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走進新課標 重新認識音樂教育

● 摘要

走進新課標 重新認識音樂教育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和實踐,我們清楚地看到新《課標》把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真正統一起來,從而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產生了質的飛躍。新《課標》確立了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價值觀; 根治現行課程體系的弊端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新《課標》重視聆聽感受、體驗表演與創造實踐。從新《課標》的實踐中我們感受到,音樂教育必須突出人文性,要關注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和需要。筆者認爲音樂的學習過程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一端是我們密切接觸的生活,另一端是豐富的音樂寶庫,生活和藝術就是孩子們學習音樂的“生活源”,是孩子們感知認識的基礎,在兩個“生活源”中間則需要體驗、實踐來銜接。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僅僅剛剛開始,我們還需深入學習新的《課標》,深刻理解新《課標》的精神實質,逐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關鍵詞:音樂教育 課程標準 課程改革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凝聚着編寫者智慧與心血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通過權威人士的審議,於2001年7月與廣大中國小教師見面了。新的課程標準明確了21世紀我國兩億中小學生學什麼、怎麼學。新的課程標準符合國際課程改革趨勢,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性質,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新課程關注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反映當代社會、科技的發展,貼近學生生活,有助於改變過去課程繁、難、偏、舊的現狀。新課程標準規定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倡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並對教師提出了教學建議,有助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不斷深入學習新《課標》,積極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和實踐,我們清楚地看到新《課標》把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真正統一起來,從而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產生了質的飛躍。新《課標》倡導培養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用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展並將其視爲課程的根本目標,這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具有了新的起點。

新《課標》確立了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價值觀;根治現行課程體系的弊端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意味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必須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培養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這是我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根本要求。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應當承擔社會所賦予的人才選拔功能,並把課程本身的引人入勝之處、課程的個性發展價值視爲根本,讓每一個個性充分發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會的選拔和其他挑戰。這種既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價值觀在新課程的功能與目標中集中展現出來。

二、貼近孩子們的生活,讓他們充分接觸音樂語言

如果說音樂是一種語言,或許有人要反駁,語言不就是說話嗎?其實不盡然。從狹義上講語言通常是指我們所講的話。而從廣義上說,語言是指廣泛用於溝通、交流、傳遞信息的媒介。作爲音樂本身就具備這個特點,音樂可以傳情達意,可以把個體內心的體驗與感受表達出來。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音樂所表達出來的遠比我們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豐富的多,或委婉、或直接、或歡快、或哀怨……。這種語言在生活中萌發,在感受中成熟,在體驗中豐富。這樣來說,音樂的學習過程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一端是我們密切接觸的生活,另一端是豐富的音樂寶庫,而中間則需要體驗、實踐來銜接。過去我們的音樂教育過於注重學科本位,不顧及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從教材上來看,受專業音樂院校的影響比較深,教學超出了孩子們現有的接受能力。而新《課標》則重視聆聽感受、體驗表演與創造實踐。從新《課標》的實踐中我們感受到,音樂教育必須突出人文性,要關注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和需要。

例如在國小音樂第二冊第一課《春天》一課教學時,我將教材安排成兩課時完成。第二課時分析教材之後,我選擇了將“春雨”作爲孩子們的感知主體。春雨是什麼樣子?這就是孩子們學習音樂的“生活源”,也許在我們教學的時候恰巧沒有雨,孩子們對雨的記憶也不大清楚了,也就是說感知的“生活源”這個條件不足。怎麼辦?教學策略怎麼處理?經過反覆思考,我認爲真實的感受與體驗纔會涌出靈感。於是我課前安排學生廣泛蒐集關於雨的音頻、視頻資料,同時我也着手查找。結果出乎意料,學生們查找到了電影片段、錄像資料、VCD、CD、錄音資料以及關於雨這個主題的音樂等等大量“生活源”。

在教學中,首先通過音頻、視頻產生心理刺激,切入主題。我讓孩子們聆聽、觀看春雨的音頻、視頻資料,從視覺、聽覺上勾起他們對以往生活經歷的回憶。

其次,營造、模擬雨聲,創設感知情境。我找來噴壺、花盆、水盆,用布簾子擋住,然後隔着簾子讓他們聆聽水噴灑在土上的聲音;噴灑在花葉上的聲音;噴灑在水盆裏的聲音。孩子們可以用手擋在耳後聽,可以趴在地上聽,可以站着聽。

接着我向學生提問:雨能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誰能模仿或演唱?於是孩子們模仿出:

①  ∣沙 沙沙∣沙 沙沙∣

②  ∣唰唰 唰∣唰唰 唰∣

③  ∣滴答 滴答∣滴滴 答答∣

我抓住了孩子們對聲音模仿的各異這一點進行提問,激發思維的有效發散。爲什麼你用“沙”這個聲音唱?爲什麼用“唰”?又爲什麼用“滴答”來唱。孩子們的回答令我欣喜不已,一個平時不愛講話的孩子說:“老師!我剛纔趴在地上聽到的是,雨滴落在土上的時候發出的‘沙沙’聲。”另一個孩子沒等她講完搶着回答說:“我聽到雨滴落在葉子上的時候,發出的是‘唰唰’的聲音。”在我身邊的那個孩子跟他們的意見又不同,他說:“雨滴從一片葉子落到另一片葉子上發出的是‘滴答’的聲音。”這時,一個孩子從角落裏站出來說,“我有不同意見,我記得雨滴落在水桶裏是‘咚咚’的聲音。”我興奮地看到孩子們的聰慧與靈性在對生活的感知中充分表現出來,這時我順勢用電子琴給學生一個四二的節奏,指導孩子們用“沙”、“滴答”和“唰”、“叮咚”編創兩組二聲部的和聲。首先將合唱臺上的孩子們劃分爲兩組,我左右手各持一長卡片,左手卡片正面是“Sha”(字),背面爲閉合的嘴(圖),右手卡片正面爲“Di Da”(字),背面和左手一樣。給一聲部出示“Sha”的卡片時,一聲部唱“Sha”,二聲部出示閉合的嘴的卡片,二聲部則停止演唱,這樣交替進行。兩個聲部同時進入時,則雙手出示卡片示意。開始孩子們不熟練,漸漸地孩子們就會看我的手勢,甚至能看懂強弱等手勢,單手出示一長卡片左右一晃,兩個聲部就一齊都進來了。

三、有目的地選擇適合孩子們的音樂進行欣賞,從中培養孩子們健康的情感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課程是“以審美爲核心”,以美育爲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着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並視這種活動本身爲教育目的之一。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基礎音樂教育作爲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在國小二年教學中,我借鑑了現行美術教材內容,設計了一節以母愛爲主題的音樂欣賞綜合活動課。課前,我要求學生將自己與媽媽在一起最感人的照片準備好,並準備一個最喜歡的娃娃。這節課我充分利用視頻、音頻設備及計算機多媒體設備,允許孩子們自由散坐在教室的任何位置。

教學中首先我給孩子們播放了一段絃樂演奏的東北民歌《搖籃曲》,聽完之後我向孩子們提問:誰聽過這個曲子,你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多數孩子回答聽過,至於叫什麼名字,孩子們都回答不上來。其中有個孩子說:“媽媽哄我睡覺的時候唱過這首歌。”我接着問他:“媽媽對你好嗎?媽媽是怎樣對你的?”這一問不要緊,大家忘記了去想歌曲的名字,反而熱烈地討論起母愛的話題,幾乎每個孩子都講了一段自己最感人的故事,不時他們還將自己和媽媽在一起的照片,通過投影展示給大家看。孩子們講的生動、詳盡,激動的時候他們還能表演一段。

第二步,我選擇了女聲獨唱、男女對唱、童聲合唱三種不同風格的同一支曲子,分別放給孩子們聽。在充分感受音樂之後,讓孩子們談他們對用不同風格演唱的東北民歌《搖籃曲》的感受,一個機靈的女孩說:“女聲演唱的《搖籃曲》彷彿就像媽媽在哄着孩子睡覺。”那個胖乎乎的男孩說:“男女對唱的《搖籃曲》就像爸爸、媽媽回憶他們小的時候,奶奶、姥姥正搖晃着搖籃催他們入睡。”一個梳着小辮子的小姑娘說:“聽童聲合唱的《搖籃曲》,就像無數個天使正圍繞在搖籃旁幫媽媽哼唱呢。”孩子們討論得不亦樂乎,各抒己見,應該說孩子們的感受是真切的,表達得也十分準確。在孩子們接近疲勞期出現時,我將教學轉向了下一階段。

第三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我爲孩子們出示動物之間的母愛圖片,然後又將人類的母愛,一個母親從孕育、哺乳到與孩子一起做遊戲的全部過程用圖片展示出來,讓孩子們在視覺感受中增強母愛的情感,接着插入抱娃娃的律動。

最後向孩子們簡單介紹《搖籃曲》的由來,以及欣賞世界各地不同風格、不同版本的搖籃曲,給孩子們留下一點感性認識和粗淺的印象。

音樂擔負着探索人生重要意義的使命,也承擔着指導人生道路的責任。音樂把一切在人類心靈中佔據地位的東西都拿出來提供給我們的感性和情感,讓人深刻體驗到審美的愉悅。音樂給人的想像插上高飛的翅膀,把人的思維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創造性充滿了活力,使人的發展潛能得到了充分的開發。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僅僅剛剛開始,我們還需深入學習新的《課標》,深刻理解新《課標》的精神實質,逐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從尊重兒童的角度出發,按照新世紀的人才培養標準,結合當代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徵,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經驗,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培養人,培養健康的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我們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神聖的使命,我們將爲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王安國, 吳斌.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  曹理, 崔學榮. 音樂教學設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英奎. 音樂教師新課程教學指南. 遼寧: 遼寧大學出版社,2003

4.  張麗偉. 如何面對音樂課程改革.杭州:中國小音樂教育,2003, 5

5.  賈文華. 新課程呼喚新模式. 杭州:中國小音樂教育,2003,3

6.  何偉. 淺談“新課程”的“數學算式”. 杭州:中國小音樂教育,2003, 3

7.  孫莉. 新課程標準小“冷”與“熱”的思考. 杭州:中國小音樂教育,2003, 4

8.  肖華. 多角度地聆聽、實現學生音樂聽覺感知. 杭州:中國小音樂教育,2003

9.  嚴琴仙. 音樂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精髓. 音體美報,2003.6.12-18(總第4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