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外國詩兩首》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外國詩兩首》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外國詩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詩人簡況,瞭解作品資料。

2、瞭解作品說理的技巧和象徵的手法。

(二)潛力目標:

1、感悟詩人以真情說理征服讀者的技巧,領會詩歌象徵的手法,提高鑑賞潛力。

2、體會詩人對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詩歌資料的潛力。

(三)情感目標:

感受詩人的真誠的態度、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瞭解詩人簡況,瞭解作品資料。

2、瞭解詩歌相關知識,並能運用到自讀、自學中去。

(二)難點

感受詩人的真誠的態度、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精神。

三、教學設計思路

詩歌教學不宜多講,重在體會,但本課的兩首詩歌都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在指導自讀、自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有教師的適當點撥。當然這種點撥並不是簡單灌輸,更重要的是啓發誘導,調動學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五、教學媒體

投影儀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外國詩教案 篇二

課文簡析

《蟈蟈與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以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來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無限生機。《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着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作者安適、寧靜的心境。

創意說明

1、《蟈蟈與蛐蛐》可以引導學生捕捉住蟈蟈和蛐蛐這兩個富有生機的意象所呈現出來的場景,品味由“蟈蟈的樂音”和“蚰蛐的歌兒”交織成的“大地的詩歌”。

2、《夜》這首詩很具有一種畫面感,可以通過語言品評的方式再現詩歌所創設的意境。

另外,這兩首詩都可以通過不同之間譯文的比較來品評詩歌的語言。

教學預設

第一課時

蟈蟈和蛐蛐

一、整體感知

1、詩中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幾幅場景?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這些場景具有怎樣的特點?

二、自主探究

1、爲什麼詩中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場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

2、爲什麼詩中僅僅描寫蟈蟈和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卻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

三、比較品析

對於濟慈的這首詩歌,有許多版本,你認爲那一種譯文最能體現作者的歌頌大在然,歌頌生命不息的永恆美的感情。

出示三種譯文:鄒絳譯;屠岸譯;查良錚譯

第二課時

教學預設:

一、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營造詩歌氛圍。

2、學生感受詩歌所體現的畫面感,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思考:這首詩傳達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二、研讀賞析

仿照示例,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去再現詩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夢鄉,平靜的河水彷彿悄悄進入勒夢夢鄉,

幽暗的松林市區喧響。茂密的松林也是靜靜的。

夜鶯的歌聲沉寂了,夜鶯也收起了美妙的歌聲,

長腳秧雞不再歡嚷。長腳秧雞也停止了它的快樂的叫嚷。

三、深情朗誦,深入體會詩中意境

四、比較品析

1、閱讀另外一種譯文,說說自己的發現。

葉賽寧

疲倦的白晝垂向黑夜,

喧鬧的波浪起始靜息。

夕陽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蒼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聽

平靜的小溪的潺鳴。

幽黯的樹林彎着身子,

在夜鶯的歌聲中微睡。

河水側耳傾聽嚦嚦鶯啼,

親熱地同沙岸叨叨絮談。

而在河面上,輕輕地漾起

蘆葦快樂的簌簌的聲響。

2、對比閱讀沈尹默的《月夜》

月夜

沈尹默

霜風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

卻沒有靠着。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雨的訴說

活動簡析:

“雨的訴說”從《雨說》一詩引申出來的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試通過讓學生關注大自然中人們熟悉卻並不關注的雨等幾種常見現象,來引導學生體驗自然的詩意之美,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同時通過蒐集有關資料,進一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項活動可以靈活掌握,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有選擇來開展。

活動目標:

1、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引導他們注意觀察和體驗大自然的韻味。

2、通過蒐集有關資料,增長見聞,開闊視野,並鍛鍊信息的蒐集和處理能力。

3、閱讀和朗誦寫雨的文學作品,提高文學鑑賞水平和朗誦能力,尤其是體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動建議:

1、學生三項活動任選一項,自願組成活動小組。

2、活動在第一課《雨說》教學之後提前佈置活動。

3、這篇綜合性學習的文字敘述很美,三個部分的內容一氣貫穿,很有詩意。以第一人

稱的手法,訴說雨的心曲。活動前,請認真研讀,感受雨的詩情。

活動安排:

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瀝瀝下起的時候,帶着錄音機或攝像機,帶着一份好心情,去觀察雨幕,去傾聽雨韻,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記錄:

具體季節和時間:

地點:

雨的特點:

對雨聲雨象的形象描繪:

自己觀雨時的心情:

2、請你把聽雨的感受及聽雨的資料與同學們分享。

第二組:說說雨的功過

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關於雨給人類帶來福祉與災難的資料,瞭解雨的別樣情形,並在展示課上講述給同學聽。(以下可參見《讀寫導航》)

1.概述一個雨水氾濫成災的實例。

2.羅列與雨有關的奇特現象:梅雨、錢雨、泥雨、酸雨等等。說說它們形成的原因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災害。(選擇一個進行探究)

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

1、蒐集有關雨的詩文佳作或俗語,並將有關描寫“雨”的名句或名段摘錄下來,在展示課上向全班交流。(有關雨的古詩名句可參見《讀寫導航》)

2、將自已蒐集並喜歡的有關雨的文學作品,製作成配樂詩文,在展示課上與同學分享。

全體同學:抒寫雨的情懷

在自己聽雨和學習他人文學作品描繪雨的方法的基礎上,以一個季節中的雨爲意象,結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給你的獨特感受,寫一篇抒情文章或詩歌。

《外國詩兩首》教案 篇三

知識目標:

1、瞭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構思藝術。

能力目標: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境、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語言,領悟詩歌的意蘊美和聲韻美。

3、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學習詩歌,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大自然的情感;能從詩歌中獲得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領悟詩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自學《夜》

教學方法:誦讀感悟法,小組在實踐中學。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在這個單元學習中我們一起賞過了雪,聽過了雨,看過了星,今天我們要來一個“壟上行”,到田園去走走。說到田園詩,大家想到什麼呢?

引導學生複習田園詩知識,背誦過去學過的田園詩,如《過故人莊》《飲酒》《歸園田居》等,列舉熟悉的詩人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

二、教讀新課。

1.指名朗讀第一首詩,正音。

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引導學生閱讀註釋①,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託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並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爲,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隻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詩歌的基調,注意處理朗讀語調及輕重音的正確掌握。

4、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5.理解蟲鳴的象徵意義。

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並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三、詩歌創作

學生模仿課文自己吟誦一節,課堂朗讀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大膽交流。四、佈置作業。

熟讀成誦,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板書設計: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第二課時

自學《夜》

1、課前準備:

分小組學習《夜》,讀、改寫、畫、唱、說等學習方式任選:

請課代表牽頭,自薦小組長組織小組準備。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課文、適合個人特長的方法,也可參與其中,出謀劃策,指點迷津。

2、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感受:

師:相信這樣的模仿創作會培養出一大批詩歌愛好者,偉大的詩人也許就會在你們中間產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齊放的時候,分小組自學“夜”,然後我們上臺交流。

請各個小組課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師生自由點評。在自學和點評的過程裏,教師只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要讓學生感到自主學習的快樂,評價時多關注學生的優點,特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3、教師出示問題:

詩歌抓住了“夜”什麼特點?詩歌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討論明確:靜謐、美麗的夜;安適、寧靜的心境。

4、試比較《夜》與《蟈蟈與蛐蛐》的異同。

生:兩首詩都是描寫大自然,但表現的卻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讀前者時可以感覺到詩歌充滿生機活力,後者中夜的靜謐是需要從字裏行間細細品味。

生:詩歌第二節中寫“只聽見溪水輕輕地歌唱”,是以動襯靜的寫法。而《蟈蟈與蛐蛐》中運用的是以靜襯動的寫法。

生:最後一行詩中的“披”字,賦予明月以人的靈性,寫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這種情感和第一首詩是一樣的。

生:第二節和第四節中都寫到“夜來臨,四下一片靜”、“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這反覆重複相同的話,給人感覺像唱歌一樣,最好聽的地方重複多次,令人印象深刻。這和第一首詩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師:是的,反覆吟誦,造成了詩的節奏美、形成迴環復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靜謐、美麗的氛圍。詩人此時的心境與詩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麼安適、那麼寧靜。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於夜、對於自然萬物的喜愛與讚美。請大家深情朗誦詩歌。(全班朗誦)

5、課堂小結:

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極爲平常的昆蟲叫聲,在詩人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即使是極爲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人們常說,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詩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賞析詩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們今天這有限的45分鐘,只是爲同學們提供了一次賞析實踐的機會,希望以後你能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真正進入詩歌美妙的境界。

6、佈置作業:

熟讀詩歌,摘抄優美的詩句。

板書設計:

《外國詩兩首》

靜謐美麗的夜色反覆吟誦

安適寧靜的心境以動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