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生物學術論文【精品多篇】

生物學術論文【精品多篇】

生物生物論文 篇一

1.課外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由於課外實驗是在課堂之外進行的,所以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器材使用、實驗對象管理、實驗現象觀察和實驗結果分析、整理等環節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需要學生獨立解決,所以與課堂實驗相比,課外實驗更能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2.課外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課堂實驗由於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的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爲減少,而課外實驗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學生家庭中進行,或者天地較爲廣闊,或者參與實驗人數較少,再加上實驗延續時間較長,所用器材一般簡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3.課外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許多課外實驗均爲探索性實驗,如國中生物第一冊(上)中的“看看種子怎樣萌發和長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長”“觀察葉色與光照有沒有關係”“看看水分沿着莖的什麼部分上升”等。這些實驗需時較長,無法在課堂實驗中完成,所以安排爲課外實驗。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管理,親自觀察、記錄,並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取了新的知識,而且學會了探求新知識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便逐步養成了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造能力。

4.課外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的能力

生物學知識和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許多課外實驗的進行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掌握一定的技術及實際工作能力。如通過開展“向日葵人工輔助授粉”“植物營養繁殖的操作”等課外實驗,學生不僅印證和掌握了有關知識,而且還學會了人工授粉、扦插、壓條和嫁接等實用技術,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5.課外實驗有利於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由於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許多生物學知識的教學無法在課堂實驗中完成,單靠課內講授又不夠具體、直觀,所以學生較難掌握。如“種子萌發過程”“根的向地性生長過程”等教學內容,在課堂實驗的有限時間內無法看到結果,課堂講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學生聽後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對於這樣的內容,如果課後再輔之以課外實驗,既可克服時間限制,學生的觀察也會更具體、更直觀,當然也有利於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筆者認爲,課外實驗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而且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同樣大有用武之地。爲了使課外實驗達到預期目標,教師應加強下述幾方面工作。第一,實驗前講清實驗目的、要求和方法,並指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使學生有所遵循;第二,實驗過程中通過談話、課堂提問等形式隨時掌握實驗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有針對性指導;第三,實驗完成後應及時總結,幫助學生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並指導學生寫出實驗報告。在條件許可時,還可指導學生就課外實驗內容撰寫小論文,並進行評選活動,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物論文範文 篇二

說起生物的進化,一般常與在理士(名)達爾文(姓)的名字相連結。這不是偶然的。查考“進化說”的起源,原系非常之早,達爾文以前,早已有進化的思想。達爾文的祖父依拉斯慕司達爾文便是一個進化論者。不過各種生物個別創造出來的思想,卻一逕佔着相當大的勢力。生物個別創造出的一說,普通稱爲 “特創說”,意思是:各種生物不是變化過來的,卻是個別地創造出來的:既成之後,就永久不變。個體雖然會生些小變化,彼此變得多少不同,但只是不重要的不穩定的偶然變化,物種卻固定不變。這種話縱使有時山村自然科學者的口中,本質上實含着神造萬物這種迷信。

查理士達爾文早先的時候也不相信生物會變化的,後來卻相信了。原因可以說是這樣:那時候英國資本主義已經發達起來,需要向外面去找尋殖民地與市場,派船艦往國外去考察便含有這種用意。當“比革爾號”軍艦被派出去“環遊世界”時,達爾文便到船上,以自然學者的名義(也是種職位名稱)擔任了沿途考查地質及生物的任務。他在這回旅行中,看到了廣大地面上生物分佈的狀況。他看到:比方往南往北,生物漸漸不同;近海岸的島嶼上生物常常相近似。又掘得的有些動物化石與現今生存着的有些相像。達爾文看了這等事實,不由他不發生生物會發生變化,能由這一種形式變化爲別一種形式的念頭。他回家以後,潛心研究物種起源的問題,一面結交了若干養育動物的專家,聽取他們培育動物變種的經驗。在這一方面,達爾文對於家養的鴿子特別有研究。結果,他相信各種家鴿的變種都是從野生的巖鴿變化出來的。生物生下來的各個體多少有點差異本是很明顯的事情,達爾文柏信如果把具有某些異點的個體留養起來,代加以同一方向的起擇,那異點便會顯著起來,慢慢形成一經特別的形式。如果不加選擇,這等差異散漫無定,自然不能形成一定的形式。達爾文認變異性是生物天然具有的,但由個體的微小差異積累成爲顯著的不同,則依靠人工的選擇。對於家養動物植物亦然的這種選擇工作他稱爲“人爲選擇”。

這是達爾文對於家養的動物及植物的變種產生的意見。生在自然界中的生物變種,他認爲也是由同樣道理產生出來的。因自然界中的同種生物的各個體生來各有微異,經過對於某些性質的選擇作用,就積微成著,成爲變種、如變種的特性更顯著時,我們就稱爲另一種生物了。

但人爲選擇是人照自己的意思來選擇的,即照他的需要來選擇的。比方對於果樹,他選擇果子大的,甜的;對於花草,他選擇花瓣好看或芳香的。但自然既沒有意志與目的,怎樣能起選擇作用呢?

對於這一疑問,達爾文就這樣解釋:因爲生物的生殖甚繁,多於地面所能容納,及食物所能供給,因此各個體間不免要發生生存鬥爭。結果,性質變得比較適於生存的個體就得到生存,比較不適於生存的便受淘汰了。例如:那些長飛遠征的鳥,飛翔力強些的較適於生存;吸着於宿主的寄生蟲,吸盤的吸力大些的較利於生存,經過長期的演變,遂造成了能長途飛翔的鳥,與吸盤強有力的寄生蟲。又樹枝上的尺蚊,當初是有些個體有些像樹枝,有些不像樹枝;因爲不像樹技的容易被鳥看見,吃去,像樹枝的個體留存下

轉貼於

來的機會較多。經過長期的這種選擇作用。遂成了如今日所見的尺蚊蟲。這種作用達爾文稱爲“自然選擇”。

自然界中的生物,生活當中有互助亦有鬥爭,原是事實。但達爾文的生物照幾何級數增加,食物只照算數級數增加,所以要發生生存鬥爭這一概念,卻不是已往自然界中科學的地觀察得來的,是從馬爾塞斯寫的“人口論”中讀來的。達爾文把馬爾塞斯牌工人與資本家鬥爭這等社會現象錯誤地解釋爲因人口增加過多,食物增加不妨的這種概念,貿然把它移植到生物進化論中,實際上是不對的。 達爾文把他的進化說寫成六百多面的一冊書,叫“種的起源”,先前馬君武譯爲“物種原始”的便

是。它出版於一八五九年,這年達爾文年紀已五十歲。他費了廿多年的研究才著成這冊書。書中雖然有把馬爾塞斯的觀點移植到進化論中的缺點,雖然又有他只相佰自然界中只有漸變沒有突變的缺點,但一方面又自有知的重要價值存在。他在這書中徹頭徹尾的打擊了特創說,舉出許多證據,使特創說沒有還手或分辯的餘地。從此使進化說爲大多數人所相信,因此說起進化論常與達爾文之名相結合。

達爾文的進化說的最大成就是說明了各種生物都有歷史的來源,都是歷史的產物。他說明:生物的各個體都在不絕的發生變化,如果某些性質累積起來,變爲與別些個體不同時,就形成變種。如果變得更顯著地不同,或中間的連鎖消滅了,致彼此顯得很不同時,人們就稱它爲不同的種了。各種生物不是固定的,卻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種或變種都是變化的一個過程。

生物生物論文 篇三

近年來,相繼有高校青年教師、文史少年天才自殺,高等學府大學生涉嫌弒母的消息傳出,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 這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實都反映了一些青少年對生命愈來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現實. 青少年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令我們既痛心又擔憂. 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家庭、學校、社會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青少年沒有正確而又科學的生命意識,導致其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1].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只有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才能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已經成爲生物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使學生正確科學地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熱愛且珍惜生命,是生物教師的使命.

1生命意識與喚醒學生生命意識的涵義

生命意識是人對自身生命的基本特徵、生命的發生、發展和完善機制的總體認識與把握.也就是讓學生認識生命,瞭解生命,懂得生命成長和發展過程的內在規律.生命意識就是人對自我存在的一種體驗和感悟,對自我存在價值的終極審視,最終成爲一種對人的生命尊重和關愛的自覺意識,並轉化爲尊重生命和關愛生命的自覺行爲. 筆者認爲具有生命意識就是要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進而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喚醒學生生命意識,就是開展珍惜生命的教育,讓學生加深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的認識,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意識提高,啓迪自我的精神世界. 專家馮建軍指出: 我們的教育若不能引導學生去認識理解生命,而是用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作爲代價,來培養學生的一些知識與技能,最終只能導致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懷疑、虛幻與破滅.所以在生物教學中,通過多種渠道喚醒學生生命意識,是我們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北師大教授肖川的觀點是: 生命教育的中心內容是教育孩子如何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潤澤生命.其核心是喚醒學生對美好生命的憧憬,從而使學生成爲積極的生活者和勞動者.由此,本 人認 爲 在 生 物課 堂教學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就是在學生認識生命的基礎上,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讓學生尊重、熱愛生命,理解生命價值,提升生命質量. 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就是幫助學生科學地掌握生命的知識,並尊重他人的生命,從而珍惜人類所共同生存的環境,同時使學生能主動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本身存在的價值與社會定位,能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

2 提升教師的生命意識,做學生積極的表率

生物教師在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中起着積極的表率作用,生命意識能否得到喚醒關鍵在於教師. 提升教師的生命意識就是教師自身生命意識的覺醒.老師在重視提升自己職業意識、反思自己職業行爲的同時,應努力成爲充滿生命活力的主體. 傳統教育觀中將教師比喻爲紅燭、園丁,讚頌教師燃燒自己崇高奉獻精神. 但是這種奉獻精神卻忽視了教師對生命愉悅體驗和感受. 一位沒有生命意識的教師和學生之間必然缺少情感交流. 只有教師具備高尚的生命素養,對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感染力、人格魅力,才能對學生有正確和科學的生命觀引導. 尤其是教師具有自覺的生命意識和生命智慧,才能做到言傳身教. 一位真正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教師才能給學生以積極的正面影響,從而感化和引導學生. 教師既是學生精神生命的創造者,也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創造者. 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教師應該是和學生共同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識. 只有教師具備自覺的生命意識,才能培養出智商和智慧、知識和思想、個性和品行、理想和實踐並存的熱血青少年.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 作爲一個教師,我擁有讓一個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權利孩子長大後是仁慈還是殘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在生物課堂中創設友好的民主氛圍,尊重學生,給學生適宜的發展空間,給自卑膽怯的學生以鼓勵,給疑惑的學生以引導,給困難的學生以幫助,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關懷,體會成長的快樂. 二十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對此觀點感同身受.

3 重視基礎知識學習,培養學生探索生命科學的精神

要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就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因爲不懂得自身結構和生理,不懂得生命的奧妙,就不可能做到尊重生命.例如: 學生知道生命的新陳代謝,纔會科學合理地調配營養,纔不會挑食; 學生了解蛋白質、核酸、糖類、脂質及無機物的組成與結構,可讓其感受生命的嚴謹與神奇. 學生從微觀到宏觀知道了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及各層次間的相互關係,才能瞭解生命的嚴謹結構與美好. 學生知道遺傳和變異的規律才能初步理解生活中的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感受生命傳承的奇妙,並初步對生活中的遺傳和變異現象進行科學解釋. 學生學習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過程,才能瞭解到生命誕生的過程,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來之不易,讓其學會欣賞並珍惜生命,認同自己的唯一,增強自己的自信. 學習了伴性遺傳的基礎知識,學生才能理解遺傳病的概率計算方法,瞭解患者是不幸的,才能提高優生意識. 通過對酶的發現史、生長素的發現史、噬菌體侵染細菌的試驗、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等科學史的學習,才能讓學生體會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瞭解科學家通過探究發現真理的過程,使學生能明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和作風去認真對待學習、對待每一件事才能夠成功的道理. 只有掌握這些生命科學知識,纔會使學生在認知能力和生命意識兩個方面的都得到提高.

4 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偉大的,培養學生尊重生命

地球的誕生和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儘管有幾次物種大滅絕現象,但還是有很多生物頑強地生存下來. 目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大約已有 46 億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地球上的生物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豐富多彩、形形色色的生物. 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條件都有可能將生命扼殺在搖籃之中. 從單細胞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到具有偉大智慧人類的出現,這更體現了我們人類的生命的偉大. 在生物進化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時,讓學生認識生命產生的艱難和漫長,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及生命的發展規律,從而感悟生命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偉大的,培養學生尊重生命. 同時讓學生學會保護生命,珍惜生命. 在動植物的進化史中體會生命演化的艱難歷程,認識人類對大自然肩負着神聖使命,同時自然的其他的物種的力量也很偉大,我們應愛護其他物種,共同維持生物圈的和諧. 在學習生物的應激性時、給學生介紹蝙蝠和鯨的回聲定位系統、動物的語言、動物複雜性後天學習行爲,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奇妙從而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 向學生介紹種子萌發時的力量可以把石塊撐開; 許多昆蟲一生要蛻多次皮; 蝴蝶還需要作繭自縛; 殘疾人的精彩人生生命成長經歷種種磨歷,但勇氣和力量爲我們開闢前進的道路. 例如: 在生殖和發育教學中,觀看人的受精卵如何變成一個成人的視頻,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父母親的艱辛,讓他們更加尊敬父母和長輩; 通過討論幼兒時期的生理特點,感受到幼兒是需要成人的呵護的,讓學生能夠愛護年幼的人. 通過這些學習讓學生不僅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讓學生的心中種下了珍惜並尊重生命的種子.

5 挖掘生物課程中的美育內容,激發學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不同層次的美學教育,激發學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學中蘊含許多美育內容: 從細胞到組織、器官,從個體到生物圈間存在的和諧美,生物多種多樣的形態美,生物表現的形態各異的行爲美,以及科學史展現的科學家的人格之美. 例如: 基因表達過程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到生命形成的和諧美、邏輯美和簡約美,進而讓學生欣賞生命. 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感受生物的形態、結構、色澤等外在美,觀察各種生物和諧生活在一起,能夠發現生物界的和諧統一之美. 通過對孟德爾的簡介及他所做的豌豆試驗的相關情況的學習,讓學生欣賞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人格美. 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的學習意識. 通過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學習,讓學生髮現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內部和諧美. 細胞具備了和諧美、統一的整體之美,一個細胞如同一座精巧的工廠,細胞膜擔負着防衛、控制物質出入的作用,線粒體是工廠的動力供應站,依靠葉綠體,細胞將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細胞的各部分分工明確,有密切配合,使千頭萬緒的生命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細胞結構之完美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工廠所不能比擬的. 又如,DNA 雙螺旋結構以及 DNA 在複製時採取的邊解旋邊複製同時嚴格地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這充分體現出生物的對稱美和生物科學的嚴謹美. 通過不同層面美學教育的,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體驗美的情懷,進入美的境界,從而感覺生命的美好.

6 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學生熱愛生命

20世紀以前人們還沉浸在改天換地的豪邁氣概中,沉浸在從大自然中攝取越來越多財富的激動心情中,一夜之間,人們忽然發現地球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倉庫,它所貯藏的資源也是有限度的,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一去不返的. 這讓人們必須重新認識大自然,進而保護大自然.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大自然既是養育人類的母體,也是人類發展的最後屏障. 例如,在生物與環境的教學時,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欣賞春天爭奇鬥豔的花朵,夏天枝繁葉茂的樹木,秋天碩果累累的田野. 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課餘時間對學校、家庭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 通過這些實地觀察、欣賞和考察,讓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在大自然中是最重要的生物,意識到綠色植物對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起着決定的作用,與人類生活關係極其密切,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並使學生意識到生物與環境是個有機的統一體,讓學生懂得善待生物就是善待我們人類自己,與自然和諧相處,維持生物圈的平衡與和諧. 通過對植物的光合作用學習,讓學生明白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基礎,應該珍愛植物、保護植物,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再如,通過生物種內關係,種間的共生、共棲、寄生、腐生、競爭等關係,使學生領悟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關係,明白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只是大自然的一員,讓學生學會做一個自然的人. 還可以結合世界地球日開展住在地球、美化地球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污染現狀,思考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結合國際森林日進行教學時,讓學生思考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情況; 讓學生討論乾旱對人類的影響,人類在沙塵暴的形成和防治中的作用,又可結合世界動物日調查當地生物資源,對我國自然保護區及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現狀進行研究. 這些做法既讓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又能培養學生熱愛生命.

7 引導學生認識人生命的短暫,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每個生命對於生命個體來說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時也是短暫的,值得每一個人去熱愛. 比如在學習動物部分時,可以播放魚類生殖的視頻: 雌魚每天能產卵幾十萬粒,一部分卵被水沖走,一部分卵被其他生物吃掉,只有極少部分能夠孵化.孵化出的小魚往往成爲大魚的美食,真正能生存下來的少之又少. 無論是動、植物還是人類生命都是來之不易的. 再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時,瞭解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過程,爲學生播放了從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到嬰兒分娩的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清楚感知生命的起源、讓學生感知生命的來之不易. 同時讓學生體會生命來到世界上是一個極偶然的機會,這一生命過程是極其短暫的和寶貴的,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來之不易,學會欣賞、珍惜生命,認同自己的唯一,增強自己的自信. 講述生物的個體發育,讓學生明白每個生命包含出生、成長、死亡的過程,這一生命過程是短暫和寶貴的. 人生短暫,一個人要怎樣發揮生命潛能,才使自己生活得有意義、實現生命價值. 在學習細胞時,讓學生了解細胞癌變的原因,認識吸菸酗酒等不良行爲有損自身和他人健康,同時還可以帶領學生到殯儀館體驗生活,讓學生親身感受死而不能復生的道理,一個人的死亡給家人、親友帶來的巨大悲痛,增強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 學生只有認識到生命是短暫的,才能學會關愛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喚醒青少年生命意識的上存在顯著優勢,是喚醒生命意識主陣地之一. 國家頒發的《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發展及終身發展作爲其基本理念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應該珍愛生命,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過生 物課 程的學習,學生 可 以正確科學地認識生命,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與精妙,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因此,我們要在生物教學中注重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尊重、熱愛生命.在生物教學中喚醒青少年的生命意識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各種積極因素,並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就會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參 考 文 獻

[1]吳翠霞.生物課堂教學中生命意識培養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7.

[2]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高春梅.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成長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的新視角[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5.

[4]江芸涵.關注生命,珍愛生命,生命教育登陸四川[N/OL].四川日報,[2006-05-09].

[5]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6]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國小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7]連中國.喚醒生命: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巨人[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

關鍵詞: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構建

1加強信息技術使用,構建可靠的安全管理系統

在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的過程中,爲了確保該體系建立的有效性,需要加強當前形勢下信息技術使用,構建出可靠的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統。具體表現爲:①結合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的實際情況,實驗室工作 人 員 與 教 師 應 強 化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方 面 的 意識,並在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支持下,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且在計算機網絡的配合作用下,實現符合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系統;②在既有的安全管理機制、管理方法等要素的作用下,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負責人應強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識,並結合當前的形勢變化,構建出與之相關的安全管理系統,促使動物醫學實驗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得以及時處理,爲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提供科學保障;③對構建好的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統的實踐應用效果進行綜合評估,使得該系統能夠長期處於穩定、高效的運行狀態,滿足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構建的實際需要。

2創新實驗室安全管理方式,增強其實踐應用效果

新形勢下構建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時,需要實驗室負責人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創新實驗室既有的安全管理方式,以便增強其實踐應用效果。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可從這些方面入手:①結合當前的形勢變化,將創新理念融入到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方式建立及完善的過程中,增強這些管理方式實踐應用中的適用性,實現動物醫學實驗室創新管理,降低其工作落實中的問題發生率;②在動物醫學實驗室日常的管理工作落實中,應對其中存在問題進行必要的分析與總結,從而爲其安全管理方式的不斷優化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3提高實驗室佈局合理性,做好防護設施建設

做好實驗室的佈置以及防護設施的建設,能夠爲實驗教學安全提供最基本的保證,雖然當前教學實驗室還無法滿足科研實驗室的要求以及標準,但是在通風和清潔方面必須要達標。爲了避免因爲人員的流動導致出現交叉感染情況,需要改變傳統按專業劃分方式,從生物安全角度出發,與學校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做好實驗室的劃分,包含有清潔區、半污染區以及污染區三個方面。在不同區之間做好隔離,張貼相關的安全標誌。

同時,根據實驗項目類型,針對顯微觀察類、動物解剖類等實驗進行合理的安排,降低生物安全風險發生的可能。除此之外,高校應根據當前動物醫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實際情況及管理工作需要,不斷加大其投資力度,優化設備性能,將所有設施消毒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實驗室安全管理效果良好性。

4採取安全責任制度,杜絕安全隱患

制定安全責任制,能夠爲生物安全事故的出現提供最基本的保證,當前安全事故的出現與責任心缺失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學校應健全安全責任制度,保證安全責任得到有效落實,杜絕安全隱患的出現。可以按校長-院長-實驗室主任-實驗室員工-教師-學生順序逐級落實,在校長方面,需要負責整個學校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在院長方面,需要做好整個學院的安全教育以及相關的培訓管理;在實驗室主任方面,需要做好安全事務的安排;在實驗室人員方面,將實驗室各項安全隱患及時消除;教師方面,應要向學生詳細的講解實驗室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項;學生方面,實際操作應嚴格遵守相關標準規範要求,確保自身的實際操作規範性,保持實驗室中良好的安全防護水平,降低問題發生率。

5結束語

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實驗室管理,其次要加強實驗室安全教育,提高師生安全意識,還需要提高實驗室佈局合理性,做好防護設施建設,最後要採取安全責任制度,杜絕安全隱患,通過這些方式,使實驗室安全得到保證,爲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各項教學工作的順利有效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蒿彩菊,李勤凡.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環境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1):305-307.

[2]陳省平,藍 秀 健,彭 毅,等.實 驗 室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體 系 的 文 件 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6):276-279.

[3]孔麗蕊.檢驗科二級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與運行[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8):527-528.

關鍵詞:發散思維;生物教學;能力培養

高中生物教學作爲高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嘗試探討發散思維能力在生物教學中的培養思路,對於促進今後該領域相關研究的深入與完善有着現實的借鑑意義。

一、發散思維能力內涵

發散思維在學術領域也稱爲求異思維或者說擴散性思維,它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思維過程當中,通過遵循不同的思維方向和思維角度來探討問題的思維解決方法。發散性思維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首先,注重個體主觀想象力的發揮,在發散性思維能力體系中,個體的主觀想象力扮演着極爲重要的角色,想象力水平高低在一定層面上直接影響着其發散性思維水平的程度;其次,打破思維定勢,所謂的思維定勢主要是指在長期的思維過程當中所形成的固有思考模式,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當中,打破原有的知識圈,以問題爲導向探討多路徑的解決方案。

二、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的路徑

在今後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系統地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是當前生物教學改革研究的重點,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具體探討。首先,重視發散思維訓練。在今後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當中,生物教師應該通過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逐漸地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水平。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可以通過擴散列舉、同解變形以及引申發揮等方式實施。例如,在講解生物與環境的相關知識之後,引導學生探討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有效地解決能源危機,通過列舉訓練不斷提升學生對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積極性。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教材中分析的基因分離規律,進行同解變形。例如,在基因分離中,圍繞減數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着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進行分離這一現象,引導學生進行判斷高莖DD和高莖Dd哪一個屬於等位基因及其具體原因。基因型不同爲什麼表現型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是如何進行分離的?通過這種同解變形進一步地促進學生髮散思維訓練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對學生現有的思維方式進行引申發揮,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基因突變》中,教師可以採用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實例,從現象開始,追根溯源,讓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了變化。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歸納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其次,重視聯想訓練。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不斷地進行聯想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水平。所謂的聯想主要是指學生根據所感知的事物對相關事物進行感知的思維活動。雖然從某種角度來看聯想並不能產生新的事物,但是卻可以爲相關新形象的創造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日常的聯想訓練過程中,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嘗試探討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等等。例如,在生物教材中,會對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特點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在細胞分裂後期會出現着絲點一分爲二,兩個姐妹染色體也會隨着分開,這種聯想其實就是一種接近聯想。當然,學生在進行根的結構圖的聯想時,就會對植物的其他主幹成分也進行接近聯想。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聯想,對比聯想主要是指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例如,當引導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進行應用的時候,也可以引起學生產生對比聯想與光合作用相對應的呼吸作用。兩者在公式層面的差別除了進行對比聯想、接近聯想之外,高中生物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因果聯想,因果聯想主要是利用事物之間存在的必然因果聯繫而進行相應的分析。在生物學界好多著名的生活實驗在很大層面上都是藉助於因果聯想。

最後,重視逆向思維訓練。逆向思維訓練主要是在日常的思維訓練過程當中將通常的問題思考思路進行方向層面的反轉,通過違背常規常理的方式來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逆向思維訓練對於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水平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從宏觀上來看,逆向思維主要包含逆向反轉、被逆常規、重點轉移等方面的應用方向。在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功能性反轉、結構性反轉來進行逆向思維水平的提高。例如,在生物學家對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進行了研究之後,就有學者嘗試用RNA來進行DNA的合成,並且達到了理想的目標,這就是一種逆向反轉作用的體現。

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常規的背逆,在進行具體操作的過程當中,就是通過一種與常規相反的方式來進行思維訓練內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會涉及很多人體健康方面的內容,有研究者發現,長時間直立行走容易造成靜脈曲張,所以,有的學者建議在日常的練習過程當中加入倒立,取得了一定的健身效果。另外,在進行逆向思維訓練過程中,也可以進行重點轉移。所謂的重點轉移就是把問題的重點從某一方面向另一方面進行轉換,這種思維跳躍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有助於生物學說等新型知識的產生。例如,青黴素的發明在很大層面上就是一種重點轉移的例子,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進行葡萄球菌人工培養的過程當中,由於青黴孢子的侵入而造成實驗失敗,可是他進行了實驗對象的轉移,最終發現了青黴素,爲人類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結語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文中主要從發散性思維的基本內涵與特點出發,對今後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科學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的方式方法進行了探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於促進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散性思維能力培養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入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拉本,蘇旭。新課改背景下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21)。

[2]齊鑫。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散思維培養的策略研究[D]。福建師範大學,2016。

關鍵詞:國中生物;教學方法;創新途徑

生物在以往的觀點中被視爲副科,特別是在國中階段,被教師以及學生所忽略,造成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學習難度突然加大,給學生造成實質性影響。如今,生物作爲會考中重要的門科之一,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做好教學方案的探討以及改進,從而最大程度上發揮教學的價值,實現質量提高。

一、做好課堂引入

課堂引入是我們進行教學的第一步,對於整體課堂的氛圍優化,提升學生的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對於所授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把握教學脈搏,制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課堂氛圍的優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採用列比,強化記憶等辦法,讓學生能夠在儘快適應教學節奏,跟上教師思維,深入的理解教學基礎,從而有利於教學逐層開展[1]。例如,在教學國中認識世界這一單元時,大多數的教師可能是認爲內容太過簡單,從而簡略講過,嚴重忽視了其對於學生的引導作用。因此,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課本內容,總結教學重點和難點,從而做到良好的啓發作用。本文的重點是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的基本特徵,教師在進行引入的時候,可以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生物作爲例子,如,家貓,雖然都是一種生物,但是因爲遺傳多樣性的原因,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由此導出,其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而貓有生老病死,有繁殖,遇到刺激有反應,從而導出生物的基本特徵,繁殖性,新陳代謝,生長以及應激性等[2]。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在啓發學生理解課本內容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觀察生活的興趣。

二、做好內容灌輸

教學內容是固定的,但是由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教學重點,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在總結前人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做好教案優化。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注意時間的合理分配,把握教學節奏,注意技巧灌輸,善於合理互動,從而利用有限有效時間,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難點,疑點等[3]。教師在教學時,也應該做到靈活應對,善於利用有效資源,從而全面提升教學有效性。例如,在進行細胞這一章節教學時,因其涉及生物體內部結構,內容較多也較爲複雜,相對於學生而言,也較爲抽象,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時間的分配,把握教學重點內容,由此提升其有效性。本章中重點內容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生物的細胞結構,學會運用顯微鏡進行實驗,瞭解並牢記各種生物細胞的差別,從而深入瞭解到細胞的功能。因此,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該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與生物實驗的時間,在鞏固基礎上,及時地瞭解學生的難點,與學生形成互動。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研究,進一步加深交流,提升實驗技巧,從而促進教學質量有效性增加。

三、做好作業練習

合理選擇課後練習內容是鞏固學生基礎,促進學生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徑,但是面對如今的教學情況,需要注意的是,作業的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幾點:(1)符合教學內容,並在其基礎上可以適當進行少量拓展,以此達到鞏固學生基礎的作用。(2)應該注意學生能力以及技巧的培養,因此,設計的方向應該針對於當堂內容,進行技巧性的啓發,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3)注意學生思維及興趣的培養,針對於學習內容以及相應的學習普遍能力,從而進一步優化作業設計,達到精細又不繁重的程度[4]。例如,在進行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學的內容涉及很多基礎內容與實驗,因此,學生在學習時,具有較大難度。而其中種子的結構需要加強基礎練習,從而讓學生在瞭解其基本結構的同時,可以區分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在種子時期的區別。教師在設計作業過程中,可以針對其不同進行設計,進一步鞏固這一部分知識。其另一個重點爲其生殖器官的內在結構和作用,對於綠色開花植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隨機針對某種植物進行其生殖器官的分析,並作以形象的圖示,既鞏固了知識,也培養了興趣。

四、做好興趣培養

不論是學習哪種課程,興趣是最爲關鍵的因素,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該在鞏固教學成果的基礎上儘量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1)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在組合中放大學生的優點,既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正確的科學觀,又能夠最大可能地培養其動手實踐技能。

(2)適當利用先進的教學資源,結合授課內容,豐富課堂以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在改善教學環境的同時,發揮其優勢,引導學生對於生物研究產生興趣。

(3)利用實踐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激發其研究潛力,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收穫知識,養成興趣,持之以恆,讓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例如,在進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這一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多媒體,展示我國遼闊疆域的各種植物資源,通過形象地刻畫,學生能明確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以及與其他生物的關聯性。培養學生探究植物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生物觀念。

五、結語

國中生物具有啓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究世界奧祕的作用,對於學生未來養成科學的生物觀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該通過生動的課堂引入,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後作業以及啓發學生培養探究觀念等方面進行教學,從而實現其質量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屠慧詩。提高生物實驗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4(10):138。

[2]王帥。探討提升國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30):149。

關鍵詞:高中 生物 教學方法

一、反思式教學

(一) 課前反思

課前的教學反思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教學內容要重點突出,層次清晰。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生物教學也不例外。淺顯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實現,二重難點則需要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不僅要反思教學內容及學生,還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即不僅能夠正確地分析問題,還要科學合理地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涉及的教學方法等問題至關重要。首先,分析對象。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準確地分析學生能夠促進教學科學合理地進行。在對教學對象有了正確認識的情況下再進行自我反思,才能夠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其次,分析教材。對教材要有全局觀,然後精讀教材,把握重難點。最後,調整教學內容。例如: 講解呼吸作用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教學反思,合理設計課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儲備了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但對於植物的呼吸作用往往容易忽視。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注意以人的呼吸作用作爲參照,進行一系列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使學生在動手動腦、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礎性知識,同時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如爲什麼農業生產中對作物進行田間鬆土? 我們在種花時用粗糙的瓦盆還是光潔的瓷盆? 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如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 人體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二) 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考察的是教師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並且能夠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和諧完美的統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通過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課中的反思不僅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還有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可以通過提出問題進行知識互動。有關呼吸作用的知識內容,教師和學生可以圍繞有氧呼吸的場所、有氧的過程等方面來進行互動交流。除此之外,也包括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身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 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以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爲主,對存在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應對方案。課後反思主要目的在於完善教學,並且能夠指導和改進以後的教學。一堂課最主要的是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學習光合作用時,光合作用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掌握光合作用的色素與場所呢? 教材安排了一個實驗: 綠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本節課沒有做具體的實驗操作,而是首先進行實驗理論的學習以及光合作用場所的學習和認識。因此,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課前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並上傳到教學平臺,通過學生閱讀同時設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再通過教師的講述,雖然大部分學生理解了基本原理,但只是在知識層面有所發展,其他的就談不上了。經過課後深刻的反思,我認爲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課前準備工作是由教師完成的,學生沒有參與進來。

(2) 處理教材過於死板,沒有考慮本校學生實際而有所創新,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3) 沒有發揮教學平臺優勢,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趣味性教學

趣味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生物教學也要注重趣味性。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生物學科的趣味性有別於其他的學科。如何讓學生有激情、感興趣是每一位老師應該努力探索的重點。那麼,增強生物學科的趣味性就顯得尤爲重要。因爲,趣味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趣味性教學方法,即用幽默的語言及方式把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趣味性知識和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方法運用於教學中,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及思考和探討的積極性。最終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恰當使用帶有趣味性的案例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SARS到AIDS,再到天花、鼠疫等,甚至可以聯想到21世紀殺傷力大的生物武器研究。這些都是學生平時很感興趣的話題,也是他們關注的熱點。所以,無論是教材的編排還是教師教學設計都非常注重練習生活實際,並且結合社會實踐。在高中的生物教學中,恰當並且巧妙地運用課本上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疑難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學生聽得輕鬆,學得也輕鬆。

三、探究式教學

當前,教育學一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只有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並且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科學合理地變化轉變,還要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活動能力,纔有望實現教育設想。探究式教學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共同關注的熱點。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 試行)》,首次列入了綜合實踐活動,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在課程結構上的改革的重大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只注重課堂、學科和書本,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而探究式教學有效地解決了問題,並且伴隨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越來越要求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去學習和親身實踐。再結合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由以往的間接經驗向直接經驗過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獲取多種直接經驗,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可見,探究式學習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與以往課程相比有了深刻的變革。高中的生物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結合不斷優化的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爲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作了一定的鋪墊。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長期堅持以興趣激發疑問,再結合恰當的訓練,一定會強化和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四、快樂式教學

古人尚且倡導寓教於樂,如今的教學更應該注重在快樂中學習。教師對學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情緒情感,在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習氛圍中學,能夠使學生身心愉悅,更容易掌握知識,解決疑難。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生態,我們要用我們的人格魅力來彌補學科教學的枯燥乏味。教師快樂,可以帶動學生快樂。學習一直被認爲枯燥乏味,多數學生也認爲學習是一件苦差事。那麼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使命就是: 儘量讓學生學得快樂,玩得快樂,有快樂的童年,有快樂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生物學論文 篇四

關鍵詞:山藥;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

山藥又稱淮山、山薯、薯蕷、大薯,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質塊莖供食,喜溫暖溼潤,忌積水,怕乾旱。山藥爲中藥、蔬菜兼用,營養豐富,含有大量澱粉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鹼、尿囊素等。作爲中藥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腎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壽。一般產值9萬元/hm2左右,與其他作物進行週年間作套種產值可達15.0~22.5萬元/hm2。

1生物學特性

山藥爲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細長,葉對生或3葉輪生,1m以上,葉片心臟形或箭頭形,葉腋間常生1個珠芽(氣生塊莖),亦稱零餘子(山藥蛋),可用來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質塊莖,分爲棍棒狀、掌狀和塊狀3類,表皮粗糙呈淡黃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細鬚根,春季自塊莖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開花,花單生,乳白色少有結實,都行塊莖繁殖。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黃綠色。果實有三棱,呈翅狀,成熟後枯黃色。山藥要求高溫,乾燥氣候,塊莖10℃開始萌動,生長適溫爲25~28℃,在20℃以下生長緩慢,葉蔓遇霜則枯死,短日照能促進塊莖和零餘子的形成。

2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當前栽培的山藥品種主要有2類:一是普通種,通常又叫家山藥,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種有淮之、農大短山藥1號等。

2.2土地選擇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鬆軟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要求上下土質一致,如下層有較薄的黏重土層,挖溝時挖去,也可種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爲宜。山藥不能連作,一般應隔3年輪作1次。

2.3種子處理,培育壯苗

應採用零餘子(俗稱山藥蛋、山藥豆)和山藥塊莖段作種。種前需曬種1周以上,促進種子內部物質的轉化,打破休眠,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零餘子晾曬至表皮呈灰綠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剝開表皮可見紫綠色的肉。山藥塊莖段晾曬至傷口向內萎縮,並從斷面中間裂開。4月上中旬選擇較肥沃的土壤摻以腐熟農家肥進行集中催芽育苗,可採用10cm×20cm的窩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溝栽植時,首先把溝內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溝兩邊,溝寬30cm,再繼續將溝下40cm深的土層挖鬆,將拌勻的腐熟農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銨450kg/hm2、硫酸鉀375kg/hm2施入其上,並稍加翻挖,最後把溝兩邊的熟土提到溝上,培成寬30~35cm、高20cm的土壟,再將繁育好的山藥苗栽植在土壟上。一般栽4.5~7.5萬株/hm2,水肥條件好,密度宜小。爲了便於搭架、田間管理和通風透光,宜採用寬窄行相間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萬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萬株/hm2。

2.5常見的栽培模式

常見的栽培模式有:韭菜與山藥套種、玉米與山藥間套種、蠶豆與山藥套種等模式。蠶豆與山藥套種,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點蠶豆,來年3月到4月收蠶豆栽山藥,效益可達15萬元/hm2;韭菜與山藥套種,效益可達18萬元/hm2;玉米與山藥間套種高效立體栽培,週年可生產蔬菜,效益更高,可達22.5萬元/hm2以上。

2.6噴施生長調節劑,控徒長,促高產

多效唑對山藥藤蔓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爲節間縮短、藤蔓粗壯、葉色濃綠、葉片增厚、頂端新生側枝減少、花蕾發育不良、零餘子生長受抑,能使山藥增產10%以上。噴施多效唑的最佳時期在山藥藤蔓滿架,現蕾開花初期,均勻噴施15%多效唑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生長過旺的田塊可多噴1次,間隔1周。

2.7搭架通風透光

山藥是藤本右旋攀緣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長不利於通風透光和產量提高。搭“人”字架應在藤蔓生長到50cm以上進行,支架頂端用架材連接,並用繩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撐力和抗風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內的溼度,減少病害,從而提高山藥產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鉀肥,促進塊莖膨大

山藥喜有機肥,從播種到發棵都可鋪施。在生長前期以藤蔓生長爲主,應適當供應速效氮肥,進入塊莖生長旺期,要重視氮、磷、鉀的配合施用,特別是重視鉀肥的施用,以促進塊莖膨大和物質積累。生長後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長。一般使用的鉀肥有硫酸鉀、磷酸二氫鉀、生物鉀肥等。在山藥生長期內,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鉀600kg/hm2,

才能達到較好的高產效果。生長後期結合防病治蟲,根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還可達到保葉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蟲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鏽病、褐斑病。白鏽病於春季發生,褐斑病於夏季發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風良好,不能在陰溼積水的地方種植;②用波爾多液(1∶1∶140)或多菌靈800倍液噴霧防治。

2.9.2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結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顆粒劑;②發生時用毒餌誘殺或藥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藥的形成

在山藥栽培過程中,因不良環境條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使山藥在生長過程中改變了內部組織結構,從而產生各種奇形怪狀的山藥,如山藥塊莖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頭形、腳掌形、葫蘆形、麻臉形等,這些統稱爲畸形山藥。防止措施:①嚴格按技術規程操作,謹慎施用種肥,防治地下害蟲施用毒土、毒餌時不能盲目加大劑量;②人工挖山藥溝時應在冬前進行,通過冬春雨雪侵蝕冰凍使土塊充分風化粉碎,隨風化解凍及時填溝,填溝時仔細剔除上壤中的石塊、磚塊、沙礫等硬物。不要將大土塊填入溝內;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如人糞尿、堆肥、廄肥和優質土雜肥,要利用夏秋季節氣溫高、易發酵腐熟的有利時機提前進行漚制。提倡有機肥和部分化肥在種植完山藥後施入山藥行間,把腐熟的有機肥鋪施於2行山藥之間的畦面上,耬劃翻土15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後將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藥壟的兩側。

2.11採收加工

蘆頭栽種當年收,珠芽繁殖第2年收,於霜降後葉呈黃色時採挖。洗淨泥土,用竹刀或碗片颳去外皮,日曬或烘烤乾燥,或趁鮮切片,或去泥後進行包裝上市場銷售

生物學論文 篇五

1.1形成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態地理環境要素的生物學特徵根據中國地質——古地理時間,即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冰河期變化、冰川消失、氣候變暖,導致形成了3個自然區帶——東部季風區溫度帶、西部乾旱區溫度帶和青藏高原區垂直溫度溼度帶,奠定了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態地理環境生物學的基礎。從而決定了中國鼠疫主要宿主、鼠疫主要媒介以及鼠疫菌生物型的分佈和鼠疫生態地理景觀型生物學特徵。根據中國自然地勢,由西向東、由高到低分成3個臺階和2條棱線。第一臺階地域:發源於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至橫斷山閉合的廣闊地域。第二臺階地域:發源於第一臺階地域以東和第三臺階以西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廣闊地域。第三臺階地域:發源於第二臺階以東,東起黑龍江省,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至渤海、黃海的廣闊地域,從而奠定了形成中國生態地理景觀型的基礎。生態地理景觀明顯的氣候區域性影響了動物地理的分佈和人口密度的差異,這些都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中國生態地理景觀型生物學特徵的形成還要受中國鼠疫宿主、鼠疫媒介、鼠疫菌基因組型、生物型的影響。

1.2中國鼠疫菌DFR/MLVA主要基因組型生物學特徵及其分佈鼠疫菌基因組型與鼠疫生態地理景觀型及其主要宿主、媒介密切相關,自然組合形成鼠疫生物羣落,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相互適應,同步進化,維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羣落的延續[6]。中國鼠疫菌DFR/MLVA主要基因組型生物學特徵及其分佈、主要基因組型的分佈見圖。

1.3中國鼠疫菌、生物型生物學特徵及其生物型分佈鼠疫菌生物型是鼠疫菌起源進化遺傳性狀最穩定的生物學標準,是鼠疫起源進化譜系的“活化石”,也是該菌起源進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8]。中國鼠疫菌、生物型生物學特徵及其生物型分佈見圖2。

1.4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佈的哺乳類、鳥類動物至少1000餘種,但是鼠疫宿主卻只有86種。而這些鼠疫宿主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態作用並非完全相同,可區分爲鼠疫主要宿主、次要宿主和偶然宿主[9]。中國大陸內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的分佈見圖3。

1.5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媒介鼠疫主要媒介具有傳播鼠疫菌的特異性結構與功能。攜帶鼠疫菌在其宿主之間,維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羣落的延續。鼠疫媒介是鼠疫生物羣落不可或缺的成員。如失去媒介的聯繫及其生物羣落中的生態作用,鼠疫生物羣落自然環節將中斷和解體。鼠疫自然疫源地將不復存在。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媒介詳見表1。

1.6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動態與環境生態位生物學規律自然界千姿百態,自然地理環境變化萬千,直接反映到鼠疫自然疫源地,進而影響到物種生存起源進化和遺傳演化的發展,近年來提出的鼠疫生物地理羣落指徵、兩級分型法、三項指徵命名法較好的劃分了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型、亞型、生物學特徵見圖4.

1.7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動態綜合上述分析,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於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獺、長尾黃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於該疫源地型。

2討論

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形研究是一項龐大的多學科綜合性系統工程,是我國近一個多世紀以來所積累的鼠疫科學研究成果。本研究蒐集整理了大量的科學數據和實驗研究結果、大量的傳統與現代科學研究內容、現場調查和實驗研究報告、理論分析和應用實踐研究資料,是全國老一輩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集體創新的成果。本研究針對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了相關基礎理念。

天體運行規律與生態地理環境決定了鼠疫生物地理羣落生物學基本規律,奠定了生物起源進化、種族延續的基礎,是研究鼠疫生物地理羣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基本的要素,依據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氣候、氣象因子驅動鼠疫的動態,地形地貌對於鼠疫的分佈及擴散產生重要的影響。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形研究是探索中國鼠疫中長期預報、應急反恐的科學依據。依據準確有效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工作,爲確立鼠疫疫情的發生和潛在生物恐怖襲擊提供了本底對照參考,快速確立鼠疫病原學的來源及可能存在的傳播路徑。準確的中、長期鼠疫檢測預報是作爲長期監測預報共患烈性傳染病模型的基礎工作。中國鼠疫特殊性及鼠疫科學資源是全世界最豐富獨特的科學資源,中國鼠疫在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鼠疫研究的前列,是最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家。

中國鼠疫分型研究的科學理念、鼠疫自然疫源地類型並非完全一致,並非是靜態不變的,是依賴於生態地理環境、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鼠疫病原體的不同。在不同地域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類型存在着基本不同的生物學規律與差異。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中國不同生態地理景觀下形成的空間差異性,是探索鼠疫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重要材料,也爲揭示世界範圍內鼠疫的時空動態重要科學問題提供了多個不同環境下的樣本,因而具有很重要的科學意義。

生物生物論文 篇六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自於普通初級中學,學生使用的是材,教師按照材實施教學。會考模式決定了初級中學生物學課程的邊沿地位。對剛進入學前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結論是對生物學科喜歡的人數僅佔5%,對微博、微信、遊戲的喜歡程度遠遠超過對文化課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認爲語文、數學學科很重要,但沒有一個學生認爲生物學科重要。光合作用是生物學的一個最基本的知識點,國小、國中都要涉及到,但到了高中入學,一個班41個學生,沒有一個學生能完整回答出光合作用的過程。試想,如果這種程度去面對對世界充滿新奇、喜歡花花草草、滿頭腦都是“爲什麼”的幼兒,將會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結果。學前教育專業的老師倍感肩之沉重。

二、在生物學教學中應該做到的工作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後大多數要成爲幼兒教育工作者,把他們培養成合格人才,需要我們作出更多的努力。

1.在教學中注重將知識點與“現象”相結合。幼兒師範學校生物學教材內容是按生物的分類系統進行編排的。我們教師在教學備課時,不能就課本講知識,應當對與知識點相關的事物和現象進行認識和了解,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把生物學原理和生物現象結合,讓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中,解釋現象,揭開奧祕,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如,在傳授“種子的類型”這一章節,就可以引入“轉基因大豆”這個社會話題,通過認識瞭解轉基因大豆及產品對人類的影響,引導學生對社會事物進行科學判斷。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老師有針對性地對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的生物學解釋,更能讓學生對社會實際有正確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傳授了專業知識,也增強了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

2.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植物分類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我們不妨讓學生走入校園、走進植物園,讓學生在現實中認識和辨別植物,爲他們以後成爲幼兒教師幫助幼兒認識身邊的植物打下基礎。校園的美化、校園植物角的建立、校園植物的分類掛牌,都可以讓我們的學生直接參與;人們比較普遍的把“二球懸鈴木☆☆”稱之爲“法國梧桐”,我們要在實踐中把這種錯誤稱謂糾正過來。通過對“植物光合作用”的進一步認識,用科學的原理認真到保護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學習了植物學後,讓學生做“如何添置植物美化幼兒園環境”這個作業時,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各個器官的特點分析選出適合幼兒環境的植物,使學生在有趣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中去進一步學習和鞏固知識,也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不是枯燥的原理、無趣的結構。生物學知識包圍在我們周邊與我們息息相關,還有好多生命現象需要我們去解釋,還有很多生命奧祕需要我們去揭開。

3.教師需要給學生要補充新知識。教師要不斷吸收新知識,豐富知識面。生物學知識在人類生存環境中是接觸最密切的,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相信教師們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都不缺乏。但是,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技術的不斷更新,新事物不斷涌現:克隆、艾滋病、轉基因、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無眼蝸牛、生物戰爭、生態學等。這需要生物學老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保持個人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生物學教學對教師的需要。

生物生物論文 篇七

生物學的兩個最重要、最基本的觀點是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雖然書中的每章每節的具體內容不同 ,也沒有明確的辯證唯物主義方面的具體論述,但若細細的分析,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方法去透視,我們就會 發現,事物的矛盾法則,纔是這些內容中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

事實上,在自然界的萬千生物中,不論它是植物還是動物,不論它是水生還是陸生,也不論它是低等的單 細胞植物還是高等的多細胞動物,它們的生長、發展過程,總是伴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因爲生命的過程 ,就是矛盾運動的過程。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如果簡單機械的移動本身包含着矛盾,那麼物質的更高的運動 形式,特別是有機生命及其發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於:生物在每一個瞬間是它自身,但卻 又是別的什麼。所以生命也是存在於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並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 ,生命亦即停止……”

既然唯物辯證法所揭示的問題是生命發展過程中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那麼,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有計劃 、有目的地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不但有助於學生對書本內容的理解,有 助於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發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我認爲主要應以三個基本觀點爲基礎。

一、運動和發展的觀點。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的基礎,更是複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矛盾存在於一切事 物的發展過程中,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也必然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因此,我們認識物質,就是認 識它的運動形式、認識它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過程。例如多細胞動物是由一個受精卵逐漸發育成爲一個個體的 ,在整個發育過程中,始終伴隨着吐故和納新的矛盾運動。卵細胞的發育,正是在這樣一系列的矛盾運動過程 中完成的。單個生物如此,整個生物界和整個自然界也都不例外。

二、普遍聯繫的觀點。

一切過程中矛盾着的諸方面,不但有互相排斥、互相鬥爭、互相對立的一面,同時又有互相聯繫、互相依 存、互相制約的一面。生物體內各個器官系統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的。在不同的生物 個體之間,也是關係密切的。如寄生蟲同寄主之間的關係,寄生蟲若是離開了寄主就無法生存。再如,海葵與 寄居蟹共同生活,寄居蟹依靠海葵的保護,海葵則依靠寄居蟹的活動獲得了更多的捕食機會。

三、矛盾是發展的動力的觀點。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並因此而引起了事 物的運動和發展。自然界的變化,主要是由於自然界內部矛盾所引起的結果。植物和動物的單純的增長,數量 的發展,主要則是因爲生物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充滿了矛盾,並由這些矛盾的存在和鬥爭推動了生物體的生長髮 育,其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就是很重要的一對矛盾。這一對矛盾的存在和鬥爭,纔是推動生物生長髮育的主 要動力。同樣,在生物與自然界中,也充滿了矛盾和矛盾鬥爭。例如,位於印度洋南部的克爾格倫島,島上經 常颳大風,高大的樹木完全不能生長,只有那些發生了矮小變異的植株才能生存,這一矛盾鬥爭的結果,最後 使這個島上出現了貼着地面蔓生的植物。

生物生物論文 篇八

1.以遊戲教學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農村中學教學設備相對較差,從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所學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將遊戲教學與學生生物學習進行巧妙結合,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如在對“人體血液循環”的教學中,諸如體循環、肺循環、血液成分的變化等內容比較抽象,單純地藉助掛圖和模型教學,學生不僅不容易理解,且學完也就忘了,爲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我採用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課前指導學生預習,並指導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操場上畫出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用藍色粉筆畫流靜脈血的血管和腔,用紅色粉筆畫流動脈血的血管和腔)。上課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血液成分發生變化的地方放上紅色小球或藍色小球,讓學生拿着小球沿着循環路徑跑,規定學生跑到流動脈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紅色小球,流靜脈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藍色小球。在一個小組的同學跑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就當“裁判”,最後看哪個小組跑得又快又準確,就頒發一份獎品給他們。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體循環、肺循環等抽象的生物學知識,還培養了同學之間競爭、團結、合作的精神。

2.利用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加強課堂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課程理念———“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組成,而不是孤立於世界的抽象存在”的表現之一,因爲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學生自身發展的主要基礎。學生們絕大多數都生活在農村,與之相關的信息會潤物細無聲般地進入學生的腦海。如在學習“植物的嫁接”之前,我先讓學生思考並回答兩個問題:“你們親自嫁接或見父母嫁接過哪些果樹?如何嫁接的?”然後引入新課的學習,最後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要拘泥於教材中的嫁接方法,還要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嫁接。這些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在課堂中合理利用這些素材,會使學生覺得生物知識不是空中樓閣,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更主動的觀察、探究周圍的生命現象,這樣就可以將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

3.教學中應注意及時排除生活經驗對學習的干擾

生活中的很多概念與生物學術語差異較大,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及時排除生活經驗對學習的干擾,建立起正確的生物學概念。例如在學習果實概念之前,學生思想中已經有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果實”概念,這個“果實”概念與生物學中的果實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前者通常指不包括種子的可食部分“;果皮”也僅指外果皮。若不注意這些生活經驗,就會干擾生物學中果實概念的建立。又如在學“生物的無性生殖”時,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爲插秧屬於扦插;用出芽土豆繁殖屬於出芽生殖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應藉助於比較找出異同,幫助學生及時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干擾作用。

二、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農村中學在動植物資源的擁有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國中生物教材(蘇教版)中的很多實驗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帶,由於國中學生活潑、好動,所有的學生都樂於參與這樣的活動。例如:在觀察“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學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植物來觀察。他們帶來的植物不一定都有綠色開花植物的六種營養器官,有的只有三種營養器官,有的是四種器官等,這些現象引發了學生的質疑“:這些植物在結構上有沒有共性呢?”。再借助顯微鏡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通過這次體驗使學生知道了並不是所有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髮育時期都有六種器官,同時讓學生再次體驗了科學探究中成功的樂趣,領略大自然的奧妙。又如在“觀察螞蟻的運動器官和步伐”的實驗中,有的學生還會捉來蜈蚣和其他小動物進行觀察,完成了多組實驗。再如在實驗“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的影響”中,除了用課本中提到的植物做實驗外,還表揚那些用其它植物做實驗的學生,同時引導、鼓勵學生去探究如含磷、含鉀等的無機鹽又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通過多次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三、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目前,人類的干擾已超出了生物圈的承載能力,自然界已經在不斷地報復人類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學生深刻感悟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知道只有在自然界許可的限度內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才能使生態環境逐漸走向良性循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尋找、發現、思考農村中習以爲常的,但卻是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爲,並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1.利用黑板報宣傳,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在每一個與生物學相關的重要的節日(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等)來臨之際,我都讓學生去收集相關的資料,出一期相關知識的黑板報。這些節日每年的主題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針對目前全球的環境問題提出來的。通過黑板報的宣傳,呼籲學生將環保意識落實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中。只有從點滴做起,人人做起,才能形成合力,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幫助學生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開展專題講座,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結合教學內容,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這天,我設計了一個名爲“同呼吸共奮鬥”主題班會活動,這是2013年“6•5”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爲“思前,食後,厲行節約()”,旨在倡導反對糧食浪費,減少耗糧足跡和碳排放,使人們意識到糧食消耗方式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我召開這個主題班會的目的在於呼應世界主題的同時,釋放和傳遞建設美麗中國人人共享、人人有責的信息,倡導在一片藍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個公民都應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切實履行好呵護環境的責任,自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增強節約意識、環境意識、生態意識,養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激發學生持久的環保熱情,爲改善空氣質量,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而奮鬥。

3.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在學習完“保護生物圈———從自身做起”這節內容後,我給出一些問題指導學生去調查。如我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及應對措施;近幾年來我們身邊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生活中哪些做法會破壞生態平衡?它將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後果?作爲一名中學生應該怎樣做?然後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去調查,並寫出相應的調查報告(題目自擬),然後在班上交流,最後對如何保護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四、結語

總之,素質教育不能是一句空話,應該把提高學生生物學素質放在首位。作爲一名農村中學的生物學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村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生物生物論文 篇九

1.1利用多媒體緩解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之中,除了PPT課件以外,還有音頻、視頻、紀錄片、電影等很多教學資源,教師在國中生物教學中如果能夠恰當地進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去進行抽象知識的想象和理解,有助於提高生物知識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消除以往的學習中帶來的枯燥感,在一種新式的教學環境之中去進行學習,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被子植物的一生》這節內容的時候,被子植物又叫做綠色開花植物,這樣的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可以經常觀察到的,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課前準備教學資料的時候,先在網上收集了一些視頻和圖片,用以展示一些被子植物的生長和死亡過程,如百合花、常見的菊花等,通過視頻快速展示這些植物的一生,讓學生去感受被子植物的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以及死亡,激發學生接下來進行學習的興趣。

1.2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我們知識學習中的最爲重要的內容,由於教學手段的限制,在教師以往的教學之中很難去把握這些知識,一些難以學習和難以理解的內容更是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在國中生物教學之中,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教學情境的設計和展示,讓學生能夠形象、直觀地把握知識內容,以此來促進學生理解生物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的質量。例如,在學習《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這一章內容的時候,學生對於植物與水循環的關係有點難以理解,通過圖片展示發現綠色植物在根上都有根毛,而根毛用於吸收在土壤中的水分,傳送到植物的各個部分,又通過葉子的氣孔散失掉了水分,植物的蒸騰作用就參與到了整個生物圈的水循環過程之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參與了地球的水循環系統,學生在圖片、Flash動畫以及相關的紀錄片說明中準確地掌握了這一內容,更爲容易把握這一章的內容了。

1.3利用多媒體教學,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對於教師而言,應該將整個教學的中心和重心都放在學生身上。着眼於學生的學,讓學生髮揮其學習主體的作用,主動探究教學內容,探究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在國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去不斷激發自己的思維活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學習《人體的營養》這一章內容的時候,對於吸收什麼,吃什麼東西能夠保持我們人體的健康,學生也很關心這樣的問題,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關注現在《綠色食品》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和圖片等進行結合展示,讓學生去討論,看他們認爲什麼樣的食品才最符合自己的健康,爲了自己的健康生活,他們應該吸收一些怎樣的營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

2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