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有關三農問題

第一篇:實習報告——有關三農問題

實習報告有關三農問題

目的:體察民情,瞭解國情,增長才幹

形式:深入農村,與村民攀談,搞調查時間:2014年7月22日--7月27日地點: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組織者:海洋大本站工程本站院團總支

參與者:海洋大本站工程本站院04級、00級部分同本站

一調查數據概況:

周家村共有230戶

約800口人,住房佔地約200畝,耕地1550畝。本村固定資產120萬,去年總產值爲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爲3800元。

(一)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爲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佔經濟總收入80。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199年以來有果園200畝、蔬菜100畝、煙500畝,現在煙已發展到800畝。1990年進行村莊規劃後,1992年在房前屋後種上了5000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1000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二)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3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裏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本站年齡限制到8歲,但有50的孩子九歲纔開始上本站。(三)生活狀況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製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200元以下。

二下鄉感悟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本站率低、失本站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本站.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本站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本站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本站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爲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本站!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本站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本站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第二篇:實習報告——有關三農問題

目的:體察民情,瞭解國情,增長才幹

形式:深入農村,與村民攀談,搞調查時間:2014年7月22日--7月27日地點: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組織者:海洋大範文搜網工程範文搜網院團總支

參與者:海洋大範文搜網工程範文搜網院04級、00級部分同範文搜網

一調查數據概況:

周家村共有230戶約800口人,住房佔地約200畝,耕地1550畝。本村固定資產120萬,去年總產值爲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爲3800元。

(一)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爲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佔經濟總收入80。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199年以來有果園200畝、蔬菜100畝、煙500畝,現在煙已發展到800畝。1990年進行村莊規劃後,1992年在房前屋後種上了5000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1000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二)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3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裏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範文搜網年齡限制到8歲,但有50的孩子九歲纔開始上範文搜網。(三)生活狀況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製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200元以下。

二下鄉感悟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範文搜網率低、失範文搜網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範文搜網.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範文搜網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範文搜網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範文搜網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爲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範文搜網!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範文搜網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範文搜網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第三篇:實習報告“三農”問題調查

寒假實習報告

這次寒假實習,我感到非常充實。在這次實踐活動中不僅鍛鍊了我的組織、溝通、學習能力還讓我對”三農”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特別是對我們濰坊的蔬菜種植有更深一步的瞭解。發現了我們蔬菜中的優勢但也看到了不足,讓我感覺到受益匪淺。

時間:2014年年1月20日――1月30日

地點:山東青州

一、 前言

在這個寒假,爲了貫徹我們濰坊醫學院的要求並且也爲了能夠在這個假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組織、調研、學習、分析能力我特意針對我們濰坊的“三農”問題做了一些調查。“三農”問題自古以來就(來自好範 文網)是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問題。古代民以食爲天,重農抑商,農民和土地是社稷江山的根本保障。新中國成立後,“三農”問題依舊是我國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國仍然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還多,絕大部分的貧困人口在農村,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就是“三農”。 其實,中央一直在支持、在千方百計地發展“三農”事業,從包乾到戶到後來的承包經營;從徵收農業稅到免徵農業稅;從限制農民進城打工到鼓勵農村勞務輸出。這些變化使農村經濟日益靈活,使農民致富的空間越來越開闊。但由於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牽涉面極廣和我國農民小農作坊爲主的生產方式,使得農業的生產效率普遍低下,扶貧成果不斷回落。濰坊市蔬菜生產歷史悠久,因此在這個寒假,我針對我們青州的蔬菜種植驚醒了調查,我走訪了我們村的幾個種植大戶並且在他們塑料大棚中做了實地考察也觀看了他們的一些交易過程,走訪了這幾家種植大戶我瞭解到目前我們濰坊蔬菜種植基本情況。

“三農”問題這些年備受全國各界的關注,而我們濰坊有着悠久蔬菜種植歷史,且種植面積大,蔬菜也是我們的一個主要經濟支柱之一,我想蔬菜種植是很值得關注的。我們濰坊的蔬菜雖然已成規模,也有着相對來說先進的技術經驗但還是既存在一些優勢之處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濰坊市蔬菜生產的主要特點

濰坊市蔬菜生產歷史悠久。無論是自然氣候,還是生產條件,都非常適宜蔬菜生產。從八十年代末壽光試驗成功第一個蔬菜大棚至今二十多年的時間,該市以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爲重點,充分發揮本地的自然優勢和傳統優勢,嚴格落實“菜籃子”工程行政首長負責制,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按照產業化經營的思路,不斷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使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逐步發展成爲濰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標準化、國際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在面積、產量、效益、加工、出口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呈現出六個方面的特點:

(一)種植面積大。全市瓜菜種植面積318萬畝,佔全市總耕地面積的31.5%,瓜菜總產1184萬噸。其中,蔬菜面積261萬畝,總產1007萬噸;瓜類面積57萬畝,總產177萬噸。蔬菜生產已由原來的城郊型爲主變爲農區大基地爲主,全市十二個縣市區均有種植。濰坊已經成爲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一些世界著名的種子公司在濰坊建立了蔬菜育種繁種基地。一年一度的中國(壽光)蔬菜國際博覽會,進一步加強了該市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可以說,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蔬菜品種,只要適宜濰坊種植的,濰坊都有種植。濰坊被稱爲“蔬菜聯合國”。

(二)栽培品種全。濰坊市本身具有很多很好的地方名特蔬菜品種,近幾年又按照國內外市場的要求,一方面大力發展地方傳統名牌,另一方面加大了瓜菜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到目前,全市栽培的瓜菜種類120多種,品種3000多個。露天栽培161.2萬畝,其中,國外品種種植面積20萬畝左右,佔12.4%,多爲出口蔬菜。

(三)上市時間長。該市蔬菜栽培類型多、技術比較先進。有冬暖式大棚栽培,有地膜覆蓋栽培還有露地栽培等,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生產方式,拉長了蔬菜上市時間。

(四)產品質量好。從2014年開始,狠抓了蔬菜的標準化生產,促進了蔬菜質量的提高。

(五)專業化程度高。爲了培植區域品牌,提高產品質量,近幾年,該市對蔬菜生產基地進行了集中規劃佈局,使其向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方向發展。

每個縣市區基本形成了1—2個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由原來的分散生產,實現了專業化、集約化生產。

(六)加工出口量大。全市蔬菜加工企業達980多家,年加工蔬菜300多萬噸,出口蔬菜80萬噸,創匯3億多美元。出口精深加工產品品種達100多種,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佔全國的1/10左右,是中國重要的蔬菜加工出口基地。

二、可資參考或借鑑的幾點做法:

(一)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發展以蔬菜爲主的特色高效產業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培植品牌產業。

二是優化區域結構,形成規模優勢。引導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聚集,將分散的產業佈局聚集成規模化產業優勢。

三是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重點是根據市場的需求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農產品,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改善品質,提高質量,實現初級農產品由普通產品向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轉變,加工製品由生向熟、由粗向精的轉變。

(二)建立完善市場體系,拉動蔬菜產業形成與發展

濰坊蔬菜產業之所以做大做強,市場體系的培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蔬菜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主要抓了產地、國內外、節會經濟這三個方面的市場建設和開拓。這裏只介紹關於加強產地市場建設的情況。

按照配套完善大的,規範整合小的和有利於帶動主導產業的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的原則,全面實施市場升級戰略,提高市場檔次。

(三)推行標準化生產,全面提高蔬菜質量水平

2014年以後,果斷地作出了“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實行蔬菜二次革命”的戰略決策,加快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主要抓了“三個體系、一個基地”建設:

一是健全完善了農業標準體系。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的原則,參照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進口國標準,組織農業、質量技術監督、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制定出臺了一批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範。這些標

準,涵蓋了蔬菜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實現了生產基地、加工企業、銷售環節都有標準可循。

二是建立完善了檢測體系。

三是建立蔬菜質量安全執法體系。

四是加強蔬菜生產基地的規範化建設。

(四)實施科技興菜戰略,牢牢把握蔬菜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五)加強農民組織化建設,培育壯大新型市場主體

全市從事瓜菜生產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800家,入社社員15萬人,帶動農戶48萬戶。在這一過程中,該市按照“政府引導、典型引路、規範運作”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規範。

一是加強示範引導。通過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創建行動,引導專業合作社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運行機制,增強專業合作社發展後勁。每年在全市選擇20—30個影響面廣、帶動力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重點培育和示範推廣。

二是開展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試點。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以同類農產品爲紐帶,積極引導生產經營服務內容相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聯合社或聯合會,推動合作社向更高層次發展。三是不斷拓寬農民合作的新領域。

(六)加強政策引導扶持,推進品牌創建

從2014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品牌創建獎勵政策,對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基地和產品進行獎勵。

就我們這裏的蔬菜種植而言,我想要解決三農問題,讓農民能夠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我們就要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資金支持,要幫助農民建立更完善的種植、管理、加工、銷售體系,要改變以前的思想知道他們走多元化道路,不僅收割後就直接銷售而且還要鼓勵農民對蔬菜進行在加工是農產品增值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還要幫他們建立自己的品牌,在人才上給予支持。

第四篇:有關三農問題的實習報告

目的:體察民情,瞭解國情,增長才幹

形式:深入農村,與村民攀談,搞調查

時間:xx年7月22日--7月27日

地點: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

組織者:山東省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團總支

參與者:山東省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99級、00級部分同學

一調查數據

概況:

周家村共有230戶約800口人,住房佔地約200畝,耕地1550畝。本村固定資產120萬,去年總產值爲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爲3800元。

(一)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爲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佔經濟總收入80%。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黃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199年以來有果園200畝、蔬菜100畝、黃煙500畝,現在黃煙已發展到800畝。1990年進行村莊規劃後,1992年在房前屋後種上了5000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1000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

(二)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3%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裏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8歲,但有50%的孩子九歲纔開始上學。

(三)生活狀況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製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200元以下。

二下鄉感悟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爲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只有正視教育,而非遮蓋問題,才能抓住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於經濟,但最終還得抓住"教育是基礎,經濟是關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爲此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二)我爲鄉親獻計策

從準備下鄉到下鄉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了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深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爲周家村的父老鄉親們做出貢獻。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宣傳週家村成功的經驗的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1][2][3]下一頁

第五篇:三農報告

家鄉聚焦“三農”調研報告

摘要: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七次聚焦“三農”,再續強農惠農大手筆:加強農民就業保障、加緊農村金融佈局、健全土地流轉市場、財政支出優先??總之一句話,讓各種資源要素儘可能向“三農”集結。

可以看出,一號文件力圖通過“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着力點”來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推動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中諸多問題的解決。 關鍵字:三農、就業、發展、政策

正文: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濰坊,那裏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近年來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農村,在黨的領導下,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於是我決定爲可愛的家鄉做一次聚焦調查。

聚焦 1 加強農民就業保障

“農民就業問題,是現在農村最焦點的問題之一。”在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啓臻看來,只有農民發展了,農村才能發展。也就是說,向農村集結的各種資源要素,只有最終惠及到了每一位農民,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針對農民問題中最受關注的就業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民務工技能培訓,並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加大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指導和服務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

“怎麼把農民平穩地變成市民,這是一號文件非常重要的亮點,也是城鄉能不能統籌發展的重要標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城鎮化喊了很多年,但一直是發展城市,農民工

沒有被納入到城市保障體系中,沒有解決“農民變市民”的問題,這樣的城鎮化是不穩定的。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14年初全國大約有2014萬農民失去了在城市的就業機會,不得不返回農村,讓這種“不穩定”的弊病暴露無遺。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爲,現在到了解決農民工落戶問題“刻不容緩”的時候,要“不僅允許農民工到城裏打工,還允許農民工在城裏落戶”。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前所長鄭超愚表示,加強農民工的就業保障,是鼓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重要手段,首先由此可以保證整體社會的進步;其次,從“三農”角度來說,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另外,將農村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可以爲實施大農業生產運作打下基礎,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與推動“農民變市民”的城鎮化過程相對應的是,留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同樣需要激勵和保障政策。朱啓臻認爲,目前農業最大的危機在於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農村年輕人不願意也不會種地,這比耕地的流失更可怕。

朱啓臻指出,只有讓種地的人也獲得較高的收入,享受到一般公民的權利,過上體面的生活,才能在加速城鎮化的同時,使一部分優秀的年輕人也願意留在農村經營土地。他建議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恢復一部分傳統種植,發展鄉村旅遊等第三產業,這樣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解決農村就業問題,而不僅僅是都去當農民工。

“農村經濟發展不僅要靠財政投入,還得靠金融、信貸來支持。目前財政投入已經有了明顯變化,但農村金融在滿足農民需求和農業發展方面的成效還不顯著。”李國祥說。

作爲統籌城鄉發展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農村金融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佔有重要篇幅。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落實和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政

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建房、購買汽車和家電等提供消費信貸。

對於農村金融機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都要進一步增加涉農信貸投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抓緊制定對偏遠地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等辦法,確保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

不過相對於農民的金融需求,李國祥認爲,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還是比較緩慢。由於農村金融的風險大、成本高,金融機構進入農村的積極性不大,農民貸款難、貸款條件苛刻、貸款利率高等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性緩解。

李國祥透露,目前中央正在協調如何能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又能控制風險,可能就此會有更新的政策出臺。

聚焦 3 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

農村土地流轉是過去一年的熱門話題。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流轉市場,在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據瞭解,2014年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之後,浙江、成都、重慶等地陸續開始土地改革試點。農業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土地流轉實施情況良好,土地流轉比例達到11%。

鄭超愚認爲,從國際上看,農業要提高生產效率,關鍵在於規模化生產,而土地流轉有助於實現規模化。從實踐來看,我國當前的土地流轉問題還處於試驗階段,不過可以預料的是,這方面問題肯定是未來農村發展的關鍵。

“農用地的流轉市場,包括經營權和承包權的流轉,現在進行得很紅火。”李國祥說,“各地對此有內生性的需要,政府不必過多幹預,只要保證農用地流轉後用處不能改變,市場會自己發展起來。”

對於建設用地市場,李國祥指出,十七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如果能夠真正發展起來,對農村的發展將特別好,但在發展過程中還需注意用制度保證對農民的利益分配。

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要全面落實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戶”,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範圍;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力爭用3年時間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

朱啓臻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強調說,土地的權屬問題非常重要,現在要趕緊確權,如果不確權的話,農民認爲土地不是自己的,就更沒有興趣經營土地。確權之後是流轉的問題,不能以任何理由強迫農民流轉土地,這一點要在法律上得到體現。

感悟: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我對家鄉的巨大變化感到無比欣慰和驕傲。在新的一年裏希望我的家鄉更加美麗,更加繁榮,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時也希望我早日完成學業,投入到家鄉的建設當中去。未來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

(參考資料:濰坊新聞網、濰坊門戶網、搜狐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