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長春版論語八則教學教案(新版多篇)

長春版論語八則教學教案(新版多篇)

《論語》的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理解十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爲人處世;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不知誕生過多少光耀千古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這如滿天繁星、數不勝數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這樣一個人和這麼一本書,總是如浩月當空,長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領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這個人和這本書的名字嗎?

生齊答:孔子和《論語》。

師:孔子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記錄孔子和弟子們言行的《論語》,也一直是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國曆史上做課本時間最長的一本書,也是我國曆史上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大家有興趣來了解這本書嗎?

生齊答:有興趣。

(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其父叔梁紇,其母顏徵在是叔梁紇的第三個夫人。孔子幼年喪父,其母被迫離家。少年孔子是在貧困的家境中度過的。但由於他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終於成爲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編訂整理了我國古代第一部的詩歌總集《詩經》,重要的文獻《尚書》,並把魯國史官記錄的《春秋》加以刪修,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論語》則是記錄他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其中有許多的話今天仍然有廣泛的影響。所以有宋代的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到了漢代,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做爲中國思想的正統,從此,儒家思想整整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成爲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的統治者爲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爲“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過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築。也是著名的旅遊名勝。

補充: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盪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七零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連年不斷。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此時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得到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走向崩潰。

2、《論語》是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讀課文:教讀、自讀、齊讀。

四、學生結合註釋和參考書,理解並翻譯課文。

五、課文理解和分析:課文十則分爲三部分,講述的是做人的道理。

第一至三則,講個人的道德修養。

一日三省、見賢思齊、寬容

第四至八則,講個人的抱負追求。

遠大的理想抱負,講求仁義道德

第九至十則,講要有藝術修養,要親近自然,鍛鍊身體。

六、討論、質疑、析疑: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

七、作業:熟讀並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

二、抽十位同學翻譯課文,其他同學糾錯三、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品讀賞析,探究內涵——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三、創讀文句,拓展創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個人朗讀

①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②課文中有些話己凝固爲成語,試着把它找出來。

2、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並闡明今後的打算。

(補充)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於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爲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四、寫作特點。

1、《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十則中,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並沒有論據或論證。

2、語言凝鍊,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爲千百年來廣爲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

五、合作探究,自主實踐活動。

師: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獲得主在巴黎集會,發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這裏找智慧,就要從《論語》裏面去找智慧。

我在讀《論語》時,我的思緒就常常穿越時空走進孔子的那個時代,也許正因爲他的“知其不可而爲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衆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爲中國數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爲自己是什麼聖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且善於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孔子的真誠坦蕩,仍然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品質。那麼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後廣泛地蒐集資料,瞭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爲人等等方面,充分掌握材料後,以《我心目中的孔子》爲題,寫一份讀書報告。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植根於我們的心靈,伴我們成長。

《論語》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端正的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學習文言字詞句的含義。

3.熟練背誦並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言字詞句的含義。

2.熟練背誦並正確翻譯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設計1.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東漢將其列爲“七經”(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之一。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成爲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六則》主要記錄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談話。孔子十分重視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學了這些語錄,對於我們端正學習態度、掌握學習方法一定是大有裨益。

設計2.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節選自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 論(lún)語 說(yuè)

罔(wǎnɡ) 好(hào) 焉(yān)

惑(huò) 逾矩(yú jǔ) 慍(yùn )

2.詞語解釋

(1)重點詞語

說:愉快,高興。現在寫作“悅”。

慍:怨恨,心裏不滿。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養高的人。

知:這裏有理解、領會的意思。

故:舊,這裏指學過的知識。

矣:相當於“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愛。

樂:愉快,快樂。

三人行:幾個人在一起走。

從:採納,聽從。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順:大意爲聽人說話,可以聽出其中隱而未露的意思。通常指能聽進不同意見。耳,聽覺。

從心所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過。矩,本指木工用來畫方形或直角的曲尺,這裏引申爲法度。

(2)通假字

說:通“悅”,愉快,高興。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3)古今異義

朋:古義,同一師門的師兄弟;今義,朋友。

可以:古義,可以憑藉;今義,表示許可或能夠。

三:古義,虛詞,不是確數;今義,表示確數。

(4)詞類活用

溫故而知新(形容詞用作名詞,分別指舊知識和新知識)

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時常)

3.作者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把魯國史籍的'《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認爲“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並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孔子的學說成爲20xx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4.背景追溯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論、事蹟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它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全書約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爲若干章,選取每篇首章中的兩三字爲篇名,例如《學而》《爲政》《公治長》等,內容涉及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道德修養等方面。行文以對話體爲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1.學生朗讀課文

(1)齊讀;散讀;個人讀。

(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合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4)注意朗讀節奏,語速語調。

2.討論、質疑、析疑

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後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學生質疑、析疑結束後,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詞、句,供學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高興)

人不知而不慍(怨恨,心裏不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愛)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愉快,快樂。這裏的意思爲“以(它)爲樂”)

不逾矩(超越法度)

(2)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憑藉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同走路,這裏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掌握了知識而不迷惑。)

3.反覆朗讀直至背誦,並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合作學習——討論與展示

(一)深層理解

1.學生朗讀、背誦、討論、賞析

2.組織學生在文中指出相應的句子

(1)從文中找出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點撥明確】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要結合,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係)

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出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麼?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麼?

【點撥明確】歸納: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二)朗讀文句,拓展創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散讀、個人朗讀)。

2.(1)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2)課文中有些話已昇華爲成語,試着把它們找出來。

(3)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並闡明今後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

課文中,孔子教給了我們很多學習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呢?請介紹給大家。

1.思路對比學習法,即課前進行預習,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課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認真聽老師講解和分析,將老師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對比,將對比後的結果總結、歸納,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2.善借老師智慧學習法,即悉心洞察老師備課和講課的過程,藉助老師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學習法,即把所要讀的材料從頭到尾反覆閱讀,直到熟記爲止。

4.學習方法有多種多樣,我們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論語六則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爲樂趣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爲樂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論語八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關於交友目的、對象和態度等的觀點。

2.對孔子的交友觀作出自己的評價。

3.掌握“與、友、諒、責、斯、數、道”等詞在文中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司馬遷《史記》:“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ppt①)

《周而不比》記錄了孔子說的14句話,這14句話講了一個共同的話題:交友。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可以“見孔子之爲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朋友,請問你最好的朋友是誰?你爲什麼會和他成爲至交?

現在讓我們回到課本,來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麼。請用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以友輔仁”,其中“以”表示“用、憑藉”。孔子認爲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來輔助仁德的培養”。那麼孔子說的“仁”又是指什麼呢?

南懷瑾《論語別裁》:“所謂‘仁’就是愛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自處的高度修養,也可以說是做人的藝術。”(ppt②)

(二)交友對象

古往今來,人們對交友一事都很重視,戰國時期苟子就曾說過:“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說朋友是相互信任、擁有的對象,所以選擇朋友要慎重。那麼交怎樣的朋友才能幫助我們提高仁德修養和做人的藝術呢?

明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其中“友直”“友諒”等中的“友”是意動用法,表示“以一…爲友”。“直”指“正直”,“諒”指“誠信”。孔子認爲交朋友應該有一定標準,那就是與正直的人交友,與誠信的人交友,與博學多聞的人交友。

同時孔子又指出了三種“損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諂媚逢迎)者、善柔(假裝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辯)者。整句話可理解爲:“與諂媚逢迎的人交友,與態度僞善的人交友。與誇誇其談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爲什麼和這三種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確(結合歷代名家的註解加深對“損友”的理解):

①便辟: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馬融《論語馬氏訓說》)

②善柔:謂面從而背毀者也。(皇侃《論語義疏》)

③便佞:辯而巧也。(皇侃《論語義疏》)(ppt③)

孔子曾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試想。連自己都很少具備仁德修養,又怎能輔助朋友呢,只能讓人“近墨者黑”。所以和這三種人結交有弊無益。

(三)交友態度

北師大教授于丹曾說過:“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夠讓我們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聖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時代,長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瑣,叫晏平仲。孔子讚揚他“善與人交”,而且達到了令別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連司馬遷也說:“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給他揮揮馬鞭趕趕車,也是很高興和嚮往的事。”

在孔子看來,我們怎樣做纔會成爲像晏平仲那樣的“善交者”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孔子給我們的建議。

1.子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明確:“躬自”指“自我”,“責”可理解爲“要求”,“厚”後省略“責”,與“薄責”相對。孔子認爲和朋友相交,就應該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待別人的過錯,就不要像對自己那麼嚴格,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遠離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3.子貢問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明確:以上兩句講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數”讀shu,可譯爲“頻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煩瑣無度;“忠告”是指“對朋友忠言相告”。“道”意爲“勸導”,“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爲:“侍奉君主,(如果)頻繁地反覆提意見,就會招致羞辱;對待朋友,(如果)相交煩瑣無度,就會遭到疏遠。”後一句可理解爲:“(如朋友有過失),對朋友要好言相勸,不聽就作罷,不要自討羞辱。”

朱熹《論語集註》:“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於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這樣的觀點嗎?請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個故事叫“刺蝟取暖”:一羣刺蝟挨在一起希望用對方的體溫溫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會產生傷害;離得遠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它們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位置。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互相“輔仁”,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來,這叫“善道之”,而不應該聲色俱厲。你好好給朋友提意見,但是“不可則止”,朋友一定堅持己見就停下來,不要自取屈辱,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時“距離能產生美”;在給朋友提意見時,應注意把握時機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適當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諧相處。

4.或日:“以德報怨、何如?”子日:“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明確:大小多少、以德報怨是老子哲學中一種調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了一個論辯。他說:“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他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直”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以直報怨”的?

南懷瑾《論語別裁》:“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爲“正直的行爲”,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只有這樣,才更能弘揚正氣,打擊邪惡。

三、交流評述

你對交友目的、對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觀點相同嗎?你怎麼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議?

明確:這個問題不必有固定、統一的答案。主要是讓學生在誦讀傳統文化經典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解讀,喚起學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導學生在生活感受中達成評判。進而化經典爲經驗,突顯《論語》的當代文化意義。

四、結束

生活中如果我們用孔子的交友態度去結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義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話可理解爲“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北師大教授于丹:“《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夠結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樂地相處,通過朋友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情操,這也是一種人生真諦。

論語八則教案 篇四

知識與能力:

1、熟讀並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彙,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採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借鑑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鑑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

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彙、文言知識。

難點

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彙、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二)、導學練習

作者簡介

1、關於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爲“聖人”。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註釋《周易》。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後,其學說成爲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2、關於《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爲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麼?

4、儒教的創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範、儒商等等就是源於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由,誨女()知之乎!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爲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爲不也。.。.。.嗎?亦:也。

(3)。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慍。知:瞭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會。

(2)可以爲師矣。是個省略句,應爲可以(之)爲師,譯爲可以把(他)當作老師。可,可以;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折連詞,譯爲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8、背誦3-5則。

《論語》的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用較爲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繫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探究《論語》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聯繫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容及現實意義,並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爲萬世師表的聖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爲他守喪三年方纔灑淚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爲他守喪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樣的人格魅力,使得人們對他這樣崇敬景仰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涵。

出示任務: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

出示任務:

1、在上節課學習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爲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度,並談談你對“學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繫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於修身的章節,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談談對這些詞的理解,並討論這些關於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實意義相結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並引出相關語句或章節,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的思想內容。

2、結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爲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麼?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麼現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容結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並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與作業

小結:《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爲“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的爲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啓發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隻言片語,但卻精闢微妙,發人深省。雖歷經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盪着我們的胸懷,啓迪着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

作業:1.課後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並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並固定爲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後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蒐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論語》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三、教學難點:

1、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2、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人們常說四書五經,同學們知道“四書”指的是那四書嗎?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爲“詩、書、禮、易、春秋”,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書中的《論語》。

(二)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1)解釋題目: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什麼是“論語”,請同學們看到課文的註解1,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什麼呢?很好,把它畫出來。 “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就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

(2)作者簡介

好,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作者:孔子,請同學們看到註解一,從這裏我們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麼信息?很好,用筆畫出來。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其中,孔子被稱爲“聖人”。

(三)整體感知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初步瞭解文章的大意。

2、檢查作業(掃除語言障礙,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①讀音 :論( )語 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誨女知之乎() 是知()也 罔()殆( )而內自省( )也 默而識之( ) 何有於我哉( )

“女”通②字詞的解釋(投影字詞與重要句子的翻譯) a.要學生概括這篇文章的通假字(“說”通“悅”(愉快)

“汝”(你) “識”通“志”(記住))

“知”通“智”(智慧)

b.總結“而”的用法

“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明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錶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③重要句子的翻譯

④全文的翻譯

⑤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精讀品味

1.課文裏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3.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例1: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例2: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4.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

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爲“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裏,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爲“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爲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爲羞恥。

(五)討論交流

1、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六)總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佈置作業:

1.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2.背誦課文。

(八)板書

《論語八則》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

論語八則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亦、殆、誨、厭、齋、輔”等6個字。

(2)瞭解“說”“識”等字的特定讀音。

(3)瞭解孔丘和《論語》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初步學會對照註釋學文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古人論學的道理,並藉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二、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並理解文意。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意,並能聯繫實際談自己的看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的經典之一。《論語》的體裁:語錄體

二、朗讀課文

三、分析課文內容: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論語》中是指孔子。曰:動詞,說。

時:副詞,時常,常常。

習:動詞,溫習,複習。

說:通“悅”,形容詞,愉快,高興。

乎:相當於“嗎”。

朋:文章中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

慍:怨恨,心裏不滿。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養高的人。

翻譯:

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好好學習,享受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友互相激勵,探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風度。

第二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溫:動詞,溫習。

故:舊,指學過的知識。

知:這裏有理解、領會的意思。

爲:動詞,做。

矣:相當於“了”。

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第三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險。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第四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動詞,喜愛。

樂:愉快,快樂。這裏的意思是“以??爲樂”。意動用法。

翻譯: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第五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其:代詞,他的,他們的。

從:採納,聽從。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聽覺。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過。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爲法度。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不爲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