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語文古詩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古詩教案(精品多篇)

語文唐詩教案 篇一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律詩的有關知識,學習鑑賞律詩的能力。

2.培養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詩歌語言的過程中,提高鑑賞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格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對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反覆誦讀古詩,培養閱讀興趣,理解每首古詩的內容及蘊含的情感。

難點

積蓄文化沉澱,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點撥法

1.錄音機、範讀帶。(正字正音,感受詩詞的音韻美、節奏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儀、膠片。(顯示內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紹、背景資料、文體知識、精美插圖、相關詩詞等。)

3.課件。

3課時

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明史中,唐詩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唐詩不僅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爲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唐詩的意象,成了我們民族詩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唐詩精神也成了我們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擷取唐詩中的幾顆明珠,一睹唐詩的風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祕書正字。性簡傲,嗜酒,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1.律詩每首限定四聯八句,四聯依次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 3.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 4.律詩還講究聲韻美,講究押韻,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韻,押平聲韻。還講究平仄。

語文唐詩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唐詩的精神特質,和唐詩的時代價值,領略唐詩的風采。

2、學習鑑賞類文章的寫法,初步學習點評詩歌的方法。

【課時課型】

1課時。學生自主探究型。

【預習要求】

1、自查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文中所涉及詩歌的作者出處等。

2、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詞注音釋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關於作者。

胡曉明,1955年生,四川成都人。1990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獲文學博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祕書長。目前從事中國文學思想研究及近代詩學和學術史的研究。

2、所引用詩歌的作者出處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二首之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十三首之五。

爲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參《過磧》。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二首之一。“何人”一作“誰人”。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一作《白帝下江陵》)。“不住”一作“不盡”。

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重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絕句》,“今何在”一作“歸何處”,“又重來”一作“今又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爲六絕句》之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

白日依山盡:王之渙《登鸛雀樓》。

大漠孤煙直:王維《使至塞上》。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蜀道難》。

天姥連天向天橫: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一作《別東魯諸公》)。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終南別業》(一作《初至山中》,又作《入山寄城中故人》)。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望嶽》。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夜月》。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杜甫《月》。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四首之三。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六。

二、篩選信息,探究文本

1、在作者眼中早晨和下午茶各自有什麼特點?用文章中句子回答。

提示:早晨是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是清新的樣子,是神采飛揚。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是的。

2、作者爲什麼認爲“唐詩是早晨”?

提示:早晨是充滿希望的少年精神,清新,神采飛揚,這與唐詩中表達的精神一脈相承。

3、唐詩具有哪些精神特質?請從文中找出關鍵句子,然後分條概括回答。

提示:⑴唐詩世界廣闊,力量充沛,精神豪邁;

⑵可以提升人格,振作生命;

⑶選擇題材多爲大江大河,高山平原,生命剛健,積極有爲;

⑷唐詩有貫通宇宙之豪氣;

⑸唐詩中有充沛的生命力量

總之,唐詩中充滿了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4、唐詩爲什麼具有這樣的的精神特質?鎖定關鍵語段關鍵語句篩選信息。

提示:唐詩中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僅來自國力、開放等時代氣象,而且來自開明、先進的政治文化:即科舉、尚賢、納諫。

5、倡導讀唐詩對今天的時代具有怎樣的意義?分析歸納,然後回答。

提示:⑴可以增強提升生命的真實力量,從而增強我們社會的英雄主義。

⑵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尊重人性。

⑶可以讓我們正確認識現代思想,讓我們懂得珍惜,懂得引申發揚。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結合學生學過的唐詩,適當地評點,分組進行。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從社會背景和作者的生活時代去理解詩歌。)

(1)在你學過的詩歌中有哪些具有明顯的“早晨”的特徵?試舉例。

(2)在你學過的詩歌中又有哪些具有“下午茶”的特徵?試舉例。

2、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如果不同意,請說說你的觀點和理由。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辯證看問題的能力。教師可適當引導,是否所有的唐詩都具有文中所描繪的特徵?唐朝也經歷了由盛轉衰的過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詩人的風格是否一致?比如:王勃、李白、李賀、李商隱。同一詩人經歷了國家的不同時期,前後風格是否一致?比如:杜甫。)

五、佈置作業。

1.掌握文章中所引用的詩句。

2.請結合蘇軾所處的時代特徵,並聯系蘇軾的個人遭遇,簡要評點本單元中蘇軾的詩文。

國小語文古詩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過程:

課前情感創設:播放《煙花三月》歌曲。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5課:《黃鶴樓送別》

(齊讀課題)

2、誰來把題目擴充得具體一些?(學生在說的時候適當提醒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李白在黃鶴樓上爲孟浩然前往揚州而餞行)

這麼一擴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了嗎?教師適當板書:(李白、孟浩然)誰再來說一說。

3、過渡:暮春三月,長江邊柳如煙,花似錦,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爲好朋友孟浩然餞行,老朋友乘舟漸行漸遠,面對着一江浩蕩的春水,李白心情異常激動,隨口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詩)

4、誰來讀——你讀——你在讀——我們一起讀

5、同學們你讀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板書:依依惜別)

6、是啊,一首詩就是一段情,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這個故事,用心感知這依依惜別之情。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畫出相關的詞語、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詞句好好讀一讀,細細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二、學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1)你讀出了什麼?那些字詞觸動了你的心絃?“藏”了什麼?(不忍,不願,不捨)帶着你的感觸在讀這句話。

(2)看着這段話,還有誰也想說說?(引讀:一會兒。.。.。.一會兒。.。.。.。)他們在幹嘛?

(3)是啊!江邊的景色的確很美,文中有好多詞句描寫了這美景,誰找出來讀讀?

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沙鷗點點(這就是“煙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這麼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與孟浩然會在黃鶴樓上幹什麼?

飲酒、吟詩、聊天、賞景。.。.。.多麼瀟灑,多麼愜意。

(5)而今天呢?這些景還能入他們的心嗎?(他們是借欣賞美景來隱藏內心的傷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這份情很深,這份情很濃)

(7)指導朗讀:這真是“眼前有景無心賞,惜別之情心中藏”!你讀。

誰也不願提起“分別”,誰也不想表現出“傷感”,都把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誰還想讀?

(二)過渡:可是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出示終於,李白……)——指名讀

(1)從李白的言行中,你讀出了什麼?(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們總對什麼人尊稱您?

李白一口氣用了六個“您”,足見李白對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請你帶着你的體會讀一讀這段話。

B你從哪裏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你的知識真淵博,請你讀一讀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