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鄂教版四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一課尋找快樂密碼

鄂教版四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設計理念】

情緒是人類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我們一般將高興、喜悅、愉快等情緒稱之爲積極情緒或良好情緒,而將憤怒、哀傷、驚怕、恐懼等情緒稱之爲消極情緒或不良情緒。高興、喜悅、愉快的情緒能明顯促進小學生身體的健康成長。反之,恐懼、悲傷等情緒會危害其身體健康。

四年級是培養孩子情緒控制能力的關鍵期,如果教育和引導得當,可以使得孩子經常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高興、快樂、幸福、滿足,使其增強自信心,情緒高漲,精神飽滿,既能提高其完成學習任務、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又能促進其健康心理的形成,避免由於長期體驗消極情緒而引發的種種情緒障礙。積極的情緒體驗會成爲學生新的活動動機,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也使他們情感調控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對於兒童來說,快樂應成爲主導心境。本活動設計是讓學生體驗快樂,尋找快樂的策略,學會調節情緒。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瞭解快樂是情緒之一。

情感目標:體驗快樂情緒,感受好心情。

技能目標:初步學習更多尋找快樂的方法,學會調節情緒。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快樂情緒,感受好心情。

難點:學習更多尋找快樂的方法,學會調節情緒。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將學生分成兩隊,強調規則意識。

學生準備:一段快樂經歷。

【教學流程】

環節

目標

操作

建議

觀察島

(熱身暖心)

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情景故事

1.教師講解教材中觀察島中四個場景圖片:小鳥在快樂地唱歌;小蜜蜂在花叢中快樂地採花蜜;小青蛙在田地裏捉害蟲,非常開心的樣子;小羊在高興地曬洗乾淨的衣服。

2.思考:小動物的心情是怎樣的?

3.教師小結:“這些小動物們快樂的情緒也感染了我們,我們多麼希望自己每天也這麼快樂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尋找快樂的密碼》這一課。”

1.此處教師可酌情調整活動方式。

2.本環節用時不超過5分鐘。

活動營

(體驗分享)

體驗快樂情緒,感受好心情,交流快樂的策略。

活動一:笑容可掬

1.老師講解活動規則及流程:

規則:全班同學分站成兩排,兩兩相對站好。每次各隊派出一位同學,先各自站在原地同對方相互鞠躬,身體要彎腰成90度,並高喊對方的名字問好。然後相對前行,走到面對面時,再相互鞠躬並高喊一次,最後歸隊(鞠躬者與其餘成員均不可笑,笑出聲的同學就被對方俘虜,排至對方的隊尾)。按排隊順序更換代表人選,直至本隊全部同學都參與一次。俘虜的人多的一隊獲勝。

2.全班交流:你有什麼感受?

活動二:分享快樂密碼

1.音樂響起時,開始傳快樂球,音樂一停,球在誰的手上就請誰給大家說說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情,讓別人也和你一起快樂。

2.在音樂聲中傳球,音樂一停,球在誰的手上就請誰給大家說說自己克服不快樂的方法。

1.學生遊戲時要遵守遊戲規則。

2.學生交流時教師要給予反饋。讓每個同學都有表達的機會。

3.本環節用時控制在20分鐘以內。

分享屋

(總結提升)

歸納出尋找快樂的方法。

1.你會用什麼方法保持快樂的情緒呢?

2.全班交流。

3.出示書中的幾種方法:

(1)每天晚上都要想三件當天所發生的好事,並分析它們發生的原因。

(2)接觸能讓自己開心的事物,如笑話、相聲、小品、漫畫、滑稽劇等等。

(3)向朋友和家人傾吐心中的憂愁和煩悶。

(4)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抱怨。

(5)積極的自我暗示,提醒自己要保持快樂。

(6)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別人幫助。

(7)轉移注意力,進行適度的體育活動。

1.總結歸納一定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

2.書中的方法可讓學生通過默讀、齊讀等方法產生一定印象。

3.本環節用時至少5—8鍾。

拓展園

(拓展延伸)

運用尋找快樂的方法,學會調節情緒。

活動一:故事《傘和草帽》

1.聽故事《傘和草帽》

2.交流:奶奶爲什麼每天都變得快樂了?

3.你得到什麼啓示?

活動二:我的收穫

學完這堂課,你覺得有哪些方法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快樂呢?快把你的快樂密碼寫下來吧!

1.教師要引導學生再次感悟調節情緒的重要性。

2.每個孩子可以結合不同的成長經歷運用不同的方法。

3.本環節用時控制在10分鐘以內。

【課後反饋】

1.學生對課堂活動是否感興趣。

2.學生是否體驗到快樂的情緒。

3.學生是否會運用方法調節情緒。

【參考資料一】心理學背景知識

積極心理學——積極的情緒和體驗

積極心理學是當代新興的心理學思潮。它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以此獲得良好的生活。

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極其關注的中心之一。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有拓延人們瞬間的知—行的能力,並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同時,其他實驗研究表明,積極情緒拓延了知—行的個人資源,而消極情緒則減少了這一資源,而且,積極情緒有助於消除消極情緒。

關於積極情緒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主觀幸福感、樂觀等。其中,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自己對於本身的快樂和生活質量等“幸福感”指標的感覺。幸福者常常具有:1.具有更樂觀的策略和性格;2.傾向於用積極的方式建構生活情境;3.預期未來適宜的生活環境;4.感覺能夠控制自己的收入;5.對自己的能力與技能擁有自信。另外,幸福者能夠化消極爲積極,思考自我以及與自我有關的問題。

Seligman認爲一個人選擇樂觀還是悲觀,取決於其解釋問題與挫折的方式是採取樂觀的歸因方式,還是悲觀的歸因方式。樂觀產生健康、康復、精神,而悲觀卻導致相反的結果。我們對不同的情境已經形成了自動化的反應,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動化反應的意識,從而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解釋生活的事件。樂觀可以使免疫系統更強,可以維持良好的健康方式,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樂觀還能預測一個人60歲後的健康狀況,悲觀的人比樂觀的人更早開始生病和健康退化,樂觀者比悲觀者更長壽。

【參考資料二】名人名言

笑是一種沒有副作用的鎮靜劑。——格拉索

世界上沒有比快樂更能使人美麗的化妝品。——布雷頓

【參考資料三】關於快樂的小故事

不快樂的王子要去找快樂。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快樂的樵夫。

王子問:“爲什麼你什麼都沒有,還會這麼快樂?”

樵夫說:“誰說我什麼都沒有。我吃的飯和你一樣多;我睡的牀和你一樣大;我做的夢和你一樣美;你不能自由自在地到處遊玩,我可以;你不能隨隨便便地躺在地上看雲,我可以;爲什麼我會不快樂?”

第二課計劃引領學習

【主題說明】

隨着國小生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日漸豐富,學習要求也不斷提高。在面對複雜的學習任務要求時,學生由依賴於父母和老師逐漸轉變爲自主安排學習內容與任務,但國小四年級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時,有必要讓學生學會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讓計劃引領自己的學習。

本節課從心理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四個方面,引導學生認識制訂學習計劃的積極意義,練習制訂任務明確、操作性強的學習計劃,養成計劃學習的習慣,分享學習計劃成功執行的好處,體驗計劃給學習活動帶來的效率感。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認識制定學習計劃的意義和制定學習計劃的方法;

2. 情感目標:體驗計劃給學習活動帶來的便利性和成就感;

3. 行爲目標:練習制定任務明確、安排合理、操作性強的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養成計劃學習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

難點:培養計劃學習的習慣。

【課前準備】

1. 調查國小生計劃學習情況。

2. 將學生分爲若干小組。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環節

目標

過 程

建議

觀察島

(熱身暖心)

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觀察島中的2個場景圖,並對兩個場景圖進行對比。第一幅場景圖中,男生在寫作業,書桌上亂糟糟的,看着一堆書本發呆,不知道該幹什麼;第二幅場景圖中,女生在學校裏就把老師佈置的作業一項項地記錄了下來,回到家後拿出本子做好計劃,然後認真地開始寫作業,寫完一項作業就打一個勾。

2.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更喜歡圖中的哪位小朋友?爲什麼?

3. 請同學舉手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4. 教師總結:當我們面臨比較多的任務時,提前進行周密的計劃,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今天讓我們來學習如何合理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導入本課課題。

1.此處教師可酌情調整活動方式。

2.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營

(體驗分享)

引導學生認識養成計劃學習的習慣,分享學習計劃成功執行的好處,體驗計劃給學習活動帶來的效率感。鼓勵學生分享制定學習計劃的方法。

活動一:計劃大PK

1. 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

2. 讓每組同學圍坐在一起,鼓勵學生交流、分享自己曾經制訂的學習計劃。

3. 每組選派代表呈現出自己的學習計劃,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制訂最佳學習計劃的關鍵因素:任務明確,安排有序,操作性強。

4. 參照制訂學習計劃的關鍵因素,每組投票推選出2名最佳計劃制訂者,參加班級終極PK賽,由老師和同學一起評出第一、第二、第三名。

5.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的功課和要完成的任務都比較多,爲自己制訂一份任務明確、安排有序、操作性強的學習計劃,會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同學們可以在開學前爲自己制訂一份學期總計劃,並分解爲月計劃、周計劃,也可以爲每天的學習做一份具體的小計劃。

活動二:給計劃把關

6. 教師呈現案例,讓學生小組討論:蕾蕾的學習計劃表是否合適?爲什麼?

7. 請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

心理引導: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有效的學習計劃,除了任務明確、安排有序、操作性強之外,還應讓計劃引領學習,將計劃落實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而不是紙上談兵。在落實計劃時,應選擇合適的、安靜的環境,並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適當地調整計劃。

1.學生在分享時,教師要巡視。

2.學生交流時教師要給予反饋。

3.本環節用時控制在20分鐘以內。

分享屋

(總結提升)

歸納出合理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

1.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自己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每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

2. 教師給予反饋和補充。

3.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制訂學習計劃的小策略。

(1)把要做的事情分類,然後從自己覺得重要的、緊急的事情開始做。

(2)瞭解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由多少,並正確地使用時間。

(3)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4)合理安排休息時間。

1.總結歸納一定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

2.教師的補充應有事例佐證,便於學生理解。

3.本環節用時至少10分鐘。

拓展園

(拓展延伸)

練習制訂任務明確、安排合理、操作性強的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養成計劃引領學習的良好習慣。

1.組織學生按照教材上的提示,給自己分別制訂當天的學習計劃和一週的學習計劃。

2.請同學分享自己的計劃。

3.教師給予反饋和補充,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1.教師要引導學生寫自己的小計劃,如學生不明白,可以舉例說明。

2.本環節用時控制在5分鐘以內。

【練習題】

1.華華認爲學習計劃可有可無,你同意華華的想法嗎?爲什麼?

2.你是否每天一定按照學習計劃來安排自己的學習?

【活動反饋】

1.學生對課堂活動是否感興趣。

2.學生是否真正認識了學習計劃對於安排多種學習內容時的積極意義。

3.學生是否會制定學習計劃。

【心理學背景知識】

1.計劃策略

計劃策略即制定學習計劃、設置學習目標和如何完成已制定的目標,具體包括學什麼、何時學、在何處學、爲什麼學和怎樣學等內容。當然,這些都要在對學習材料、學習時間、學習環境和自己學習的特點進行分析和思考的基礎上做出來的,而不能盲目地制定計劃,對未按計劃完成的任務要分析原因。

2. 計劃學習能力的培養

首先,引導學生樹立對學生活動自我負責的態度。常用的方法是:在學習情境中,啓發學生體會,受迫性學習指令和自主性學習指令給自己帶來的不同心理感受,進而樹立自我負責的學習態度。

其次,引導學生體驗計劃學習的目標序列。能以書面形式逐條寫出學習任務、具體要求和完成順序;能以口頭形式逐條說出學習任務、具體要求和完成順序;能在頭腦中清晰呈現學習任務、具體要求和完成順序。

第三,提供機會,讓學生不斷體會計劃性學習的益處,從而形成計劃性學習的習慣。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習週期,比如一天、一週、一月或更長,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體驗其對提高學習效能的積極作用。

第三課心胸可以比海寬

【主題說明】

寬容是一種愛、一種美德、一種境界。擁有一顆寬容的心,不僅可以發現更多世界的美好,還能在人際交往中化解矛盾、增進感情。對國小生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的同伴交往中,寬容必不可少。本節課力圖從認知、情感、行爲三個方面,幫助學生認識寬恕的重要性,培養寬廣的心胸。引導學生懂得與人交往時應有寬容的態度,不斤斤計較,欣賞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寬容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寬容是一種愛;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他人的寬容之心,以包容的態度應對矛盾衝突;

3、行爲目標:能夠在日常交往時,做到不斤斤計較,欣賞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寬容的內涵與重要性。

難點:培養學生以寬容的心化解各種困難和矛盾,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第一,收集有關寬容的事例。

第二,相關課件。

學生準備:觀察和收集生活中的關於寬容的小故事。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環 節

目 標

過程

建 議

觀察島

(熱身暖心)

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講解觀察島中的圖片:一位同學由於匆忙撞到了別人,兩個人因此起了爭執,互不相讓。

2、請學生思考評價兩位同學的行爲,舉手發言。

3、教師總結:在日常交往中,有時難免發生矛盾衝突,這時需要注意當事人的行爲是有意爲之還是無心之失。當一個人不小心做錯事,不弄清情況很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進而激化矛盾。

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營

(體驗分享)

通過活動讓學生感知體驗解開心結帶來的快樂,並且在真心話的表白中理解寬容的內涵,提升學生的愛心。

活動一:結繩結

1、兩人一組,一人負責打結,另一人結繩結,全班各小組比賽快慢。

2、交流分享解開繩結後的感受,舉手發言。

活動二:真心話大冒險

3、在鄰桌兩人合作完成比賽後,一起繼續進行一次小遊戲,向鄰桌講述一次寬恕對方而他不知道的事情。

4、聽完對方的講述,你有什麼感受?與同學交流分享。

5、心理引導:結開繩結的開心愉悅類似解開心結後的感受,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也會遇上矛盾不愉快,也要努力解開心結,這對於雙方都有益,就像大家在真心話中的感受一樣,寬恕與被寬恕都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1.學生比賽時發揚合作精神。

2.學生分享感受時教師要給予反饋。鼓勵每位同學都表達自己的感受。

3.本環節用時約20分鐘。

分享屋

(總結提升)

對比講解寬容的內涵,深刻理解寬容的理念並學會運用。

1、引導學生總結寬容對我們生活的重要作用。

2、教師給予反饋和補充。

3、引導學生朗讀兒歌,讓學生體會擁有一顆寬容的心的快樂感受。

心理引導: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擁有寬容的心。

1.總結歸納一定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

2.本環節用時約10分鐘。

拓展園

(拓展延伸)

鞏固所學知識,並在實際情境中運用。

1、組織學生思考回答教材上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寬容的態度應對實際情境中遇到的相關問題。

2、心理引導: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日常交往中遇到與同學的矛盾與小摩擦時,以寬容的行爲應對。

1.引導學生再次感悟寬容的重要性,提醒每個學生在平時運用寬容的方法處理問題。

2.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反饋】

1.學生上完這節課的感受。

2.學生是否能以寬容的心對待他人,並從這個過程中產生快樂的體驗。

【練習題】

1.完成句子:學會以寬容的心對待別人以後,我感到。

2.記錄一件自己最近做過的寬容別人或者被別人寬容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教學參考素材】

老師可根據班上存在的實際問題利用這節課的內容進行補充講清寬容不是怕人 、不是懦弱等內容。例如:起外號嘲弄人,一方不迴應不是怕人,是寬容,如果迴應了雙方容易吵起來;東西被損壞要別人高價賠償,之後虛情假意,口是心非不是寬容;不遵守紀律的人影響自己的學習,心理煩又不願管,當別人發生矛盾時不制止、不管事不是寬容是縱容等事例。

學會寬容的方法。

培養愛心,要用愛的目光、陽光的心態看人、看待一切事物;以美好的心欣賞周邊的事物,以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個人,以負責的心做好份內的事,以謙虛的心檢討自己的錯誤,以愉悅的心分享他人的快樂,以真誠的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以不變的心堅持正確的理念,以寬闊的心包容對不起你的人,以感恩的心感謝所擁有的一切,以無私的心傳承成功的經驗,以平常的心接受已發生的事實,以放下的心面對最難以割捨的事。

寬容是人的信任、是人的善良、熱情、理解、也是人心靈的福、心靈的泉、心靈的美。

寬容是心理健康的心電圖,是通向世界的地圖。

寬容是一種謙讓,寬容是一種愛,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是一種境界。

每個人都有一顆寬容的心, 我們這個世界就很美好。

【心理學背景知識】

1、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是指人們爲了保護自我價值,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傾向。通常人們只接納那些喜歡自己、支撐自己的人,否定自己的傾向於排斥。

自我價值保護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的心理傾向,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貶低和否定。由於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的評價而確立的,個人對他人的評價極其敏感。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並反過來予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與這種人交往時,可能激活個體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

2、自利性偏差

人們在對某個事件進行時,會按照一種對他自己有利的方面來尋找問題/事件的原因,他們往往對成功的事件進行內歸因,而對於失敗的事情進行外歸因,以避免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比如:我學習好是因爲我比別人更努力,這件事情做的很好是因爲我在這方面能力很強;我這次考的不好是因爲老師出的題目太難了,我把這件事情做砸了都是因爲小明他不好好和我配合等等。

第四課在網絡的天地裏

【主題說明】

網絡對國小學生來說已經不陌生。據調查現在國小生上網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網絡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小生的自制能力和辨別能力還比較弱,如不正確引導,很容易產生網癮或誤入歧途,所以本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培養學生合理上網的意識和能力,合理、適度地利用網絡,不沉迷於網絡。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瞭解網絡的利與弊;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的態度,體驗網絡帶來的便利與愉悅;

3、行爲目標:初步培養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網行爲的能力,學會合理、適度地使用網絡。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合理上網的意識,讓學生了解網絡的利與弊。

難點:培養學生學會合理安排上網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調查國小生上網基本情況;

2、準備上課用的PPT課件;

3、將學生分爲若干小組。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環 節

目 標

過程

建 議

觀察島

(熱身暖心)

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講解觀察島中的圖片(或用多媒體呈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網絡的各種情況。

2、引導學生思考:看到這個圖片你有什麼感受。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上網經歷談感想,與全班同學分享交流。

3、教師總結:上網對我們每個同學來說都不陌生,那麼我們在享受網絡的時候怎麼做纔是合理的呢?導入本課課題。

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營

(體驗分享)

通過活動,鼓勵學生分享和交流自己上網時主要做的事情,引導學生髮現網絡的利和弊。

活動一:我的網絡天地

1、教師引導學生把教材上的表格填寫完整,讓學生在填寫的同時思考自己在網絡的天地裏都做了些什麼?

2、組織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結果,選幾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3、教師對學生的分享給予反饋,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網絡的世界裏,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哪些事情。

活動二:小小辯論會

4、教師佈置任務,讓學生展開辯論,辯論的主題是“你認爲上網好嗎?”,請正方和反方各站到教室的一邊,看那邊的人數多,正方和反方必須儘可能多地說出支持的理由。

5、教師總結反饋:通過這個活動,我們可以瞭解到上網不僅有很多好處,也有很多的弊端。(教師可以把學生說的歸納總結,呈現在黑板上或者多媒體上。)那麼我們在網絡的天地裏應該怎麼做呢?

6、心理引導:結合學生自身的上網經歷,理解認識到網絡的利與弊。

1.活動一,學生交流時教師要給予反饋。最後引導學生知道上網時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

2.活動二,在同學們辯論的時候,老師要接納,理解並在最後有個總結,讓學生明白網絡的利與弊。

3.本環節用時約22分鐘。

分享屋

(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歸納出健康上網的注意事項

1、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應該如何合理使用網絡,引導學生總結羅列出注意事項。

2、教師給予反饋和補充,對照閱讀課本上列出的條目。

3、心理引導:鞏固已學的知識,從感性的瞭解轉化爲理性的認識,使學生把知識內化,並且努力做到合理使用網絡。

1.總結歸納一定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教師的補充應有事例佐證,便於學生理解。

2.本環節用時約8分鐘。

拓展園

(拓展延伸)

強化學生對合理使用網絡的知識,對之前學習的領悟運用。

1、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小峯的故事,請同學思考並討論應該如何幫助他,教師請每個小組派代表分享本組討論結果。

2、組織學生填寫教材上的“健康網絡宣言”表格。請幾名學生閱讀自己的宣言。

3、心理引導: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在使用網絡時明確目的,合理安排上網時間。

1.教師要引導學生寫自己的經歷,如學生不明白,可以舉例說明。

2.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反饋】

1. 學生對課堂活動是否感興趣。

2. 學生積極參與度怎麼樣。

3. 學生是否學會合理使用網絡,並自覺遵守健康上網的注意事項。

【練習題】

1.多選題:我一般上網是爲了,

A.搜索信息B.玩遊戲C.與別人聊天D.其他

2.記錄一週內自己上網的情況,包括每次的上網時間和目的等,對照檢查是否做到了合理使用網絡。

【教學參考素材】

深圳:40%國小生上網主要玩遊戲 12%學生有網癮

深圳中國小生網絡使用率達96.15%,11.9%的受訪者網絡成癮,一系列調查顯示“網民逐漸低齡化”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

從昨晚起至15日,市衛生和人口計生委、市殘聯、市文明辦、市精神衛生中心(康寧醫院)等在市科學館聯合舉辦“心理衛生周”活動,專家圍繞“網絡成癮”爲題開設5場講座。

11.9%的學生上網成癮

“信息時代中國青少年生活方式調查”報告及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布的《國小生互聯網使用行爲調研報告》都顯示,在過去一年時間裏,我國10歲以下網民從0.4%增長到0.9%,總數大約在300萬人左右。約八成國小生9歲前開始接觸互聯網,更有部分國小生在學齡前甚至1歲就已經接觸網絡。不僅如此,網絡已經成爲國小生最喜歡媒介中的第二選擇,僅次於電視。在被問及上網目的時,49.8%的被訪國小生選擇“看動漫、電影、下載音樂等”作爲其上網的主要目的,“學習”的選擇率達到40.6%,“玩網絡遊戲”也被40%的國小生列爲主要目的。上網的國小生中,只有9.5%的人表示“不玩遊戲”。同時,國小生網絡成癮現象初現,有7.1%的國小生是網癮用戶,有約5%的國小生有網癮傾向。

市康寧醫院預防保健科楊曦醫生告訴記者,去年西南大學對4000名深圳中學生進行網絡調查,結果發現,深圳中國小生網絡使用率達到 96.15%,其中成癮的學生佔11.9%。該項調查與2006年深圳市疾控中心相關調查數據相吻合,市疾控中心對3979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網絡成癮的發生率爲9.4%,其中男生(12.7%)高於女生(6.7%)。記者還在採訪中瞭解到,有調查顯示,我市國小生擁有個人電腦的比例爲82%,八成學生每週上網時間在5小時左右,四成的學生表現出了對網絡遊戲網站的偏愛,其中國小生和國中生居多。

網民逐漸低齡化值得關注

記者瞭解到,深圳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從6歲開始接觸電腦、網絡,在我市是非常正常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文斌表示,如果說在互聯網非常普及的時代,一個青少年不上網,這同樣是值得非常關心的問題。但專家也指出,在互聯網使用方面,中國青少年大量的問題都集中在娛樂或者具體到遊戲有關的網絡使用上,甚至很多人理解爲,日常所說的互聯網使用就是上網打遊戲;而國外的情況則是,互聯網遊戲是造成網絡使用問題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是排不到第一位。

全國性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網絡成癮極端性個案比較多,或者說,有些個案的極端程度比較大,曾發生過人身方面的損傷。市康寧醫院心理諮詢科主任餘常紅曾接診過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學生,餘常紅說,網絡成癮的孩子僅有極少數被送到醫院治療,而送院的孩子基本上已出現了嚴重的行爲問題。

不要粗暴禁止要正確引導

在談到如何積極引導青少年健康使用網絡時,在昨天開始的“心理衛生周”上專家表示,早期上網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引導,讓青少年在最初接觸互聯網的時候就能充分了解互聯網的各種功能以及它的積極影響和消極作用。只有引導青少年把電腦網絡主要當做一個學習、工作和研究的工具來使用,那才叫做健康上網。

有着“戒網癮第一人”稱號的陶宏開教授也認爲,很多家長最初見孩子會上網很高興,但當孩子迷上游戲時又大驚失色,他們以爲對孩子進行訓誡、打罵就會起到效果;結果恰恰相反,家長如果着急焦躁、簡單粗暴地反對孩子上網,會導致零至5歲的孩子產生反感情緒,最終無法溝通。爲此,陶教授建議,孩子第一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教育他把電腦當做工具來使用,而不是遊戲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網絡,使網絡真正成爲孩子們學習及獲取信息的工具。

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馬雲馳告訴記者,首先應該肯定青少年喜歡和使用網絡是好現象。所謂的沉迷,其實包含了他們對自由的嚮往和迷戀,因爲在他們那個年齡,網絡就意味着自由。在從幼兒園到國小、中學層層僵化的管制之下,在家長們不斷要求學這學那的強迫下,他們突然在網絡中找到並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所以他們爲網絡而欣喜並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沉迷網絡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是青少年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需要,但一般家長對此不夠了解,以爲孩子就是貪玩而沉迷網絡。而在得不到理解的情況下,孩子上網的慾望只會加劇,有時會造成一些極端的行爲和後果。她認爲,面對喜歡和無限嚮往網絡的孩子,家長所該做的是與孩子一起投身到網絡的世界中,一起分享上網的樂趣,在同樂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正確適度地利用網絡資源,並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因爲,諸多案例其實已經給出了禁止不僅沒有收效反而會適得其反的明證。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2005年11月22日公佈的《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我國網癮青少年約佔青少年網民的13.2%。在非網癮羣體中,另有約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從年齡來看,13~17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最高,達17.1%;從總體趨勢看,隨着年齡的增長,上網成癮的比例逐漸降低,30~35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最低,爲12%;國中生、職高生網癮的比例均超過20%。另據上海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近期對上海8所高校近4000名大學生的調查,上海大學生網癮發生率達到12.9%。青少年網癮,影響了自身正常的學習、生活,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當前應採取切實措施,幫助青少年預防和戒除網癮,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調查發現,網絡遊戲成癮、網上聊天成癮和色情成癮是青少年網癮的主要形式,其中男孩子以網絡遊戲成癮和色情成癮爲主,女孩子以網上聊天成癮爲主。我國2600萬網絡遊戲用戶中,青少年佔到80%,其中游戲成癮者260萬。據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去年對廣州800多名中學生的調查,有約40%的學生曾經一次上網時間超過6個小時,一次上網時間超過9個小時的學生佔31.8%。其中,在最長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的學生中,上網聊天的佔34.8%,玩遊戲的佔21.3%;在最長上網時間超過9小時的學生中,上網聊天的佔35.9%,玩遊戲的佔21.8%。青少年網癮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是損害身心健康。研究發現,長時間上網的青少年會出現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孤獨、焦慮、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睡眠障礙等現象,嚴重的可能導致猝死或自殺。去年5月,天津一名沉迷網絡遊戲的13歲男孩跳樓自殺;今年2月,北京順義一名少年在網吧長時間玩網絡遊戲後猝死。

2、是影響人格培養。網上交友帶有虛幻性甚至是欺騙性,一些網絡聊天內容瀰漫着頹廢情緒,語言粗俗。這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容易產生錯誤引導和不良影響,導致其道德價值觀念淡漠,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去年7月,遼寧鞍山一名少女被上網結識的網友脅迫到外地,先後被逼賣淫20餘次,直至得到警方解救。

3、是導致學業荒廢。一些青少年學生因沉溺網絡而無心學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最後不得不降級、休學或退學。2004年年底,上海大學81名學生因沉迷網絡,學業無法繼續,被集體退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近期對全國13所高校的調查顯示,80%中斷學業的大學生都是由於上網成癮。合肥工業大學去年的調查也顯示,該校退學的學生中有90%是因爲沉溺網絡而沒有修滿學分,還有百餘名學生因爲網癮出現成績下降,其中一些學生被降級試讀。中國小生因爲上網而逃學,輟學,離家出走的更是數不勝數.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較差,又不善於取捨,沉湎於網上瀏覽而荒廢學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對這個問題不可忽視

4、誘發青少年犯罪問題。網上的內容良莠不齊,尤其是一些反動迷信、黃色網站網頁的不健康內容,使已處於人生觀、價值觀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惡,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從而導致青少年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一國中生因爲上網沒錢而偷奶奶的錢被發覺後,居然用凳子砸死奶奶這樣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5、網上交友的問題.網上交友聊天是當前青少年上網的主要目的通過問卷分析,青少年與網友見面的佔11.5%,從不見面的佔56.3%,偶爾聯繫的32.2%。網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況下進行,易使青少年產生說謊、虛擬的心理反映,與網友見面潛在着極大的危險性,我市就發生過五名高校大學生與網友見面遭強姦的事件。前不久三峽晚報上不就刊登了幾個互不相識的國中生在網上認識後合謀在宜昌搶劫被抓的消息嗎,因此,網上交友不慎易使青少年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心理學背景知識】

一、網絡成癮及其理論

網絡成癮,也稱爲網絡過度使用或者病理性網絡使用。它是指個體由於過度使用網絡而導致其明顯的社會和心理功能損害。網絡成癮的原因有很多,現在的研究普遍都支持“失補償理論”。失補償理論認爲,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干預因素阻礙後,會需求其他的心理補償,從而滿足發展需求。因此,上網行爲即是兒童心理髮展過程心理補償行爲的一種體現。如果正確控制上網行爲,能夠在一定程度對兒童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幫助他們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缺失,但如果過度的使用,會引起兒童出現發展偏差或中斷。

二、中國小生網絡成癮的特點

1. 上網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國小生網絡成癮的環境地點最多的是網吧和家裏。而網吧上網的中國小生網絡成癮的可能性要顯著高於其他地點。由於網吧以營利爲目的,缺少家長和老師的監控,中國小生只要付費就可以進行各種網絡行爲,如網絡遊戲、網絡聊天、甚至是瀏覽黃色網頁。而中國小生自制力較差,對外界信息充滿好奇心並且缺少思考分辨的能力,於是容易長時間沉溺在各種網絡活動中。

2. 網絡內容:絕大多數網絡成癮的中國小生主要在網絡上玩遊戲和進行聊天等休閒社交活動。這與中國小生心理髮展特點有關。中國小生處在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因此他們渴望與人交往,融入社交網絡中。因此,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體驗到孤獨感的中國小生試圖在網絡中得到社交歸屬感的補償。而網絡遊戲,緩解了中國小生的學業壓力,並且滿足了那些在學業上受挫的學生的成就感和自尊感。

三、國小生網絡成癮的家庭、學校影響:

對於國小生而言,家庭和學校是影響他們網絡行爲的最重要因素。

1. 家庭:親子關係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分縱容孩子和過分限制孩子都容易使得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受挫而沉溺於網絡時間。另外,家庭親密度、家庭矛盾性對於國小生的網絡成癮影響尤爲顯著。家庭成員之間的吵鬧、相互攻擊等消極的行爲會使得孩子逃避現實生活,更易於網絡成癮。

2. 學校:兒童正處於“自我同一性”形成時期,他們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急於從老師、同伴那裏得到認同。但是由於教育的模式,大多的學校裏採取以學業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好壞,並且也缺少對於自我肯定與認同的教育,導致他們從網絡中尋求這方面的補償,導致網絡成癮。

第五課自信的我最美麗

【主題說明】

自信心,是個體對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計,從而對自己產生的一種信心,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自信心是人的成長與成材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學生如果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總是認爲自己不行,搞不好學習,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心理定勢,給學習帶來消極的影響。

四年級是國小生從國小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時期,是學生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在對自我評價上,他們開始不再完全依賴他人的評價,開始獨立地對自己進行評價並且開始偏重對內心品質的評價。在接受別人的評價中發現自身的價值,產生興奮感、自豪感,對自己充滿信心。有的還表現出強烈的自我確定、自我主張,對自己評價偏高,有時甚至“目空一切”,容易導致自負心理。相反,有的學生由於成績不好或某方面的不足得不到班級同學的重視,往往對自己評價過低,對自己失去信心。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懂得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有自信,認識到成功的關鍵是自信;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驗成功的感受;

3、行爲目標:使學生掌握幾種相信自己、建立自信的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懂得成功的關鍵是自信。

難點:使學生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關於自信心的小故事。

學生準備:收集自信的照片、關於自信心的名人名言。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環 節

目 標

過 程

建 議

觀察島

(熱身暖心)

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講解教材中觀察島中的圖片:一幅圖中的小朋友昂首挺胸,自信十足地在演說;另外一個小朋友低着頭,很不自信地在演說。

2、學生思考:你認爲誰能競選上班幹部?爲什麼?與同學交流看法。

3、教師總結:相信自己我能行,是自信的表現,也是別人信任你的基礎,是成功的關鍵。導入本節課題。

1.此處教師可酌情調整活動方式。

2.本環節用時不超過5分鐘。

活動營

(體驗分享)

通過活動,鼓勵學生體驗自信表達的感受,懂得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充滿信心。

活動一:競選擂臺

1、教師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競選目標,並用三分鐘準備競選宣言。

2、請同學上臺競選,並組織其他學生投票。

3、統計票數,請競選勝出的同學談感受。

活動二:小鳥會飛了

4、聽故事《我學會飛了》

5、交流:這個故事帶給你什麼啓發?與同學分享你的感想。

6、心理引導:教師對學生的分享給予反饋,引導學生認識到相信自己,敢於嘗試就是自信的表現,自信才能成功。

1. 學生在填寫競選項目和競選詞時,教師要巡視,給予指導鼓勵。

2. 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上臺競選者的表情神態動作,感受自信。學生交流時教師要給予反饋。

3.本環節用時約20分鐘。

分享屋

(總結提升)

強化學生對自信心的理解,掌握幾種相信自己、建立自信的方法。

1、自信能給人帶來力量,使人把事情做得更好,還能讓人心情愉悅,神采奕奕。學生思考:你覺得怎樣纔是自信的表現?

2、組織學生髮言,教師結合課本上的例子總結。

3、心理引導:自信帶給我們很多好處,學會自信地學習生活,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以後學着靈活運用不同的增強自信的方法,看看結果會有什麼不同。

1. 教師總結的方法可與平時學生的表現結合起來。

2.本環節用時約10分鐘。

拓展園

(拓展延伸)

運用學到的建立自信方法,突破自己,更加自信地學習生活。

1、聽《小驢的故事》,交流:這個故事給你什麼啓發?

2、自信加油站:貼上自己自信的照片,寫上幾句自信的名人名言或祝福語,送給自己。

3、心理引導:人們可能由於自卑而不敢去嘗試以前失敗的事。可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條件都發生了改變時,只要我們勇敢去嘗試就有可能成功。要建立自信,積極迎接挑戰。

1.教師引導學生髮言時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談談。

2.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反饋】

1. 學生對課堂活動是否感興趣。

2. 學生是否體驗到自信是成功的關鍵。

3. 學生是否能掌握幾種建立自信的方法。

【練習題】

1.選擇題:當遇見一道很難的算術題時,我會

A.思考一下,發現太難放棄

B.多試幾次,相信自己能夠解答

C.直接請爸爸媽媽或其他人幫忙算

D.實在做不出來,請教老師或其他人,並認真學習他們的算法

2.記錄一件自己做的自信的事情,講給別人聽。

【教學參考素材】

名人名言:

1、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夠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

2、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崙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愛默

4、天生我材必用。——李白

5、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6、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7、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居里夫人

小故事《紅馬家族》

紅馬家族祖祖輩輩居住在東域草原。東域草原氣候乾旱,水草稀缺,它們生活得十分艱苦。有的動物告訴紅馬家族,西域草原水草豐盛,美景如畫。紅馬家族有一個夢想,就是到西域草原過嶄新的生活。可是,去西域草原的路途遙遠,需要通過許多關隘,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生。所以,沒有一隻紅馬能夠成功地到達西域草原。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他決定幫助它們實現理想。一天,山神找到一隻健壯的年輕紅馬。山神說:“我幫你到達西域草原如何?”年輕紅馬當然十分高興,它問:“難道你隨同我一塊兒去西域草原?”山神說:“我給你一個錦囊,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打開它,我就會立刻’出現在你身邊。”年輕紅馬聽了十分高興。於是,它帶着山神的錦囊,高高興興地上路了。

第一個難關是一座大山。年輕紅馬一看,山實在是太高了,一眼望不到頂,它從未攀登過這樣高的山。它心裏有些害怕,但是,一想到有山神的錦囊在手,心中就充滿了信心。於是,它頑強地向山上攀登。幾天過去了,年輕紅馬累得筋疲力盡。此時,它向山上望了望,仍然望不到頂,好像連一半還沒有爬完,它有些失望。當它準備打開山神的錦囊時,忽然有一股涼絲絲的風颳來,令年輕紅馬感到十分舒服。它想,原來山越高,天氣越涼爽。既然這樣,就索性向上攀登好了。它越爬越高,山上漸漸變冷了,它有些吃不消了。臥在一塊巨石上,它想,如果再向上爬,會不會被凍死呢?它決定打開山神的錦囊。這時,一隻小鳥從它的頭頂飛過。它的目光跟隨着小鳥眺望遠處。忽然,它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綿延起伏的山巒低下了頭,遠處是一片茫茫無際的綠色風景。天哪,自己已經到達了山頂。

年輕紅馬興奮極了。下一步,它將下山,進入第二關:闖森林。經過一番努力,它下了山並順利地進入了一片森林。它早就聽說森林中有很多猛獸,所以心裏不免有些緊張。它剛進入森林,就遇到了一隻黑熊。黑熊張牙舞爪地向它衝了過來。它本想拿出錦囊看一看,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它只得撒開四蹄,狂奔起來。當它停下來的時候,已不見黑熊的蹤影。此後,它又遇到了灰狼、獅子、巨蟒等,它都輕而易舉地逃脫了。這時它才明白,自己的奔跑速度是非常快的,其他動物很難追得上。這樣,它很快就走出了森林。’

此後,它又穿越了大河、沼澤地等,都化險爲夷。

這一天,它來到了夢寐以求的西域草原。這裏青草無邊,河水清澈,鳥語花香,如同進入天堂一般。此時,它忽然想起了山神的錦囊。它想打開它,看一看山神是否能夠出現。可是,當它打開錦囊之後,等了半天也沒有見到山神的影子,它很納悶。爲了弄清事情的真相,它返回了東域草原,找到了山神。它質問山神爲什麼不講信用。

山神說:“你們完全有能力到達西域草原,可是,你們缺乏的是自信,並不需要我的保護。那個錦囊就是我給你的自信,所以,你成功了。”

年輕紅馬聽了這番話之後,豁然開朗。

此後不久,紅馬家族成員都順利地遷移到了西域草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心理學背景知識】

自信與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程度,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作出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徵。自信是個體在成功後親身體驗到的一種良性情感,是一種經驗型概念。通俗地說,自信不是在個體得到之後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在還沒有得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種信念。一個自信的人應該具備正確自我評價、完全自我接納和良好社會適應三個特徵。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的主觀判斷、評價和信念。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個人的真實能力,而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爲能力的自信程度。擁有技能與能夠整合這些技能從而表現出勝任行爲,兩者是有很大差距的。即使個體擁有完成任務所必需的技能並知道如何去做,如果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產生懷疑,也不可能表現出勝任行爲。自我效能感是隻針對特定任務領域而言的,並不是一個一般的個性特質。班杜拉認爲,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富有自信心,能積極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灰心喪氣,產生無助感。可以說自信是自我效能高的一種表現。比如自信的人不一定是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但是自信一定是此人在很多事情上高自我效能感的累積總和。因此,要想培養自信,可以從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入手。

第六課問號伴隨學習

【主題說明】

國小四年級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探究的慾望越來越強烈,而探究慾望又是從問題開始,但部分學生存在“怕提問”的心理障礙,缺乏積極主動發現和捕捉問題的能力,更缺乏提問的勇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品質是國小生學習輔導的重要內容;敢問、善問的品質是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部分。本節課力圖從心理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四個方面,幫助學生認知提問的重要性,培養其敢問、善問的精神和能力。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理解提問的意義和重要性,瞭解提問的多種方式方法;

2、情感目標:消除學生“怕提問”的障礙,激發敢於提問的動機;

3、行爲目標:培養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行爲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活動,學生能明白提問可以促進我們的學習成長,消除學生“怕提問”的障礙;

難點:通過活動,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爲若干小組

2、學生課上提問情況調查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環 節

目 標

過 程

建 議

觀察島

(熱身暖心)

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學生自主閱讀理解教材觀察島中的場景圖:愛迪生學習母雞的模樣趴在雞蛋上孵小雞,邊孵蛋邊腦海裏浮現母雞在自己的雞舍孵出小雞的場景,心中也充滿着期待和興奮。(有條件可以用多媒體呈現)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說說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麼?

3、請同學們舉手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4、教師總結:凡事要有探究精神,即便失敗了,也能從中獲得經驗,要勇於思考,嘗試。正是善於觀察,敢於思考,才讓愛迪生成爲了著名的科學家。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是否也需要有這種敢於質疑,勇於思考的品質呢?今天讓我們來學習這一課(導入本課課題)

1.此處教師可酌情調整活動方式。

2.本環節用時不超過5分鐘。

活動營

(體驗分享)

消除學生“怕提問”的障礙,激發敢於提問的動機;培養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心理品質。

活動一:敢於提問

1、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

2、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理解圖畫中的內容(有條件可以用多媒體呈現)。

3、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果你是有疑問的小男孩,會怎麼做?爲什麼?

4、教師引導學生明白,敢於提問,勇於質疑是幫助我們提高學習效果的途徑的理念,瞭解盲從或從衆而不敢提問並不利於學習。

活動二:提問促成長

5、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分享在學習中因爲自己敢於提問而取得重要收穫的經歷。

6、各小組選派學生在全班進行成功經驗分享。

7、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從理性上認識因爲敢於提問而取得重要收穫的效能,讓學生明白提問促進我們的成長。

活動三:提問能手

8、以小組爲單位,對“保護水資源”這一主題進行提問競賽。

9、教師提出活動要求:圍繞主題進行提問,力爭提問的數量多且質量高。

10、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儘量避免無效的提問。

11、師生一起綜合提問的數量和質量,共同評選“提問能手”小組。

12、教師給予“提問能手”小組一定的鼓勵,讓他們獲取成就感。

13、心理引導:培養敢於提問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敢於提問,勇於探究是自己學習的真實需求。

1、學生交流時教師要給予反饋。

2、引導學生克服盲從或從衆的心理,敢於提問,勇於質疑。

3、教師也可根據實際自行調整提問的主題。

4、學生在分享時,教師要巡視。讓學生充分進行分享,以求獲取提問促成長的效能感。

5、本環節用時約20分鐘。

分享屋

(總結提升)

歸納出善於提問應注意的方法。

1、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分享屋中的文字內容。引導出本環節。

2、教師提出問題:讀完了這段文字,結合我們這節課前面所學的內容,你瞭解到了哪些問題嗎?

3、學生反饋

4、教師給予歸納和補充,最後板書出教材中有關善於提問應注意的幾點注意事項。

5、心理引導:鞏固已學的知識,從感性的瞭解轉化爲理性的認識,使學生把知識內化。

1.總結歸納一定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

2.教師的補充應有事例佐證,便於學生理解。

3.本環節用時約10分鐘。

拓展園

(拓展延伸)

強化學生對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促成長的理念以及善於提問的方法,是對之前學習的領悟運用。

1、教師佈置課外拓展作業:學習完這堂課,請堅持在每天的學習之餘,嘗試向自己或同學、老師、家長提出一個問題,併力爭解決這個問題。看看經過一段時間後,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有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

2、心理引導:把課程上學到的知識投入應用,幫助學生形成會提問的能力和培養其良好敢於提問善於、提問行爲習慣的。

1.教師要引導學生寫自己的小計劃,如學生不明白,可以舉例說明。

2.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反饋】

1、學生對課堂活動是否感興趣

2、學生是否真正消除了“怕提問的”障礙;

3、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所學到的多種方式提問。

【練習題】

1、課下我提出了的一個問題是。

2、嘗試多提問,併力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學習到了 。

【教學參考素材】

(一)課前小調查

1、課堂上回答問題會跟隨其他先回答的同學說。

是()不是( )

2、有不懂的地方,看見別人沒舉手,自己也就不舉手了。

是()不是( )

3、遇到問題,我喜歡和同學一起討論。

是()不是( )

4、經常向老師或他人請教不懂的問題。

5、在觀察或思考時,重視自己的看法。而且在遇到問題時,對自己的看法很有信心。

是()不是( )

6、爲更好地理解老師講的課程,我會對筆記等內容歸納成問或不問。

是()不是( )

7、我經常在課上大膽提出我的問題,說出我的看法。

是()不是( )

8、在課上總是再問爲什麼,我不怕同學笑話。

是()不是( )

9、老師在課上提出的一個問題,我總是會進行多種思考。

是()不是( )

10、在課上我經常問的與衆不同。

是()不是( )

(二)觀察島中備選資料的備選材料

動畫片《小頭兒子大頭爸爸》

【心理學背景知識】

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心理學家發現,不同的人在思維能力的差別是很大的,這種差別主要是在後天的培養中形成的。每個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習慣不同導致的。所以,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

要培養“凡事問一個爲什麼”的習慣。這是因爲疑問是積極思考的前提。問題的產生與解決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我國古代教育家孟子就很提倡質疑,他認爲,有疑問的學習才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他提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有質疑的謹慎,反對那種沒有疑問的學習,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不少有經驗的老師都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

要有一問多思的習慣這裏的多思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思維要有廣度。很多問題,往往不是隻有一種方法。所以,訓練學生不應只滿足於問題的解決,而是要嘗試多種方法,然後進行對比,找到一種一種更合理的辦法。其二是思維要有深度,解決問題不能淺嘗則止,對於每個問題都要有勇氣探究其內部蘊含的知識點,以求領悟其精髓。

要培養善於求異思維的習慣。求異思維就是要與衆不同,與習慣不同,即要求思維具有獨創性。很難想象,一個人連一點與衆不同的意見也不能發表,將來還會有什麼創造性。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是一種朝着許多不同的方向、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的方法的思維。它要求學生能擺脫別人的影響,不拘泥於傳統與慣例,即思維要具有流暢性、變通性與獨創性。例如,在語文學習中找出同一個詞的反義詞、近義詞、同義詞;對同一個問題採用不同體裁、不同風格去寫;擴寫、改寫、續寫文章;在解決數學題目時運用多種方法。

“爲什麼”訓練法

經常在頭腦中多問幾個“爲什麼”,如:“爲什麼天是藍的”“爲什麼人要上學讀書”“人爲什麼叫人而不叫別的”等。“爲什麼”是兒童時期最願問的問題,實際上只問自己“爲什麼”,我們的大腦纔開始真正運轉。

一物多用訓練法

尋找一件物品的多種用途。一般看來,一件物品只具有一種功用,如鋼筆就是用來寫字的,但實際上每件物品都隱含着多種用途,如港幣可以用來壓紙,筆尖可以用來扎孔,筆帽可以用來畫圓等。進行一物多用的兩個好處:一是在要用的物品不在的情況下,可以尋找其他物品代替,而不至於手足無措;二是有助於發明一物多用的物品,如多用筆,多用書包等。

一題多解訓練法

即尋求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法。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法都不止一個。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找到一個解決方法後應儘量去考慮問題的其他解決方法。多想出一個方法,學生的思維就多前進一步。

問題教學法的心理學依據

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和策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決或創造性的解決自己所面臨的新問題,問題解決是最高形式的學習活動,創造力則是問題解決的最高級表現。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也是時代對教育對人才的迫切要求。

一、問題及問題解決

1、“問題”的本質

所謂“問題”,就是“疑難”或“難題”,是個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加以處理並感到疑難的情境。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爲,問題就是指在給定的信息和目標狀態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問題一般包括四個成分:(1)問題的起始狀態,即一組已知的關於問題條件的描述;(2)問題預期的答案或目標狀態,即關於構成問題結論的描述。問題解決就是將問題起始狀態轉換成目標狀態或預期狀態;(3)障礙,是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影響問題順利解決的因素;(4)方法,指用來解決問題的程序和策略。

2、“問題”的類型

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根據問題的性質可以將其分成不同的類型。

(1)根據問題的明確程度可將問題分爲界定清晰的問題和界定含糊的問題。界定清晰的問題是指給定的信息和要求,以及達到的目標狀態都很明確的問題,如給一篇課文概括中心思想,提供了一篇課文,目標是概括中心思想,給定的問題很清晰,由問題的初始到問題的目標,不會產生歧途而影響直接到達問題的目標,其途徑是唯一的。而界定含糊的問題是指給定的條件或目標沒有清楚說明或對二者都沒有明確規定的問題,如一篇課文的鑑賞角度,其對問題目標的界定是模糊的不是清晰的唯一的,留下了許多選擇的餘地。一般而言,界定清晰的問題相對容易解決,界定含糊的問題較難解決,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思維,對問題的解決者的能力要求比較高。

(2)根據問題的內容可以分爲具體問題和抽象問題。具體問題是指針對特定具體情境的問題。如某個詞語在可定的語境中的意思。抽象問題是關於非特定的一般情境的問題,是較難回答、概括性比較高的問題。如“人生的境界是什麼” “如何寫一篇作文的問題”等問題。

(3)根據問題的層次和水平可以分爲呈現型問題、發現型問題和創造性問題。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J.W.蓋澤爾把“問題” 分爲三類,即呈現型、發現型和創造型。呈現型問題指的是由教師或教科書給定的問題,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現成的,直接體現着教師和教材編寫者的思考。顯然,這類問題並非學生主動參與的產物,而且往往追求標準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壓抑求異、質疑的精神。相比之下,“發現型”和“創造型”問題更具有創造價值。相比之下,這兩類問題的共同特點是:1、從問題產生過程來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探索的結果,是“憤” “悱” 的結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2、從問題解決的過程看,由於具有強烈的內驅力,學生一般會孜孜以求,探究解決,表現出執著的追求性。3、從問題的本身特點看,它不是在老師統一要求下的產物,會更具有個性,是個性思維的表現。4、從問題的答案來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者的區別在於,創造型問題是人們從未提出過的問題,沒有先例的;而發現型問題的答案大多是已知的,發現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創造情境的再創,從人類認識的角度看,未提供新見解,但從學生認知個性來說,卻是獨立的發現,是探索,這種探索過程中所形成的意識和思維發展下去,就是真正的創造和發現。就學生目前而言,最有使用價值的是發現型問題。

二、問題解決的一般認知過程

心理學界一般傾向於不解決問題的過程分爲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四個階段。

1.發現問題。問題解決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問題只有在被發現的時候,才能引起人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問題本身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能否發現,我的問題明顯易發現,有的問題隱蔽不易發現,同時有的人善於發現問題,有的人則對問題熟視無睹。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爲前者是思維是否敏捷的表現,後者只不過是方法和實驗的運用。實驗證明,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個體思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問題能否發現取決於三個因素:

(1)主體活動的積極性。主體活動越積極,接觸面就越廣,就能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問題。

(2)主體的求知慾望。有強烈求知慾望的人不會滿足對事物的一知半覺,終會刨根問底,常會在別人習以爲常的地方發現問題,即在無疑處有疑。

(3)主體的知識經驗。知識越豐富,視野就越開闊,也就越容易發現問題。

2.明確問題:就是通過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要求與條件及其他們之間的聯繫,把握問題的實質,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

3.提出假設: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方法和策略。提出假設是具有創造性的階段,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階段。如學生提出的解題設想、教師撰寫的教與學方案、醫生治療方案。

4.檢驗假設:通過一定方法來確定假設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科學原理。

三、問題解決的主要心理影響因素

(一)有關的知識經驗

任何問題解決都離不開一定的知識、策略和技能,有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專門領域的知識、技能和策略。

(二)習慣定勢與功能固着

1.習慣定勢:定勢是在先前的活動中形成的影響當前問題解決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在具體實踐中常常用一種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決不同情境下的新問題。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種從物體的正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定勢,也就是說,當一個熟悉了一種物體的某種功能時,就很難、看出該物體的其他功能。

(三)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是個體面臨的刺激模式與其已有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一些簡單而熟悉的問題,由於問題的呈現方式發生了變化而干擾阻礙了問題的解決。

(四)醞釀效應

當一個人長期致力於某一問題解決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如果他暫時停下來去做別的事情,幾小時,幾天或幾周之後,他可能會忽然相到解決的辦法,這就是醞釀效應。

(五)原型啓發

所謂啓發,是指從其他事物上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對解決問題起了啓發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啓發作用,是因爲原形與要解決的問題之間存在着某些共同點或相似處。通過聯想,人們可以從原型中間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六)情緒和動機狀態

在一定限度內,情緒和動機強度與問題解決的效率成正比。情緒的性質也影響到問題解決,情緒過於高亢或低落都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第七課溝通小達人

【主題說明】

溝通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每一階段和每個方面。嬰幼兒會用哭鬧、微笑來進行溝通,兒童成人在遊戲、學習、工作上也有他們特定的溝通技巧和方式。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溝通對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的提高等有重大意義。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際溝通的重要性並瞭解自己的溝通狀況;

2、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溝通過程;

3、行爲目標: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溝通的技能、技巧,並能夠運用於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溝通的技能、技巧。

難點:學會把溝通的技能技巧運用於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收集與本課相關的事例。

2、做好課件。

學生準備:思考自己人際交往中所遇到的問題、自己對問題的解決方式及解決的效果。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環 節

目 標

過 程

建 議

觀察島

(熱身暖心)

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溝通方面的問題。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觀察島中的場景圖:小男孩在校外遇到熟悉的老師,卻不敢主動打招呼。

2、分析學生害怕溝通的心理現象

3、引導學生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問題,回答問題:在校外遇見熟悉的老師,你願意主動打招呼嗎?爲什麼?如果你是老師,會怎麼想?

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營

(體驗分享)

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溝通過程。

活動一:測一測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活動一中的小測驗並進行測試。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溝通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活動二:學會傾聽

3、教師組織學生圍成一個圈,並要求學生聽到老師喊到包含5或5的倍數的數字時,集體跳一下。

4、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活動。

5、討論問題:爲什麼會有同學沒有跳起來?通過這個遊戲,你想到了什麼?

活動三:如何溝通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活動三中的情景。

7、將學生分組,每組選兩名代表用不同的態度表演事後麗麗和蕾蕾的溝通過程。

8、請各組代表分享:當他人粗暴地與你交流時,你有什麼感受?當他人平靜地與你交流時,你有什麼感受?

9、心理引導:引導學生了解溝通的重要性,明白溝通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傾聽是溝通中重要的品質,訓練正確的溝通方式是有效的溝通所必需的。

本環節用時約25分鐘

分享屋

(總結提升)

1、讓學生掌握人際溝通的技能、技巧。

2、學會運用溝通的技能技巧解決實際問題。

1、引導學生歸納聽、說、問、看在溝通中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分析在與人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3、心理引導:掌握溝通的核心技巧,瞭解溝通中存在的誤區,是培養與訓練溝通技能的重要環節。

本環節用時約10分鐘

拓展園

(拓展延伸)

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溝通的技能、技巧,並能夠運用於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

1、教師佈置課外拓展作業:你在與他人交流中存在哪些問題?今後打算如何改變?

2、心理引導:把課程上學到的知識投入應用,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問題,培養與訓練溝通技能技巧。

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反饋】

1、學生對課堂活動是否感興趣;

2、學生是否認識到自己在溝通中存在的障礙;

3、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所學到的技能與他人進行交流。

【練習題】

1、你所學習到的溝通技巧是什麼?

2、舉一個你在生活中運用所學到技巧的例子。

【教學參考素材】

一、心理學有關人際溝通的內容

人際溝通是指信息、思想、情感等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和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進行不僅需要有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還要有反饋、障礙、背景這三種要素才能人際溝通這一過程順利進行。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是溝通的雙方,它們互爲溝通的主體和客體;信息是指信息源索要傳遞的思想、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內容;通道則是指信息傳遞過程中的載體,比如視聽信息、身體語言信息等;反饋則是指信息接收者對信息源及其所發出的信息所作出的反應,這一過程使溝通成爲一個雙向的交互過程;障礙是指溝通過程中阻礙信息理解和準確解釋信息的因素;背景則是指溝通過程所發生的環境。

人際溝通的工具—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非語言符號系統是指人際交流過程中爲傳達信息所使用的身體動作、姿勢、表情、等。它包括無聲的非語言溝通(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靜態姿勢、人際距離)和有聲的非語言溝通(語速、語調、哭笑、呻吟等)。

人際溝通的策略主要包括印象整飾、傾聽及非言語行爲的掌握、自我揭露、表達等四個方面。印象整飾是指通過符合社會公認標準的衣着打扮、讚揚服從別人等方式而給人留下好印象的認知策略;傾聽是指一個人全身心的去感受對方在說話過程中所表達的所有言語和非言語信息,從而達到能夠理解對方的一門藝術(下面有具體介紹);非言語行爲的掌握是指通過使用恰當的身體語言、語音語調、目光、表情等來達到有效溝通的策略;自我揭露指向接收者傳遞溝通者自己的信息,這一過程不僅能讓信息接收者更瞭解自己,也傳遞了對信息接收者的信任的態度;表達指用清晰恰當的語言向接收者傳遞自己的思想、觀點、態度等。

二、人際交流的基本原則:

1、儘量避免爭論;不要輕易的批評、指責、抱怨別人;

2、每個人做一件事都有他的理由,阿拉伯人帶頭巾,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俗,不瞭解別人做事的理由和想法就事而爭論只會使雙方受傷害;

3、友善的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遇到問題時,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好處上,讓想法覺得是他自己的,把選擇權給他,把決定權留給自己;

4、要主動幫助人;當你遇到困難時是找你曾經幫助過你的人還是沒有幫助過你的人;

5、主動與人打招乎,纔有別人對你熱情,讓人感到真實、溫暖;

6、評價別人要由低向高;讓人感到舒服。

三、補充內容

通過暗示、提醒等方式引導學生歸納正確傾聽的方法和技巧,再出示課件後請學生填寫。

傾聽的方法和技巧:

1、認真傾聽

2、鼓勵對方先開口

3、鼓勵別人多說

4、切勿多話

5、表示興趣,保持視線接觸

6、使用肢體語言,注重暗示,你在仔細聽暗中迴歸、梳理重點,適當的情形下給對方反饋。

第八課我的時間我作主

【主題說明】

國小中段,學生的時間觀念初步形成,但是時間管理意識還很薄弱,尚未掌握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合理安排時間是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保證,本課旨在培養學生管理自己時間的能力,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意識到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掌握合理利用時間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安排時間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學習與興趣、娛樂之間的關係;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合理利用時間的觀念與意識;

3、行爲目標: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提高學生時間管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提高學生時間管理的能力。

難點:讓學生掌握合理利用時間的方法。

【課前準備】

1、收集關於時間重要性的案例或者名言。

2、讓學生準備紙和筆。

3、將學生分爲若干小組。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環 節

目 標

過 程

建 議

觀察島

(熱身暖心)

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講解教材中觀察島中的圖片(有條件可以用多媒體呈現),重點讓學生思考小男孩頭上出現的一系列問號: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又是最短的,是最快又是最慢的,是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看不見、摸不着,不長腳,卻跑得快,只見它過去,不見它回來。

讓學生猜一猜謎底是什麼,可以適當給予指導

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想法,每人只限一次機會,猜對的得到掌聲。

2、教師總結:同學們都猜的很對,沒錯,答案就是“時間”。我們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是相等的,但是在相等的時間裏能夠完成的事情卻不同,這是爲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其中的原因,並且學習一下如何做時間的小主人,把自己的時間安排的既合理又有效,導入本課課題。

3、心理學引導:從感知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的時間安排是合理的:制定計劃?還是想到什麼做什麼?

1.此處教師可酌情調整活動方式。

2.本環節用時約5分鐘。

活動營

(體驗分享)

鼓勵學生感悟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性,學會安排事情的順序

活動一:東東的煩惱

1、教師組織閱讀活動一中的故事,請同學們思考:東東的煩惱是什麼?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煩惱呢?

2、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各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

3、教師給予反饋:東東的煩惱在於不知道該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要高效利用時間就要學會有計劃地安排事情的順序。

4、心理引導: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要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制定計劃

活動二:時間大戰

5、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教材上排序的要求。

6、教師在每組選一位代表與全班同學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並說明原因。

7、教師反饋:讓學生明白做事情要注意排序,先做最重要的或者最緊急的事情,其次再做不太重要的或者不太緊急的事情。

8、心理引導:從理解的角度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觀念,培養制定時間計劃的習慣。

1、學生在填寫時,教師要巡視。

2、活動一,學生在交流時,如果跑題了,教師要及時引導,讓討論圍繞主題進行。

3、活動二,在同學們全班交流的時候,老師要接納,理解並在最後有個總結,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3、本環節用時約20分鐘。

分享屋

(總結提升)

歸納出合理利用時間的小訣竅

1、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合理利用時間的小貼士

2、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時間你有什麼小竅門嗎?

3、 教師給予反饋和補充,介紹教材上的方法和訣竅

4、 心理引導:鞏固已學的知識,從感性的瞭解轉化爲理性的認識,使學生把知識內化。

1、總結歸納一定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

2、教師的補充應有事例佐證,便於學生理解。

3、本環節用時約10分鐘。

拓展園

(拓展延伸)

強化對合理利用時間的學習效果,是對之前學習的領悟運用。

1、 組織學生按照教材上的表格來設計週末計劃安排表。

2、 請同學分享自己的安排表。

3、 教師給予反饋和補充。

4、 心理引導:把課程上學到的知識投入應用,幫助學生提高合理利用時間的能力。

1.教師要引導學生寫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小計劃,如學生不明白,可以舉例說明。

2.本環節用時控制在10分鐘以內。

【活動反饋】

1、學生對課堂活動是否感興趣;

2、學生積極參與度怎麼樣;

3、學生是否掌握高效地利用時間的方法。

【練習題】

1、這週末你的時間安排是怎樣的?

2、經過時間安排,你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嗎?

【教學參考素材】

一、時間重要性的名人名言

1、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富蘭克林

2、生命是以時間爲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魯迅

3、人生太短,要乾的事太多,我要爭分奪秒。——愛迪生

4、時難得而易失也。——賈誼

5、丟失的牛羊可以找回,但是失去的時間卻無法找回。——喬叟

二、是誰從我們身邊悄悄地偷走了時間?

1、忽然被老師或班幹部分派工作、有親戚來訪、同學間的閒談、發手機短信、電話聊天、在決定先做哪科作業時用了好幾分鐘…… (事情的緊急和重要性)

2、“習慣拖延”是最大的時間偷竊者,李同學的那個星期天就是典型的“時間拖延”個案。許多同學都因無法克服小李那樣的拖延惡習而感到苦惱,特別是在考試前,每天擺出苦讀架式,甚至中午不休晚上熬夜,而收效甚微。

三、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1、強化兒童的時間價值意識

要讓學生從小認識到時間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事業當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有意識地傳授有關時間管理的知識,另一方面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檢驗他們的時間管理策略的有效性,並給予及時反饋。

2、幫助兒童設定明確的目標

明確的目標是對時間進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實踐證明,“不知道該幹什麼”極大地影響了兒童對時間的計劃和分配。幫助兒童在設立明確的目標時需要將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相結合,這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引導。

3、培養兒童良好的自理能力

良好的自理能力是使兒童意識到自己對時間的控制能力的最好途徑。它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有效控制、效能反饋能使兒童提升自我控制的自信心,從而強化對時間的管理意識和能力。

4、教會兒童集中精力做正確的事

積極的時間管理中“帕瑞託原則”認爲,20%的目標具有80%的價值,而剩餘的80%的目標只有20%的價值。因此爲了有效地管理時間,就應該根據價值來判斷投入的時間,也就是說要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有較大意義的目標中。因此教會孩子學會區分事情的重要性、學會集中精力做正確的事情並且堅持完成是培養國小高年級兒童時間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5、糾正兒童的拖延行爲

專家們發現拖延是時間管理之大忌。思考和計劃固然重要,但行動更重要。拖延是許多學生時間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幫助學生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心理學背景知識】

時間管理

時間是極其重要的學習資源,有效的時間管理可以促進學習,增強自我效能感;無效的時間管理則會削弱信心,降低學習效率。時間管理是自我調節學習的一種重要策略。

1、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

(1)統籌安排學習時間,根據總體目標對時間作出總體安排;

(2)確立有規律的學習時段,高效利用最佳時間;

(3)靈活利用零碎時間,用這些時間處理瑣碎事情;

(4)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正確把握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

(5)使用固定的學習區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制定有層次的計劃,分清任務的輕重緩急;

(7)學會對分心的事物說“不”,集中注意力於當前的活動;

(8)自我獎勵學習上的成功,學會延緩滿足。

2、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是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重要性和緊急性兩個維度進行劃分,分爲四個象限,如下圖所示:

處理的先後順序:先是緊急且重要的,其次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再到緊急但不重要的,最後纔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

具體來說:

(1)第一象限是重要又緊迫的事

這個象限包含的是一些緊急而重要的事情,這一類事情具有時間的緊迫性和影響的重大性,無法迴避也不能拖延,必須首先處理優先解決。

(2)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迫的事

這一象限不同於第一象限,這一象限的事件不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但是它具有重大的影響,生活工作中好多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在事件出現之前做好準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未雨綢繆”。

(3)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第三象限包含的事件是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因此這一象限的事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這些不重要的事件往往因爲它緊急,就會佔據人們很多寶貴時間。

(4)第四象限是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第四象限的事件大多是些瑣碎的事情,沒有時間緊迫性,也沒有任何重要性,做這些事情往往會浪費大量寶貴的時間跟精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判斷與分析,根據生活中各項活動內容所佔時間比例的大小和多少,將這些活動進行歸類,幫助他們明確事情的輕重緩急,有重點、有條理地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