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 篇一

一、國小語文教師要少講解,多爲學生示範朗讀

講解和朗讀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講解是鑽進文裏,支離破碎地分析,只能讓人知道,而朗讀則是躍出紙外,賦予生命以激情,讓人親身感受。如果國小語文教師只是注重講解朗讀的要領,然後讓學生站起來朗讀,可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尤其是一些中心句,或者比較長的句子,學生會因爲理解能力不夠而沒有辦法讀出應有的語氣。每逢我遇到這種情況,總是會先進行範讀,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感想評說,最後再讓學生模仿來讀。這樣,學生就會感覺有據可依,朗讀起來就會更有感情色彩。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教師讀一句,學生跟着朗讀一句,這樣可以讓學生學習得更紮實一些。可以說,教師出彩的範讀能夠以聲傳情,以聲啓智,當學生的朗讀達不到教師所設立的標準時,教師就可以親自範讀,以此來打動學生的心。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能夠聽出教師在語音、語調上的抑揚頓挫,從中領悟到正確的語感。教師的範讀會更現實、更直接地讓學生感悟到朗讀中的情感。

二、國小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多進行品

讀文本,而不是放任學生去閱讀語文課堂的典型特徵就是書聲琅琅,人聲鼎沸。這也是學生進行品讀的必由途徑。尤其是國小語文教師在帶低年級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把課文讀出感情來,如果沒有教師到位的引導,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原地。要想對課文達到品讀的程度,國小語文教師要先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例如,“有了陽光,我們的世界多美呀!”教師進行了講解後,就讓學生進行朗讀,還要求學生讀出美感來。教師應該讓學生先身臨其境地欣賞陽光美景,把學生帶到陽光溫暖的意境裏,然後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朗讀,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己畫出感覺到陽光美好的詞句,從而一邊讀一邊感受。要想讓學生的感受留下深刻印象,一定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如讀着禾苗的詩句,就讓學生自己感受到禾苗在變綠;讀着小樹越長越高的語句,就好像看到了小樹越長越高的情景,最好是讓學生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把文字還原成畫面,真正讀出自己的感情來。讓學生運用普通話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也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品讀,用心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縮短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與作者產生共鳴。然後再逐詞逐句地時行品味,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優美,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的。

三、國小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做到多評多議

朗讀課文是學生的一項基本功。在國小語文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當一個學生沒有讀好課文時,教師會請另外一個學生站起來讀,或者是不經過任何指導讓學生反覆讀,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爲教師沒有給學生恰當的點評,應該告訴學生哪一個詞語要重讀,哪一個詞語要讀出怎樣的節奏,讀出怎樣的感情色彩。否則,無用的重複讀只能讓學生讀得厭煩,浪費時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教師爲了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朗讀水平在哪裏,應該讓學生多做評議,可以給出學生幾個評議方面,如正確與否、字音是否精確、停頓是否合理,表情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飽滿等等。這樣,用學生的口來糾正學生的錯誤,他們雙方都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共同總結經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方面,缺一不可,教師要從低年級的閱讀教學開始,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當然這個過程,不能流於形式,而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樣才能讓閱讀教學更受學生喜愛,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朗讀水平的學生。

國小教學論文 篇二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開放識字

一、開發資源,生活中識字。

生活中蘊涵着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教育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整合,走出語文課只叫“語文書”的怪圈,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學習引向生活。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如我校學生有部分來自農村,家長多做些小生意,門面裏有許多物品包裝袋、廣告紙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進行識字訓練。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會有多麼高興啊!因此,學生樂此不疲,有時還把一些“字”帶到學校來,互相考一考,真是“樂在其中”!這樣,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材料,利用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擴大識字量。

二、寓認於玩,活動中識字。

教育心理學認爲,保持和再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關的心理活動。因此根據國小生長於形象思維的特點,用“趣”構建識字教學的組織形式,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通過編兒歌、講故事、猜字謎等,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漢字,如教學 “喜”字,用猜謎語的形式出現,老師出示謎面“一口吃掉十顆豆豆”,學生在桌子上用手寫一寫,猜出謎底的同時也記住了這個字。在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爲生字編字謎、編兒歌,這既是對生字的鞏固,也培養了學生正確拆分字形、正確認識漢字形體特點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如在教學“趴”時,一名學生說他可以編個字謎“八隻腳”。整個課堂形成一種和諧、輕鬆的氣氛,學生在平等、愉悅的情感狀態中學習,其樂無窮。

三、識用結合,練習中識字。

新課標指出六年制國小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提早進行閱讀。三年級的學生識字量以達到兩千餘字。教師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文學欣賞》,開設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兒歌、故事欣賞與創作》,如讓學生閱讀注音讀物的童話故事、兒歌、古詩等,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在創作中用字,從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探索----優化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

力。從宏觀而言,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閱讀課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下面就優化方法,提高能力,結合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比較性閱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此較是一切理解發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從語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繫舊課,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收互開闊視野,啓發思路的效果。在國小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了能力,可謂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閱讀

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若干個帶啓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循文求義: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劃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閱讀。這種閱讀關鍵在於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過易,缺乏思考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易如反掌”;過難,思而不得,讀而不知所措,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喪失自讀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如果課文確實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似有所悟,躍躍欲試,甚至自發展開討論,這就更能促進求解性閱讀的自覺進行。

三、質疑性閱讀

國小生經過幾年的啓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自學性的科學性。開始,學生可能地提法出什麼問題,教師可作示範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決不以笑其膚淺、簡單簡挫傷了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抓住年級特點、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新課標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社會性,力圖改變多年形成的以課堂爲中心,以教材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脫離社會、脫離現實、脫離生活的封閉教學模式。在貫徹、執行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拋開那些陳舊觀念的禁錮,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重新構建語文教學的新體系。

一、語文實踐活動及內容。

我認爲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之前,教師應該非常明確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課標中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聯繫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是“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可見語文實踐活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遊戲,不能只滿足於表面上的熱鬧,更不能單憑教師一時心血來潮,盲目、隨意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

二、抓住年級特點,設計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怎樣才能選擇出恰當的語文實踐活動達到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呢?我認爲,應該抓住不同年級的特點,設計語文實踐活動,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在設計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時教師應根據低、中、高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設定不同的培養目標,選定不同的活動內容。考慮到我所教的三年級學生處於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中年級階段所以我首先明確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穩定性,以技能演練爲主的目標。培養目標確定後,要根據目標及所教班級學生特點,選擇具體的活動進行指導。

三、抓住年級特點,課內外結合開展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作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可以在課內進行,生動有趣的活動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由於受知識能力的限制,二年級的學生頭一次接觸手抄報信心不足,更達不到自己獨立完成的水平,所以在製作這期手抄報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的能力和水平,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並在網上下載了許多優秀手抄報範例供他們參考,還專門邀請了在新華社工作的家長講解了有關的知識。這樣的要求對於剛接觸手抄報的學生來說既給出了具體可行的安排不會使他們茫然不知所措,又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充分體現了語文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聯繫。

語文實踐活動還包括很多種形式,我只是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嘗試了其中一種並有所收穫,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探索,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更爲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如何訓練國小生的數學語言

語言與思維有着密切的關係,正確的語言是進行正確的數學思維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響着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着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的訓練。

一、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心理學認爲: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兩者相互依存。國小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可採取:個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等形式。

二、教師示範,讓學生知道怎麼說。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爲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說。如:我在教學第一冊“9加幾”時,在引導學生明確算理、算法後,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敘述自己的思維過程。比如:說說怎樣計算“9+2”,可分三個層次訓練。

第一層:先讓學生觀察,教師邊演示、邊敘述:(盒裏共有10個小格,盒裏有 9個皮球,盒外有2個皮球)計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裏的)9湊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

11。接着讓學生學着老師的說法,自己試着說一說,然後找表述能力較強的學生說給大家聽。再讓學生互相說說,檢查對錯。

第二層:教師根據學生形象的思維過程,設計好板書,爲學生提供思維圖式:

第三層:脫離各種模式,藉助表象進行思維。讓學生看到“9+2”就能說出得數和計算過程。

通過以上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訓練,既讓兒童的數學語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三、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總之,兒童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的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淺析---興趣·情感·意志

數學課堂教學要在遵循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練習爲主線的原則基礎上,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要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發展他們的個性,鍛鍊他們的意志,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師要把學生引入所提問題的情境之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索性思維活動。設計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爲主動獲取,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穩定地發展。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

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要從實際出發,要對每個學生的基礎、觀察、記憶和思維等特點和學習現狀瞭如指掌,在教學中,採用全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形式,讓全體學生達到共同要求。同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動,使每個學生形成巨大的內動力,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參與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力都處在發展之中,這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還要因時施教,學習興趣是在教與學的實踐中發展的。每一節課都給學困生創造發言的機會,及時鼓勵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僅在學習上有興趣,還有求知的慾望。新穎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能使學生聚精會神、興致勃勃地去學習、探索和研究。

3.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於數學自身固有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意志頑強的人會知難而進,而意志薄弱者會知難而退。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用名人的事蹟激勵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講愛迪生刻苦鑽研,潛心發明創造的故事;講華羅庚成爲數學家的歷程,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意志。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富於啓發、嚴格要求。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效陣地,採用有力手段,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着豐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緒,強烈的求知慾望而變得感知敏銳、想象豐富、思維活躍,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國小數學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願望強烈,數學素質會得到較快發展。因此數學教學正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爲創造、主動學習。結合本人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教學藝術,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因此教師導入語言必須適合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只有這樣,上課伊始,教學便儘可能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人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二、重視啓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作用

啓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讓學生願意去嘗試、探索,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節時,用直觀教學引入——建立數學概念——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運用遷移規律出示一個長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長,並讓學生計算長方形周長。

2.出示“圓”導入新課,先讓學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圓的周長,然後讓學生拿出自己製作的圓,用手指出圓周。

3.讓學生動手演示,感知“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介紹圓周率,理解π的意義,掌握π的數值。

4.師生共同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C=πd或 C=2πr,最後舉例一是求圓的周長,二是求圓的直徑。

三、掌握學生認識規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國小生年齡比較小,正處在心理和生理髮展初級階段,思維水平比較低,對事物認識只能憑藉直觀,從簡單逐漸到複雜,由個別到一般。理解問題的程度、水平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用其認識方法去取代學生的認識過程。

四、善於創設問題增境,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

要想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使學生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

總之,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 篇三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語文教學具有非凡的意義。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特別重視它,從實際出發,對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策略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發揮閱讀的價值,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國小語文;閱讀指導;有效策略

1.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現狀分析

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國小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一些教師受到長期傳統教育理念和考試導向思想的影響。他們忽視了國小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他們的教學仍然基於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學風格,忽視了學生作爲教學主體的地位,導致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其次,在國小語文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閱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閱讀興趣不高的問題。再有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實際過程中,缺乏明確的閱讀目標。

2.提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建立有效的閱讀環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有效的閱讀語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學生豐富的形象思維和相對敏感的感官特點。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和其他手段創造相關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赤壁之戰》相關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電影《赤壁》中的相關片段,利用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熱情,進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2.2明確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閱讀

明確閱讀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閱讀的保障。只有學生明確了閱讀方向和目標,才能真正體現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教學的價值。找到閱讀和學習的方向。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本文時清楚地瞭解應考慮哪些問題。他們應該提取文章中暗示的因素,並應使用這些文本信息來挖掘作者的情感。因此,才能與自己的情緒共鳴,並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通過建立這樣一個教學目標,學生可以在實際閱讀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並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閱讀過程中,他們更加關注閱讀的內容,不斷提高國小語文的閱讀效果,提高閱讀教學水平。

2.3科學選擇閱讀內容是提高有效性的保障

爲了提高閱讀的有效性,教師首先是合理地運用有效的閱讀內容。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快速發展,我國國小閱讀教材中刪除了大量與閱讀教學無關的內容,大大提高了教材的有效性。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爲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還必須有選擇地選擇教學內容,避免教學的隨意性。具體方法是:首先選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學內容。國小語文教材具有兼容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但是,不同的文章有着各自的側重點。因此,教師必須在全面瞭解教材的基礎上確定重點,選擇適合學生髮展的教材。避免收效甚微的情況出現。其次,科學整合和拓展語文閱讀內容。國小語文課本內容有限。爲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必須不斷深入並努力整合和拓展語文閱讀的內容。例如,《秋天的懷念》的時候,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師就可以將文章《我的老師》整合進來,並通過補充相關的文學資料,來引導學生體會親情。在教授完具體的詞語和段落後,向學生推薦幾本與親情有關的書籍。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一體化”閱讀課的效率和質量,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擴展”中學會感動、學會如何更好地去愛。

2.4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在交流中昇華認知

教師應該爲學生創建一個交流和互動的平臺,讓學生學會表達,學習說話,學會傾聽,學會總結,讓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拓寬學生的認知空間,擴大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向着更深層次探索。當學生的看法發生偏差時,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加以糾正;當學生的意見不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激烈的討論達成共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打破傳統的以教材爲中心,以教爲中心,一切以標準答案爲中心的封閉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放學生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思維。這樣課堂才能出現更多的“標新立異”,擁有更多不同的聲音,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的閱讀教學纔是我們所追求的。總之,閱讀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國小生最喜歡的學習內容,應該受到教師的高度重視。只有當教師充分了解國小生的發展特點,制定適合學生的發展規劃,才能真正提高閱讀教學效果,使學生享受閱讀,達到“快樂閱讀”的教學目標。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於穎。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策略[J].中華少年,2017(36):35-36.

[2]章珊珊。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範大學,2015.

[3]嚴琳。提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