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家庭教育經驗論文(精品多篇)

家庭教育經驗論文(精品多篇)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論文 篇一

教育不僅影響個人的發展,家庭的和諧,甚至關乎國家及民族的命運。在大力提倡優化國民教育體系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家庭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因爲長期以來,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更加強調了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家庭教育。隨着人們對家庭教育關注度的提高,我們發現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更健康的發展,能夠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學校教育。在我們生活中,一個人的成長,首先受到的影響就是來自家庭、來自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而父母則扮演了孩子第一老師的角色。家庭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

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則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尤爲重要。父母應從細節處做到以身作則,如信守對孩子的承諾,欣賞別人的優點,敢於承認錯誤並勇於擔當,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等等。如果是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處,做到長幼有序,給孩子留下文明、禮貌的做人之道。因爲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處事的態度等都是有影響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對自己嚴格要求,事事處處爲孩子做出好的榜樣,才能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纔會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也不要對孩子不分青紅皁白地肯定或否定。在批評孩子之前,先表揚他好的一面,這樣纔能有助於孩子自尊心的維護和自信心的培養。做家長的應當教育孩子學會欣賞別人,這樣孩子纔會正確看待自己,才能與別人合作。適時實施施挫折教育,同時注意孩子對遭受挫折的承受能力,避免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從而引起負面影響。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社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才能收穫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家長要有意培養孩子超越自我,勇於競爭的意識。

二、家庭的結構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人員的構成及其排列順序。隨着社會的發展,目前我國家庭結構面臨着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小家庭向多元家庭發展的趨勢。如果正常的家庭結構被打破,則會給孩子心理髮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如:父親或母親早亡,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靈創傷,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託,出現行爲不正常、情緒不穩定等現象。隨着離婚現象的增多,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這些離異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語、性情孤僻、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較強等心理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家庭、學校的極大關注。目前,學校裏有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就是由於殘缺的家庭結構造成的。所以,要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地發展,首先應該給他們創造一個完整和睦的家庭。

三、家庭的氛圍

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諧美滿。家庭的氛圍在無形之中對人起着一種感染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關愛,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也能讓孩子體會到親情的可貴,並在其薰陶引導下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所以在和諧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大方、好學、誠實、謙遜、愛勞動、愛清潔、守時守信。而不良的家庭氛圍,會給孩子造成極壞的影響,可使孩子膽怯、嫉妒、孤僻、懶惰、放任、不懂禮貌、言語粗俗。由此可見,家庭氛圍的好壞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學業發展都有着直接的影響。

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彼此關愛、地位平等、溫馨和睦,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都努力爲和諧的家庭氛圍添磚加瓦,這是我們最理想的家庭。我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礎。

家庭是社會存在的細胞,對社會穩定發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隨着經濟的不斷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在日益增加。我們應當認識清楚其中的利弊,做到趨利抑弊,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以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證。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論文 篇二

摘要

對於國小生來說,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家庭成員是其交往的主要對象。家長是國小生感情上的依託者。因此,家庭是國小生個體社會化的極爲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

國小生;家庭;教育

家庭對兒童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有其自身獨特的色彩。將此歸納爲三點:第一,家庭教育的內容適合實際生活的需要,即屬於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個別教育。知其子者,莫過其父。父母最瞭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因而最能順應其個性而利導之,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個整體,它的一切方面都對兒童社會化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不同層次的因素對兒童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1、父母的文化修養。

父母的文化修養是影響國小生個體社會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這一因素決定的。首先,父母的職業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養決定的,而不同的職業又決定着其不同的經濟收入,並進而決定着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養,決定着父母對兒童所採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對兒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恆爲士,農之子恆爲農,工之子恆爲工,商之子恆爲商。”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於父母的發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

父母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對孩子的個性形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調查結果所證實。心理學方面的有關研究指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爲三種類型:

(1)民主的或寬容的;

(2)權威的或獨斷的;

(3)放縱的或溺愛的。

第一種方式表現爲父母對孩子的活動不僅予以保護,而且給予社會和文化的訓練,對孩子的要求既給予合理的滿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兒童之間的關係表現得非常和諧。在這種教育條件下成長的兒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如謙虛有禮貌,待人和善誠懇等。第二種教育方式表現爲父母統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幾乎沒有任何自由的餘地,一舉一動必須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錯誤,父母便嚴加指責,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這樣的教育條件下,很可能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常常爲了逃避懲罰而說謊。同時,經常捱打罵的孩子,其性情可能變得暴躁或倔強、任性。第三種教育方式表現爲父母對孩子百般寵愛,百依百順,或者相反,對孩子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一般很難形成良好的個性。

3、家庭關係狀況——主要指感情氣氛

家庭感情氣氛是指在一個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一般態度和感受。這種氣氛是由家庭成員共同釀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關係決定的。因爲就現代家庭結構而言,國小生一般都是來自核心家庭的兒童。在覈心家庭中,儘管還有親子關係等,但這些關係都是由夫妻關係決定的。如果夫妻關係十分和諧,夫妻雙方就都樂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來培養、教育孩子,親子關係也就相當和諧,父母與子女關係密切。這樣的家庭氣氛一般都是十分溫暖融洽的。生活在這種家庭氣氛中的國小生一般都有很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於國小生形成良好的個性,並使之向理想的社會化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一個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惡化,關係緊張,夫妻雙方都沒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顧孩子,有時甚至拿孩子出氣,或者逼孩子親近自己,疏遠對方。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兒童,很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別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這都會給兒童的社會適應和個性發展帶來極爲不利的影響。

4、家庭生活條件

作爲影響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間接因素,家庭生活條件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個家庭的生活條件優越,就可以爲孩子購置更多的發展資料(如書籍、報刊、智力玩具、學習機等等),還可以帶孩子外出旅遊觀光,擴大兒童的視野,加速其社會化的進程。不過,父母在爲兒童購置發展資料時,必須有選擇地購買,而不能濫購,否則,一方面孩子應付不過來,另一方面對那些東西不珍惜。而且,有些東西甚至可能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與理智結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此外家長還要學會欣賞與激勵,學會批評與懲罰,協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除了重視學習外,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迎接屬於他們的機遇和挑戰。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來教育的衝擊和影響下,弊端日漸顯露,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本文試圖通過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相關方面進行比較並對所形成差別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爲家庭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啓示。

關鍵詞:家庭;教育;比較

一、引言

現今,世界範圍內的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歸根結底,是不同國家之間人才的競爭。正如我們所知,家庭是孩子成才的起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才的競爭也是家庭教育能力的競爭。隨着我國的經濟,政治,教育等領域的不斷開放,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來教育的衝擊和影響下,弊端日漸顯露,因此,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存在於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社會中,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直到我們獨立,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父母一起度過的。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青少年擔負着國家的未來,是社會的期望,是整個未來世界的主人。父母是否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及是否關心孩子的發展方向,都將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古至今,許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視家庭教育。“一個能夠管理一個國家和世界的人一定是一個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成功地支撐起自己家庭的人。”正如中國儒家學說所論述的,家庭教育是治理國家的基礎,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把國家興亡和教育聯繫在一起。英國思想家JohnLocke認爲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教育的起點,也起着導向性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成效的比較

美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參與了家庭事務,他們逐漸就擁有了市場經濟思維,十八歲之後他們就獨立於父母生活。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靠做兼職掙錢來支付他們額外的開支。從那些實踐活動中,他們積累了許多促銷方面的管理經驗以及如何與顧客交流,知道了金錢的來之不易,逐漸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在中國,孩子們是家庭的中心。孩子們養成了許多壞習慣,正如中國的一句常言所說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雖然在考試分數方面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做得好一些,但是中國的孩子,被動地處理問題,依賴他人,社交能力差,責任感差。這些性格特點從大體上而言,與我們國家的“應試教育”有關。

四、家庭教育進程的比較

儘管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家庭教育仍然是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方面。就像學校教育,它有自己的目的,內容和方式。

1、教育目的的比較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適應多樣化的環境,教孩子們如何在社會上獨立生存。這種期望不是那麼的高。它不是無形的幻想,而是實際存在的,容易把握的。他們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實現他們自身的價值而不是追求高文憑,令人羨慕的職業之類的物質方面的收穫。另外,在這個目的的支配下,孩子們也提升了自我決定意識和自信能力。與美國相比,中國家庭更趨向於把孩子培養成材,希望他們有前途,過上穩定,舒適的生活。家長望子成龍,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們集中精力於學業方面的學習,還有孩子一點都不感興趣的藝術培訓。最終,創造性被制約,這個上天賜予的天賦被扼殺在搖籃裏。

2、教育內容的比較

美國家庭教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它注重孩子們在體格,認知,語言,情操方面的協調發展。例如,當家長去圖書館的時候,他們喜歡帶上孩子,刺激孩子對新事物的求知慾。讓孩子們接受環境的薰陶。在情操方面,他們引導孩子認知音樂,油畫,舞蹈,文化,跟他們一起去博物館,文化展覽館,鼓勵他們參加創造性的活動,使他們感受自然,發現奧祕。

雖然中國家庭教育的內容也劃分爲四個方面:德育、智育、體育和美學,但是當孩子們到了上學年齡,智力卻處於壓倒一切的位置。在體育方面,父母總是更關注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營養,不讓孩子遭遇疾病,危險。在智力方面,他們買很多有教育價值的書,然後教他們讀書,寫字以及算術技巧。當孩子們開始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父母又趨向於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買大量的課外練習冊以幫助他們在考試中取得好的分數。在審美觀方面,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特殊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他們一窩蜂似地把兒子,女兒送到畫畫班,舞蹈學校或者請家教教孩子學樂器。一方面,這種做法忽視了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這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開支。下面的事實可以說明這兩個國家對智力的不同理解。當孩子們回到家了,中國的父母總是問:“你今天認真聽老師講的內容了嗎?”或“你今天得了多少分啦?”然而,美國家長問的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呀?”或“今天的課有趣嗎?”

3、教育方式的比較

在美國民主的教育方式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孩子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家庭事務。父母鼓勵孩子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允許他們不接受自己說的東西而保持自己的理解。父母是孩子的朋友,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不僅僅是向孩子學習一些東西,而且還對此感到自豪。孩子們的隱私也完全受到保護,不經允許家長不會進入孩子的房間,他們也沒有權利去幹涉孩子們的社交活動。

在中國,孩子們幾乎沒有發言權。家長認爲家庭事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們應該做的就是遵從家規,順從於父母的意願。家長似乎是家庭中的權威,於是代溝也易於產生。孩子總是感覺父母不可理解。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很多交流障礙,家長把一切都歸結於社會環境與孩子成長之間日益增長的複雜化。根據福州教育學院心理健康委員會對1664個學生家庭的調查數據,偶然的交流佔31.4%,有意的交流佔2.7%。孩子上一二年級的家庭佔77%,孩子上三四年級的家庭佔60%,孩子上五,六年級的家庭佔的比例不到50%。

這份調查也證明了許多家長與孩子交流感到很焦慮這個事實。其中,46.1%的家長認爲他們的孩子更成熟了,14.2%的家長認爲很無助,13.2%的家長認爲他們無言,6%的家長認爲很難跟孩子交流,61.4%的家長感到很安心、舒適、高興。這對發展孩子的好習慣、性格、青春期健康心理都很不好。孩子們的自由總受到家長的侵犯。例如,他們的書包、日記總是被父母搜查。

五、產生不同家庭教育的原因分析

同樣是在現代社會,同樣是十分關注家庭教育,爲何這兩個國家仍然會出現上面所提到的顯著的特徵呢?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四個原因:

1、這兩個國家的歷史背景

美國被認爲是一個有着廣闊的地域卻簡短歷史的國家,的確,它只是一個移民國家。在過去的四個世紀裏,大約五千萬人移居到這個國家,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移民運動,於是其它國家開玩笑地稱它是“融爐”。由於這種多樣文化觀念的影響,人們能很容易地接受新想法和新文化,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因此,發展的空間相對更大了。

相反地,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同時被許多傳統和習慣所限制。特別是封建觀念已深深地根植於中國人的腦海中,以至於保守的、自閉的想法在文化觀念中佔大多數。

2、經濟體制

美國擁有先進的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更多的機會,更少的生存壓力,美國擁有一種比較完善的僱傭體制。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人們不必一生都從事一種職業,由於那些因素,美國人有更廣泛的選擇工作的餘地。在找工作方面他們也很開放。他們的父母認爲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他們的工作都是平等的。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儘管它有像上海、北京、大連那樣的大都市,但有許多人仍處在貧困線上。中國處於一個學歷優先的社會,生存壓力非常大,人們把所有的生活都寄託在工作上,找工作的範圍非常窄。家長認爲學習上的成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追求一生穩定的好方法,也是理想生活的必需。因此,他們的教育中心就是孩子們的成就。

3、不同的價值取向

美國人珍視他們自己的個性,價值取向是個人主義,他們注重個人利益,擁護個人發展和自我認識,這就是美國文化的核心。根據這種價值,父母傾向於把孩子和他們自己分爲兩個獨立的部分。孩子的自我價值是建立在父母對自己意願、興趣愛好尊重的基礎上的。

在中國推崇地是集體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在中國的哲學中,個人價值服從於整體利益,父母丟棄了自我感,重視孩子的“自我”。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肩負着他們的希望和生活的未來。他們往往爲自己的子女設計現在和將來。

4、不同的思維方式

美國人是理性化的。美國家庭用最基本的理性原則對待孩子,培養孩子的義務和其它的社會義務一樣。相反,中國人崇尚道德,家教是以道德爲基礎的,對孩子的義務是整個家庭而不是社會的。

六、結論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應該改變傳統理念,在保持我們優勢的基礎上,我們更應該注意平等和民主,在教育內容上把知識和實踐歸於同等位置。我們應該更有助於建立孩子們的自我信任和獨立,開發他們的潛能以更適宜於我們傳統社會發展的需要。

常言道:“孩子是一個國家的未來。”爲了中國更繁榮發展,我們必須盡我們的能力爲祖國的花朵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應該從哪裏開始呢?肯定要從家庭開始!

參考文獻: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M]。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2]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報刊社,2003.

[3]王恩銘。美國文化和社會[M]。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論文 篇四

摘 要:家庭是一個人一生中所面臨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來講,父母是主要組成人員。特殊家庭,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父母身上,也就是說,父母的特殊性決定了家庭的特殊性。父母衝突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表現在忽視兒女的感受和對兒女的教育上。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鬱悶。在世界觀形成階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導。讓這些孩子感到無人關心,精神無處寄託,思想感情上受到了極大創傷,在同學、朋友面前低人一等。於是,孤僻、沉默成了他們重要的特點。

關鍵詞:特殊家庭;父母衝突;父母言行

筆者在調查、閱讀、思考中,總結出因父母的特殊性,形成家庭的特殊性,形成對孩子教育的不完善,而導致孩子走上犯罪之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衝突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

有很多人成婚後,擺不端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怎樣經營家庭,以小肚雞腸的胸懷處理家庭瑣事。於是夫妻雙方三天一小戰,五天一大戰。鬥嘴打架成了家庭生活內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把注意力用在永無休止的家庭糾紛中,忽視兒女的感受和對兒女的教育。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鬱悶。在世界觀形成階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導。最後自暴自棄,在良莠不齊的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盲目闖蕩,企圖從眼前“難以捉摸”和“撲朔迷離”的景象裏出人頭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時只要有人稍加引誘,在尋找“關心”和“疼愛”的他們便會毫無顧忌地投入對方的懷抱接受恩賜。殊不知,在壞人的引誘之下一步步向犯罪深淵滑去。

二、父母言行不檢點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

父母言行決定家庭氣氛,家庭氣氛可以成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的家庭氣氛與違法行爲率關係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違法行爲者明顯多。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經常吵罵、指責、揭短、廝打,瀰漫着一種衝突或不和諧的氣氛,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長此下去會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礙。有些子女爲逃避這種不和睦的家庭氣氛,極易離家出走,流落街頭,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融於平時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是“潤物細無聲”般的感染教育。因此,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對孩子的教育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良的言行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禍首。母親賢惠、善良、正直的品行會給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礎。

三、家庭不健全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

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人們的許多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離婚率也居高不下,一些父母,爲求男歡女愛,置親生子女於不顧,形成離婚家庭這種特殊家庭。處於成長髮育階段的子女,此時需要完整的父母之愛,家庭的天倫之樂。而有的父母都忙於再婚,冷落子女。使子女感到孤苦伶仃,心靈備受傷害。組成新的家庭後,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關係又很難處理得當。

1、減少家庭暴力,給孩子以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家庭及其成員之間的暴力。作爲青少年的榜樣,如果家庭成員整天爭鬥不休,習慣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那麼無異會使青少年形成一種用暴力來處理問題的思維定勢,使他們習慣於暴力攻擊行爲,更爲嚴重的是,由於很多父母習慣採用粗暴野蠻的教育方式,會形成孩子與父母的尖銳對立。生活在習慣於通過暴力解決問題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徵,在心理上魯莽兇暴、易於衝動、控制力差、膽大妄爲與不計後果,一旦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動機,就會發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屬於攻擊性行爲。

2、儘量減少人爲的家庭不健全

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師,一個和諧、良好的家庭能夠讓青少年體會到親情可貴,增強他們對社會的信任。如果家庭結構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敗、家庭失和,以致放棄對子女的撫養義務,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愛和母愛,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靈將遭到致命的摧殘。他們目睹了父母是如何從和睦恩愛走向勢不兩立,從而會使青少年懷疑人間的真情,覺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與人之間是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謹言慎行

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青少年發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於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較弱。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等不良行爲,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並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爲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要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品行,作爲家長的父母要以身作則,自己不能有不良行爲,要舉止得體,言語文雅,給子女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表明了人的一生與後天教育有着莫大的關係。作爲孩子的父母,其言傳身教的影響更是非常重要。教孩子學好不難,難的是家長要努力克服自身上的缺點及多年養成的壞習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在這篇文章中的特殊家庭所指較爲狹義,但代表突出的特殊家庭表現形式。總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考慮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才能談及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史煥章,武漢。犯罪學概論。華東政法學院,1993-05.

[2]闕貴善。江西省青少年犯罪與綜合治理。1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12.

[3]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機制及啓示。法律適用,2004(10)。

家庭教育畢業論文 篇五

摘要

爲了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文章首先對家庭教育的內涵進行了解讀,其次提出了要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地位,最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家庭教育的實施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家風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第一站,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環境,家庭教育作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的健康成長及其價值觀的確立,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內涵

家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主要藉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爲培養方式,實現培養目標[1]。且這種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識的前提下進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又是貫穿我們整個人生的終身教育。孩子性格的、養成與家庭教育緊密相關,因而,儘早開始家庭教育極爲必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家庭教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人的人生規劃及人生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個體的成長至關重要。

自黨的十八大對大力加強家庭文明建設作出指示以來,各地各部門都積極主動地組織開展“家庭、家教、家風”主題活動。在此背景下,社會着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出一大批文明家庭。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愛老、傳承孝道;有些熱心公益、積極助人;有些愛崗敬業、甘於奉獻……[2]這些文明家庭的特點突出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脈,融合於中華家庭的基本理念,成爲當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精神實質,強勢引領和深化當代家庭教育,成爲涵養心靈、豐盈思想的重要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環境中,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父母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二、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地位

弘揚優良家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內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是新時期構建和諧家庭的新思想。家長作爲社會的一個主要羣體,要爲建設文明社會、和諧社會盡自己的力量。家長自身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則,爲孩子樹立榜樣。家庭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孩子成人成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堅持立德樹人。二者在立德樹人的培育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家庭教育,堅持其導向引領作用,既能促進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時,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中,爲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三)本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家庭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觀念意義,更是指導人們行爲的重要準則。家庭教育應該準確把握國家、社會、個人這三個層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訴求,以愛與責任爲切入點,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進行落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重考慮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價值觀教育的特點。同時,還要以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對青年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在學習、模仿、行動和反思上下功夫,幫助他們自覺認同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家庭教育,對家長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實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與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與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認知規律與思維特點,注重家庭教育的總結反思與激勵性評價,才能在日常生活點滴中,貫徹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想法,抓住機遇循循善誘,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與效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優良、和諧的家庭氛圍。

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給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增強子女的安全感。家長要嚴於律己,注重自身修養,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同時,要積極倡導每一個家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家庭文化,通過家庭成員具體踐行和傳承,培育優良家風,營造健康、文明、和諧的家庭生活,讓家庭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與心靈。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傑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實施中,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知、情、行的統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獨、慎微,優化家庭教育質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終,藉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連續性等優勢,反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2014-05-05(1)。

[3]靳玉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78-79.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論文 篇六

當前中國家庭教育的普遍狀況是重視孩子在國小和中學時期的教育,買昂貴的學區房,花大價錢報各種輔導班,家人全程陪讀等等。但是一旦孩子進入大學,大部分家庭都有了如釋重負之感,同時也放鬆了對遠在外地求學孩子的教育,轉而將這個責任轉嫁給孩子所在的學校。然而現實情況是中國孩子從小在父母嚴格的監控和指引下生活,而相應的基本生活能力、判斷力和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都普遍貧乏。而高校師資力量有限,高校教育又不同於國小和中學老師“手把手”式的全程陪同教育,高校已經將大學生視爲具有獨立責任能力的成年人來對待。除了上課時間,大學生的課餘時間是基本可以自由支配的。

這種管理上的突然放鬆,時間上的充裕,和所面臨誘惑的增多,就容易讓學生沉迷於網絡,或耽於其他一些娛樂而荒廢學業。更有甚者,一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不善於與其他同學或老師交流,個人的一些心理問題無法排解,長期積壓甚至有可能造成抑鬱或暴力犯罪事件的發生。這些頻頻發生在高校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也給被稱作美麗“象牙塔”的大學校園蒙上了陰影。高校“慘案”頻發,這究竟是事出偶然,還是高校教育出現了問題?心理學家認爲,家長、學校、社會在青少年教育上出了問題,大家都認爲孩子只要學習好就一好百好,往往忽視了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問題,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脫節,也成爲大學生傷人事故頻發的一大原因。但是有部分家長卻說,“希望學校加強管理,多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等,給孩子適時的引導和幫助”。

事實上,學校教育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家庭的教育和家長的參與也是不可或缺的。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可能超過學校的教育。所以,我們勢必將家庭教育融入大學教育之中。當然這不是說像中國小生那樣動輒“請家長”,而是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繫與交流,共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協同疏導。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挑戰正日趨複雜,學業壓力、人際相處成爲當前大學生出現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現在各高校已基本健全了學校、院(系)、學生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配備了心理諮詢室。

而現在學生自主性也很強,大多數人已經意識到進行心理諮詢並不丟臉、也不是難爲情的事情,他們都會積極主動地利用學校的這些資源。但是,仍有部分同學因爲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或者認爲與別人談論自己的心理問題很尷尬,難以啓齒,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將自己壓抑在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世界裏,而不是選擇去找心理輔導老師或學校尋求幫助,心理障礙或者困惑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化解。

這時候就需要學校與家長的協同合作了,孩子難以向老師和同學傾訴的問題,如果家庭能夠及時介入和關心,應該會向家長傾訴,這樣家長和學校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問題的惡化,也可及時挽救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甚至是幾個家庭。要建立、健全這一聯動體系,首先,學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個與家長交流協作的平臺,建立一個有效的通訊錄,一旦出現任何問題能及時與每位學生的家長取得聯繫和溝通;另外,學校要充分利用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這樣的家長比較集中的機會,做好宣傳和溝通;再者,學校相應的負責老師如輔導員、班主任的聯繫方式也需要向家長們及時公佈,方便互通信息。這不是所謂的“打小報告”,而是對每一個孩子負責,保障每一個孩子能順利成才的原則與擔當。

第二,家長們一方面確實需要轉換心態,以一個平等交流、讓孩子爲自己負責的態度來對待已上了大學的孩子,給孩子自己鍛鍊、成長的空間;但另一方面,這絕不等於放任,家長仍需要做好觀察和適當的引導,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以上大學爲“分水嶺”的一蹴而就。家長可以與學校保持有效的溝通,適時瞭解孩子的生活和心理變化,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導。當然,家長也不能走上另一個極端,想當然地仍然像中國小時那樣遙控和掌握孩子的一切,每天需要孩子電話彙報一天的行程,甚至是飲食。更有甚者,每天電話諮詢相關輔導員或班主任情況,這都很不現實。大學不是幼兒園,大學生已經是具有獨立責任能力的成年人,課餘時間有自己的自由,就算是輔導員或班主任也不可能掌握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行程。

第三,整個社會生活應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不拿孩子相互攀比,不給孩子過大的壓力,順應每個孩子自然的成長和成才之路。拿孩子相互攀比是中國社會長期普遍存在的陋習,很多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之中,無形之中給孩子心理上增添很大壓力。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價值觀的物質化、功利化,獨生子女一代新的人際交往模式、貧富差異帶來的不公平感,學生羣體間的相互影響等因素都刺激着大學生的敏感神經。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校園事件中突顯出來的問題,其實是對於法律意識淡薄和心理健康長期忽視,也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知識教育的缺失。這些教育,不僅僅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應當滲透到中國小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從小讓法治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受到關注。

有人說學校培養的學生體育不好是廢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而有心理問題存在的學生更是一座不知何時爆發的活火山。廢品可以再利用,次品可以再加工,但是那不知何時會爆發的活火山一旦爆發就意味着毀滅,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成爲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是這不僅僅是高校的職責,也需要家庭和社會共同的參與和努力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