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智子疑鄰》教案【多篇】

《智子疑鄰》教案【多篇】

智子疑鄰優秀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學會直譯課文,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

2、加深對寓言的認識,嘗試續編和創作寓言。

3、培養學生對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難點

對“禍福相倚”的認識,即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的哲學思想的理會。並能舉出生活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例子來。

教學重點

1、學會查字典注音釋詞,學會用多種方式讀懂文言文,積累文言詞彙。

2、掌握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的'文言文翻譯方法。

3、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

2、採用多種有效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用具 準備多媒體課件,內容切合實際,精簡實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一、《智子疑鄰》學習

1、全班朗讀《智子疑鄰》

2、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3、再讀寓言,教師出示句子,全班齊讀並解釋加點的詞。

4、問題討論:對正確的意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試概括。

二、《塞翁失馬》學習

1、說一個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裏《塞翁失馬》。

2、講解課文出處,由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人編寫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較強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師範讀課文。提出背誦要求。教師可親自背誦課文,以作示範。以激勵學生背誦課文的信心。

4、學生分組研讀課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點詞語的釋義填空題。

學生查字典後,在討論的基礎上弄清字詞音義,爲下步分析和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標點的《塞翁失馬》,請同學們大聲朗讀。這樣的好處,叫同學用心記住課文的停頓,並學會文言文句讀,感悟文言虛詞作爲停頓標誌,揣摩句意。

5、請一個同學上臺來主持,全體同學做圖配文活動。

電腦屏幕打出十幅剪紙《塞翁失馬》圖片。每打出一幅,請一個同學根據原文和畫面,配套寫出有關解說詞。時間10分鐘。

6、學生在答出原文之後,主持人要學生口頭翻譯文言文語句。如果有困難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幫助之。要提醒同學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語句要通順,字字落實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要訓練學生字字對譯的能力。

7、引導學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馬》的寓意。

明確: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的禍與福是可以轉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

8、課文內容分析:

這篇文章的主要線索是:失馬——將馬——墮馬——保馬(父子相保)

情節一波三折,

失馬——吊之——此何遽不爲福

將馬——賀之——此何遽不能爲禍乎。

墮馬——吊之——此何遽不爲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禍福可以轉化的。

明確:文章可以分爲四層。分別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後,和最後。層意如線索而所歸納的,可以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請幾個同學談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馬”,可以放開來談。不要侷限於校園生活。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耳聞目睹的事。

這是一個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的活動。教師要儘量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充分享受發言的樂趣。不要把學生思維固定在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這一個思維模式上

②討論後,叫學生寫寓言。

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學了寓言四則後,寓言的特徵。、

提供幾個參考題目

塞翁新傳——可以發揮同學們的想像,寫出課文之外的故事來。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兒子的身份,聯想其後來跛腿之後的生活,他有沒有繼承塞翁的衣鉢。也成爲了一個“善術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禍福關係呢?

也可以寫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寫出“禍福相倚”這樣大致相當的主題。

三、佈置作業。

①可以讓學生做一些思考和練習題,然後,課外閱讀一本書《中國寓言作品選》可向學校圖書館借。

②收集學生作品歸類整理,以便向學校推薦。

智子疑鄰優秀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二

二、指導自讀《智子疑鄰》

1、資料助讀:

投影: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貴族,屢次上書向韓王進諫,改革政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均未被採納。後來,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在秦國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學李斯等人讒言所陷,下獄後被逼自殺,死時47歲。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說理透闢,常用寓言故事闡明道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於世,《智子疑鄰》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課件,學生欣賞畫面,感知寓言。

3、自由誦讀,教師提示下列字詞:

⑴ 智子疑鄰:智,聰明,這裏意思是“以……爲聰明”。讚賞兒子聰明,懷疑隔壁老人(偷盜)。

⑵ 不築:修補。

⑶ 暮而果大亡其財:暮,晚上。果,果然。亡,丟失。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

4、請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口頭把故事譯成通暢的現代漢語。思考:因“天雨”而導致“牆壞”,因“牆壞”而致失盜,對此兒子和鄰人之父都有相同預見,而宋國富人卻“智子疑鄰”,這說明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寓言的本意是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係,如果關係疏遠,即便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如果從積極方面就可以引申爲: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5、請學生設想一下,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會有怎樣的反應?爲寓言寫一個合情合理的續編。

三、師生共同研讀《塞翁失馬》

1、資料助讀: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時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成爲一部雜家著作。這部書在闡明哲理時,涉及很多奇物異類、鬼神靈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話材料,曲折地反映了遠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媧煉石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都通過這部書的保存而流傳至今。

2、學生快速瀏覽文章。

3、暢讀寓言,結合提示譯成現代漢語,感知文意。

4、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於此篇,那麼寓言中禍與福是怎樣相互轉化的?

教師明確:

寓言用一連串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到“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化爲福了;後來,其子騎此駿馬,“墮而折其髀”,福又轉化爲禍;最後,塞上丁壯同入侵胡人作戰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徵,得以“父子相保”,禍再次轉化爲福,如此循環往復,所以動人。

5、這則寓言故事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那麼這對我們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態度有什麼積極的啓示呢?請同學們聯繫生活、學習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點撥:

啓示:

⑴ 可以轉化,不要靜止地看待;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會考慮到怎樣求得轉化,不要消極悲觀,或者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

⑵ 禍福之來,確實有許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並不都是可以預料的。考慮力求周全,處事力求慎重,多一些應付不測之變的準備,少一些不着邊際的幻想;一旦面臨禍患,可以處變不驚,可以減少後悔。這也是一種成熟生活態度的養成。

6、集體誦讀,深層體味。

《智子疑鄰》教案 篇三

一、導入:

相信我們同學都是極其聰明的,今天就請同學來當偵探,破一宗很久前發生的案子。當然,我們首先得先明確一下破案需要了解哪些情況?

(同學發言),明確需瞭解:

失竊原因案發時間所失物品犯罪嫌疑人

現在讓我們來到遙遠的戰國時期,這裏有戶人家失竊,請你幫助破案,找出失竊原因、案發時間、所失物品和犯罪嫌疑人。

(環節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二、學習《智子疑鄰》

1、朗讀寓言,分析故事情節。

(1)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朗讀,提出翻譯有困難之處,大家一起解決。

而後老師指出重點要落實的關鍵詞:

父fǔ:老人雨:下雨暮:晚上

大亡其財:丟失大量財物

(疏通文意的環節一定要落實,以小組爲單位共同學習,可克服學生初學文言時的膽怯心理。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指導,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或直接告知,或將問題拋給其他同學,總之有疑處,教師要及時點撥。對文中重點要落實的詞語,尤其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爲了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爲以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2)在讀懂的基礎上,請幾位學生複述故事,加深理解。

(3)請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失竊原因、案發時間、所失物品和犯罪嫌疑人”,並說明理由。

〖〗

①失竊原因:天下雨,牆坍塌。(理由:“天雨牆壞”)

②案發時間:暮:晚上

③所失物品:丟失大量財物。(理由:“大亡其財”)

④犯罪嫌疑人? (無法確定)

2、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①以我們同學的聰明才智,都找不到犯罪嫌疑人,但那個富人卻懷疑上了自己的鄰人。他的依據是什麼?

依據:鄰人知道他家牆壞,且鄰人叫他築牆。

②進一步追問:文中好像沒寫到他鄰人知道他家牆壞,且鄰人叫他築牆啊?

理解“亦”的意思。

③富人的兒子也知道他家牆壞,且也叫他築牆,爲什麼就不懷疑自己家的兒子呢?

請大家用兒子和鄰人的語氣將“不築,必將有盜。”這句話告訴富人。可以添上必要的動作或者稱呼。

(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體會兒子、鄰人與富人的親疏關係不同,導致了富人爲什麼智子而疑鄰。)

④兩人的意見都一樣且都正確,但富人卻對這兩人有截然不同的態度,調查瞭解了整個事情經過後,你會對這個富人說些什麼?

參考:對人不能有偏見;聽意見應該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不能胡亂懷疑別人,因爲這樣可能冤苦了好人,讓壞人逍遙法外……)

3、請學生歸納這則故事的寓意,說說自己從中獲得的收穫。

參考: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係,如果關係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4、老師小結:

請大家仔細,看課題,題眼是哪個字——“疑”。

不知道大家以前怎麼理解“疑”這個字,但在我看來,老祖宗造這個字是用心良苦——左上是個“匕”,左下是個“矢”,似乎是在警示我們,正確的懷疑,能直刺敵人心臟;而無端的錯誤的懷疑也可能冤枉了好人,所以我們該客觀、公正、理智地待人處世。我想,這也就是這則寓言故事給人留下的深刻啓示了。

5、作業:

課外閱讀《中國古代寓言選》,瞭解買櫝還珠、守株待兔等故事,理解他們的寓意。

6、板書:

智子疑鄰

失竊原因:天雨,牆壞

案發時間:暮疑

所失物品:大亡其財

犯罪嫌疑人?

三、教學反思:

1、疏通文意的環節一定要落實,這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關鍵。以小組爲單位共同學習,可克服學生初學文言時的膽怯心理。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指導,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或直接告知,或將問題拋給其他同學,總之有疑處,教師要及時點撥。對文中重點要落實的詞語,尤其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爲了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爲以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2、在判斷誰是犯罪嫌疑人時,也許有個別未讀懂文章的學生會說是“鄰居”,可以請同學再細讀文章,再做分析。

3、在請學生用兒子和鄰人的語氣將“不築,必將有盜。”這句話告訴富人時,可以添上必要的動作或者稱呼。只要老師點撥到位,學生也會投入角色,用心理解,充分體會兒子、鄰人與富人的親疏關係不同而導致了富人智子而疑鄰的結果。

4、引導學生多讀文言寓言很有必要,既提高學生文言閱讀的興趣和能力,又能積累很多有益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