀全詩。學生聽讀課文錄音,揣摩詩歌內在旋律。

教師提示:詩句“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是解讀詩意的關鍵。詩人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爲“愛情”,統攝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認真領會詩句、詩段所表達的意思,思考:從詩歌內容看,詩人對祖國奇異的“愛情”指什麼?

詩人沒有用豪言壯語去盛讚祖國的光榮歷史、英雄業績,也沒有去歌頌名山大川,無盡寶藏,而是以平實的筆調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和農家生活。平實中見真情,奇異的“愛情”表現在詩人把自己對祖國的愛和對俄羅斯大自然、對普通百姓的愛糅合,化爲一體;即對俄羅斯山河景物和淳樸樂觀的人民的熱愛。

3、學生誦讀全詩。多媒體演示俄羅斯風情圖片,學生直觀感受山川之美。以俄羅斯抒情名曲《卡秋莎》爲伴奏音樂,師生有感情誦讀全詩。

4、回答思考、合作探討中的兩個問題。

(1)詩人對俄羅斯山河風景和人民生活熱烈謳歌。冷漠沉靜的草原,隨風晃動的森林,奔騰的激流,村間的小路,蒼黃的田野,閃光的白樺,蒼茫的夜色,顫抖的燈光,遠近相映、聲色兼備,把俄羅斯山河的雄壯之美和秀麗之美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絢麗變幻而朦朧流動的畫面。打穀場丘堆滿豐收的穀物,農家茅舍覆蓋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節日夜晚,農人醉酒笑談、盡情舞蹈的場面,恰似一幅絕妙的民俗圖,洋溢着俄羅斯的生活氣息。

(2)詩歌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中,隱含着詩人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即“真實地、神聖地、理智地理解對祖國的愛”(比勃羅留波夫語),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學生熟讀全詩。

第2課時

一、指導自讀《黑人談河流》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這首詩在語言結構上。長句、短句互相交錯,參差跌宕;四個排比句,上半句結構相似,下半句發生變化。均不相同。這樣的變化既有濤行結構整齊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滯化一;既有詩行形式上的跳躍,又不失節奏上的宮商之聲。

2.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麼表達效果?

(3)全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嚴密的思維邏輯。請歸結詩歌內在的思維邏輯。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

(1)在《黑人淡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爲歷史的象徵。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爲由於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裏有所沉澱。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着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和第五節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後呼應。

(3)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3.學生有感情誦讀,體會詩歌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二、課堂練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虔( )信 顫( )抖 鑲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

2、《祖國》一詩的作者是 (國別)詩人 (姓名);《黑人談河流》一詩的作者是美國黑人文藝運動的領袖 (姓名),被譽爲“ ”

3、如何理解《祖國》這首詩中“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一句的“奇異”的含義?

4、請從我國古代詩歌中,摘出兩句抒發愛國情懷的詩句,並註明作者。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幟。無論是平實中見真情的萊蒙托夫的《祖國》,還是深邃中顯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談河流》,他們的心聲是相通的。那種深沉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時代感,都是令人蕩氣迴腸的。掩卷遐思,備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偉人毛澤東吟唱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願我們能掛帆濟海,譜寫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磅礴詩章。

四、板書設計

外國詩兩首《黑人談河流》《祖國》板書設計

篇7:《外國詩兩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感受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美。

2.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3.對比兩首詩寫法的異同。

4.學習作者堅強樂觀的思想,正確理解人生的選擇。

教學難點: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羅斯特的資料,蒐集與挫折、路有關的詩句,結合“閱讀提示”自學課文。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這個時候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給大家說一說吧。

對於這件事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們來學習《外國詩二首》,看一下兩位外國著名詩人對於這種情形有什麼真知灼見,能帶給我們什麼有益的啓示?板書課題《外國詩二首》。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方法引導:我們應該怎樣閱讀詩歌?

1.一讀,指讀題目,讀作者,讀創作背景。這一環節旨在弄清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蘊含的道理和表現的手法。

3.三誦、四背,這兩個環節常常緊密相連,因此要注意詩的節奏,分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四、研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讀。

1.聽錄音,劃分節奏,把握語氣。

點撥: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裏/須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鬱: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

2.聽錄音,生聽讀,把握讀音。

3.自由誦讀,組內齊讀。

4.瞭解作者

普希金,俄國偉大的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出身於貴族地主家庭,卻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與詩歌,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恐慌與仇恨,先後兩次被流放,但他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別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着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無限的藝術魅力。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等。

【5. 55.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的女兒的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正開展得如火如荼tú,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二)品。

1、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朗讀?

點撥:本詩是作者用勸說的口吻、和緩的語氣鼓勵人們相信生活,相信未來。所以應該用平等、娓娓而談的語氣,親密和婉、熱誠坦率的語調朗讀。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麼?

點撥:指在生活中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身處逆境。指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的經歷,也是指當時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的遭遇。

3、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點撥: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性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

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嚮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爲親切的回憶。

4、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點撥:體會到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悟、背。

1、“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寫出了怎樣的生活狀態?

點撥: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矛盾,心中有美好的理想,現實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可能會感受到被欺騙。

2、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

點撥:這句話表明詩人積極的人生態度表明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體驗是豐富多樣的,都是一筆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3、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麼不同?

點撥: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道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

五、自讀《未選擇的路》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晏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魯迅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俗語“條條大路通羅馬”“車到山前必有路”等等。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寫“路”的詩。

2、介紹詩人

弗羅斯特,美國詩人,被認爲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代表作品有成名作《波士頓以北》集,另有《少年的意志》 、《見證之樹》、《在林間空地》等。他的詩歌獨具風格,以口語人詩,生動樸實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村日常生活。他的詩充滿了美國的鄉土氣息,流傳廣泛,深爲人們喜愛。

3、朗讀詩篇。

1)聽錄音,劃分節奏,把握語氣。

點撥: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着/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師範讀,生聽讀,把握讀音。

3)自由誦讀,組內齊讀。

4、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

點撥:這首詩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爲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如黃河象徵中華民族、松柏象徵堅強勇敢、竹子象徵品節高潔、康乃馨象徵母愛、紅玫瑰象徵愛情。

2)全詩共4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並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點撥: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3)爲什麼詩人要強調“難以再回返”?

點撥:因爲一旦做出選擇,人生的道路就會依照所做出選擇而前行,做出的選擇是無法更改的。

4)你從這首詩中體會到怎樣的人生哲理?

點撥: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麼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如何度過。人只能選擇一種 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要有魄力,勇於創新和進取,不要隨波逐流,要經過思考做出獨立自主地選擇。

5)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爲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21世紀*教育網

點撥: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和後悔,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憂鬱因此而起。這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六、對比閱讀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本課的這兩首詩,說一說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不同點?

點撥:兩首詩寫的都是對人生思考,前一首直抒胸臆,沒有什麼具體的形象,後一首用了許多具體的形象,比如樹林、路、荒草、落葉等,來闡釋哲理。

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教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則以其深沉略帶點惆悵的感嘆,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引起人們感情的共鳴,激發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索。【版權所有:21教育】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詩,作者以勸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達了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懷。《未選擇的路》也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希望我們能繼續閱讀外國詩歌,在外國詩歌中不斷汲取優秀文化的精華。

六、佈置作業

1.在這兩首詩中選擇你喜歡的一首進行背誦。

2.蒐集與路有關的精彩詩句、俗語,摘抄下來。

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鎮靜    相信

嚮往未來    憂鬱

懷戀

未選擇的路

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惆悵---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政哥

[《外國詩兩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篇8: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外國詩兩首》教案

《外國詩兩首》課文原文

(1)《蟈蟈與蛐蛐》

濟慈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一種聲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

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它爭先

沉醉於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常得疲勞了,

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一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

蛐蛐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彷彿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2)《夜》

葉賽寧

河水悄悄流入夢鄉,

幽暗的叢林失去聲響。

夜鶯的歌聲沉寂了,

長腳秧雞不再歡嚷。

夜來臨,四下一片靜,

只聽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大河銀星萬點,

小溪銀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閃着銀色光芒。

夜來臨,四下一片靜,

大自然沉浸在夢鄉,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外國詩兩首》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後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並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合課後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

四、反覆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佈置作業

【教學總結】

這首詩注重氛圍的營造,動靜相襯,意境優美,情味濃郁。“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可喜的草叢”,這些景物描寫展現了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它爭先/沉醉於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渲染了“蟈蟈的樂音”濃郁、喜悅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現了嚴冬寂寞寧靜的冷清景象和人們家中的溫馨氣氛,與前面的氛圍既形成對照又十分和諧,襯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最後以“人們感到那聲音/彷彿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結尾,在詩人的聯想中,將前後兩幅畫面疊印在一起,讓冬天“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蟈蟈的樂音”,在詩人的心靈中交織成一首此起彼伏的“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這首詩的意境既精微優美又廣大深邃,是詩人生命情感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讚美之情。

《蟈蟈與蛐蛐》一詩的構思有什麼特點?

這首詩構思巧妙,短小精緻而又十分大氣。全詩分爲前後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並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繫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恆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着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外國詩兩首》教學雜談

〖關於九年級語文詩歌和戲劇單元的備課〗

我們來看《黑人談河流》,這首詩更富於現代氣質,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難度。第一節作者反覆強調河流的古老,讓人想起一個詞,就是“源遠流長”,所以,這河流,實際上就是作者對黑人悠久歷史的一個形象化的說法。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追隨作者的身影掠過亞、非、美三大洲,從古代到現代,重溫黑人的歷史。因爲黑人種族見證了人類的歷史,黑人的“靈魂”裏容納了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積澱,因而“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達了作者身爲黑人的自豪感。

篇9: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外國詩兩首》教案

知識目標:

1、瞭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構思藝術。

能力目標: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境、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語言,領悟詩歌的意蘊美和聲韻美。

3、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學習詩歌,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大自然的情感;能從詩歌中獲得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領悟詩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自學《夜》

教學方法:誦讀感悟法,小組在實踐中學。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在這個單元學習中我們一起賞過了雪,聽過了雨,看過了星,今天我們要來一個“壟上行”,到田園去走走。說到田園詩,大家想到什麼呢?

引導學生複習田園詩知識,背誦過去學過的田園詩,如《過故人莊》《飲酒》《歸園田居》等,列舉熟悉的詩人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

二、教讀新課。

1.指名朗讀第一首詩,正音。

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引導學生閱讀註釋①,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託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並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  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爲,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隻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詩歌的基調,注意處理朗讀語調及輕重音的正確掌握。

4、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5.理解蟲鳴的象徵意義。

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並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三、詩歌創作

學生模仿課文自己吟誦一節,課堂朗讀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大膽交流。四、佈置作業。

熟讀成誦,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板書設計: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                                             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第二課時

自學《夜》

1、課前準備:

分小組學習《夜》,讀、改寫、畫、唱、說等學習方式任選:

請課代表牽頭,自薦小組長組織小組準備。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課文、適合個人特長的方法,也可參與其中,出謀劃策,指點迷津。

2、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感受:

師:相信這樣的模仿創作會培養出一大批詩歌愛好者,偉大的詩人也許就會在你們中間產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齊放的時候,分小組自學“夜”,然後我們上臺交流。

請各個小組課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師生自由點評。在自學和點評的過程裏,教師只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要讓學生感到自主學習的快樂,評價時多關注學生的優點,特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3、教師出示問題:

詩歌抓住了“夜”什麼特點?詩歌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討論明確:靜謐、美麗的夜;安適、寧靜的心境。

4、試比較《夜》與《蟈蟈與蛐蛐》的異同。

生:兩首詩都是描寫大自然,但表現的卻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讀前者時可以感覺到詩歌 充滿生機活力,後者中夜的靜謐是需要從字裏行間細細品味。

生:詩歌第二節中寫“只聽見溪水輕輕地歌唱”,是以動襯靜的寫法。而《蟈蟈與蛐蛐》中運用的是以靜襯動的寫法。

生:最後一行詩中的“披”字,賦予明月以人的靈性,寫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這種情感和第一首詩是一樣的。

生:第二節和第四節中都寫到“夜來臨,四下一片靜”、“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這反覆重複相同的話,給人感覺像唱歌一樣,最好聽的地方重複多次,令人印象深刻。這和第一首詩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師:是的,反覆吟誦,造成了詩的節奏美、形成迴環復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靜謐、美麗的氛圍。詩人此時的心境與詩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麼安適、那麼寧靜。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於夜、對於自然萬物的喜愛與讚美。請大家深情朗誦詩歌。(全班朗誦)

5、課堂小結:

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極爲平常的昆蟲叫聲,在詩人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即使是極爲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人們常說,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詩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賞析詩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們今天這有限的45分鐘,只是爲同學們提供了一次賞析實踐的機會,希望以後你能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真正進入詩歌美妙的境界。

6、佈置作業:

熟讀詩歌,摘抄優美的詩句。

板書設計 :

《外國詩兩首》

靜謐美麗的夜色         反覆吟誦

安適寧靜的心境         以動襯靜

封志莉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外國詩兩首》精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