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5篇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1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5篇

一、新課導入

本文選自《通俗論集》,標題是一個關係型的題目,表面看二者是並列的,實際上重點在談“懷疑”的重要性,懷疑是一切學問的前提基礎和手段,沒有懷疑的精神就沒有新發明、新學說的產生和創立。

二、學習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學習文中生字、詞;

2、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及之間的邏輯聯繫;

3、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4、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三、師生探究

1、本文選自《通俗論集》,標題是一個關係型的題目,表面看二者是並列的,實 際上重點在談“懷疑”的重要性,懷疑是一切學問的前提基礎和手段,沒有懷疑的精神就沒有新發明、新學說的產生和創立。本文運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僞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

2、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我國當代史學家,江蘇蘇州人。 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於懷疑和辨僞,有不少創見。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3、讀準字音

程頤yí      張載zài      虛妄wàng     停滯zhì     兇險xiǎn     

視察chá    輕qīng信    盲máng 從    折zhé 扣     流俗sú     

墨mò守    譬pì如      懷疑yí         塾shú師      辯biàn論    

顧頡jié剛   不攻gōng自破              腐草爲螢yíng

4、學習詞語

兇險xiōng   xiǎn狠毒奸險;危險可怕; 兇狠險惡。

視察shì    chá上級人員到下級機構或現場檢查工作。

輕信qīng   xìn輕率地相信。

虛妄xū    wàng沒有事實根據的。

盲從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隨從。

折扣zhé    kòu買賣貨物是,照標價減去一個數目,減到原標價的十分之幾叫做幾折或幾扣。

流俗liú   sú指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

墨守mò  shǒu爲固執拘泥,不會變通。

停滯tíng   zhì停下,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展;堵車。

不攻自破 bù gōng zì pò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攻擊。

譬如pì  rú 例如。

辨僞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識別虛假的,去掉無事實根據的(多指理念或學說)。

盡信書不如無書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5、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這部分可分兩層。

第三部分(6),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自主學習(一)

1、 第1、2段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明確: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爲增強。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後面所言,並非做學問的實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確:【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着就談論這個問題。
       【2】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麼,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
       【3】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係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爲後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1】 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爲它‘是’;不信它,因爲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2】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麼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爲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爲什麼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五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第4段說的是對於“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幹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纔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

6、第5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道理論證(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7、第6段課文第一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論述了什麼分論點?
【1】承上啓下。【2】歸結了第3、4、5段課文分論點後,提出第6段課文的分論點:懷疑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五、自主學習(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治學必須有懷疑的精神。

 2、本文的兩個分論點是什麼?

分論點1-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步驟。

 分論點2-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有哪些?

  【1】 事實論據:

(1)國難危機時的口頭消息;

(2)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3)聽說“腐草爲螢”;

(4)戴震善問的例子。

【2】道理論據:

(1)“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疑”—張載

(3)“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六、鞏固練習

1、通讀課文,同學之間討論:文中所說的懷疑精神有什麼樣的內涵?它對做學問有什麼重要意義?               

【1】對於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度,就是作者所說的懷疑精神。

【2】懷疑精神是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是做學問的前提。

2、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要這樣纔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1】開頭的“一切”是否太絕對了?對此,你怎麼看?

不絕對。凡是稱得上學問家的,都具備懷疑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他也成不了學問家。

【2】這段文字中有四個“常常”開頭的短句,它們的順序是否可以任意調整?爲什麼?

順序不能調整。因爲,這四個“常常……” 是“一切學問家”對“流俗傳說”“過去學者的學說”從“懷疑”到“修正”的認識發展過程,是符合邏輯的,體現了議論文語言嚴謹的特點。

3、摘抄、熟記課文所引用的名言,並在課外蒐集有關治學方法的名言警句。

【1】學問對人們要求最大的緊張和最大的熱情。(巴甫洛夫)

【2】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杜甫)

【3】應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爾基)

【4】學貴精不貴博。            (戴震)

七、歸納主題

這篇議論文論述了怎樣做學問。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僞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

八、寫作特色

1、中心論點鮮明突出,論證鞭辟入裏,令人信服;

2、引用名言、列舉事例論證論點,說服力強;

3、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九、閱讀感悟

千百年來,無數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爲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這是我們淨化自我、感悟人生、豐富知識、提高修養的至善祕籍。只要我們敢於懷疑這些聖賢和經典,只要我們去研究揣摩,就一定會獲得巨大的喜悅和無窮的收穫。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2

教材來源:國中九年級《語文》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版

內容來源:國中九年級語文第五單元

主題:議論文單元

課時:共2課時

授課對象:九年級學生

課型:新授課

設計者:李繼英/中牟縣軒順街中學

目標確定的依據

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

教材分析

《懷疑與學問》是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所寫的一篇經典的論說文,觀點鮮明深刻,說理充分而透闢,所論述的問題針對性強,具有普遍性,至今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爲低層次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高,因此教學時不宜過快,寧可多花一點時間,對時代背景作者及其治學經歷,明白本文立論起點是做學問,以利於學生深入把握課文內容。

學習目標

1.把握本文論點,理清文章論證結構,。

2.分析和理解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的作用。

3.結合具體語段體會本文邏輯嚴密,語言準確的特點。

學習重難點

1、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2、結合具體語段體會本文邏輯嚴密。

評價任務

1、說出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2、先作論述後提出論點、層進式論證的方法。

3、學會分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方法

課堂上採用誦讀、品讀、圈點勾劃、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用心感知,深入體驗,反覆品味,思考探究,最終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學法指導

學生多多誦讀,從寫法和語言兩方面突破。首先學生在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礎上,進而更好地理解文意,領會本文嚴密的論證結構。其次學生品味語言,選取課文中的具體語段,運用換詞和調整語序的方法來品析語言,使學生能夠揣摩到本文語言精確、嚴謹的特點。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做學問的三大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

 


複習議論文常識

1.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 論據類型: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3. 論證方法: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學生聽講

檢查預習

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

學生聽寫字詞

一、初讀課文思考

1、作者所說的懷疑精神是什麼?

2、它對做學問有什麼重要意義?

學生快速讀完課文,思考(小組討論)並回答。



二、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引用古語提出“學則須疑”的觀點。

第二部分(3-5)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

3.通過對做學問的基礎及其來源進行分析,並拿生活中實例和做學問類比,來論說做學問需要質疑。

4. 通過假設一種問題情境來具體闡釋懷疑精神,並指出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5. 通過正反說理和道理論證來證明懷疑、思索、辨別這三步的重要性,也是對懷疑精神的具體論證

通過承上啓下的過渡句總結懷疑精神的重要性,進一步論證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第三部分(6)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設置問題,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理清思路。

佈置作業

思考探究二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2):引用古語提出“學則須疑”的觀點。

第二部分(3-5)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

第三部分(6)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教後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1、由議論文常識導入


複習鞏固

提問學生上節課所學

學生回答

 

本文中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教師先舉一個例子,學生在課文中嘗試找出論證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1、舉例論證

2、道理論證

3、對比論證

學生先獨立思考,不理解的在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議論文的語言

文本96頁積累拓展第三題

(學生思考,教師引導明確)體會本文語言精確、嚴謹的特點


 

課堂小結

 

本文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寫的一篇談治學方法的短文。運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方法,根據古代著名學者的治學經驗和自己的經驗,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僞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

 


作業佈置

   1、積累拓展  4  /2、基礎訓練


教後反思


教學目的:1、把握論文知識。2、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重點難點:會考形式閱讀,論點、論據、相關句子作用等。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準備:

一、課文內容:

1段:“學者先要會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3段:傳說不一定可靠,但做學問有時只能靠它。

4段:對於傳說,無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5段: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6段: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二、課文層次結構內容: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的論點

也可說成“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第二部分:(3-5)論證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分論點1)

一層(3-4)論述對於傳說,無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二層(5)論述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三部分(6)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分論點2)

三、論證方法:

1-2段):引用論證,也屬於道理論證。

3段):  譬如,是舉例論證;

4段): “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爲螢”的傳說是舉例論證。

5段):  引用孟話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是引用論證。--道理論證。

6段): ①句是過渡段,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②-⑤句道理論證;⑥句過渡句,啓下的作用;

⑦-⑩句舉例戴震、笛卡爾事例論證;⑩句後道理論證。

四、板書表述:

提出論點:治學要有懷疑精神

懷疑與學問   分論點1:消極方面(對傳說、對書、學問要懷疑)

分論點2:積極方面(對新學說、新發明要創新)

總之,懷疑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五、相關解析:

1、開篇引名言有何作用?

開篇兩句引用既做論據又做論點,其作用是做論據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做論點領起全文。是論證論點並提出中心論點,二者合一。

2、不同事例的作用?

3段譬如句:論證傳說不一定可靠,不能隨便相信。

4段:

1)舉“三皇”“五帝”“腐草爲螢”的事例的作用?

在於論證對於傳說要善於懷疑,告訴人們怎樣以懷疑的精神做學問。

2)什麼是懷疑精神?

經過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度就是懷疑精神。

3)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對待傳說?

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5段:

1)引用孟子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有何作用?

在於論證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2)文中“懷疑”“思索”“辨別”三步爲什麼不能調換詞序?

因爲人有懷疑纔可思考,有思考方可辨別,三個詞語含有辨別事物的先後邏輯順序關係,調整後就不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了。

6段:

1)列舉戴震、笛卡爾事例的作用?

在於論證不僅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更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②-⑤句與①句什麼關係?

是論據與論點的關係,是用道理論證方法證明①句提出的論點。

②③句反面說理,④⑤正面說理。

3)⑦⑧⑨與⑥、①句什麼關係?

⑥句既是⑦⑧⑨句的小論點,又是①句的小論據。

⑦⑧⑨是⑥句的論據,直接證明⑥句,間接證明①句分論點2的。

其中⑩和11句是正面論證,12句是反面論證。

4)⑩句中“一切大學問家”的“一切”能否去掉?爲什麼?

不能刪去。因爲“一切”包含所有的學問家,表示無一例外,有強調的作用。

如果去掉丟失去了這種強調作用。

5)⑩句中四個“常常”的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不能調換。因爲“懷疑”“辯論”“評判”“修正”這四個詞的順序是人們對過去學說進行懷疑的全過程,如果調換順序就與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不相符。

6)本段有三個“這樣”分別指代什麼?

第一個“這樣”指代“對別人的話,不經過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認”

第二、第三個“這樣”指代“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

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7)最後一句中“學術”“文化”二詞能不能調換?爲什麼?

不能,因爲“學術”是人類衆多“文化”活動的一種,文中的順序是從部分到整體,互換之後就講不通了(違背了事物的邏輯性)。

8)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五、顧頡剛:歷史學家。

教學過程:讀文至少兩遍                    概括論點與分論點

找出論據,並說明其作用          相關問題補拾

備課時間:2018-09-08星期六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讓學生感受議論文論證嚴謹性的好範例,是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所寫的一篇經典的論說文,觀點鮮明深刻,說理充分而透闢,所論述的問題針對性強,具有普遍性,至今有着深遠的現實意義。文章在開頭藉助程頤和張載的名言提出本文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接着闡釋提出此論點的緣由,之後又具體闡釋如何以“懷疑的精神”讀書和治學,總結“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的分論點,並在最後一段提出另外一個分論點“懷疑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結構完整嚴密,論證層層推進,論述有理有據,說服力強,對讀者有很大的啓發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可以對“懷疑與學問”的關係初步做出自己的感悟判斷,但缺乏思考深度;對理清句間關係和段間關係有困難,文章中間的論證過程不容易梳理清楚。

三、教學目標

(一)在理清段間關係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論證思路,理解懷疑精神的內涵與意義

(二)把握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繫,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體會議論文論證的嚴謹性

(三)正視懷疑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

(一)理解懷疑精神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

(二)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體會議論文論證的嚴謹性

五、教學難點

(一)理清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關係

(二)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把握議論文嚴密的論證結構

(三)正視懷疑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教師引導:《戰國策·魏策》中出現了三人成虎的成語。意思是指三個人謊報城市裏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爲真。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街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如果對傳說的話不懷疑,而是輕信,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因此,懷疑是必要的。懷疑精神作爲一種可貴的品質,它與學問有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文章《懷疑與學問》,看看他對懷疑有怎樣的認識。

學生活動:聽故事,正視“懷疑思考”的重要性。

(二)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請同學自主默讀課文,勾畫每一段的中心句。

學生活動:理清句間關係,找出每段中心句,交流並統一答案。

(三)深入思考

教師引導:再讀課文,用“因爲”“所以”“可見”“其實懷疑不僅是”“也是”“因此”等詞語將中心句連接起來。

學生活動:理清段間關係,理清文章論證思路,從而討論出懷疑精神的內涵以及對於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四)佈置作業

教師引導:摘抄、熟記課文所引用的名言,理解其內涵,在課外蒐集有關治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

學生活動:完成作業。

第二課時

(一)以舊帶新

教師引導:上節課我們梳理了《懷疑與學問》整篇文章的論證思路,知道了“學則須疑”,“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背誦課文所引用的名言。等待學生背後,找2-3位同學給大家講講其所背名言的內涵及其作用。

學生活動:複習舊知,背誦,發言,把握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繫。

(二)質疑探究

教師引導:顧先生說“學則須疑”,那我們用“懷疑”的眼光再來審視第六段,請你再讀第六段,談談第六段論證得是否嚴密,依據是什麼。可以提醒同學們注意文章可改進的地方。

學生活動:可從論據、論證方法、論證思路、論證語言等角度探討第六段,形成自己觀點。

(三)拓展提升

教師引導:老師在上一節課已經讓你們蒐集有關治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請你選擇有用的論據,談一談“懷疑”“思索”“辨別”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

學生活動:思考,發言,傾聽,爲自己的思考與寫作積累素材。

(四)佈置作業

教師引導:根據課上所得,完成“懷疑與九年級學習”小練筆。

學生活動:寫作。

七、板書設計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辨僞去妄

發矇啓新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4

教學要點

1.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結構。

3.學習本文通過事例和講道理論證論點的方法。

教學設計

(一)

一、解題

顧頡剛(1893~1980),歷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於懷疑與辨僞,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榮識初編》等。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腦子裏裝滿了問號的人。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顧頡剛從小就敢於提出疑問,進行考證。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着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爲《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爲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爲什麼這樣一個名人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後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並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有心存疑問,勇於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於提問,只是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

這篇課文議論怎樣做學問,闡明瞭懷疑和學問之間的關係。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對我們今後怎樣做學問,一定會有很大的啓發。

二、字詞教學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剛jié 程yí 虛wàng 步zhòu 懶dòu 啓dí 停zhì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

墨守:戰國時期的墨子善於守城,後來就用“墨守成規”表示因循守舊,不肯改進。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它自己就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辨僞去妄:辨別虛假的併除去不合實際的。

停滯:指因爲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運動或發展。

三、明確本文的論點和論據

1.默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

(1)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2)分論點: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1)事實論據:

①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②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聽說“腐草爲螢”

④戴震善問的例子

(2)道理論據:(翻譯)

①“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做學問的人首先要善於提出疑問。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存在可疑之處卻不能提出自己的疑問,這還不能算是學過了;治學就一定要善於提出疑問。

③“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3.請編寫本文的閱讀提綱。

四、小結

本文圍繞着中心論點,分設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地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文章運用許多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五、佈置作業

(二)

一、複習提問文章的中心論點、分論點,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二、閱讀理解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麼提出來的?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程頤和張載的名言提出來的。這種寫法,既開門見山提出了論點,同時名言本身也是證明中心論點的有力論據,增強了論點的說服力。

2.提問:本文的兩個分論點是怎樣找出來的?

第6段開頭一句是承上啓下的總結句,也是兩個分論點。中心論點從“消極”和“積極”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3.提問:第3段舉國難危急的時候有許多口頭的消息的例子證明了什麼?

證明了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引出“我們對於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的道理。(如“吃綠豆放爆竹可以防非典”)

4.提問:什麼是懷疑的精神?

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

5.提問:第4段舉“三皇五帝”、“腐草爲螢”兩則事例證明了什麼?

這兩則事例告訴我們怎樣以懷疑的精神做學問。

6.提問: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有什麼樣的態度呢?

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最非。

7.提問:“懷疑”“思索”“辨別”這三步驟能否前後對換?爲什麼?

不能。因爲這三個步驟是按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先對事物產生懷疑,再進一步思索疑點,辨明正確與錯誤。前後)順序不能對換。

——以上幾小節,從對傳說,到對書,對學問,要有懷疑精神,這是遞進關係,是講懷疑對於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

8.提問:第6段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第一層(①句):承上啓下,總結上文,提出本段論點。

第二層(②③④⑤句):從道理上論證第①句的論點。對別人的話要善於懷疑,其中②③句是從反面論證,④⑤句從正面論證,通過正反對比論證懷疑精神對治學的重要性。

第三層(⑥⑦⑧句):用戴震治學善問的例子論證第①句的論點。對書要善於懷疑。

其中第⑥段提出本段中的一個小論點:“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第⑦⑧句用戴震治學善問的事例來證明第⑥句,從而也證明了第①句的論點。

第四層(⑨⑩11句):⑨⑩句正面論述了一切學問家以懷疑精神做學問,會對文化建設起巨大作用。11句反面補述墨守前人舊說的惡果。這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講道理,做學問要善於懷疑,論述第①句的論點。

——這是論證第二個分論點。

四、小結

本文中心論點鮮明突出,論證層層深入,精闢充分。用分論點論證中心論點,事理分析得透徹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舉事例進行論證,使文章有理有據,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五、佈置作業

【課文】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爲它“是”;不信它,因爲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爲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纔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纔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纔有問題,有問題纔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纔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纔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5

一.清理梳理文章內容。

1.  本文論點?學則須疑

2.  爲什麼說學則須疑?“懷疑不僅是。。。。。。也是。。。。。。基本條件”

3.  爲什麼說懷疑是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

    傳說必須懷疑甄別真僞(舉例論證)

    虛妄學說一追問就不攻自破。(舉例論證)

    學問都要經過懷疑纔是自己的(道理論證)

    盡信書不如無書(道理論證)

4.  爲什麼說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只有常常懷疑、解答學問纔會起來(道理論證)

    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來鍛煉出來(舉例論證)

    新發明、新理論、新作風都從懷疑中產生(道理論證)

  (教後:要對文章進行解剖之前都應該進行這種內容梳理,這樣後面的教學纔有根基。

學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內容會感到很困難,老師要耐心的引導,要求學生反覆閱讀相關文字以解決這個困難。)

二.鞏固文體常識(培養學生文體意識)

論題:懷疑與學問

論點:學則須疑

論據:事實論據,如:戴震質疑《大學章句》從人、事、理、言、物幾個方面概括

     道理論據,如:“盡信書不如無書”

論證:舉例論證:我們聽說三皇五帝、腐草爲螢就應該質疑

     道理論證:邏輯推理:因爲“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所以“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對比論證:“對於別人。。。。。。一切學問纔會起來”

               “古往今來。。。。。。不會進步了”

三。掌握文章結構(爲學生樹立一個議論文樣板,爲仿寫作準備)

              分論點1    觀點1傳說必須懷疑甄別真僞(舉例論證)

                         觀點2虛妄學說一追問就不攻自破(舉例論證)

        論點:           觀點3學問都要經過懷疑纔是自己的(道理論證)

                         觀點4盡信書不如無書(道理論證)

              分論點2    觀點1只有常常懷疑、解答學問纔會起來(道理論證)

                         觀點2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來鍛煉出來(舉例論證)

                         觀點3新發明、新理論、新作風都從懷疑中產生(道理論證)

四。總結本文優缺點(爲使學生能夠結合《少年中國說》和本文的優點來寫出優秀的議論文)

優點:結構清晰、文體特徵鮮明。

缺點:語言不夠形象生動。解決辦法:添加比喻論證(例如:爲了說證明應試教育的摧殘講小壁虎掉到鱷魚池的笑話)情感不充沛。解決辦法:學習《少年中國說》的語言方式:語言規整,多用修辭,以情動人。

五。仿寫(實踐中化知識爲能力)

參考題目:

《女孩也是太陽》

《陽光總在風雨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或自擬題。

要求:

1結構本文,有鮮明的文體特點

2生動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標籤:學問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