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一

[課程標準分析]

這是課程標準中“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條標準的要求。分析這條標準,其中包含的具體要求如下:

1、閱讀圖表資料,瞭解全球氣候的變化週期,並據此歸納各時期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

2、閱讀圖表資料,瞭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3、根據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不必具體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但在教學中要強調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加劇作用。

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週期。並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順序是:

(1)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不同時間尺度下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以閱讀的形式解釋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2)圖文結合案例說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以“活動”的形式預測其它可能影響。

(3)以角色模擬的形式說出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以“活動”的形式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2、教材的順序和要求與課標要求、學生認知規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組教學的順序——先由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的例子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認識的_,探究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爲原因,推測其可能影響,最後尋找解決措施。

[學生基礎分析]

(1)學生對太平洋島國的遷移、南極企鵝的生存問題等事件比較感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選取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的事例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所需要具備的時間、空間概念和跨度還不夠。

(3)學生學習本課時內容可能遇到的障礙有: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只考慮人爲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歸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可能影響不夠完整,尋找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維教學目標]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徵,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週期,說出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

②舉例說明全球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③舉例說出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的對策。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的氣候資料,並將氣候變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在地理學習過程中。

②通過閱讀圖表,歸納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週期和規律。

③通過閱讀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中模擬曲線(灰色)和實際氣溫變化曲線(紅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爲原因起了加劇的作用。

④推測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代表性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去發現問題,並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探究解決目前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與對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

②培養學生能時時刻刻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

③培養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積極地適應自然規律,並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觀念。

④使學生關注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重難點突破]

1、通過閱讀圖表歸納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的週期和特點。

2、結合“水循環”知識和農業生產和氣溫、降水之間的關係分析得出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引導學生從原因中去尋找措施,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即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得出氣候變化的緩解對策、適應對策和根本對策。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讀圖歸納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平臺、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設計

[展示資料,設疑導入]

(投影)珠峯、島國圖瓦盧美麗海岸線、企鵝照片

1、據新華社瀋陽2003年9月14日電(記者張玫、沈科)中國科學家測量發現,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峯峯頂覆蓋的千年積雪30餘年來正在不斷融化變薄。使珠峯的雪面高程33年持續下降了約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了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這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南太平洋小國目前正面臨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3、據報道,南極地區的阿德利亞企鵝數目從1975年的1。5萬對減少到目前的9000對左右。你們知道這與什麼因素有關嗎?

提出問題:這是爲什麼?

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全球氣候變暖”——這不是一個新名詞,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現在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有把“全球氣候變化”的來龍去脈弄得清清楚楚的意願。

[問題探究1]:是否自地球誕生以來全球氣溫就在不斷上升呢?

展示資料:據資料考證,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比現在暖和得多,那裏生存着許多熱帶和_帶動植物。熱帶標準動物——大象幾乎隨處可見。因此,當時得河南省稱爲豫州,“豫”字形象比喻爲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直到現在,河南省仍簡稱“豫”。

展示圖片:重慶梁平縣發現的第四紀冰川遺址

展示資料:我國樓蘭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樓蘭人的遷移,降水的減少;

②政治軍事的原因:當地有古羅馬軍隊的遺民;

③地質原因:樓蘭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爲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兩個湖泊,造成下游來水的減少。

得出結論:在漫長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例如有個時期緩慢地變暖或變冷;有個時期緩慢地變幹或變溼,這種變化稱爲氣候變遷。

教師講解:二十多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冷暖乾溼相互交替,變化的週期長短不一。

受太陽輻射的變化、下墊麪條件的改變、大氣環流的變化等自然原因的影響,地球氣候是在不斷變化的。現代的氣候類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氣候變化長河中的一個發展階段。

充分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地理事物與現象,該事物或現象與其認知產生了衝突,激起學生尋找地理規律的認知_。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圖片和資料

展示圖片:①廬山山頂的“飛來石”;

②熱帶地區的冰川遺蹟;

③U型谷與V型谷。

資料:在地球歷,曾經發生過三次大冰川時期,這三次大冰川之間的時間間隔大約爲三億年左右。在兩次大冰川期之間是間冰期。大冰川期氣候寒冷,間冰期氣候則較溫和。在間冰期裏氣候也是波浪式發展變化的。

(一)地質時期(距今22億年—1萬年)的氣候變化,曾反覆出現過3次大冰期,氣溫呈下降趨勢;大冰期之間爲間冰期,氣溫呈上升趨勢。

建議:大家在以後的旅行或者遊覽路途中也會發現一些可以證明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的例子哦。到時候大家就可以給別的遊客當導遊來解說了。

對於距離學生時空非常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以展示生動靈活的資料和直觀典型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的難點。

第二步:

提問:我們發現現在我們全球的氣候是處在比較溫暖的間冰期。是否處在間冰期的話全球氣溫就在不停的上升趨勢中呢?導致了現在所謂的“溫室效應”?

引導學生閱讀圖2。25“過去一萬年的氣溫變化”及右邊的小字部分,歸納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規律和特點。

(二)歷史時期(一般指1萬年左右)的氣候變化,氣候仍然是波動的,有時爲溫暖時期,有時爲寒冷時期。呈波動上升趨勢。

古氣候變化對中國人類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對世界人類的文化和經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展示圖片:歷,北方牧民因氣候變冷而週期性南遷

對於距離學生時空比較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結合歷史事件,並展示生動靈活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上的難點。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釋他們在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三步:

讀圖分析:氣溫變化曲線說明了氣候不斷變化的事實。再請大家看圖2。26,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三)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

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能力

[過渡]:從時間上看,這三個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有什麼關係呢?

[小結]: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在不同的時間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區也是不同的。

使得學生初步建立地理時空跨度大、時空變化複雜的思維。

第五步:

請大家觀察P50“活動”中的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

①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

②你能從圖中發現什麼?

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通過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掌握並鞏固讀圖的方法:先讀圖例或者座標,然後分析具體內容。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爲原因起到了加劇的作

用(工業革命之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在不斷增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趨勢加劇)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繪製熱力環流過程圖並說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運用熱力環流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難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二)新課教學

1、溫故知新:

①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哪裏?

②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觀察熱力環流的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展示實驗。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爲什麼會這樣飄動?

3、探究熱力環流過程:

①引導學生分析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時,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相等。

②分析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垂直運動。

③分析空氣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④引導學生觀察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得出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指出空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4、揭開懸念:

再次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判斷歌詞中的風向正確嗎?

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繪製圖示,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

(三)拓展提升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並提問:大氣污染的工業應該怎樣佈局?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

熱力環流過程:太陽輻射→冷熱不均(熱力)→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水平運動課後探究:

創設情境、製造問題: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高一地理教案模板 篇三

城市空間結構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教材把城市是作爲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位因素,而本節把城市作爲一個區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於分析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類型並能夠舉例說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的影響。

(2)瞭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分佈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和變化,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城市三種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佈規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瞭解,但對於城市功能分區瞭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緻。對於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1--2課時

高一地理教案 篇四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

第1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亞洲的位置、範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並分析其相互關係。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於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裏”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範圍、邊界。

那麼,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於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爲什麼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範圍》)

前後7人爲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爲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並報出自己的方位,並按與亞洲的相鄰關係調整前後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爲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於哪個國家的領土範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徵的學習通常要分爲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裏最重要的自然特徵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裏,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裏有什麼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裏了嗎?

[複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麼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麼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麼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後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徵(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採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爲海平面,腰部爲海拔2000米,頭部爲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麼特點?(地形複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瞭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座標和水平座標標註在圖上就成爲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衆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裏?(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恆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三、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第2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徵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佈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徵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係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徵。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係,分析氣候特徵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準備:地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繫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複雜的氣候: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連雲港的氣候有什麼特點?

海洋性氣候,溫和溼潤,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爲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P7“亞洲氣候類型圖”)

1、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麼?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2、觀察其中分佈範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佔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佈在亞洲中西部。

3、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4、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並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5、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於大氣降水。

6、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於赤道附近馬來羣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佈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麼關係?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展示有關乾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農業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於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8、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佈範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麼特點?

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佈最廣。

過渡:爲什麼會形成這麼複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爲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係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係)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活動】

展示非洲氣候圖P9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佈有什麼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爲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佈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爲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板書設計:

複雜的氣候: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溫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五

一、課標以及課標分析

1、課標要求:以某種自然資源爲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2、課標分解:①什麼是水資源?衡量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標準是什麼?②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的時空分佈?③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各怎樣影響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④水資源數量、質量如何對人類的生產活動產生影響⑤如何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

二、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水資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②運用圖表說明我國和世界水資源時空分佈特徵。

③說明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④瞭解水資源面臨的問題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圖片,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②通過案例分析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過開展小組合作作業,倡導合作探究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樹立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②增強學生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

難點: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學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6人一組,共10組。

2、預習教材內容,按課本的活動和案例要求,由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3、蒐集陳埭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問題、如何解決等)。

(二)新課導入:

用一張圖片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沒有水就不能“活”)

(三)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佈

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居住的星球有液態水的存在。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那麼什麼是水資源呢?請同學閱讀書本上的第一部分內容,然後談談你對水資源的理解。

學生回答: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問:這些淡水資源是不是全部能爲人類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類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教師總結:可見,陸地上的淡水資源本來就比較有限,加上這些淡水資源並不能全部爲人類所開發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實際上嚴重缺水。那麼這些水資源是如何分佈的呢?如何判斷一個地方水資源的豐歉程度?請同學接着看第一部分的內容,稍後進行搶答。

一、判斷題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和蒸發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二、讀《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

(1)從大洲看,哪個大洲最多?哪個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個大洲?

答: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樣排序的?

答: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問:爲什麼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卻比南美洲少呢?

答:雖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發量卻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導出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發量

三、讀《中國水資源分佈圖》搶答

1)、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佈狀況

答: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2)、我國水資源時間分佈狀況

答: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3)、導致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風、地形條件的影響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發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佈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範圍看: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說,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佈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承轉:由於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因此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很大。它的數量跟質量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由於水資源的分佈存在地區差異,從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晉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爲1200~20xxmm,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徑流量自西北山區向東南沿海遞減,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部西北部流域中上游地區是多雨徑流豐富區,水資源豐富,而在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下游沿海地區降水徑流少,水資源較貧乏。加上晉江工農業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導致晉江的水資源嚴重短缺,部分城鎮(如陳埭)出現了嚴重的用水問題。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十分密切。

問: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表現哪些方面呢?

答: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問: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如何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

答:1、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同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

2、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同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

在不同的時代,水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請同學閱讀教材P67,圖3.1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回答:

(1)20xx多年前,羅馬人用輸水渠,引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靠近哪裏發展?

答: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沿河湖地區分佈

(2)1870年美國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體發展農業生產,生產規模有什麼變化?農業生產分佈向哪裏發展?

答:採用地表水,生產規模變大;農業生產開始向有豐富地下水的地區分佈

(3)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水淡化技術發展使人類生產活動的範圍擴展到哪裏?

答:水資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區

(4)從這個變化過程中,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答:在科技較落後的時代,人類生產活動主要是靠近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隨着科技的發展,拓展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人類生產在沒有自然資源的地區同樣得到發展。

教師總結:可見,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小。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隨着工業的發展,水資源的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就有陳埭的“水污染”事件。課前曾佈置同學去搜索相關的資料,接下來我們請部分小組來分享他們的成果。分析陳埭水資源問題及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

(學生上臺進行資料交流)

教師總結:可見科技進步、工業發展的同時,雖然給人類帶來了物質上的收穫,但是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增加,過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劇了水資源短缺。

承轉: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擴大了。隨着人口的持續增長,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形勢越來越嚴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呢?

第三部分 合理利用水資源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資源利用的成功之處

1、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應發展農業嗎?

答:不適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氣候,其餘多數爲熱帶沙漠氣候,常年乾旱少雨,不適合於發展農業

2、以色列如何將水資源由少變多?

答:1、開源:海水淡化;2、節流:採用噴灌與滴灌技術、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等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蹟中,對中國西北農業發展有何啓示?

答:採用噴灌與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探究二:解析鹹海的憂慮

1)鹹海憂慮什麼?

答:鹹海的面積不斷減少

2)導致這種後果的原因是什麼?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爲的原因,但主要是人爲的原因。主要是因爲人類無節制的地灌溉,特別是從鹹海的兩大入湖河流——錫爾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導致鹹海水量大減,湖面面積不斷縮小。

3)產生怎樣的後果?

答:使該地區大量動物滅絕,位於鹹海湖濱的城鎮出現飲水短缺問題,傳統漁業衰落等問題。

探究三:我國華北平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決措施

原因:

1.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是導致華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發展迅速,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程度。

3.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4.生態環境惡化,乾旱頻率加大。

解決措施:

1.加強對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2、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不足的根本途徑。

3、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積極推廣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術,如實行管道輸水、噴灌、滴灌。

探究四:調查陳埭水資源狀況(題目由各小組討論自行確定)

本節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人類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只是水資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勻,使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約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與人類活動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但科技進步又能對水資源的利用上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庫、海水淡化等,然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因此必須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途徑主要是開源、節流。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根據各地方的實際來採取開源節流等相應措施,才能令水資源“以少變多”,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八、佈置作業

小組合作性作業:陳埭水資源的調查報告

九、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資源及其分佈

1、水資源的概念:

廣義:包括水圈內的水量總體。

狹義:主要是指陸地淡水資源。

2、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的豐歉程度標誌:多年平均徑流量

3、世界水資源分佈不均

1)大洲:最多亞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

2)國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羅斯,我國居第六

3)我國水資源特點: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空間)

夏秋多,冬春少;(時間)

二、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2、水資源的質量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1)在科學技術較落後的時代,人類主要靠近自然資源豐富地區發展。

2)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發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資源豐富地區。

三、合理利用水資源

1、開源:

2、節流:

十、教學反思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方式的轉變。因此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整節課以“問題、案例”組織教學內容,又以“搶答、分析、討論等”活動組織、開展教學,“激活”地理教學,實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比較重視在分析水資源案例的過程中分析方法的掌握,作業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份陳埭水資源的調查報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2、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4、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個概念的關係,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繫,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2、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繫。

3、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人口遷移的概念、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

播放錄象:我國民工流動、伊拉克戰爭難民移動引入本節課題

[學生閱讀]

回答問題:

①人口變動的原因是什麼?

②什麼是人口遷移?

③短期旅行、農民秋收後到城市打工、去商店買東西是否是人口遷移

提示:人口遷移是指變更定居地時間爲長期或永久,人口遷移≠人口流動③中的現象都是人口流動。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1判斷是否爲人口遷移?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展示] ①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圖

②遍佈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③我國當代人口遷移

[承轉]①②爲國際人口遷移,③爲國內人口遷移,引入人口遷移的分類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2判斷哪些爲國際人口遷移,哪些爲國內人口遷移?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承轉]人口遷移類型多種多樣,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是什麼?引入下一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學生閱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問題: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是什麼?推力與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展示案例]美國的人口遷移

探究問題:①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麼?

②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麼?

[討論回答] 20世紀60-70年代由於東北部老工業區環境惡化,西部和南部環境優美,新興工業發達;20世紀70年代後,隨着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出現了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的現象。

[承轉]從以上分析:引起美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環境生態因素。

[閱讀回答] ①自然環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

②什麼是環境移民?三峽移民是否爲環境移民?

答案:拉力爲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資源豐富;

推力爲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由生態環境條件惡化而引起的移民稱爲“環境移民”或“生態移民”。三峽移民並不是環境移民,因爲環境移民是被迫的,結果都是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舉例:圖瓦盧舉國移民新西蘭。

[承轉]自然條件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是通過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來實現的。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閱讀課本]回答:

①經濟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別是什麼?

②經濟因素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並舉例。

答案:拉力爲經濟水平高,遷入率高。推力爲經濟落後,遷出率高

表現: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佈局,區域的大規模發展,交通運輸

[展示資料]深圳-年輕的特區城市、三峽工程建設、西部大開發

提問:造成的人口遷移分別受哪個因素影響?

答案: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佈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活動參與]學生閱讀課本活動要求,看圖分組討論:

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的流動方向?

②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方向:從內地向沿海,從農村向城市,從山區向平原——從經濟發達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

原因:①我國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長期處於剩餘。

②城鄉之間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遷移的根本。

③國家政策允許人口遷移。

[閱讀提問]閱讀課本材料:我國當代人口遷移、戰爭與巴爾幹人口遷移

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人口遷移與巴爾幹地區的人口遷移分別是有什麼因素引起的?

答案:國家政策、戰爭即政治因素。

[自主學習] ①社會文化因素表現在哪些方面?

②下列現象分別屬於哪個方面?

A科技人員出國留學 B印巴分治 C老張到深圳去和兒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活動參與]閱讀課本活動要求,討論回答:

①世界人口遷出國和遷入國有什麼特徵?(遷出國都是發展中國家,遷入國都是發達國家)

②造成這種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發達國家經濟發達,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剩餘。主要受經濟原因影響。)

③在20世紀80年代後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經濟因素)

[小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態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在以上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帶來怎樣的影響?討論回答:

對人口增長和分佈產生巨大影響;對人口結構產生影響;對經濟、文化發展深遠影響;同時對城市的環境、交通、住房等產生影響。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並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

①範圍:23°26′N―23°26′S

②週期:一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過程,並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並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夏至日,6月22日前後,

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冬至日,12月12日前後。

⑤易混淆的概念:迴歸年與恆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迴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並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範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麼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爲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並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爲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爲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