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一

摘要:現階段,國小教育摒棄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的道路上,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重要。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對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

關鍵詞:數學教學;心理健康;多樣化

國小階段,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的成長不僅需要一個寬鬆的環境,更需要具有自我調控的辦法。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靈活地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在教給學生一定知識、技能以及發展他們智力的同時,有意識地消除在教學設計、學生評價和教學管理中一切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特徵。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知識、方法、能力的培養過程是一個由師生密切配合、共同實現的過程。特別是教育過程中,國小生由於心智發展未成熟,很多時候是語言和行爲的模仿,教師的行爲是被模仿的對象。如果教師能以信任、期待和欣賞的眼光關注學生的成長,學生內在的潛力會充分地顯現出來;反之,如果教師通過嘲諷、挖苦、辱罵、體罰等手段教育學生,會使學生失去對教師的信任。相對於國小的其他學科,國小數學的發展目標更多的是關注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根據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心理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和良好個性的發展。下面通過例證的方式,淺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親其師,信其道”,簡單的幾個字裏面蘊含了很多哲理,要使學生“信其道”,首先要做的是“親其師”。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才能使學生在感情上以教師爲中心,從而營造一個輕鬆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從而主動學習和全面發展。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並不是只發生在課堂之上,更多地存在於生活中。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在教學方面體現學生主體的作用,而且在學校生活中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應該是命令的傳達者和執行者,而是學生生活的引領者。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不但在課堂上能感受到教師的存在,更能感受到教師在生活中對他們的關愛。教師扮演的並不只是一個“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關懷者的角色。這樣,學生就會親近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會存在隔閡,更多的是一種平等的對話。

二、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

輕鬆活潑的課堂是良好師生關係的延續。學生的情感會隨着喜歡教師延伸到喜歡教師的課,在這種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塑造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1.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能左右學生的學習情緒。心理學家曼德勒說過,心情良好則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情緒低落則思路堵塞,操作遲緩。例如,在某節數學課上,課堂內容爲“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數學算理的講解十分枯燥,學生理解很無趣。當時是一個悶熱的下午,學生由於上課前的紀律問題受到班主任的批評,結果導致教師辛苦地講課,大部分學生卻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導致課堂低效。但是在“統計與可能性”的教學中,教師做好了充足的預設,針對不同的場景準備不同的活動。教師講解的時候妙筆生花,學生學習的時候臉上洋溢着求知的願望,回答問題時不僅能夠輕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甚至帶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了活潑的課堂氛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寬鬆、和諧的環境下學習,才能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機會,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以昇華。

2.建立平等民主的過程

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和學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應該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而應該是“教是爲了不教”。在知識的傳授和探索中,師生之間在一個平等、民主的氛圍中進行信息的交流。師道尊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管教基礎上,而是自然地形成師生之間相互信任的情感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做出了走神甚至調皮的行爲,教師可以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詼諧的批評等方式進行教育,既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合適的舉動,又能縮短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學生擔心教師批評的心理,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投入學習。其次,教與學是一個民主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地參與實踐活動,而不是刻意地安排活動內容和操作方法,學生機械地去做。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才能真正領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生能動腦、動口、動手,深刻地體會到分工合作的樂趣、成功的喜悅甚至是失敗後的氣餒。這些心理活動不是教師能教會的,而是教師提供一個民主交流的平臺,由學生自己去發掘和感受。

3.激勵性的評價,自信心的培養

俗話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例如學生孫某,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對學習充滿了極度的反感,認爲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通過和孫某家長的溝通之後,我發現孫某並不是不知上進、不學無術的學生,而是由於在幼兒階段,家長忽視了對他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對此家長也很懊悔。孫某雖然學習不能趕上正常節奏,但是在衛生、勞動、好人好事等方面特別積極。在做完他認爲是好事情時,總是期待着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對於這些,我帶動學生給予他很高的讚賞,使他積極地融入班集體之中,讓學生漸漸地賞識他,並在學習上幫助他,讓他認識到自己能爲班級爭得榮譽能得到讚賞的同時,學習方面也能如此。像孫某這樣的學生,在任何的學校並不是個例,關鍵在於教師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從各方面去關愛學生,同時引導其他學生去了解和幫助他。根據國小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的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多從生活中探索數學,並將學到的知識再應用於生活中去。多實踐,多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洞察學生的個性心理

學生因家庭、智力以及所處生活環境等原因,對數學學習的掌握能力存在差異,同樣在心理髮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別,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心理健康方面,要做到因人而異,洞察他們的個性心理,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法。

1.聰明型

小朱是個很聰明的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很突出。但是在平時的練習時,經常出現不穩定的局面。小朱有一個特點,上數學課時很喜歡發言,也很喜歡“接話頭”,甚至擾亂了正常的課堂秩序。爲了糾正他的這種壞習慣,和藹的談話,不會引起他的重視;而嚴厲的批評雖然能讓他認識到錯誤,但會影響到他的情緒。我與他的家長分析原因時發現,小朱的聰明可以使他在短時間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有充足的表現慾望,所以在數學課上能發現其他學生的紕漏,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展示了自己的表現慾望。但是由於小朱認爲數學基礎知識過於簡單,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自己在數學練習時出現了難題不錯,而基礎題目經常出錯的情況。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爲應該由家長進行說服教育,而在表揚小朱善於思考和發現問題的同時,向小朱提出課堂紀律的重要性。在平時的練習中,要求他在短時間內完成基礎題目,以培養他的反應能力。這樣做,不但使小朱的才華得到展現,更能保護小朱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擁有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小朱的例子給我們很大的啓示:並不是只有學習落後的學生和默默不語的學生需要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優秀的學生同樣需要。因爲國小生的心理並不固定於某種形態,而更多的是具有個體化的特徵,往往我們注意到的是羣體化的狀態,而忽略了個體化的思考和培養。

2.思維薄弱型

思維薄弱型的學生並不少見,因爲數學學科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帶一種理性的思考和驗證。學生吳某就是屬於這類,他在數學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充分地理解題目所給出的意思,這樣容易出錯,導致吳某對數學尤其不感興趣,甚至有些逃避,自信心受到打擊。吳某是自身的學習方法出現了偏差,導致成績下降,只有有效地找到癥結並幫他解決困難,才能對他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對於提高吳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採用“開小竈”的教育方法,引導他從生活中感受數學,並把數學情景融入生活之中,幫助他主動感受數學存在於生活中。當吳某意識到數學並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的時候,興趣就能漸漸地培養起來,從而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看似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但從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對學生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所以在各方面的壓力和影響下,學生的心理呈現多方面發展。因此,教師要把握影響學生心理變化的根本原因,從細節入手,全面地培養學生。國小階段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知識思維的建立和良好習慣的培養過程。教師不僅僅要進行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數學教學和心理教育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整體。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所呈現的不同心理狀況,採取各種積極的措施,努力爲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二

大學時代是個人心理髮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學生心理變化最強烈的時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代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有相當部分學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據大學生羣體及個體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或諮詢活動,促進大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高校應深入瞭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並大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

1.適應能力較弱

新生入校後將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戀家情節較重的學生就會出現心理不適的狀況。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此時易產生自卑、消極、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個別少數民族學生在飲食起居方面也會因其特別的風俗習慣,難以快速融入大學生活,從而產生焦慮感。

2.學習動機缺乏

大學與中學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使部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降低,學習目標模糊。一些學生不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成績的下滑使他們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時期成績優異的學生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中突然淪爲一名中等生,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生在一個集體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爲中心,需要強化集體協作意識、互相理解與包容。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經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有人因性格過於內向而不善與人溝通。這些都會導致人際關係不和諧,久而久之使人產生孤獨感,更有甚者會出現社交恐懼症,漸漸自我封閉,懼怕接觸外界。

4.個人就業壓力

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方向,就業焦慮感在臨近畢業時會越發嚴重。多數人求職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畢業生招工的好崗位非常有限,社會需求量很小的專業,學生就業壓力更大。一些家庭貧困和沒有家庭背景的學生承載了全家人改變命運的期望,但就業現實又令自己難以如願,部分人就會出現心理失衡、怨恨社會等不良情緒。

5.戀愛觀不成熟

大學生談戀愛對他們自身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幫助他們的心理逐步趨於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戀愛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心理影響[1]。大學生的情感還比較稚嫩,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多數學生都不善於處理愛情與學業、愛情與責任的關係,戀愛受挫後,部分大學生會失魂落魄,出現偏激心理。

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補救式”教育爲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着重點主要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後的疏導和調適上,關注於如何消除大學生已產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對個案的`心理疾病治療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數已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缺乏對常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統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絕大多數暫時無明顯心理問題學生的消極心理預防和積極心理引導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一般具有隱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覺,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強調追根溯源從預防着手,就會治標不治本。

2.專業師資力量匱乏

多數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老師非常少,遠遠滿足不了實際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是非心理學專業的兼職老師,其中有個別老師僅僅通過了國家心理諮詢師等級考試就能持證上崗,而我國此類考試的各地區標準及難度不一,導致證書無法代表實際能力。這些非專業教師缺乏系統的心理諮詢實操訓練,不具備較高的心理教育業務水平,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而對比美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僅需通過專業的心理資格考試,還必須得到臨牀心理學博士學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單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建立心理諮詢中心這兩種形式。目前,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多面性,不僅需要課堂上的引導,還需將此教育覆蓋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保持課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諮詢中心是心理輔導的課外機構,但其具有被動性,若學生不主動前來諮詢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可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並不願意正視自己的不同,一般不會主動求助,怕被人歧視和排擠。

三、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高校應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它們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決定作用。正確的三觀可以讓人充分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使個體在解決問題時能減少盲目與偏執,維持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能幫助大學生勇敢面對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難而迷茫,使其能較好地處理、平衡各種複雜關係;同時,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責任感。

2.引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積極心理學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補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針對傳統病理式、問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積極的內容和方式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消減了傳統心理教育的被動性和侷限性[3]。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人的心理機能,能夠調動學生對生活及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的消極情緒,並全面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同時,還能最大程度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塑造出學生的健全人格。

3.擴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應僅靠校內幾位心理教育專職老師來完成,應將各院系教師、學生都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其中。可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由心理素質過硬的學長來勸導、安撫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齡人,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也可設置各院系心理諮詢站,重點培養年級心理輔導員及班級心理委員。要求心理委員每月填寫一份班級心理“晴雨表”並及時上交給心理輔導員,使其能第一時間掌握、瞭解各班同學的整體心理狀態。聯合校園內各方力量共同呵護與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更有利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爲加強這些組織體系的專業技術能力,學校可定期約請專家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學習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鑑別能力及心理危機干預能力[4]。

4.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網絡構築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當代大學生善於運用互聯網,網絡的虛擬性可使大家暢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極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豐富的網絡資源建立校園心理網站,在網站上設置心理學知識板塊、發佈各類心理測試及心理諮詢案例分析,隨時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動態[5];開設能直接和心理教師進行網絡交流的一對一諮詢服務,在自由的網絡世界中學生可盡情表達內心體驗,教師也能以大學生易於接受的方式主動掌握其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另外,高校可藉助目前學生對移動智能設備的高使用率特點,開發針對移動終端的心理教育平臺。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衆服務號,將心理教育、心理諮詢活動移動化,方便與學生隨時溝通。高校運用互聯網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間不失爲一種經濟有效的形式。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性教學

高校可根據大學生心理問題集中多發點,結合他們所關心的熱門話題,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並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諮詢日活動;也可每週組織給學生放映一些思想積極向上,題材覆蓋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種類型的影片;還可在校園公示欄的醒目位置設計心理宣傳櫥窗,在校報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欄,並利用校園廣播講解各種心理問題案例。通過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正視。能從大學生心理養護的角度爲其排解常見心理困惑,起到預防、疏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

(3)提供並創造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

社會實踐可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真正的鍛鍊與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進個體心理成熟,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會實踐不僅令大學生增長了眼界、增加了社會閱歷,也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心理調適及承受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高校可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貧困地區進行義務支教,並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協商,使其開放部分實習崗位,爭取爲大學生創造並提供更多的社會工作實踐機會。

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建議

1.重視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培養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須通過內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學會自我調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6]。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強大後,大學生才能做到處事不驚、從容理性。高校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與自我規劃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善於借用各種理由進行心理減壓,從而將外部環境對自己情緒產生的不利因素儘量弱化;還應建議他們主動接觸品質優秀且格調高雅的課外教育,多結交正能量的夥伴及多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告誡他們需自覺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識侵蝕。

2.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1)注重和諧的人文環境建設

高校應努力建設優良文明的校風學風,倡導友愛溫暖的大學校園人際關係。可多開展一些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其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讓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心、消除孤獨感。同時,高校應創建整潔、清新、舒適的校園生活與學習環境,不斷優化校園內部公共設施,並對那些易於誘發大學生產生不良心理意識的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清理、整頓及淨化。這些都是一股無形的力量,能使大學生感到積極、愉悅,使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依靠感和歸宿感,從而保持穩定良好的心態。

(2)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

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心理品質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帶來直接性影響,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着積極作用。教師應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要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斷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不自覺的願意主動與之親近。對於自己尊敬、崇拜和喜愛的老師,學生對其所授課程大多會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同時,老師的思想和行爲也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模範榜樣,能夠吸引和感染學生並促進其積極心理的形成。

(3)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

爲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信息反饋作用,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資料得到科學管理,高校應強化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該系統必須滿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學生的心理隱私。學生登錄系統後會進行多項心理測評,測評內容以心理檔案的形式錄入數據庫並得出相應測評報告,系統會根據測評結果自動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7]。之後,心理健康老師將依照系統篩選的結果,對有需要的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心理輔導。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便於老師隨時存儲心理諮詢輔導內容,並利於後期的及時跟進和信息查詢工作。

五、結語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國對新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爲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引起我們每位學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視與思考。高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解決,不斷總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經驗,積極拓展、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與模式。

參考文獻:

[1]張英琦。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路徑分析[J].赤峯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7).

[2]曾夢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3).

[3]袁忠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構建[J].教育現代化,20xx(39).

[4]方瑗。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J].高教學刊,20xx(3).

[5]莫夢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6).

[6]張佳。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J].文學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xx(23).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三

國小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起着榜樣性和領導性的作用。班主任應當在充分剖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衛生方面的教育,潛移默化地發現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並加以引導和教育。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關鍵

(一)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國小生正處於認知能力發展的初級水平,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只有瞭解和掌握國小生的心理境遇,及時通過其生活的圈子以及周圍的親朋好友進行了解,儘量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其建立起超越師生的朋友情誼,加強深入的交流,纔能有針對性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訴求,加強心理教育的時效性。

(二)樹立平等的教育觀念。班主任作爲教育教學工作的領導者,樹立起正確和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是開展心理教育的關鍵。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有上下等級的模式,其在保障教育教學秩序和提高知識傳授效率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但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時,則不利於對國小生心理的剖析和引導,往往起不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國小班主任須要樹立平等觀念,通過友善和藹的動作和表情,拉近彼此距離,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心理輔導。孩子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和處理方式千差萬別,因此有必要開展貼合國小生成長環境的心理健康輔導,選取使其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具體帶入的實例,幫助學生人格的成長。例如在正式進入課堂知識學習之前,採用分組的形式,分別用不同的情景假設,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探討的問題既涉及到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事關班上部分同學在近期所遇到的心理問題,這樣便充分地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有益於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二)充實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水平是決定其能否很好地開展具有科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能從學生身上汲取到部分積極因素,此時便是教師進行自我完善的契機。在此過程中,將班主任這一特殊的角色融入到心理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反攻爲主,進行身份角色的替換,鍛鍊學生對於相似問題的評價和處理能力。但在現實教育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只是被動地等待學校分配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只有學校分配了任務,纔會開展所謂的心理健康輔導。因此,必須打破這些固守的傳統的觀念,真正把握和改善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環節,從根本上充實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儲存。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保證在接下來的心理輔導活動中有效地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科學處理和引導。班主任學習的過程不僅可以豐富相關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在此過程中與學生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制。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強調課堂的交往性是現代教育正在逐步重視的內容。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去,指的是班主任利用愉快的課堂氛圍,逐步引導出希望學生了解並引發思考的心理教育問題。例如加強趣味性課堂教學的比重,可以利用繪畫作品、實物模型、青少年題材影片等穿插到課堂中去,激發學生對繪畫和影片觀後感的踊躍探討,進而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到如何對待身邊的人和如何處理身邊的事。班主任還要對有新的不良心理傾向的學生進行持續的關注,在交流談話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制定相關的引導措施。

(四)開展集體活動,提高學生認知水平。集體活動在國小課外教育中佔有很重要的部分,不管是在知識教學方面,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極強的實用性。選取當前環境下在社會中引起廣泛影響的話題作爲集體心理健康活動的討論課題,營造出一種積極健康的品格形象。例如某山村國小的支教教師不顧自己身體疾病的困擾,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守崗位,體現了神聖而又光輝的教師形象。選取這樣的討論話題,不僅向國小生們傳達了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且拓寬了他們的認知範圍,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比一切知識性的教育內容更具有現實意義。如果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解決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定會給其學習和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採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和解決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X

一、國小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國小是孩子人生一個小小的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他們瞭解了勤奮、第一、落後、嘲笑等這些字的含義,於是,他們的心理髮生了不同的變化,他們有時也很矛盾,是勤奮感和自卑感的矛盾。這些由學習原因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惑。因爲他們希望通過學習、集體活動、團體生活等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但家長的期望,老師的期盼,使他們的生活變的。忙碌,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來回穿梭,生活也變成了單一的學習生活,因此,國小生出現了厭學、焦躁不安、上課緊張等等情緒,更甚至出現逃學、上課睡覺等嚴重行爲,這個時候,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等撲面而來,是國小生在壓力下,產生了自卑、厭學、不愛交際等心理問題,幸福感降低,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的健康發展,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因此,對國小生的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就顯的非常重要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語文教學的要求

(1)情感教育。2011年頒佈的《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中提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形成融爲一體,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人物”。在國小語文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受到了老師的充分重視,因爲情感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態度、情緒、情感和信念的發展,促進了國小生心理積極健康的發展。(2)意志的培養和品格的塑造。意志在國小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他能促進國小生努力克服困難和障礙。而意志的培養是讓國小生有意識的確定目標,然後根據目標調節和支配行爲,克服種種困難和挫折並達到目標。在國小裏,有一部分的國小生意志力比較薄弱,這使得他們上課注意力不能長期集中,遇到學習中的難題就退縮,做事情心不在焉。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重視國小生意志力的培養把課文中的典型人物事蹟和生活中的勵志故事運用到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中,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耐心的引導和啓發,鍛鍊他們堅強的意志力,樹立執着的信心。當今社會對語文教學的要求,除了單純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品格,塑造學生的人格,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塑造良好的品格是國小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語文教材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感染學生,得到學生的信任,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其正確的道德觀念。作文也是培養學生品格,樹立其正確價值觀的陣地,高年級國小語文教師要善於利用作文發現他們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擾,並加以分析和引導。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語文教學的意義

(1)體現國小語文教學的心理關懷。在新修改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表明了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心理關懷的重視。其中人文性體現語文學科對學生的心理關懷。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師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掘,使國小生成爲一個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語文教學對學生心理關懷的具體表現形式和要求就是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語文教師教學質量。2011年《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國小教師教育課程必須涵蓋“心理健康與道德”學習領域,這要求教師掌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而且教師的心理狀況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爲,這要求教師自身的心理必須積極健康。教學質量的好壞是師生之間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在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情感時,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就成爲主要的手段。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師生的良好互動,輕鬆的學習環境,使教學質量迅速提高。(3)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在國小語文課堂上,我們會常常發現許多上課講話、看課外書、開小差,甚至睡覺等等行爲。這是學生缺乏學習語文興趣的現象。這些問題都需要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學的理論爲基礎,以教材爲依託,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的動力。

三、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教育的重要性。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深化素質教育對國小現行教學體系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現在很多國小因爲對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使得國小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和解決,對國小生的身心發展和全面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加大社會和學校對着一點的認識,加大國小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讓國小生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孫桂香。淺談國小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學策略[J].中國科技信息,2010(05).

[2]梁麗麗。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實踐[J].綏化學院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