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一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提高中國小生心理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小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生理的發育、心理的發展和社會閱歷的提升,他們在學習生活、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因此,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中國小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國小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曾對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5個地區的16472名中國小生進行調查,儘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爲以下幾類:

1.情緒問題。一般認爲,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映,是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體驗。情緒不穩定,情緒自控能力較弱,就容易出現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是極端的憤怒、悲觀。因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不明確,內驅力不足,對所學課程缺乏興趣,不願學,產生厭學情緒。

2.智力問題。智力是人們在獲得知識(學習)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或特徵。智力問題主要表現爲多動症、智力異常、學習技能障礙、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不足等。

3.意志問題。意志是有意識的支配、調節行爲,通過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中國小生的意志問題主要表現爲意志薄弱,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低。遇到困難、挫折和障礙時就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看不到有利的因素和發展的前途,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極悲觀。

4.人格問題。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爲的特有模式,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和自我調控系統等。中國小生的人格問題主要表現爲怯懦、自控力差、自卑、自閉等。有些學生非常任性,以自我爲中心,很少想到別人,缺乏同情心,缺乏寬容精神,不願幫助別人。

5.人際交往問題。學生在學校裏的人際關係,對他的學習效率、道德品質與個性的形成發展、身體健康及班級集體,都有重要影響。中國小生的人際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師生間交往缺乏信任感;同學間關係不夠親密融洽;代際交往的隔閡明顯,與父母的矛盾衝突不斷。

二、中國小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可以分爲兩個因素,主觀因素主要表現爲遺傳及肌體疾病因素,客觀因素來源於枯燥的學習生活方式、激烈的學生競爭和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1.先天性遺傳基因的影響。科學研究表明,某些遺傳基因、不良的產前環境與惡劣的早期生長環境,可能是導致多動症、學習技能障礙和智力異常等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中國小生某些心理障礙與遺傳有關,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嚴重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都會造成心理障礙。因此,減少遺傳疾病、創造良好的產前環境和早期生活環境,是防止出現某些心理障礙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2.家庭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對6000多名家長進行調查,結果表明,90%的家長認爲在子女教育上是失敗者,“作爲家長對孩子的未來走向沒有把握”。多數家長缺乏中國小生心理素質教育常識,對子女缺乏正確引導,較少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談不上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只關心孩子學習。

3.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儘管廣大教師已認識到要以培養學生素質爲己任,但社會評價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依據是升學率,導致課堂教學方式單調無味,課業負擔沉重。中國小生的學習興趣由積極到挫傷進而到泯滅,失敗的陰影長期籠罩着他們,致使他們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衹,造成學生厭學、倦怠。

4.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社會不良文化和不良社會風氣,對中國小生心靈起着腐蝕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上壞人的影響、品行不良同伴的誘惑,都會導致心理障礙。

三、中國小生心理問題的矯正

矯正學生的不良心理是一個解凍、變化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採取適合當代中國小生生理、心理規律和特點的方法,矯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質。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國小生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時期,他們興趣廣泛但又不成熟,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出認識的誤區,避免引起心理衝突的挫折,產生消極的情緒。矯正辦法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諸如團體輔導、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遊戲輔導、心理情景劇、專題講座、演講會、辯論會等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模範事蹟影響他們,向他們印發《健康心理標準表》,讓他們對照學習,防止種種心理偏激的發生。

2.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學校建立心理輔導室,聘請有較髙理論水平和教育工作經驗的資深班主任、教師組成學校心理諮詢工作小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轉變觀念,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尊重學生的權益,在教學和活動中以學生爲主體。樹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觀,與學生平等地交流與溝通,給學生更多的理解、寬容、尊重、關懷和引導。同時,教師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養,掌握科學的心理疏導方法,切實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效引導學生分析性格的優缺點,自覺進行性格鍛鍊,發展良好的意志品質。

3.加強對學生的實踐鍛鍊。帶領學生多參加實踐鍛鍊,如“青少年志願者行動”、“軍事夏令營”,通過意志體驗,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耐挫折能力。針對不同的不良心理因人施“矯”,比如對心理表現孤僻、性格內向的學生,可讓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她)感到集體可愛,從而培養他們開放的性格。針對職中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習慣不好等情況,可以採用個別輔導、集體輔導、小組輔導、家訪等方法,有效矯治學生的不良心理。

4.加強人際指導,提高自身素養。教師要通過正向強化、口頭指導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育學生對人熱情、真誠、守信,關心人、幫助人、尊重人,從而融洽同學之間的關係,努力營造充滿關愛、和諧、融洽的心理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

5.優化社會教育環境,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學院實行開放式教學,將學生帶出學校,走向社會,瞭解社會的變化,盡力將學校教育與社會聯繫起來。同時絕不迴避社會存在的不良現象,盡力將社會立體地展示給他們,幫助他們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時,教師應幫助家長加強親子溝通,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積極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教師要爲家長提供促進孩子發展的指導意見,協助他們共同解決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爲問題。

總之,正視中國小生存在的心理障礙,科學分析原因,採取有效措施進行疏導,是維護學生身心將康、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也是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學校、家庭、社會應高度重視、發揮合力,促進中國小生健康成長。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二

摘要:現階段,國小教育摒棄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的道路上,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重要。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對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

關鍵詞:數學教學;心理健康;多樣化

國小階段,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的成長不僅需要一個寬鬆的環境,更需要具有自我調控的辦法。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靈活地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在教給學生一定知識、技能以及發展他們智力的同時,有意識地消除在教學設計、學生評價和教學管理中一切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特徵。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知識、方法、能力的培養過程是一個由師生密切配合、共同實現的過程。特別是教育過程中,國小生由於心智發展未成熟,很多時候是語言和行爲的模仿,教師的行爲是被模仿的對象。如果教師能以信任、期待和欣賞的眼光關注學生的成長,學生內在的潛力會充分地顯現出來;反之,如果教師通過嘲諷、挖苦、辱罵、體罰等手段教育學生,會使學生失去對教師的信任。相對於國小的其他學科,國小數學的發展目標更多的是關注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根據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心理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和良好個性的發展。下面通過例證的方式,淺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親其師,信其道”,簡單的幾個字裏面蘊含了很多哲理,要使學生“信其道”,首先要做的是“親其師”。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才能使學生在感情上以教師爲中心,從而營造一個輕鬆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從而主動學習和全面發展。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並不是只發生在課堂之上,更多地存在於生活中。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在教學方面體現學生主體的作用,而且在學校生活中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應該是命令的傳達者和執行者,而是學生生活的引領者。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不但在課堂上能感受到教師的存在,更能感受到教師在生活中對他們的關愛。教師扮演的並不只是一個“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關懷者的角色。這樣,學生就會親近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會存在隔閡,更多的是一種平等的對話。

二、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

輕鬆活潑的課堂是良好師生關係的延續。學生的情感會隨着喜歡教師延伸到喜歡教師的課,在這種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塑造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1.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能左右學生的學習情緒。心理學家曼德勒說過,心情良好則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情緒低落則思路堵塞,操作遲緩。例如,在某節數學課上,課堂內容爲“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數學算理的講解十分枯燥,學生理解很無趣。當時是一個悶熱的下午,學生由於上課前的紀律問題受到班主任的批評,結果導致教師辛苦地講課,大部分學生卻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導致課堂低效。但是在“統計與可能性”的教學中,教師做好了充足的預設,針對不同的場景準備不同的活動。教師講解的時候妙筆生花,學生學習的時候臉上洋溢着求知的願望,回答問題時不僅能夠輕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甚至帶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了活潑的課堂氛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寬鬆、和諧的環境下學習,才能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機會,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以昇華。

2.建立平等民主的過程

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和學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應該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而應該是“教是爲了不教”。在知識的傳授和探索中,師生之間在一個平等、民主的氛圍中進行信息的交流。師道尊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管教基礎上,而是自然地形成師生之間相互信任的情感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做出了走神甚至調皮的行爲,教師可以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詼諧的批評等方式進行教育,既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合適的舉動,又能縮短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學生擔心教師批評的心理,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投入學習。其次,教與學是一個民主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地參與實踐活動,而不是刻意地安排活動內容和操作方法,學生機械地去做。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才能真正領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生能動腦、動口、動手,深刻地體會到分工合作的樂趣、成功的喜悅甚至是失敗後的氣餒。這些心理活動不是教師能教會的,而是教師提供一個民主交流的平臺,由學生自己去發掘和感受。

3.激勵性的評價,自信心的培養

俗話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例如學生孫某,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對學習充滿了極度的反感,認爲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通過和孫某家長的溝通之後,我發現孫某並不是不知上進、不學無術的學生,而是由於在幼兒階段,家長忽視了對他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對此家長也很懊悔。孫某雖然學習不能趕上正常節奏,但是在衛生、勞動、好人好事等方面特別積極。在做完他認爲是好事情時,總是期待着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對於這些,我帶動學生給予他很高的讚賞,使他積極地融入班集體之中,讓學生漸漸地賞識他,並在學習上幫助他,讓他認識到自己能爲班級爭得榮譽能得到讚賞的同時,學習方面也能如此。像孫某這樣的學生,在任何的學校並不是個例,關鍵在於教師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從各方面去關愛學生,同時引導其他學生去了解和幫助他。根據國小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的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多從生活中探索數學,並將學到的知識再應用於生活中去。多實踐,多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洞察學生的個性心理

學生因家庭、智力以及所處生活環境等原因,對數學學習的掌握能力存在差異,同樣在心理髮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別,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心理健康方面,要做到因人而異,洞察他們的個性心理,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法。

1.聰明型

小朱是個很聰明的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很突出。但是在平時的練習時,經常出現不穩定的局面。小朱有一個特點,上數學課時很喜歡發言,也很喜歡“接話頭”,甚至擾亂了正常的課堂秩序。爲了糾正他的這種壞習慣,和藹的談話,不會引起他的重視;而嚴厲的批評雖然能讓他認識到錯誤,但會影響到他的情緒。我與他的家長分析原因時發現,小朱的聰明可以使他在短時間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有充足的表現慾望,所以在數學課上能發現其他學生的紕漏,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展示了自己的表現慾望。但是由於小朱認爲數學基礎知識過於簡單,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自己在數學練習時出現了難題不錯,而基礎題目經常出錯的情況。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爲應該由家長進行說服教育,而在表揚小朱善於思考和發現問題的同時,向小朱提出課堂紀律的重要性。在平時的練習中,要求他在短時間內完成基礎題目,以培養他的反應能力。這樣做,不但使小朱的才華得到展現,更能保護小朱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擁有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小朱的例子給我們很大的啓示:並不是只有學習落後的學生和默默不語的學生需要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優秀的學生同樣需要。因爲國小生的心理並不固定於某種形態,而更多的是具有個體化的特徵,往往我們注意到的是羣體化的狀態,而忽略了個體化的思考和培養。

2.思維薄弱型

思維薄弱型的學生並不少見,因爲數學學科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帶一種理性的思考和驗證。學生吳某就是屬於這類,他在數學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充分地理解題目所給出的意思,這樣容易出錯,導致吳某對數學尤其不感興趣,甚至有些逃避,自信心受到打擊。吳某是自身的學習方法出現了偏差,導致成績下降,只有有效地找到癥結並幫他解決困難,才能對他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對於提高吳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採用“開小竈”的教育方法,引導他從生活中感受數學,並把數學情景融入生活之中,幫助他主動感受數學存在於生活中。當吳某意識到數學並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的時候,興趣就能漸漸地培養起來,從而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看似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但從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對學生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所以在各方面的壓力和影響下,學生的心理呈現多方面發展。因此,教師要把握影響學生心理變化的根本原因,從細節入手,全面地培養學生。國小階段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知識思維的建立和良好習慣的培養過程。教師不僅僅要進行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數學教學和心理教育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整體。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所呈現的不同心理狀況,採取各種積極的措施,努力爲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三

摘要:研究了國小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問題。首先從國小體育有助於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三個方面分析了國小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並在此基礎之上,針對國小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體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提出瞭如下三點策略,即:重視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全面瞭解和掌握、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科學組織、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後延伸中的滲透。

關鍵詞:國小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功能;實施策略

學校體育教學不僅具有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後,這一點更是廣泛地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認可。《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中指出:“學校體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而進一步肯定了學校體育工作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在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中長期得不到重視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個新的定位。而針對國小生來說,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生,不但正處在身體生長髮育的高峯期,同時,也正是心理素質逐漸成熟和心理習慣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任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如果能夠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將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鑑於此,爲了加深對國小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認識,促進國小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本文就針對國小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實施策略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一、國小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有助於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健康、穩定的情緒是讓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的前提,也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保障。國小體育教學中所開展的各種體育活動,能夠爲學生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有助於消除學生輕微的情緒障礙,減緩和預防某些心理問題的。出現。例如,國小生在與其他同學出現矛盾或者是不和時,受自身閱歷和能力的侷限,無法做出正確的處理,常常出現情緒低落或是氣憤難平等情況。在出現這種情況時,體育任課教師如果能夠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一個集體性的體育活動或是體育小遊戲,在參與活動或是遊戲的過程中,學生的這種消極的、負面的情緒很快就會得到緩解,並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積極地讓矛盾化的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這種成效是簡單的說教難以取得的。

2.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絕大多數體育運動項目都具有對抗性和競爭性強的特徵,從而也會因此而呈現出艱苦、疲勞、緊張以及激烈的特點。因此,學生在參與所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時,往往就會伴隨着激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藉此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養成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思想作風,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機智靈活、沉着果斷等優良的意志品質,進而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着十分關鍵的影響。對於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來說,具有寬容、友愛、合羣等特點,並能妥善地處理好人際關係是必不可少的。由於體育運動具有明顯的集體性和公開性,且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羣體關係中進行的,因此,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學生和集體進行聯繫和交往,從而爲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在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國小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1.重視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全面瞭解和掌握

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特殊,如果不經過細心的觀察和深入的探究是很難把握的,而在沒有掌握學生目前心理健康狀況的情況下,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更無從談起了。因此,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只有通過細心的觀察和深入的探究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了一個全面具體的瞭解和掌握,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纔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

2.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科學組織

體育課堂教學活動是影響國小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能否得以充分發揮的關鍵。要想在開展國小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體育任課教師就必須要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科學實施。概括來說,要想確保國小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科學性,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1)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篩選教學內容是教育的載體,在利用國小體育教學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篩選非常重要。體育任課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但要考慮國小生的身心特點,研究和分析國小生的體育興趣,滿足他們的體育需要,還要適當地擴大教學內容的組織篩選範圍,以此來調動學生的體育積極性,提高利用體育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例如,傳統武術、跆拳道等均可以合理地穿插在體育教學之中,不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還有助於緩解學生焦慮、膽怯等不良的情緒,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和優化創新對於國小生來說,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更有助於激發他們進行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也就能夠讓貫穿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更有效的滲透和實施。例如,遊戲是國小生非常喜愛的一種活動方式,體育任課教師就可以將其引入體育教學活動之中,利用遊戲教學法來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各種體育小遊戲的開展,在體質、意志、智力以及心理等多個方面得到共同提高。特別是針對那些性格較爲自我或是較爲孤僻的學生,任課教師更應該有針對性地設計與集體合作相關的小遊戲,讓他們通過遊戲學會與人溝通、團結合作,從而克服學生不良的個性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3.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後延伸中的滲透

要利用學校體育來進行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要充分利用體育課內的教學活動,還要注意利用體育課外活動。體育課外活動與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相比較而言往往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更符合國小生的身心特點,所以,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比較高,在其中貫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學生也更容易接受。綜上所述,國小體育教學對於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不但能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還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國小體育教育工作者在開展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重視國小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不斷探索和研究利用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國小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劉謙。談學校體育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J].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

[2]王華葉,林嶺。學校體育對心理髮展的促進作用及其機制剖析:北師大附中學校體育案例的啓示與思考[J].安徽體育科技,20xx(4).

[3]付曉蒙。成都市中學國中《體育與健康》課改中“體育遊戲”運用的分析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xx.

[4]孫玲玲,夏小平。淺析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關係[A].創新教育國際學術會議[C],20xx.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四

大學時代是個人心理髮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學生心理變化最強烈的時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代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有相當部分學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據大學生羣體及個體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或諮詢活動,促進大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高校應深入瞭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並大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

1.適應能力較弱

新生入校後將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戀家情節較重的學生就會出現心理不適的狀況。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此時易產生自卑、消極、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個別少數民族學生在飲食起居方面也會因其特別的風俗習慣,難以快速融入大學生活,從而產生焦慮感。

2.學習動機缺乏

大學與中學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使部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降低,學習目標模糊。一些學生不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成績的下滑使他們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時期成績優異的學生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中突然淪爲一名中等生,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生在一個集體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爲中心,需要強化集體協作意識、互相理解與包容。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經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有人因性格過於內向而不善與人溝通。這些都會導致人際關係不和諧,久而久之使人產生孤獨感,更有甚者會出現社交恐懼症,漸漸自我封閉,懼怕接觸外界。

4.個人就業壓力

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方向,就業焦慮感在臨近畢業時會越發嚴重。多數人求職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畢業生招工的好崗位非常有限,社會需求量很小的專業,學生就業壓力更大。一些家庭貧困和沒有家庭背景的學生承載了全家人改變命運的期望,但就業現實又令自己難以如願,部分人就會出現心理失衡、怨恨社會等不良情緒。

5.戀愛觀不成熟

大學生談戀愛對他們自身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幫助他們的心理逐步趨於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戀愛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心理影響[1]。大學生的情感還比較稚嫩,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多數學生都不善於處理愛情與學業、愛情與責任的關係,戀愛受挫後,部分大學生會失魂落魄,出現偏激心理。

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補救式”教育爲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着重點主要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後的疏導和調適上,關注於如何消除大學生已產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對個案的`心理疾病治療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數已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缺乏對常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統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絕大多數暫時無明顯心理問題學生的消極心理預防和積極心理引導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一般具有隱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覺,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強調追根溯源從預防着手,就會治標不治本。

2.專業師資力量匱乏

多數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老師非常少,遠遠滿足不了實際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是非心理學專業的兼職老師,其中有個別老師僅僅通過了國家心理諮詢師等級考試就能持證上崗,而我國此類考試的各地區標準及難度不一,導致證書無法代表實際能力。這些非專業教師缺乏系統的心理諮詢實操訓練,不具備較高的心理教育業務水平,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而對比美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僅需通過專業的心理資格考試,還必須得到臨牀心理學博士學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單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建立心理諮詢中心這兩種形式。目前,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多面性,不僅需要課堂上的引導,還需將此教育覆蓋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保持課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諮詢中心是心理輔導的課外機構,但其具有被動性,若學生不主動前來諮詢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可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並不願意正視自己的不同,一般不會主動求助,怕被人歧視和排擠。

三、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高校應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它們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決定作用。正確的三觀可以讓人充分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使個體在解決問題時能減少盲目與偏執,維持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能幫助大學生勇敢面對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難而迷茫,使其能較好地處理、平衡各種複雜關係;同時,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責任感。

2.引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積極心理學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補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針對傳統病理式、問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積極的內容和方式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消減了傳統心理教育的被動性和侷限性[3]。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人的心理機能,能夠調動學生對生活及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的消極情緒,並全面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同時,還能最大程度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塑造出學生的健全人格。

3.擴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應僅靠校內幾位心理教育專職老師來完成,應將各院系教師、學生都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其中。可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由心理素質過硬的學長來勸導、安撫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齡人,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也可設置各院系心理諮詢站,重點培養年級心理輔導員及班級心理委員。要求心理委員每月填寫一份班級心理“晴雨表”並及時上交給心理輔導員,使其能第一時間掌握、瞭解各班同學的整體心理狀態。聯合校園內各方力量共同呵護與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更有利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爲加強這些組織體系的專業技術能力,學校可定期約請專家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學習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鑑別能力及心理危機干預能力[4]。

4.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網絡構築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當代大學生善於運用互聯網,網絡的虛擬性可使大家暢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極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豐富的網絡資源建立校園心理網站,在網站上設置心理學知識板塊、發佈各類心理測試及心理諮詢案例分析,隨時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動態[5];開設能直接和心理教師進行網絡交流的一對一諮詢服務,在自由的網絡世界中學生可盡情表達內心體驗,教師也能以大學生易於接受的方式主動掌握其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另外,高校可藉助目前學生對移動智能設備的高使用率特點,開發針對移動終端的心理教育平臺。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衆服務號,將心理教育、心理諮詢活動移動化,方便與學生隨時溝通。高校運用互聯網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間不失爲一種經濟有效的形式。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性教學

高校可根據大學生心理問題集中多發點,結合他們所關心的熱門話題,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並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諮詢日活動;也可每週組織給學生放映一些思想積極向上,題材覆蓋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種類型的影片;還可在校園公示欄的醒目位置設計心理宣傳櫥窗,在校報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欄,並利用校園廣播講解各種心理問題案例。通過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正視。能從大學生心理養護的角度爲其排解常見心理困惑,起到預防、疏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

(3)提供並創造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

社會實踐可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真正的鍛鍊與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進個體心理成熟,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會實踐不僅令大學生增長了眼界、增加了社會閱歷,也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心理調適及承受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高校可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貧困地區進行義務支教,並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協商,使其開放部分實習崗位,爭取爲大學生創造並提供更多的社會工作實踐機會。

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建議

1.重視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培養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須通過內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學會自我調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6]。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強大後,大學生才能做到處事不驚、從容理性。高校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與自我規劃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善於借用各種理由進行心理減壓,從而將外部環境對自己情緒產生的不利因素儘量弱化;還應建議他們主動接觸品質優秀且格調高雅的課外教育,多結交正能量的夥伴及多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告誡他們需自覺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識侵蝕。

2.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1)注重和諧的人文環境建設

高校應努力建設優良文明的校風學風,倡導友愛溫暖的大學校園人際關係。可多開展一些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其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讓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心、消除孤獨感。同時,高校應創建整潔、清新、舒適的校園生活與學習環境,不斷優化校園內部公共設施,並對那些易於誘發大學生產生不良心理意識的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清理、整頓及淨化。這些都是一股無形的力量,能使大學生感到積極、愉悅,使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依靠感和歸宿感,從而保持穩定良好的心態。

(2)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

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心理品質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帶來直接性影響,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着積極作用。教師應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要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斷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不自覺的願意主動與之親近。對於自己尊敬、崇拜和喜愛的老師,學生對其所授課程大多會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同時,老師的思想和行爲也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模範榜樣,能夠吸引和感染學生並促進其積極心理的形成。

(3)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

爲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信息反饋作用,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資料得到科學管理,高校應強化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該系統必須滿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學生的心理隱私。學生登錄系統後會進行多項心理測評,測評內容以心理檔案的形式錄入數據庫並得出相應測評報告,系統會根據測評結果自動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7]。之後,心理健康老師將依照系統篩選的結果,對有需要的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心理輔導。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便於老師隨時存儲心理諮詢輔導內容,並利於後期的及時跟進和信息查詢工作。

五、結語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國對新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爲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引起我們每位學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視與思考。高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解決,不斷總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經驗,積極拓展、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與模式。

參考文獻:

[1]張英琦。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路徑分析[J].赤峯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7).

[2]曾夢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3).

[3]袁忠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構建[J].教育現代化,20xx(39).

[4]方瑗。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J].高教學刊,20xx(3).

[5]莫夢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6).

[6]張佳。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J].文學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xx(23).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五

《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

一、有利於培養國小生良好的習慣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對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構建了系統的培養體系,明確瞭如何培養學生的習慣,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習慣等等。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教會學生懂得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處理,自己做自己會做的事是光榮的,自己學會自己不會做的事更是值得稱道的。又如《愛護我們的鼻子》《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教會他們懂得愛護鼻子眼睛,保護鼻子、科學合理用眼等良好習慣。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編排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內容。如《腦筋急轉彎》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注意力和遇到問題要周密思考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體會到集中注意力、周密思考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有利於培養國小生的自我認識能力

正確認識自己是每個人一生的難題。在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在不同的年級分別出現了認識自己、瞭解真正的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等不同目標的教學內容,而認識自己的方式方法也從自我認識到與他人的看法相結合等等。國小三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鏡子裏的我》一課明確提出人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階段,而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漸認識自己。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自己,有多高、多重,是胖是瘦,有哪些特長、愛好,有哪些優點、缺點等等。四年級教材中《老師眼裏的我》《我是什麼樣的人》更進一步提出了認識自己的目標,從別人眼中審視自己,從活動中觀察自己,從與他人的交往中瞭解自己,知道自己高矮胖瘦的變化,瞭解自己的能力、性格、興趣、愛好和特長。在五、六年級教材中《瞭解真實的自己》《我是獨一無二的》《正確認識自己》等內容,進一步加深了學生認識自己的程度,提出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自我意識目標要求。

三、有利於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質和較強的行爲能力

在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編排中,構建了一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心理意志品質和行爲能力的教學目標,從自己事情自己做到小困難的自我克服解決,從好習慣的養成到好方法的培養鍛鍊,從控制情緒到超越嫉妒,從情緒控制到煩惱釋放、情緒正確表達等等,既體現了應有的健康心理要求,更體現了學生意志品質的鍛鍊與行爲能力培養的要求。在一年級的教材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級教材中有《相信自己一定行》,四、五、六年級教材中有《超越嫉妒》《我不生氣》《放飛煩惱》《正確表達情緒》《欣賞自己》《做情緒的主人》等一系列教學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學會控制情緒,恰當表達情緒就會發揮情緒的人際交流積極作用,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正確處理嫉妒,也會給自己帶來不盡的好處,會大大提升自己的學習熱情與效率,最後超越對手,走向勝利。一系列的循序漸進的心理意志品質訓練,讓學生的心理意志品質得以形成、鞏固和提高。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表現出來的作用遠不止上述講到的幾個方面,但究其重點來講,科學地、系統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準確地認識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鍛煉出強大的意志品質,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是其精髓所在,貫穿於一至六年級的教育教學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