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生物教學論文(多篇)

生物教學論文(多篇)

生物學教學論文 篇一

關鍵詞:中學生物教學現狀;策略;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7-068-1

一、中學生物教學現狀分析

(一)目前的考試製度使得中學生物教育有點偏離素質教育

大學聯考實行文理分科,部分學生不再學習生物,部分省、市大學聯考實行小綜合或大綜合,生物也只是會考,或生物學科分值也低。就此,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較以前差的甚遠。

再說會考,全國可能只有瘳瘳無幾的幾個省市把生物學科納入會考成績,部分省市會考考了生物,分值少得可憐。這樣的考試製度,使得中學教育失去了應有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

(二)部分領導“行政化”意識,使得中學生物教育被邊緣化

1.師資分佈不合理。大部分中學合格生物教師不足。農村中學很缺乏,學非所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些本、專科畢業的生物教師因基本素質較好,而改教化學或其他學科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據統計數據看,全縣中學生物教師的專業達標率不到60%。

2.師資隊伍不穩定。由於城鄉中學在福利和其它待遇上有明顯差距,導致農村中學教師的流動性大,相當一部分生物教師或調離戰線,改行跳槽,或另起爐竈,改教它科,或校內易崗,幹些雜事。

3.生物課時量不足。相當一部分學校領導對國家教育部規定的生物學科標準課時量不予開足,他們認爲,生物是“副科”,有時,還將不足的生物課時分別搭配給部分主科教師充實周工作量。

4.生物課節分配不平衡。部分學校對生物課節分配不平衡,缺乏科學性和嚴肅性。絕大部分的生物課節被擠在上午三、四節和下午七、八節,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

(三)教師自身教育觀念滯後,教法陳舊

1.教研氛圍不濃。由於老師有副科意識,自然而然上生物課的教師就少了;再者,幾個教師中本身就有不是生物學專業畢業的,教研氛圍不濃;有時也是走過場,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2.教學模式陳舊。部分教師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地體現學科特點,照本宣科、滿堂灌的現象極爲普遍。教師的提問、問題的難易度、作業的量與度只能照顧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題型缺乏變化,不善於激發大多數學生的思維。

3.常出現一些知識性錯誤。有些生物老師由於是非生物專業畢業的,再加缺少教研,備課不充分,所以上課時對生物知識內容自己認識不足,理解不透,常會出現一些知識性錯誤。

(四)學校的“績效考覈”失衡,使生物教育的發展後繼乏力

有些學校生物教師被校內排輩爲“老弟”,課時獎金無“額外”,住房評優是“編外”,考覈晉升屬“候補”,評優排序爲“等外”。這對生物教師良好的教學心態構成莫大的衝擊。在期終評先方面,部分學校領導時常扮演“重主輕副”的角色,對主科教師的“巨大貢獻”高唱讚歌,以突出重點,達到“揚主抑副”的評先目的。

二、如何使生物教育走出困境

(一)營造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在全社會尤其是在學校領導和師生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生物學科的正確認識,摒棄“副科”意識

一是生物學科在開課、教學質量、硬件建設等方面要納入年終綜合考評,促使學校建立健全一套比較科學的激勵機制,調動現有生物教師的積極性;二是生物教師在業務進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優惠條件,在評先評優方面確保與其他學科同等對待;三是加強調控職能,合理配置師資,畢業分配、在職教師的調動都要符合師資優化的原則。

(二)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有一個適合接受生物學知識的理想途徑

1.集體備課。建議縣級每年各組織3次—4次、學校每年組織6次—8次集體備課活動,請有經驗的學科帶頭人主講,分析教材特點,提出教法和學法的建議,幫助青年教師提高備課的能力。

2.成立學科中心教研組。由教研室組織部分城內教師和鄉校選派的部分農村骨幹教師,每學期深入到1—2所學校聽課、評課、講課,瞭解教與學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其調整教學,促使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儘快提高。

3.定期舉行優質課和教學論文評選。建議縣級定時舉行學科優質課和教學論文評選。此項活動能有效地調動了教師鑽研教學規律、及時交流和總結教學經驗的積極性。

(三)理論聯繫實際,建立生物學“知識—技能—應用”三合一的教育形式

1.創設“生動課堂”。教師要不斷地積累生動的生物資料、圖片。鍛鍊自己的語言,力爭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塑造學生愉快的學習情緒。

2.增加“鄉土意識”。中學生物學既是一本很好的國情教育讀本,又是一本可揉進鄉土生物教育的好教材。我們可結合身邊的鄉土資源、農業、人口等直觀性資料來分析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農業綜合開發、人口與計劃生育等問題,增強學生的“鄉土意識”。

3.走進“第二課堂”。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大膽地讓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或作物栽培、動物飼養,並對當地工業、農業、牧業、漁業等產業部門及環境問題進行觀察、調查、預測等,使學生在實地考察中學到知識,增加興趣。

三、中學生物教學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學生物學教學的任務是:普級和提高公民的生命科學素質,使廣大青少年具有從事社會生產、生活和繼續學習所必需的生命科學基礎知識和能力,樹立生命科學的觀點,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態度,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生物學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影響21世紀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學科。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國已充分認識到生物技術在高科技領域中的特殊地位,並予以高度重視;我國也已把生物技術列入“863”高科技計劃,作爲重要研究和優先發展的課題,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何金旺。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現狀及對策。廣西師範大學,2000(53).

生物學教學論文 篇二

考試(會考、大學聯考)能提高社會、學生對生物學科的重視,但實質上那只是對其“分數”的重視。有了考 試,未必一定能讓社會、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科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教師也未必能真正實現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事實上,生物學科的大學聯考說取消即取消,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即使在屬大學聯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學科也並 沒有凸現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學科教育價值。

因此,要真正讓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佔有一席重要地位,讓社會、學生真正重視中學生物學教學, 我們必須切實重視中學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這樣無論考與不考、怎麼考,中學生物教學一定會有穩步可 持續的發展。

一、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 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爲理性的 行動者。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可從學科教育價值關係中的主體(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和客體(生物學科教育價 值屬性)來分析。

就生物學科來說,社會需要體現在中學生物學科設置和生物學科教學總體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學科教學大 綱中,生物學科教育的社會需要尚未充分體現,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標、技能目標、德育目標等太過原則、籠 統,而知識目標過分強調系統、嚴密。從中學生物教學具體情況而言,生物學科的教育目標應放在人與自然的 開放系統中,從生物科學自身發展、生物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角度,提出 體現當代社會需要的生物學科教育的知識、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標。而生物學科教育的個體需要來自於個體 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內在需求對生物學科教材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只有當中學生物學科的教育 誘發了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了探究的興趣和慾望,習得了分析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這種內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發出無盡的學習力量。

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 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 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此外,由於生物科學與人及自然界的緊密聯繫,生物學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學教 育, 尤其是科學價值觀培養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屬性。

二、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

作爲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們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我們可 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 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爲。

(一)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

讓生物課的課堂成爲“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 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後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 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 象,儘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摸”,生物課將不是真正意義的生物課,其本身亦將缺 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儘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尤其 是電視、錄像、影碟、多媒體電腦等。現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交 互性外,更明顯的是它可以讓學生獲得書面教材無法出現的聲像信息。它可恰當地呈現大到生態系統,小到生 物分子結構的圖像,也可以把複雜的或微觀的生理活動、生命現象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總之,教育媒體 ,特別是現代教育媒體可以讓課堂更活起來,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讓書面教材無法承載的或是變化、發展了的有關生物科學知識,以及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自然、社會知識 、材料經過精心篩選後再進入課堂。如細胞學說的創立史、哈維和血液循環理論、克里克和沃森與DNA雙螺旋 結構、達爾文和進化論、卡爾文和光合作用、關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組技術、保護臭氧層、無磷洗衣粉推廣 、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到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 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於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二)培養生物學科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 能對學習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 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1.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 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 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 ——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 解釋。

2.辯證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 統一性——生物有明顯區別於非生物的基本特徵,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 進行着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細胞和生物體自身結構的統一性——這些自身結構各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點,但同 時又相互聯繫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如葉綠 體、線粒體的結構分別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統一,脊椎動物前肢的結構與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統一,魚的 形態結構適於水中生活,家鴿的形態結構適於飛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動的辯證統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纔有 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一。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 着生存鬥爭,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鬥爭又統一的各種複雜關係,構成了生 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

3.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 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着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 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 和環境的關係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三)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 。其特徵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 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徵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 法。

1.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 導主體”思想,存在於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 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根據課堂教 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 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 在後,發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教師也可以應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結論式、不作詳細指導的間接指導 ;教師可以講,可以不講,可以多講,也可以少講。這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主動思考、質疑:這 個生物學概念是否準確、完整,有無例外?這個生物學實驗的設計是否科學、有什麼干擾因素?該觀察結果、生命活動或生理現象如何從本質上作出規律性的解釋?等等。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 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側向 思維等,可以在解決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等,可 以在新舊知識的聯繫教學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治弱思維、集中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學習生命現 象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概念內涵進一步豐富及外延進一步拓寬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統攝思維 、集中思維、辯證思維等。

生物學教學論文 篇三

(一)生物實驗教學較少

生物作爲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生物實驗以生動、形象等特徵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生物知識難度,通過實驗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但是,許多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過度重視升學率,普遍採取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切身感受生物魅力的機會少之又少,另外,一部分學校實驗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無法滿足生物實驗教學要求,長此以往,學生喪失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導致生物成績下降,啓發式教學模式形同虛設。

(二)課堂秩序難以控制

啓發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爲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教學氛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難以維持教學秩序,學生在比較輕鬆的教學環境中,就會出現懈怠情緒,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從而失去了啓發式教學存在的價值。

二、啓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有效措施

(一)增加實驗教學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高中生物不同於國中生物教學,在本質上具有差異,高中生物主要是研究生命以及生命活動規律等相關內容,比學習國中生物知識難度大,具有一定深度,而實驗教學一起獨特優勢爲學生深入學習提供了幫助和支持。因此,學校和教師要爲學生提供更多實驗機會,加強實驗基礎設施建設,設計更多實驗項目,讓學生在實驗中強化基礎知識,加深印象。例如:在進行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實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驗中,針對酵母菌在有氧、無氧情況下的變化進行實驗,通過學生共同合作,得出酵母菌如何呼吸的結論,並將實驗過程以及結論記錄下來,指導自己學習。通過直觀的生物實驗教學,不僅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熱情及興趣,激發學生思維,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運用簡單教學語言,便於學生接受

高中生物教學內容偏向理科,學生理解和接受難度較大,教師採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語言,導致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無法對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豐富自身專業語言,結合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語言特點等多使用通俗易懂教學語言,使用趣味性語言,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語言,以便於激發學生興趣以及學生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識。另外,教師在講解某一知識時,突然引入專業性語言會增加知識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問,循循善誘,拉近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降低知識難度,另外,由於高中生在心理方面發育相對比較成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個性化語言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高中生物內容決定其知識點具有概念、規律性,而且比較抽象,學生掌握難度較大,而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夠很好地向學生詮釋知識,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隨着計算機技術不斷髮展,豐富了教師教學手段,促使教學方式多元化發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學應與現代教學技術相結合,比如多媒體等。從而提高啓發式教學質量和效率。例如:在講解人體神經系統的構成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和幻燈片等,爲學生呈現更加具體、形象的生物知識。相比較單純的依靠教師講解,學生更願意接受媒體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啓發學生能夠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啓發式教學發揮作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構建和諧師生關係

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措施,也是落實啓發式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溝通,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友誼。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提問等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和回答,並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爲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教師還要加強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啓發式教學效率。

三、結論

生物教學論文 篇四

生物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比較的困難,不利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生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講究教學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生物知識的學習有了興趣,纔不會把生物學習看成是一種任務,進而會把生物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樂趣,這種效果正也是教師們不斷追求的。(1)課前預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效率提高了就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例如我們在教學“減數分裂”一節內容的時候,生物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課本的相關內容,進行以下教學設計:閱讀教材減數分裂概念,思考以下問題。1)“減數分裂”的具體場所在哪裏呢?2)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需要複製多少次、細胞又要分裂幾次呢?3)“減數分裂”的結果染色體數目又是如何變化的。4)原始的生殖細胞減數分裂後能夠形成幾個成熟的生殖細胞呢?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羅列,讓學生根據問題去進行相關的預習思考,這樣他們在預習的過程中也會有目標,根據自己的預習效果再繪製出“減數分裂”的過程的相關概念圖,當他們重點預習這些內容的時候,也有利於教師授課過程中的知識講解;以此來達到教學的最優化。(2)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好的導言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和動機,特別是具有懸念性的導言最能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知識的慾望,使得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例如我們在教學“水分代謝”一節知識的時候,我就是設計了這樣的引言進行新課的引入的:把一塊蘿蔔放在清水中一段時間過後它的重量會增加;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鹽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重量反而會減小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通過這樣一個比較有趣味性的懸念設置,可以很快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並由此產生了積極的思考,他們探究知識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了,接着教師再把學生的這種興趣遷移到知識的講解過程中,通過講授、討論,讓學生理解了“水分代謝”的相關知識,進而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創設情境教學

創設情境來提出問題既是一項有效的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有效的情境教學能夠使得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情境創設是很有必要的。(1)通過簡單的情境設置,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我們在教學“酶的本質”一節內容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對有關酶本質的探究歷程進行鍼對性的分析,也可以通過利用巴斯德、李比希、畢西納、薩姆納等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作爲問題情境展開。這樣的情境教學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利用簡單的遊戲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對生物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神經系統的組成”一節內容的時候,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分組完成後可以讓學生玩膝跳反應的簡單遊戲,當一個同學伸手後另一個同學將左腿置於右腿之上,在1分鐘內讓伸手的同學去觸摸另一同學的左腿,並且觀察其的反應。將學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置身於生物知識的教學之中,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比較的濃厚,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課件的使用

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生物知識和提供教師豐富的教學資源。此外,生物知識的特點也是比較細微、動態並且抽象的,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又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新穎有趣。(1)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例如我們在學習“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相關的內容的時候,這些內容就是涉及了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實驗及微觀領域的理論,由於學生在學校的過程中缺乏感性認識,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放映一段豌豆植株,豌豆花的結構的彩色圖片以及有關植物的閉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視頻,通過動態視頻的播放可以使學生們易於接受和理解異花傳粉、雜交以及自交等的相關概念,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2)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我們在講授“遺傳的基本定律”一節內容的時候,生物老師可以在課前導入一些關於孟德爾的生平軼事,將孟德爾的實驗以及探索的定律的艱難過程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讓同學們通過材料學習孟德爾的不畏艱難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這樣也能激發學生探究生物知識的動力。

四、課後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做好記錄的反饋工作,這樣有利於提高教學的效率

當我們教授完一節課後要及時地將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分析問題,認真反思,同時及時地與同課的老師進行交流切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長補短,然後在進行有效的分析總結,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促進自己教學水平的提升。總而言之,生物教師只有在不斷地進行探索,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總結中提升生物教學的效率,發掘生物課程教學的潛在資源,並且在不斷地實踐中去逐步的完善和應用,爲最終實現教學設計的最大優化做貢獻。

生物學教學論文 篇五

【關鍵詞】國中生物教學;學習興趣;培養

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求知和求學的慾望。學生的學習興趣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學習興趣不僅關係到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而且關係到潛在的素質和能力的發展,甚至由於對某方面知識的興趣得到培養成爲一生事業的出發點和成才的起點。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生物學的內在動力,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生物學知識,探索生物科學的奧妙。

上好第一堂生物課及開好每堂課的頭,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先入爲主”效應。因此,上好第一堂生物課及開好每堂課的頭,就顯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引發學生對生物學課程及每堂課所學內容產生興趣。,生物學是一門趣味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而且生物科學的新信息、新成果大量涌現,很多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教師只要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再結合恰當的教育方法就很容易將僵化、呆板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樂趣的學習樂園。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歡生物課,生物教師第一堂的備課、上課至關重要。平時,對每堂課的開頭,也作好精心的準備:用精彩的問題或導言,巧妙地導入新課,以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

介紹最新生物學成果,展望生物學發展前景,激發學生求知的渴望。我在教學中,常常蒐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當英國瘋牛病肆虐的時候,我國採取了嚴密的防護措施以避免該病侵入我國。我適時給學生介紹瘋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並非異常大腦蛋白引起該病,而是人們未知的病毒等常規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什麼引起瘋牛病,它都會使人得致命腦病。學生們就會理解世界各國對此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態了。

鼓勵質疑,激發興趣。學起于思,思緣於疑,有疑點,纔有思考創新。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設疑、釋疑,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探索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和思維。例如:在講授“蒸騰作用”之前,先提問:“大家都知道,種莊稼是要澆很多水的。有人統計過,一棵玉米一生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分。大家想想,植物吸收這些水分有什麼作用?”如果學生能想到是用於生命活動,那就提供另一個題材:“據統計,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於各種生理活動。”這樣,必然引起學生思考:99%的水分到哪裏去了?經過討論、推測,只有兩種可能:一是轉變成了其他物質,如形成化合物;二是被重新排放到了植物體外。問題又來了,“這些水分不是被浪費了嗎?”教師只要善於把握,鼓勵質疑,在引出矛盾,不斷激化矛盾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懷疑,強烈的求知慾便隨着濃厚的興趣一起產生了。

鼓勵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談到創新,學生往往會認爲可望而不可及,認爲那是科學家的事,其實,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就能挖掘這種潛能。教授種子萌發時,除了採用書上介紹的實驗方法,教師還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出新的“種子萌發過程”的實驗方案,採用多種種子,多種種植環境,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有的學生用瓶蓋子、廣口瓶甚至使用小盤子等作爲器材,在裏面放一些浸溼的海綿或皺紋紙,把稍微浸脹的種子放在海綿或紙上,每天灑少量的水,沒過幾天種子就發芽了。這樣,學生能仔細地觀察種子萌發的全過程。有的學生還做了詳細的觀察記錄,經整理成了觀察小論文。教師只要及時對這些設計新穎、科學合理又切實可行的創新設計給予肯定和表揚,就一定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加強實驗教學。實驗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好課堂演示實驗,做好觀察探究實驗。如講授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單位時,可以充分利用顯微鏡,組織課堂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植物細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將微觀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再將他們帶進實驗室,讓他們動手操作,觀察洋蔥鱗片表皮細胞的結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時時有興奮和滿足的心理體驗,能滿懷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動植物的細胞會是什麼樣的呢?”“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從中可以得出什麼結論?”生物實驗中充滿了發現的樂趣和未知的魅力,學生必然會興趣大增。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創新演示實驗,增加設計實驗,佈置課外實驗,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興趣。實驗,能讓學生從中領略到成功,誘發學生產生探究生物現象的強烈慾望。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會有很好的效果。學生在小組中可以通過表達、交流,將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的信息、材料、思維方式、成果與組內其他成員共享,還可以通過組與組之間的交流,與其他小組的同學共享。如教學“觀察鯽魚外形特徵和內部主要結構”時,將學生分成4組去做“探究魚的各種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的實驗,每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組,剪去背鰭和臀鰭後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背鰭、臀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二組,剪去尾鰭後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尾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三組,剪去胸、腹鰭後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胸、腹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四組,剪去所有的鰭後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魚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各組得出結論後向大家彙報,再組織學生在組間交流觀察。在實驗過程中,人人有事幹,個個有收穫,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熱情,而且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師生角色得到了轉換,教師僅負責課程的設計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作爲成員參與其中,適當進行引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枯燥、厭煩的情緒,體現了學習的“易”、“趣”、“活”,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

重視反饋,不斷提高。興趣有兩種,一種是直接興趣,另一種是間接興趣。如學生對生物學科不感興趣,但由於重視學習成績,也能支配他努力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重視教學反饋對學生學習生物的影響。在課堂提問回答時,以鼓勵爲主,使學生不斷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評價學生的課堂作業,應該肯定成績,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明確的希望。這種反饋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學生回答問題後,我多從實踐出發,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並給予恰當的評價,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結果,提高學習興趣。

生物學教學論文 篇六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的時候,應該重視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啓發,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生物問題的探究,提高學生本身的知識層次.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的時候,有些知識是和國中生物有關係的,比如說生物分類、細胞基本結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在講到這部分的時候,老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啓發,給其機會,讓其進行問題的分析和問題的解決,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對比和總結,這對學生知識面拓展和生物學習熱情激發都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二、重視學生學習理念的轉變

學生進行生物的學習目的不是爲了完成學習任務,而是爲了將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老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時候應該將這種觀念傳遞給學生,在教學的時候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質,提高學生生物學習的能力.學習本身是一種對話方式,不但需要老師的教,還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學,需要老師和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去,更加積極的進行交流,這樣才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找到方法進行問題的解決,學生在學習生物的時候也會更加的積極主動,長此以往,學生的科學素質以及學習能力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三、轉變教學模式

以往的教學模式過度的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能力提高不甚重視,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進行生物教學的時候,老師應該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思考和探究,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真正的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還應該將生物本身的特點利用進去,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激發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對學生更好的進行誘導,這樣學生會更加願意參與到生物教學中來,學習生物也會更加的積極主動.

四、將學生放在首要的位置,重視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隨着時代的變化,學生學習的途徑以及學習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以往的教學方式,沒有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而新課改對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視,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應該做到這點,重視學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識的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的時候還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方面的培養和薰陶.在進行探究的時候,應該將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進去,對於那些難度比較小的問題,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獨立地進行思考和進行問題的解決,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於那些比較難的問題,在進行合作探究的時候,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重視問題本身的層次性,在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同時,還應該對其人文素養進行培養.

五、將類比的方法運用進去,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要點的理解

很多生物知識本身是比較抽象的沒有辦法用肉眼進行觀察,這是高中生物非常明顯的一個特點,學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時候,直觀經驗是無法形成的,所以,老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時候,應該將抽象知識轉化成比較形象的或者是和學生的生活有關係的知識來進行講解,這種情況下便有必要將類比的方式運用進去.比如說在講到物質跨膜運輸的時候,進行主動運輸講解時,老師可以將渡河的例子運用進去,船本身是一種載體,河是膜,想要渡河便必須付錢,付的錢便是能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便能夠比較直觀的理解主動運輸的過程,然後在進一步的進行跨膜運輸方式的研究,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抽象知識的理解.

六、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生物學教學論文 篇七

2.利用探究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活動。以探究的方式講授核心概念,可以將抽象的知識以實驗的過程讓學生感知,因此被衆多教師用於課堂教學。《標準》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主動參與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核心概念”基因”爲例,利用探究教學策略的設計如下:①提出探究問題:基因是否等於DNA?②推理與設計分析:一個DNA分子就是一個基因嗎?③取證:通過對資料數據分析出全部基因的鹼基對數>DNA分子的鹼基對數,得出結論:基因只是DNA的片段。④解釋證據:海蜇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轉到小鼠體內,發現小鼠能發光,證明海蜇的發光基因不僅傳給小鼠,而且能表現出來,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狀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應”。因此就順利地從DNA水平上給基因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3.通過比喻或模型比喻或模型法可以讓抽象問題更易理解和直觀化。如核心概念“染色體組”可以用撲克牌的類比法來講授;核心概念“減數分裂”可用模型法講授,用橡皮泥反映染色體的形態變化,用紅綠分別代表來自父方和母方的一對同源染色體,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染色體的行爲。又如,在講述DNA分子的結構時,教師將DNA分子的平面結構比喻成梯子,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排列構成了梯子的扶手,鹼基間構成的氫鍵就是梯子的踏板,這樣可很好地加深學生對DNA組成的認識。

4.採用概念圖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徵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於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後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係。一個完整概念圖的完成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①選取一個知識領域;②確定關鍵概念和概念等級;③初步擬定概念圖的縱向分層和橫向分支;④建立概念之間的連接,並在連線上用連接詞標明兩者之間的關係;⑤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修改和完善。理想的概念圖的具有以下幾個特徵:①概念間具有明確包容關係的層次結構;②概念間的內在邏輯關係可以用適當的詞或詞組標註出來;③)不同層級概念間的縱橫聯繫清楚、明確,並形成一些交叉點:縱向聯繫說明概念間的包容與被包容的關係;橫向聯繫可以說明處於概念圖中同一層級水平的概念間的有意義聯繫;而交叉關係則說明處於不同層級概念間的聯繫。故而,在概念圖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單獨表徵的。如在覈心概念“染色體”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構建如下的概念圖:

圖1核心概念“染色體”的概念圖5.藉助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手段現代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上的主要手段有網絡技術、通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最廣泛的是多媒體技術,它是以計算機爲基礎,以交互方式處理、傳輸和管理文本、圖形、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技術。此項技術具有聲、圖、文並茂,形成多種感官刺激,有利於對知識的記憶和保持;渲染理想的教學環境等優點。如在講授“細胞增殖”、“減數分裂”、“神經調節”等抽象、複雜知識時,教師可以用動畫來演示這些過程性知識。

在新課程理念下以“提高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爲根本任務的《標準》指導下,藉助於生物科學史去建構概念,有效展示了概念的發展過程,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習的不僅僅是條條框框的生物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科學方法的訓練,落實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採用實驗探究進行概念學習,就是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後在教師指導下實驗,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不僅可利用科學事實建構科學概念,同時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讓學生積極地思考,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通過比喻或模型、信息技術輔助學習核心概念,都是屬於藉助一定手段使抽象概念直觀化。概念圖的運用是進一步訓練學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方法。

生命科學中的“規律、原理和方法”都是藉助於有關生物學概念,才得以表述。而概念是人腦對現實的對象和現象的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的反映。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掌握概念,不僅是學好生物學的前提,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因此,生物教師要重視概念教學,運用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概念,進而運用生物學原理、規律解決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有關生物學問題。

【摘要】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科的基礎,也是生物學領域最基本的語言表達單位。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要充分應用生物科學史,教師採取探究教學的方式,結合概念圖,通過比喻或模型,並藉助現代網絡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輔助手段,使學生更好的學習生物學,發展學生智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生物學教學論文 篇八

結合水產微生物學教材的實際編寫情況,我校水產養殖本科專業目前採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水產微生物學》,教材的編寫距離現今已10年整。對於一門生命學科來講,10年的發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新的、前沿性的內容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補充。因此,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很多教學內容不能再僅僅侷限於課本,而應該更多地和實踐、和當前的微生物學研究發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挖掘學生中存在的創新點。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存在課程內容較多、學時設置少的矛盾,按照教學日曆的授課計劃,在緒論第一堂課的講解中,應以微生物的發展簡史爲時間主線,將微生物的相關重要事件、經典的實驗設計、劃時代的人物給同學們一一展現,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水產微生物學的興趣。此外應突出課本中重點知識講授,如細菌、真菌、病毒這些重要的微生物,並和實驗課緊密結合,努力使學生達到能熟練掌握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而對於其他種類的微生物進行講解時可壓縮內容。同時,要緊扣水產微生物學的範疇,着重講述特殊的水產微生物種類,及水產微生物在生產實踐中爲水產養殖業服務的現狀與實例。

2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

隨着計算機在大學應用的日益普及,目前的大學授課基本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並在講臺上進行操作演示,使水產微生物學這門略顯枯燥的課程藉助現代科技手段,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在學生們面前。如在講解細菌的二分裂繁殖時,通過動畫的設計,使學生既明白了二分裂繁殖的概念,同時也對細菌強大而快速的增殖過程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記憶。同時,學院儘量保證小班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此外,可以藉助先進的計算機手段,利用課餘時間製作或者從網上下載水產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的視頻錄像,上傳到專門的課程網站中,提前讓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了解,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增加實驗課的趣味性與可操作性。在每次課程結束之後,要注重課下與學生的交流,很多學生不好意思當面指出老師教學中的問題或者說出自己在上課過程中的困惑,因此,通過QQ、微信、郵箱等方式收集學生課後的反饋意見,可以及時發現課堂中的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或者給學生以及時、恰當的反饋。此外,現在手機進課堂的情況十分普遍與嚴重,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正常的教學活動,爲提高學生聽課的效果,集中聽課注意力,就要加強課堂提問。可以採用兩種方式:(1)在每次上課前5分鐘,對上次課的內容進行檢查回顧,督促學生課下的複習與筆記整理,及時瞭解學生對已講述知識點的掌握情況;(2)在課堂中講授新知識過程中,遇到重點、難點,或者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要及時進行提問,使他們能迅速回歸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3實驗教學形式的補充

水產微生物學是分支於微生物學,隸屬於生命科學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一門學科,對於實驗教學的高要求是致力於提高水產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不二法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南農業大學的水產微生物學課程針對水產養殖專業大三學生開設,課程設置總學時爲48學時,其中實驗課爲20學時,所佔比重較大,也凸顯了學校在教學大綱制定過程中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視。在實驗課的設計過程中,實驗課教學內容應突出實驗的連貫性、整體性和綜合性,將實驗教學內容設計爲兩大部分:基礎實驗與綜合實驗。基礎實驗主要包括培養基的配製、高壓滅菌消毒、無菌操作、微生物的劃線分離、微生物的培養等常規操作技能,是水產微生物學實驗的基礎操作;綜合實驗可以設定爲未知水樣的綜合檢測,將前期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術進行綜合運用,自行進行試驗設計,對未知的試驗結果進行判定與分析。實驗內容與在安排時間上與課堂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從而有利於學生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迅速應用到實際中去,進一步鞏固課堂理論教學成果,提高學生參與實驗課的興趣,同時增強學生的創新性與動手能力,力爭培養合格的水產養殖專業人才。隨着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對微生物的關注也越來越高,微生物知識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網絡的普及,學生所處時代的不同,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水產微生物學教學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進行水產微生物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順應時展,進行水產微生物學教學的改革與探索,致力於培養實用型、創新型、吃苦耐勞型的專業技術人才,力爭爲我國水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