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地理第二章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 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據地圖和資料聯繫巴西自然條件討論該國如何開發利用和保 護熱帶雨林

過程與方法:

充分運用資料,讓學生討論、比較

情感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熱愛自然 、保護自然的觀點

重點:

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流

難點:

巴西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

巴西的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課件中出示以下問題:世界面積大國、世界人口大國、世界足球王國、世界的天然氧 吧。讓學生們猜一猜這是哪個國家。從而導入新課。

第六節 巴西

1、巴西的位置(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在圖3-31上找到巴西,並找到他所處的大洲,所瀕臨的 大洋以及周圍的鄰國。在 圖中能指出巴西的大致緯度位置。

2、亞馬孫河

在圖3-31上找到亞馬孫河,並找到他的源地、入海。回想課本30頁的1-43圖將亞馬孫河的流量、長度流域面積 與其他三條大河比較,得出結論: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結: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僅次於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3、亞馬孫平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區

在3-31圖上找到亞馬孫平原並觀察他的範圍,說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並看圖說出他的範圍,在組內交流。

小結:亞馬孫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東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讀3-31圖分析亞馬孫平原的 緯度位置,思考: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什麼氣候?此中氣候條件 下的植被是什麼?

小結:亞馬孫平原分佈着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這 裏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討論: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有哪些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閱讀材料“地球之肺”

說明: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過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還有什麼類型的地形?

4、巴西高原

①引導學生觀察3--31上的巴西高原的範圍,並與亞馬孫平原比較。

②從緯度 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氣候特點

③小結巴西高原的地形構成:約1/3的亞馬孫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構成了巴西

小結: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的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構成的巴西, 它的面積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國家。

課堂活動:

(1)、世界上面積大於巴西的國家有那些?

(2)、填表比較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氣候

(3)、思考:課本92-- 93頁3--5題

鞏固練習:

同步互動66頁

板書設計:

世界上流量、流域面 積最廣的河流

亞馬孫河

長度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亞馬孫平原

世界上的熱帶雨林區

補充練習:

填充圖第32頁第一題和第二題

八年級地理第二章教案 篇二

緯線和經線

第三課時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利用經緯線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經緯線的特徵和經緯度的劃分,爲了鞏固所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列表格。

緯線(圈)

經線(圈)

形狀特徵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分佈

標度的範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經緯度的表示方法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數量特徵

五、利用經緯網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怎樣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確切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圖“經緯網”,在圖上選出經緯網的交點A、B、C點。

(讓學生讀出A、B、C 點的經緯度。教師及時糾正,輔導。)

引入:通過上面的練習,你認爲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有什麼規律?

(啓發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繫一下,不難發現就像在影院裏找座位一樣。)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難,你怎樣能準確的報出遇難輪船的位置,而及時的救援?

(學生運用經緯網知識,不難回答)

展示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倫敦、莫斯科的經緯線度數。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下列事件的發生地。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在44.40S、1500W 。

颱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經移至2800N、125.30E。

強化訓練:

1、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後讓學生互相對答案。

經緯度數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紐約、倫敦的位置,並說出它們的經緯度數。

(搶答、及時表揚、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全課)概括本節主要內容。

(佈置作業)教材提供的“活動”3——“城市經緯度的確定”。

【板書設計】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黃河的源流概況,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徵,知道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

2、瞭解黃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黃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意義。

3、瞭解黃河的開發利用狀況、現存問題及治理黃河的關鍵。

4、通過對黃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黃河措施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新中國以來治理黃河的成就,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5、通過對“黃河”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是黃河哺育了華夏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被譽爲“母親河”;二是千百年來,黃河又給中華民族帶來過深重災難,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治理的河流,從而培養學生辨證的思想方法。

6、進一步樹立正確協調人地關係的思想及可持續發展中“區際公平”的意識。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大致可以分爲四部分,包括“黃河的源流概況”、“黃河之利”、“黃河之害”和“黃河的治理”。

其中“母親河的奉獻”這一框題就是介紹黃河爲我國經濟建設、自然景觀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利用黃河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來發電;第二,對上游地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華北平原;第四,爲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的憂患”主要是以人地協調的思想,分析黃河氾濫的原因並簡單介紹了我國治理黃泛區的成就,這些知識可以歸納成以下示意圖:

應該指出的是,黃河還有兩個“憂患”,即斷流問題和凌汛問題,這兩個問題目前顯得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斷流問題作爲“讀一讀”來處理的。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這兩個問題,加深對黃河問題的認識。對於凌汛,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以下幾點:一是凌汛發生的地點(自低緯向高緯流動的、處在溫帶地區的河段)、發生的時間(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決的辦法。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考慮黃河有沒有其他的憂患,例如水污染問題等,要讓學生認識到,隨着人類活動的不斷影響,黃河的問題也在不斷髮展變化,幫助他們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意識。

“根治黃河”是在上一個標題的基礎上,介紹黃河的治理。從上圖可以看出,黃河“害”的根源是“沙”,就應該對“沙”採取措施,途徑有二:一是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壩淤地;二是減淤,即建一些水利樞紐工程。

教學重點

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別大以及下游成爲“地上河”的兩大特徵;黃河的治理及開發利用。

教學難點

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別大的原因;下游成爲“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議

本節的第一框題“中國第二長河”並沒有太難的知識點,建議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即這部分知識通過讀圖活動來完成。

關於黃河的“利”,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頭查找資料,然後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如果沒有黃河,中國將會怎樣?”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黃河在國民經濟、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認識。

關於黃河的“害”,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各河段的特點,分組對不同河段進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後再一起討論治理的措施。這樣不僅針對性強,而且最終會使學生認識到:治理黃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黃河的開發利用要遵循“區際公平”的原則。

關於最後一個框題,可以找一些圖片或視頻資料給學生,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介紹水利樞紐時,尤其要介紹小浪底工程,這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一個水利工程,除了發電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調水調沙,對於根治黃河有着重要的意義。另外,要通過介紹這一工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於治理黃河的作用,明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用具】

有關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第一大河--長江,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

[講授新課]首先我們來了解黃河的基本情況。

[板書]一、黃河的基本概況

[活動]請學生讀"黃河流域水系略圖",並依次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找出黃河的發源地和入海口:巴顏喀拉山脈和渤海;

2、讀課本及地圖,明確黃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5500多千米、"幾"字形;

3、找出黃河干流流經的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共九個省區;

4、結合中國地形圖,看看黃河流經了哪些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5、在圖上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和河南舊孟津;

6、找到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並請學生注意,這兩條支流分別位於黃河的哪一個河段。

[教師過渡]:黃河源於雪域高原,曲折東流,注入渤海灣,那麼,它有哪些主要特徵?

[板書]二、黃河的水文特徵

[教師提問]:大家注意看,課本上說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爲什麼不能說它是中國的第二大河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可以將長江、黃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爲水量不大。

[板書]1、水量不大

[提問]提起黃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別渾濁)這說明什麼?(黃河泥沙多)

結合黃河流經的地形區,想一想爲什麼會這樣?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小結]黃土覆蓋且疏鬆、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護是導致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條件可以播放錄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書]2、中游含沙量大

[補充]:黃河每年輸入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築成高寬各一米的長堤,其長度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3倍,可繞赤道27圈。黃河每年帶走的氮、磷、鉀肥約4000萬噸,相當於全國每公頃耕地被沖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國朋友驚訝地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動脈破裂。

[轉折提問]:黃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裏去了?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黃河出孟津後,水流平穩,大量泥沙淤積而成)

[板圖講解]地上河的形成過程。

[板書]3、地上河

[提問]這樣的"懸河"有什麼危害?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痛苦的回憶"部分閱讀材料(從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間,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災難都奪去千萬人的生命,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1938年黃河改道,滾滾黃水洶涌南下,衝進淮河,淹沒了豫東、皖北、蘇北的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使得黃淮平原的千里沃野變成了一片悽慘、荒涼的黃泛區。),加深對黃河之害的理解,培養學生治黃的責任感。

[板書]4、易氾濫

國中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東、南、西、北四端點,知道我國的領土面積和瀕臨的海洋,認識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並能運用地圖找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比較法說明我國的領土大小和鄰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培養學生的領土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認識我國的鄰海。

教學難點:認識我國疆域的優勢。

教學方法

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分析我國的疆域優勢。

教學工具

PPT,地圖

教學過程(雙邊活動)

(師)導入: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嗎?我們一起來看向這幅世界地圖,想一想,回憶一下,待會請一個同學來回答。(播放世界地圖)

(生)回憶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學了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師)不錯,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所處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知道我國是一個既鄰海又有廣闊大陸的國家,我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優越性。接下來的這節課,讓我們進一步瞭解我們的祖國,並探究一下爲什麼說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

教授新課:請看地圖冊上的中國地圖,並從中找出我國的最東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將它標出來,寫下經緯度座標。(播放中國地圖)

同學們都找好了嗎?那個同學能起來分享一下你找到的點,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閱讀地圖冊,圈點分享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烏孜別裏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師)在ppt上展示我國的東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強調我國四端的位置,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最西端在烏孜別裏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計算一下我國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緯度差,最東端和最西端的經度差。

(生)東西經度差是61°25′,南北緯度差是49°39′。

(師)我國的東西經度差達到60°,這麼大的差距,到底會產生什麼奇特的現象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播放烏蘇里江和帕米爾高原在同一時間點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學們請看屏幕,同是北京時間6點,烏蘇里江江面已灑滿金色的陽光,而帕米爾高原上還是滿天星斗的漫漫黑夜。這是爲什麼呢?那個同學能告訴我。(提示:這就需大家回顧以前學的地球知識,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自轉方向)

(生)回答:因爲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時刻,太陽光不能全部照亮整個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太陽光先照射到烏蘇里江。

(師)因爲地球的自轉運動,總是東方先迎來日出,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時間的差異,且經度差越大,時間的差距越大。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烏蘇里江先日出,又因爲兩地的經度差達到60°,這佔了地球經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轉一週是24小時,如果拿360°來平均分開的話,也即是說每15°經度差就是一個小時,所以帕米爾高原與烏蘇里江在時間差上相差了4個多小時,這也不難解釋烏蘇里江已金光燦燦,而帕米爾高原還是黑夜了。出國的人們常說的“倒時差”,也是因爲經度差而引起的時間差。

以上就是我國東西跨經度大的其中一個表現。除了經度差距大外,我們還計算出了我國的南北緯度差也接近50°,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們知道經度影響時間差,那麼緯度呢?大家想一想緯度會影響什麼?氣候五帶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

(生)回答: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

(師)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不同的緯度地區獲得的太陽能不同,低緯地區獲得太陽能比高緯地區獲得的要多,所以緯度會影響獲得的太陽能的數量,也即是影響氣候。冬季,位於熱帶的西沙羣島、南沙羣島天氣依然非常炎熱,樹木蔥鬱,而黑龍江地區已經是白雪皚皚了。這個氣候差異對於身在廣州的我們可是深有體會的了,冬季的時候你們只能坐在電視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現在,同學們是不是覺得我國的疆域很遼闊?那誰知道我國具體的領土面積是多少嗎?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幾位?

(生)回答: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師)對,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與歐洲的面積差不多。大家記住了,是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因爲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域領土,但在這裏,你們只需特別記住陸地領土的面積。陸地面積這麼大,那邊界線肯定也不會太短了,據測算,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這麼長的邊界,那鄰居肯定不少了,同學們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找出我國的陸上鄰國有那些,一共有多少個?並將找到的國家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發放自制圖標,播放我國疆域與鄰國地圖)

(生)閱讀地圖,查找資料,回答:按照逆時針,我國的鄰國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共有14個鄰國。

(師)除了陸地領土外,我國還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領土,我國的領海範圍是從領海基線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我們的海域,請看地圖,從北到南,分別找出我國瀕臨的海洋和島嶼。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

(生)從北到南,依次爲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師)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多萬千米,所以鄰近的海洋也會比較多,其中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包圍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除了四大海外,臺灣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近海還分佈着我國的島嶼——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還有黃渤海諸島,東海上的舟山羣島,南海上的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等從多島嶼。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順時針從北到南依次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其中朝鮮和越南與我國既陸上相鄰也隔海相望。

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積約爲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擁有漫長的國界線和海岸線以及衆多的鄰國,現在是不是可以證明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了?

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上節課我們探究了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優勢,知道我國地理位置優越,這節課則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疆域遼闊有哪些優勢?翻到教材第6頁,小組討論,補充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待會請小組派代表回答。

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東西時間差異大,南北氣候差異顯著,以及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爲960萬平方千米、有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從北到南瀕臨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並分析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五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一節 北方地區——黑土地和黃土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知道我國四大地理單元及其分界線。識讀“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圖;識讀“北方地區圖”;理解北方地區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及其分佈特點;瞭解黑土地和黃土地的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介紹家鄉的活動,掌握四大地理單元的差異;通過“圖片+說明”、播放視頻的方式分別介紹黑土地和黃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徵,再通過相關活動讓學生概括出自然條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土地、熱愛國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

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

教學難點

綜合、根據、歸納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

同學們,經過一個長長的暑假,新的學期又開始了,不知道同學們在這個暑假到過哪些地方呢?又見到過什麼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嗎?

學生七嘴八舌:略

[上課]

請同學們翻開書本首頁,這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景觀圖。請結合圖片進行討論,你在當中看到了什麼?又聯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設你是來自上述的四個區域的人,你會怎麼介紹“自己”所在的家鄉情況呢?我們請四個小組的代表來模擬一下。

[學生活動]

一組:北方地區平原面積廣闊,耕作易於機械化操作,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高。

二組:南方地區主要土地是紅土地,丘陵較多,平原少,所以人們耕種主要在一些低級的丘陵和小平原進行,一般是精耕細作的。

三組:西北地區有遼闊的草原,馬牛羊特別多,所以我猜農業是畜牧業爲主。

四組:我看到青藏地區高山冰雪覆蓋,雪山連綿,反映青藏地區地勢高,氣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師總結]

正是由於區域的差異性較大,而同一區域內相同或相似性較多,所以將我國劃分爲四大地理單元,分別是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活動]

完成書本P.3活動。

[過渡]

首先我們學習瞭解的是北方地區。

[課件展示]

北方地區圖。(引導學生找出我國北方地區的位置、範圍以及主要地形區。)

[師生互動]

1、讓學生找出北方地區所管轄的省級行政區,並分別說出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2、在圖5.2中,找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秦嶺、太行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渤海、黃海、黃河、淮河、黑龍江、松花江。

3、讓學生自讀課本P.4~5內容,整體感知北方地區的地理環境。

[提問]

根據所瞭解到的知識,請歸納出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並出示表格:北方地區兩幅黑土地和黃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種土地?主要分佈地區在哪裏?

學生回答:黑土地、黃土地;東平平原、黃土高原。

教師:對了,兩種土地都有各自的特點,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它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呢?結合手上的資料,進行小組討論。(結合我國乾溼區和溫度帶的分佈分析) [總結歸納] 略

[播放視頻]

《黃土高原》

[提問]

壯觀雄偉的黃土高原,我們已經看過了,誰能概括出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特點呢?

學生回答: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主要是因爲黃土高原的黃土結構疏鬆,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蝕。

[提問]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如何有效治理黃土高原?

[師生互動]

一起閱讀書本P.6活動2的案例。

學生回答:建設淤堤壩,攔蓄泥沙;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綠化等。

[活動]

完成書本P.6活動。

[小結]

同學們,學習完北方地區,我們得到什麼收穫?(總結由學生說,教師作最後總結)。

[總結]

北方地區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使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等具有較爲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要記住: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安排生產、生活要合理。

板書設計

1、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見投影表格)

2、地區差異地廣、機械化耕作;一年一熟

3、黃土高原

4、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二節 南方地區——溼熱的紅土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北方地區的特點的比較,引導學生探討南方地區的特點,並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區的

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難點

南方地區的主要自然環境特點及經濟發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北方地區,瞭解了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此基礎上,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瞭解南方地區。

[新課講授]

[提問]

同學們,我們就居住在南方地區,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區是怎樣的呢?與北方地區對比,南方地區有什麼特點?(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南方地區有個在概的整個認知。)

[展示圖片]

南方地區地形圖。

[學生活動]

讀南方地區的地形圖,在圖上找出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雲貴高原、海南省、東海、南海、長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陽湖。

(通過學生的讀圖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圖中找到的這些地理事物可以說明南方地區有什麼特點。)

[師生總結]

南方地區主要位於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區域。地形以丘陵山地爲主,平原多分佈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處,河湖衆多、水網密佈。

1.自然條件優越的紅土地

(1)位置、範圍。

(2)地形:以丘陵、山地爲主——紅土地。

(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雲貴高原、四川盆地。)

[學生活動]

完成書本P.7活動2,觀察圖5.9中東南丘陵的土壤與北方地區土壤的不同,認識紅壤的特徵。

[介紹]

紅壤不同於北方地區的黃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形成的一種顏色較紅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於農作物生長。耕作時,要適當增施有機肥。

[提問]

南方地區的氣候有什麼特點?屬於什麼氣候類型?相對於北方地區,南方地區氣候有什麼優越性?

[學生回答]

氣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具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

(3)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

[學生活動]

結合書本P.8圖,說一說南方地區的自然條件對生產、生活產生什麼影響?

(4)影響:

耕地類型——以水田爲主;

作物熟制——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茶葉、甘蔗、淡水魚等主要產區。

[展示圖片]

南方地區面積、人口GDP佔全國的比例圖,並提問這圖反映南方地區經濟發展具有什麼特點。

2.經濟大潮涌動的紅土地

(1)人口衆多,經濟活躍、發達。

[學生活動]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國5個經濟特區的名稱及所在的省份,並總結它們的分佈特點,說明了什麼問題。這對發展經濟有什麼有利之處?(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促進南方地區的發展。)

(2)水陸交通便利,對外聯繫最廣泛 。

[教師] 爲了促進南方地區更進一步地發展,帶動內陸更多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南方提出了一種新的區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

(3)泛珠三角區域合作(“9+2”)。

[學生活動]

閱讀“知識之窗”,瞭解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範圍,瞭解不同省區各自的優勢,並且完成書本P.10活動3。

[總結]

板書設計

一、自然條件優越的紅土地

1.位置、範圍

2.地形:

以丘陵、山地爲主——紅土地

(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雲貴高原、四川盆地)

3.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

4.影響:

耕地類型——以水田爲主

作物熟制——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茶葉、甘蔗、淡水魚等主要產區

二、經濟大潮涌動的紅土地

1、人口衆多,經濟活躍、發達

2、水陸交通便利,對外聯繫最廣泛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三節 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

教學目標

1.知道與技能

讓學生了解“秦嶺—淮河”一線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徵;瞭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法、討論法,掌握“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爲、難點

瞭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同學們,聽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嗎?故事講到晏子出使楚國時,講過這麼一句話“橘生淮南爲橘,橘生淮北爲枳”,就是說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樹,生長在淮北則是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通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並用其中“橘生淮南則爲橘,橘生淮北則爲枳”這一句話設問引發學生思考。)

[講授新課]

1.秦嶺與淮河的位置

[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1)說出秦嶺山脈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麼特點?

(2)找出“秦嶺—淮河”一線通過的主要省級行政單位。

(3)下列省級行政單位位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是()

①湖北 ②河北 ③江西 ④山東 ⑤浙江 ⑥山西

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學生活動] 1.在地圖中找出0℃等溫線與“秦嶺—淮河”一線的關係,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氣溫差異;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秦嶺—淮河”一線的關係,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降水差異;3.通過這兩氣候要素的差異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同

時利用景觀圖輔助學生理解。)

[學生活動3]

以“到底北方好還是南方好”作爲辯題,進行辯論。在教室兩邊分別掛上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風情的圖片(各3~5張),請代表北方、南方的學生分坐兩邊,同組學生(每組裏均有辯手、策劃者和南、北方人)的座位相鄰。辯論前幾分鐘由南、北方各出一名學生播放代表當地風情或歌曲錄音,以營造一個虛擬的良好情境,然後讓學生自由辯論,不受約束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板書設計

一、秦嶺與淮河的位置

1、走向

2、經過的省區

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四節 西北地區——廣袤的土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髮解西北地區的範圍,主要地區、主要地形區、主要礦產區和工業城市的位置,主要鐵路線的分佈;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乾旱爲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用圖、畫圖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區自然特徵——乾旱,並分析以乾旱爲主的自然特徵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講述本區自然資源豐富、地域遼闊、草場衆多,看到本區農牧業發展前景很好,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邊疆的教育,激發學生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以乾旱爲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提問]

在中國分區地理的學習中,我們已學過了哪幾個分區?誰能概括各分區的區域特徵?(從位置、自然條件、經濟特點等角度引導。)

[展示圖片]

西北地區景觀圖。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能在空白圖上填寫出該地區主要的內海、半島、山脈和平原。

二、能在教師引導下根據氣溫、降水圖分析該地區四種氣候類型的分佈、特點及成因。

三、能在空白圖上填寫出多瑙河、萊茵河的發源地、流經國家及注入的海洋,並能說出這兩條河流的經濟意義。

教學重點

一、該地區氣候深受海洋影響的特點及原因。

二、該地區氣候自西向東變化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難點

該地區氣候深受海洋影響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啓發式。

教學媒體

板圖+多媒體計算機+掛圖+錄像。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講解】高度相等的點的連線爲等高線。假如與海洋距離相等的點的連線叫做等距海線。

【提問】假設某地區有一塊陸地,如圖,請在這幅圖上以200Km爲間距畫這塊陸地的等距海線。(學生作圖)

【提問】請你讀34頁圖13.1,以200Km爲間距畫非洲的等距海線,找出距海最遠的地方距海約多少千米?

【提問】請你讀53頁圖14.3,以200Km爲間距,畫歐洲西部的等距海線,找出距海最遠的地方距海約多少千米?

【講授新課】

位置

【提問】爲什麼歐洲西部各地距海近?(面積小、海岸線曲折,像亞歐大陸伸出的大半島,三面臨海。)

【講解】歐洲西部各地距海近,像亞歐大陸伸出的大半島,是歐洲西半部自然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

【板圖】歐洲西半部輪廓圖

【板書】第十四章 歐洲西部

【提問】歐洲西部海岸線十分曲折,有許多半島和島嶼。主要的半島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島嶼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提問】歐洲西部三面臨什麼洋、什麼海?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板圖】北洋、大西洋、地中海。

【提問】大西洋海水深入陸地,形成許多內海、邊緣海和海灣。主要的內海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邊緣海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海灣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板圖】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

【提問】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有何重要性?

【提問】歐洲西部所跨的緯度範圍是多少?屬於哪個溫度帶?

地形

【提問】請觀察世界地形圖,下列各圖哪幅代表歐洲西部地形的特點?其它三幅代表哪三塊大陸的地形特點?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計算機演示:把這四幅簡圖與歐洲西部、北美、澳大利亞、南美四地的地形圖反覆重合、分離,訓練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板書】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平原爲主的地形

南部山地

【提問】請你讀52頁圖14.2,圖(1)中這三個地形區分別代表歐洲西部的哪些具體地形區?

【提問】這幅地形簡圖與具體地形的分佈有什麼區別?

【指導】請你們在空白圖上填寫出斯堪的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和波德平原。

【提問】請你們仔細觀察歐洲地形圖,哪些國家爲山地國家?哪些爲平原國家?

【指導】歐洲有很多袖珍小國,請你們在地圖上找出它們:梵蒂岡、摩納哥、聖馬力諾、列支敦士登、安道爾。

【提問】這些國家大多位於哪個地形區上?爲什麼山地易形成小國?

【講解】簡介冰川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峽灣、冰磧湖及波狀起伏的平原。

【播放錄像】

氣候

【提問】請把①②③④四幅氣溫、降水圖貼在圖中A、B、C、D相應的位置上,並說明原因。

(多媒體計算機演示)

【提問】A地氣候有什麼特點?是什麼氣候類型?

【提問】D地氣候有什麼特點?是什麼氣候類型?

(提問)請讀55~56頁圖14.8,想一想地中海沿岸這幾種作物是如何適應夏季乾旱氣候的?

【提問】B地氣候有什麼特點?是什麼氣候類型?

【計算機演示】盛行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

【提問】請你們根據影響氣候的四種因素分析B地爲什麼會形成這種溫帶海洋性氣候?

【提問】假設歐洲西部的地形是圖(1)中②的狀況,氣候會發生什麼變化?

【提問】B、C地氣候有什麼區別?爲什麼同緯度的B、C兩地會有這樣的區別?

【板書】

水文

【過渡】由於歐洲西部以溼潤的氣候爲主,所以這裏有稠密的河網。

【提問】在海洋性氣候的影響下,本地區河流的數量、水量會有何特點?

【板書】

【提問】觀察地形圖說出多瑙河、萊茵河的發源地,流經國家及注入的海洋,並填寫在空白圖上。

【提問】這兩條河在哪個國家境內由運河相連,運河的開鑿有何意義?

【課堂練習】請根據因果關係排列下列卡片,並用箭頭把它們連接起來。

國中地理八年級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瞭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佈。

3、瞭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佈。

4、瞭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瞭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範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徵,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爲主,理解爲輔;技能與能力要求:瞭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瞭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划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繫?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瞭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爲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佈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繫?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範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聖的景象等。

3、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係,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並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犛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後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範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徵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