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繪製熱力環流過程圖並說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運用熱力環流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難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二)新課教學

1、溫故知新:

①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哪裏?

②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觀察熱力環流的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展示實驗。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爲什麼會這樣飄動?

3、探究熱力環流過程:

①引導學生分析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時,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相等。

②分析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垂直運動。

③分析空氣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④引導學生觀察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得出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指出空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4、揭開懸念:

再次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判斷歌詞中的風向正確嗎?

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繪製圖示,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

(三)拓展提升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並提問:大氣污染的工業應該怎樣佈局?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

熱力環流過程:太陽輻射→冷熱不均(熱力)→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水平運動課後探究:

創設情境、製造問題: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二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嶽的三種類型。

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嶽地貌的成因與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嶽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嶽的三種類型。

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岩層向上拱起,表現爲山嶺;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表現爲谷地。

岩層的新老關係纔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岩石疏鬆、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岩石緻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岩石圈可以劃分爲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於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爲什麼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爲什麼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爲什麼背斜多能成爲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佈在背斜。

2、爲什麼“向斜岩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佈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採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佈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遊(溫泉);有利於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遊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 篇三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掌握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佈。知道我國的火山及其分佈。

2、使學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及其危害。瞭解我國泥石流多發地區的分佈。

3、對學生進行有關我國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方面的地理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重點]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佈。

[教具準備]

1、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

2、“地動儀”圖片

3、地球儀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安排1.5課時,第一課時講完“地震”,後半個課時講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學方法]

講述法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現在我們學習第三章最後一節。

[板書] 第三章 第五節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講授新課)

[提問] 同學們還記得世界上的兩大地震帶嗎?(學生議論、發言。教師在地球儀上向學生提示,共同說出答案。)

[講述] 我國處在世界上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個多地震的國家。(教師可用地球儀指示)

[板書] 一、多地震的國家

[講述]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瞭解我國本世紀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地震記錄,並閱讀“註解”,明確什麼叫“震級”。

[講述] 我國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呈現一定的週期性,大概有連續十幾年是活躍時期,接着十幾年是比較平靜的時期,再又是活躍時期。

[板書] 1.活躍時期和平靜時期交替出現

[講述] 在世界各國中,我國是有文字記載地震最早的國家,《竹書紀年》一書所記載的夏朝發生的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展示圖片] 出示“地動儀”圖片。

[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中國歷史課本上曾學過,這個儀器名稱是什麼?是哪個朝代、哪位科學家發明的?(學生回答,教師提示、糾正)

[板書] 2.最早記載地震、發明地動儀的國家

[掛圖] 掛出“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

[講述] 我國地震活動比較多而且強烈的地區,多分佈在地殼不穩定的部分,像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的接觸處,以及板塊斷裂破碎的地帶(教師邊講邊用地球儀指示)。例如,我國的臺灣、福建沿海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正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還有一些地區地殼也不夠穩定。請同學們參考課本圖3•23,對照課文認識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佈。

[指圖] 教師在“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上指出四個地震帶的位置,請同學們一一說出它們的名稱。

[板書] 二、主要地震帶

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指圖講述] 我國曆所發生的大地震,大多集中分佈在上述四個地區。根據已有的資料記載,我國地震爲8.5級,山東、西藏、寧夏各發生過一次。1556年陝西華縣(秦嶺東段北坡下)發生8級大地震,死亡80多萬人,是歷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新中國成立後發生的危害的一次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級爲7.8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400枚廣島原子彈,奪去了24萬人的生命,使唐山這座華北重鎮猛烈震動中成爲一片廢墟。請同學們看課文“讀一讀”中一位外出急診的醫生講述的唐山大地震的情形。

唐山地震後,唐山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已在一片廢墟上重建成一座欣欣向榮、擁有百萬以上人口的工業城市。(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本中“地震後的唐山”和“重建後的唐山”兩幅對比強烈的插圖,並請他們談談感想,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承轉] 根據上面所述,我國的地震災害嚴重。現在同學們一定很關心下面要講述的問題:地震是否能夠預報?

[板書] 三、地震監測和預報

[講述]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它是指地殼的天然震動。較大的地震,震前一般會有預兆,同學們可以看課本圖3•26。圖中所表示的是,地震前動物異常的情況。其實,除動物異常外,在氣象、地下水等方面都有表現,地震儀器上也有顯示,所以我們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例如,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發生的7.3級地震,我國地震臺站在震前準確地作出預報,及時疏散居民,免遭重大損失。但是,目前從整個世界範圍來說,預報地震還不能像預報天氣那樣準確可靠。現在,我國已經在全國範圍建立了地震監測網絡,對地震預報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今後,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地震預報會有更多的成果出現,也希望同學們學好科學知識,將來爲地震預報做出貢獻。

[閱讀回答] 閱讀課文“讀一讀”,回答:

1、地震前,井水和動物會有哪些異常現象?

2、發現井水和動物異常現象怎麼辦?(學生議論、回答。教師再向學生說明:①自然界的異常現象並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因此不能發現自然異常就自行預報地震,以免引起恐慌和混亂;②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每個人都應樹立防震意識,觀察到有關地震前兆的異常現象,應主動、就近向地震臺站和有關政府部門報告。)

[練習] 在填充圖上填出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名稱。

[板書] 四、火山的分佈

[提問] 請同學們閱讀圖3•27和圖3•28,想一想:爲什麼長白山主峯白頭山山頂會出現湖泊呢?爲什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的湖泊相連成串呢?(學生議論、發言)

[講述] 原來,它們都和火山活動有關。白頭山是一座火山,“天池”是火山口積水形成的山頂湖泊;五大連池所在的地方也有火山活動,“五大連池”就是五個相連成串的湖泊,它們是由火山噴出的熔岩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羣。

[講述] 我國的火山主要分佈在以下幾個地方(指圖):內蒙古高原南部、東北山區、臺灣、海南島等地。

我國已經知道的火山有600多座,可是近幾百年來仍在活動的卻很少。我國最近年代,也就是1951年5月,噴發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內的崑崙山中。火山噴發也能引起地震,這叫火山地震。

下面,我們學習另一種在我國許多地方經常發生、危害嚴重的自然災害——泥石流的知識。

[板書] 五、泥石流

[講述] 泥石流是突然爆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具有強大破壞力的特殊洪流。它多發生在山區,和地形、岩石、植被、氣候都有關係。

[提問] 請同學們閱讀圖3•29,對照課文,說說泥石流發生的條件。(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提問] 再請同學們閱讀課文,說說泥石流有哪幾方面的危害。(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板書] 2.造成的危害

[講述] 泥石流也是一種自然災害,我們應當認識它。預防泥石流也是我們防災、減災的一項重要任務。

[提問] 泥石流發生在山區,我國哪些地方是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總結] 地震、火山、泥石流都會危害人們生產、生活,我們應當認識它們,預防它們,儘量減少它們的危害。

[練習] 1.我國火山分佈在哪些地方?

2、泥石流發生的條件有哪些?它有什麼危害?

(佈置作業)

本節課文後的選做複習題1、2。

[板書設計]

第五節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多地震的國家

1、活躍時期和平靜時期交替出現

2、最早記載地震、發明地動儀的國家

二、主要地震帶

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三、地震監測和預報

四、火山的分佈

五、泥石流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 篇四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說教材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第三章內容屬於自然地理部分,是對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的展開,而本節內容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是在學習了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和氣壓帶風帶的基礎上,對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海水的運動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海水運動又對學習第五章自然地理壞境和人文地理的學習埋下伏筆,因此,它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此階段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地理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根據地圖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間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不能自主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較淺、對重難點的地理知識不熟悉,不瞭解,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地理知識並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教學目標

本節《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據此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瞭解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的分佈模式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提升讀圖、繪圖以及在圖上觀察、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

(2)運用案例分析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和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2)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3)學習洋流形成的因果關係,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係。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

難點:利用“全球風帶與洋流模式圖”,分析世界洋流分佈規律。

依據:此部分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有知識缺陷

五、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分析法,啓發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自主學習法、看圖分析法、討論式學習法、圖文轉化法以及知識遷移法。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講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風暴,船被毀後幾個海員被吹到了一個小島上。他們失去了大船,沒有辦法離開小島,一個聰明的海員現出了一個辦法,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塞入瓶子裏然後蓋上蓋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讓流動的海水帶着他們的信飄到大陸邊通知人來營救他們,結果他們勝利的離開了小島。

依據: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製作Flash動畫)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五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係

[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到,宇宙中有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星體,而月球是距離我們地球最近的一個星球。月亮,在我國古代有許多美好的神話傳說,如嫦娥奔月、月宮(廣寒宮)、桂花樹、玉兔等,到了近、現代,科學的發展進一步證實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與月球有關,所以我們今天有必要來了解一下有關月球的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狀是在不斷變化的,有時像鐮刀,有時呈半圓,有時爲圓月,在一個月中,月亮的圓缺是在不斷變化的。月亮圓缺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亮爲什麼會發生圓缺變化呢?

[講授新課]

三、月相及其變化(板書)

1、月相的成因(板書)

(教師利用三球儀邊演示邊解釋)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自然衛星,它質量較小,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但可以反射太陽光。通過三球儀的演示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在繞着地球轉,地球帶着月球又在繞着太陽轉,由於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在地球上所見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在不斷地變化,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視形狀,即月相。它的變化是很有規律的。(教師板書並出示圖1.10投影片或掛圖、自繪圖)

2、月相的變化規律(板書)

先讓學生自己結合圖下小字說明讀圖分析,然後教師據圖解釋並結合下面的材料作補充說明。

我國曆的科學家(數學家)祖沖之,小時候就非常聰明。有一天好奇地問他父親:“月亮天天有嗎?它什麼時候出來?是什麼樣子呢?”父親撫摸着他的頭說:“孩子,我教你唱一支《月亮歌》吧!”這支《月亮歌》是這樣唱的:

七年級月亮看不見,

八年級月亮一根線,

九年級初四像鐮刀,

初七初八月半邊。

一天更比一天胖,

直到十五月才圓。

十七十八月出遲,

廿二半夜月半圓,

一天更比一天瘦,

廿九三十見月難。

通過教師解釋、補充說明,來引導學生分析並掌握月相的變化規律,可用下面兩句話來歸納、概括:“上上西西、下下東東”或“上月西西在夜晚,下月東東在白天。”

解釋:“上上西西”是指上弦月在上半夜(黃昏至午夜)可見,出現在西方天空,西半個月球發亮;“下下東東”是指下弦月在下半夜至次日白天可見,出現在東方天空,東半個月球發亮。“上月西西在夜晚”指上弦月西半個月球發亮,出現在西方天空上,傍晚至半夜可見;“下月東東在白晝”指下弦月東半個月球發亮,出現在東方天空,後半夜至次日白晝可見。

(教師結合圖1.11圖、表讓學生來進一步理解、掌握)

(承轉、過渡)人們研究月相有什麼意義呢?

3、人們對月相的利用(板書)

古代勞動人民利用月相變化的規律性,創造了計時制度。目前我國採用的是陽曆和陰曆(嚴格來說應叫陰陽曆)兩種曆法。陽曆也稱公曆,一年一般爲365天,是根據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週期性推算出來的,我們將在後面講到。陰曆也叫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主要在廣大農村中使用。農曆中的月就是以月相變化週期爲基礎的。農曆的平年一般爲354天,閏年爲383或384天。農曆的閏年,是根據月球繞地球公轉的週期推算出來的,農曆的閏年爲閏月,採用19年7閏的方法,天文學上稱爲沙羅週期。

此外,每個月的月相變化,從朔到上弦、上弦到望、望到下弦、下弦再到朔,這種朔望兩弦四相,每相大約7日的現象,也是一種天然的計時單元。星期最早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

[課堂小結]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衛星,它和地球一起,組成了“地月系”。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因此對它的研究和了解是很有意義的。

[課後作業]

1、讀下圖回答:

(1)圖中包括了幾級天體系統( )

A.一級

B.二級

C.三級

D.四級

答案:B

(2)圖中的月相應該是( )

A.滿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新月

答案:A

(3)圖中的月球屬於( )

A.恆星

B.行星

C.衛星

D.星雲

答案:C

2、月光是夜晚的自然照明,月亮圓缺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許多文人在詩詞中都有關於月相的描述。請判斷以下描述各爲什麼月相?

(1)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2)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3)盧溝曉月。

(4)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答案:(1)月底的蛾眉月

(2)月初的蛾眉月

(3)下弦月

(4)上弦月

3、觀測月相。可連續一個月每晚8時、凌晨6時定時觀測,畫出月相,注意月面方向,然後填出下表。

●板書設計 答案:略

三、月相及其變化(選學)

1、月相的成因

2、月相的變化規律

3、人們對月相的利用

高一地理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教材把城市是作爲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位因素,而本節把城市作爲一個區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於分析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類型並能夠舉例說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的影響。

(2)瞭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分佈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和變化,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城市三種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佈規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瞭解,但對於城市功能分區瞭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緻。對於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

1--2課時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七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

2、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外部大氣結構

由內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

2、太陽活動及其主要類型

①太陽活動的概念

②主要類型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週期11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週期11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3、對地球的影響

干擾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

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

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變化的週期規律

2、月相變化對地球的意義

探究日食和月食發生的規律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本內容要求有較高的空間想像能力。

(3)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規律有嚴格的科學數據可參考。對高中學生而言,這種活動有利於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活動中來。

(4)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運用計算機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

【活動步驟】

(1)佈置資料蒐集任務:通過因特網或《天文愛好者手冊》,查閱和日食月食相關的資料。

(2)課內成果演示:要求學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後,將自己蒐集的資料製作成可演示的多媒體課件(如ppt格式的文件)。注意,應該將學生分組製作。比如日食月食發生的基本原理,日食月食的種類,日食月食出現的規律和週期等。若沒有條件,可以讓各組派代表上講臺演說。並安排一定時間讓聽衆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讓演示者回答)。注意:所有這些問題,都應該有比較準確的數字來說明。應儘可能用相關的圖片(或者自己畫的示意圖)來說明問題。

(3)教師總結:總結各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並將日食和月食發生的原理、規律等作個總結。

高一地理教案 篇八

一、課標以及課標分析

1、課標要求:以某種自然資源爲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2、課標分解:①什麼是水資源?衡量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標準是什麼?②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的時空分佈?③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各怎樣影響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④水資源數量、質量如何對人類的生產活動產生影響⑤如何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

二、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水資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②運用圖表說明我國和世界水資源時空分佈特徵。

③說明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④瞭解水資源面臨的問題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圖片,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②通過案例分析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過開展小組合作作業,倡導合作探究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樹立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②增強學生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

難點: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學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6人一組,共10組。

2、預習教材內容,按課本的活動和案例要求,由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3、蒐集陳埭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問題、如何解決等)。

(二)新課導入:

用一張圖片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沒有水就不能“活”)

(三)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佈

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居住的星球有液態水的存在。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那麼什麼是水資源呢?請同學閱讀書本上的第一部分內容,然後談談你對水資源的理解。

學生回答: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問:這些淡水資源是不是全部能爲人類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類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教師總結:可見,陸地上的淡水資源本來就比較有限,加上這些淡水資源並不能全部爲人類所開發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實際上嚴重缺水。那麼這些水資源是如何分佈的呢?如何判斷一個地方水資源的豐歉程度?請同學接着看第一部分的內容,稍後進行搶答。

一、判斷題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和蒸發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二、讀《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

(1)從大洲看,哪個大洲最多?哪個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個大洲?

答: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樣排序的?

答: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問:爲什麼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卻比南美洲少呢?

答:雖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發量卻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導出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發量

三、讀《中國水資源分佈圖》搶答

1)、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佈狀況

答: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2)、我國水資源時間分佈狀況

答: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3)、導致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風、地形條件的影響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發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佈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範圍看: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說,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佈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承轉:由於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因此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很大。它的數量跟質量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由於水資源的分佈存在地區差異,從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晉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爲1200~20xxmm,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徑流量自西北山區向東南沿海遞減,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部西北部流域中上游地區是多雨徑流豐富區,水資源豐富,而在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下游沿海地區降水徑流少,水資源較貧乏。加上晉江工農業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導致晉江的水資源嚴重短缺,部分城鎮(如陳埭)出現了嚴重的用水問題。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十分密切。

問: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表現哪些方面呢?

答: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問: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如何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

答:1、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同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

2、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同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

在不同的時代,水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請同學閱讀教材P67,圖3.1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回答:

(1)20xx多年前,羅馬人用輸水渠,引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靠近哪裏發展?

答: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沿河湖地區分佈

(2)1870年美國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體發展農業生產,生產規模有什麼變化?農業生產分佈向哪裏發展?

答:採用地表水,生產規模變大;農業生產開始向有豐富地下水的地區分佈

(3)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水淡化技術發展使人類生產活動的範圍擴展到哪裏?

答:水資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區

(4)從這個變化過程中,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答:在科技較落後的時代,人類生產活動主要是靠近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隨着科技的發展,拓展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人類生產在沒有自然資源的地區同樣得到發展。

教師總結:可見,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小。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隨着工業的發展,水資源的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就有陳埭的“水污染”事件。課前曾佈置同學去搜索相關的資料,接下來我們請部分小組來分享他們的成果。分析陳埭水資源問題及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

(學生上臺進行資料交流)

教師總結:可見科技進步、工業發展的同時,雖然給人類帶來了物質上的收穫,但是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增加,過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劇了水資源短缺。

承轉: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擴大了。隨着人口的持續增長,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形勢越來越嚴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呢?

第三部分 合理利用水資源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資源利用的成功之處

1、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應發展農業嗎?

答:不適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氣候,其餘多數爲熱帶沙漠氣候,常年乾旱少雨,不適合於發展農業

2、以色列如何將水資源由少變多?

答:1、開源:海水淡化;2、節流:採用噴灌與滴灌技術、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等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蹟中,對中國西北農業發展有何啓示?

答:採用噴灌與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探究二:解析鹹海的憂慮

1)鹹海憂慮什麼?

答:鹹海的面積不斷減少

2)導致這種後果的原因是什麼?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爲的原因,但主要是人爲的原因。主要是因爲人類無節制的地灌溉,特別是從鹹海的兩大入湖河流——錫爾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導致鹹海水量大減,湖面面積不斷縮小。

3)產生怎樣的後果?

答:使該地區大量動物滅絕,位於鹹海湖濱的城鎮出現飲水短缺問題,傳統漁業衰落等問題。

探究三:我國華北平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決措施

原因:

1.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是導致華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發展迅速,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程度。

3.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4.生態環境惡化,乾旱頻率加大。

解決措施:

1.加強對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2、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不足的根本途徑。

3、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積極推廣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術,如實行管道輸水、噴灌、滴灌。

探究四:調查陳埭水資源狀況(題目由各小組討論自行確定)

本節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人類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只是水資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勻,使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約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與人類活動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但科技進步又能對水資源的利用上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庫、海水淡化等,然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因此必須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途徑主要是開源、節流。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根據各地方的實際來採取開源節流等相應措施,才能令水資源“以少變多”,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八、佈置作業

小組合作性作業:陳埭水資源的調查報告

九、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資源及其分佈

1、水資源的概念:

廣義:包括水圈內的水量總體。

狹義:主要是指陸地淡水資源。

2、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的豐歉程度標誌:多年平均徑流量

3、世界水資源分佈不均

1)大洲:最多亞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

2)國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羅斯,我國居第六

3)我國水資源特點: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空間)

夏秋多,冬春少;(時間)

二、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2、水資源的質量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1)在科學技術較落後的時代,人類主要靠近自然資源豐富地區發展。

2)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發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資源豐富地區。

三、合理利用水資源

1、開源:

2、節流:

十、教學反思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方式的轉變。因此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整節課以“問題、案例”組織教學內容,又以“搶答、分析、討論等”活動組織、開展教學,“激活”地理教學,實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比較重視在分析水資源案例的過程中分析方法的掌握,作業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份陳埭水資源的調查報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