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記念劉和珍君》精品語文教案【多篇】

《記念劉和珍君》精品語文教案【多篇】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一

紀念劉和珍君

魯迅

[教學目標 ]

1、讓學生瞭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八”慘案的教訓,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2、掌握課文是以作者的悲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動政府)作爲貫穿全文的線索;重點理解一些關鍵文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

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

關鍵文句的理解。

[媒體設計]

計算機或幻燈機和錄音機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藉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並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爲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後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願羣衆開槍,並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餘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在這一慘案中,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學生、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遇難了!(板書:劉和珍)。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衊、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在“劉和珍”的板書前加“記念”,在後加“君”。)

二、指導預習。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並重點給下列加點的漢字注音:①洗滌(dí);②憚(dàn);③攢射(cuán)、屍骸(hái)

2.本文題爲《記念劉和珍君》,記念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蹟?

3.用一句話分別概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4.劃出課文中的疑點。

(以上預習力爭在20分鐘內完成)。

三、研習新課。

1.讓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師板書:

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敘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讚頌。

2.集體閱讀一、二部分,討論:

文章爲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爲什麼要反覆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覆說“無話可說”?

學生回答,教師幫助總結: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可曾爲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願;“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記念的願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爲“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爲什麼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又怎麼能說出話來呢?

殺人者個個臉上帶着血污,依然在橫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還在這樣的世上活着”的人們,該怎麼辦呢?“三•一八”雖然纔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要寫一點東西,揭去“許多東西的人相”,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並非人間勺有必要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土的鮮血。

3.讓一名同學讀第三部分,要求同學們考慮並回答記念了劉和珍哪些事蹟,從這些事蹟中認識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教師先聯繫課文開頭寫劉和珍的內容“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後和學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個重轉,強調“銷行寥落”中她“預定全年”的與衆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

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內容:“不爲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此校長是楊蔭榆,是依附於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於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於鬥爭的精神;和“我”見面,“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溫和”,表現了劉和珍的善良與和葡;“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4.集體閱讀第四、五兩部分,然後重點抓住第四部分“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瀑徒’”這兩句;在第五部分重點抓住“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確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明確作者意在諷刺揭露段祺瑞執政府的野蠻暴行,使歷史上“中國軍人屠戮婦嬰”和“八國聯軍懲創學生”都相形遜色!

四、小結。

作者記敘劉和珍的事蹟,表現了劉和珍的優秀品質,抒發了對劉和珍被槍殺的無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動文人的中傷,追敘劉和珍的遇難情景,抒發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殺人者的悲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這條感情線索貫穿全文,圍繞着“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幾個部分的內容,使之形成有機的整體。

五、佈置作業 。

1.複習課文,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閱讀第六、七兩部分內容,探討其深刻含義。

第 二 課 時

一、抽查背誦情況。

二、討論分析課文第六、七兩部分。

明確: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願不是一種有效的鬥爭形式,爲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運用陶潛詩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師友、愛人”的悲悼“這也就夠了”,因徒手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生影響,儘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集體閱讀第七部分的內容,重點討論第2段的第2句話。明確: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爲”,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滿激情的朗誦後,明確這一段中的兩層意思:一般的民衆,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鬥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進而明確,這是從烈士死難對於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這一段文字寥寥,卻充滿着感奮之情。

文章是寫完了,然而,言已盡而意無窮。作者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作結,請同學們背誦文章的第一部分,考慮與開頭一部分中哪句話相呼應。明確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三、重點理解關鍵文句的旨意。

①“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確:“直面”中的“面”是動詞,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迴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別爲“以……爲哀痛”的人和“以……爲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劉和珍等革命青年。她們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並正在爲光明的到來而奮鬥,所以又是“幸福者”。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明確:根據上文,緣由有兩個方面,一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一是反動文人的惡毒誣衊。在這白色恐怖下,人們還怎敢說話呢?但沉默後的結果將會怎樣?作者列舉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發”纔是唯一的出路。

③“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明確:“中國人”泛指中國人。“向來”、“不憚”、“最壞”等詞語,表明作者對自己的觀點的執着和自信。

四、總結。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爲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爲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板書:感情線索:悲、憤、激勵。

五、佈置作業 。

《記念劉和珍君》優秀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3.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通過播放錄音,教師範讀使學生掌握語句的抑揚頓挫,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通過齊讀、默讀、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在閱讀中加深理解。

2.討論法。結合具體文段,給學生設置若干個思考題,指導學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課文下面的註釋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

3.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敘、議論、抒情融爲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硝煙我們仍依稀可見,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側言將永難磨滅,不幸以身殉職的三位記者我們將沒齒難忘。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爲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課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們定將受益匪淺。

板書:記念劉和珍君

二、重點講析——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爲_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__,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羣等,都高舉着紙旗,呼喊着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衛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羣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_“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爲,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敘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設疑討論——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提問:從文章的題目看,“記念”說明本文是一篇記人敘事類的文章,“劉和珍君”是本文敘述的主體。同學們,你們以前一定寫過不少此類文章,你們一般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的呢?

學生回答:一般是通過敘事來凸現人物形象,另外還要交代事件的緣由和結果。

(放錄音,讓學生帶着自己已往的經驗,採用邊聽邊勾畫、做標記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體思路)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板書:記敘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板書: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板書:教訓意義

教訓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板書:總體思路

四、典題拓展

板書:局部思路

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爲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爲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爲“造化又常常爲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爲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爲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說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爲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着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爲“__”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爲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邏

憎輯

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敘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爲“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溫和”,其意蘊是說,世上哪有這樣的“__”?爲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爲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溫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着悲憤的心情追敘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生前時

詳寫遇難經過遇害間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請願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提問:如何體會作者的匠心?

明確:從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羣衆鬥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頌揚。也不否定一切,把慘案當作無渭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鬥爭地位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改變鬥爭方式。他在l926年就提出“血戰”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確實是遠見卓識。思路從寫否定的一面又轉向寫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後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3.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通過播放錄音,教師範讀使學生掌握語句的抑揚頓挫,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通過齊讀、默讀、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在閱讀中加深理解。

2.討論法。結合具體文段,給學生設置若干個思考題,指導學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課文下面的註釋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

3.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敘、議論、抒情融爲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硝煙我們仍依稀可見,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側言將永難磨滅,不幸以身殉職的三位記者我們將沒齒難忘。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爲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課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們定將受益匪淺。

板書:記念劉和珍君

二、重點講析——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爲*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羣等,都高舉着紙旗,呼喊着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衛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羣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爲,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敘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設疑討論——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提問:從文章的題目看,“記念”說明本文是一篇記人敘事類的文章,“劉和珍君”是本文敘述的主體。同學們,你們以前一定寫過不少此類文章,你們一般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的呢?

學生回答:一般是通過敘事來凸現人物形象,另外還要交代事件的緣由和結果。

(放錄音,讓學生帶着自己已往的經驗,採用邊聽邊勾畫、做標記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體思路)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板書:記敘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板書: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板書:教訓意義

教訓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板書:總體思路

四、典題拓展

板書:局部思路

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爲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爲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爲“造化又常常爲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爲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爲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說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爲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着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爲“暴徒”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爲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邏

憎輯

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敘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爲“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溫和”,其意蘊是說,世上哪有這樣的“暴徒”?爲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爲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溫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着悲憤的心情追敘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生前時

詳寫遇難經過遇害間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提問:如何體會作者的匠心?

明確:從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羣衆鬥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頌揚。也不否定一切,把慘案當作無渭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鬥爭地位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改變鬥爭方式。他在l926年就提出“血戰”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確實是遠見卓識。思路從寫否定的一面又轉向寫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後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覆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並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爲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於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爲,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爲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爲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啓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爲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着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爲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爲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爲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裏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引導學生理解詞中典故的內涵,品析詞人在一連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品味本詞蒼涼悲壯的意境,鑑賞詞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詞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標 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理解典故的內涵和用意。

教學難點 感知詞人辛棄疾的抒情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讀

1、導入新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滿江紅》)眼看着宋徽宗、欽宗被俘,親歷着金兵南下的鐵蹄,嘆息着南宋統治者的偏安一隅,經歷着南渡的狼狽不堪。悲憤成爲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懷古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寫作背景:辛棄疾的時代是一個迫切需要英雄的時代,而又是一個無法給英雄提供舞臺的時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滿機遇與希望,而又不斷失望與惆悵的一生,下面四句話概括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齊讀:英雄暮年六十六歲壯心不已, 掌權宰相草率北伐爲己私利, 四十三年恥辱依然清晰記憶,高唱收復失地豪邁悲壯歌曲。

3、緊抓標題。

京口:古城名,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蘇鎮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樓,今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

懷古:懷古題材的詩詞,懷古傷今。

引導學生回顧懷古題材的結構:臨舊地——思古人——憶古事——抒已懷。

二、初讀

1、自由讀: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大聲誦讀這首詞,讀通讀順。

2、指名讀;

(1)停頓,封狼居胥 根據課下注釋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釋劃線詞語的含義。

英雄無覓 尋找。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英雄業績。

尋常巷陌 普通。

金戈鐵馬 精銳部隊

元嘉草草 草率

贏得倉皇北顧 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3)倒裝句:無覓英雄孫仲謀處。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古人爲了押韻,產生了倒裝現象,而我們今人要按照正常的語序來理解句義。

3、齊讀。

古人云:一登高樓萬古愁。

(1)詞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主旨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3)這種情感是用什麼手法體現的?

運用典故。

三、細讀

1、明典故——瞭解事典語典。

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劉勰《文心雕龍》),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詩詞中對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語警句的引用,前者稱事典,後者稱語典。它常用較少的詞語拈指古事或古語以表達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說、明說的話用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詞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請結合註釋,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確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嘗試對這些“古事”進行簡單概括。

教師示範:孫權,置鎮京口,雄踞一方(儘量用動賓短語概括事件)。

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的內容。

古 人 古 事

孫 權 置鎮京口,雄踞一方

劉 裕 起兵北伐,建立劉宋

劉義隆 草率出師,倉皇而逃

拓跋燾 率兵追擊,建立行宮

廉 頗 一飯鬥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請同學們任選一典故,談談你從這些典故中讀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結合文本和註釋,抓住體現作者情感態度的字詞,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內容。)

懷古人物

情感態度

寫作意圖

(1)孫權

抓稱呼——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稱人稱字,以示尊敬。孫權,東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爲江東之主。孫權始置鎮京口。孫權以江東區區之地,抗衡曹魏,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抓稱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稱之,讚頌孫權,表達對他的敬仰。

抓關鍵詞——千古江山。“千古”,照應題目“懷古”,富於時代感;“江山”,可實指京口之江山,虛指天下之江山。“無覓”,英雄已逝,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的英雄。“風流”,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小結: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儘管物換星移,滄桑鉅變,舞榭歌臺,遺蹟淪湮,然後他的英雄業績和千古江山相輝映。這兩句歌頌、追慕英雄及其功勳業績,流露出江山依舊、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悵之感,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孫權:仰慕歌頌(情感態度) 嘆爲英雄後繼無人(意圖)

(2)劉裕

抓稱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出生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稱乳名,特指嬰兒初生時家長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於家庭成員和較親密的人中之間的稱呼。直接稱呼劉裕小名,可見京口百姓對劉裕的親切、自豪之感。劉裕出身於“尋常巷陌”,以京口爲基地,先後對內平定了孫恩和桓玄,消滅了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代晉自立,建立了劉宋政權。

抓關鍵詞——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爲尋,倍尋爲常,形容窄狹。引申爲普通、平常。巷、陌,這裏都指街道。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裏指代精銳的部隊。氣吞萬里如虎: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串講: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陽照着那些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這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一直以來爲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令一心收復失地的辛棄疾羨慕不已。以寄奴稱呼劉裕,既有追慕劉裕馳騁沙場、氣吞胡虜的威風凜凜,又有憧憬當世能有英雄如劉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勳。

劉裕:敬仰讚美(情感態度) 表建功立業雄心(意圖)

(3)劉義隆

抓稱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劉義隆雖爲劉裕之子,卻無乃父雄風,他主政期間曾三次北伐,而無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後一次北伐,剛愎自用的他輕信王玄謨之策,草率出師,結果以慘敗告終。其實,當時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並不佔明顯優勢。倘能精心策劃,謹慎用兵,雖未必能實現統一大業,然而收復部分失地,是極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於事功而輕啓兵端,結果卻是各路大軍悉數潰退,不僅沒有取得預期勝利,反而招致拓跋燾的大舉南侵,最終使得兩淮慘敗,胡馬飲江,國事從此一蹶不振。《資治通鑑》裏記述元嘉北伐慘敗後,評價說:“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 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抓關鍵詞——草草: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爲草率馬虎。 贏得:落得,剩得。 倉皇:驚慌失色,狼狽不堪。北顧: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敗時賦詩云:“北顧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現實,借古諷今,藉此事詠歎當時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在符離兵敗事。以古鑑今,用劉義隆草草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作爲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鑑。他提出了“金國必亂必亡”,“更須二十年”這一積極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棄疾在語重心長地告誡朝廷當權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間幾次北伐,由於“草草”從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壯舉,卻只落得“倉皇北顧”的慘淡。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詞人的擔心三年後就得到了驗證:韓侂冑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結果一敗塗地。用元嘉正式年號,具有反諷意味,曲折隱晦地表達了他對劉義隆草率出兵的極度不屑和諷刺,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以及對當時國事的深深憂慮。

劉義隆:不屑諷刺(情感態度) 勸爲政者勿草率(意圖)

(4)拓跋燾

抓稱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音譯,這是蔑稱或仇稱。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後,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後改爲祠廟,稱佛狸祠。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於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麼神,對普通百姓來說,是無關宏旨的。當地的百姓已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不會審查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當前的金人入侵聯繫起來。

抓特寫鏡頭——憶:四十三年前 烽火揚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復故土,告誡南宋早日收復故土。 望:四十三年後,一片神鴉社鼓。 悲:百姓鬥志鬆懈,擔憂百姓安於異族統治,民族意識模糊。

抓關鍵詞——望中猶記,不禁回憶,卻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卻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爲渡江基地,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還有金主完顏亮的身影。佛狸祠是兩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跡象徵,也是漢人恥辱之象徵。歷代文人詠“佛狸”帶有深深的敵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棄疾更是對“佛狸”所代表的異族侵略者深惡痛絕,他寫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 血污,風雨佛狸愁”。在佛狸這個稱呼裏,對敵寇的刻骨仇恨、對時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對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失望交織。

拓跋燾:恥辱悲哀(情感態度) 諫爲政者勿忘卻(意圖)

(5)廉頗

借古人爲自己寫照,形象飽滿、鮮明,比擬貼切、逼真。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於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鬥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爲“數困於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係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

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於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於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矇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稼軒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後他又被韓侂冑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的慨嘆,再回過頭來體會作此詞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歎於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頗聯想到自己,雖和廉頗一樣都有着報國殺敵的愛國熱忱,但是最終還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頗也悲嘆自己。但是廉頗尚還有人來問,然後自己卻無人過問帶兵打仗之事,從而表達了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痛和憤慨。

廉頗:同情悲嘆(情感態度) 望爲政者用人才(意圖)

4、探典故

(1)從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辛棄疾?

這首詞通過追懷往古、臧否人物表現出對人生的深刻透視,以及壯心不已、知其難猶奮力爲之的人生價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評歷史,借古論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引發聯想,創新意境;簡潔精煉,內涵豐富。

四、美讀

1、全詞總結:

層次:英雄難覓——現狀堪憂——我心未老。

情感:對英雄建功立業的景仰,對英雄風流不再的惋惜——對朝臣盲目出兵的擔憂,對當局安於偏安的憤懣——對北定中原的渴望,對報國無門的惆悵。

主題:懷古——憂世——抒志。

2、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把他滿腔的濃濃愛國之情,壯志難酬的悲憤之義投放到全詞中,就讓我們一起誦讀全詞,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誦讀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可配樂)

五、拓讀

比較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異同。

《記念劉和珍君》優秀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一、讓學生了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八”慘案的教訓,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二、掌握課文是以作者的悲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動政府)作爲貫穿全文的線索;重點理解一些關鍵文句的含義。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關鍵文句的理解。

教學時數 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結合註釋①介紹“三•一八”慘案發生的時代背景。

二、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劉和珍烈士的事蹟。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請學生回答。 作者簡介

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發表的代表作《阿Q正傳》成功塑造阿Q這一典型形象,成爲具有世界影響的不朽名著。代表作:三部小說集,二部散文集,

在國中時我們學過了他的一些小說和散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紀念劉和珍君》。選自《華蓋集續編》。

魯迅先生爲什麼要寫這一篇文章?這就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個瞭解,大家可以先讀一下注釋①,教師着重介紹以下幾點:

(一)一九二六年,我國的北方還在軍閥政府的統治下,掌握政權的是北洋軍閥皖系頭子段祺瑞。當時佔據着東北的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關內進軍,遇到了國民軍將領馮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便公開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國主義糾集英、美、法等八國公使,藉口維護一九○一年八國聯軍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向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並組織起新的“八國聯軍”,準備武力進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集會抗議,後又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下令衛隊開槍鎮壓羣衆,羣衆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餘人,造成“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烈士就是在這次慘案中遇難的。

(二)“三•一八”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段祺瑞爲了推卸罪責,反而污衊死難羣衆是“__”。一些走狗文人,如陳西瀅等也製造流言,誣陷愛國學生是“受人利用”,被“民衆領袖”(指李大釗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當時魯迅先生在北京任教並編輯新文學刊物。面對反動黑暗的統治,他無比憤慨,對愛國的青年學生被殘害,他萬分哀痛。他不贊成搞徒手請願,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當噩耗傳來的時候,魯迅正在寫《無化的薔薇之二》,他懷着滿腔的悲憤,當天晚上就寫下了該文的4-9則,揭露控訴反動派的這一暴行,並指出:“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而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後來,魯迅又相繼寫了《死地》《可慘與可笑》等文。4月1日,寫下了著名的《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在這裏與紀念同義。君,是對人的尊稱。

二、整體感知,注意讀音,劃出你喜歡的句子並思考問題。 1.學生聽錄音。

注音:①洗滌(dí);②憚(dàn);③攢射(cuán)、屍骸(hái)

菲()薄 浸漬() 桀驁()黯()然憑()屋寥()落長歌當()哭 殞身不恤()

創造 攢射 通牒 碟片 蝴蝶 編輯 作揖 和藹 必須;副詞 創傷 積攢 諜報 喋血 通緝 舟楫 暮靄 必需:動詞 爆發:有突然而猛烈地發生,側重猛烈性,多用於火山、重大事件; 暴發:側重突發性,多用於傳染病、烘水。 2.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A本文題爲《記念劉和珍君》,它和一般傳記文是否一樣,(不,一般傳記是寫一個人,本文是魯迅先生借劉和珍,寫一羣青年爲國爲民,愛憎分明,見義勇爲。二是一般傳記是突出某人某性格、品格、才能等,本文非重事)課文7部分中哪幾部分寫了劉和珍?記念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蹟?

歸納:文章中記敘劉和珍事蹟主要在

一、

三、五段,記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毅然預定”全年的《莽原》週刊。

第二件是參加女師大__鬥爭,“不爲勢利所屈”,對母校的前塗 “黯然至於泣下”。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執政府前請願而遭殘害。

B、

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交代寫作緣由和目的) C、

6、7部分又起什麼作用?(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D、讓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師板書:

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敘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讚頌。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原由,既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再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慘案的教訓和意義。記敘、議論、抒情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記事而在於議論抒情,情感悲(青年)憤(恨敵人)爲主。

三、研習新課。

集體閱讀一部分,

1、討論:文章爲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

明確: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程君問“可曾爲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也讓人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我獨在禮堂外徘徊”表現了作者什麼感情? “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

2、別外本文不是一般記念文章,不爲劉和珍立傳,文章開頭作者爲什麼會如此鄭重其事的說明本文的寫作時間“中華民國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明確:提示:民國應該是爲民的,而這裏政府卻屠殺人民,故這裏含有揭露和諷刺意味,說明中華民國並非人民的民國,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也蘊含着歷史將永遠記住這個日子,號召人們對中華民國不能抱幻想,必須正視現實,起來鬥爭。

3、僅僅是因爲程的要求,我才寫本文嗎,本文寫作的緣由是什麼?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爲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幾次提到,3次,(注意3次的語境不同,意義也不同)

魯迅所編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戰鬥性很強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動當局的查禁,“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固此有人就不敢訂或不願訂,因此“往往有始無終”,“銷行一向就甚爲寥落”。而劉和珍卻“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這說明劉和珍有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堅強意志,也說明劉和珍不僅是魯迅的學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戰友。現在魯迅滿懷激情地回憶起這件事,寫下了“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願;“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記念的願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說明“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是爲紀念死者和表達我的對劉和珍的哀思和尊重。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第二次出現在第二節第二段的開頭。第二段開頭的一句話是:“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可見這裏是針對“這樣的世界”而言的,即寫文章要揭露敵人,使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是對烈士最好的記念,也是作者爲生者而寫的最大心願。

第二段的最後一句話,“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針對“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而言的,作者寫文章是爲了激勵生者,喚起庸人投入戰鬥,不要忘記死者。 (寫作原因有5點:前程要求+此3+後總結經驗教訓)

③既然作者反覆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爲什麼文章第一節第三自然作者又說“我實在無話可說”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爲“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爲什麼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更何況反動文人的論調?“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 “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又怎麼能說出話來呢?可見“實在無話可說”,是憤懣之極的言詞。魯迅說:我們對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實上,在“三•一八”慘案後的八天中,魯迅寫了四篇文章抨擊反動當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慘案發生兩星期寫的。

2、問:開頭寫緣由是常見的思路,但作者在此反覆說緣由又有何作用呢?(寫出了各方力量的反映:正面:在紀念並沒有被嚇怕而屈服;反動派:誣衊;市民:忘記淡薄;)將各方面的反映都呈現出來,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敵人的憤恨和對同志的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作業。

2.閱讀分析第

3、

4、5三節。 教學過程

一、學生口答[思考與練習]第一題。答不全可以互相補充,但要求語言準確而簡明。這是對上節課學習內容的反饋和落實。

二、學習新的內容。

導入新課。問:第

1、2節主要說明什麼?說明寫作目的:紀念烈士,揭露敵人,激勵生者。下面閱讀第

3、

4、5節,看作者是怎樣記念、怎樣揭露的。

1、讓一名同學讀

2、思考: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思路的。先回憶與劉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敘述遇難的經過。敘述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3、第一節裏作者寫到“毅然預訂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麼,在第3節和第5節裏作者又寫了劉和珍的哪幾件事?這些說明了劉和珍的什麼?帶着這個問題,由學生默讀後回答。 課文開頭寫劉和珍的內容“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是一個重轉,強調“銷行寥落”中她“預定全年”的與衆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

“不爲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此校長是楊蔭榆,是依附於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於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於鬥爭的精神;關於她的微笑。這表現了劉和珍的和藹、親切。還應補充:正是這一點團結了羣衆,堅持了鬥爭,許廣平曾回憶說:“如果當時沒有劉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溫和感動各人,我知自治會早就拆散了”。見《劉和珍生平》。此外,“微笑”第二次出現在“偏安於宗帽衚衕,賃屋授課之後”,這說明,在女師大學生鬥爭失利的時候,劉和珍“也還是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溫和”,這裏的“微笑”表現了劉和珍在鬥爭受挫時的樂觀與堅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藹、親切。;“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欣然”是高興、愉快的樣子。我們從《劉和珍生平》中得知,3月18日她“抱病帶領女師大學生走上街頭,參加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集會、遊行和請願”,並且用英語寫了遺囑。由此可見,劉和珍參加遊行和請願有明確的目的。這可以看出她爲國爲民,自覺參加請願而非愛鼓動。教師歸結,形成如下的板書:

毅然:追求真理,堅定不移

反抗:堅持正義,敢於鬥爭

微笑:和藹親切,堅毅樂觀

黯然:深謀遠慮,有責任感

欣然:爲國爲民,自覺參加

4、由此可見可見這是一個多麼優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卻被殺了。作者在此花了大量筆墨來寫其遇難,作者爲什麼要詳寫府門喋血?

明確:①喋血過程: 請願――中彈――未死-→ 頭胸被猛擊兩棍――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敵人的兇殘,證明那簡直就是虐殺;同時反駁流言,二是讚揚了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注意這裏的句式特點,短促,表達出作者無法控制的激憤之情。

⑵假如爲劉和珍烈士塑像,你會有哪些設想?

(學生在塑像材料選用、人物姿態、內在神韻等各方面各抒己見。)

示例:如材料選用上:有主張用大理石,寓意劉和珍堅貞剛強;也有主張用白玉,寓意劉和珍純潔無瑕的品質;也有主張用青銅,寓意劉和珍精神萬古長青… 4.聽到噩耗後作者是心情?課文是怎麼表達出來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結。

聽到噩耗後的最初心情:“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於這些傳說竟至於頗爲懷疑”。這裏用“居然”一詞表聽到噩耗後的驚詫,用“而”,“即”把這種。種驚詫之情又推進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轉表示懷疑,用“頗”表示懷疑之深,因爲這種殘暴的屠殺“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

板書:初聞噩耗,驚詫懷疑。

作者爲什麼懷疑呢?提示:“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句中的“中國人”是指所有的中國人。他並不是認爲敵人不壞,魯迅一向把敵人看得很壞,認爲“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他們都不會錯。 “向來”一詞強調了這種認識的深刻和一貫。但他“不料”和“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這說明現實的黑暗遠遠超出了作者的想象,以“不憚”和“不料”寫認識和事實、過去和現在的對比,突出了段祺瑞執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兇殘下劣比作者想象的更甚,因此魯迅先生驚詫了,懷疑了。作者把3月18日稱爲“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也是這個意思。

下面再用“況且”、“更何至於無端”等詞把懷疑之情再推進一步。這樣從正反兩方面把懷疑的理由寫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問表示了極端憤慨的心情。

小結:然而事實終究是事實,是不能否定和懷疑的。面對這樣的事實,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筆揭露敵人超出想象的兇殘下劣,抒發了悲憤的感情,發出了戰鬥的號召。許廣平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在此我們可以完全感知到。

五、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背誦課文的第

一、二部分。

2.閱讀第

六、七兩部分內容,探討其深刻含義。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閱讀分析第

6、7節。 2.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二、學習新課。

⒈說到請願的意義,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讚揚,而魯迅對徒手請願是什麼態度?你怎樣理解? 明確:不贊成,應改變鬥爭方式――“大量的木材”喻指代價巨大的流血鬥爭;“其中”指流血鬥爭。作者用煤的形成來比喻犧牲巨大才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進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 比《記念劉和珍君》晚一天寫的《空談》中,對這一點說得非常深刻(用投影幻燈打出下列文字):

“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

“這回死者的遺給後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於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戰鬥者以別種方法的戰鬥”。

魯迅沉痛地告誡青年們,要用“別種方法的戰鬥”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纔是魯迅總結教訓的用意所在。 ⒉作者引用陶淵明的詩,用意何在?

明確:作者認爲儘管請願收效甚微,但對社會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勇士們的鮮血不會白流。

⒊作者是怎樣評價烈士死難的意義的?齊讀思考。 明確:a、高度讚頌——

“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爲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祕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爲”,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b、將來意義——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明確:

①這個並列複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於將來的意義。儘管,在這“並非人間”的世上活着的,有許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鬥爭、前進。

②“苟活者”首先是說自己,因爲魯迅先生嚴於解剖自己,同時也是爲映襯劉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說那些不敢鬥爭,暫得偷生的“庸人”,魯迅先生希望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來戰鬥,這也是戰鬥的號召 ⒋文後作者又說“嗚呼,我說不出話,”作者明明說了這麼多,怎麼又說說不出話呢?

明確:在此,表達了作者無盡的悲憤和深深地歉意。 ⒌小結

四、小結全文

引導學生回顧全文,並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動軍閥政府的殘虐兇險,走狗文人的下劣無恥,熱烈頌揚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激勵革命者更加奮然前行。

提示:這個中心,貫穿於文章的始末,悲憤的感情滲透於每一節中。第

1、2兩節,通過交代寫作目的,表達了極度的悲憤而又難以排解的沉痛。爲什麼會這樣?第

3、

4、5三節作了回答。劉和珍是追求真理,堅持正義,富有鬥爭精神,又溫和善良、堅毅樂觀、目光遠大的好青年,殺了她這樣的青年,就是毀了中國的未來,因爲“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無花的薔薇之二》)。而敵人的殘虐兇險、下劣無恥又遠遠地超過了作者的想象,“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無花的薔薇之二》)在讚頌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憤的洪流都傾注在字裏行間了。第

6、7兩節通過總結教訓和指明烈士死難的意義,再次頌揚愛國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遠的意義。對烈士的歌頌是那樣的深摯而熱情,對她們的犧牲又無比的痛惜。

綜上所述可見,文章的前兩節猶如序曲,中間三節是記念文章的主體,後兩節是主體內容的昇華,又迴應開頭,猶如尾聲。在每節文章中,強烈的悲憤一以貫之,正如許廣平所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目的用對聯就是“ 長歌當哭 控訴卑劣之徒, 熱血爲證 鼓舞奮勇之士。”

4.關於本文的表達方式。

由中心思想和線索可知,本文既要抨擊敵人,歌頌烈士,又要激勵後人;既要回憶烈士的事蹟,又要評述徒手請願,更要揭露敵人,粉碎讕言;無論涉及哪方面,魯迅的一腔悲憤都形諸筆墨。可見,單一的表達方式是難以勝任的,必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才能完成寫作意圖。由此產生了這篇文章在表達方式的什麼特點?記敘常和抒情或議論結合。

五、佈置作業。 1.複習重點字詞。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一、理解課文,重點搞懂其中一些難句的含意;

二、小結全文。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指導學生閱讀第二部分:大家仔細閱讀課文,把其中你認爲重要的一些議論、抒情的語句劃出來,想一想應該怎樣理解這些話的含意。

(一)學生閱讀、勾畫,教師巡視。

(二)學生朗讀自己劃出來的語句,然後共同討論。

(三)教師歸納:

1、“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國人”、“有惡意的閒人”(略)、“無惡意的閒人”、“苟活者”(略)分別指什麼人?

明確:“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無所作爲的人。這種人對反動派的暴行有所不滿,對烈士的死難有所哀痛,但是他們不感“直面……正視……”他們特別容易忘卻“舊跡”,忘卻歷史的教訓,他們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觀上起着“維持……世界”的作用。

“中國人”是指反動派,還是指所有的中國人?因此“不憚以最壞的……”中的“中國人”不僅指反動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國人。

“無惡意的閒人”指那些對愛國青年的鬥爭、犧牲冷眼旁觀的人,烈士的鮮血不過給他們當茶餘飯後的談資,對這種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有惡意的閒人”,是魯迅對走狗文人的痛斥。 具體句子:見課後練習二

2、“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確:“直面”中的“面”是動詞,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迴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別爲“以……爲哀痛”的人和“以……爲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劉和珍等革命青年。她們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並正在爲光明的到來而奮鬥,所以又是“幸福者”。

3、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爲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這裏魯迅是謙虛嗎? 點撥:結合語境來看,對劉和珍這位傑出女性在請願中的表現,魯迅滿含讚美,欽佩和尊敬,同時在與她的比較中,作者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和難企及於她的地方,因而此處說謙虛並不是很恰當,更重要的是表現了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的一面。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明確:根據上文,緣由有兩個方面,一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一是反動文人的惡毒誣衊。在這白色恐怖下,人們還怎敢說話呢?但沉默後的結果將會怎樣?作者列舉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發”纔是唯一的出路。在此是 號召人們起來反抗。

5“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如何理解“偉大”一詞?

點撥:“偉大”一詞有 “讚頌”說與 “反語”說。持“讚頌”說的認爲這一部分的中心是讚頌劉和珍等愛國青年沉勇友愛、臨危不懼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當 的時候”這一介賓短語使用並不恰當,用了這個介賓短語使句子成了無主句,如刪去 ,就不難理解“這”指代前一句,側重點是“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驚心動魄的偉大” 是讚頌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爲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持“反語”說的認爲這是諷刺執政府對愛國青年的攢射,這樣也就能與下文的偉績、武功等反語相諧調一致。 (解說:此處歷來有爭論,只要能言之成理,就應予以肯定。)

6、“有限的幾個生命……不算什麼的”含義 一是說在反動派眼裏算不了什麼;一是說少數人的請願對黑暗的中國起不了作用;一是說喚不醒庸人們的覺悟。——此句滲透着惋惜、哀傷和激憤的感情。

學生自己提問,自由解答。

四、總結。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爲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爲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板書:感情線索:悲、憤、激勵

五、佈置作業。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七

第一課時

預習要求

1請學生利用早自習時間熟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背景介紹:(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註釋1)

3理清文章的總體思路:

文章可以分爲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思路的起點是本文寫作的緣起,即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總結“三。一八”慘案的教訓,指出這一慘案對於將來的意義。

第二層面:

關於寫作緣起:思路分兩步走

第一步:“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是爲紀念死者。

問:請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表達緣起的相關語句。(見教材)

問:第一部分的感情變化是怎樣的?(悲哀--悲憤--出離憤怒)

第二步:爲使庸人不致忘卻,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

問:請學生們閱讀第一部分,劃出能表達緣由的相關句子。(見教材)

如:“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關於烈士事蹟,思路是以時間爲順序的,從平時到遇害。

問:請同學們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內容。

明確:三:寫劉和珍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終微笑着,態度溫和”的劉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誣。

五:詳細記述劉和珍遇害的經過。

問:請學生們概括思路。(見前面)

關於慘案的意義:

問:談到意義,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魯迅則不是一味地肯定,那麼請同學們分別劃出表示肯定和不贊同的語句。(見教材)

問:請同學們在此基礎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時,指出不足。

小結:全文的思路是:

寫作緣由--烈士事蹟、遇害經過--慘案的意義

佈置作業:1、請學生完成課後練習;2、背誦二、四部分。

第二課時

預習學案

要求同學們回憶文章的總體思路並理清局部思路:

第一步:把握句意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含義:a、從思路上說,這裏說的是紀念死難者應取的態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鮮血”是“四十個青年的血”。

c、“敢於直面”、“敢於正視”,是思想感情上的飛躍。

d、“哀痛者”指他們要承受起超乎尋常的哀痛。

e、“幸福者”,爲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含義:a、“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極其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

b、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鉗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3、“當三個女子從容輾轉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抹殺了。”

含義:a、“偉大”,指三個女子的偉大。

b、“從容輾轉”是對當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即她們相互救助的情況。

c、“婦嬰”這裏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青,在長者眼裏還是娃娃。

d、“八國聯軍”指1926年,日本糾合的八國軍隊。

e、“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誇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4、“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將更奮然而前行。”

含義:a、“苟活”意爲苟且偷生,貶意。“苟活者”是自我貶抑,也說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

b、“希望”是由“中國女子的勇毅而來的”。

第二步:分析局部思路:

問:請同學們思考各部分的局部思路。

《紀念劉和珍君》課內預習與提高練習

第一課時

1.選擇加粗的字注音和解釋都對的一組

a.寥落(liào 稀疏) 黯然(àn 昏黑)

攢射(cuán 聚,湊集) 喋血(dié 血流出來的樣子)

b.浸漬(zì 浸) 噩耗(è 驚人的)

不憚(dàn 怕) 立僕(pū 倒下)

c.菲薄(fēi 微、薄) 躊躇(chóu chú猶豫)

血痕(héng 痕跡) 賃屋(lìng 買)

d.長歌當哭(dàng 當作) 殞身不恤(xù 畏懼)

桀驁(jié’ào 性情暴烈) 屠戮(lù合力)

2.下列加粗詞意義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噩耗(消息) 不憚(怕) 黯然(憂傷) 流言(流動)

b.長歌當哭(當作) 銷行(銷售) 菲薄(微小)

逝者(走了的)

c.立僕(倒下) 羅網(羅織) 喋血(流血滿地)

勇毅(果決)

d.殞身不恤(死亡) 屍骸(骨頭) 桀驁(性格暴烈)

沉勇(沉着)

3.《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選自魯迅的是

a.《南腔北調集》

b.《華蓋集續編》

c.《且介亭雜文》

d.《吶喊》

4.橫線處所填虛詞最恰當的一項是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________於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_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_______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寬慰。

a.儘管 但 卻 倘使 b.儘管但 卻 雖然

c.雖然 但 也 倘使 d.雖然但 卻 倘使

5.橫線處所填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爲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爲________,然而在這樣的生活________中,________預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a.寥落 艱難 毅然 b.稀少艱苦 居然

c.冷落 困難 欣然 d.稀少艱難 毅然

6.對下面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a.對比 設問 頂真 對偶 b.對偶反問 間隔反覆 對比

c.對比 反問 頂真 對比 d.對偶反問 連續反覆 對比

7.魯迅,原名_____,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了白話小說叫______,他的小說集有______,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____。

8.《記念劉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時陶潛的四句輓歌是“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這四句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魯迅引用此詩有______之意,寄託了  作者______,______的深摯感情。

9.默寫課文的第二部分“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__________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二、閱讀下文,完成10~12題。

時間永是流逝,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閒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閒人作“謊言”的種子。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寥寥,因爲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10.“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中“此”指代

a.有限的幾個生命 b.有限的幾個生命……作“流言”的種子

c.“流言”的種子 d.“3•18”慘案中犧牲的烈士

11.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它的本體是________。這個比喻主要表明

a.人類歷史的前進步履艱難的

b.人類進步是很緩慢的,其前進不一定經過流血鬥爭

c.作爲推動歷史前進的流血鬥爭有無數次,但歷史前進還是緩慢的

d.人類要前進非靠流血鬥爭不可

12.這段話表達作者主要的觀點是

a.反對徒手請願

b.反對請願

c.不主張用請願的方式向反動派鬥爭

d.“3•18”徒手請願沒有什麼價值

參考答案

一、

1、b  2、d  3、b  4、d  5、a  6、d

7、周樹人《狂人日記)《吶喊》《彷徨》《朝花夕拾》

8、東晉: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意思是:親族們有的餘哀未盡,別的人已經唱起歌來了,人死了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是寄託軀體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青山埋忠骨之意,寄託了作者牢記死者遺願,死者當與青山同在的深摯感情。

9、略

二、

10、b    11、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 c    12、c

《紀念劉和珍君》課內預習與提高練習

第二課時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和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菲薄(fěi)     租賃(lìn)     長歌當哭(dàng)

b、黯然(àn)     不憚(dān)      殞身不恤(xù)

c、喋血(dié)    浸漬(zé)        山阿(ē)     攢射(cuán)

d、噩耗(hào)    屠戮(lù)        洗滌(dí)    寥然(miù)

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躊躇      委曲求全       不徑而走      剛健質樸

b、詫異      廣有羽翼       禮尚往來      延口殘喘

c、欣然      肆無忌殫       黯然神傷      桀驁不馴

d、和靄      陰謀鬼計       苟且偷生      流言蜚語

3、根據課文填入恰當的詞語,補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於(   )慘淡的人生,敢於(   )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爲庸人設計,以時間的(   ),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   )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4、“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句話表達作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個一般疑問句,作者用提問的方式,啓發讀者思考。

b、這是一個設問句,答案在前一個句中,“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樣的”意思是“多麼”,於是本句句意爲:這是多麼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這是一個反問句,其中飽含了作者對“真的猛士”的讚歎,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這是多麼偉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5、“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爲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這句話表達作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段議論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們甚至對魯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樂!

b、這是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魯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難烈士,要與黑暗的社會鬥爭下去的決心。

c、這是一段記敘性文字,敘述了魯迅先生的內心活動,表明魯迅先生無以紀念死難烈士的慚愧心情。

d、這是一段議論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會,表明魯迅先生以“苦痛”來紀念死難烈士的心跡。

6、對下面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a、對比設問 頂真對偶               b、對偶反問 間隔反覆 對比

c、對比反問 頂真對比               d、對偶反問 連續反覆 對比

二、課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後面問題。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閒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閒人作“流言”的種子。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爲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說過,“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

7、解釋文中畫線的詞語。

①無惡意的閒人:

②有惡意的閒人:

8、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別是針對什麼而言的

9、“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一句,意在說明什麼?

10、“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

11、簡要分析引用陶潛詩句“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的作用。

(二)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後面問題。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於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爲之感嘆。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爲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祕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②罷。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③此記念劉和珍君!

1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

②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13、文段中①②③處的“此”分別指的是什麼?

14、“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一句,在這段文字中有什麼作用?試簡要分析。

15、下列對文章的脈絡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容——幹練——希望——前行           b、從容——勇毅——希望——前行

c、意外——感嘆——希望——前行           d、幹練——勇毅——希望——前行

《紀念劉和珍君》

1.a(b.憚dàn,c.漬zì,d.寥liáo)

2. b(a.徑——脛,c.殫——憚,d.靄——藹,鬼——詭)3、  直面,正視,流駛,微漠(注:此段要求背誦)    4、d    5、b       6、d    7、①指一般的庸俗市民          ②指陳西瀅之流

8、“至多”是針對一般庸俗市民及反動派、走狗文人對“三一八”慘案的態度而言的。“至少”是針對戰鬥者、同情支持革命的人對“三"一八”慘案的態度而言的。

9、意在說明“徒手請願”的作用很小,向反動派請願難以換來人類歷史前進,請願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鬥爭方式。        10、劉和珍等死難烈士是永垂不朽的。

11、意在說明革命者的犧牲畢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寄託了願死者與青山同在的深摯感情。

12、①指有一定是非觀念、不忘懷念烈士死難而又沒有行動起來的人。②指勇於鬥爭的愛國者。

13、①指學生請願是受人利用       ②指證明中國女子的勇毅,雖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 ③指寫這篇文章

14、與下文構成轉折,意在突出當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像的還要壞,而中國女性臨難從容更出於我的想像。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