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心理健康2900字論文 篇一

《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摘要】

許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高校的重視。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加強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和校園文化建設,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調查,不斷探索改善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改善措施

當代大學生正處於青年階段,由於自身生活閱歷的不足和知識的缺乏,加之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許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後都會感到尷尬、困擾和煩悶,日積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礙,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關係到他們自身的發展,更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素質的發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成爲高校迫切關注的事情。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當代的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不穩定階段,雖然大部分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由於面對着新的學習環境和交流環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矛盾和衝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新環境需要重新適應,大學生剛剛脫離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離開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護,來到了一個完全的陌生的環境,無論是學習環境還是生活和人際交往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這種突變,一些大學生無法很好的適應,遇到問題更是無法處理,造成心理的壓抑和鬱悶,久而久之得不到發泄,就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形成抑鬱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際關係需要重新維護,大學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際關係,他們不單單是學習的夥伴更是生活的夥伴,新的人際關係需要新的方式來維護。有些大學生缺乏社會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差,在社會交往中無法做到溝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壓力,逃避羣體自我封閉,陷入孤獨的進退維谷的狀況。

無法認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學生都是懷着美好的憧憬準備開展校園生活的,但是現實中往往有許多不如意,這時,一些學生採取消極的避世心態,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進取;另一些學生卻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憤世嫉俗。這樣無法達到心理的平衡,形成萬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態。

在象牙塔下的大學生抗壓能力差,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承載着父母無限的愛意,寄託着無限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面臨着挫折和壓力,容易束手無策,抗壓和抗挫折能力差,無法自我調節心理壓力,形成焦慮、抑鬱、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網絡誘惑下無法形成學習動力,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於高中的學習,大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一部分學生將時間用於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自控力差,將時間用在了網絡上,沉迷遊戲和網聊,影響了學習,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無法解決學習的困難。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加入了WTO,在這種劇烈的社會變革下,很容易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而大學生更是處在心理髮展不穩定的階段,面對大量涌入的新鮮事物和新鮮信息,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受到的心理衝擊更加強烈,對於心理的影響也更大。同時,現如今大學生畢業之後的就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國家統一分配到現在的自主擇業,大學生投入了社會的競爭中,使得原本的優越感蕩然無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競爭的壓力,對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懼,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學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方式,造成了學校一切的標準都以成績來說話,過分的注重學生的智力的培養,而往往忽視了對於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問題,這種重分數輕能力,重集體輕個人,重理性輕感性的教育觀,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素質,影響着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高校應該加強自身對於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關注,提升認知,加強教育。

大學生一般都處在十七、八歲期間,正是青年中期時代,這是一個心理變化最爲激烈的時期,心理髮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緒的不穩定。同中學相比較,大學的生活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遠離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這對於那些依靠父母形成習慣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而處理不當就會形成各種心理壓力;大學生活將會面對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身邊都是來自不同地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的同學,這給同學之間的相處造成了困擾,而一些大學生選擇了沉默,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參加社會活動,久而久之產生強烈的孤獨感;情感問題開始困擾着大學生,大學時期是情感萌動的時期,而自身的經驗不足,加之沒有正確的引導,使大學生形成了不正確的戀愛觀,出現一些三角戀、單相思甚至是被動戀愛的問題,導致嚴重的情感壓力,最終將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改善措施

高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系統化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課堂教學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的教學體系,列爲高校公共課的正規課程。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當中,在正常的授課當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慮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要系統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地學習心理、衛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大學生了解心理髮展的規律,可以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加強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

學校的心理諮詢工作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想結合可以有效的減輕學生的心理矛盾和衝突,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自我認識,適應新的環境。所以一方面要學校重視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養高素質的心理諮詢工作人員。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因此應該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還有利於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4、定期開展校園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定期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狀態,加強引導,使學生在心理問題的早期,早發現早治療。

重視自我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學生自身要學會正確的自我認識,學會科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適度的釋放自身的壓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勞逸結合,科學作息,健康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要學會自我調節,調節自身的情緒和適壓能力,正確的面對現實,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參考文獻】

[1]__國,宋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體―載體雙贏”模式探討[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5(05)。

[2]唐柏林。 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J]。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5)。

大學心理健康3400字論文 篇二

《積極心理學視野中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擴大教育的範圍,促進更多學生進行積極人格的培養,發揮出更大的潛力和創造力。輔導員既要起到示範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環境,又要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相結合,還要採取一定的團體輔導方式。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大學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隨着社會不斷髮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不斷加大,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層面都出現了以往未曾遇到的衆多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正當其時。大學生是日益龐大的一個羣體,由於擴招,數量、質量、生源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未曾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緩解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壓力,採取有效的方式塑造一批健康完美的人才,就成爲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在這之中,做好處於過渡時期的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爲之後幾年的工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來進行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積極心理學的含義

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可以說,它的創建,扭轉了以往心理學中對於人類心理中負面因素研究過多,而忽略了個人身上本應具有的正面積極的力量這一局面。積極心理學所研究的三大領域,即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以及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正是這種理念的具體實施。具體到大學生層面,便可以歸結爲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塑造大學生的積極人格,激發大學生創造力等方面。這些趨善趨美,以培育塑造積極、優秀品格爲旨歸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因循舊例、治病救人的缺陷。中醫理論中有“治未病”一說,而積極心理學在一定層面上講,也類似於這種理論指導下的踐行者,如果做得得當,則不僅能防患於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積極心理學對於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新生之“新”,在於他們在學習環境、知識結構、角色認知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以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處於一種動盪之中,如果不能及時確立一個明確積極的目標來引導他們的人生方向,當代青年羣體中常見的茫然、頹廢、散漫等負面情緒就會乘虛而入。新生羣體是自我角色認知最模糊又最不穩定的一個羣體之一,在很多情況之下,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標,對於自己未來未作有效規劃,因此,用一種積極而非消極、自省而非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來幫助他們瞭解自己內在的潛力,樹立明確的目標,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應該是最有效的途徑。

積極心理學的宗旨是幫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僅只是活着。用這一宗旨來考量心理學的作用,便會發現以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對的對象其實只是少數問題學生,忽略了或者部分忽略了所謂的“心理健康”學生。積極心理學的教育更加強調對於全體學生的一種輔導,這其中既有心理問題學生,又包括一般學生。因此,積極心理學並未否定傳統心理學的模式,而是對其的有效完善和補充。在大學新生中問題學生畢竟是少數,雖然應當引起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足夠重視,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對其他絕大部分學生的教育。從新生一入學起就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實踐,將培養他們獨立積極的人格、幸福感、自信心和創造力納入日常的輔導中,既利於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氛圍,進而通過這種力量和信念的傳遞,使因環境改變而產生的孤獨感、不適應感有所緩解,又可爲他們開展大學生活樹立一個明確有效的目標。

三、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

1、新生輔導員要起到示範的作用。輔導員與學校專業的心理諮詢老師相比,接觸到的普通學生要更多一些,因此,輔導員特別是新生輔導員要認真學習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不放棄任何一個言傳身教的機會,將自己樂觀積極的態度通過有效的方式傳遞給更多的新生。例如通過各種班會向學生傳達關於責任、人生態度、榮譽感等積極心理學所涵蓋的不同主題,通過用身體語言、態度、笑容、輕鬆的氛圍來消除師生間的距離感,並用鮮活的事例向新生傳達相關的理論,幫助他們建立起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幫助他們準確定位,促進自我的發展和實現,引領他們適應大學生活,開掘自身最大的潛力和創造力,爲自己的人生負責。同時,輔導員在面對心理問題學生,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擾時,也要通過確立有效的目標來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有關知識。比如從增強他們的積極體驗入手來給予他們自信、自尊的感受,進一步鼓勵他們表達自我、完善自我,從而消除內心的阻抗情緒。

2、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大學新生,尤其是“90後”的新生,因爲多爲獨生子女,同時又受網絡文化、消費文化的影響,在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生活態度等各方面都迥異於之前的學生羣體,因此有輿論指出這是同西方“垮掉的一代”相類似的一代人。但他們也有着積極的方面,比如對於獨立的追求、自我價值的表達、真誠、不掩飾自我的好惡等。校園、家庭、社會共同形成了大學生所生活的主要環境,新生羣體背後的家庭,既是他們獲得教育機會的堅強後盾,又在無形中影響到了他們性格的形成。如父母的教育方式開放抑或保守,家長子女間的關係是否融洽,這將直接影響到新生在一個新環境中的適應和成長。因此,有必要向家長指出這一點,並且請家長做好配合工作,通過不同方面的努力,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滲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到信任和支持,增強自主性和獨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求,獲得自我幸福感的體驗。而作爲校園和家庭支持者的社會,在這個陣營中也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通過傳播有利於積極和獨立人格養成的理念,以及控制負面行爲信息和輿論,這些都能起到支撐學生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作用。因此,如何將校園、家庭和社會整合在一起,努力營造出一個適合培育人才的環境,是應該從新生一入學起就開始考慮的問題。

3、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相結合。在日漸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如何有效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就成爲學生工作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積極心理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更加美好的人生,而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爲此而做的準備。因此,有論者指出:“目前大學生的發展性困惑,從表面上看是情緒,認知方面的問題,但在更深的層面上,反映的是生活觀念與心理髮展的滯後。”在價

值不斷重塑、文化日趨多元的今天,傳統的知識模式和學校教育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因此,如何幫助學生適應這種變化,應對這種變化,便成爲學生工作的一個新的要求。從新生入學開始,就應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等課程的開設,明確他們的學習目標,爲以後的就業和自我完善打下基礎。而在這之中,積極心理學的介入,無疑會爲課程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通過將生涯規劃作爲一條主線,將學生們自我實現的願望、潛力的發揮、(本站★)積極進取的品質穿插進去,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瞭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從而爲今後的擇業和就業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4、充分運用團體輔導方式。爲新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使新生更快融入到大學生活中去,這是很多高校的慣例。但在這種講座形式下,新生多是被動的聆聽者,而很少會主動參與到其中,所涉及的具體事例也因是他人的感受和體驗而少了自省、自察的興趣。要改變這種被動的角色,就需要在其中充分運用更爲積極的團體輔導方式,如提升自我抗壓、抗挫折能力的心理拓展訓練,演講討論等真正使學生融入其中的交流方式,以分享幸福分享快樂爲主旨的主題班會。在這種彼此啓發、彼此鼓勵的交流中,既可以使學生真正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瞭解他人和自己的行爲和思想,又能使集體凝聚力得到提升,可以說能夠起到一種建立自信、體驗幸福的積極效果,而這也正是積極心理學中所奉行和想要達到的目標。

當然,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必然會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和限制,也需要相關部門提供一系列的支持,但它確實爲開闊心理健康教育視野提供了一條可資參考的道路,相信隨着積極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蓋面也會越來越廣。

參考文獻:

[1]張燕。積極心理學: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拓展新視角[J]。學習月刊,2010.2.

[2][美]卡爾著。鄭雪等譯校。積極心理學:關於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

[3]陽志平。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1.

大學心理健康2300字論文 篇三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關係研究》

【摘要】採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與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研究發現,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總體良好,與其人格相關顯著,人格特徵可直接影響到預測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此項研究,可以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併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健康 人格 關係

貧困大學生國際上統稱爲“低收入大學生”(low-income undergraduates ),我國則稱爲“貧困大學生”(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這一龐大的貧困羣體在我國目前一段時間內將會穩定存在,本文通過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人格的關係進行研究,以期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併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測量工具簡介

被試。本研究選取西安某高校550名貧困大學生進行測試,選取非貧困生550人作爲參照進行研究。

測量工具。採用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課題組所研製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SPA)。本研究使用該系統中的兩套量表,即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和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CCSPS)。使用SPSS統計分析系統進行分析: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①:該量表以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適應過程中所出現的心理障礙爲評定對象,圍繞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制定分量表,共分12個分量表,104項。依照各維度症狀的描述,得分較高者表示相關症狀比較明顯或嚴重。

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CCSPS)②:該量表以七個維度表現中國大學生的基本人格傾向,分別是:活躍、爽直、堅韌、嚴謹、處世態度、重情、隨和,共有68個項目。該量表分數越極端越不好。

研究結果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描述。使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SPA)對本文550名貧困大學生進行統計,發現共有63名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比例約爲11.5%。爲了對照研究,課題組還選取了非貧困生550人進行篩查,有38名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比例約爲6.9%。

對西安某高校2008級全體大學生共5158人進行測評,共回收有效問卷5110套,每4份問卷爲一套。經過SPA初步統計,篩查出420名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比例約爲8.22%。

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整體比較。F檢驗結果顯示(見表1):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與人格各因子的相關分析。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見表2):

結論與分析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雖然在比例上高於非貧困生,但相比同齡人羣,比例並不是十分高。從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檢驗可以看出,貧困生在心理健康的焦慮性、社交攻擊性和依賴性方面均顯著高於非貧困大學生。

這與現有研究結果也比較一致,王文娟等(2001)運用SCL-90研究表明,特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低於非特困生,表現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鬱、焦慮、軀體化、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顯著高於非特困生③;楊素華(2004)運用SCL-90對高職特困生研究表明,普通特困生在9個因子得分均顯著高於非特困生;普通特困生與優秀特困生在抑鬱、焦慮和精神病性方面差異顯著,優秀特困生只有軀體化因子得分高於非特困生④。

本研究在研究工具上與已有研究不同,但結果與其有相似性,說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着一種普遍現象,需要得到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與人格各因子的關係。相關分析顯示:人格各因子中活躍性、堅韌性、嚴謹性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呈中等偏下的顯著負相關,可能過分的活躍、堅韌與嚴謹均是內心不夠自信的表現,故而影響到心理健康各因子。重情、隨和與軀體化、焦慮、社交退縮、社交攻擊、強迫、依賴因子呈弱的正相關,可能是由於具有重情與隨和這兩種心理品質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或關係密切的人,因此他會更加健康。處世態度與焦慮、自卑、社交攻擊、偏執、強迫、依賴、精神病傾向呈弱的正相關,可能是由於處世態度影響了人的思考方式,於是在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均不同程度得表現了出來。

有研究認爲個性特徵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⑤;人格因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關係密切⑥;本研究與已有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可見,人格因素可以影響和預測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人格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但有研究表明,通過教育的方式,對學生的人格會發生積極的變化。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抓住大學階段這樣一個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塑造和完善大學生、尤其是完善貧困生的人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可從新生入校就開設人格心理學、大學生心理衛生等課程,促進大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塑造其健全人格。(作者單位:長安大學建築學院;本文系陝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於教育型資助下的貧困大學生優良人格培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09M009)

註釋

①鄭日昌,鄧麗芳,張忠華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爲研究》,2005年3月,第102~108頁。

②王登峯:“《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爲研究》,2005年3月,第88~94頁。

③王文娟,劉玉新,張建衛:“特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1年第15期,第453頁。

④楊素華,羅金鳳,唐本鈺:“高職特困生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健康心理學雜誌》,2004年第12期,第165~167頁。

⑤馬燕,劉愛書,楊平等:“青年學生個性特徵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國公共衛生》,2002年第18期,第851~853頁。

⑥甘露,肖震宇,侯玉波:“大學生人格與成就動機關係初探”,《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2期,第19~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