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遊褒禪山記》教案【精品多篇】

《遊褒禪山記》教案【精品多篇】

《遊褒禪山記》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  掌握重點字詞。2、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3、 理清思路,背誦全文。4、借鑑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後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從遊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重點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 3.多種表達方式的恰當運用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一、              導入              二、瞭解作家                         三。熟悉課文            四、重點研讀             四、作業 佈置 《病梅館記》《黃州快哉亭記》   回憶國中學習過的一些文言文(回答踊躍) 《桃花源記》《岳陽樓記》《核舟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  可以記敘, 也可以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王安石學生a  唐宋八大家之一學生b曾有過王安石變法學生c 學過一篇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學生d學過一首王安石的詩《元日》好               讀準下列字音:褒 廬 謬 窈 怠 惑 相 勝 圭 父  全班齊讀課文,初步掌握課文各段內容。         初譯全文,學生質疑                   熟讀並背誦全文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高一階段所學過的“記”文。 很好。那你們還記得在國中學過哪些`記'文?   真棒!看來`記'這種文體同學們並不陌生,有誰還記得它有什麼特點嗎? 非常好。明確了這種文體的特點,爲我們分析本文的寫法很有幫助。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你瞭解他嗎?       你能不能領着大家一起來背一背?  明確並補充: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神宗時,曾推行變法,後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後,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諡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

集》 請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儘量做到聲音宏亮,句子流利。 在齊讀前先檢查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並正音。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重點詞句圈劃答疑多媒體展示(一)找出文中的詞類活用詞: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詞作動詞,築舍定居 ②有泉側出 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③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深:a--n. 深度。窮:a-- v.走到盡頭。  ④則其至又加少矣。v--n.到達的人。⑤火尚足以明也。a--v.照明。 ⑥其進欲難,而其見欲 奇。 見:v--n. 見到的景象。⑦常在於險遠。a-n.險阻僻遠的地方。⑧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謬:使動,弄錯,使… 錯。傳:v-n,流傳的文字。名:n- 動,識其本名,說出名稱。(二)找出文中的判斷句:①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③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音謬也。 ④此餘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打開學生的記憶閘門,讓說得出的同學有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調動學生的情感體念,爲下面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作準備。      增加學生的文史知識。                   理解詞句,夯實基礎。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一、              檢查背誦。   二、概括段意,分析寫法。          三、整體感知                                  四、明確主旨   五、交流體會,總結全文               六、課外助讀          七、作業佈置     (1)全班學生齊背;(2)抽查個別學生背誦;(3)分別默寫若干句。 歸納段意          學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有疑問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僕碑而言。作者此次遊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遊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討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思考:明確: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  思考:明確:因爲已經“盡吾志”了明確:爲實現自己的願望作最大的努力  沒有  悔     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從自身角度談  從作者角度談           (一)“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呂氏春秋?察傳》) (二)《晉平公炳燭而學》(三)《祖逖聞雞起舞》 1、整理“觀”“得”“其”“道”“名”“然”的用法2、將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語法分類 (1)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4) 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於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譏之乎 (7) 此餘之所得也採取三種方式   明確:第一段(敘述):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二段(敘述):記寫遊山經過;第三段(議論):寫遊山的心得;第四段(議論):抒遊山的感慨;第五段補記遊山的有關情況。古人在遊記中寫感受常用一二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黃州快哉亭記》中“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一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或兩句話來概括。          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麼說的?     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爲什麼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盡吾志”是什麼意思?   作者“盡吾志”了嗎?  從哪個字中可以看出?  悔自己有火把——物悔自己力有餘——力卻“隨之”,即志向不堅定。 明確: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     《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時(1054年)從舒州判通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此山,三個月後以追記的形式寫下此文。雖然是遊記,但卻是借記述遊山來說理。這篇文章以其所表現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知趣、堅毅的品格給後人以有益的啓示。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其立場和世界觀雖然並不相同,但莫不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堅韌頑強的追求與奮鬥精神。毛主席有一句詩“無限風光在險峯”。革命先驅李大釗有詩道:“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這裏,閃耀着無產階級思想的光輝,也熔鑄着歷史上優秀人物的思想精華。 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對衆口傳聞的事、古書上記載的事都要仔細加以分析,辨明正誤,不可盲從——這就是本文作者說的“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多媒體展示:  明確: 相當於結構助詞“的”:(3)(7)

代詞,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賓語:(5)(6)

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1)(2)(4)   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      聯繫社會生活,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調動學生的生活體念,帶領學生走出文本。     補充資料:全國試驗本教師教學用書(第二冊)王漢俊《今日褒禪山》(載《中學語文教學》1981年第期)      褒禪山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城北15裏,風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課文記述的慧空禪院)建築宏偉。距院約200米,半山腰還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燬,寺院被拆除,現僅兩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禪院遺址東二三裏,洞口大而平,洞深約三間房子大小。洞口左側有一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即使洞外乾涸,這裏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題刻詩文,但多已風化難識。      出前洞翻過一座山“有穴窈然”,這是後洞。前後洞並不相通。進後洞,黑黝黝的,窄處僅能容一人通過,寬處如大殿,究竟後洞有多深?通向何處?不但王安石時“好遊者不能窮”,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

《遊褒禪山記》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瞭解作者。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背誦。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作者“深思慎取”“盡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鑑意義。

重點、難點

掌握詞類活用。

因事說理的遊記——思想的深刻,藝術手法的獨特。

解決辦法

學生利用註釋、工具書疏通文字,教師只進行點撥、解難,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視誦讀,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指導學生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並重點教讀第三段,理解作者“盡吾志”的觀點。

學生活動

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熟讀成誦。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補充註釋

①址:基址,指山腳。

②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後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

③廬冢:廬,一說指慧褒生前住處(屋舍)。

④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另一種解釋是:唯獨碑上刻的“花山”二字還可以認識。

⑤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後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纔讀爲huá。王安石認爲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所以如果是“華山”(按,這裏不是五嶽中的“華(huà)山”)的“華”,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種解釋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華山本名花山)。名,說出名稱。

二、導入

劉勰《文心雕龍》:“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時寫了一篇遊記《遊褒禪山記》。我們從中來感受作者遊褒禪山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三、範讀。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範朗讀。

四、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和感情。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結合課後練習,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詞

[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爲“是”“就是”)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於是)

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兵乃出(才)

[道]

有碑僕道(路,道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蓋]

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爲“因爲”“是因爲”“是由於”等)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文過飾非(掩飾)

[然]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吳廣以爲然(對,正確)

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2.活用

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深度)

蓋其又深,則其至義加少矣(到達的人)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險遠的地方)

畫線的詞可以視爲形容詞用作名詞,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認爲“其至”“險遠”後面分別省略“之人”“之地”),這三個詞在理解上沒有什麼困難,只要學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講它們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弄錯,使……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說出,說明。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詞用作動詞。)

始舍於其址(築舍定居。名詞活用爲動詞)

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爲動詞)

名之曰褒禪(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爲動詞)

而莫能名者(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爲動詞)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把……當作老師,名詞的意動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認爲……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認爲……有好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句式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三個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斷。其中的“者”是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第—個句子是一般判斷句。第二、三個句子是因果關係的判斷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是因果關係的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相當於現代漢浯的“……的原因”

六、熟讀成誦

這篇遊記與我們讀過的其他遊記相比,有什麼明顯的特點呢?

[明確]在記遊的基礎上說理,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前後照應。先敘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記遊和議論是怎樣結合,怎樣照應的呢?

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記遊生髮而來,第四段議論由第一段的記遊生髮而來。

在大體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礎上,讓學生熟讀、背誦課文。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

還不能熟練背誦的允許朗讀。

二、理清思路,把握結構,深入理解

1.記遊部分寫了什麼內容呢?

[明確]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遊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爲下文寫遊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僕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迴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爲後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僕碑,反映了遊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環相扣。

第二段,記遊華山洞的經過。

先略述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後洞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徵,以及遊前洞之易與遊後洞之難,揭示一般遊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爲後文“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然後詳記遊後洞的經過。“餘與四人擁火以人”。點明瞭與人同遊,這纔有入洞以後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係,爲後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隨着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遊洞至此結束。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爲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寫出洞後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爲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遊之樂”,由此而“悔”,並因“悔”而引出下文。

2.作者怎樣生髮議論的呢?

[明確]第三段,寫遊洞華山的心得。

以“於是餘有嘆焉”一句承上啓下。“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作者先借託古人,說古人遊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爲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爲依據和標準,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以下以遊洞爲喻,以“有志”爲中心,進行逐層淪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夫夷以近,則遊者衆”,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人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後,緊接着指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裏以景喻物,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爲基本前提,也強調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乏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和申述。”然力足以至。

作者簡介 篇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諡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仁宗慶曆二年中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在政治上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客觀上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被列寧稱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列寧《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   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問,不迷信古人,主張爲文要有“補於世”,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詩文思想同政治主張是一致的。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

課時 篇四

1、複習第一段翻譯

2、講解第二段:記遊華山洞的經過並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遊者衆,後洞遠遊者少。追記後洞中所見--悔

3、講解第三段遊華山洞的心得

A、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心)”導出立志的重要性;

B、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4:作業:書面翻譯第三段並背誦。

學習課文 篇五

1、聽讀課文:注意正音、理解大意

2、講解第一段

介紹褒禪山概況 :

本名①→由來②③→山洞名及來由④→僕碑、本名⑤→音謬⑥

3、作業:書面翻譯第一段在筆記本

《遊褒禪山記》教案 篇六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第一中學 王利中【教學要點】

1、讀準下列字詞,掌握它們的寫法:

褒禪 廬冢 窈然 僕碑 怠 勝 相 觀

2、重點掌握以下實詞和虛詞:

⑴ 一詞多義:觀 得 其 然

⑵ 文言實詞:者 夫 蓋

3、掌握幾種倒裝句的類型。

4、學習體會本文將議論、記敘、描寫、抒情恰當結合的寫法併爲倒裝句分類。

5、學習本文將情、景、理渾然融合的寫法。

6、學習本文以事明理的寫法及作者的觀點和主張。

【教學設想】

1、三教時。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

3、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重點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

4、多種表達方式的恰當運用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回顧

請生回憶國中學習過的一些文言文,說說有哪些“記”文,這些“記”文有什麼特點?

國中學習過的遊記文章有:《核舟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記”是一種文體,可以記敘,也可以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二、引入新課《遊褒禪山記》

1、國中階段,我們曾學習過一篇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你都瞭解哪些?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神宗時,曾推行變法,後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後,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諡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時川集攜帶遺》等。

2、《遊》文是王安石矢職回家時,瀏覽此山後所記。

三、熟悉課文

1、請生朗讀課文,儘量做到聲音宏亮,句子流利。

2、讀準下列字音:

褒 廬 謬 窈 怠 惑 相 勝 圭 父

3、再讀課文,初步掌握課文各段內容。

4、從表達方式考慮,課文共五段,各段表達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敘述,介紹褒禪山的有關情況;第二段敘述,記寫遊山情況;第三、四段議論,第五段補記遊山的有尖情況。

四、作業

熟讀全文,翻譯全文,背會前二段。

第二教時

一、檢查複習

1、默寫生字詞。

2、請生背誦1、2段。

二、學習第一、二段

1、根據課文註釋及課下預習,翻譯第一段。

2、重點詞語及句式:

⑴ 實詞: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下 舍:讀 shè,築舍定居,名詞用如動詞。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名: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⑵ 虛詞:

蓋音謬也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蓋餘所至 蓋:發語詞,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 句式: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者……也”式判斷句。)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概音謬也 (同上)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始舍於其址:即,始於其址舍,介賓短語後置。)

三、重點研讀第三段

1、請生翻譯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識:

⑴ 字詞:

於時:在這裏是文意上的承前啓後,可譯作“對於這件事”。

⑵ 句式:

古之人觀于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倒裝句,介賓短語後置。)

此餘之所得也 (判斷句。)

3、討論:

在這一段裏,作者一開始就指出古人瀏覽觀賞,“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麼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觀賞有得的目的是什麼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觀點。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樣探究思考的廣泛而深入呢?作者從哪些方面來發揮的?

4、討論歸納:

從五方面闡述:

⑴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說明“力”的重要性;

⑶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性;

⑷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在己爲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盡吾志也,可以無悔也”──強調“盡吾志”的重要性。

通過以上議論,說明要“求思之深而無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處,當力和物難求時,只有“盡吾志”,才能做到“無悔”、無“可譏”。

5、第四段,作者從僕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採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四、總結全文

請生根據課文內容概括本文主題思想:

作者記敘遊覽褒禪山,抒發祕書的感想:無論治學處事,都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才能無譏無悔,也應該有深思慎取的態度。從今天來看,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

五、討論完成書後練習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點

關於“其”的幾種用法:

“其”的用法主要有兩種:作代詞和語氣助詞。具體用法如下:

1、用作代詞:

⑴ 代第三人稱:可譯作“他的”“他”“他們”“它”。例:安求其能千也?《馬說》

⑵ 作物主代詞,表領屬關係,可譯作“他(它)的”“他(它)們的”。例: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⑶ 又作指示代詞,表近指,譯作“這”“這些”;遠指,可譯作“那”“那些”。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⑷ 用在數詞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2、用作副詞:

⑴ 表示推測、估計,可譯作“大概”“或許”。例: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⑵ 表示詰問,可譯爲“難道”“怎麼”。

⑶ 表示祈使,可譯作“一定”。例: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⑷ 表示未來,可譯作“將”“將要”。例: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詞,表示加強語氣。

六、討論完成練習二,學習掌握“觀、名、文、求”等實詞的用法

七、課後作業

1、完成練習三。

2、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教學過程 篇七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國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遊記?

《西湖遊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爲主,感爲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遊記《遊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遊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儘量熟練,並藉助註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迴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遊山經歷(1、2段), 然後由此引發議論(3、4段),第五段是遊記的結尾。

(三)品讀課文

1、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後教師範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爲什麼要特別提到僕碑和僕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爲後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引領學生按層次背誦此段。

2、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後齊讀,再後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後兩洞,你認爲着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爲什麼?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的特點以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因爲本段着重寫遊洞而不着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遊,而只是藉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遊只是爲後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麼,遊洞後,作者有什麼感受呢?

後悔,因爲餘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麼?

明確:主要寫遊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爲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繫。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麼?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遊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的議論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裏大家受到了什麼啓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於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於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後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爲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爲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誌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明確:作者從僕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採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3、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後一段,儘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學習遊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並檢查默寫。

6、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寫結構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