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

高一地理大氣的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要來源 ? ?

? 的能力 ? ?

自主學習的能力

? 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選擇性吸收;理解地面輻射是大氣熱量的主運用圖示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掌握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並且能夠用事實解釋自然界中的熱力環流 過程與方法 通過繪製大氣的受熱示意圖、熱力環流模式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通過熱力環流的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課外閱讀,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大氣對地球保溫作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品質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

運用圖示解釋風的形成

二、重點:

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的原理

三、教學難點:

大氣對不同波長的電磁波的選擇性吸收、熱力環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氣運動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熱力環流實驗器材 一課時:大氣的受熱過程 引入:

爲什麼“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學生討論)

山上溫度比地面低,這說明了什麼?(設問)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知道大氣的熱量來源。通過上一單元學習,我們瞭解了太陽輻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陽輻射又可分爲三個能量區,紫外區、可見光區、紅外區。

太陽的輻射能量到大氣層後,是怎樣把能量傳遞給大氣的?

板書: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圖表活動:結合下圖和表格分析

? 分別用紅色和藍色表示熱輻射的波長。紅色表示短波輻射,藍色表示長波輻射。? 根據資料思考:太陽輻射主要被大氣吸收還是地表吸收?爲什麼? ? 使大氣增溫的直接熱源是太陽還是地面?

? 在下圖中用 1、2、3

等數字按順序標出熱輻射從太陽、地面到大氣的主要傳導過程。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補充資料:大氣不同成分對長波輻射和短波輻射吸收的情況。

學生帖圖活動:

?

講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而不是太陽輻射

板書: 1 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地球保溫 思考: 大氣逆輻射的存在,對地面有什麼作用? 顯示圖: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熱過程比較

思考 :爲什麼月球表面晝夜溫度變化比地球表面劇烈得多?

板書: 2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雲層越厚,保溫作用越強。

小結: 由此可見大氣逆輻射的存在對地球起到了保溫的作用。但由於地球表面同一緯度或是高低緯度大氣所獲得的熱量有所不同,而熱脹冷縮是大氣十分顯著的物理特徵,所以必然會引起大氣的運動。大氣到底怎樣運動呢? 板書:

二、熱力環流

向。

這樣流動?

實驗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頁活動玻璃缸內空氣運動的方學生活動:把所觀察到的空氣流動方向畫出來 思考:爲什麼空氣會

講述: 假設這三條線是 abc 三地的三條等壓線。

思考: 1、在地面冷熱均勻的情況下,三地的大氣處於什麼狀態?

2、a 地受熱,bc 兩地遇冷時,大氣發生怎樣的物理變化?

3、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氣壓分別有什麼變化?等壓面隨之發生怎樣的變化? 4、此時,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是否還相同?這種氣壓差異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小結板書:

熱力環流形成的基本過程:地表的冷熱差異→大氣的上升運動→同一水平面的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

學生活動: 白天,陸地增溫快,海上增溫慢,夜間則相反,陸地冷卻快,海上較爲溫暖。海陸風是就是由於這種晝夜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熱力環流。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務:

.在書上圖 a 和圖 b 上標出晝夜海洋和陸地氣壓的高低。2 .一天之內,何時吹海風,何時吹陸風?

3.在圖 a 上,畫出白天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熱力環流,使之構成一個環流圈;在圖 b 上,畫出夜間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熱力環流,使之構成一個環流圈。4 .海陸風對海濱地區的氣溫有什麼調節作用?

小結板圖: 海陸熱力環流形成的基本過程

熱力環流

大氣運動最簡單形式

第二課時:大氣的水平運動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特點及對風向和風力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 通過分析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對方向的影響,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

通過風向和風力的動態變化圖,培養學生的動態思維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認識大氣與宇宙中所有物質一樣都是運動的,而且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 ? 運用圖示解釋風的形成二、教學重點

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特點及對風向和風力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地轉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風向變化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圖解動態分析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實驗工具

引入:有人說“鄉下的風,城裏的雨”,(請討論: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能解釋嗎?)(根據同學回答板圖熱力環流,上升氣流降溫、凝結成雲致雨)在板圖上指出空氣的水平運動即我們感受到的風

講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氣壓差異時,就必會存有一個力促使大氣由高壓流向低壓的運動,而這個力就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板書: 1 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如果沒有其他力的影響下,風向與氣壓梯度力的方向一致。顯示:

板書: 2 風向: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風向垂直於等壓線

思考: 但風一旦形成必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而在水平氣壓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風向如何呢? 實驗演示

用一小球拋向旋轉中的圓盤中心,觀察變化 小結:由於受地球的自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轉偏向力的加入下,風向不斷髮生偏轉變化,直到影響風向的兩個力的合力爲零時,風向就不再偏轉,而這時風向會如何呢

板書:受水平氣壓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平行與等壓線 轉折:但這種風只存在於高空,因爲在近地面,風向還會受到另一個力的影響,就是摩擦力的影響。在三個力的影響下,風向如何變化呢?

板書: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有一夾角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 35 頁活動

小結:

教學反思

對本單元中大氣的組成、大氣環流、大氣的水平運動等的原理和規律,需引導學生理清

各原理規律之間、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影響,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邏輯推理關係,真正地理解知識。所以在課堂教學中 是通過現實驗分析,引導學生形成聯繫實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讓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大氣的受熱及大氣環流的過程,並能在氣壓圖上正確地判斷風向。同時還需要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拓寬學生的思維與加強反饋練習力度,堅固學生在本單元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一些實驗的效果難於充分展示出來,所以本人建議課堂中實驗不宜太多,可能將一部分的實驗交由學生操作並可納入非紙筆考試部分。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二

篇一:河南省地理優質課一等獎《聚落》教案

義務教育教科書 地理八年級上冊 中國地圖出版社

第三章 居民與聚落

第三節 聚落

平頂山市第三中學

胡文豔 二〇一三年十月

聚 落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類型。2.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3.說出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比較法分析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聚落,瞭解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不同。

2.學會運用圖片或說明材料,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2.激發熱愛家鄉傳統民居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3.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難點:

1.聚落與環境的關係。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法】

圖片、資料分析法和任務驅動法

【學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課堂練習】

明智之選:從下列選項中選出最佳答案 1.城市居民主要從事的工作是 a.耕作業和畜牧業等 c.工業和服務業等 a.鄉村僅僅爲了居住

()

b.漁業和林業等 d.副業和養殖業等

()

2.關於鄉村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c.鄉村居民主要從事服務業 a.水源充足 c.資源豐富 讀圖答題: b.鄉村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 d.鄉村聚落晚於城市聚落的產生 3.下列因素中,不利於聚落形成的是

()

b.地形崎嶇 d.交通便利

4.讀聚落景觀圖,結合學習過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是

。5.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篇二: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第一節 區域和區域差異

(一)課標:瞭解區域的含義,以兩個不同區域爲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說出不同區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較區域差異的基本方

法,增強歸納探究能力的培養。

2、以我國的區域差異爲例,從地圖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

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探討區內整體性特徵和區際差異的形成原因。

3、瞭解東部季風區南方和北方的差異,瞭解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掌握分析地

帶性經濟差異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比分析,讀圖分析掌握比較區域差異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南北方對比體會人地關係協調統一。增強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強實現我國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並探討其原因,難點:比較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並探討其原因。歸納探究能力的培養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講述法、分析類比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第一節:區域和區域差異 一 區域和區域差異:

二、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三、中國三大自然區人類活動的差異

四、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五、中國三個經濟地帶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的生活與區域有關,我們經常聽說省、自治區、直轄市、流域、經濟區、自然保護區等名詞和反映區域的用語。

(提問)什麼是區域 ?區域是如何劃分的?如何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特徵? 一 區域和區域差異:

1、概念:區域——指一定範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實體;區域內自然、社會等要素間相互聯繫,使區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徵

2、特點(1)有一定的面積、形狀、範圍、級別、界線

(2)有明確的區位

(3)內部特徵相對一致區域的級別有高有低,劃分的指標也不盡相同

3、劃分指標 單一指標 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綜合指標 多種要素

思考:經濟區域、社會區域、文化區域的劃分是依據什麼進行的?

經濟條件產業結構、主要產業部門、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潛力與發展方向等 社會條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與宗教等 自然區域的劃分是依據自然特徵的差異來進行的?

自然條件 地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礦產資源等

4、區域差異:兩個或多個區域之間的差別。

5、區域研究的重點: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及其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影響;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聯繫。

6、區域研究的意義:爲選擇區域的發展方向、調整區域的產業結構提供依據。(第一課時)

二、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一)區域差異比較

區域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往往表現出相互滲透的過渡性特徵。區域之間的差異顯著,但區域內部則表現出相對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徵。

1、差異產生的原因:地理位置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依據、名稱地形,氣候、分區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非季風區

青藏高寒區

內部相對一致性。

3、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分界線與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線比較接近。青藏高寒區東部選取了3000米等高線作爲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青藏高寒地區 與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界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4、三大自然區的差異比較:地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礦產資源等東部季風區,從低緯到高緯,都以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爲主。瀕臨海洋,降水豐富,植被茂盛,河湖衆多,種植業發達。地處我國第二、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爲主。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位於我國的中高緯,深居內陸,空氣乾燥,以溫帶草原氣候和溫帶荒漠氣候爲主,降水量較少。該地區主要發展的是畜牧業和灌溉農業,水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青藏高寒區,位於中低緯度的我國西部地區。海拔高,日溫差大,太陽輻射強,有衆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亞洲衆多河流的發源地。自然帶的垂直分異顯著,以畜牧業和河谷農業爲主。

作業佈置:整理筆記,分析天津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要素。課後反思:

審覈人:

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第二節 區域和區域差異

(二)課標:瞭解區域的含義,以兩個不同區域爲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4、能夠說出不同區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較區域差異的基本方

法,增強歸納探究能力的培養。

5、以我國的區域差異爲例,從地圖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

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探討區內整體性特徵和區際差異的形成原因。

6、瞭解東部季風區南方和北方的差異,瞭解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掌握分析地

帶性經濟差異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比分析,讀圖分析掌握比較區域差異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南北方對比體會人地關係協調統一。增強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強實現我國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並探討其原因,難點:比較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並探討其原因。歸納探究能力的培養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講述法、分析類比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第一節:區域和區域差異 一 區域和區域差異:

二、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三、中國三大自然區人類活動的差異

四、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五、中國三個經濟地帶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提問)

三、中國三大自然區人類活動的差異

1、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

東部季風區,由於地勢相對低平,氣候溫暖溼潤,所以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這裏是我國最主要的農業區。該區聚落稠密,道路縱橫,是我國人口集中且經濟發達的地區。

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畜牧業歷史悠久,養育了許多遊牧民族。靠近季風區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區也有少量的灌溉農業分佈。面臨的問題是水源緊張,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日趨嚴重。

在青藏高寒區,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業,少數地區可以開展林

篇三:最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4.3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第三節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開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學。前兩節內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和宗教。本節主要講述聚落的形成於地理環境的緊密聯繫,在人文地理學中,聚落也被稱爲人口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爲典型的人文環境。作爲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受到來自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鄉村與城市的景觀差異是本節的重點。聚落是學生身邊具體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學方法設計上,可採用分組合作式的教學形式,啓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學情分析

由於收學生居住地的侷限性及已有知識儲備有限性的制約,故採用啓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配備大量的圖文資料,這樣的教學既鮮活生動,又形象直觀,有助於學生讀圖識文能力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從生活經驗出發列舉實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程標準要求

1、能夠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河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能夠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瞭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夠說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

2、能夠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瞭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2、學會作爲一名中學生,可以爲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做出什麼貢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於探究式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五、教學方法

教授法、討論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描述城市景觀河鄉村景觀的差別

2、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聚落的保護與發展

教學難點

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播放視屏:福州城市宣傳片《福州,你好》。

(聯繫生活實際,達到師生共鳴,吸引學生)

師:城市和鄉村,這些都是我們人類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爲“聚落”。今天我們就開始學習我們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板書】4.3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師:現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張圖片,他們各屬於什麼類型的聚落?

生:左邊是鄉村,右邊是城市。師:我們福州市區是屬於那種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師:對,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這兩張圖,是不是有很大的差異? 生:是的。

度這幾個方面思考,可以結合課本81頁圖4.12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圖。(思考30秒)我們來一起填一張表格,看看鄉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異。

師:那是什麼原因造成鄉村與城市的差異呢?現在我們來看一張圖片,他們在幹嘛? 生:他們在種田。

師:再看看其他三張圖片。

生:放牧、砍柴、養魚。

師:對,不同的生產方式,產生了不同的聚落類型,所以我們按照生產方式的不同,將鄉村分爲農村、牧村、漁村、林場。大家看書本81頁,拿起筆把第二段第一句劃下來。

【板書】鄉村與城市的差異

師: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們,從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務業和工業。

師:對。由於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又有較大的差異。

師:鄉村與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築,地形比較平坦。實際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條件,一般是先有鄉村聚落,然後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書】聚落與環境

師:我們來看一個問題,①②③三個鄉村聚落中,哪個更有可能演變爲城市?爲什麼?

生:1地,因爲1地自然條件比較優越。

師:是的,1地自然條件比較優越,位於河流的交匯處,便於把從2、3地匯聚來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來,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發展成爲更爲高級的聚落。那麼影響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請大家結合書本82頁回答。

生: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

師:聚落的形成於環境密切相關,一般來講,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於的地方比較容易形成聚落。請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佈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則少有或沒有聚落。自然環境不僅影響聚落的分佈,也會影響聚落的形態。下面我們來看兩張圖片,大家看看他們各是什麼樣的聚落形態?(用圖片分別演示類型)

生:略

師: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區聚集呈團塊狀,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條帶狀。(演示福州市區的遙感地圖)我們福州的聚落形態是團塊狀的呢?還是條帶狀的?

生:團塊狀。

師:對,福州市區的聚落形態是團塊狀的,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分佈和形態,聚落形成後,聚落的景觀也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徵。聚落要怎樣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呢? 【板書】

1、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分佈和形態(多媒體展示聚落的圖片:沙漠地區的自然景觀和建築特點、雨林地區的高架屋、我國黃土高原的窯洞、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

沙漠地區 雨林地區

我國黃土高原 北極地區

師:這些圖片分別反映了當地怎樣的自然環境特徵呢?

生:東南亞的溼熱,西亞的乾熱,黃土高原的乾燥,北極地區的寒冷。

師:很好,這些地區的建築與當地的氣候有一定的關係,是聚落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的條件。現在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填表格)

【板書】

2、聚落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

師:聚落不斷地在發展,傳統的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他們記錄了歷史的真是情況。有些聚落因其獨特等特徵被評爲世界歷史遺產,如水城威尼斯、我國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隨着鄉村向城市的轉化,人們應怎樣來發展和保護這些傳統的聚落呢? 【板書】

三、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

師:什麼是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羣和遺址。是人類的無價之寶,我們應該保護好他們,因爲一旦被破壞,就很難被修復,我們來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遺產。我們來領略一些世界文化遺產的美麗風光,思考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爲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風光、我國西遞和宏村的風光)師:文化遺產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產物,一旦破壞了,就難以恢復原樣。文化遺產應該如何保護以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爲例,對於傳統聚落中民居的開發與保護問題,有不同的觀點:

篇四:聚落教案

中圖版地理八年級上教案

第三章 居民與聚落

第三節 《聚落》 教案 1 2 3 作者簡介:李慶龍,男,1973年2月生,大專學歷,中教二級。1993年8月——2001年8月從事國小教學及管理工作,先後獲得過鎮級“優秀教師”,鎮級“先進工作者”和旗級“優秀教導主任”稱號,本人的教案及教學設計先後四次獲奈曼旗教體局教研室表彰。2001年9月-現在,從事中學管理及地理課教學工作。在地理教學中,努力探索一條讓學生樂學易記能理解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巧編詩歌法,深受學生好評。於2004年12月被奈曼旗教體局選拔爲“新課程地理優秀教學能手”。2005年3月26被旗教體局選定爲奈曼一中招聘高中地理教師的評委。4 篇五:七年級地理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學設計(精選)第三章第四節 世界的聚落

教學目標 2.3.維。

瞭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瞭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

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

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聚落的形態”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兩部分,主要講述聚落的形態、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以及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聚落分爲城市與鄉村兩大類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樣,但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着很大的協調適應性。世界文化遺產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爲我們研究人類的文明史,以及人類與環境間的關係,人地協調發展等有着重大的價值。故本節的重點是“聚落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係”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聚落形式是學生身邊具體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學方法設計上,主要採用了分組合作式的教學形式,啓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讓學生當小老師,向其他同學展示個人的想法和小組的討論結果。

課前準備: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接着學生按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課前準備提出要求如下:(1)蒐集城市與鄉村的不同景觀圖片,分析城市與鄉村有何差別;(2)蒐集民居建築圖片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料,分析形成建築特色的原因;(3)複習前面世界人口分佈知識,瞭解人口密集地區的地形。[導入新課] 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羣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麼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承轉] 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一] 講述“聚落的形態”,按以下步驟: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 我們看了這麼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麼,它們有何差別呢?

1.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啓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裏有

哪些好處?

[啓發] 教師可先啓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築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並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小結] 教師展示城市與鄉村差別表格:

2.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爲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佈,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並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着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三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城市化的含義及主要標誌;

瞭解城市化進程;

理解和掌握髮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應用城市化標誌判斷城市化;

培養學生利用地理數據、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認識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係;

明確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會經濟發展等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能夠辯證地看待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城市化含義;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難點:

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應用城市化標誌判斷城市化。

教學方法

1.運用啓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含義及三個主要標誌。

2.運用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區差異性。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從聚落的形成以及鄉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發展過程,由於用地規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斷擴大,就是城市發展過程,那城市化是什麼?這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一、城市化及其標誌

1.城市化的含義

學生活動:解讀“上海市的城市圖片及人口、用地變化圖”。

教師啓發:上海市在建設過程中,城市用地規模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討論: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

教師引導:結合以上結論,理解城市化的含義。

教師引導: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時,人口是否增加?

學生討論: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時,人口數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隨着增加。

教師啓發:通過以上例子,說明城市化有何含義?

學生探究:通過教師的啓發和引導以及學生的思考討論,從而得出城市化應該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這兩方面的內容。

2.城市化的標誌

教師提問:根據城市化的含義,要判斷一個地區是否正在城市化,可應用什麼標準來判斷?學生討論:根據城市化的含義,可以得出其三個主要標準即主要標誌爲: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以及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個標誌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指標。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學生活動:自學閱讀教材,討論後回答:18世紀中葉前,世界城市人口緩慢增長;自18世紀中葉到二戰階段,城市化加速發展,世界總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長很快;自二戰結束後到現在的第三個階段,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師提問:三個發展階段人口增長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探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承轉過度:在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異?

三、城市化的地區差異

教師引導:讀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6.19一些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圖以及右圖,如何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填表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

學生活動:對比探究。

教師總結:通過右圖來幫助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①國代表發達國家,②國代表發展中國家): 1.每一個年代,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國大,反映出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比②國大。

3.1960年~1980年間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速度與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長速度仍大於②國;1980年以前,②國城市人口比重緩慢增長,1980年以後快速增長,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於①國。

4.1980年以後,②國人口比重快速提高,遠大於①國的增長速度,而①國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繼續放慢。

結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6.19一些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圖,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得出:(1)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速度比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比農村人口的增長速度快;(3)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高中地理教案 篇四

高中地理教案

知識點:洋流。

教科書: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學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知識點:

1. 什麼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麼?以及洋流的分類。3. 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 4.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佈有哪些?試找出分佈規律。

重點:①洋流的分類②洋流的分佈與流向③洋流的影響 難點:洋流的分佈規律 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參與討論什麼是洋流,是怎麼引起的。解說:什麼是洋流?→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5分鐘)

第二步:圖文並茂,深入講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麼?→最根本的動力是太陽輻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而後帶動海水運動,產生現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海陸分佈和地球自轉帶來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10分鐘)。

洋流的分類→①洋流按成因分爲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風海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並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於風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爲密度流。補償流因爲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爲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爲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祕魯寒流屬於上升補償流。②按冷暖性質分爲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高,來自水溫低處,寒流,亦稱涼流,冷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低,來自水溫高處。③按地理位置分類:赤道流、大洋流、極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鐘)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區洋流流向是穩定的,不受季節影響,而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洋流的流向轉變均是受季風改變的影響。北印度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逆時針運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順時針運動;而中國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陸西北和東北季風影響,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流向向北。洋流系統:表層環流系統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爲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爲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赤道爲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爲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爲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風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爲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寒流。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稱爲南極寒流。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後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後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氣旋型大洋環流: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後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繞極環流: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週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爲環繞南極大陸一週的西風漂流,因本海區自然特徵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爲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爲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25分鐘)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溼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溼度。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於魚類大量繁殖,爲魚類提供誘餌。對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範圍擴大。世界洋流的分佈有哪些?

洋流的分佈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爲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20分鐘)

第三步:回顧知識點,有任何疑慮的向我提問。

課後總結:大部分學生能瞭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佈。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五

第一課時

教師 張俊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教學內容

稱述性知識

“亞細亞”和“歐羅巴” 亞歐大陸 亞洲的地理位置 時區與區時 程序性知識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徵。原認知知識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評價方法

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

教學資源

印刷資料 小測試題 多媒體資源 flash動畫 模型實物:

地球儀

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爲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範圍:9°w~66°e;緯度範圍:36°n~71°n。(2)全部位於北半球,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麼現在美國應該是什麼時間呢? 爲什麼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麼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1-2世界時區圖並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時,以北京(東八區)正午12點爲準。也可用數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地方時

講述 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爲當地的12點,並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時區及換算

講述 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爲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範圍是東經172.5°~西經172.5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閱讀 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爲什麼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什麼是“區時”?

4.我國採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裏? 點撥:

拓展訓練 我國一艘遠洋貨輪,從上海出發,東渡太平洋到美國洛杉磯,5月1日6點鐘越過日界線後,當地的日期和時間是多少?

答案:4月30日6點

教學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瞭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瞭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如何換算時區及區時。

作業佈置

1、p3活動

2、小檢測題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4.時區

十、課後記

附小檢測題二.

綜合題:

1.讀圖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爲

a________洲 b________洲 c_______ 洋d________洋 e________海峽

(2)從圖中可以看出,東南亞位於________ 洋和________洋之間,北連________洲,南

臨________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讀圖填圖題

(1)國家:b是________(2)讀圖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名稱 i ________海 j________海(3)本地區面積不大,但國家衆多,海岸線十分________。

(4)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是:北臨_______洋,西瀕________洋,南靠________海。

其緯度位置爲大部分位於________(緯線)和________之間,處於________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