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語文教育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育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再別康橋》教學案例 篇一

高中語文《再別康橋》教學案例

徐志摩爲什麼再次回到康橋呢?是爲了追尋美麗的昨日之夢、理想之夢,治療心靈的創傷。

【案例題旨】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它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一直吸引着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條件下的詩歌教學應該讓學生得到什麼?如何得到?

2.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什麼作用?運用教學策略的基本途徑有哪些?教學策略對於學生自主學習具有何種意義?

3.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

【案例背景】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運用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研究、探討現代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本課學習目標則定爲: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通過教師的指導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優秀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文學欣賞活動是欣賞主客體相互呼喚、適應、契合的結果,一方面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賞客體對主體具有吸引力。教學條件下的文學欣賞活動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認識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基礎及知識背景。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的鑑賞能力。讀解文本的“語表層”幾無困難。但正是由於對內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失去進一步鑑賞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強化並保持學生對鑑賞活動的需求。教學策略之一是使教學內容“陌生化”,即拉開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讓距離去調動學生。讓學生在鑑賞過程中不斷探究並發現文本的魅力。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我鑑賞爲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以誦讀爲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爲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提高鑑賞能力並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課時目標、內容如下:

一課時,以誦讀領起,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爲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教會學生詩歌鑑賞方法,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案例實錄】

導入新課後,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在此基礎上提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裏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它美在哪裏?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片段一:

師: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

生:徐志摩筆下的離別像暮春裏牧童的笛聲,既讓人欣喜又讓人傷感。

師:能結合詩歌具體談談麼?

生:詩歌的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於寂然,只能帶着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於對康橋的不可遏制的愛,這種愛讓人歡喜讓人憂。

片段二:

師:這種感情是直接表達出來的嗎?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的。

師: 對,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生(3):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師:意象的組合就是意境,請大家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情感。

氣氛非常活躍,想象異常豐富,大家沉浸在創造的歡樂和對意境的描述所產生的愉悅中。

【案例後記】

《再別康橋》是說不盡的,儘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着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要激發、調動學生思考,關鍵是要將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爲問題,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鑑賞活動始終置於“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動態的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行爲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鑑賞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是十分關鍵的。案例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具有全新的理念,得當的方法和機敏的應變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而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學條件下的鑑賞活動,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策動並促成主體鑑賞。案例中教師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用指令性任務去驅動學生鑑賞,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鑑賞實踐。以對問題的探究――展開問題或解決問題爲途徑,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

本案例中“意象與意境”這一文學知識,教師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感悟自己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某一知識結論,同時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切合了“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一時代要求。與單向且被動參與教學過程相比,這種知識獲取過程具有明顯的優勢:它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它決不是一知半解的,更無需死記硬背,因而是一種“優質”的知識;學習者親歷知識的發生、創造過程,由此形成並擁有的知識具有極高的遷移價值,因而是一種“活化”的知識。

在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這一環節時,學生參與意識積極而強烈,思維活動敏捷而深刻,優美而豐富的語言更是令人讚歎。這一切昭示着這樣一個事實:學生有思想的慾望並且能夠思考,善於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從案例中,似乎還可以看到“燃燒”的實現,這是教師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拔,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的結果。開放,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因而纔有一份主動,一份生動。

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中不時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亦是如此。

高中語文教育案例 篇二

4月20日,威海市舉行了優質課的評選, 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由於時間的限制, 我僅聽了四節課:塔山中學張秀平老師的《孤獨之旅》、威海中學叢旻光老師的《我的叔叔于勒》、蜊江中學袁曉燕老師的《偉大的悲劇》以及威海九中杜蘭薇老師的《你一定會聽見》。課堂上教師成熟與老練的教姿、教態、教風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的思維的活躍,更讓我在這幾堂課中,看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第一, 備課的精心和設計的新穎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才認識到《孤獨之旅》這篇文章原來也可以這樣設計的, 那精美的電影更讓我心動!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來服務語文的教學。

第二, 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注重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老師僅僅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讓學生自由暢談, 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比如, 杜蘭薇老師在《你一定會聽見》中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歡的聲音。學生各抒己見, 積極性很高!還有蜊江中學袁曉燕老師的《偉大的悲劇》,老師讓學生在欣賞南極美景的同時,自己表達心中的感想。

第三, 注重反覆朗讀。好文章是用來讀的, 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 老師都把朗讀當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徑, 藉助朗讀反覆欣賞感悟文章的語言美。比如:塔山中學張秀平老師在《孤獨之旅》中讓學生反覆誦讀描寫環境的句子, 在朗讀、點評、再讀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魅力, 學生從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內涵。在《我的叔叔于勒》中, 叢老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菲利普夫婦的語言, 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到了課文中的人物的性格以及語言的描寫手法, 並用自己的語言再現了人物的性格。

第四,注重有效地延伸,領悟其義。在拓展延伸這一部分,張秀平老師爲大家出示了《壯志在我胸》這首詩歌,讓學生更加深刻透徹地體會到了“遠方也許盡是坎坷路也許要孤孤單單走一程”這一重要含義。林清玄先生說過:'心美則一切皆美, 情深則萬象皆深'。無論是郁達夫對江南的如詩如畫的深情眷戀, 還是蘇軾的樂觀豁達的情懷, 只要我們有發現美的眼睛, 感受美的心靈, 世間萬物一切皆美。課堂上只有教師的精心指導才能造就課堂深層次的延伸。

其次,就是老師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說教師的語言。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在上課時,這四位老師的語言魅力深深的折服了了我;尤其是課堂教學評價的語言,對學生回答問題或對其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時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評價是否科學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幫助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深入學習和研究語文的信心。老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一員,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爲,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生的這一過程是他們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作爲一名新教師,我一直苦於課堂語言,尤其是對學生的評價。而在這一環節中,四位老師也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了相應、合理的評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們的多維評價:“雖然你說得不完全正確,但老師還是要感謝你的勇氣和膽量”,“你說的觀點很有創見,非常可貴,老師想請你再響亮地說一遍”,“這個地方你再讀上一遍,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以上這些評價,我認爲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方法。同時,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只要用心去做我們是能辦到的。

聽了這四位教師的課之後,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當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小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慢慢地培養學生合作討論的方式,使自己的體育教學不斷地充實。同時,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提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使自己不斷成長。

總之,這一次的聽課學習,讓我對自己平時的教學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不斷地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多對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並真正地達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於樂”。

高中語文教育案例 篇三

使用教材:

人教版必修五、文章寫作與修改(選修)、中國古代詩文賞析(選修)

教材分析:

本教材爲湖南省首次使用的課改教材,其中必修五主要是文言文和小說,以閱讀鑑賞爲主,重點學習名著《陳情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小說欣賞能力;選修內容要突出寫作及修改技法指導、古詩文賞析訓練,爲大學聯考服務。

基本情況:

本期所教兩個班級均爲文科班,每班人數都達75人以上,人數多,語文基礎比較薄弱,且參差不齊。特別是學生普遍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字寫得潦草而不規範,卷面不合格者比比皆是;厭學厭寫作者亦不在少數。學生語文積累不夠,涉獵不多,知識面狹窄……總之,所面臨的情況不容樂觀。

教學目標:

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語文基本技能,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語文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熱愛母語,樹立科學的寫作觀、口才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鍛鍊膽量、口才和筆才。

措施和方法:

1、認真鑽研教材和教學大綱,吃透教材內容,領會大綱精神,把握大綱要求,努力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注重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2、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講究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和教學語言的生動性,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3、認真組織、開展好課前五分鐘活動和作文競賽活動,以鍛鍊學生的膽量,培養學生的口才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充分運用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道德素質。

5、結合學生實際,注重語文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結合,努力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讓社會生活走進語文教學,努力實現大語文教學目標。

6、積極參加集體備課,努力學習他人的先進教學經驗,認真總結教學經驗,加強理論和業務學習,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服務水平。

7、強化訓練和批改,注重技巧和方法的教學與訓練,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水平。

8、深入學生實際,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瞭解和探究,及時處理反饋信息,讓自己的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

教學進度安排:

1——2周:必修五第二單元(文言文),梳理探究(文言詞語及句式、古代文化常識)。

3——4周:必修五第一單元(小說),寫作的多樣性與獨特性。

5——6周:必修五第三單元(文藝評論),材料的使用與處理。

7——8周:必修五第四單元(說明文),認識的深化與成篇。

9——10周:複習必修五,選講基訓及有關訓練卷。

11周:期會考試,試卷分析講評。

12——13周:詩歌部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14——15周:詩歌部分: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散文部分:創造形象,詩文有別。

16——17周:散文部分:散而不亂,氣脈中貫;文章的修改與完善。

18周:散文部分: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19——20周:期末考試複習。

21周:期末考試與試卷講評。

高中語文教育案例 篇四

知道父母生日的,請舉手

高二,新學期伊始,我接掌高二(10)班,信心十足。班風建設,感恩教育,重中之重,但從何入手?翻開學生成長記錄卡,瞭解學生過去的表現,當看到楊爲袖同學因爲在校過生日喝酒被處分時,心中便有一計……。

週一下午第三節班會課,一進教室,我便問:“你們的父母爲你慶祝過生日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舉手”。

全班五十三位同學,五十三隻手高高舉起手。

“我前天小生日,媽媽還特地燉了一隻雞送到學校來呢!”。有一位同學說道,全班譁然。

“那麼,有爲父母慶祝過生日的,請舉手,哪怕是一個祝福電話”,我問道,全班頓時安靜了許多。

有三位同學舉起了手,還有幾位同學左右環顧。

“那麼,知道父母生日的,請舉手”。我又問道,這時全班又像炸開了鍋似的,議論不休。部分同學舉起了手,有幾位同學舉起的手又猶豫的放下了。

“不必顧慮,只是調查而已,請如實回答”,我做了補充。

“一、二、三、四……”,我有意提高聲音:“共有十三人”。

“感謝大家真誠的回答,剛纔的調查只是瞭解而已,其實,與大家一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曾忘了父母的生日,但每年父母都會記的我的生日,我十歲生日時,媽媽煮了兩個雞蛋、一碗長壽麪、一把雞腿,我的生日在暑期,因此每到這一天,總能吃到熱乎乎的兩個雞蛋和一碗長壽麪,”

“雖然只是兩個雞蛋和一碗麪”,我停了一下,“但寄託着父母無限的關愛和期望,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健康成長,又供我們上學唸書,容易嗎?”我反問道。“可我們卻忽視了他們,哪怕是收到生日時一句祝福的話”,全班鴉雀無聲。

“父母是偉大的,古人把父母比天地,天地之大,誰與爭鋒?”我加重了語氣。

“人常言:成才必先成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懂的尊重,學習從何談起?成人從何談起?更不用說成才了,只有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纔會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纔會尊重學習……,我又開始了演講,“那麼,我們班風的建設,就從感謝、尊重父母開始”

接下來,我要求同學們兩件事,即:從今日起到明年的今日在父母的生日、父親節、母親節、元旦給他們打一個祝福電話或道一聲祝福(我還告訴他們父親節和母親節的日期);每人在本月內寫一篇文章,題目爲《我的父母》,要求真情實感,體裁不限,

於是,大家開始行動起來

一個月後,在肖輝玲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每人完成了題爲《我的父母》的寫作,共五十三篇,我認真閱讀了每一篇文章,從中瞭解到許多發生在同學們與家長之間鮮爲人知的事和發自內心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以及今後如何發奮努力感恩父母。我將他們的作品打印、編號並分期(每月兩期,每期八篇)發表在學習園地(作者略去),還將部分優秀文章在班上宣讀。這樣持續了整整一個學期,後來我將這些文章打印彙編成冊,取名爲《感恩父母》。

元旦後的某一天,我收到一個電話:“感謝老師對我兒子的教育,現在懂事多了,元旦前他給我打了個電話,祝我們父母新年快樂、生日快樂,並說些感謝我們的話……”,感覺得到電話那頭家長激動的語氣。等對方話音落下,我問道:“請問您的孩子是哪位?”,

楊爲袖!我竊竊的笑了。

母親節的第二天晨會課,我突然問道:“昨天有給媽媽打電話,祝母親節快樂的請舉手”,三十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父親節的第二天晨會課,我又突然問道:“昨天有給爸爸打電話,祝父親節快樂的請舉手”,五十三隻手高高舉起。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醉花陰》中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句詞別具一格,語言新穎凝鍊,可謂千古佳句。《醉花陰》詞牌名爲李清照首作《漱玉詞》而來。爲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語文網小編給大家推薦醉花陰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醉花陰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下吧!

昨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李清照的《醉花陰》,教完之後得在導入和誦讀這兩個環節作了一點思考。

一、導入與新授環節要緊密結合

《醉花陰》是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主要寫對丈夫的思念,詞的主旨不難理解。我設計用鄧麗君演唱的李清照詞《一剪梅》導入,試圖帶動學生的情感從而進入詞作的賞析。隨着音樂的響起,我把《一剪梅》詞的內容通過幻燈片展示,學生對詞的內容很感興趣,甚至有個別學生跟着一起小聲哼唱。學生們沉浸在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中,這個情境的設置應該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接下來我讓學生說說她們瞭解的李清照,學生回答出李清照的詞分前後期,兩個時期的詞風是不一樣的,應該說學生在她們知識的範圍內能答道這些也是很不錯的,我於是對李清照的前後期詞風進行了總結,圍繞她的人生經歷講了很多,等到進入本課學習時原本營造的相思氛圍已經一掃而空了。回過頭來看,我想在導入之後就直接引入李清照愛情詞及她早期的人生經歷,進入本課的學習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因爲本課屬於前期詞作,內容上並不複雜,後期悽慘的人生經歷、背景不介紹對本課也沒有影響,這些課後還可以再補充。導入的作用一般是爲了引入新課,好的導入能讓學生對文本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一堂好課必然會有一個精彩的導入,有了好的導入還必須和後面的環節緊密聯繫,不然就會失掉作用。

二、誦讀的作用及策略

古詩詞的學習離不開誦讀,誦讀對學生在理解詩詞感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堂課我都會留一定的實際讓學生誦讀,往往只是請一兩位同學起來示範或聽名家朗誦,這樣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今天課上我想能否嘗試用誦讀帶動內容的講解呢?於是我讓學生先自由朗讀,學生不是很投入。於是我請一位同學範讀,讀完之後我請其他同學點評,再讓點評的同學自己示範,努力讀出其中的。哀怨和悲傷。其中有學生點評的較好,如“半夜涼初透”句,“涼”字稍重一些,後面“初透”輕緩似輕輕帶過卻給人一種涼意。“佳節又重陽”中的“又”字停頓時間要相對長一些,讀出一種不忍面對的孤獨,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無奈之情。經過幾個回合的點評和範讀,學生對詞的感情有了比較好的把握,齊讀時有了情感,再也沒有人笑了。我看到在互評互讀的過程中學生參與度比以往單個人讀教師點評要高出許多。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一定要想辦法讓學生多讀,對作品讀的多了,讀出了自己的情感理解能力自然會提高。古人說“好書不厭百回讀”,此言得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1、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進行對話。

在上現代文新課之前,我們會佈置前置作業,如“讀了本文你有什麼疑問?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內容打動了你?你從中聯想到了什麼?”學生只有認真地解讀文本,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才能使課堂上的討論不流於形式,避免課堂表面的熱鬧。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地解讀文本。課堂有太多的生成,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點評學生的發言,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明顯的知識點錯誤;

第二,觀點正確;

第三,觀點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只點到了問題的某一個方面。

這些都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

第一種情況,是糾正學生明顯知識性的錯誤。

第二種情況,不是片面地給學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說“好”“很好”等詞,要說出學生髮言好在哪裏?好的本質。

對第三種情況,不能模棱兩可,讓其他學生找不到方向,霧裏看花。而應該從尊重學生和知識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發言給予中肯的評價,學生會因老師的點評,在識見上有所提升,產生新的認識,從而對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做出中肯的點評,也是生本教育的一個體現。

3、開發家長資源,拓展延伸語文課堂。

我們一直強調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任何一門科學都源自於生活,而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也可以還原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而開發家長資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語文課堂。學生平時與社會接觸少,我們邀請家長來講課,家長可以向學生介紹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或講述自己奮鬥經歷、人生感悟等等。學生可以通過家長的講課瞭解社會,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家長上課,也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從別人的父母所講授的內容中,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在期待什麼。這樣可以促使孩子更愛他們的父母。教師和學生家長三者在活動中也增進了瞭解,關係變得更加融洽。無論是語文教學方面,還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個爲而不爭的教育成長世界。希望在我的課堂上我能儘量爲孩子們創造快樂的成長環境。

高中語文教育案例 篇七

所表現出來的應該自然親切姿態站在學生的面前,因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師生互動 如果前半堂課體現了師生良好的互動的話,那麼後半堂,憑藉着我對課文的熟練程度,爲了按計劃進行,我卻忽略了這種互動的關係,導致課堂教學中規中矩,而學生並沒有成爲課堂中的主體。在後來的評課中,雖然趙校長等領導給以高度讚揚,認爲我的文化底蘊是非常豐厚的,同時也提出應當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師的知識底蘊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教師的語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識和智慧的體現,絕非是爲了完成計劃而過多地參與課堂。

三、課堂駕馭 在鑑賞課文的過程中,我給學生提供了鑑賞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逐層將方法落實到實踐當中,積極鑑賞。剛剛入境,下課鈴響了,我預先想要進行的討論,即把最後的討論鑑賞的環節加以昇華,這一教學設想還未實現,但我倉促結束這節展示課。這一地方的處理顯然不夠靈活,說明我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還不夠,對時間也沒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節完整地可略有殘缺。

四、經驗不足 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讀課文的環節可以刪去,因爲這是第二課時,不是起始課,如果刪去這一環節,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後面的鑑賞上,無疑會爲將鑑賞推向高潮贏得時間。二是, 如果將課堂的質疑和鑑賞融爲一體,會不會更好呢?質疑的過程難道不是在鑑賞麼?鑑賞也可能包含質疑。

總之,這節展示課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集中在處理教材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上。通過各位領導、老師中肯的評課

高中語文如何教學 篇八

1高中語文如何教

一、巧妙下批語

“語文教師給學生寫的作文批語會影響學生一輩子的”。語文老師的作文批語是對學生寫作能力和人文關懷的雙重評價。學生最不喜歡的是那種蒼白無力、不痛不癢、模棱兩可、缺乏個性的僵死批語,對於這樣的批語,學生消極對待,長此以往,寫作的熱情就會減少。筆者認爲,作文批語應以熱情鼓勵,激發興趣爲主,批語要精當,要具有啓發性、探討性、導向性、要切中要點。針對班上幾十個學生還要尊重個體水平的差異,尤其對中下等作文水平的學生更是要精批,這裏所說的精批不是說讓老師把原作文改得一塌糊塗,下大篇批評性的話語,而是說老師要巧妙下評語,要以正面評價爲主,適當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有人說一句表揚的話抵得上十句責罵。所以教師要善於努力發現這些學生的作文中寫得較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句話,一小段都應加以表揚。陶行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文即做人,中學教學論文語文教師在作文批語中還應給予學生人文關懷,教會學生生存和做人的道理。

二、建立開放的閱讀觀

回到寫作的本原,寫作不就是一種表達嗎?也即寫作就是用文字記載與刻畫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和期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會有寫作。有些學生將寫不好作文簡單地歸因於生活的單調與枯燥,認爲每天過“三點一線”式的生活不可能寫出生動的內容來。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終還是取決於心靈表達的深淺與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寫作水平,就要擴大自己的寫作空間。空間大了,材料豐富了,寫作也就容易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種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開放的閱讀觀,既要關注課內,更要關注課外。讓學生在課外書籍中,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們應該認識到讓學生多讀實際是讓學生與智者對話、與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糧滋養他們乾涸的心靈。

2教高中語文的方法

一、在名著閱讀、生活體驗和表達交流中培養“審美鑑賞與創造”能力

語文活動是學生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審美鑑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這一素養的培養有三個要求:①要求學生能感受漢語漢字獨特的美,表現出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②要求學生能夠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賞、鑑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語言和文學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語言特點,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③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語言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現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創新意識。

(1)把握審美思維的特徵,培養審美想象能力

審美活動在本質上是形象思維活動,它受一般的認識規律約束,不同於抽象的邏輯與推理過程,很難用一般的邏輯語言來概括,而是需要通過生活本身的形象規律來實現。所以在審美鑑賞與創造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創造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山一水,只要審美主體感知後,加以想象,無聲的文字符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無形的畫面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隱匿於字裏行間的美就會自然地跳脫出來。通過想象,使那些“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形象鮮活起來,並通過自己的想象與理解,再造審美形象,完成審美創造。審美想象力越豐富,對審美對象的再現也就越真實,學生對審美形象的再創造就越具體,學生的知識寶庫就越豐盈,學生的審美鑑賞與創造的基礎也就越厚實。

(2)通過閱讀、體驗和寫作培養審美鑑賞與審美創造能力

我們所說的閱讀,既指“篇”的閱讀,更強調“本”的閱讀。“本”與 “篇”相比 ,其篇幅更長,主題更復雜,意蘊更豐富,更能鍛鍊人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的過程發現美,體驗美,鑑賞美,評價美。學生從“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豐富語言,比較對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使“整本”內容與成長經驗相融合,使“整本”思想與個人思維相融合,使“整本”已然與所憧憬的未然相融合,從而獲得人生感悟,獲得情感體驗,獲得精神享受,獲得自由想象,使閱讀因升值而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悅讀”。

在閱讀中感受美不是語文美育的終極目的,中學生在長期欣賞文學形象之美,薰染科學嚴謹之美的基礎上,還應該拓展視野,體驗生活中的真善美,體驗自然萬物的真實美,並學會融入自己獨特體驗和獨立思考的創意表達,富有創意地表現美和表達美。

二、多管齊下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語文教學應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傳承民族文化,實現民族文化自覺,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要以敬畏之心識記和書寫規範的漢字。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因其承載着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而成爲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汲取中華文化滋養的過程。但由於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書寫越來越依賴於鍵盤,五筆字型和拼音輸入系統,卻嚴重影響了人們尤其是學生對漢字的識記。加之近年來各省市語文大學聯考試題包括全國卷都取掉了對漢字字音字形的考查,導致高中語文教學中識記和規範漢字書寫的訓練在教學中缺失,使漢字的規範書寫問題愈來愈嚴重,硬筆書寫堪憂,軟筆書寫已出現斷層。所以,規範漢字書寫,學習硬筆書寫和軟筆書寫漢字應成爲不能因爲教學工作還應常抓不懈。我們是不是還應該呼籲,大學聯考應重拾字音字形考查題。

其次,將詩詞、對聯等傳統文學藝術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長期以來,很多語文教師只顧跟着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走了,缺乏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不夠,滲透不力,學生自覺自主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很淡漠。比如對詩詞和對聯的態度就很冷漠,如果不是教材所選、大學聯考考查,幾乎無人問津,也無暇問津,對其創作幾乎是空白的。作爲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喚醒學生對這些傳統的文學藝術門類的認同。所以,我們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名家或自創詩詞、對聯來導入、總結,落實漢字文化的訓練,提升漢字文化的基本素養。

第三,重視傳統文化的動態演繹與創新。衆所周知,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很多老師以爲原因是古文的語言方式和我們現代人的差別太大,文字障礙太多,學生讀不懂,所以教授文言文時重點強調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只要學生把這些東西記住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但學生卻對文言文學習產生疑惑,覺得既然不學習古代人說話,爲何要識記文言詞彙和句法?鑑此,高明一點的老師會從文化的視角引領學生走進文言文本,走進作者生活的時代,認同文言語言言簡意賅、簡潔明快,微言大義的文化魅力,體驗文言文作品中蘊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亙古不變的真善美質和生命意義。

3教高中語文的方法

一。首先做到有效備文:備文本、備體系。

課程教育專家方智範教授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師不能放棄作爲教的主體作用。”作爲語文教師首先要做到對文本內容爛熟於心,做到了解文本內容,但是不能止於文本的解讀和結論性的傳授,不能只甘於做“二道販子”。

(一)立足文本,超越教參。

看到視頻中徐老師談道當年北京地區的教師走入的誤區,把教參中結論性知識原封不動的“搬”給學生,導致了各大書店教參脫銷的尷尬現象。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對課堂就會產生倦怠現象,興味索然。

(二)高屋建瓴,構建體系。

而現在新課程改革前提下,課本由原來的按文本編排變成按主題體系編排,這樣就要求教師做到在一個體系中的高屋建瓴,新課程下課本都是按照主題編排,每個單元都有相對統一的主題。

二。其次做到認真備人

做到有效備課,不但要考慮教材,更要考慮學生的發展需要,人與文的交集,是教學目標的定位,也是整堂課成功的關鍵。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

備課不僅是教師的對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活動起來,所以必須認識到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很多老師上課時課堂預設比較充分,但這樣往往走入一個極端,學習視頻時候,看到方智範教授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案例:一位特級教師爲美國一個教育代表團講學。課堂設計精準,行雲流水,甚至到課結束時這位老師正好講完最後一句話。看着非常漂亮。但是美國人對這堂課的評價是:學生無任何問題干擾因素,沒有自我發揮的空間,是一堂沒有必要上的課!

4教高中語文的方法

1.在閱讀教學中實現“語言建構與應用”的能力達成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中國小生母語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的成長、審美素養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認同,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爲基礎,通過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的建構得以實現的。在語文教學中,要拒絕“純內容分析式”的講讀教學,不要在分析課文內容上做過多糾纏;而應從具體語言文字的運用入手,通過對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或者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認知的依據。因此,閱讀教學要從具體的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涵泳文本,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在閱讀中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李清照的《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句, “瘦”本爲病態,是不美的,然而詞人卻把它寫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師若能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詞作以黃花設喻的句子,思考“黃花”形象雖瘦而風姿秀美的特徵,便能準確理解比黃花還瘦的“人”是多麼的風姿秀美、協調雅暢;再從“簾卷西風”的氛圍,即西風乍起,竹簾騰空的環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詞人與與門外的黃花是多麼的相互映照,是多美的富有詩意之美?

2.“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標誌,“審美鑑賞與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應用,“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終極旨歸。

長期以來,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不確定、教學具有盲目性的生態環境,語文學科在高中層面上被學生邊緣化,語文被認爲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學科,這與語文學科過於強調感性,過於重視主觀感悟的教學特點有關,也與語文教材過於追求藝術表現上的含蓄性、模糊化和多元化有關。除此之外,還與我們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學生思維發展,尤其是忽視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不同特徵甚至將兩者混淆有着極大的關係。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在閱讀與鑑賞中能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②能夠在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與語言表達;③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形象,並能有依據、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發現;④能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分析、判別語言,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與人交流溝通,準確、清晰、生動、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④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言語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⑤能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語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性。

思維提升與發展,作爲語文“核心素養”不是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情境中藉助解決問題的實踐培育起來的。培育思維能力,首先在於如何才能創造“引發思考的情境”。唯有當思維活動產生之際,學習者才能擁有一種思維體驗;唯有通過“真正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學生對學科的知識內容及其思考力,以及產生思考力的正確態度,才能一體化地培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