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前教育論文(新版多篇)

學前教育論文(新版多篇)

學前教育論文 篇一

(一)在課程中關鍵經驗具有鮮明的目標性

凡是介紹高瞻課程的文本,文本的起始必呈現關鍵經驗類目條款。當解釋關鍵經驗在課程中的地位時,《活動中的幼兒》一書指出:關鍵經驗能夠用來作爲有效地促進學前兒童發展課程中的計劃制定和評價的指標。《理想的教學點子1》一書指出:關鍵經驗是教師及保育人員用以瞭解幼兒發展、爲幼兒安排活動、觀察幼兒如何與材料和他人互動以及與家長討論幼兒進展的指針,並且強調教師是以關鍵經驗爲中心設計日常計劃,認爲日常生活中“制定計劃———行動———複習”這系列活動是課程中幼兒的中心,而關鍵經驗則是課程中教師的中心。馮曉霞(20xx)在《幼兒園課程》一書中也認爲關鍵經驗是“二級目標”。勿庸置疑,關鍵經驗具有教育目標屬性,處於課程目標的基礎地位。但是,高瞻課程人員對關鍵經驗是課程或學習目標的說法是相當謹慎的。對此,《活動中的幼兒》提到:每一條關鍵經驗應該反覆出現,因爲它們並非是要達到的“目標”,它們更像維生素和其他的營養,它們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反覆出現對於良好的“智力營養”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幼兒》提出:關鍵經驗不是一套專門的觀點和學習目標,相反,它們是幼兒在其日常生活的自然發展過程中反覆出現的經驗。同時,這些關鍵經驗使幼兒在與各種人、材料、事件和觀點互動時獲得知識的明確化。馮曉霞(20xx)也認爲,關鍵經驗不是特定教學活動的“菜單”,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營養”。這些謹慎的表述不是在否定關鍵經驗的課程目標屬性,而是在否定學前教育領域普遍存在的“把目標和指標當作直接制定教學內容路徑”這一簡單、粗暴的做法。

(二)關鍵經驗承載所有經驗的特性

完整性、連續性與交互性關鍵經驗是促進兒童發展中處於核心位置的一些經驗,它隸屬經驗範疇,所以包含經驗具有的所有特性:完整性、連續性與交互性。

1.完整性

真正稱之爲經驗的東西都具有結構上的完整性,它與我們平時所指的日常生活經驗是不一樣的,日常生活經驗常常是零碎、不完整的。在生活之流中,各種各樣的零碎經驗在錯綜複雜地相互雜糅,我們的注意力被不同的事件所吸引,我們的某一項具體的活動不斷受到其他活動的干擾,這樣的一些零碎經驗是初步的,事物只是被注意到但還沒有構成一種完整結構。促進幼兒發展的是具有完整結構的經驗,這種經驗由情感、實踐、理智三種成分構成,但是在這一結構中三種成分都不會抽象地單獨存在,而是互爲依存地存在着。情感主要是指動機、本能、自發等成分,它是經驗獲得的前提,但不是全部;實踐主要指操作、探究、遊戲等成分,它是經驗獲得的必要過程,但也不是經驗的全部;理智主要指活動的意義、結論等,經驗的結論是具有理智成分的,但需要在情感與實踐支撐下才能獲得,世界上沒有人只是奔着理智成分而勤勉工作與學習的,更不要說幼兒的學習。爲了避免經驗的零碎與不完整,《活動中的幼兒》告誡人們:“關鍵經驗並非創造一種圍繞某種特定的概念來組織的零碎的學習和教學情境,而是用來幫助教師瞭解人類基本的智力過程和內容。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添加任何活動和進一步擴大活動的範圍,從而組成促進兒童發展的課程結構。”

2.連續性

經驗是在系列性的活動中完善的,每一次活動都爲經驗帶來吸取和保留的意義。關於經驗連續性,高瞻課程有非常細緻的描述,它強調關鍵經驗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經驗層次由低到高並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獲得。例如,在積木區,一開始,幼兒先前經驗很少,他們喜歡把積木從架子上拿下,堆成堆,排成行,可能只把積木塊當成遊戲材料,可以獲得用積木和其他材料造型的關鍵經驗;幼兒有一定經驗後,開始建構遊戲,用積木來體驗平衡、圍合、對稱等,可以獲得空間問題解決的關鍵經驗;再後來,幼兒開始將用積木搭建的各類作品進行假裝遊戲,可以獲得假裝和角色遊戲、模仿、分類、比較以及語言交流的關鍵經驗。這樣,幼兒在積木區長期的遊戲過程中,經歷了“關鍵經驗”的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經驗的連續性並不只是強調經驗獲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列活動的這一要點,更是強調系列活動安排時快與慢的關係要點。一方面,當活動安排進行得太快時,經驗會變得混亂、單薄和模糊;另一方面,當活動安排得磨蹭、太久時,經驗就會空虛衰亡。所以,處於經驗節奏中的系列性活動,被賦予了多樣性和運動特徵,需要免除單調和無意義的重複。

3.交互性

經驗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這是杜威對經驗特性進行描述後人們給予經驗的定義,因此交互性是經驗的根本特性。基於對經驗交互性的深刻理解,高瞻課程的課程內容就是以關鍵經驗爲中心而提供的各類交互性活動,強調關鍵經驗的獲得發生於幼兒在活動區與他人、環境、材料的互動過程之中,關鍵經驗的獲得和發展有賴於幼兒與環境中的人或物的互動。鑑於此,高瞻課程實施者非常重視材料的挑選以及物理環境的佈置,強調環境及材料必須能引發有發展價值、指向關鍵經驗的多種學習活動;強調材料必須有利於豐富幼兒的探索和活動過程,而不應過於追求方便以獲得“結果”;強調材料的擺放應有秩序,方便幼兒拿取、操作和放回。

(三)在幼兒發展中關鍵經驗具有必須性

在《教育幼兒》一書中,關於關鍵經驗的必須性是這樣闡述的:“學前關鍵經驗是一系列對2-5歲幼兒在社會、認知和身體方面發展狀況的描述。每一個觀點都強調一種主動學習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對那些發生在童年早期的基本能力的發展是必須的。”葉平枝(20xx)認爲,關鍵經驗最初的含義就是指幼兒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驗,並就此轉述道:通過對幼兒的長期觀察和互動,高瞻課程的研究者與實踐者發現,關鍵經驗是幼兒發展必不可少的。鑑於此,她認爲關鍵經驗是幼兒發展必須獲得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幼兒的經驗系統或經驗結構中起節點和支撐作用,有利於經驗的建構、遷移以及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於冬青(20xx)也認爲,關鍵經驗是對學前兒童社會的、認知的、身體的和情感的發展狀況的描述,是兒童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學前教育論文 篇二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影響學生的規格和質量。爲了瞭解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通過訪談等方法對G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存在專業課程結構不均衡、專業理論課程內容與實際聯繫不緊密、教育實踐類課程實施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採取增進專業技能類課程比重、重合專業理論課內容和拓展教育實踐課程的方式等措施加以改進。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居於核心地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也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影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因此,對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一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

1 專業課程結構不均衡

“課程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課程水平影響和決定着學生的素質水平,課程結構影響和決定着學生的素質結構。”[1]什麼是課程結構?“課程結構指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探討課程各組成部分如何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問題。”

[2]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結構不均衡,存在專業理論課程的課時較多,專業技能類課程的課時偏少的問題。高師院校學生來自於高中畢業生,多數學生進入大學後纔開始學習技能,學習專業技能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技能類課程課時少,導致練習技能的時間少,專業技能不夠紮實。在訪談中,學生關注比較多的就是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類課程之間如何設置才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發展的需求和社會對學前教育人才的要求,多數學生希望專業理論課程、技能類課程的課時分配能夠更加合理,希望增加技能類課程的課時。

在就業時,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由於專業技能不紮實,在面試應聘的時候沒有競爭優勢。針對調查對象的訪談也說明了學校目前的專業課程結構分配需要進一步完善,“多開技能課,有利於就業”是很多學生的共識。如一位大四學生說:“在招聘面試時,人家會問,你有哪些特長,很尷尬,不想過分誇大自己,但確實也沒有特長。課程安排是泛而不精,沒有拿手的技能。

學校比較重視理論課程,但這些都是隱性的東西,在就業時很難衡量,而很顯然,舞蹈、繪畫、鋼琴屬於顯性特長,你是否擅長一眼就很明瞭,並且幼兒園的面試往往也很注重這些,所以個人覺得學校應增加專業技能類課程的課時比例,讓我們可以多練習。”

2 專業理論課程內容與實際聯繫不緊密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較多,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紮實。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專業理論課程講授中,都會聯繫幼兒園實際,但存在與實際聯繫不緊密的情況。由於專業理論知識不能與幼兒園實際緊密結合,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已畢業的一位學生說:“大學時雖學習了有關五大領域教育的課程,但是結合在幼兒園工作一年的`經驗發現,很多基礎且重要的概念在上課中雖然提及,但沒有結合實例來說明,印象並不深,直至工作後纔會發現問題,再返回書中去深層次理解。”另一位已畢業的學生說:“有一次我上公開課,進行反思和評課時,一位老師對我的課堂設計提出質疑,我說我是按照所學的理論來做的,但那位老師指出在校所學的理論和教學實際不符合。”

3 教育實踐類課程實施效果不理想

作爲師範生,教育實踐是非常重要的,進入工作單位後無法立即勝任教育教學的話,對求職者來說是很明顯的短板,面試單位更青睞於有幼兒教育實踐經驗的求職者。教育實踐類課程一般指見習和實習,在見習和實習中,學生可以把所學理論與實踐聯繫起來,能瞭解幼兒園的教育實踐,見習和實習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G師範學院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教育見習和實習必須有18周時間。

G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見習和實習一般是在幼兒園,見習和實習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有時效果不理想。雖然從大一就開始每學期一週的見習,但是見習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大一學生去幼兒園見習,積極性挺高,感覺後面的見習跟前面差別不很大,積極性不高。在進行訪談時,一位大三學生認爲:“之前的見習活動並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去見習大多是爲了拿到學分,應付報告之類的,當成是考覈,而實際上我們如果能夠增加見習機會的話,對見習效果的體驗應該會更好。

比如說可以每週都固定去實習基地,與幼兒園老師充分地溝通交流,而不只是看到一些很流於表面的東西,這樣對於我們日後的工作會更有幫助。”也有學生建議增加更多的實踐機會,一位大四學生建議:“大學課程應有更多的實踐調研學習,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可愛又天真的孩子,有時孩子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要去讀懂他們的肢體語言,要了解他們的想法,多實踐會更瞭解孩子,從而幫助他們成長。”

二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幾點建議

1 增加專業技能類課程比重,體現專業特色

適當減少專業理論課程的比重,增加專業課程中技能類課程的比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技能機會;同時,專業技能類課程要與藝術院系的課程有所區分,體現學前教育的專業特色。在對已畢業的學生進行訪談時,他們提出學校的專業技能類課程設置可以考慮重點突出學前教育的特色,重點訓練學生對學前教育領域相關內容的掌握,一位已畢業的學生說:“現在有藝術類的學生也去幼兒園應聘,他們技能比我們強很多,和他們比舞蹈、畫畫、鋼琴肯定不行,但他們學的偏重於成人,沒有針對學前兒童,因此我們的課程設置內容可以偏重幼兒的,突出學前教育的特色。”

針對專業技能類課程設置課時偏少,學生的專業技能底子薄弱的問題,教師可以因材施教,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技能基礎和個人需求參照不同的評價標準,而不必整齊劃一地要求每一個學生達到同一標準。對於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的學生可能擅長音樂,但在舞蹈方面差,這就需要我們對待兩門課程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特長。

2 整合專業理論課程內容,改革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

學前教育專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需要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但掌握理論知識也是必要的。要避免課程內容的重複,應不斷完善和優化課程內容,應整合各類課程內容,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將有關聯的課程整合在一起。

另外,加強學生對專業理論課程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提出“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教育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 [3]要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注重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改革。教師可以嘗試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特點、能力等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是單純的講授爲主;也可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互動,通過小組討論,以某課題爲切入點進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主動獲取理論知識;也可以成立固定的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探究,從而達到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課程中加強模擬教學、現場教學、說課、評課等實踐環節。

3 拓展教育實踐類課程的方式,重視教育實踐類課程的效果

學前教育專業見習和實習地點應不侷限於幼兒園,應拓展見習和實習的地點,也可以是早教機構、特殊教育學校等機構,實踐類課程的實踐方式也可以是小組彙報、參加社會活動、調研等方式,以便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與機會提高他們各方面的實踐能力。

爲了使見習和實習獲得良好的效果,應對見習和實習進行系統地規劃,領導、帶隊教師和學生等方面也應重視見習和實習。有關領導應加強對見習和實習的檢查,加強過程管理和監督;帶隊教師要與見習和實習單位緊密合作,與見習和實習基地的教師多溝通,也要加強學生對見習和實習的認識,對學生在見習和實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時掌握,並提供及時的幫助;見習和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也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學生應充分認識到見習和實習的目的以及重要性,認真完成見習和實習的各項任務,並加強對見習和實習的反思,反思能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聯繫,促進實踐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發展。

總之,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課程作爲學科發展的支撐,在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專業的時代背景下,高師院校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分析當前幼兒園對教師素養的需求,改革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4]只有不斷改革和完善,才能形成科學合理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擁有高尚的師德、廣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能力的幼兒教師。

學前教育專業論文 篇三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手段是順應時代發展、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對信息化手段和對電鋼琴主控系統的剖析,對面臨新形式、新環境下教師應積極轉變心態,調整原有上課模式,提高課堂效率表達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信息化;主控系統;電鋼琴實訓室

中等職業學校學前專業培養對象是未來的幼兒園教師。鋼琴作爲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它的教學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學前專業的學生入學時對於鋼琴彈奏基本是零基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入校前不會彈奏鋼琴或僅受過一些不規範或短期的訓練。由於學制所限,鋼琴課程僅有兩年半的時間。這麼短的時間,要培養出上崗快、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的人才,是我們鋼琴教學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建設電鋼琴實訓室的意義

傳統的鋼琴教學採取“一對一”個別授課的教學方法,但在學前專業近幾年如火如荼的發展趨勢看,如果採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首先,鋼琴師資嚴重短缺。其次,鋼琴造價高,很多中職學校的條件本身有限,難以滿足教學需要,所以,建設電鋼琴實訓室,開展集體課教學成爲一種必然趨勢。鋼琴信息化教學主要途徑就是建設一間先進的實訓室,這裏擁有主控系統、電腦、電子示教板、投影、音響等設備。常規教學中每個老師每節課要面對20幾個學生,在一對一教學環節中其她同學要自由練琴,此時教師很難做到全面兼顧,學生在練琴期間有可能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白白浪費時間,完不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方面同樣的知識點至少要重複兩次以上,降低了課堂學習效率,如果在電鋼琴實訓室上課以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信息化手段如何應用

(一)授課

系統完全還原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控制系統控制學生琴是否發聲。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可通過學生控制器呼叫老師進行交流,同時在授課時還可以進行樂曲欣賞和課程錄製等內容。學生可通過投影儀看到老師的示範動作。

(二)自習

教師可任意選擇某一學生監聽他的練習情況,同時可以單獨爲他輔導,形成一對一教學模式。可以通過選擇工具欄上面的錄音功能鍵對學生進行錄音,以便課後老師瞭解學生對課堂的內容理解掌握情況。

(三)監聽

教師在授課和練習過程中可以選擇某一個或某一組學生進行監聽,檢查學生的練習情況,同樣在監聽過程中學生的練習和授課不受干擾。

(四)呼叫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呼叫,教師可以即時解答。

(五)示範

教師可以選擇某一個學生或某一組學生作爲全班的當前示範對象。當示範學生演奏結束後,全班同學可進行點評。

(六)錄音

三、教師應轉變傳統教法,適應新時代要求

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首先要求教師能熟練運用信息化設備,做到準確播放視頻錄像,用耳麥準確傾聽學生演奏的不足,及時傳達教學資源的傳送,其次,集體課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時就不能是僅僅熟悉樂曲和講課的內容,同時要周密地安排和設計好整個的教學過程,怎樣講解要點和難點,如何總結,是集體課組織教學的關鍵。要能把整堂課時間都安排得極爲嚴密,把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過來,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能隨着教師的要求而轉移。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差異,以保證教學質量。總之,豐富信息化教學手段,能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創建比學趕幫的學習氛圍,真正將學生引入美妙的音樂殿堂。其次,能提高鋼琴教師對於集體課教學的掌控能力,不僅僅從彈奏技術,更是拓展教師從事多媒體教學業務平臺,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