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語文重點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重點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景中見情,因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2、體會詩詞的意境美,嘗試詩詞創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景與情關係的處理

2、意境美的把握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1、由音樂(>)引出有關別離的話題,略說離別種種,導入課文。

2、聽配樂朗誦>,引導學生進入詩境。初步感受本詞的魅力。

3、設問:

柳永通過哪些手段抒寫離情別意的?從文中找出典型語句。

明確:直接抒情與借景抒情。(略)

4、重點討論分析借景抒情中景物選擇安排的妙處,寒蟬長亭晚都門蘭舟千里煙波(上闋),楊柳岸曉風殘月(下闋),實現目標

5、介紹柳永其人。

6、再聽配樂朗誦,生有感情地誦讀全詞。

7、附以李清照詞一首,柳永詞一首,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婉約詞的特點,把握詞的意境美。

8、嘗試詩詞創作,原則爲求意到即可,力爭句工。

9、結語。

附:八聲甘州柳永

對蕭蕭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出處,正恁凝愁。

點絳脣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注:詳細內容見多媒體課件。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學情分析

第一單元均爲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藉精巧獨特的構思和優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緻,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於情景關係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並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籤的現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新課標要求知人論世,但由於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新課標強調多元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就這文章學習如何從文化角度分析課文,而不僅僅是“知人論世”,從而樹立多元解讀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分析並掌握故都秋景的特點。

2、培養朗讀感悟、品味語言的能力,領悟本文“主觀情”和“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秋蟬、秋花、秋雨、秋棗等意象中蘊涵的情感;掌握文章運用對比、比喻等多種手法摹寫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四、教學工具

幻燈片、導學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情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傷感的季節,秋天也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自古文人,對秋天情有獨鍾。可是再熱愛,能夠願意拿生命去換取的能有幾個呢?郁達夫,就是其中一個。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麼樣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換取?

(二)導學案課前自學部分展示:(學生課堂展示)

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的文眼: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文章結構:課文可以分爲3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第一部分(1~2)總寫:眷戀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寫:具體描寫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總寫:抒發眷戀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圖:庭院清秋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勝果圖。

(三)課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圖爲例,體會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來表現“清,靜,悲涼”?

(1)請個別同學朗誦第一幅秋景圖對應的文字,其他同學勾畫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詞,動詞。

(2)師問:爲什麼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爲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先探討顏色)

師問:藍、白色給人什麼樣的感覺?

生答:寧靜。

師問: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皆是這樣的色彩,會是什麼心情?

生答:悽清、悲涼。

(3)請問:日光能數嗎?爲什麼作者是“細數”?大家從“數”讀出了什麼?(再探討動詞“數”)

生答:清閒。

加入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第三十九回有這麼一段對話,和王安石的相關詩句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領會到了“落寞”“悲涼”。

老師點撥並歸納:

秋味之“清”——從動詞:靜坐、泡、細數、靜對。

從色彩:碧空、牽牛花的藍色等。

秋味之“靜”——馴鴿的飛聲。

秋味之“悲涼”——“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師歸納表現手法:寓情於景,以動襯靜。

2、爲什麼郁達夫喜歡的秋是“清、靜、悲涼”的?

請同學們結合導學案的知識鏈接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來思考。

明確: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徵,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

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

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鬱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

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擇什麼樣的景來抒什麼樣的情。

3、文中有一句話,準確而又精彩地對比了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找出並賞析。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賞析:請同學們分析每一種美食的特點,然後思考作者運用這組對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麼?(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展示)

黃酒:濃烈白乾:溫和稀飯:清淡饃饃:厚實。

鱸魚:鮮嫩大蟹:醇美黃犬:機巧駱駝:沉穩。

教師明確:運用四組比喻,以具體事物來說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在對比中凸顯了故都之秋的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傳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4、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卻在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之後,插入了一段議論。試分析第12自然段的內容和作用。

明確:內容:議論,論述了中國的文人學士和外國的詩人對秋的偏愛。

作用: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秋,讚頌北國之秋,於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暗合,同時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讀罷全文,你認爲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贊秋,但全文的基調的確有些悲涼。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作比,表達了他對北國之秋的無限眷戀。結尾的一段文字,作者願意用生命作爲代價來換得北國之秋的常在,對北國之秋的愛的情感達到了極點,對秋的謳歌與讚美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愛。

高中語文常規課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體會科學的精神。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在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培養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學會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閱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學情簡析本節課是科普文單元的最後一課,學生對科普文有一定的瞭解,基本上掌握了這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學本文比較容易,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培養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閱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課前準備學生提前瞭解有關作者加來道雄的作品及其爲人,瞭解課文涉及到的一些宏觀宇宙學的理論,瞭解一點相關的理論物理學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故事導入

又一次,愛因斯坦要把牆上的一幅舊畫取下來,就搬來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個問題,沉思起來,忘記了自己正在做什麼,猛地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到地上之後他顧不上疼痛,馬上想到:人爲什麼會筆直的掉下來?看來物體總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他想到這裏,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

遇事愛思考探究,常常從小事中受到啓發,這就是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探索品質。那他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

瞭解作者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研究探討課文內容,完成重難點的學習:

1、審讀本文標題,你能否推斷一下文章會寫什麼內容,會怎麼寫?你的推斷和作者的構思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兒?

2、速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感受結構內容

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是什麼?除了這兩個趣事,作者還寫了成長中的那個事例?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5、【提問】你是否對自然界有過好奇心呢?是否也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是怎樣啓迪作者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的呢?思考: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爲此而必須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6、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四)研究探討:(開放型題目

作者的成長曆程給你什麼啓示?成爲一名科學家需要那些素質?請你舉出幾個和作者成長曆程相似的科學家?

(五)總結

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成長曆程,給了我們很多的啓示:大膽的想象、懷疑和猜測,不要固步自封;興趣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達到成功的彼岸離不了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或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後輩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腳步,一步一步取得進步。

學生作好筆記,識記基本的文學常識。

學生討論回答:這裏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別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發展。

學生回答:鯉魚世界的幻想

愛因斯坦故事

建立實驗室

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學生回答:

說明“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學生回答

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使作者產生對同一場理論的興趣,好像偵探一樣給予找到故事的線索和結局

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學生回答:(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

(3)實驗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

學生回答

作者進行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人要想有所成就僅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嚴謹、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從基礎做起,重在實踐。

應具備下列品質: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實驗的精神;自主創新精神;奉獻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例如華羅庚、愛因斯坦、錢學森、牛頓、瓦特、居里夫人等。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初步明瞭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標誌性語句,梳理課文結構,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容。

通過探討研討,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

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聯繫實際生活談收穫。

板書設計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建立實驗室(實踐)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興趣)

科學精神:想像力樂趣實驗精神

作業設計

作者關於“鯉魚科學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們以動物的眼光來觀察人類,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動物(狗、貓、雞、燕子等)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某些行爲,他寫了一篇“科普文”:人類行爲之謎。你替這位“動物科學家”做一回代筆人怎樣?(目的是爲了引導學生換相思維)

教學思路這是一篇自傳性質的科普文,課文是以“教育歷程”爲重點來談的。教學過程是從分析文章結構入手的,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及謀篇佈局的特點,探討“教育歷程”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最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學習生活,瞭解科學,認識要成爲一位科學家,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具備哪些品質。

教學反思

本文不象其它的科普文章向我們介紹大量的科學知識,而是通過對童年的兩件對自己啓發很大的事情的追溯,告訴了我們走上科學的道路的一些必備的因素(敢於質疑、對事物充滿興趣、做事有毅力),思路很清晰,主要圍繞兩件事展開,所以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容,期盼在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學生通過本文應該學會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閱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我認爲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所以能讓學生髮現的,能讓學生說的,都儘量把機會留給學生,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對學士的發言給予鼓勵,對他們說的不準確的地方,及時予以引導糾正。興趣是的老師,調動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