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從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看當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之思考

在現代化、高度工業化、人口迅猛增長的21世紀,尤其是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面臨着十分嚴峻的現實問題:城市人口爆炸、城市熱島效應、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爲了全人類的長遠健康、幸福和歡樂,風景園林建設在城市建設乃至生態環境建設中都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培養環境藝術設計的高素質人才成爲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看當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之思考

環境藝術設計的高素質人才,往往來源於優秀的環境設計從業人員、各大院校景觀專業的有志青年,在中國古代環境藝術設計從業人員有一個名字,叫做“造園家”。造園匠師這一行業的出現始終伴隨着中國古典建築與園林發展的興衰,雖然大多數的古典建築與園林的作者和設計思想已不可考究,但現存的精品足以讓我們得知這些工匠的精湛的技藝和雅趣的設計。中國古典建築與園林傳統的工匠精神,世代薪火相傳,是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爲製作不竭餘力的理想精神追求,這也是習慣了“快經濟、快文化”的當今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弱點,是未來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重點。

1 中國古典環境藝術是華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傳遞、文脈的延續

1.1 三千年:中國古典環境藝術的造園思想綿延流傳

在中國,大地山川的鐘靈毓秀,歷史文化的深厚沉澱,孕育出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建築與園林體系。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的奴隸社會末期直到19世紀末葉封建社會解體,從有明確記載的商周時期的“圃”,到全盛時期的“萬園之園”,這種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風景式園林體系一直綿延流傳了三千餘年,與中國的社會一道,經歷了由萌芽、成長、逐漸成熟又漸漸衰落的過程[1]。

與近代中國顛沛坎坷的命運一同,中國的建築與園林建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轟開了中國封閉太久的國門,城市公園及西方造園技藝大量傳入中國,在租界地裏營造公園滿足遊憩生活的需要,故清末民國時期,還是出現了不少優秀的私家園林,均是由民間一些手藝純熟的造園匠人建設,並得以流傳至今。此後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期,中國努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城市化戰略成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出現了經營性的公園,這個時期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多樣,設計風格也趨現代化和多樣化,大致完成了現代中國環境藝術設計體系的構建。

1.2 東西方世界:受到中國古典環境藝術的深刻影響

中國作爲世界三大園林的原創體系國家之一,中國古典環境藝術在他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影響着亞洲漢文化圈內的朝鮮、日本等地,更甚遠播歐洲,18世紀中葉由海外貿易傳來的“中國熱”深深影響了歐陸的規整式園林和英倫三島的英國式園林[2]。中國古典環境藝術對東西方世界的影響十分深厚,但在今天,這片擁有燦爛中國古典環境藝術的大地上,卻掀起一股吹捧羅馬拱門與列柱、意大利花園與涼亭、荷蘭大風車、法國式大臺階和模紋花壇隨處妝點的風氣,這是不是該反思我們對理解、挖掘和繼承中國文化的不重視呢。

1.3 各種尺度:中國高超的造園技藝的合理運用

如果說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體系是要建立一個從事超越國境的、全球性的,進行土地利用、資源利用和生態管理、環境保護、生態系統保護、信息交通系統規劃的“地球表層規劃”[3]。而中國古典建築與園林體系往往都是小尺度的,無法指導現代的大型生態項目,那麼請將目光放到古代的洛陽。《洛陽伽藍記》佛寺爲中心,記述北魏京城的建築,次序整然,體例明晰,是研究北魏洛陽城市規劃、建築和園林藝術的重要資料。還有南宋時期的臨安(杭州)與西湖大園林互相環抱而構成世界上最早、最美的山水生態城市,這與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提出的“一個由許多園林組成的城市,或一個建造在自然風景勝地中的城市”的理想不謀而合。還有清代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園林集羣,成爲了著名的“三山五園”的風景區規劃,在北京西北郊原有的地形上加以改造,築山理水,滿足了紫禁城的供水、西北郊農田的灌溉等生態需求。這些大尺度的優秀環境藝術作品對現代的生態規劃起到了指導作用。

2 中國古代造園家的工匠精神

2.1 工匠“文人化”還是文人“工匠化”

早在宋代已有園藝工人和疊山工人——山匠的記載。到了明代江南地區的造園技藝更爲精湛,如杭州“陸疊山”、蘇州“花園子”,但這時的造園匠師的社會地位一直很低下,和整個場地的造園精神的來源——文人們的地位不同,文人園林的大發展,是促成江南環境藝術達到高峯境地的重要因素。所以發展到明末清初,經濟發展使得造園工匠之技藝精湛者,經過對自己文化素養的努力提升,成爲了真正全面主持規劃設計的造園家,這也就是工匠的“文人化”。

而對於文人的“工匠化”,這對於我們當今的環境藝術設計學者也有一些啓示,比如世界上留存下來的最早的造園藝術系統理論著作《園冶》的作者——計成,計成曾是文人、畫師,有着超高的藝術品位,但始終對於造園技藝是紙上談兵,中年漫遊四方後,便精研造園技藝,成了著名的專業造園家。這說明只有理論的指導不可,還需有實際的實踐經驗,而且工匠和文人結合的而構成“梯隊”,更加推進了造園的興旺發展,反觀今天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更應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各專業人才的合作發展,纔是推動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強大動力。

2.2 工匠精神的內涵

如果說“求知”是科學精神的內在追求的話,那麼“造物”就是工匠精神的偉大使命。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中,我們有着充足的科學知識,但卻缺乏認真嚴謹的工匠精神。中國造園家的工匠精神其構成要素表現爲技藝在經驗、知識、創造和審美四個層面的相互統一,並主要表現以下四種精神特質: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一絲不苟的製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

同理,在其他自然科學領域,工匠精神也尤爲重要。13世紀的歐洲,機械論哲學家將自然視爲一架巨大機器,從當時工匠們的工具製作中受到啓發,貝爾納指出:“現代科學具有雙重起源,它既起源於巫師、僧侶或者哲學家的有條理的思辨,也起源於工匠的實際操作和傳統知識。”直到現在,人們重視景觀科學理論知識而遠遠超過對中國古典建築與園林的傳統技藝和內涵,結果,理論的整個發展就顯得比實際情況更富於奇蹟色彩。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師不應當忘記自己的造園家傳統起源,更不應拋棄是其存在的“筋骨”的工匠技藝,也不應放棄傳承延續“風骨”的工匠精神。中國古典造園家的工匠精神是專注、細緻、耐心、冷靜、果敢等精神品質和忠誠、誠信、友善、仁愛、務實、奉獻、敬業等倫理價值,是學者在相互間刻苦求學、比試技藝、競爭上游的優良學習風氣以及尊師重教、恭勤養德、以技治業的職業倫理[4]。

3 當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問題和未來改革的啓示

3.1 在社會經濟大發展下對傳統工匠精神的衝擊

在時代精神的旗幟下,在改革開放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道路上,現代化流水線生產似乎捨棄了華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傳遞、文脈的延續,而標新立異的前衛、先鋒與時尚成爲追求時代精神的代名詞。正是缺乏傳統的工匠精神,中國的一些學生不能塌下心來潛心研究,發揚中國環境藝術之偉大,過分追求形式,一味照搬外國環境藝術設計的時髦概念,許多作品不倫不類,缺乏內在美的欣賞品位,忽視了環境藝術設計應有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從業人員的缺陷是缺乏質量意識,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講原則,千篇一律,盲目追求形式,眼高手低,不能深入設計,這主要就是缺乏了中國傳統工匠精神,所以纔不能成爲真正優秀的“造園家”。

中華大地擁有燦爛文明的造園歷史,承德避暑山莊、蘇州園林、北京頤和園等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環境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遠的影響,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在引進發達國家成熟完善的教育培養體系的同時,應該更具有自己的特點,保持環境藝術專業教學中的中國特色,學習古典建築與園林的精華,弘揚古代造園家的工匠精神,這樣才能使現代中國環境藝術設計體系達到一個新的頂峯。

近年來,隨着高校不斷擴招,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了藝術的殿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有所增長,但就業率卻並不出色。而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單位卻反映難覓優秀設計人才,一些畢業生理論與技能結構不能適應實際業務,在實踐中不能解決問題[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由目前的學生缺少中國傳統“工匠精神”所導致的。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教師應開展一系列的專業指導工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規劃,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逐步明白自己的專業特點,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風[6],重新煥發出對傳統工匠精神的執着與追求。

3.2 未來之暢想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和實際工程項目相結合的綜合性專業學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僅僅掌握基本理論知識還遠遠不夠,必須充分得到專業實踐鍛鍊,切實培養實際操作能力,才能達到該專業的教育教學目標[7]。爲人類和其他棲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質量、探求尊重並調和人的社會、文化以及行爲和審美需求的環境藝術設計方法、用生態平衡的方法保證己建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珍視表現地方文化的環境藝術作品[8],是展望未來世界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當今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要着重環境藝術專業的思想、價值觀與行爲的培養,尤其是要重視專業使命感、自然觀、科學理性與創新性、空間環境意識、以實踐爲檢驗標準的專業素質和傳統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師道精神、創業精神、創造精神、實踐精神仍然是我們當今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工匠精神的當代培育既要注重傳統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更要契合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作爲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的一員,我們願意從自己做起,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好的爲中國環境藝術的建設添磚加瓦,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強國夢的理想。

4 結語

從教學、治學,再到改善學風,堅持面向建設綠色生態的時代需求,立足本土地域特點,接軌國際前沿,逐步樹立西北地區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在全國的角色定位,突出優勢,彰顯特色。面對當前高等教育形勢下的挑戰,提出“生態與藝術介入空間”開創性教育思想,多維整合高低年級、設計課與理論課、不同學緣背景教師之間的關係,並持續進行學風建設。將實踐與教學融爲一體,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習專業”到“從事事業”的思想轉化,對學生產生終生影響。基於地域性自然與文化特色,拓展專業的國際視野,專業與學科建設相伴相生,在促進學風建設的同時,不斷提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受之. 世界現代設計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孫筱祥. 風景園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從造園術、造園藝術、風景造園——到風景園林、地球表層規劃[J]. 風景園林,2002,18(4): 34-40.

[4]李宏偉,別應龍. 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54-59.

[5]辛藝峯. 建築室內與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素質及能力培養[C]. 全國建築裝飾行業科技大會論文集,2003.

[6]劉嵩. 芻議新時期高校學風建設問題及對策[J]. 現代交際,2017(7): 137.

[7]孫亞男,翟豔. 關於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方式的思考[J]. 藝術教育,2010(5): 119-120.

[8]高翅 譯. 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風景園林教育憲章[J].中國園林,2008,24(1):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