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宋明理學教案精品多篇

宋明理學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宋明理學教案 篇一

第4課 宋明理學

師:本單元學習的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寶庫,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課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今天我們學習儒學思想的豐富與更新-----《宋明理學》。

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佔據了統治地位。但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一、背景:儒學的危機(老教師遇到了新問題)

首先我們要到儒學本身去尋找答案。

請大家回顧一下董仲舒新儒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天人感應)?請概述他的人倫道德標準是什麼?(三綱五常)我們再來看唐代儒學大師韓愈用什麼方式讓大家遵守綱常?(恐嚇)

如果說中國是個大課堂,漢代以來儒家一直是這個課堂裏最權威的老師。但同學們慢慢感到這個老師就會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爺的旗號嚇唬人。

1、漢唐儒學,無法控制人心

到魏晉南北朝,中國的大課堂裏來了兩個新老師——佛教、道教。

東漢時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爲銘記佛教傳入之功,修建了這座白馬寺。與孤零零的白馬相比,北魏時期的龍門石窟的氣魄已大不相同,歷經幾百年營建,石窟佛像達到十萬多尊。氣勢恢弘的龍門石窟可以說是魏晉時期佛教盛行的寫照和縮影。

在外來佛教傳入的同時,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東漢時期形成。東漢末年,神仙方士之說、陰陽五行之學與道家學說的某些部分雜揉起來,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學簡要介紹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義?

生:佛教主要講求因果報應,生死輪迴;道教講求修煉養生,長生不老。

師:這二者之間有着什麼明顯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託在來生,而道教則希望這一輩子永遠延續下去。他們的相同之處是都對現實生活不太關注。

師:結合佛、道的基本教義和時代特徵,請思考爲什麼這兩種宗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迅速傳播呢?

生:魏晉時期國家分裂,戰亂不休,人民生活動盪不安,需要從宗教中尋找心理安慰。

師:佛、道的傳播不僅順應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還從哪些方面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

生:在魏晉這樣的混亂時期當統治者沒有一個省心的,也得需要心理安慰吧?(大家都笑了,這倒是平常沒有想到的。)

生:當人們沉醉在宗教裏的時候,就沒有心思犯上作亂了,有利於維護他們的統治。

師:看來,佛、道兩位新老師,既能撫慰心靈,還能讓人變乖。真是老百姓喜歡,皇帝也喜歡。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沉緬於宗教的社會氣氛,對中國的文化格局產生會什麼影響?

生:過去是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現在卻受到了儒、道的衝擊。

2、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師:如同梁武帝就是一個集儒、道、佛三者一身的皇帝,三教之間相互吸納滲透,到唐宋乃至後代,“三教合一”的潮流瀰漫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很多同學都去過泰山,不知是否留意過紅門宮,它的東院是佛教彌勒院,西院是道教元君廟,而正中則儒家盛景孔子登臨處。佛、儒、道三教就這樣匯聚在這方寸之地。

下面的例子會使大家對三教合一有更深的印象。在我們最爲熟悉的孫悟空身上,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跡?

生:西天取經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孫悟空卻是道教出身,七十二變就是向道家師傅學的。孫悟空遇到困難就向各路神靈救援,這裏面即有佛教的觀音菩薩,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於儒家,在西天取經路中伸張正義的浩然之氣,唐僧捨生取義的精神,還有“孫悟空本領再大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的等級觀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跡。

3、三教合一,瀰漫各個領域

師:“三教合一”的局面使儒家思想即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同時又受到佛、道哲學的影響,儒學體系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4、儒學更新,深受儒道影響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是程顥和程頤兄弟以及朱熹。我們先來了解理學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生:理學認爲“理”是世界的本原。它除了對世界的認識外,還包括對社會的要求,即遵守三綱五常的儒家倫理道德;它還包括對人自身修養的要求。

師:這樣理學就將世界、社會和宇宙聯繫起來。它既回答了佛道關於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還把這些思考與儒家傳統對現實人生的關懷聯繫起來,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爲核心的觀念系統,這就是理學。

如何才能認識到和把握住“理”呢,理學提出了一個讓我們很難理解的概念:“格物致之”。格物就是即物窮其理,探個究竟;致知,要達到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簡單地說,就是凡事都要通過認真研究弄個明白,做個徹底的明白人。

理學思想雖看起來深奧,實則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不妨就從山東省實驗中學的校訓看理學。請大家回顧我們入校教育校本課程中的有關校訓的內容,從中搜尋一下理學的蹤影。

生:我們的校訓是“博學日新,德行天下”。要求教師和學生廣泛學習,具有淵博而精深的知識;要求教師和學生每天都要進步,要具備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實驗學生、教師以“德”作爲爲人、處事、做學問的第一準則,把具有高尚的品格作爲人生的首要追求,這就體現了理學對個人道德修養的要求;德行天下,讓我們能感受到理學思想所要求的社會責任。而“日新”一詞就來自於《二程集》:“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博學日新體現了理學在格物知的過程中,不斷地追求事理、不斷地深化認識的要求。

師:理學的可貴之處在於繼承了儒家講求“浩然之氣”的傳統,注重人的道德修養,注重宇宙、社會與人的和諧統一。這爲中華民族注重氣節操守、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但天理與人的慾望之間產生了矛盾又該如何選擇呢?理學的回答是“存天理,滅人慾”。下面的一組圖片是長期流傳於中國的二十四孝故事。請大家對這些故事中的道德標準做一下評判。

生:畫面上的兩個小朋友太感人了,生活中的孝行就在這些細節之中,對照起來我們平時對父母太缺少這些細節的關愛了。

生:小時候媽媽爲給我趕蚊子經常一宿不睡,虧那當爸爸的睡得着,似乎孩子受這樣的罪就是天經地義的。不過對照一下,我的媽媽比吳猛的爸爸好太多了,我比起吳猛差太遠了。

生:噁心死了,簡直爲了作秀不擇手段啊。就我瞭解,那時候選拔官員孝行是一個重要指標,當時通訊傳媒都不發達,大家又都爭着當孝子,不來點兒“絕的”很難引起別人注意。二十四孝的用意是在給大家樹立榜樣吧?這種榜樣能效仿嗎?效仿起來有意義嗎?

生:剛纔這位同學提到當時科技不發達,我倒有別的想法。那時候沒有B超,沒有化驗,要救父親的命可能這種做法是這個兒子的唯一選擇。現代科技發達了,感動中國的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付出了比這更大的代價。時代不同,科學水平不同,兩位兒子卻都表現出爲了救父母義無反顧的勇氣。有一點我跟剛纔的同學意見相同,就是必須發自感情。

生:我看到畫上那個可愛的小寶寶,都要讓這個白癡氣瘋了。母親是一條生命,孩子也是一條生命。所有的道德最起碼應該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吧?這種道德簡直就是活生生地殺人啊。

生:還有什麼一罈黃金也純粹是編人的,就是爲了愚弄人去實踐這種鬼話。

師:剛纔大家的發言有感動、有懷疑、有厭惡有憤怒。理學的思想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性的研究,而且已經通過類似二十四孝圖這樣的通俗教材傳播到民間。它把對道德的追求滲透到百姓心中,也以超出人性的道德枷索束縛、毒害着國人的精神。

父父子子之孝爲社會秩序的起點,有了它就會很自然地延伸到君君臣臣之忠。從元朝開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爲科舉考試的內容,明代承襲這一作法,這就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而就在程朱理學高高在上的時候,有人向它發起了挑戰。

2、陸王心學

南宋某年,鵝湖山下執手走來中國哲學史上兩位大師,一位是朱熹,另一位就是他的挑戰者──心學代表人物陸九淵。他們之間的辯論辯論涉及很多領域和層面,其辯論的內容、勝負的結局一直被後人所談論。

朱、陸的分歧在哪裏?我們隨手翻開他們的詩作,就會發現裏面迴響着不同的聲音。

生:朱熹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我們常引用。現在站在理學的角度再欣賞,還真有新發現:朱熹“格物”格出習慣來了,看到渠水清沏,也要“致知”源頭。

生:陸九淵的詩不太好懂,但是能看出來墟墓、涓流、拳石都是變的,不變的是“心”。

師:別看兩人都作詩,但著作數量卻天壤之別。

(同學們驚歎:這也太誇張了吧!他們還比個什麼勁啊?)

師:著作數量的不同並不意味着水平的不同,而是兩人的治學方法和讀書態度不同。朱熹主張“道問學”,讀書窮理,即多看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然後得出結論。而陸九淵主張尊德性,認爲只要內心附合儒家的道理標準,六經都是爲我服務的。所以說,書不重要,內心纔是最重要的。

爲了讓中學生弄懂朱、陸之間的差別,著名作家曹聚仁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

比較到這兒,朱熹求理的途徑更加明晰,這就是──

生:格物致知。

師:陸九淵與他的嚴重分歧已非常明顯,他一直在強調一個字──

生:“心”。

師:與格物致知相對,陸九淵求理的途徑是“發明本心”,也就是注重內心的體驗和反省。陸九淵不僅詩中頌“心”,治學依“心”,求理問“心”,他對整個世界的認識也是一個“心”字:“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至於把朱熹和陸九淵的這場爭論上升到世界觀和認識論的高度我們更適合在學過哲學以後再進行,現在能不能談談你更願意接受哪一方的觀點呢?

生:當然是朱熹了,不觀察、不實踐,不學習,光在那裏問“心”,能問出什麼道道?就像那個例子裏說的,飛機來了光問心靜坐管用嗎?

生:僅憑“六經皆我註腳”這句話我就欣賞陸九淵,多大的氣魄!觀察、實踐、學習是爲什麼?還不是爲了自身的進步嗎?“吾日三省吾身”問不出道道嗎?同樣是那個例子,“不爲機聲所攝”,這種內心修養到達了什麼境界?這樣的人起碼不會當漢奸,不管用嗎?

師:大家觀察朱、陸之辯不能僅從勝負上去考量,還應該看到儒學在這種辯論中又有了新的補充和發展。

到了明朝中期,另一位心學代表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認爲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爲聖賢。對於深奧的陽明心學,我們不妨從下面幾個視角來觀察它。

生:只要有良知良能就可以成爲聖人。只要找到內心的良知,愚夫愚婦也可以成爲聖人,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別。他的這種說法會增強每個人加強道德修養的信心和主動性。

師:王守仁還多次參加鎮壓農民起義,在這期間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生:王守仁當時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鎮壓農民起義容易,但要控制人民的思想難,應該加強對思想的控制。

生:焚書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獄應該就是“破心中賊”吧?

生:如果不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把這句話說給自己聽,是不是說排除外界的干擾容易,但排除內心的不良思想、雜念是最難的,那就應該時時警惕這些不好的思想。

師:王守仁不斷強調道德修養的作用,但到頭來明朝卻是這樣一個結局。

(此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可提醒學生從心學的特點、明末的形勢、道德修養的途徑等多方面來思考。)

生:心學一味強調對內心良知的發現,就會忽略對外部問題的解決。不趕快賑災,李自成就起義了,不加強邊防,清軍就入關了,這些光靠着講心學是無法解決的。

生:這也說明加強道德修養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道德修養是和國家的建設、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的。就概括成一句話吧,算是我的名言:僅靠道德,無法形成真正的道德。(同學們都爲他的高度概括而鼓掌。)

師:由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爲主要組成的宋明理學使儒學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它使儒家思想更加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身心的社會功能更加明顯,但理學的發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隨着宋明理學逐漸發展爲儒學的主流,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爲理學把脈,爲民族選擇

(引導學生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體會宋明理學的消極和積極影響,體會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對民族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

師:今天,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相碰撞的時刻,宋明理學再一次站在我們面前。不,其實它一直伴隨在我們的身邊。審視它那歷盡數百年滄桑的軀體,我們看到了無數在禮教壓制下哭泣的生命,我們也看到了無數因追求氣節品德而挺拔高大的靈魂;它充當過羈絆中國歷史前進的枷索,它也曾在民族最危險的時刻激發出每個人心中最後的吼聲。去蔑視,去跪拜?還是去取捨,去揚棄?這是一個擺在我們個人成長面前的終生命題,這也是擺在我們民族發展面前的永久命題。

孟德斯鳩說:“在專制政體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爲他們都跪着。”

思辨化的儒學?

以倫理道德爲核心的儒學?

融合佛老的儒學?

第4課 宋明理學

一、背景:三教合一

1、漢代儒學粗糙的天命思想和赤裸裸的恐嚇已無法控制人心。

2、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3、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瀰漫各個領域。

4、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既要涵蓋佛、道關於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又要與傳統儒家對現實人生的關懷聯繫起來。理或天理爲其核心觀念。

高中歷史宋明理學教案設計 篇二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蒐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宋明儒學發展過程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異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相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難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徵及其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理解。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包含四個子目:第一,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第二,北宋五子與理學的創立;第三,朱熹的學說與理學的成熟;第四,陸王心學與理學的發展。

一、導入新課: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又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二、閱讀指導:在學習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這有助於理解理學產生後的發展歷程及其表現出的思想特徵。在整體把握理學發展脈絡基礎之上,加深對各個發展階段的認識。另外,還要結合相關資料分析理學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異同點,從而總結出理學的基本特徵。再與此前已歸納的儒學的基本特徵相比較,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發展趨勢的瞭解。

三、“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講述了宋代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要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回顧宋明以前的儒學發展演變的脈絡:

春秋——興起;戰國——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擊;西漢初——復甦; 漢武帝—— 正統。

2、分析魏晉以來,儒學發展面臨困境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2第一段及 “學習思考”與“資料卡片”等,歸納原因。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不必多講,但要交代兩點:

(1)先聲——韓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四、“北宋五子與理學的創立 ”

1、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比較多,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頭緒多而亂,容易混淆,建議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區分。

“北宋五子”

高中歷史宋明理學教案 篇三

一、學生分析

學生對於本課的大部分教學內容可能會感到十分陌生,一方面在國中歷史教材中對於“宋明理學”的內容基本上沒有涉及;另外一方面,思想史內容本身就不易理解,突然在學生面前展示出所謂“氣”、“理”、“心”等抽象名詞和大段的理學人物及其觀點論述,對於毫無思想演進和突破的高二學生來講,基本上是“對牛彈琴”和“霧裏看花”。

但是也不是說本課的所有內容對該階段學生來講都是“陌生”的,這裏僅舉一例。國中語文教材中的兩篇名文,即劉禹錫的《陋室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其實就和本課的關係甚大。劉禹錫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講述的其實是儒家傳統意義上的道德修養和外部環境的關係,內外相較而言,劉禹錫更看重的恐怕是“心”的感悟和修爲,因此纔會感嘆“何陋之有”,這種思維方式的產生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明顯受到魏晉南北朝以來佛、道思想的衝擊,更確切的說這正是本課隋唐時期“三教合流”內容的真實反映,如果我們從前至後讀一下“曹操——陶淵明——王維”這一線的詩文,我們對這一思想史的發展線索就會更有體悟。而《愛蓮說》其實是作者周敦頤借用“蓮花”這個載體來闡述自己的理學觀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天地之理、萬物之理和人倫之理在這裏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因此,充分地利用學生十分熟悉的舊有認知來展開教學,建構起學生舊有圖式和抽象的宋明理學的圖式之間的律動關係,恐怕是本課教學成敗的一大關鍵因素。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的內容按照邏輯發展的順序大體可以分爲三個模塊。

第一模塊是講宋明理學的產生背景,即魏晉南北朝以至於隋唐以來社會、文化、思想的變化,嶽麓版和人教版稱之爲“三教合流”僅僅說了一個層面,學者陳來將之稱之爲“唐宋的社會歷史特質”恐怕更具有說服力。從政治環境來看,是從貴族社會到平民社會的轉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從一個低潮走向了另外一個新的高度,對於這一點,北宋的程頤在《河南程氏遺書》中就有着十分清醒的認識(見人民版教材“資料卡片”)。如果再具體點說,那就是隨着科舉制的採用和推廣,舊有的“門閥體制”面臨崩潰,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貴族時代”已經結束,最高統治者充分利用儒學工具,從上至下對國家和士大夫進行了無聲般的嚴密控制,這是北宋統治者歷經漢末至隋初的3**和唐末軍閥割據和農民大起義做出的重大歷史“決策”。從社會環境來看,是知識分子從熱烈的匡扶社稷走向冷靜的自我人性剖析。漢代至唐宋之前的這段歷史絕是中國歷史上最爲動盪的一個時期之一。胡族的入侵、家園的淪喪、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使知識分子們對漢代舊有的儒家正統地位產生了動搖,相對於出仕做官,知識分子們更偏好於隱逸和自修。從文化思想上來看,是從儒家一尊到“三教合流”。漢魏之際正是佛教東來、道教大興的時期,這種文化思潮的演變正好順應了知識分子追求上的改變。這種全方位的改變到了中唐時期使一部分有良心的傳統儒家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儒學本身,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文化上的三大動向,即新禪宗運動、古文運動和新儒家運動。這三大運動其實直接導致了宋明理學的產生。

第二模塊是理學本身,或者是指狹義上的理學,有人稱之爲程朱理學或新儒學。透過名稱本身我們就可以明確,本模塊的學習重點是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至於北宋其他三子的內容,我們稍作分析即可。

第三模塊是心學。心學其實也是屬於理學的範疇,只不過是對程朱理學的一種反叛和深化,我們只需閱讀一下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經歷就可以明瞭理學和心學的關係。在這一模塊內容的講授中,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心學和理學觀點的對立性和對比性。

其實從宋明理學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看,陳來的《宋明理學》一書不僅是在總結以往的學術研究的成果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單就其理解和闡述宋明理學的發展脈絡上來講,本書都不可不參考。

三、本課教學內容主要爲解決什麼問題

本課的中心內容其實是要着重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宋明理學在整個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問題,換一句話說就是從整個時代發展的脈絡和儒學大背景下來透視宋明理學的發展。其實在這個大題目的內部纏繞着幾個小的子問題,即儒學(宋明理學)與佛道學的關係問題,理學和心學的關係問題以及理學內部的內在理路問題。這幾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理學家們和他們的觀點就會被孤立地被理解,顯然會人爲地加大知識點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授本課的過程中,主要理學家的主要觀點需要給學生提前佈置預習任務,教師的作用則是負責引導學生分析宋明理學的背景和內部及外部的發展線索,以及解釋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名詞現象。

第二個問題是宋明理學的思想價值或者說是它的影響問題。受馬克思辯證法的影響,我們歷來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時候都習慣使用兩分法,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單純用好、惡的兩極來概括一個事件的複雜影響顯然不是很“夠”——宋明理學既是如此。除了從外部理論層面不好概括,其實還有宋明理學的內在問題,即通過七八百年的官方扶植和民間信仰,宋明理學已經滲透到我們每位中國人的血液裏,即使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一些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還是或多或少打着宋明理學的烙印。讓我們來用簡單的句子來評價距離我們時代較遠卻又依然活躍在我們生活中的事物,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

四、設計意圖

(一)理學的定義及範疇

1、定義:爲了與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關係的嚴密思想體系,這就是理學,又稱新儒學。

2、理學的世界觀:在理學家看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將個人、社會及宇宙聯繫起來,構建起理學的世界現。

3、理學的內涵:內聖外王;政統和道統。

4、理學的方法:“格物致知”。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其最終目的在於融會貫通而明“理”,而並非是對客觀規律和真理的探索。

(二)理學誕生的前夜

1、時代的變化:政治環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從貴族社會到平民社會)。

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動盪使士大夫從關注社會到關注自己。

思想環境——佛道的大盛和“三教合流”

2、中唐的三大運動:新禪宗運動、古文運動和新儒家運動

(三)程朱理學

1、北宋五子:理學的開創者們

(1)周敦頤:①理學的鼻祖 ②人與天地萬物的本源——理 ③ 孔顏之樂(愛蓮說)

(2)二程(程頤、程顥):①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

②“仁”——天理的核心,修養的最高境界

(3)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試圖揭示宇宙規律,進而解釋人類命運。

張載:①開創了理學中的“氣學”一派,是理學中唯物主義的傑出代表: ②嚴格區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準確地表達了理學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太虛——氣——萬物)

2、朱熹:理學體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

(1)理氣關係:

高中歷史宋明理學教案優秀 篇四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歷史的長河滾滾而流,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儒學的_會不會受到挑戰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學的信徒們是如何應對挑戰的呢?儒學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和完善自己的學說!儒學之所以能夠保持它在中國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學是一個不斷髮展完善的思想體系。宋明時期,儒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宋明理學階段。理學在宋代興起,在明代掀起一個_,將儒家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什麼是理學?宋明理學爲什麼會興起?他們的主張有哪些?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宋明理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展示一:《三教圖》(清·丁雲鵬)

教師:請大家欣賞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三教圖》(清·丁雲鵬)(稍停)。現在是搶答時間

1.你們認爲該圖圖中的三教是什麼宗教,三個人又分別是誰?

2.哪位同學能簡單介紹一下三教在魏晉時期的發展狀況?

學生搶答。

教師:我們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確,兩組各加10分。那麼在當時三教合一的情況下,理學在儒道佛三教之間在相互吸納滲透和儒家學者的探索思考中就應運而生了。那麼什麼是儒學呢?理學有哪些主要流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學生搶答並根據教材內容複述。

教師:回答正確,ⅹ組加10分。我們大致都瞭解了理學體系,現在我們深入瞭解理學大家的主要思想。首先我們結合課本瞭解程朱理學,並歸納二程和朱熹主要觀點。

學生自讀,並在課本上畫出觀點。

展示二:多媒體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理”

②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認識論)

③“存天理,滅人慾”(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

教師:那麼請大家討論一下,什麼是“理”呢?

學生尋找資料,積極討論,並積極回答:一組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是事物存在的根據;二組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_;

四組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將個人、社會、宇宙聯繫起來。

教師:大家說的都正確而都不全面。理學就是三位同學觀點的綜合,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是事物存在的根據;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_;

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將個人、社會、宇宙聯繫起來。那麼理學相對於以前的儒家思想來說哪些是繼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時期的發展呢?

各組舉手示意,尋找第一個舉手的組回答:五組理學繼承了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論述了理爲三綱五常的道德規範的準則。

教師:完全正確,加十分。那麼什麼是格物致知呢?我們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二程遺書》

材料二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

——《朱子語類》

探究:什麼叫格物致知?從學習程朱的思想,你認爲他們是爲了讓人們探究真理嗎,爲什麼?

學生激烈討論,幾分鐘後得出結論,幾個組嘗試回答。焦點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上。

教師:同學們前面問題回答較好,對於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上,同學們回答有點問題,現在我給大家講解一下。所謂格物,指接觸外在事物;致知,指獲得知識;《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徑。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由此可見他們的學說還是在理學的指導下,對事物進行探究,而他們的思想也是服務於理學的內核—三綱五常的,以來規範人們的道德,維護封建統治,其中,有段資料說,有人曾問程頤:“寡婦貧苦無依,能否再嫁?”程頤斷然回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由此看出他對人性的壓抑可見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學之真。正因爲如此,南宋後程朱理學成爲官方哲學,有力的維護了封建_統治。

探究:請大家分析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學的興起與宋代政治特點密切相關。

①宋代加強_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倡導尊儒讀經,促使學術活躍。

②儒家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國家政事,參政議政;言論不當,朝廷僅是貶官離京而已。

(2)經濟因素:宋代農業、手工業經濟的大規模發展,爲理學興起奠定物質基礎。

(3)文化因素:理學的興起與宋代文化發展密切相關。

①科技文化的進步顯著: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

②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探究成爲時尚。

課 宋明理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列舉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

過程與方法: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援引一些對宋明理學評價的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宋明理學的精神取向及其現實啓迪

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難點: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爲大宗——“焚書坑儒”——復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魏晉南北朝時:儒學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唐時: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師: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

二、程朱理學

教師:通過學生閱讀課本,就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進行歸納簡析:

學生:

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含義:以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爲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主要內涵:

1、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理而後物。

2、“人倫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

4、“存天理,滅人慾“

5、“格物致知”

評價:

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爲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成爲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外傳,在日韓形成“朱子學”。

程朱理學有科學和不科學兩面,應正確對待。

教師:就理學的評價結合知識延伸趁熱打鐵進行分析:

進行一場課堂討論,談談對宋明理學的評價。作爲一種流傳幾百年的傳統文化,它有什麼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內容是不科學和不正確的?《宋明理學的利弊》)

(1)科學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識。和平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國家、人類都需要和諧的意識。

②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爲理想不懈追求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啓示。

③宋明理學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④宋明理學強調力行。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級觀念;

②重男輕女的觀念;

③因循守舊的觀念;

④重利輕義的觀念;

⑤重禮輕法的觀念。

(3)對宋明理學應採取的態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僞存真。

三、陸王心學:

教師提示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心學:

代表:陸九淵、王陽明

主要內涵: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都在心中。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無外物,心外無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什麼異同?

同:程朱理學和王的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兩者的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異:認爲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學認爲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學認爲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爲陽明心學的主觀唯心主義。

歷史宋明理學教案 篇六

[摘 要]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宋明理學》一課,一直是教與學的雙重難點,但本課既是全書重點之一,對於文化史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課標和教師用書的指導,在參考若干教學資料之後,筆者對本課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 宋明理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人民版《宋明理學》一課,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學難點之一,其難度筆者感覺可以歸納爲“難講,難懂,難體會”三個方面。“難講”表現在教師本身對於宋明理學的瞭解也比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準備工作的話,只靠教材難免有“現學現賣”之嫌;“難懂”表現在本課所包含的一些哲學思想內涵較爲深刻,而學生又沒有儲備足夠多的材料足以支撐對這些哲學觀點的理解,學起來容易“找不着北”;“難體會”表現在本課的歷史背景和哲學觀點距離學生太遠,學生不能很好地與教材和教師產生知識共鳴,學起來興趣不高。

但《宋明理學》一課,既是全書重點之一,又是本專題的核心,對於文化史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於此,筆者擬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本課的教學思路作一粗淺的探討,敬請方家指正。

一、專題整體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專題,在《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本專題是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精華的概要講述,學生在學完本專題後,應該對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主要脈絡有清晰的認識,並能結合各個階段的特徵進行分析、歸納。” [2]P2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這一板塊的內容,學生通過國中教材的學習,只能形成對儒學很簡單的認識,甚至形成“儒學等於孔子、等於論語”等錯誤的認識,根本無法將儒家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聯繫起來,更不要談分析其演變過程了!而在本專題學習完畢之後,還要與必修一的“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等專題進行比較學習,更是難度的提升。

二、本課教學思路及其重要性

《宋明理學》一課中講授的宋代、明代理學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離學生的距離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來看都很遙遠,幾乎沒有任何印象和概念。由於教材銜接的缺陷,無論國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之前學過的課程中只有極個別知識點能夠給本課內容的學習提供支撐,直接造成學生現階段所掌握的資料太少甚至不掌握任何資料,使本課的學習幾乎成爲空中樓閣。既然本課的課標要求爲“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2]P14大學聯考考綱對於本課的要求爲“宋明理學” [5]P138,所以筆者認爲,本課在講授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兩大問題:首先,如何將之前學過的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與本課的哲學思想聯繫起來,讓學生理解“思想是當時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其次,如何靈活運用學生現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學理解和思辨能力,結合教師通俗化的語言,讓學生理解朱熹、王陽明等哲學家的哲學觀點,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體會宋明理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過程中所處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本教材的教授時間普遍是高二上半學期,而同時期政治課教授的內容是所謂的“文化領域”,基本的哲學內容學生還沒有接觸過,剛接觸本課的學生好比一張白紙。白紙的好處是教師可以從頭開始爲學生這幅畫卷做一個好的開端,而無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礎之上;但白紙的劣勢也在於此:這個開端只能憑藉教師一人之力完成,由於學生沒有知識儲備,對學生的引導效果必然不會太好。所以,本課內容學生容易學得一頭霧水,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作爲本專題核心就會出現偏離,前後的知識的連續性會遭到破壞,進而嚴重影響到本專題的整體學習效果。

三、本課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標題:專題一 三 宋明理學

學情分析:經過高一對政治史和經濟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對專門史這種編撰體例做到了基本適應,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於學生現階段掌握的關於本課的資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尚需鍛鍊,由於本課內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所以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和理解本課的哲學思想,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對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蒐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宋明時期儒學發展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異同,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並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宋明理學及其代表人物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宋明理學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特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課重點又是難點。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比較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頭緒多而亂,容易混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區分。也可以各有詳略,重點介紹一兩位思想家的觀點,使學生形成深刻印象。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問題引導

教學過程:

(一)課前複習:同學們,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漢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他們有什麼樣的思想呢?(生甲:春秋時期是孔子,儒學的開創者,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禮,要求德治;教育思想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生乙:戰國時期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還有性善論、仁義禮智等;荀子認爲天行有常,人道有爲,還認爲人應當不斷學習進而把握禮)(生丙:漢代有董仲舒,主要思想有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獨尊儒術)

(二)新課導入:本課我們共同來學習必修三專題一的第三節:《宋明理學》。所謂理學,本質上還是儒學,但他是儒學發展之後的究極形態,漢代董仲舒將儒學變成了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宋明理學將儒學維護專制統治的功能推向頂峯。

來看這幅《三教圖》,圖中三人分別是誰? (生: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說的沒錯!此三人坐而論道,有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存在嗎?(生:不存在,因爲這三人處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此圖爲明代丁雲鵬所做,這是一幅想象作品,你們懂的。

那麼這幅作品反映出的,正式本課要講的“宋明理學”的形成背景。

既然說《三教圖》能反映出宋明理學形成的背景,我們能從圖中看到哪些信息呢? (生:三個人分別代表三種思想,孔子代表儒家、老子代表道家、釋迦牟尼代表佛教) 爲何作者要讓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三個坐在一起呢?(生:作者認爲三種思想有共同點)

大家認爲這幾位同學說的對不對?三個人代表三種思想,說得沒錯,但我要糾正的是,圖中的“老子”所代表的的並非道家思想,而是道教思想;作者讓這老哥仨坐一起,想說的是當時三教並存並逐漸融合的情況。

這三種思想中,儒家思想爲孔子所創,漢代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成爲官方正統思想,這個無需多說。道教思想產生於東漢,相傳爲張陵所創,後來張陵在道教中被奉爲張天師,道教思想脫胎於道家思想,主要講究修身養性、煉丹服藥、追求長生不老,奉老子爲最高教主,稱作太上老君。佛教產生於印度,釋迦牟尼所創,西漢時傳入我國,主要講究因果報應、生死輪迴、追求來世幸福。三種思想在中國並存並互相影響。

(三)新課講授:那麼三教並存和理學的產生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先從魏晉時期儒學的困境說起。

一、儒學的困境與復興

儒學在中國古代思想中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大家再看《三教圖》中誰的位置最顯眼啊?(生:孔子)爲什麼呢?(生:因爲儒家思想是當時社會的正統思想),不僅是當時,從漢代“獨尊儒術”到新文化運動之前儒學基本上一直是正統思想。

那麼既然是正統,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爲何又會陷入困境呢?(生:道教和佛教的衝擊)說得好!那麼這次困境是儒學發展中首次遭遇困境嗎?(生:不是,這已經是歷史上儒學第二次陷入困境,上一次是秦代的“焚書坑儒”)沒錯,然後漢代學神董仲舒讓儒學原地滿血復活,並且與當時的土豪漢武帝做了朋友,讓儒學成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

但是問題在於,三教並存的局面在東漢初年就已經出現,但是儒學受到嚴重衝擊卻是在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原因是什麼?(生:佛教和道教在那個時候才流行)這裏沒有說到根本。我們都知道“文化是當時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佛教和道教在魏晉時期的流行一定也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讓其成爲了官方正統思想,依賴的是皇權的支持。東漢末年分三國,皇權被嚴重削弱,依賴皇權支持的儒學的權威性必然削弱。魏晉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分裂必然帶來戰亂,百姓在物質追求方面得不到滿足必然就會追求精神滿足。當時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哪個能給百姓帶來精神滿足?顯然是佛、道。有此可見,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雖然讓其成爲了官方正統思想,但是卻沒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沒有成爲社會信仰。佛、道兩教在百姓中的快速傳播使儒學失去了羣衆基礎,所以受到嚴重的衝擊。

唐代杜牧曾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如此多的數量可見當時佛教的範圍之廣,影響之大!

我們可以將“儒學的困境”總結爲:在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儒學權威性被削弱,遭受了佛、道兩教的嚴重衝擊,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畢竟儒學依舊是正統思想,衆多從小讀《論語》、《孟子》長大的儒生們面對這種情況,簡直不能忍!所以他們掀起了一場儒學復興運動。

根據我們剛纔的分析,大家想一想當時的學者復興儒學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生:因爲儒學的困境主要是佛、道兩教造成的,所以儒學應該在理論上和佛、道兩教展開辯論,擴大影響!)說得好,採用論戰的方式!還有同學要補充的嗎?(生:我認爲佛、道兩教之所以能衝擊儒學,主要是因爲信徒衆多,而儒學受衆面太小。所以儒學要想復興就要增加受衆面,深入到百姓心中,成爲社會信仰!)補充的很到位!大家別忘了那個年代讀書不容易,可是當和尚、當道士與讀書與否沒有直接聯繫,所以儒學的門檻太高導致受衆面太小。其實簡單說就是儒、佛、道這三家在爭奪用戶羣的問題。儒學要想復興,就必須爭取到更多的用戶!

這次復興運動從唐中期持續到北宋,咱們先說唐代。

唐代的儒學復興運動有哪些代表人物?他們有着怎樣的思想?根據材料,小組討論一下。

(切換幻燈片,展示材料,學生根據材料,分組討論)

好,來驗收一下大家討論的結果。唐代的儒學復興運動有哪些代表人物?(生:韓愈和李翱)韓愈有的主要思想是什麼?(生:激烈的反對佛教和道教,宣稱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統”思想)大家有沒有覺得哪裏彆扭?(生: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這裏彆扭,儒家是仁,道家是道,二者爲何混爲一談?)的確彆扭!但是韓愈是故意的!誰能說說自己的理解?(生:韓愈意在用儒家的仁來壓制道家的道)正解!咱們剛纔說了要想復興儒學就要爭奪用戶羣,怎麼能讓用戶不信道教而信儒家呢?就要讓用戶覺得儒家比道教好!所謂“道統”就是道的統一點,最高的道,可以理解爲“桶”,儒家的“桶”可以把道教的“道”裝進來!你有的我也有,你沒有的我更有!快到桶裏來!(生:你纔到桶裏去!)(笑……)

李翱的思想主要內容是什麼?(提出必須從“性命之源”的高度來理解孔子之道)同樣道理,孔子有“道”嗎?沒有,但是這裏這樣說是爲了壓制道教。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儒家在逐漸吸收道教的思想。

到了宋代,復興運動走向高潮! 北宋的士大夫們主要提出哪些思想?(生:他們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評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綱常倫理,致使女後專政、權臣跋扈,最終導致唐末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他們認爲,要鞏固中央集權,實現長治久安,必須以唐爲鑑,復興儒學。)

“尊王攘夷”是指維護王權防範少數民族侵略,當年齊桓公就靠着這個口號當上了春秋第一任霸主!這裏再提“尊王攘夷”矛頭應該指向的是佛教和道教了。宋代批評唐代女後專政、權臣跋扈有沒有道理?(生:有,武則天、楊國忠、李林甫等)尤其唐玄宗強行把自己的兒媳婦改成自己的媳婦,這種亂倫行爲在宋代士大夫們眼中這簡直就是畜生!而唐代最後也亡於藩鎮割據,藩鎮是唐代設立的用來守衛邊塞的特殊行政區劃,大多出現在邊境,藩鎮的長官稱“節度使”,掌握有藩鎮內的軍政財等大權,相當於“土皇帝”,掀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曾經是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引發叛亂。在宋代士大夫眼中這是不遵守君臣倫理導致的。

唐代滅亡的教訓歷歷在目,宋代統治者當然不想重蹈覆轍,而士大夫們提出要避免分裂就要加強中央集權,就要復興儒學,也迎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和時代要求安定的潮流。

儒學復興運動取得那些成果?(生:研習儒經義理之風大開,士氣隨之大變,重忠孝、講廉恥、勵氣節的社會分爲逐漸形成。)忠孝、廉恥這些不正是儒家所強調的嗎?所以儒學復興運動至此取得輝煌的成果,理學也應運而生。

儒學復興的實質是儒學也要像佛、道兩家一樣,不僅有官方正統地位,還要成爲社會信仰,成爲人們心中唯一正確的、包含宇宙萬物及人間社會的信仰體系。

董仲舒的“獨尊儒術”與唐宋的儒學復興運動二者有什麼共同點?(生:吸收了其他思想)很好!董仲舒改造儒學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唐代韓愈改造儒學吸收道教思想。另外一個共同點是都爭取了當時統治者的支持,在古代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體下,無論哪種思想,必須要獲得當時統治者的支持才能快速發展,董仲舒和宋代士大夫們都從維護專制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出發爭取了當時的統治者。

儒學復興所需的必備的條件可以總結爲:吸收其他思想使儒學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爭取到當時統治者的支持。儒學復興的成果是從先秦的民間思想上升爲漢代的官方正統思想再上升爲宋明的社會信仰。

二、北宋五子

方纔說到理學在儒學復興運動中孕育而生,是儒學的究極形態,其主要功能是維護專制統治。理學的開創者是北宋五子,他們分別有什麼樣的思想呢?根據材料,小組討論一下。

(切換幻燈片,展示材料,學生根據材料,分組討論)

好,來驗收一下大家討論的結果。(生:周敦頤結合《周易》解釋《太極圖》,建構了關於萬事萬物的衍生規律,把人與天地萬物的本原合而爲一,從而爲“理”生萬物的理論提供了依據。)周敦頤大家熟悉,《愛蓮說》都學過吧!周敦頤也是一代大儒,歷史上尊稱爲周子。周子結合《周易》解釋《太極圖》和韓愈說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是一個道理,使儒學融合道教思想同時打擊道教思想。

(生: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試圖揭示宇宙規律,進而解釋人類命運。)邵雍歷史上尊稱爲邵子,周子和邵子都在試圖用“理”來解釋宇宙規律,把“理”上升爲世間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

(生:張載嚴格區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準確表達了理學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天、道、性、心這些概念大家知道就好,這裏請大家注意張載開創了“氣學”,古人認爲“氣”是構成世界的材料,主要有金木水火土五中存在形態,都是看得見摸得到的,所以我們可以把“氣”理解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物質,而“理”就是意識。張載認爲有“氣”纔有“理”,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書上說張載屬於唯物主義的代表。

(生:程顥程頤確定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天理的核心“仁”,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我們在遇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時常會說“天理何在”!“天理”即是萬事萬物必須遵守的規律,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將天理與儒家思想劃了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