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精品多篇】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摘要:亞健康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近年來,隨着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教師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教師中普遍存在煩躁、憂鬱等不良情緒,亞健康正在迅速蔓延,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主要闡述了教師身體健康狀況,分析造成亞健康的原因,並提出具體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教師;心理問題;心理狀態;亞心理健康

教師總是時刻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這些需要耗費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隨着班級人數的膨脹,加上過多授課數量,教師的工作負荷量正逐年增長。除了應付學生之外,學校還有一大堆其他事務等着教師去做。從前是備課、上課、改作業、管學生“四面出擊”,現在加上寫論文、教改、迎檢查、末尾調整,變成了“八面受敵”,教師目前已經成爲心理壓力巨大的職業之一。據權威統計顯示:30%~40%的教師經常性處於情緒波動之中,15%有心理問題;7%有心理障礙。爲了更好的傳授知識,培養學生,不僅社會各界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作爲教師本人也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瞭解一些維護心理健康的常識對教師本身尤其重要,現就本人瞭解的一些心理學知識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事實上,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麼高估也不過分,因爲心理健康所能帶給現代人的,不僅僅是心理健康本身,而且是更大的潛能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與更多的身心幸福感。過去,一般將心理狀態正常與否劃分爲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疾病兩種狀態,但完全的心理健康者和真正的心理障礙者或心理“病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處於中間狀態。如果我們把健康的心理比做白色的,不健康的心理比做黑色的,那麼介於白色和黑色之間的灰色心理即是所謂的亞心理健康狀態。由於它處於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兩種狀態之間,因而又被人們稱之爲“第三心理狀態”。

亞心理健康的表現可謂多種多樣,在生理臨牀上表現爲:時常覺得心慌氣短、渾身乏力、莫名疲勞,經常頭痛頭暈,稍一運動就腰痠腿疼;在心理上表現爲: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睏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梅爾傑斯爲亞心理健康易感者描繪的心理畫像是:情緒低落、自卑失助、放任衝動、角色混亂的人。

有人指出現代人陷入“第三心理狀態”的七大信號:

(1)焦慮感――煩惱不堪,焦躁不安,生機的表相下充滿無助;

(2)罪惡感――自我衝突,有一種無能、無用感;

(3)疲倦感――精疲力竭、頹廢不振、厭倦、無聊;

(4)煩亂感――感覺失序,一團糟;

(5)無聊感――空虛,不知該做什麼,不滿足但不想動;

(6)無助感――孤立無援,人際關係如履薄冰;

(7)無用感――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自卑羞怯,內疚和缺乏信心。這些感受是現代人陷於第三心理狀態時的求救信號。

亞心理健康是一種比較痛苦而又顯得無奈的心理狀態,處於“第三心理狀態”便是處在一種無望、無力、無助的心理境地。亞心理健康者更多的共同體驗是:“我們沒有心理疾病,但似乎心理又不怎麼健康;我們什麼心理體驗都可能有,但卻少有幸福感。沒有心理障礙與疾病,但又感覺心理不健康”,這就是第三心理狀態的心理學定義。亞心理健康者在一般情況下也能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但總體上看生活質量差,工作效率低,極易疲勞,同時伴有食慾不振、失眠健忘、心緒不寧等表現。他們自感活得很累,到醫院卻查不出任何毛病。最新心理科學研究發現,現代社會中60%~70%人都程度不等地處於這種第三心理狀態――屬於亞心理健康者,其比例之高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預防亞心理健康,可以從兩方面人手:

一是善待工作:

確定恰當的工作目標,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分清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不使其互相錯位;承認並正視自己的工作侷限性,不把工作中的問題帶回家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學會享受並把握工作的樂趣。

二是善待自己:

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儘可能多接觸能使自己快樂的事,具備廣泛的生活樂趣;正視並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需要;爲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補充能量的時間;做些多年來想做卻總抽不出時間來做的事,如旅遊、帶全家出去玩;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服務與幫助。

如果處於亞心理健康狀態,該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呢?以下8條也許會對老師們有益:

(1)重視快樂的價值;

(2)誠實待己、怡然自處;

(3)不再庸人自擾,拒絕杞人憂天;

(4)抒發壓抑感受,清理消極問題;

(5)發展積極樂觀的思考模式;

(6)降低期望水平,放慢衝刺腳步;

(7)追求人生大夢,建立親密關係;

(8)尊重自己,親近別人;

總之,擺脫亞心理健康,走出“第三心理狀態”的“醫學處方”是:均衡營養、保障睡眠、多曬太陽、勞逸結合、靜坐放鬆、適當鍛鍊;而“心理處方”則是:與人爲善、興趣廣泛、悅納自我、心境良好、人格和諧、讓心寬鬆。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討論文 篇二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討論文

摘 要:作爲教師和家長,我們是否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智力水平等有一個全方位的瞭解,只有瞭解了以上情況,我們才能預防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識。幼兒的此類心理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波折,將來給社會帶來負擔。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

作爲教師和家長,我們是否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智力水平等有一個全方位的瞭解,只有瞭解了以上情況,我們才能預防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識。幼兒的此類心理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波折,將來給社會帶來負擔的可能包括幼兒適應社會的能力、學習成績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對孩子抱有適當的水平的期望纔是正確的,杜絕與他人橫向攀比,應當關注豎向的進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每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特點來把握來提要求,讓孩子學習認知、學會工作、學會集體生活、學會成長”,從生活中的細節處入手,發揚鍥而不捨的精神,保證幼兒的身心都要能夠健康成長。

一、注重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

我們要有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學觀,用健康的人格感染孩子,用寬大的胸襟去愛護孩子,不僅僅愛幾個孩子,我們師要經常將心比心地體會孩子們的所作所爲,耐心細緻地觀察、瞭解孩子的心靈世界,用真心、用愛和關懷的立場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做到不分畛域,因人而異。若在生活中遇到了 某種困難,必須有堅強的心理適應能力調動生活經驗,來樂觀面對現實、對我們的工作充滿信心,才能夠更好地開展教育事業,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創造性;用教師的活躍思維引導和激發幼兒思維的活躍,拓展幼兒的豐富想象力。

二、注重在遊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最廣泛社會化問題就是獨生子女家庭,在四二一的家庭背景下,我們的孩子心理素質存在着各種問題,自控能力較低、情感波動大、自我中心、意志力薄弱、不善於與同伴交往都將成爲很嚴峻的問題。成人應有目的地開展心理健康教學活動,根據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健康水平,來開展遊戲活動,從中預防和糾正這些不良問題。孩子們通過遊戲,能體驗平等,感受愉悅,在互相合作中體驗集體生活的有趣,在分享喜悅的。基礎上使情感也獲得了滿足。教師參與遊戲,能和孩子成爲朋友,拉近距離。通過遊戲,孩子們還能獲得成功,增強自尊心,樹立了自信心。並且能增強孩子們的體質,通過身體健康來促進心理健康。作爲老師,我們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遊戲活動中來,以最有趣化、最生動形象化地方式來展現,爲幼兒創造寬鬆的遊戲環境,遊戲本身就有教育作用,我們用遊戲的形式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發揮較好的作用。不一樣的遊戲活動,對幼兒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價值,也是促進孩子發展的最佳手段。

三、重視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的,引導每一個孩子去探索去體驗,不僅僅不是一名旁觀者。我們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切記面向全部的孩子,做到一視同仁,鼓勵幼兒積極投入踊躍參與,成爲學習的主導者。與此同時,還應顧及幼兒的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指導,使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斷進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並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

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要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做到合羣。生活就是一個很好的隨機教育。日常生活也是孩子人際交往比較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現的最好時機。在幼兒園的生活活動中引導幼兒在生活區中澆花、照顧植物、編織、整理衣服等活動,能夠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並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還可以引導幼兒在生活區中練習綁娃娃解鈕釦、穿脫衣服、繫鞋帶等,培養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並能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和互相幫助的溫暖。

用欣賞的眼光來看每一個孩子。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進來鼓勵每個幼兒的自信心,常用鼓勵的方式、肯定的語氣、讚許的眼光去對待孩子,讓他們身上的每一個微小的、值得欣賞的地方都閃出光芒,以此來支持和鼓舞我們的孩子,讓原本很細小的優點變得越來越突出。如此,在發揚了每一個優點的同時,促使孩子更加全面、健康地發展。

五、搞好家園聯繫,增強教育合力。

家長也是我們教育中尤爲重要的一個因素,每一次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收到最好的預期效果,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也是如此。作爲家長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規範自己的舉止,爲孩子做模範,通過自身的優秀心理素質和良好行爲感染孩子。若要做到家、園教育一致,家長就要配合教師,共同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並在生活中加以實施,進而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幼兒教育的主題。所謂健康心理是指一個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會環境之間處於一種積極協調、統一的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情緒愉悅穩定,生活態度積極,人際關係和諧,行爲能自我控制。現代心理學表明:健康心理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質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世界衛生組織已經預示21世紀將是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世紀。而在我國,從在衛生部獲悉,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爲問題的檢出率爲12.97%。近幾年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有上升的趨勢。

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標誌着幼兒教育改革邁進了一個新階段。在總則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這一點強調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國家已把幼兒教育提到一個很高的議事日程,它不僅和基礎教育同等重要,同時還承擔着“爲幼兒的一生髮展打好基礎”的重任。

衆所周知,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啓蒙教育,《綱要》把它們相對劃分爲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

在這諸多的教育內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對幼兒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時還強調“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但是,從目前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現狀來看,由於傳統教育觀念、文化等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嚴重忽視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養,致使目前兒童中相當普遍地存在着獨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難、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創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兒童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爲偏差。這種狀況如不加以重視,勢必影響一代人的素質。因此,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無法迴避的課題。那麼,幼兒園該如何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呢?這是大家一直在研討之中的問題。

一、確立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標。

幼兒教育是關乎人的一生髮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確立一個長遠的教育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爲:

1. 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較好的觀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慾,並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係。

2. 能與父母、老師、小朋友表達、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懼怕失敗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 能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敢於自我表現。

7. 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意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9. 遇到困難能主動想辦法解決。

10. 能接受教師和家長的勸導,不任性。

二、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作爲一個幼兒教師,承擔着啓蒙教育的重任,雖然已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但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師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因此,必須加強學習。在理論上要系統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等,把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提高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增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從而提高所需知識和能力,要翻閱大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規範化、科學化。

2、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實際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雖然一個新課題,但這種現象卻由來已久,只是以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已。隨着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帶動了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但同時,很多不良現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面而來,在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反應時,它的負面影響已讓我們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作爲幼兒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聯繫起來,與自身的保教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探索、研究。如: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羣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這樣,將會給中國小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活動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動,應該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之中:首先,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遊戲是合羣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通過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這對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羣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應該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這就要求我們要精心地選擇遊戲,通過遊戲,讓兒童體驗合羣的愉悅,增強合羣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時,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機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以幼兒爲中心,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這就對我們廣大的幼兒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在教學中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爲孩子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4.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統一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着關鍵的作用,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由於家長的水平參差不齊,素質高低不一,作爲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開設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幫助家長提高認識。2、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親子活動,密切家長和孩子的關係。

3、家訪,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家園聯繫活動,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注意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羣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可以通過開展個別輔導的形式,對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繫,諮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引起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但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這項教育內容將會越來越成爲人們不容忽視的教育關鍵,作爲一個幼教工作者,承擔着爲孩子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的重任,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緊跟形勢,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想,這纔是我們工作的意義所在,這也是我們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四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提要]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爲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 心理健康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全面 身心並重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們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處於關鍵期的幼兒來講,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心理的自我保護更是十分重要。

一、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羣性和合作性。作爲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的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在於教師如何愛孩子。”實踐證明,一個充分受到教師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被教師忽視的幼兒則經常自暴自棄,形成一種自卑感反社會的心理。比如,平時有些孩子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人,這往往是由於我們對他付出的愛太少所致。他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教師對他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作爲一名幼兒教師,無論孩子美或醜,也無論聰明或《本站·》愚鈍,我們一定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用我們的愛給幼兒帶來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讓我們懷着一顆愛心走近幼兒,並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愛的策略,多給幼兒一些關懷與微笑,分享他們心中的快樂,分擔排解他們心中的憂慮與不安。同時教師對幼兒的愛需要貫穿於各類活動的始終,切忌忽冷忽熱、喜怒無常,讓我們以自己的愛和真誠鼓勵幼兒學習愛和真誠,用愛心呵護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幼兒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兒一些不良行爲習慣和錯誤心理觀念得以糾正。幼兒心理呈現出的各種不良預兆,教師要及時糾正,積極防治。如“問題家庭”的孩子,心靈上都受到過創傷,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羣、膽怯、多疑等消極心理特徵。因此,對這一類幼兒要多施愛,從而有效地防治此類幼兒的心理扭曲。又如,身體發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兒。此類幼兒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們不注意、不關心他們,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髮展偏離正常軌跡而變得仇視社會,淡漠人生。因此,對這一類幼兒千萬不能取笑、不能嘲諷。同時,對這類小孩子比較好的辦法是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興趣特長,如樂器、畫畫、書法等等,並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取得成績,這樣他們因有了某方面的興趣或特長而會逐漸產生優越感,性格也會在活動中因得到鍛鍊而日益堅強、日漸開朗,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正常的心態。

二、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髮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家庭是幼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目前大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長甚至教孩子“別人打你一下,你就還他兩下。”於是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在幼兒園表現很好的孩子,到了家裏卻對父母、長輩發脾氣,蠻不講理。這就要求家長要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看書、學習、與幼兒老師溝通、聽關於幼兒教育的講座等,讓自己瞭解幼兒的心理常識,掌握幼兒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徑,以便採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兒園做好幼兒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達到幼兒園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纔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爲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

參考文獻:

1.劉維良。心理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M).華文出版社。2004.49頁。

2.馮麗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廣東幼兒教育出版社。2007.25頁。

3.楊鳳池。讓家庭成爲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M).深圳新衚衕出版社。2006.137頁。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五

摘要:個體早期的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其一生的幸福。農村留守幼兒由於特殊的成長環境,其心理健康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亟需重視和解決。本文對我國有關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梳理,發現:從現狀來看,已有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6歲以上的留守兒童,對3-6歲留守幼兒關注較少,從影響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來看,大多單方面強調了家庭和幼兒園的影響,忽視了家園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兒是留守兒童中的低齡羣體,其心理髮展狀況在個體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於我國公民的整體素質也有重要影響,因此學界和政府應該對待這一問題給予重視。

關鍵詞: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

農村留守幼兒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務工而被留在農村生活、年齡在3-6歲的低齡兒童。留守幼兒是伴隨着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後出現的社會弱勢羣體。有專家認爲,留守幼兒現象,全世界只有中國纔有。[1]的確,經濟發展的需求使大批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被遺留在農村的留守幼兒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兒的身心發展出現一系列問題,如情緒不穩定、和同伴交往困難、社會適應不良等。20《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系列報告會的研究發現,由於父母與親生骨肉長期分離,9.7%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生死也漠不關心。[2]由此可見,我國農村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凸顯,亟需儘早重視和解決。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內容涉及了人口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衛生學等方面。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結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3-6歲的留守幼兒調查和研究較少,且理論闡述較多,實證研究較少,針對性不強。本文擬以3-6歲農村留守幼兒爲對象,梳理我國已有的關於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文獻,以期爲以後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鑑。

1、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現狀研究

心理健康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平衡,是自我與他人的平衡。[3]而幼兒心理健康主要表現爲以下幾方面:認知水平正常、情緒反應適度、人際關係協調、性格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等。通過查閱文獻,筆者發現,對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對留守幼兒和非留守幼兒的橫向對比研究、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下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幾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學者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測驗量表、SCI-9O量表和埃裏克森人格問卷,如王東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兒的個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顯高於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編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卷[5]等。雖然方法不一,但最終都得出了一致的結論: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狀況低下。從這些文獻來看,學者們對農村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較爲關注,整體來看,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狀況低於非留守幼兒,且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與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和行爲偏差,更容易焦慮和孤獨[6];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隨着年齡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7]中國教科院劉佔蘭教授組織開展了一項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進項目,對江蘇、重慶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留守幼兒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負面情緒的陰影,他們不愛說話,眼神躲閃,喜歡安靜的活動,沒有家人陪伴就誰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縮行爲嚴重等。[8]從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狀況堪憂,他們在情緒情感、人際交往、行爲習慣、社會適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及早採取措施給予改善。

2、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孕婦健康級兒童出生後的機體損傷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兒童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遺傳有關。另一方面,胎兒期母體的情緒狀態、營養狀況等會影響胎兒發育,繼而影響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時先天畸形、矮小、皮膚黑、肥胖、瘦小、意外傷害造成的四肢殘缺、失眠、耳聾等,會導致幼兒自卑、情緒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礙和行爲問題。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個體成長的第一環境。[9]幼兒期由於身心發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環境對其發展影響重大,年齡越小,越依賴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家長教養方式、家長素質都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響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於長期的親子分離,留守幼兒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性格變得過分依賴、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這類話來嚇唬留守幼兒,給孩子帶來了心理傷害。莫豔清[10]也對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員榜樣作用的發揮也影響着幼兒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觀念和行爲方式在留守幼兒身上體現明顯。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情感上的虧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從物質上彌補留守幼兒,這也讓幼兒養成了許多不良的行爲方式。因此,家庭在維護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兒園因素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兒園而言,幼兒園的人文環境尤其對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影響較深。如幼兒園氛圍、師幼關係、幼幼關係等。農村幼兒園經濟條件有限,教師對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重視程度不高,對留守幼兒缺乏足夠的關心,也欠缺相關的心理知識,未能爲留守幼兒的心理髮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

3、促進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對策研究

目前,我國主要從家庭、幼兒園、社會和政府幾個方面探討了促進我國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對策和建議。

3.1、家庭層面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親子陪伴的質量影響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論和生態學理論都認爲,嬰兒在早期從安全型依戀所獲得的溫暖、信任和安全爲以後健康的心理髮展奠定基礎。[11]農村留守幼兒由於特殊的家庭環境,缺乏父母長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發展勢必受到影響。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了學者們的反覆驗證。一些學者提出,爲了促進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須發揮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在學前期,父母儘量陪伴孩子的成長,或者選擇就近的地方務工,方便和孩子團聚;平時通過電話、微信、書信等方式多和幼兒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選擇臨時監護人時一定要考慮其監護能力,並加強聯繫;鼓勵主要撫養者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增進對留守幼兒心理髮展特點的瞭解,尊重幼兒的想法,關注其身心和諧發展,採取科學的教育方法,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3.2、幼兒園層面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主要是在幼兒園中開始的。留守幼兒長期和父母分離,家庭關懷缺失,幼兒園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幼兒的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空白。因此,幼兒園對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影響不可忽視。近年來,國內學者強調了幼兒園教育在維護和促進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認爲,幼兒園不僅應該建立留守幼兒的成長檔案,瞭解和記錄其發展情況,主動關心園中留守幼兒的生活。還應及時與其父母加強溝通和聯繫,定期開展家訪,向幼兒的監護人傳遞科學的育兒觀念,共同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同時,還可以設立悄悄話熱線或一封家書活動等,爲留守幼兒的親情需求創造條件,滿足留守幼兒情感發展需要。

3.3、社會層面

社會環境作爲個體成長的宏觀環境,同樣影響其心理健康。全社會應協同努力,給予留守幼兒更多的關愛、引導和支持。農村留守幼兒長期生活在農村,周圍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樣的留守幼兒同伴,他們遊戲活動少,較多的時間以電視爲伴。因此,一方面,各類社會團體可以開展多種公益活動或關愛留守幼兒工程,豐富其精神生活。這一點在諸多研究者的文獻中都有論述。另一方面,淨化留守幼兒周圍的環境,減少賭博、暴力等不良風氣的影響,發揮電視、廣播等傳播媒介的作用,爲留守幼兒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從已有的研究不難看出,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較差,亟需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幫助和改善這一特殊羣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來說,這些研究大多屬於經驗概括和總結,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對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促進項目追蹤研究較少,實踐性不夠。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擴大定量研究的樣本數量,把重點放在促進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實踐研究方面,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增強其促進策略的可操作性,發揮留守幼兒周圍環境的合力作用,共同爲維護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麗萍。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研究[D].晉中:山西農業大學,.

[2]謝湘。《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系列報告會[N].中國青年報,2017-07-22.

[3]朱家雄,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北京出版社,.18-19.

[4]王東宇。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02):25-26.

[5]王星。《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測評量表》的編制與使用[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02):61-64.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六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只會源源不斷的“製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孩子,可見幼兒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根據各種資料表明,大多數幼兒教師都存在着許多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

其中在對湖北、河南兩省的在職幼兒教師進行的心理健康評定中,發現有20.8%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際交往和情緒狀態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在江西省的11個地市中進行的心理健康症狀的自評中,就發現了有輕度症狀反應的人佔了總人數的24.2%,中度症狀的人數佔了11.2%,症狀反應偏重的人數佔3.6%,反應症狀嚴重的人數佔1.8%。以上數據,應當引起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

很多人都認爲幼兒教師不是應該活潑、開朗、充滿童心的嗎?怎麼會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我認爲主要可以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這兩方面來尋找原因。

一、外部因素:

1、來自社會的壓力。

尊師重教在我國已被提倡多年,教師在社會已有一定的地位,但社會對幼兒教師的定位卻難以令人接受,家長和社會對幼兒教師的普遍認識就是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遊戲,讓孩子好好吃飯,幫助孩子穿好衣服,不要讓孩子出事就好了。很多人提起幼兒教師,就會覺得這是個既簡單又輕鬆的職業,不怎麼重要;而有子女正在接受幼兒教育的家長,又會對教師提出很多過高的要求,既希望教師像高級保姆一樣,又希望教師像個教育專家。他們都沒能真正瞭解幼兒教師的作用,忽視了現代幼兒教師的獨特性、重要性、多樣性。

2、工作的負荷重。

幼兒教師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首先:

1、班級人數多,《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小班每班人數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但據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幼兒班級有超標現象,現在在幼兒園裏,中班普遍有30多個幼兒,大班則40多人,有的地方幼兒園人數則還要多,這樣班級人數過多,必然增加教師的工作量。

2、案頭工作多,幼兒園除了要開展園本課程的研究,要開展有特色的主題教育外,還有一大堆的任務:課件製作、技能比賽、教育筆記、幼兒成長檔案、家園聯繫冊、寫各種反思、寫論文等等,案頭工作擠佔了教師許多休息時間,這是導致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負擔重的直接原因。3、教育對象是3到6歲的幼兒,此時幼兒年紀較小,不少地方不能自理,又對於很多事情、問題似懂非懂,好奇心重。這麼一來,教師所承受的負擔就非常重了,小到吃飯、睡覺、上廁所……,大到戶外活動、出門遊玩等處處都充滿不安全的因素,教師一旦沒注意就可能出現問題,這給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3、特殊的環境,特別的人際交往。

幼兒園是一個特殊的工作環境,其主要組成的人員是女性教師。女性工作往往很細心,對待小孩子會有一種天生的耐心和責任感,但是女性往往喜歡攀比,爭強好勝之心比較強,而在競爭過程中,女性表現往往又是含蓄的,不善於表達,因此大家相互間往往容易產生猜疑、嫉妒的心理,這無形中又加重了幼兒教師的心理壓力。

4、不完善的教師評價。

每個學期都會有評優、評先進、考評的事情,幼兒教師往往都是獨門獨戶的工作,最瞭解她們的恐怕只有幼兒了,然而參與評選的卻是在工作方面相互瞭解不多的同事,同事評選的時候往往憑的是人情、關係,因此很多時候是不公平的,一些踏踏實實工作的教師並不一定能得到應有的榮譽。尤其是年終的末尾評選制,就算大家工作都不錯,還是要有一個末尾進行流動,實在是一個不公平的對待,忽視了大家的辛勤勞動。

5、勞動報酬低。

幼兒教師的工資普遍不高,而教師們常常感到自己極度付出卻收穫甚微,同時又要支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使得教師心理感到不滿。

二、內部因素:

1、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壓力。

測查中表明,“焦慮”、“偏執”、“人際關係敏感”是普遍存在於該省幼兒教師中的主要心理問題。同時,教師抗教育焦慮的能力普遍較差,遇事容易緊張、神經過敏,產生恐懼心理。在行爲上,表現出謹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剋制、優柔寡斷、墨守成規和苛求自己等特點。

幼兒教師的社會角色比較多,一方面是教師,一方面又是一個妻子、母親、女兒,兩者之間的衝突較難處理,極易產生過多的憂慮和自責,這一切使得幼兒教師的心理壓力劇增。

2、身體壓力。

由於工作的壓力太大,許多幼兒教師身體狀況不良,聲帶疾病在幼兒教師中非常普遍,在長時間的工作中,教師的聲帶得不到休息,聲帶的負擔越來越重,很多才30歲的教師,有的甚至30不到嗓子就變得嘶啞了。與此同時,不少幼兒教師還有聽力障礙,因爲幼兒園裏孩子的喧譁聲極大,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發生聽力障礙是在所難免的。這些身體上的疾病給幼兒教師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外部環境:

首先全社會都要爲幼兒教師營造重視幼兒教師工作、支持幼兒教師職業的社會氛圍。全社會通過宣傳、制定政策等措施,讓所有人來了解、接觸幼兒教育工作,知道幼兒教育的重要性、複雜性,爲幼兒教師創造一個理解、融洽、溫馨、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提高幼兒教師的地位,減輕他們過重的心理負荷。根據調查,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會環境,因此,全社會都要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尊重幼兒教師的勞動,理解他們的苦衷,提高待遇和福利,切實解決他們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困惑。

其次,幼兒園要爲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幫助教師確定自己的目標,提供教師學習深造的機會,建設民主、平等的幼兒園精神環境。作爲領導,要善於看到每位教師的亮點,善於和每位教師溝通,鼓勵每位教師進行創新,給每位教師適當的獎勵,充分發揮教師的潛力,並妥善解決教師間的矛盾。

不管是政府還是幼兒園,都應該努力建立“教師心理健康諮詢室”,定期爲教師舉辦各種關於心理的講座,讓幼兒教師有傾訴、發泄的場所,並能得到適時的指導,幫助教師健全心理。

同時,健全考覈制度。幼兒園應抽出一段時間,讓教師互相觀察、瞭解其他教師的工作情況。併發放家長問卷,讓家長無記名的爲老師打分。在考評時,讓每個人參加(在編老師、自聘老師、保育員阿姨),而每個人的配班老師和同班的保育員打的分數在總分中佔較高的比例。在全園合格的基礎上,取消末尾流動制,對於最後兩名教師,要對其問題進行分析,讓教師更好的提高自己工作能力。

2、教師的心理保健:

一要熱愛自己的職業。調查發現,熱愛幼教工作的教師百分之百的都認爲自己能勝任幼兒工作的,而對幼教工作缺乏熱情的教師中有33%的人覺得工作有點力不從心,有11.5%的人覺得工作很吃力。幼兒教師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一個正確、理性的認識,知道幼兒教育這個事業是重要、長遠的,不要侷限於目前的環境,教師應該保持一份快樂的心情去面對這份工作。

二要改變工作方法 。因爲幼兒教師時時面臨教育對象、內容和情境的差異和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把幼教工作當作一項創造性的工作來做,也只有把幼教工作當作創造性的工作來做,這項工作纔會有吸引力,纔會充滿樂趣;相反,把日復一日的幼教工作當作單調不變的、機械的重複,一個教案十幾年、幾十年不變,這當然會使工作變得乏味而無生氣。

整合、簡化案頭工作。幼兒園教師有許多案頭工作,其實有些案頭工作可以整合和簡化,比如教學反思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區域觀察與個案觀察記錄相結合,教養筆記、教學反思等與自己研究的課題相結合等,這樣既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重複勞動,也可以提高工作實效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職業特長。在調查中發現,那些對工作總是充滿熱情,並有強烈的職業自豪感的幼兒教師,有75.3%是因爲她們在幼兒教育工作方面有自己的特長,比如有些教師在語言、計算、美術、音樂等教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長;有些教師則在幼兒教育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長,論文經常在園、市、省裏獲獎,並且時不時還有論文發表在報刊雜誌上。這些教師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職業特長,在園裏園外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工作的自豪感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只有形成了職業特長,纔會在競爭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工作起來纔會有成就感、優越感;也只有這樣,工作中的“苦”纔會真正變成樂,工作纔會有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要努力爲自己的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一些調查表明,有13.8%的幼兒教師不喜歡幼兒教工作是因爲工作單位里人際關係不如意,而喜歡幼教工作的教師中則有64.7%不願意離開幼教工作崗位是因爲捨不得單位的那種融洽的人緣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我們做好工作,熱愛工作,以及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的,而良好人際關係的開創還得靠自己去開創,比如多和同事、領導溝通交流,多幫助別人,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多些寬容,多些接納等等。

四要學會宣泄自己的負性情緒。心中有積鬱,要學會宣泄,及時適度的宣泄會使得我們的日子變得輕鬆些。跑步游泳、寫作閱讀、唱歌跳舞、逛街購物……當你不舒服的時候,這些都是很好的宣泄方法。極度悲傷時,不妨大哭一場,這更是有益身心。

總而言之,讓大家一起分享快樂與憂愁,把不好的心情轉換爲快樂,這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篇七

摘要:近年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爲人們所重視。當前由於獨生子女的急劇增多,不少家長片面地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致使幼兒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如:自私、獨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護意識差等。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了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本文分析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現狀,闡述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是幼兒教育的主題。幼兒健康教育的價值決定了其完全可以滲透於其他領域的教學中。生活節奏的加快增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使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爲幼兒園教師、家長以及全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在幼兒園各領域教育中抓住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爲幼兒創設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機會,培養幼兒獨立進取的精神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現狀

目前,一些幼兒缺乏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主觀動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卻被人忽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兒教育的主體是多方面的,側重於對幼兒園硬件環境的建設,一味追求豪華來提升幼兒園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兒健康發展真正需要的軟環境建設。

1.2教育手段缺乏專業性

當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由非專業人士兼任。知識、經驗不足和角色的混亂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無法提高。

1.3重智商輕情商

目前,在幼兒園講國小課的現象仍然存在。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往往偏重於幼兒的智力發展的培養,忽略了對幼兒的情感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爲了迎合衆多家長的喜好,幼兒園都開辦了一些美術、樂器等特色班,最後導致:孩子們的熱情卻在沒有假期、沒有充分休息的幼兒時代被消耗殆盡。家長和老師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們過早地進入不必要的“競爭”狀態,導致其喪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質。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2.1更新教育理念

幼兒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兒園除了要加大硬件環境建設外,還要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讓幼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衝突時學會合理地宣泄消極情緒。同時要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係,幼兒的人際關係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關係重大。良好的同學關係有益於形成和發展幼兒積極的自我概念,併爲幼兒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相反,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會使幼兒在今後社會生活中產生各種行爲問題。另外,爲幼兒營造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和創作環境。教師應鼓勵幼兒無拘無束地進行個性表現及藝術創作,並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富有勇氣和熱情。因此,幼兒教育要運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斷激發其成功慾望,又讓幼兒從世俗中超脫出來接受審美教育。

2.2構建多元化教學手段

2.2.1社會性的培養,逐漸改善幼兒的心理狀況:幼兒的社會性行爲問題、性格和情緒問題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障礙,要維護與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必須從幼兒的社會性抓起。一是進行情感教育:讓幼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衝突時學會合理地宣泄消極情緒;二是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係。幼兒的人際關係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關係重大。良好的同學關係有益於形成和發展幼兒積極的自我概念,併爲幼兒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相反,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會使幼兒在今後社會生活中產生各種行爲問題;三是開展移情訓練:移情亦稱想象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並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動的一種能力。提高幼兒的移情能力能極大地提高幼兒的親社會行爲的水平。長期以來,德育忽視了幼兒進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兒德育工作應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爲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提高幼兒的各種親社會行爲;四是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幼兒教師要與幼兒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糾正不良行爲。幼兒教師即要理解幼兒、尊重幼兒,不管幼兒智力發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對待,任何斥責、懲罰、諷刺都會給幼兒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2.2.2注重個體差異: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實施個別教育。一是開展個別輔導,每一個兒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組成部分。需要通過案例討論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規律性東西。二是開展兒童的心理治療。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兒發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正確認識矯治的全體性有利於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針對不同心理問題的孩子要實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2.2.3遊戲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能發揮增效作用。幼兒教師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徵性遊戲中儘可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過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預都會使幼兒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礙。遊戲是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通過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和合羣情感的發展,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遊戲、體育遊戲等讓兒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2.2.4開展自我評價:幼兒期幫助幼兒調整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克服過低或過高認識和評價自我的傾向,有助於增強自我接受的意識。這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關注幼兒整體發展的基礎上努力發現幼兒點滴的進步,從而有效地開展教育。

2.3幼兒智力和培育幼兒的品質教育相結合:幼兒時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倘使培養得不好,就會背離人的和諧發展的軌道。幼兒教育強調尋求幼兒的品行的培養和意志的樹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難壓倒,因此,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讓每一個幼兒形成以自信、歡樂、奮發爲基調的心理素質。在孩子經歷挫折的同時,教師、父母應增強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同時幫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經歷挫折時能造就自己堅強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對於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顧榮芳,薛菁華。幼兒園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張莉。兒童發展心理學[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顏巧英。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教育科學研究,2006,(6):57-58.

[5]潘海燕,楊再鵬。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八

題目: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 多年來中國一直重視幼兒教育, 但具體成效並不明顯, 因爲很多教育工作者忽視了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舉步維艱。主要闡釋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梳理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並且提出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措施, 以期能夠爲中國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提供新的視角, 在家長、教師、社會的三方互動中, 形成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機制, 實現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 幼兒; 心理健康; 導向作用;

Study on the Guiding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ZHONG Xiao-chua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Hui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education and children ';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mbing the family effect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guida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guiding measure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guiding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With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three partiers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society, we can form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o cultivate children ';s mental health and realiz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

family education; children; mental health; guidance;

引言

在醫學領域, 關於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層面, 以人的生理特徵爲主, 但是在心理學領域, 一個人的健康與否完全取決於人的心態。在今天, 健康是評價每一名社會成員進步的標準, 尤其在幼兒的成長階段, 心理健康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目前, 很多家長對幼兒的健康僅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 以生理特徵爲主要的標準, 並不涉及精神領域, 所以家長在兒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視越來越明顯。但是, 伴隨着中國社會的進步, 很多關於中國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越來越多, 對社會形成了較大的影響, 推動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相關調查顯示, 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關性, 教育方式、家長的學歷與道德修養等, 成爲幼兒的心理健康關鍵因素。由此,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得到中國家長的關注, 也應該得到社會成員的關注, 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形成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正確導向, 才能夠爲幼兒心理健康提供諸多益處。

一、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1. 良好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家是一個人的避風港, 是一個人精神的棲息地, 即使一個人在社會上遇到一些艱難險阻, 只要一回到家, 便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幼兒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懷, 當父母對子女提供較多關懷的時候, 子女便可以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的成長, 形成健全的人格, 對幼兒的成長起到關鍵的作用;反之, 如果父母在幼兒教育中缺少關愛, 或者過分地溺愛, 則會影響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爲此, 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觀念, 對幼兒心理健康形成較大的影響。

2. 健康的幼兒心理有助於家庭內部的和諧

伴隨着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中國家長在國家優生優育政策的指引下, 對子女教育上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儘管最近兩年中國出臺了“二孩”政策, 但是中國家長重視子女教育的觀念已經形成, 新的生育政策並沒有對中國的家長產生影響。很多家長爲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 往往會加大教育投資力度, 參加一些家長認爲有作用的早教班, 爲了讓子女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很多家長會爲孩子制定一些飲食計劃, 使得子女能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 在家長的精心培育下, 很多幼兒獲得了心理與生理上的健康, 爲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創造了條件。

二、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1. 家庭教養方式

當前中國的很多家長對兒童生理健康方面過分地關注, 但是對心理健康指導上卻缺乏一定的關注。很多家長過多地寵愛幼兒, 在日常飲食中以健康食材爲主, 但是心理健康上考慮的成分並不多, 比如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上、幼兒情感滿足等方面, 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使得幼兒形成了較多的依賴感, 抗挫折的能力變弱。其實之所以出現此類現象, 與家長對幼兒家庭教養方面的缺失有關, 使得幼兒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卻沒有, 無法實現生活上的自理, 影響幼兒教育的正常推進。

2. 家長榜樣效應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的行爲習慣會對子女產生重要的影響, 並且會對子女未來的成長起到引導作用。目前, 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教育理念爲主, 當孩子在生活中出現一些錯誤的時候, 家長往往會因爲子女犯錯而大打出手, 對子女的教育形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1]。因爲家長的行爲已經對子女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甚至是形成了子女初始社會化階段的人格特徵。幼兒處於人生階段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 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語言都是在幼兒階段形成的, 其中也包括一些幼兒的前期思想。因此, 家長在幼兒成長階段會給孩子形成榜樣效應, 由此, 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形成影響。

3. 家庭結構

不同家庭結構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形成影響, 一般而言,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的人口結構, 在家庭社會學領域, 關於家庭結構有以下幾種, 分別是核心家庭、主幹家庭、聯合家庭、單親家庭等, 在今天, 核心家庭是常見的家庭形式, 伴隨着中國社會的發展, 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氛圍, 並且對幼兒心理健康發揮着較大的功效。但是, 單親家庭在中國社會也比較常見, 一般而言, 不完整的家庭便不會產生完整的。教育體制, 也不會形成規範化的家庭教育, 殘缺的家庭經常會使孩子感到孤獨,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 會形成幼兒心理上的壓抑感, 如果不能夠使幼兒的這種情感得到控制, 會極大地損傷幼兒的心理健康。

4. 祖輩與保姆代養

目前, 中國的很多家庭由於父母忙於工作而沒有過多的時間照顧子女, 很多家長出於對子女健康的考慮, 往往會將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裏, 由其父母幫忙照看, 但是由於“隔代親”的緣故, 很多孩子在爺爺奶奶身邊儘管在衣食住行上得到了關注, 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愛, 因爲爺爺奶奶的溺愛, 嚴重影響幼兒心智的形成。除此之外, 還有一部分家長, 聘請保姆照顧子女, 使得自己能夠安心工作, 但是由於現階段中國保姆良莠不齊, 文化素質不高, 導致孩子的一言一行與保姆相近, 使得家長的後續教育工作難以爲繼。由此可知, 祖輩與保姆代養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是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5. 家長較高的期望值

由於當今中國社會處於激烈的競爭中, 很多家長身處競爭壓力較大的社會中, 深深地意識到只有個人能力強才能夠在今天的社會中立足。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 由於“望子成女、望女成鳳”的迫切心理, 使得很多家長在對子女的日常教育過程中, 經常會講述一些個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 現身說法, 讓子女深刻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 由於幼兒年齡尚輕, 對生活充滿了期待, 並且以自己強大的想象力幻想着美好的未來。但父母在生活中對子女傳輸負面情緒時, 會給幼兒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 甚至會因爲幼兒平時表現不佳受到家長的大聲呵斥, 極大地挫傷了幼兒的自尊心[2]。

6. 重智輕德

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理念的指引下, 很多家長過分地重視子女的智力開發, 經常參加一些教育培訓, 讓孩子過早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以此來打好學習提前量, 爲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班級成爲學習上的佼佼者提供條件。儘管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這部分家長爲了能夠提升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子女的德育教育, 使得很多幼兒成爲應試教育的犧牲者。其實, “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這句古語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可是, 中國的很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 除了學習之外, 對子女是百依百順, 從而形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心理, 並且很少地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僅僅以個人爲中心。這種重智輕德的家庭教育, 會給子女的健康心理的養成造成阻礙。

三、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措施

1. 家長轉變教育觀念

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在世界範圍內具有較強的家長性, 很多父母爲了讓孩子將來能夠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往往會給子女制訂諸多的計劃, 並且監督子女的日常生活, 其實這種對子女的嚴格管束最早起源於幼兒園時期。中國大部分家長認爲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性格, 在具體的生活中, 引導孩子做中規中矩的學生, 以此來獲得教師和同學們的喜愛。但是, 在家長這種教育理念下培養的孩子, 儘管在智力水平上沒有差別, 但是性格方面卻表現得孤僻, 意志力不強等等, 使得很大一部分幼兒抗挫折能力不強, 即使遇到很小的困難也會萎靡不振, 影響後期的學習與生活。爲此, 中國的家長一定要轉變當前的教育觀念, 以積極的心態影響幼兒, 彰顯幼兒的個性, 並且引導子女鍛鍊堅強的意志, 使其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有效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2. 管理幼兒情緒

“性格決定人生”這句至理名言具有較強的現實性, 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 不僅僅依賴於良好的智力水平, 更多的是取決於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見,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 家長對幼兒情緒上的管理很重要。對於子女來講, 家庭便是發泄情感的最佳場所, 因此, 家長在幼兒性格形成中一定要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 否則會對幼兒性格形成障礙。家長在幼兒教育中, 應該做幼兒的朋友, 當子女有不良情緒產生時, 應該幫助其及時地調整, 並且與子女心平氣和地分析, 理順子女的情緒。如果家長沒有能力對子女的情緒進行疏導, 則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通過社會心理輔導機構與家庭心理疏導相結合的方式, 促進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時, 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 培養子女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 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直面學習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3. 多與子女進行溝通

溝通是建立良好家庭關係的重要橋樑, 在一個家庭中, 溝通所具有的功效往往是最大的。目前, 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遠遠地超越了社會成員的精神生活, 使得中國的很多家長盲目地追求物質生活, 以期能夠給子女帶來諸多的物質保障。但是僅僅在物質上給子女帶來優越的生活條件並不能從心理上給子女做引導, 建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性關係有賴於雙方之間的溝通, 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夠取得彼此的信任, 爲幼兒心理健康的養成發揮功效。幼兒在成長時期, 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關愛, 很多時候, 父母簡單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細小的動作, 都會給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因此, 中國的家長不應該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上的給予, 更多的應該是與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 建立良性的溝通機制。具體而言, 父母可以在工作之餘爲子女講講故事、談談心等, 或者參與一些戶外活動, 增進兩者之間的溝通與瞭解, 爲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做鋪墊工作。

4. 採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

在幼兒家庭教育中, 經常會出現兩個極端, 有一部分家長爲了給孩子樹立信心, 往往會過分地表揚子女, 儘管子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但是很多家長會把小事誇大, 進行大量的獎勵, 使得子女在褒獎中迷失了方向, 忘乎所以、自高自大, 久而久之會形成子女自負的心態, 不利於將來良好性格的養成[3]。還有一部分家長, 由於對子女抱有過高的期望, 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最優秀的, 爲此, 對子女管束得相當嚴格, 即使子女出現了一些小的問題, 家長也會大聲呵斥, 嚴重的還會採取懲罰措施, 使得子女在白色恐怖之下生活, 缺乏生活上的信心。爲此, 家長在幼兒教育中, 應該採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 既能夠及時地糾正子女的錯誤, 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子女獎勵, 鼓勵子女繼續努力。家長要掌握好“獎”與“罰”的度, 時刻注意子女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幫助幼兒樹立健康的心態, 從而培養健康的幼兒心理。

5. 與幼兒園教師合作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僅僅依靠家庭單方面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健康的幼兒心理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社會、學校三個維度之上的, 只有通過三方的聯動機制, 才能夠形成良好的幼兒心理, 如果缺少與幼兒園教師的交流與溝通, 則會出現家庭教育方向的偏差, 達不到幼兒教育的社會目標。因此, 家長有必要與幼兒園教師建立合作機制, 多數情況下, 家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溝通, 能夠幫助家長充分地瞭解幼兒。因爲從目前的幼兒教育來看, 家長陪同子女的時間遠遠比不上教師, 子女幾乎每一天都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或者是參與課外活動, 尤其是一些幼兒集體活動, 教師可以從各項集體活動中瞭解幼兒的性格特徵。所以在很多時候, 幼兒教師對幼兒的瞭解多於家長對幼兒的瞭解。爲此, 家長要想樹立幼兒正確的思想觀念, 往往要與幼兒教師建立合作機制, 與教師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樑, 通過雙方的溝通, 實現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輔導。

結束語

綜上所述, 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家庭環境以及家庭關係會對幼兒教育形成重要的影響力。經過筆者的研究發現, 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榜樣效應、家庭結構、祖輩與保姆代養、家長較高的期望值五個方面息息相關。爲此, 中國家長應該注意到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 爲了提升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 應該發揮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根據幼兒的生活實際, 及時地瞭解幼兒的心理狀態, 改變家長教育觀念與管理幼兒的情緒, 多與子女進行溝通, 並且採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 加強家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合作, 從而重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家長、教師、社會三方的協作, 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運轉, 爲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做出貢獻, 完善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向工作儘管會有很多的困難, 但是隻要家長能夠樹立信心, 便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任靜, 楊梅先, 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兒心理健康的引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 36 (14) :2124—2125.

[2]曹新茹, 李梅。家庭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干預措施[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 25 (4) :87—88.

[3]吳昊。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探究[J].才智, 2015 (25) :237.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篇九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髮展的重要方面,幼兒心理健康尤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學者關於幼兒心理健康概念標準、種類、影響因素以及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矯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綜述,力圖把握當今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那麼究竟什麼是心理健康呢?簡單地說,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主要特徵爲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與愉快、行爲協調統一、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適應能力。

而具體到幼兒心理健康的涵義,我們在這裏可以引用一種說法。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與願望得到滿足之後,情緒與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爲: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係友好與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與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徵的優劣,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健康成長與對待未來的態度。

二、欣賞孩子並讓孩子學會與同伴交往

幼兒良好的文明行爲習慣是他們品德形成的基礎。在幼兒教育中,要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 兒良好的文明行爲習慣的培養,使幼兒的良好行爲習慣內化爲他們自身的品德素養。一是用遊戲化的生活培養幼兒學習的習慣。幼兒的年齡特徵決定幼兒的學習與生活、遊戲是分不開的。他們需要通過遊戲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學習與生活,老師在引導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選擇與幼兒學習息息相關的生活和遊戲內容,通過不斷的操作、探究、重複和延續,來幫助幼兒形成愛學習的良好的行爲習慣。二是以表揚、鼓勵爲主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幼兒渴望成人對自己的行爲作出肯定的評價,成人一個和藹可親的眼神、微笑、輕輕的扶摸、點頭、擁抱、親吻等等,都將鼓勵幼兒的信心。教師在幼兒生活中要樂於發現每一個幼兒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懲罰,使幼兒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對幼兒的合理正當要求,教師要儘量滿足,條件不成熟時,要正面回答和引導,而不能粗暴對待,使幼兒產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溫和的態度改掉幼兒的不良行爲習慣。教師的一言一行幼兒都會模仿,一個脾氣溫和的教師往往會贏得幼兒的喜歡。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當幼兒做了錯事時,要耐心細緻地關懷、愛護、引導,而不能粗暴地訓斥,幫助幼兒改掉不良習慣。

禮貌是人們的道德準則,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矩。禮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禮貌行爲,二是禮貌語言。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給人一種謙遜文明,恭敬有禮,落落大方的好感。可從一個人說話用詞、語調口氣、舉止態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養、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會身份。禮貌也反映着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因此,禮貌教育要從小抓起,教師要爲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條件和環境,使孩子從小就會使用禮貌語言,有良好的語言習慣。

三、如何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植根於家庭,成型於學校,發展於社會。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需要我們這些身爲父母的身體力行,還需要學校尤其是幼兒園的專業系統地科學培育,當然也離不開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

1、把“根”植正,爲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師。幼兒首先接觸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對心理健康課”象同樣也是他身邊的親人。因此,父母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是何其重要啊!

幼兒心理的絕大成分是父母潛意識縮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兒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這方面,古代聖賢就做的很好,我們津津樂道的《三字經》中,“子不教,父之過”,責任分割的十分明確。“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的故事,成爲後世教子的典範,爲了兒子的健康成長,不惜一切代價尋找芳鄰,這恐怕不是我們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們在介紹某位有傑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時,都離不開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薰陶”。我們這些身爲父母的人不僅要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物質條件,還要用我們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響孩子,而不能說的和做的大相徑庭,讓孩子的視野處於迷濛狀態。比如,教育孩子吸菸有害,自己卻每天燒兩包煙;告訴孩子在走路時有序謙讓,自己卻橫衝直撞。你想,那樣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說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實踐,不就是當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嗎?戴上了虛僞的面具,卻丟失了做父親的尊嚴。

2、把“型”整好,接受學校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教育的系統性、專業性和科學性不容置疑,但學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養方面卻存在不少缺失,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全社會對心理健康關注的程度不夠,換言之,那就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沒有提到相應的高度來認識。學校應該聘請心理諮詢師,根據幼兒心理特點安排相應的課時,採取寓教於樂的形式,讓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淨化和成長。在這一點上,城鎮學校要優於農村學校,發達地區要領先於欠發達地區。公務員之家

3,把路鋪平,營造全民關心幼兒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我們大家都有孩子,幼兒的心理健康關乎着我們每一個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響亮的口號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在今天看來,一點也不過時。爲了你的孩子,爲了我的孩子,爲了我們大家的孩子,讓我們共同來關心幼兒的心理健康。首先,電視電影分級應該列入重要日程,兇殺、槍戰、暴力、情愛等節目應淡出孩子們的視線,那些天真的童趣、純真的友誼、樂觀的心態、豐富的想象、團結的集體、奮鬥的快樂應該成爲孩子們的首選。其次,圖書出版工作者,要編印格調高雅、積極向上、可讀性強的兒童讀物,不僅能使孩子們獲取知識,還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醫院要開設兒童心理健康門診,像治療身體疾病那樣,關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後,民政審判部門,要從有利於幼兒成長的角度出發,切實維護幼兒在家庭婚姻的解體中的權益,不能因爲我們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兒的心理負擔,儘量把孩子的心理壓力降到最低點。社會救濟也應優先考慮孤兒、貧困兒童的生活教育的撫卹問題,使我們的孩子享受盡可能多的來之於家庭的政府的社會的溫暖,對於他培育健康的心態極其有益。

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爲身心俱健的合格。

參考文獻: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肅文化出版社

2、《中國小教育科學研究與應用》王鐵軍主編,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學前教育》《幼兒教育》等雜誌

4、中國學期教育百科全書教育理論卷

5、尊重幼兒的自主意識---幼兒園管理案例(一)

6、時刻關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兒園管理案例(二)

7、幼兒心理健康評估現狀和思考

8、《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