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論文 篇一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英語閱讀教學

摘要:作爲一種應用最爲廣泛的國際通用性語言,英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同時也是各個學府培養綜合性人才的一門必要課程。英語是一門工具性語言,其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英語閱讀教學則是英語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形式之一。該文首先論述了跨文化意識在英語閱讀中的必要性,其次對英語閱讀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礙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後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望對相關工作者帶來幫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視角;英語閱讀;教學英語

閱讀涉及的材料知識面廣,信息含量大,並且包含了大量的源語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內容。英語閱讀的實質是閱讀者通過語言與作者進行的一種書面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形式的阻礙,對文化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制約性,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1跨文化意識在英語閱讀中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一個過程。語言因素中的跨文化交際表現在詞彙、句法、篇章等;非語言因素的跨文化交際表現在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等多個方面。英語教學是我國素質教育和各個教育階段中的重要教學學科,而絕大部分的英語學習者缺少直接跨文化交際的機會,所以英語閱讀成爲跨文化外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認爲若要提高閱讀水平,就必須掌握豐富的詞彙量以及語法知識,然而大部分學生在實際閱讀中都會出現下述問題:學生將文章中的生詞和語法知識通過工具書查清楚後進行閱讀,而閱讀完文章之後仍然不知所云,這便是缺少跨文化知識作爲閱讀支撐的直接體現,詞彙、語法知識可以通過工具用書查明解釋,而跨文化知識則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培養。

2英語閱讀中跨文化障礙分析

2.1語言因素

1)詞彙

詞彙是英語閱讀中最能直接體現文化與語言的關係的主要因素,語法爲第二影響因素。英語中有些詞彙不僅具有其表面意思,且將其放到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例如,中國文化中將孔雀作爲吉祥的象徵,而英語中peacock則爲炫耀、驕傲的意思。如果學生不清楚類似詞彙在源語言中的具體涵義,則會在閱讀中形成一定的障礙。除過一些簡單的名詞,英語閱讀中的專有名詞也會使學生產生困惑,例如UncleSam指代美國政府而不是一個名爲山姆大叔的人。

2)俗語

俗語是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文化精華所在,並且正宗的英語文章中往往會包含大量的俗語,對這些俗語沒有清楚的認識就會產生曲解。英語中有一句諺語爲“Speakofdevilanddev⁃ildothappear”。這句話在漢語中可用“說曹操曹操到”表示。如果學習者無法理解這些俗語,則會直接影響到閱讀效果。

3)語篇

英語閱讀往往是以語篇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因此學習者在進行閱讀英語文章時應該瞭解整個文章的文化背景。衆所周知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有着較大的區別,因此西方作品的文章結構會使閱讀者無法找到文章的主要主旨。

2.2非語言因素

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是價值觀,學習者理解自身文化與源語言文化在價值觀方面的差異是提升英語閱讀效率的基本要求。學習者在閱讀時往往會帶着自己的價值觀去理解文章,從而導致其無法真正理解作者的真是思想,影響了閱讀效果;西方人在寫作時通常會應用演繹模式法,而中國人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會應用歸納模式法,這兩種不良思維方式主導下的寫作、閱讀思路會使中國學習者在進行英語閱讀時難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習者在進行閱讀時經常會用刻板印象理解文章。例如,亞洲人認爲美國人比較開放,美國人認爲亞洲人比較節儉,所以應用刻板印象進行閱讀會對文章產生誤解。

3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英語閱讀教學分析

3.1在英語閱讀課堂中導入文化知識英語文化知識導入應該遵循系統性、緊密性、實用性的原則,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應該嚴格按照這一原則進行。

1)閱讀教學前應介紹相關文化背景

閱讀文章的相關背景一般包括社會制度、年代背景、歷史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因此要求英語閱讀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其次具有跨文化的敏感性。在介紹相關文化背景時教師可以應用對比法將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對比,並且以不同形式將文化素材向學生直觀的展現出現出來,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2)閱讀教學時導入詞彙、俗語、語篇等文化知識

一般情況下詞彙的文化導入主要應用比較法,即比較同一詞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具體內涵,幫助學生理解並記憶詞彙。可以應用講故事或者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導入俗語,這種直觀的形式能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3]。篇章結構文化導入可以應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分享不同思維模式下的不同理解,從而讓學生逐漸養成英語閱讀思維。

3)閱讀教學後的跨文化知識鞏固

知識鞏固是加深理解和記憶的必要步驟,因此教師可在閱讀後指導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訓練對知識進行鞏固。具體的實踐性訓練包括口頭訓練進而書面訓練兩種形式。口頭訓練有角色扮演、口頭複述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增加其非語言行爲,從而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書面實踐內容包括應用所學文化知識進行造句、翻譯或者寫作等,這種鍛鍊形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2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認識到閱讀中存在的跨文化因素,並且培養學生積極主動解決跨文化障礙的意識和能力。

1)不斷提升其語言知識範圍

一篇閱讀文章中涉及的語言知識非常多,因此閱讀者具備紮實的語言知識是提高其英語閱讀能力的必然要求。學生應該在閱讀課前積極主動的對文章進行通讀,並且把不理解的詞彙、語法標註出來並一一查閱相關資料。其次還應該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這樣纔可以在進行英語閱讀時快速地瞭解文章主旨。

2)樹立跨文化意識

樹立跨文化意識是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前提,只有具有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時才能在閱讀文章時意識到跨文化現象的存在,並且用客觀、瞭解的心理取理解文章涵義。在進行閱讀時,閱讀者應儘量避免應用中式思維理解文章,從而不斷提升其英語閱讀效率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提升其英語閱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持續性動力。若要增加英語文化知識的廣度,提升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只簡單地依靠教師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應該在課後不斷閱讀相關文化知識,做好知識的鞏固與拓展,從而爲其提升英語閱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夯實的基礎。

4結束語

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關鍵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英語閱讀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做好英語文化導入工作,增加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和學習能力,從而不斷提升英語閱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姚伊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教學設計案例分析[D].天津師範大學,2015.

[2]孟巧玲。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D].西北師範大學,2014.

[3]楊桂華。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4]朱怡。五年制高職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閱讀課教學實踐研究[J].英語廣場,2015,12:80-81.

[5]蔣珏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培養策略分析[J].英語廣場,2016,4:83-84.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二

關於英語副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

論文摘要:學把伴隨語言交際過程的輔助表達行爲稱爲副語言行爲。作爲一種重要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副語言在非語言聲音、語空和功能性發聲上有顯著的差異性,解析這些差異性,恰當地運用重讀、音調、停頓、延長語音、話輪轉接、功能性發聲等規律和技巧,以提高跨交際的能力和效果。

論文關鍵詞:副語言;跨文化;文化差異;技巧

副語言(Paralanguage)又稱爲類語言或伴隨語言、輔助語言。副語言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用來協助語言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表明態度的非言語技巧的總稱。作爲語言符號的子系統,副語言行爲始終貫穿於言語交際過程,並且具有特殊的交際功能。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副語言作爲語言交流的輔助手段,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文化差異性。本文將從微觀層面解析副語言的文化差異性,闡述副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傳達的話語意義和交際功能、副語言使用的規律和技巧,以提高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副語言分類

語言學文獻中把副語言分爲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副語言是伴隨語言的某些聲音現象。曹合建將副語言分成個人音質符號(voice identifiers)主要指由生理條件決定的個人聲音特徵,由語音的非切分成分構成,如一個人的音色、音速、音域、音延、節奏等,能反映個人的年齡、職業和社會地位等;語音修飾符號(vocal modifiers)主要對語義起修飾作用,如笑聲、哭聲、打嗝、打哈欠等;語音區別符號(vocal charactefi-zers)主要具有決定話語語義的作用,如聲音的響度、音高、音量、音速的變化以及對發音器官加以控制而產生的表示不悅、憤怒等情感因素;語音分隔符號(vocal segregates)主要是更深入、細緻地反映說話人的意圖、狀態等,通常用“um”、“ah”、“tlh”和“嗯啊”、“嗯哼”一類的有聲符號;語音替代符號(vocal alternates)主要指那些較爲準確地把特殊的言語意義表達出來的副語言行爲,其作用是取代某些詞或話語。

廣義的副語言不僅包括狹義的副語言的特徵,而且包括非聲音特徵,如體態語、客體語、語等。本文所討論的問題屬於狹義的範疇,即沒有固定語義的有聲行爲,包括停頓和沉默。

二、副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差異性比較

副語言作爲非語言行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交際中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特性及特徵,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社會成員的習俗、習慣、思維方式和一定的區域差異性,是信息的內在表達,比較分析跨文化交際中副語言使用的差異性,對於更好解和開展跨文化交際起着重要的作用。

1.非語言聲音的差異

非語言聲音是一種無固定語義卻可以傳遞交際信息的聲音,這類聲音不是分音節的語言,而是發出聲音的“副語言”。如談話的音量的控制,英語國家的人公開時可以開懷大笑,在輕鬆愉快的歡慶會上也會放聲大笑,但是在講課、私下交談或打電話時聲音卻比中國人低得多。另外,英語國家的人講話一時想不出恰當的表達方式又不想終止發言時常常發出一種聲音分隔信號llll或unh,意思是“請稍候”。中國人常常用“這個、那個”來填補空白。英語國家的人感到冷時,會緊抱雙臂併發出brr聲音,中國人感到冷時所發出的咬緊牙關吸氣音,在英語國家卻表示爲疼痛,尤其是燒傷疼痛。又如中國人在聽別人講話時常常發出mm lllm聲,表示在專心靜聽,英美國家的人卻會將這一聲音誤解爲Okay!Okay!I understand,Hurry up and finish talking!

2.語空的差異

語空就是指在運用常規語言進行交流時所出現的話語停頓和沉默。把沉默納人副語言的範疇,實際上也是廣義的語言的一種,只不過是一種音量值爲零的語言。中國人的“沉默”在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引起文化衝突。英語國家的人感到很不習慣的是中國人經常採取沉默的態度,如報告人不回答聽衆的問題;聽報告人只是靜靜地聽,不愛提問;交談中聽話人不以明確的聲音作出反應;在餐桌上只勸吃勸喝,交談卻不足。中國人將“沉默是金”作爲信條,認爲停頓和沉默既可以表示無言的讚許,也可以表達無聲的抗議;既可以是附和抗議的表示,也可以是決心已定的標誌。

3.功能性發聲的差異

有些副研究者把功能性發聲又稱爲“特徵音”,屬於語音修飾符號範疇。在情緒和生理音的控制方面,國家的人非常注意合理地控制,如打哈欠聲、打噴嚏聲、打嗝等,如無法控制,通常會表示抱歉。對於生理音的控制會更加嚴格,在他們認爲,在他人面前發出生理聲音,是缺乏修養、失禮的表現。而中國人往往在這方面不是很在意,在他們看來,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無法控制,也不必控制。又如對待吹口哨的問題,英美國家的人認爲在熟悉的人面前吹口哨,尤其是男子對女子,往往被認爲是對對方容貌的讚美。而在中國人看來,卻是很不禮貌的行爲。

三、副語言在跨交際中的應用

在跨文化交際中,英語學習者要熟練掌握副語言體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把握副語言的表達規律,瞭解副語言使用的基本知識和原則,將有助於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1.把握髮聲韻律特徵,避免文化衝突

副語言是有聲但沒有固定語義的語言。中國人講漢字有四個聲調,不同的聲調,即使同一個字,意思表達也千差萬別。英語中卻是通過語句的重讀、語調、停頓和延長語音等表達說話者的意圖,表達不同的意思。

在跨文化交際中重讀不同,話語的意義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car,在這個句子中,重讀“You”,特指你,而不是別人;重讀“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動作行爲;重讀“the car”,說明得到的是汽車,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隨着重音的改變,句子的語用和話語意義也不同,重音運用不當,將會在文化交際中產生衝突,從而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的進行。

語調指說話人抑揚頓挫的變化,有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不同的語調帶有說話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kind,用不同的語調,會表達不同的語義。用正常陳述句的語調,句末用降調,表示“她是位善良的女孩”;句末用升調,表示不確定性,一種猜測和懷疑,“她真的很善良嗎”;在“is”處降調,表示肯定,指“她確實善良”;在“is”和“kind”處用降升調,暗示“她很善良,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頓是語音分隔的一種表現形式,停頓在交際中傳遞着重要信息、聚焦重點、引起聽衆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佈北京獲得主辦權時,說到:“The games 0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這句話中使用了停頓,充分地渲染了現場的氣氛,引起了聽者的高度注意,也達到了表達的效果。

延長語音是一個音素在一個詞、短語或句子中讀音時間的長短叫音的長度。說話者可以通過延長單詞或單詞中的語音來表達說話人的不同語用意圖或話語意義。例如“I’m coming,”這旬日常用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延長語音使用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Tony是個調皮的男孩,媽媽讓他去拖地,他正在打遊戲,這時他拖長了語音“coming”,表示了厭煩和漫不經心的態度。隨後,他很費力地在拖地,這時媽媽叫他去吃晚飯,他同樣回答了“I’m coming,”但語音顯得乾淨利落、嗓音宏亮,這時卻表達了他如釋重負、逃避責任的情緒。

2.恰當地運用“話輪轉接”,避免沉默不語

“話輪”的含義是指給予說話人的權利與義務及實際所說的話語。20世紀70年代,學家薩克斯(H,Sacks)、謝格羅夫(gfoff)、傑弗遜(erson)提出了“話輪轉接”理論,來說明話語中發言者的變換問題。鄧肯將話輪轉接分爲三類:話輪放棄提示(turn—yielding Cues),講話人示意自己已講完,聽話人可以說話了,常見的技巧是講話人語速放慢,然後用緩衝語,如well,you know,聽話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講話了;話輪迴歸提示(back—ehannehng CUeS)話輪放棄信號以後示意自己不想說話,希望繼續聽下去,常見的形式是Mm或Ull huh,或用升調0h,鼓勵講話人繼續講下去;話輪維持提示(turn—maintinng cues)是採用加強音量變化和加快講話速度的方法來抑制聽話人的發言要求。如用Ah之類聲音填補講話過程中的停頓,不給對方以插話的機會。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終堅持作出有聲的反應,不可沉默不語,更不可毫無反應,交談時要注意話輪的自然轉接。

3.正確使用功能性發聲,避免語意模糊

功能性發聲的運用是否得當,主要取決於講話人在一定語境中的態度,伴隨着言語的笑聲、哭聲、低語聲等的副語言,對話語意義起到輔助修飾的作用,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豐富,語意更加明確,有利於信息的準確表達。例如:Jack:MayI have alook at your new pen?Alice:(Sroiling)as you like,Alice的微笑賦予了“as you like”更爲直接的態度——允許。如果Alice採用了“yelling”的態度,則表明了Alice的憤怒、不耐煩,那麼Jack可能就會打消看這支筆的念頭。可見,功能性發聲的正確表達,強化了話語意義,避免了語意模糊。

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論文 篇三

淺談在跨文化交際中關注中西方差異

論文摘 要:由於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傳統和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等都有很大差別,很多日常行爲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也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衝突的事屢見不鮮,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交往的順利進行,並使交往雙方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人們在這種跨文化環境中相互交際之前,必須對對方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有所瞭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尷尬的局面。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衝突現象的發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勢不可擋,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文化衝突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有助於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有助於世界文化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文化衝突 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21世紀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影響力的日益加強,與英語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是日益頻繁與廣泛。文化交流、旅遊業蓬勃發展,外國獨資、合資企業數量增多,與國際人員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時,中國學生出國交流、深造的機會也日益增多。隨着國際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爲國際世界的通用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爲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於加深中國對西方的瞭解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爲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由於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會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我們應意識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可忽視和改變的,應該接受這種差異,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在跨文化交流和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避免出現文化上的衝突,從而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爲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衝突的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文化衝突,因此,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羣體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於缺乏對西方文化的瞭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運用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時陷入尷尬的境地。總之,忽視中西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交際失敗和尷尬。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以後,隨着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西方的文化,達到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因此,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於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儘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衝突的發生。

(二)

關注中西文化差異的意義,首先,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廣泛運用的語言,更深入瞭解西方國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爲建設祖國服務。第二,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助於解決和避免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衝突,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讓外界更多地瞭解我們的國家,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更大地發揮我國在國際上的作用。第三,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利於本國語言的學習。在學習中,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有助於學生更精準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語言,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這反過來又會促進我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儘可能多地主動理解對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鍛鍊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於跨文化交際的現代人,在保持自身優良傳統的同時,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夠順利進行雙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究出版社,1999年。

[3] 閆傳海,張梅娟:《英漢詞彙文化對比研究》,陝西: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聶淼。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

[5]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6] 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淺談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 篇四

摘要:任何語言都有歧義現象,英語也不例外。從交際效應的角度出發,把交際過程中出現的歧義現象分爲有意歧義和無意歧義。無意歧義會造成交際活動的障礙,應被避免和消解、排除;而有意歧義的巧妙使用,又可以達到特殊的交際效果。交際教學強調在語言使用中進行語言學習,交際活動中產生的大量語料又爲歧義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將英語歧義研究與交際教學相聯繫,無疑牛津英語具有教學和語言學兩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無意歧義;有意歧義;交際教學

歧義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存在於一切的自然語言中。在交流中, 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 從而產生歧義。其實,在英語語言運用中,我們也會發現在大於句子的語段和語篇中存在歧義現象。

針對此種現象,我主要從語言交際效應的角度出發,把交際過程中出現的歧義現象分爲有意歧義和無意歧義,並分別結合自己牛津英語語法教學實踐加以分析舉例。有意歧義是話語接受者充分理解對方話語意圖的前提下故意引發的,會產生積極的語用效果;而無意性歧義則是話語接受者因某種侷限對對方話語意圖產生曲解,會起到消極的語用作用。按照這樣的分類在牛津英語教學中區別對待,無疑會得到揚其利避其弊、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概念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正因爲如此,本人想談談對這一主題的粗淺認識。胡文仲教授認爲:只注意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新課程標準對文化知識的內容和範圍有了明確的規定:“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範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現行的中學英語新教材不僅具有知識性,而且還具有趣味性,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對於這樣的好教材,應打破傳統意義上每節課只教單詞、發音、語法等應付考試的教學法。打好英語的基礎,這些自然很重要。近幾年,大學聯考英語試題更突出語用,注重對真實語言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測試。

二 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原則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與所學內容緊密結合,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際的內容。教師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文化知識的講解上,應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去體驗、感悟。尤其是那些與中國文化有差異的交際規則及言語行爲習慣一定要讓學生反覆操練,做到舉一反三,熟練掌握。

中學生的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教師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思想性的原則。教師要多介紹主流文化,在課外閱讀中多向學生介紹積極健康的內容。涉及到頹廢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識形態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批判地認識。總之,通過文化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無所謂孰好孰壞,讓學生認識到世界是多樣性的。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培養世界意識。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注意文化的教學,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不但有利於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事半功倍,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積極樂觀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着積極的意義。

三 無意歧義與交際教學

無意性歧義是英語中較爲複雜的一種自然現象,主要是由語音、詞彙和句法結構引起的。按照語言交際教學的觀點,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的,而無意歧義則是由於語言使用者本身或語言結構自身的缺陷,在語言交際中很容易造成誤解而導致交流受損。那麼如何避免無意歧義有可能造成的對語言交流的損害呢?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如果教師首先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系統的建立“歧義”這一概念,從而幫學生樹立語言歧義現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的觀點。在幫助學生樹立了這一觀念後,教師可以系統地從歧義現象中總結出一些避免歧義、消解歧義、排除歧義的方法,幫助學生掃除語言交際中的障礙。在此,我就自己在學習和教學中所遇到的案例,試作一探討。

1.語音結構引起的無意歧義

口語交際中,連續語篇的聽覺單位是呼吸組而非單詞,因此有不同單詞組成的兩個語音相同的呼吸組可出現同音異形的現象。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不同的單詞組成的兩個相同的呼吸組形成同音異形異義,導致了無意歧義的發生。如果在詞與詞之間少做停頓,互不粘連,便可以避免歧義產生。或者,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在中心詞周圍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飾成分,也可起到避免無意歧義的作用。

2.句法結構引起的無意歧義

(1)名詞(動詞)+動詞(名詞)

這是由於某詞在句子中的詞類解讀不同而造成的無意歧義。例如:Our club demands change.很明顯,“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讀成不同的詞類,即既可以是名詞,又可以是動詞。了避免這種類似的誤讀現象發生,我們可以指導學生使用某些句法代號來表明這些易混詞的詞類。

(2)名詞+修飾語+修飾語

在教學中,名詞加多個修飾語的現象時常出現。如果名詞後面緊跟兩個修飾語,其中第二個修飾語既有可能修飾名詞,也有可能修飾第一個修飾語。另一種容易造成歧義的結構是修飾語+名詞+名詞,這時往往使人造成迷惑的是修飾語到底修飾的是哪一個名詞。

3.詞彙引起的無意歧義

詞彙引起的無意歧義有兩種形式:具有多個義項的一個詞和拼寫相同的多個詞。雖然孤立狀態的多義詞會有多個詞義,但在牛津英語交際教學中,學生接觸的詞彙都有語境相隨,起到制約的作用,因而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個詞義適合上下文,但如果語境對多義詞制約不夠嚴格,就會出現無意歧義。

在日常英語交際中,字面詞義和意向義往往相差很大。因此在交際教學中,教師應將語言結構和詞彙學習和語境相結合,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產生不同的聯想;不同的語氣聲調也會承載不同的信息,教師可以有側重點的對學生進行專題練習,如將此類詞彙作一列表,輔之以不同情景,讓學生體會使用這些詞彙進行信息傳遞時,產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從而避免歧義現象的發生。

總之,在牛津英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有意歧義達到的交際效果,意識到幽默是智慧的體現。有意歧義體現了智力的優越,而能夠理解和欣賞這種獨特的語言現象也需要智慧。在學生的基本綜合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讓他們嘗試在交際中自己使用一些結構,體驗其效果,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提高他們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

歧義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對其加以研究,有廣泛而切實的意義。因此將英語歧義研究與交際教學相聯繫,無疑具有教學和語言學兩方面的意義。歧義研究是個大課題,其對於語言教學的意義非寥寥數言所能盡述,作爲教師,更不應該忽視這一獨特而不乏重要性的語言現象,在教學和科研中積極的對其加以研究和利用,從而提高自己的英語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 武保良。英語教學中歧義現象的語義分析[J].外語教學,1997 (3)

[2] 胡勝高。英語中的歧義現象及其語義分析[J].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