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公開課新版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公開課新版教案精品多篇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P6~P7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初步運用乘法解決簡單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法與乘法之間的關係,加深理解乘法的意義。

2、能力目標: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在情境中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的聯繫。

2、培養孩子對具體情境提取數學信息、進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真實體驗中感受乘法的簡便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點: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從乘法意義的角度解釋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有幾塊積木的掛圖”或課件動畫顯示。

教學過程:

一、情境誘思

課件顯示一堆擺放整齊有序的積木,教師順勢誘導:“這麼多積木,怎樣數才能數得又快又準呀?”(板書:有幾塊積木?)

二、解決問題

1、學生各自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積木的塊數。

2、小組交流:你是怎樣數的,所列的算式中每個數各代表什麼意思?

3、彙報情況。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 5×7=35(人)

7+7+7+7+7=35(人) 7×5=35(人)

4、你喜歡那種計算方法?爲什麼?(絕大部分學生會喜歡用乘法計算)

因此得出結論:直接用乘法計算會簡便的多,因爲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5、從上面的兩道乘法算式中,你發現了什麼?

兩個乘數前後調換位置,積不變。

三、鞏固應用

完成“練一練”中的第1、2、、3、4題。

要求:1、獨立讀題、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每個乘法算式中各個乘數的意義;

3、彙報,訂正答案。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什麼?

“乘法的意義”、“乘法算式中乘數的可交換性”、“乘法和加法的聯繫”

五、作業:教科書P11“練一練”1、2、3題。

附錄;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

二年級數學上冊優秀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有些是確定的。

2、會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詞彙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堂學習中接觸不確定現象,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認識,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親身感受,獲得直觀的體驗。教學時,應重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有趣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教師應充分地給學生提供猜測、實驗、探索、驗證的時間,使學生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自己體會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

三、學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州聞名的學校,環境優美,師資力量雄厚。教室裏配備了電腦,爲使用多媒體課件提供了條件,非常有利於低年級的教師創設生動的情境,開展豐富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

學生大部分來自於市區,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學中我一直培養學生寫數學日記,學生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瞭解周圍的事物,從數學角度去發現、分析生活。我班學生比較喜歡體育運動,特別是足球,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有關足球的活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我的手裏有一枚硬幣,猜猜這枚硬幣在我的左手還是右手?

(學生進行猜測)

師:有的同學認爲在左手,有的同學認爲在右手,在這種不能肯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怎麼說?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 評析 引入比較自然、合理。)

師:你們瞧,硬幣在老師的右手。

(出示硬幣)

師:硬幣有兩個面,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反面,老師這樣一拋(拋硬幣),硬幣落下後,結果會怎麼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拋硬幣的遊戲,好嗎?

( 評析 剛提出問題沒讓學生進行猜測,就讓學生做試驗驗證,沒有引起學生的心理需要。可讓學生猜測,再驗證。)

(板書:拋硬幣)

(二)實踐驗證,探索求知

1、活動一:拋硬幣。

(請一學生拋硬幣,其餘學生做記錄。)

(評析這種遊戲簡單、易操作,應儘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體驗。)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單,誰願意告訴我硬幣落下後的結果是什麼?

生:硬幣落下後,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書:可能)

師:就像大家說的那樣,硬幣落下時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這就是我們數學中的不確定現象。

(評析此處若能就拋硬幣深入展開,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動太多,沒有層次有些雜亂。)

師:爲了表揚大家通過觀察、思考發現了新知識,我們再來玩個遊戲吧?

2?活動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師:這裏有1個袋子,我在裏面放入3個紅球、3個綠球。如果從袋子中任意摸出1個球,摸出的可能是什麼顏色的球?請同學們來摸一摸。

(小組合作摸球:小組長裝球,記錄員記錄,其餘同學摸球。)

(各小組的記錄員彙報摸球的情況。)

師:從摸球遊戲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摸到的球,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綠球。

師:在盒子裏能摸到黑球嗎?爲什麼?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爲我們沒有裝黑球。

師: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還有什麼顏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板書:不可能。)

師:老師有一種魔法,無論誰從這個袋子裏摸出球,我都能猜到摸的球是什麼顏色的,你們相信嗎?

生:不信。

師:誰來摸摸看,注意觀察,看誰最先發現老師的祕密。

(學生摸,老師猜。)

師:老師怎麼猜得這麼準?誰發現老師的祕密了?

生:老師袋子裏全是藍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藍球。

(出示袋子裏的球,板書:一定。)

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

生:想。

師:請這三組的同學分別在袋子裏裝10個球,讓老師不可能摸到紅球;這三組的同學請你們也分別裝10個球,但是要讓老師一摸就摸到紅球;這兩組的同學請你們也裝10個球讓老師有可能摸到紅球。裝之前先商量一下,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先裝好。

( 評析 讓學生在活動中反饋什麼現象是不可能可能一定,有助於學生加強對確定不確定現象的理解。)

(三)實踐應用

1?活動一:結合生活經驗,分析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師:同學們通過拋硬幣、摸球遊戲發現,生活中有的事是可能發生的,有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的事是一定會發生的,現在請同學們幫老師判斷一下這幾件事是可能、不可能、還是一定會發生的。

(1)西瓜變桃子。

(2)我們會長大。

(3)明天會下雨。

(4)人要喝水。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事,你能舉出事例嗎?

(學生舉例)

2、活動二:足球比賽。

(課件播放:紅隊和藍隊舉行了一場足球比賽,比賽中,紅隊和藍隊各踢進一個球,比分是1比1,整場比賽馬上就要結束時,紅隊得到一個罰點球的機會,準備射門。射門後比賽就結束。)

師:同學們,比賽馬上就結束了,紅隊能踢進去嗎?

生:可能踢進去,也可能踢不進去,我希望他們能踢進去。

師:如果紅隊踢進去了,比賽結果會怎樣?

生:紅隊一定取勝。

師:如果紅隊踢不進去,比賽結果又會怎樣?

生:紅隊就不可能取得勝利。

(四)課後小調查

師:請同學們課後調查一下,在我們生活中還有什麼事情是一定發生的,什麼事情是可能發生的,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把調查的結果記錄在你們的數學日記中。

四、教學反思

1、把問題情境生活化。

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置身於生活問題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拋硬幣作爲幫助人們作出兩難選擇時常用的方法在生活中運用很廣,因此,從拋硬幣這一生活現象引入,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和興趣,使學生產生想弄清拋硬幣背後存在的數學事實,從而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拋硬幣的探索中。

2、以猜想實踐驗證爲活動主線,讓學生從親身實踐中體驗事件的可能性。

對數學的認識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教學中安排了拋硬幣、摸球等遊戲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通過猜想實踐 驗證來獲得結論。活動中充分地給學生提供猜想、實踐、探索、驗證的時間,使學生親身經歷對不確定現象的探索過程,獲得直觀的體驗,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

3、組織遊戲,激發興趣。

根據我班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遊戲,進一步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4、結論要從實踐中得出。

第一次教學時,無論是拋硬幣活動還是摸球活動,我都是讓學生先猜一猜,再實際地拋一拋、摸一摸。我發現這樣一來,結論實際是學生在猜的時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學時,我沒有讓學生猜,而是讓學生直接實踐,通過實踐得出結論。

5、活動的要求應由學生自己提出。

在學生裝球教師摸球的這一活動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師僅作爲活動的組織者來進行,效果可能會更好。

五、案例點評

本案例設計比較精巧。比如讓學生自己裝球,使教師摸到的一定是紅(或有可能是紅)球的活動,使學生在直觀的活動中體驗客觀事件的不確定性。

不足之處是活動較多,沒有明顯的層次。如在拋硬幣時,只是讓學生體驗了可能性,接下來又換了一個活動,讓學生進行摸球遊戲。若是能就拋硬幣深入展開,如提問硬幣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幣一定會落到地面上嗎?,讓學生體驗確定不確定現象,則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遊戲深入展開都可,下面的遊戲就可作爲鞏固練習。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三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內容是: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和它們的十進關係,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能看懂物品的單價,會進行簡單的計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100以內數的知識,學習、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老師要創設具體地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購物的活動中認識人民幣。

單元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簡單計算。

2、難點: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

3、關鍵:組織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多觀察、多操作、多實踐,熟記“1元=10角、1角=10分”的進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並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過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並知道愛護人民幣。

認識人幣

簡單的計算

認識人民幣

教學內容:義務教材第46頁的第例1——————例2(認識人民幣)

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間的十進制關係,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學會兌換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功用。

3、培養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教育。

教學重點:認識各種面額的人民幣。

教學難點: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CAI課件一套常用的面額的人民幣(不同版本的)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爲你們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誰?(CAI演示:點擊出現藍貓圖像)你們認識它們嗎?今天是藍貓文具店開業的日子,它邀請我們全班去參觀文具店,你們想去嗎?一起來吧!

二、探究新知

1、參觀文具店回答問題(CAI演示)

(1)師:誰能說說文具店有什麼文具?價錢是多少?(學生回答)

(2)師:你們喜歡這些文具嗎?可是用什麼買呢?(學生回答)

2、認識人民幣

(1)師:中國的錢幣叫人民幣,你們認識人民幣嗎?

(2)操作初認人民幣

師:將桌面上的人民幣拿出,先自己認一認,再在小組內交流,看誰認得多(學生活動)

彙報認識情況(學生回答,師板貼人民幣:硬、紙幣)

問:觀察這人民幣,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回答)

師:紙做的錢幣是紙幣,金屬做的人民幣叫硬幣

(3)再認人民幣

師:(指紙幣)你用什麼方法記住這些的紙幣,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學生活動後,彙報識別方法)

師: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讀時有一個相同處是什麼?所以它們的單位是元,那你能說說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單位是什麼?(學生口答)

師: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紙幣我們會認了,那麼硬幣你會辨認嗎?

師:識別人民幣可以從人民幣的大小、圖案、面值、顏色上來記住。觀察1元、5角硬幣正面,它們有相同的標記是什麼?

師:國徽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而且是中國製造的,所以我們要愛護人民幣,不能在上面亂寫亂畫。

(4)元、角、分的關係

師:藍貓想讓大家看一個小片段,看完後說說你學到了什麼知識?

(學生觀看CAI課件:元、角、分之間的兌換關係)

師:看完了這個片段,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元=10角1角=10分)

問:你知道1元=()分嗎?

(可以小組討論後再回答)

3、分類:按單位分:元、角、分

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看書上人民幣與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麼不同,有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

三、換線遊戲:

(1)我指人民幣,你舉起與我相同的人民幣

(2)我說面值,你舉起起相應的面值

(3)我說顏色,你來回答

(4)一張2角可以換()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個1角

小朋友動手換一換。

四、活動

1、拿一件玩具,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找出哪種方法最簡單。

2、選四名售貨員,開始下位購買

五、小結:

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麼?

板書設計:認識人民幣

分類:按單位分:元、角、分

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1元=10角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

3.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3課。此前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對小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經驗。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是本節課承上啓下的實踐活動,通過具體操作及與同伴交流,進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樣性、合理性;還要把你分的過程在表中記錄下來,爲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小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經驗與策略。實際上,從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實踐活動中要獲得的是試商的經驗。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把30名學生分成6組,分別是兩個4人組,兩個5人組和兩個6人組。)

活動一:介紹每組人數。

(通過了解各小組的人數情況,複習近平均分的含義。)請小朋友介紹自己所在小組的人數,要求是:不能直接說出人數,但可以出一道與平均分有關的數學問題,讓大家算出你們小組的人數。

根據每組小朋友介紹的情況,大家思考:今天我們班的分組是平均分嗎?爲什麼?如果平均分組,每一組有多少人?

活動二:分20塊糖果。

1.提出問題。

展示一包糖果請小朋友觀察,猜猜有多少塊糖果。

提出問題:如果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2、動手分一分。

請小朋友用5個圓片代表5個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準備怎樣分?每次分幾塊?幾次分完?然後,動手分一分。

在分的時候把你分的過程在表中記錄下來。(展示表格)橫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豎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數,中間表示每次分的結果。

(學生在分的時候,教師巡視輔導,請個別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體會分法的多樣性,更要體會平均分小數目的物品時應用乘法口訣的簡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後集體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臺展示自己的表格。對每一種分法,都要引導學生邊分邊估:每次分了多少塊糖果,還剩多少?幾次分完?

發現一次就能分完20塊糖果的,請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勵學生把平均分與應用乘法口訣結合起來。

活動三:分100塊糖果。(大數目的平均分)

1、提出問題。

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塊的問題解決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還會分嗎?

拿出一大包糖果,讓小朋友把它與20塊糖果進行對比,估計它有多少塊糖果。

提出問題:如果把100塊糖果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多少塊?

2、分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塊糖果,這麼多糖果怎樣分呢?第一次分幾塊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後,剩下的更少一些,便於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幾塊比較合適,再進行分工(有人負責分,有人記錄,有人檢查),最後再動手分,在表格中認真記錄分的過程。

(教師巡視、參與小組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第一次分幾根,要用去多少根,還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麼分)

3、彙報小組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在各組彙報時,要關注是否有以下兩種有價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問他們的想法,給予鼓勵和肯定。(在夠分的情況下,10根10根地分,便於口算一共用去幾根,還剩幾根。如6人小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個10就是60,還剩40根。

(2)在一邊分一邊估算的過程中,用上乘法口訣的。

對於6人小組的分法,還要着重引導思考:剩下的4根爲什麼不繼續分。

4.小組討論。(給學生再次機會,調整或改進原來分的策略。)

讓你們重新把100塊糖果平均分給本組的每一位同學,你們會怎麼分?至少要分幾次才能分完呢?

活動四:制定乘車方案。(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鼓勵學生髮表各種乘車的意見。)

有3種車: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遊,怎樣乘車比較合適?

教學反思

1.運用身邊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識。課堂教學開始時,我引導學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紹自己小組的人數,體會人數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義蘊含在具體的生活中,使數學生活化。

2.創設情境,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意義,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課堂中我創設了分糖果的情境,通過兩次分一分的活動,讓學生體

會到雖然分的方法是多樣的,但是分的結果是相同的。

在解決分100塊糖果的問題時,在活動前我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明確分工,在活動時又有針對性地參與到各組的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在分較大數目的物品時,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記錄分的過程;每次不必一塊一塊地分,邊分邊根據剩下的數量來確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適。在課堂中注重讓學生自己感受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

3、重視估計意識的培養。本節課,我結合教學內容,在每次動手分糖果時都設計了一個較好的小環節觀察估計糖果的塊數。特別是第二次估計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塊時,引導學生把它與20塊糖果進行對比,培養學生有依據地進行估計活動,創設了一次提高估計意識、增強數感的機會。上完課後,我感覺到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策略,學生感知得還是不夠,特別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麼分。在分100塊糖果時,我是否可以這樣提問:請小朋友先估計一下,每人大約可以分到多少塊?因爲學生具有100以內加、減法的知識,應該能夠說出至少10塊。

案例點評

教師結合教材與當時的講課情況,開展了介紹小組人數和兩次分糖果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在分糖果的活動中,教師在尊重學生分法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樣性,體會分大數量物品時哪一種分法比較合適。另外,在這節課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師都讓學生先估計有多少塊糖果,再開始分,培養了學生的估計意識。只是課堂有些超時,教師是否應該根據當時課堂的活動情況,及時地調整和取捨教學環節。最後一個活動租車方案 可作爲備用活動,有時間則進行,沒時間則捨棄,這樣的課堂才更自然、鮮活。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並通過解決數學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初步認識乘法,瞭解各部分名稱,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

教學重點: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並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分清幾個幾。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小黑板:(判斷)列示

教學過程:

一、學習新課

1、出示情景圖。觀察畫面。在兒童樂園裏,孩子們有的坐飛機、有的坐火車,有的划船,有的玩遊戲。你能從中找出哪些數學信息,並根據該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生提問:坐飛機的有幾人?坐火車的有幾人?划船的有幾人?做遊戲的一共有幾人?

選一個來解決問題。有多少人坐小飛機?

怎樣列式?2+2+2+2=8(人)

這個算式裏有幾個2?4個2。像這樣4個2相加的問題,我們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還可以用乘法來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讀法:2×4讀作2乘4,4×2讀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稱。乘號和加號的區別。2表示相同的加數,4表示有幾個相同的加數。8表示4個2相加的和。即4×2的積。

(4)意義:表示4個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決其他幾個問題嗎?並說出算式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含義。

坐火車的有幾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個4相加。6從哪來?

划船的有幾人? 3×3=9(人)表示3個3相加

3、觀察這幾個問題的解答,你發現了什麼?(怎樣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

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練習

1、判斷題。A:

B:

求一共有幾個蘋果怎樣列式?爲什麼能用乘法?爲什麼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計算的條件: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1、試一試P5

請生自己看圖,看懂了什麼?說一說。

每棵樹上有3只小鳥,4棵樹上一共有幾隻小鳥?

一共有多少個小矮人?(每盒有7個,2盒有幾個。)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義?

2、看算式,寫出表示幾個幾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書:兒童樂園

坐飛機的有幾人?坐火車的有幾人?划船的有幾人?做遊戲的有幾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讀作:2乘4表示6個4表示3個3

4 × 2= 8(人)

讀作:4乘2

表示4個2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較簡便

作業:1、讀書P4-5

2、看算式寫出表示幾個幾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六

《萬以內數的認識》:

本課目標的定位是基於學生認識了100以內數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是學生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的基礎,因此,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多樣活動,數形結合,內化遷移,讓學生掌握數數方法的同時,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及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能在現實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

2、能在數數的過程中,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感受數位產生的必要性,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

3、通過數一數、撥一撥和估一估等活動,充分感悟大數的意義,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能正確數出1000以內的數,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

教學難點:

數“拐彎數”,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彎處的數如何數。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紙張和計數器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一)課件演示:體育館情境圖

1、猜一猜:體育館大約能坐多少人。

2、數一數:

(1)一排位置:學生說說可以怎麼數?(一個一個的數)

(2)一百個位置:學生說說怎麼數方便?(十個十個的數)

(二)揭示課題:比一百更大的數怎麼數呢?今天,大家一起來探究1000以內數的認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藉助主題圖,爲學生提供現實素材,初步感知大數的產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爲培養學生的數感埋下伏筆。

二、經歷數數,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課件演示:10個小正方體。

(1)數一數:學生跟着一個一個地數。

(2)說一說:數出了幾個一,也就是多少?板書:10個一是一十。

2、課件演示:100個小正方體。

(1)數一數:學生跟着十個十個地數。

(2)說一說:數出了幾個十,也就是多少?板書:10個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個小正方體,接下來你想怎麼數呢?

(1)數一數:學生獨立一百一百地數。

(2)說一說:數到九百後是幾個百?(10個百)10個百是多少呢?板書:10個百是一千。

(3)整體感知1000個小正方體。(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數形結合,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和意義;通過知識遷移,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制關係。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組合作數小棒。(4人一組,每人準備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數:從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數到一百二十二;從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數到二百零三。

(2)十個十根地數:從一百起,十個十根地數到二百一十。

(3)師生合作數小棒。

一百一百地數:從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數到一千;從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數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撥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計數器上邊撥珠子邊數數。

(1)從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數到一千。

(2)從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數到一千。

(3)從九百八十二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千。

3、合作歸納說方法。在數數時要注意什麼?遇到拐彎數時怎麼辦。

設計意圖: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藉助小棒、計數器,邊操作邊數數,感悟多樣的數數方式,充分感受十進制關係,主動建構了1000的意義。而且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培養與人合作的學習習慣。

(三)在比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張紙。教師先出示100張紙,讓學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劃1000張紙有多厚,最後教師出示1000張紙讓學生實際體驗。

2、1000個人。一個班的學生大約50人,多少個這樣的班級纔有1000人呢?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爲學生比較的對象,從而加深對1000的認識,領會大數的意義,進一步培養數感。

三、深化練習,提升數感

(一)填一填。

1、10個一是(),10個十是(),10個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後面的第五個數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鄰數是()和()。

(二)數一數。

1、練習十六的第1題。讓學生脫離計數器抽象地數數。

2、練習十六的第2題。讓學生用不同的計數單位數數,深化學生對計數單位的認識。

(三)想一想。

找規律填數: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練習設計,旨在鞏固新知,感受數數方法的同時,深化對計數單位的理解。

四、全課總結,歸納延伸

(一)全課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二)歸納延伸:通過個、十、百、千的認識,你還想到什麼?

國小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七

教材: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p30-p31

課題:節日廣場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情景,培養學生用乘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3、繼續學習體會從從正面、側面、上面看到的簡單物體的不同的形狀,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狀。

教學重點:乘法知識的靈活運用。

教學難點:全面觀察,收集信息,發現並提出相關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教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1今天老師要帶領同學們到節日廣場去。那裏現在是一片歡騰的景象。小朋友們,想不想去啊?(投影出示節日廣場圖)大家看,現在的廣場上是不是很熱鬧呀?

二、問題探究

2 說說圖上的內容,體會祖國的美好。

師:在廣場上都有誰?他們在幹什麼?

生:圖上有一羣人在跳舞,旁邊還有許多人在觀看錶演。

師:演出一定很精彩,我們也去瞧瞧。圖上還畫了什麼?

生:廣場上有五顏六色的鮮花,還有氣球。

3 提出乘法問題。

(1)明確要求。

師:我們來侃侃智慧老人給我們提出什麼要求。你能提出哪些才問題?(注意:你提出的問題必須要用什麼方法來求?)

(2)獨立觀察畫面,思考,把自己的問題在小組裏說給其他同學聽。

(3)集體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將本小組的問題提出來,指名某位同學來回答。

生:請問共有多少人在跳舞?

生:共有15人。3×5=15(人)

生:廣場上一共有多少個氣球?

生:由2個氣球。每束8個,共4束。8×4=32(個)

生:大的花有幾朵?

生:四八三十二,工32朵。

生:小的花有幾朵?

生:工12朵。可以看作2個4盆,也可以看作4個2湓。

生:看錶演的共有多少人?

生:5×2=10(人),共10人。

生:照相的有幾人?

生:4×3=12人。

學生可能會提出其他問題,只要是對的,都要予以肯定。

三、體驗感悟

1 出示畫面。

2 說說圖上都有誰?在幹什麼?分別在什麼位置?

生:一羣少先隊員排着整齊的隊伍在向烈士紀念碑行隊禮。

師:是的。先烈們用生命爲我們換來今天幸福的生活值得我們尊敬和紀念。同學們,請注意,隊伍裏面有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

生:是淘氣,他也在紀念碑前面。

生:圖上還有小狗,它蹲在紀念碑的右側。

生:上面飛來一隻小鳥。

四、實踐應用

1、學生觀察圖,發揮想象力,想想誰看到了哪幅圖?連一連。

2、學生獨立思考,動手連。

3、全班交流。

讓學生說說小狗、小鳥、淘氣分別站在哪一面,看到的紀念碑是什麼樣子的?

五、小結

今天,我們跟着陶氣到了“節日廣場”,參加了“慶祝活動”和“悼念活動”,所到之處,都有許多的數學問題,今天你有哪些收穫呢?

六、佈置作業

一課一練第22頁

板書設計

節日廣場

3×5=15(人)

8×4=32(個)

5×2=10(人)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7的乘法口訣、8的乘法口訣、9的乘法口訣、乘法口訣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經歷編制7—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 7—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訣的意義,初步記熟7—9的乘法口訣,能用乘法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

3、會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通過編制乘法口訣,初步學會應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

能力點:

使學生能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德育點:

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驗 7—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理解乘法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7--9的乘法口訣。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難點:7--9的乘法口訣。

課時安排:

1、7的乘法口訣 4課時

2、8的乘法口訣 3課時

3、9的乘法口訣 4課時

4、整理複習 1課時

1、7的乘法口訣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72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經歷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 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掌握口訣的特徵,並熟記口訣。

2、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動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能力點: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

德育點:

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經歷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

教學難點:掌握口訣的特徵,並熟記口訣。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七巧板,介紹:這是我們祖先很早就發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個小圖形組成的。只要你喜歡開動腦筋,這七個神奇的圖形就會變出許多美麗的圖案。請你們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擺一擺,看能擺出那些可愛的圖案。

學生獨立拼擺,在班裏交流。

師:看來同學們都會用這七個七巧板擺自己喜歡的圖案,那你們看七巧板還能擺出哪些可愛的圖形?

出示教材第72頁例1的圖案和統計表。

二、自主探究:

1、師:有這麼多美麗的圖案,老師想知道拼擺這些圖案一共用了多少個七巧板?同學們你們有哪些好的辦法呢?

學生彙報。

師:這麼多的方法你最喜歡哪種方法?

2、完成統計表。

仔細觀察統計表裏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學情預測:每多擺一個圖案就多用7個七巧板。

1個7是7,2個7是14,……7個7是49。

3、師:想一想我們學過的“求幾個幾是多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計算?

學生獨立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小組合作編出口訣。

師:經過大家共同努力,編出了7的全部口訣,那我們就用讀的方式來享受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

交流一下編口訣的方法。

4、比一比誰先記住7的全部口訣。交流記口訣的方法。

5、對口令。(師生、生生)

三、拓展應用:

1、一個星期有幾天?2個星期有幾天?3個星期有幾天?4個、5個、6個、7個呢?

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計算,說口訣。

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遊戲:郵遞員送信。

35 21 42 28

7×5 7×6 5×7 4×7 3×7 7×4

6個7 5個7 6×7 7個3 4個7

4、73頁第4題。

學生說明圖意,你能提出問題嗎?自己獨立解答。

5、7×2+7 7×5+7 7×7-7

這三題可以怎樣計算?能用乘法口訣計算嗎?哪句口訣?

6、:開放題:如果忘記了7*6=?你可以怎樣想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74-7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記熟7的乘法口訣,能用乘法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

能力點:

會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德育點:

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學習乘法的用處。

教學重點:記熟7的乘法口訣,能用乘法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實物圖、小棒。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背7的乘法口訣。

2、對口令。

3、填空:

二七( ) 四( )二十八 三七( )

( )三十五 六七( ) ( )七四十九

三五( ) ( )七得七 三四( )

4、看卡片說得數和口訣。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數說它是由幾和幾相乘得來的。

12 21 28 16 35 14 42 36

二、自主探究:

教室裏要擺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擺多少盆?

水彩筆每盒5元,買7盒, ?

問:要求問題也就是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

學生獨立分析計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應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請將本月的日曆記錄在上表中。

1、第一個星期日是( )號;第二個星期日是( )號;

第三個星期日是( )號;第四個星期日是( )號。

2、仔細觀察着四個數字,你有什麼發現?根據你的發現解決下面的問題。

第二個星期日是()=()+7×();

第三個星期日是()=()+7×();

第四個星期日是()=()+7×()。

二年級數學上冊優秀教案 篇九

教學內容:

教科書43-44頁

教學目標:

運用除法的含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並能比較熟練地運用2~6的乘法口訣,口算有關的除法。

教學重點:

如何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提高運用除法的含義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口算訓練

64=答案

56=答案

35=答案

246=答案

305=答案

153=答案

244=答案

306=答案

155=答案

二、解決問題

1、出示P43第4題圖(一):你看到什麼?茄子老師要我們怎樣做?學生在書上列式計算。

然後指明交流:爲什麼用除法?84=2是什麼意思?

2、出示P43第4題圖(二):你知道什麼?求什麼?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爲什麼用除法?

計算它們用了哪句口訣?

44第6題仔細看一看,同桌說一說你看到什麼?要求什麼?然後全班交流。

請小朋友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說一說每個算式什麼意思?它們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獨立完成第7、8題

三、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作業

第44頁第9題

板書設計:

用乘法口訣求商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通過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繫和區別,加深對兩步應用題的理解,並學會這類應用題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3、教育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我知道你們來自______,那你們知道劉老師來自哪裏嗎?(不知道)我來自中國蜜桔臍橙之鄉——尋烏。【出示圖片】

師:在我的家鄉尋烏,家家戶戶都有果園,漫山遍野都是果樹,同學們看:【播放果園圖片】

師:這節課我們就邊欣賞果園圖片邊解決數學問題。同學們看:這片果園就是我的鄰居張大爺家的。【出示圖片一】果園裏種有桔子樹和臍橙樹。

出示複習1、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個問題你能直接解答嗎?(不能)爲什麼?(沒有已知條件或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棵樹沒有告訴我們)

師: 對了,要解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問題,題目的已知條件必需要告訴我們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數量,現在我給這道題補上2個已知條件。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有40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讓學生讀題後獨立解答,指名說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圖二】

師:看,這是李大伯家的果園,這片果園裏有那些數學問題呢?

出示例1:

桔子樹34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多6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指兩名讀題,說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討論例題的解法,師問。

(1)根據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能直接計算出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嗎?(不能)爲什麼?(因爲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臍橙樹的數量。)

(2)師:要解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我們必需知道什麼?(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數量)

師:桔子樹的數量第一個已知條件直接告訴了,臍橙樹的數量第二個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告訴,但我們可以根據第二個已知條件給出的信息先算出臍橙樹的數量。怎樣列式?(指名回答)

師板書:①臍橙樹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臍橙樹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樣列式?(全班回答)

師板書: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740棵。

(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繫和區別。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有40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多6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兩道題,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都有2個已知條件,都是求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兩道題都有2個已知條件,而且問題相同,爲什麼這道題(準備題)用一步解答,而這道題(例題)卻用兩步解答呢?(因爲第一題已知條件直接告訴了我們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棵樹,而第二題已知條件只直接告訴了我們桔子樹的棵樹,橙樹的棵樹沒有直接告訴了我們,所以,需先求出橙樹的棵樹。)

師小結:我們在解答只有兩個已知條件的應用題時,必需認真審題,弄清條件與問題,如果根據已知條件能直接求出問題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據已知條件不能直接求出問題的答案的,就要考慮先算什麼,再算什麼,需用兩步計算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師:今年鄰居張大爺和李大爺爲了發展果業,又開闢了一片果園,看:【出示圖三】

這裏又有兩個數學問題,出示練習題1、2.

1、今年,張大爺家桔子樹種了50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少種了100棵,張大爺家一共種了多少棵果樹?

①全班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同桌討論解法。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師板書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樹種了400棵,桔子樹比臍橙樹少種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種了多少棵果樹?

①全班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獨立解答。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師板書算式及答案

四發展練習

【出示圖四】

師:秋天到了,兩位大爺家的果園豐收了,黃澄澄的果實掛滿了枝頭,兩位大爺想讓我們幫忙算一算果園的收入,你們願意嗎?

出示練習

張大爺家的桔子買了4萬元錢,臍橙賣的錢數是桔子的2倍,張大爺家的桔子和臍橙一共賣了多少錢?

①(出示練習要求:把題目讀一讀,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算式寫在答題卡上。)師巡視指導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訂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臍橙買了9萬元錢,臍橙賣的錢數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臍橙一共賣了多少錢?

①(出示練習要求:把題目讀一讀,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算式寫在答題卡上。)師巡視指導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訂正答案

五、小結評價

在我的家鄉——尋烏,像張大爺李大爺這樣的果農有很多,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收穫着成功和希望。同學們,通過一節課的努力,你又有什麼收穫?學會了什麼?

六、拓展練習:創編只有2個已知條件的應用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