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紀念劉和珍君》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紀念劉和珍君》教案(精品多篇)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一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教學目標:

學習魯迅,瞭解魯迅的思想和文章風格。

教學重難點:

在一個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個人的情緒表現和思想性格的相互關係。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似乎認爲她死得不值得。他爲什麼反對請願?他不但攻擊段政府,憎恨散佈流言的反動文人,甚至諷刺庸人的生活觀,作者爲什麼會在一篇紀念文章中寫進這樣多的內容?需要讓學生全面瞭解魯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除課本註釋外,簡要講述兩點:

1.這時期的“政體”,準確地說,應當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國初年,軍閥爭權奪利,政治混亂不堪,從1912年至1928年,17年間,北洋政府換了47屆內閣,長不過兩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時的魯迅在北平已經居住10多年,其間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他看慣了“城頭變幻大王旗”。但是不管政府如何變,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對內鎮壓,對外妥協,軍閥仰仗外國勢力,臵人民於水深火熱。魯迅深刻地看到了這一點。

二、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由學生討論,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提示,從作者的思想感情發展的角度考慮,本文大致可分爲三個部分。

1.(

1、2節)記念死難者,爲使國人不忘;

2.(

3、4、5節)寫劉和珍事蹟,揭露當局兇殘無恥;

3.(

6、7節)講述慘案的歷史意義。

對重要段落反覆讀,讀出悼亡者的凝重,沉痛,悲憤,讀出思想者的慷慨氣度。

三、理清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1.誦讀一、二兩節。重點讀第一節第3小節和第二節第1小節。

寫文章緣起。學生“正告”,勸“我”寫記念文章。

作爲教師出席學生的追悼會,——這是多麼悲慘的事!

注意體會這裏再三表示出一個意思——“無話可說”。爲什麼會“無話可說”?

在這兩節中,作者已經把“段祺瑞執政府一幾個所謂文人學者的陰險論調”和“庸人”全都點出來。可以這樣認爲:作者面對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權勢集團,而幾乎是整個落後的、沉睡的、麻木的社會。

2.魯迅在這裏已把自己的主要感受表達了。讀這一部分,你有什麼最強烈的感受?說出你的“第一印象”。

3.研讀第四、第五兩節,注意第三、第四和第五節的關係。

第三節寫劉和珍的溫和微笑,第四、五兩節則寫劉和珍的遇害和愛國學生所遭受的誣衊,“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連在黑暗中洞若觀火的魯迅也沒想到,政府竟然會對徒手請願的學生隊伍開槍,虐殺手無寸鐵的學生,甚至包括劉和珍這樣溫和微笑的學生。

這一天劉和珍正在生病,看到同學們的愛國激情,她帶病前去。請願,是最溫和的辦法,請想一想,國民有愛國的熱情,這有什麼錯?國民有想法要告訴政府,他不用請願的辦法還能用什麼方法?羣衆要求正當,也沒有任何過激行爲,他們以爲政府會要面子,至少會來點假仁假義,以照顧國民情緒,沒想到政府竟然下令開槍,大打出手,造成重大傷亡。

第五節的這段詳細敘寫,意在表現段政府的兇殘,竟對弱女子下如此毒手。段政府衛隊開槍,根本不是爲驅散羣衆,就是要大開殺戒。——劉和珍中彈後沒死,士兵竟然又猛擊兩棍。這些士兵扛槍以來就沒向侵賂者開過一槍,但是他們願意爲軍閥賣命,在人民面前是鎮壓者,完全喪失了人性。由此延及其他,面對這洋的虐殺,政府還振振有辭,還有文人要爲之辯護,還有國人平心靜氣的麻木,魯迅當然“無話可說”!這—部分詳寫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即魯迅筆下三位女生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從容赴難的場景,表現了革命女性英勇無畏的氣概,想一想北洋軍閥政府從政客到軍人個個畏外敵如虎,而柔弱的女生在死亡陶臨時無畏地救助同學,在那令人絕望的黑暗年代,這種偉大的人性不啻—道耀眼的閃電,激動着正直的人心。

第二課時

4.通過關鍵詞語,瞭解魯迅的情感變化:

[研討]在這一部分中,主要感情是“憤怒”,對段政府,怒!對流言家,怒!對整個社會的狀況,也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需要整體把握的幾個要點:

①要理解魯迅對愛國青年的感情。

最令魯迅感到痛苦的,是“可愛的青年的死”。魯迅熱愛青年,正因爲如此,他不願意他們無謂地死去。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是認爲她的死意義有限,因爲沒有達到目的,以此啓迪青年注意變換鬥爭方式。

②要了解魯迅對反動勢力的態度。

對反動政府、對反動文人的種種劣行,魯迅極度憎惡。 ③對中間狀態的庸人,哀其不覺醒,魯迅厭惡那種麻木冷漠的精神狀態。

四、通過討論,自主小結,從整體上把握本文的要點

1.小結:魯迅的“愛”與“恨”

魯迅是一位敢愛敢恨,也會愛會恨的人。

①對愛國青年的不幸死難寄託了無限的哀思。

在魯迅的一生中,他不斷地看到青年以各種方式死於非命。魯迅是智者,思慮周密,也很冷靜。他的小說中寫過許多人的死,惟獨對夏瑜的死表現出極度的崇敬,夏瑜是先知先覺,卻死得寂寞清冷。魯迅熱愛青年,正因爲如此,他不願意他們無謂地死去。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是認爲她的死意義有限,因爲沒有達到目的,以此啓迪青年注意變換鬥爭方式。

②對反動勢力無比憎恨。

反動政府的兇殘,反動文人的無恥。(略)

第三課時

2.以研討方式,提升對文章的總體認識。

本文有很強的戰鬥性,在鬥爭矛頭直指反動勢力和反動文人的同時,魯迅特別提到了“庸人”,這三者有沒有關係?魯迅爲什麼很注意“庸人”的存在?魯迅的筆觸爲什麼涉及“無惡意的閒人”?

專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自覺維護,還有不覺醒的人民的不自覺的維護。保守落後,冷漠麻木的羣衆是不可能投入急風暴雨的革命運動中去的。他們不一定沒有愛國心,但是害怕官府;他們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們不滿現實,但是苟且偷安;他們從皇民變國民,只不過少了一根辮子,一樣的都是奴隸;他們談論英雄的被殺,卻絲毫不明白英雄是爲大衆而死;他們有時會有五分鐘熱度,但是短暫的狂熱過去,他們很快把一切遺忘……魯迅對反動派不抱任何希望,他曾寄希望於民衆的覺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無惡意的閒人”歷史悠久,羣體龐大,魯迅對這類人有過深刻體驗。47位青年的死,能否喚醒國人?無惡意的閒人不過以此爲“飯後的談資”,而時光流逝,沒有希望的人沒有“戰鬥力”,“遺忘力”卻特別強。魯迅極其敏銳地看到這一點。我們只要想一想《藥》中茶館裏的茶客,想一想《孔乙己》中魯鎮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魯鎮上那些特意 跑來聽祥林嫂說“我真傻”的女人們,就能知道,三一八慘案47個人,將會給酒樓茶館中無聊的人們增加多少談資!

魯迅痛感人民的不覺醒,他擔心的是“在沉默中滅亡”,而並不怕“在沉默中爆發”。所以喚醒民衆的意識一直強烈地表現在他的作品中。

②魯迅的情緒:絕望與希望

魯迅從知事時起,在這個國度就沒聽到過什麼值得愉快的事:甲午戰爭的中國戰敗賠款,庚子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佔領北京,鉅額賠款,反清鬥爭徐錫麟、秋瑾遇害,辛亥的魚龍混雜,洪憲醜劇,張勳復辟,北洋軍閥的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40多歲的魯迅,經歷了無數“從希望到失望”,他的內心是悲涼的。而這一次“政府”竟殺害愛國學生,他受到強烈的刺激。雖然他還在用自己的吶喊去慰藉戰士,但是他對這個世界是看透了。幾年以後,他在《爲了忘卻的記念》中,又一次悲憤地發出“這是怎樣的世界呢?”有人說,魯迅的一生,一直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彷徨,結合本文,談談你的看法。教學資料

《記念劉和珍君》高中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劉和珍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語言,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語句。

3、瞭解文章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朗誦、品讀、討論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人被譽爲“民族魂”。他時刻以深沉的情懷、睿智的目光關注着我們民族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時,舉國哀悼,舉世震驚。一友人送對聯以示悼念:

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這位吶喊者便是魯迅。今天我們來學習《記念劉和珍君》,看一看魯迅是怎樣爲革命、爲正義、爲青年吶喊的。

二、作者介紹

1.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爲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

3.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4.小說集:《吶喊 》《彷徨》《故事新編》

(歷史小說〕

5.散文集:《朝花夕拾》

6.散文詩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記錄着對黑暗的憤懣和對光明渴慕的民族啓示錄

其中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三、寫作背景

1、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藉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並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

2、三·一八慘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學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共產黨人李大釗在會上作了演講。會後,兩千多名羣衆組成請願團,到段祺瑞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願羣衆開槍。 隨後,士兵們又手持大刀、鐵棍追殺羣衆。打死47人,傷200多人,製造了屠殺愛國民衆的“三一八”慘案,死難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楊德羣。魯迅稱這一天爲“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段祺瑞爲了推卸罪責,反而污衊死難羣衆是“_”。反動軍閥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陳西瀅等也製造流言,發表文章,誣衊愛國學生是“受人利用”,被“民衆領袖”(指李大釗等人) 盲目地引入“死地” 。

當噩耗傳來的時候,魯迅無比憤慨,愛國學生被殘害,他萬分哀痛。他不贊成搞徒手請願,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後,他寫了好幾篇悼念文章,並指出:“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說,絕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記念劉和珍君》是這些悼念文章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四、朗讀課文,掌握下列字音

屠戮lù 寥落liáo 長歌當哭dàng 殞身不恤yǔn xù

菲薄fěi 躊躇chóuchú 桀驁jié’ào 立僕pū

租賃lìn 黯然àn 噩耗è 懲創chuàng 攢射cuán

不憚dàn 喋血dié 屍骸hái 浸漬zì 幹練gàn

五、分析課文

(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紀念性文章,紀念的中心人物是劉和珍。那麼課文的七節中哪些小節集中寫紀念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2、那麼第一、二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明確:交代寫作緣起。?

3、六、七節又起什麼作用?——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4、請同學們給每一個小部分,擬一個標題

①寫作緣起,紀念死者。

②喚醒庸人,牢記血債。

③劉和珍概況。

④劉和珍遇害。

⑤劉和珍遇害經過。

⑥“三·一八慘案”教訓。

⑦慘案的意義。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起,即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板書)?

(二)、講讀第一部分

閱讀課文第一、二節:

問題設計:

1、請同學們與同桌討論,魯迅先生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並從一、二部分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明確:①紀念死去的青年 ②寫給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 (嘲諷、痛恨) ③寫給快要忘卻這件事情的國民(喚醒)

2、《記念劉和珍君》中,作者兩次寫“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寫“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樣幾乎完全相同的語句接連出現了三次。三次“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也“針對什麼而言?“正“又怎麼理解?

明確:第一次“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出現在程君“正告““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憶了劉和珍在“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後。對這樣一位熱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對這樣一位與作者有着師生之誼、讀編之情的人,當然有必要寫文章來加以記念。這就預示了文章的內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調顯而易見是悲痛。“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願。

第二次“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緊接在“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着“之後出現。“這樣的世上“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於使人“暫得偷生“的世界。爲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時是一個盡頭“的世界早日到它的“盡頭“,這就正有寫“一點東西“來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這就預示了文章的內容之二──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調是憤怒。也“字既針對文章內容之一,也針對反動文人的文章而言。

第三次“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緊接在“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之後出現。慘案纔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烈士的鮮血就這樣白流了嗎?敵人欠下的血債就不討還了嗎?因此有必要寫“一點東西“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土的鮮血,要總結教訓、意義,“更奮然而前行“。“正“是恰到時候的意思。

3、理解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品味語言

(1)“而此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明確:抓關鍵詞“尤”“出離”“濃黑的悲涼”“快意”“奉獻”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體會這“濃黑的悲涼”的“非人間”;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來記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動派,血債是一定要用血償還的。

(2)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爲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高三語文《記念劉和珍君》教案大全 篇三

單元 必修(五)直麪人生——真的猛士 課題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教學目標 理清文脈,探討表達效果:抓住“說”與“不說”這個關鍵,解讀魯迅先生在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心境, 2.感受猛士精神,結合語境理解文中 “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等重要詞語的含義 3.探究文中重要語句的含意,進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人被譽爲“民族魂”。他領着我們回過《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了《社戲》,通過《一件小事》,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拿來主義》。今他時刻以深沉的情懷、睿智的目光關注着我們民族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時,舉國哀悼,舉世震驚。一友人送對聯以示悼念:“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這位吶喊者便是魯迅。今天我們來學習《記念劉和珍君》,看一看魯迅是怎樣爲革命、爲正義、爲青年吶喊的。 二、作者介紹 (1)魯迅簡介:魯迅,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爲豫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爲筆名。代表作有:小說集《 吶喊 》《 彷徨 》《故事新編 》等,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 朝花夕拾 》(原名《 舊事重提 》),散文詩集《 野草 》,雜文集《 墳 》《 華蓋集 》、《 南腔北調集 》、《 三閒集 》、《 二心集 》、《 而已集 》等16部。魯迅以筆爲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爲“ 民族魂 ”、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澤東 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三、解題 (1)《記念劉和珍君》從題目看,這是一篇什麼性質什麼體裁的文章?(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記敘文。)

(2)關於題目中的“記”字相當於“紀”字,並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記念”一詞理解成“記敘、懷念”。在本站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如文中“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中“那”實爲“哪”字,魯迅當時用“記念”一詞,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紀念”。

(3)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的學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18日清晨,身爲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遊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衝入段棋瑞執政府左邊大門,昂立人羣中。突然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4)君:是對人的尊稱。

【思考】這篇課文題爲“記念劉和珍君”,但是不是隻紀念了劉和珍一個人呢?作者還紀念了哪些人?他們都是什麼人?作者爲什麼要紀念他們?實際目的是要寫什麼?

作者不只紀念劉和珍,還紀念了楊德羣、張靜淑以及“三·一八”慘案中的死傷羣衆,實際目的是以紀念劉和珍爲切入點,記住這次慘案,警醒人們不忘血債。 四、寫作背景 (一)一九二六年,我國的北方還在軍閥政府的統治下,掌握政權的是北洋軍閥皖系頭子段祺瑞。當時佔據着東北的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關內進軍,遇到了國民軍將領馮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便公開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國主義糾集英、美、法等八國公使,藉口維護一九○一年八國聯軍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向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並組織起新的“八國聯軍”,準備武力進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集會抗議,後又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下令衛隊開槍鎮壓羣衆,羣衆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餘人,造成“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烈士就是在這次慘案中遇難的。

(二)“三·一八”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段祺瑞爲了推卸罪責,反而污衊死難羣衆是“_”。一些走狗文人,如陳西瀅等也製造流言,誣陷愛國學生是“受人利用”,被“民衆領袖”(指李大釗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當時魯迅先生在北京任教並編輯新文學刊物。面對反動黑暗的統治,他無比憤慨,對愛國的青年學生被殘害,他萬分哀痛。他不贊成搞徒手請願,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寫了好幾篇倬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五、整體把握 【思考1】從文章的題目看,課文中有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3、4、5)記述劉和珍君生平事蹟、遇難經過,並控訴段政府之暴行(按時間順序)

【思考2】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交代寫作緣由。

【思考3】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先否定了這種徒手請願的做法,然後用“然而”將筆鋒一轉,肯定了這次死難的意義,鼓勵“真的猛士”奮然而前行。)

【思考4】作者爲什麼從追悼會寫起而不是以時間爲序從慘案寫起?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從追悼會寫起,自然地交代寫作用意:一是“將此作爲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即爲死者;二是提醒人們不要忘卻烈士,即爲生者。這便是文章的一、二節。

紀念類文章少不了對紀念對象往事的回憶。這即文章的三、四、五節。內容有二:女師大風潮中的劉和珍;“三一八”慘案中的劉和珍。紀念類文章的敘事是爲抒情與議論奠定基礎。就本文而言,作者着重從歷史的高度總結劉和珍等烈士死難的意義:一是人們不會忘記烈士;二是顯示中國女子勇毅精神不死。這便是文章的六、七節上述三部分都緊扣“記念劉和珍”這一中心,將記敘、議論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思考5】貫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線索可以概括爲什麼?悲痛──憤怒──理智的思考。 課堂小結 ⒈整體把握文意(重點是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和局部思路)。⑴理清脈絡。 ⑵把握主旨。

⒉回答問題時儘量在文中找到關鍵語句。 板書設計 寫作思路:爲什麼寫(寫作緣由)——悲痛

寫了什麼(烈士生平事蹟與遇害經過)——憤怒

有何作用(教訓和意義)——理智的思考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路,還沒有開始便已經走到了盡頭;夢,還來不及做便永遠不再醒來。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了,年僅22歲。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殞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鮮花凋零了。對國家、對民族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巨大的悲劇,魯迅曾經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劉和珍身上有哪些有價值的東西呢? 二、合作探究 【思考1】作者筆下的劉和珍有哪些特點?(一、三、四、五)

a,預定《莽原》-→追求真理(第一節第二段)

b,“風潮”領袖 -→敢於反抗(第三節第二段)

c,慮及母校-→有遠見、有革命責任感(第三節第二段)

事蹟 d,府門喋血-→勇敢堅強、敢於抗爭(第五節第一段)

e,難中救助-→從容善良(第五節第一段)

劉和珍是一個渴求真理,富有鬥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責任感的革命青年。【思考2】本文除了寫劉和珍之外,還寫了哪些人?三·一八慘案後他們各自的動向如何?作者對他們的態度和感情怎樣?這樣寫有什麼目的?

一類是愛國青年,突出了劉和珍;還有其他“四十餘被害的青年”如: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等真的猛士。;擴大一點是數百死傷者;再擴大一點是請願的羣衆。作者對他們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獻尊敬。

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惡意的閒人)。作者控訴其暴行,痛斥其無恥流言。抨擊和揭露

第三類是處在中間狀態的所謂“庸人”(“無惡意的閒人”),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的感情,作者渴望並呼喚他們“爆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可見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慘案中犧牲的愛國者劉和珍等人外,更深遠的意義應在於評述慘案以此來鼓勵生者,激勵猛士,揭露敵人,喚醒庸人,評述慘案的教訓和意義等。

【思考3】魯迅對請願這種鬥爭方式持什麼態度?你認爲應以什麼樣的鬥爭方式爲最佳?(多媒體展示)

不贊成,應改變鬥爭方式――“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第六節第一段)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價巨大的流血鬥爭;“其中”指流血鬥爭。作者用煤的形成來比喻犧牲巨大才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進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 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的寫人的文章。魯迅先生沒有詳寫劉和珍的生平,也沒有詳寫慘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卻可親、可敬,關鍵是作者寫出了人物的個性。如何寫出人物的個性,請討論作者運用的手法。

⑴選取有意義的小事來表現人物性格。⑵善於抓細節來抒發感慨。如反覆強調劉和珍“微笑着”“態度很溫和”。⑶運用人物的肖像描寫。⑷運用反襯手法。如用劉和珍的善良可愛反襯反動派的兇殘和反動文人的下劣。⑸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思想深刻,感情強烈。 板書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許廣平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同聲一哭。”下面我們就用心去解讀語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憤之情吧! 二、品析情感 文章中體現作者情感脈絡的語句有哪些?並體會作者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多媒體展示)

⑴“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其中的“早”說明寫文記念由來已久,“也”呼應首段“程君的請求”,更是作者的意願。必要性體現在:劉和珍君是一個思想進步的青年,否則愧對烈士,更重要的是要記念,要奉獻哀痛和尊敬。⑵“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從文中看“無話可說的原因”有二:極度悲痛,無話可說,長歌當哭應在痛定之後;反動文人的陰險論調,令我出離憤怒。⑶“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寫的必要性:現實的需要,喚醒庸人,牢記這筆血債,爲揭露。⑷“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爲喚醒,因爲國人極易忘卻。⑸“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殺戮與鉗口,是反動派慣用的兩手,令魯迅先生憤怒至極,以至於說不出話,此句系反詰句⑹“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到文尾,意在領起下文記敘遇難經過,以讚頌劉和珍等愛國青年沉勇友愛、臨危不懼的精神,以揭露並控訴段政府殺害青年的暴行。⑺“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句意及表達效果:言猶未盡,呼應開頭,“但以此……”句式表達一種深深的歉疚之情,給讀者以深思,讓人沉浸在悲憤之中。 三、鑑賞語句 (1)“我將深……逝者的靈前。”“非人間”,指社會的黑暗;“最大的哀痛”指作者無法壓抑的悲憤之情;“它們”,指反動派和那些“學者文人”;“快意於我的苦痛”實際是警告反動派別高興的太早,總有一天血債必將血償!“後死者”,即作者。全句意爲:我要深味這人間地獄的濃黑的悲涼;我要以我的最大的哀痛顯示於這黑暗的社會中,抒發自己強烈的悲憤之情,作文紀念死者。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慘淡的人生”指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哀痛者和幸福者”指看到黑暗現實,哀痛於國家和人民而無力改變的人和敢於正視黑暗現實,爲國爲民敢於鬥爭敢於犧牲的人。他們當然承受着超乎尋常地哀痛,但是爲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這句話讚揚猛士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英勇清醒、永不迴避的精神。魯迅向來倡導對現實對人生直面的態度。“對“真的猛士”的讚揚與下文對庸人的批判,形成鮮明的對比,鮮明地表達了魯迅對人生意義的認識。

(3)“慘象,……就在沉默中滅亡。” (第四節第五段)

a、“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流言”指御用文人的無恥誣衊。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有形的刀槍加上無形的刀槍,這就是中國式的專制統治,這就是中國式的白色恐怖!正是這野蠻而嚴密的專制統治,使得我們的民族逐漸消亡,以致“默無聲息”了。

b、“沉默”有兩種含義、兩種結果:一是“爆發”,沉默的過程正是積蓄力量的過程,是爆發的先兆;一是“滅亡”,甘受壓迫,國家、民族更加衰頹下去。作者選用選擇複句,啓示人們:對中外反動派說什麼也沒用,必須起來鬥爭,表明了作者的鬥爭意志和殷切期望。

c、抓關鍵詞“已”“尤”,足見反動派的兇殘;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無恥。“不在……就在……”這一選擇關係的複句,既對反動派發出警告,更有對“後死者”的呼喚和激勵。

(4)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抓“依稀”“微茫”“更”這個並列複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於將來的意義。儘管,在這“並非人間”的世上活着的,有許多是“苟活者”,他們也將從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地去鬥爭、前進! “苟活者”會從這次流血事件中會依稀地看到隱約的希望,在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覺醒,增長勇氣;“真的猛士”會更堅定地奮勇前進。 四、詞語鑑賞 以下加點的虛詞包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多媒體展示)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羣衆向執政府請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於這些傳說,竟至於頗爲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他自己的屍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羣的。而且又證明着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爲身體上還有棍棒的痕跡。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_”! 但接着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明確:20虛詞,包含以下含義:魯迅消息閉塞;噩耗傳來神速;衛隊慘無人道;劉遇害出人意料;事實之確鑿;兇殘+無恥;慘象+流言

作用:運用虛詞,表意豐富,有整個事件的過程,有作者對消息的懷疑,在鐵的事實面前的震驚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五、手法鑑賞 下列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多媒體展示)

使我艱於呼吸視聽,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反問)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通感)

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借喻)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流言,尤使不忍聞。(對偶)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默滅亡。(反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