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廣東大學聯考零分作文(精彩多篇)

廣東大學聯考零分作文(精彩多篇)

廣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一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一個情緒非常落寞的人,在被貶黃州之時作下了這首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宋代詩人蘇東坡。蘇東坡多才多藝,它不僅是一個文學家,一個詩人,還是一個政治學家,一個教育家,一個美食家。他29歲考中殿試第一名,並已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與弟弟蘇轍一起在文學的戰場上連戰連捷,在經歷了無數波折後,1085年,他45歲的時候,當上了李白夢寐以求的翰林學士。

蘇東坡少年成名,年輕有爲。不過一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如果要問爲什麼?那就是因爲口無遮攔,不會俯首稱臣。在宋神宗在位的時候,也就是1067年,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經歷了人生的谷底,也就是烏臺詩案。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在高太后垂簾聽政的時候,開始了人生的精華部分,也就是他一生的山峯——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晚期,由於覺得離政治漩渦太近了,便主動出使杭州、潁州、揚州、定州。晚年,因新黨重新執掌主權,而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天下,原想與弟弟蘇轍一起歸隱穎州,誰想,途中於常州病逝。他處處爲民着想,絕對不會因爲皇帝的政見而改變自己的看法。他口無遮攔,不吐不快。可是,正是因爲這樣,才造就了自己的一生。

蘇軾總是以樂觀面對他人。在被貶謫這麼艱苦的條件下,蘇軾,這個人物始終沒有改變對世事的看法。相反,在他被貶黃州的時候,他躬自反省,勤勉務實,苦中作樂,著書交友。更可笑的是,在他被貶黃州的時候,不但沒有傷心欲絕,還做出了美味的佳餚——東坡肉。在這一路山山水水中,在無數個月朗星稀的夜晚中,他褪去了曾經的鋒芒和犀利,他變得朗潤溫和,變得豁達瀟灑。因爲他覺得,這難道不是朝廷給他第一次機會讓他悔改嗎?

蘇軾,蘇東坡,達觀自我、超然物外、曠逸氣質、熱愛生活、詼諧天真、從容不迫,完美的結合成了一個可愛的東坡,一個偉大的東坡,一個在歷史長河中永恆不朽的東坡。

廣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蘇東坡風雨的一生,我們或許永遠無法親身經歷,只得停留於書本,然而他的釋然心境和人生態度卻是我們需要拾起的……

就算道路曲折,他也能夠寫下“一蓑煙雨任平生”;就算風雨瀰漫,他也可以“吟嘯且徐行”,哪怕你將他一貶再貶,他甚至可以一笑置之地放下。“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那樣的豪邁霸氣,沒有一處不透露着剛正不阿、超凡脫俗的氣質,試問,如今,幾人能夠做到?

蘇軾,一襲布衣,坦率純真。在他的一生中,烏臺詩案使他的征途一下子到了最低點,那就好像萬丈深淵般。黃州,一個淒涼的城,囚住了蘇軾的形,卻囚不住他的神。他不附權貴的氣節讓他不肯擇木而棲,卻因那樣的一身正氣和不阿諛奉承使他一生的仕途變得坎坷。然而,即便如此,蘇軾卻能夠把酒臨風,任長廊上的清風貫穿春秋,卻不覺苦悶,因爲有詞足矣。他給自己尋找精神寄託,苦中作樂,自己耕種、造房、寫作,與農夫相契合。在當時,縱有多少豪情壯志,又能與誰訴說呢?

當蘇軾駕一葉扁舟來到赤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這古戰場,面對這一片江水,他陷入沉思。他在祭奠英雄的同時也反省着,他清醒了,不再悲觀了,於是便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他泛遊赤壁之後留下的是兩篇名賦與一首懷古之詩詞。餘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寫道:“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

蘇軾,豪邁之下,點點柔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深情的悼亡詞,是東坡爲亡妻所作,以及“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痛楚與哀愁。儘管隔着近千年的時光,我們仍能感受這般的痛苦之深、感情至深。

在宋朝乃至如今,蘇軾的無人可替何嘗不證明了他自己?他的心如“竹杖芒鞋輕勝馬”般輕盈,他的心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然,他的心更有無畏於世事變遷的坦坦蕩蕩。

即便離我們如此遙遠,但他用他的詩詞拉近了後人與他的距離,在這歷史的長河之中,不管時代如何在變化,蘇東坡依然是蘇東坡,豪邁卻帶着點點柔情。相信直到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就如《生命中的土地》所寫到的,東坡與蘇軾一起最終成爲了我們精神的源泉與歸宿!

分作文: 篇三

2014年10月12日(農曆九月十九),星期天,多雲。我邀請在湘陰縣新泉鎮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夏明光先生,駕車陪同我一起到祖源地、與湘陰縣新泉鎮相鄰的嶺北鎮軍民圍、黃泥窖尋譜。

在益陽市我住處的樓下,我們用過早餐就出發了。省道S308上,人來車往。上午八點多鐘,我們到達新泉鎮。夏先生說,在鎮上,他曾經爲一張姓人家印過家譜。我決定先看看這戶人家的譜。輕車熟路,我們很快就找到了“張志祥牙科診所”主人張志詳,他正在爲他人看牙科。剛好他妻子買菜回來,他便請妻子到房內拿出家譜給我們看。我查閱他的家譜得知,雖然他也是南軒裔,但我們在南軒四世孫處就分支了。他爲任遠後裔,我們是任道後人,鏗公是我們共同的先祖。

時間緊迫,我們立馬告辭,尋訪我久欲造訪的軍民圍。經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嶺北鎮(茶湖潭鄉)新民村(即軍民圍村)。好在軍民圍村距新泉鎮很近。在該村7組,我們找到在鄰里眼中應當知悉譜事較多的`張細兵老人,但是62歲的張細兵正在幹農活。等到老人回家後,問之,一無所知。但其熱情帶我們到本組張培根家,都說張培根家有老譜。到張培根家後,他亦不在家,其老伴說是一大早就到茶湖潭街上去了。見此情景,張細兵老人主動提出騎摩托車去找人,20分鐘後,終於找回了74歲的張培根老人。他說,家中無老譜,只有一本“時裔”,且只記得其派語中的六個派字:“奇,式碩流忠義”,他本人是“流”字派。

經我詳細詢問得知,新民村張姓人家,主要分佈在第一組和第七組。現在七組的與我們不同,只能去第一組碰碰運氣。

告別張細兵、張培根兩位老者,我們踏上第三站。根據張培根的指點,找到了新民村一組79歲的張德根和67歲的張培根(兩人是親兄弟),但是,兩人都對自己是什麼派也弄不清。

但他們透露大約是今年8月份,牌口鄉飛龍寺村有兩人來尋找過。我推測可能就是張國其、張正全兩人,他們根據先德的提議來尋譜的。

既然軍民圍沒有收穫,我決定去五搭橋看看。數年前一位族兄說過,我支族祠堂在五搭橋附近。問訊得知五搭橋在五星村。又是一路打聽,在一條水泥公路邊上,在“張記油坊”,我們找到一名老者,名叫張正秋,問之,其對自己是什麼派,一無所知。但經其指點,我們原路折返五星學校(學校早就撤併了,現在成了沙發廠),並請另一老人帶路,找到了五搭橋的原址(距學校大約300米左右)。五搭橋現在成了一口池塘的“塘壩”了。無奈的我,只好用蘋果手機拍了幾張“塘壩”相片,以作紀念了。老人說,五搭橋大約是在1950年代左右拆除的,並說五搭橋附近沒有張氏宗祠。

最後一站,到仁義村尋譜。因爲,在我已經找到的道光八年的《張公南軒族譜》之中,記載了我的部分先祖故後安葬在黃泥窖。而據夏明光先生主編的《嶺北地方誌》記載,黃泥窖就在仁義村境內。在一家名叫“坦坦超市”的南貨店,打聽得知,店主就姓張,問之,一無所知。並告訴我們仁義村支書張應秋的電話,我拔打其電話問之,基本上是什麼也不知。

這次嶺北鎮尋譜,可以說是一無所獲。因此,在我最新編纂的《牌口張氏族譜》中,部分先祖信息殘缺不全的問題,將成爲永遠的遺憾而無法弄清了。縱觀本次尋譜過程,個人有三點感慨:一是在嶺北鎮,老人們對譜事一無所知,連自己是什麼派也搞不清。二是五搭橋周邊沒有張氏宗祠,否決了那位族兄的說法,了卻了先德的一樁懸念。三是軍民圍村、仁義村我們所尋訪的張姓人家,沒有一家藏有族譜。嗚呼!現代人宗族觀念、家譜族事漠然視之,爲之奈何?!

    點評:

信息時代對自然的審美與思辨:寫出自己的特點就好

2015年廣東大學聯考作文爲新材料作文。材料着意在信息時代,從不同途徑感知自然時人與自然的距離這個角度,來切入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具體主題。每個考生可根據自己對自然的認識、感悟、理性展開對自然的審美與思辨,在立意與語言表達上,有自己的特點就好。

材料通過傳統的看雲識天氣與現代氣象預測相比較,展示出在對生活有實用價值的自然規律的把握中人們離自然的“近”和“遠”;通過在森林中接觸自然與通過網絡瞭解自然這兩種途徑,展示出人們在對自然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認識中離自然的“近”和“遠”。

材料末段認爲:“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材料只陳述事實,不作評判,意在引發考生的思考。考生可以通過不同途徑下對自然或“遠”或“近”的感知和體驗,呈現人與自然的關係,並思考背後的原因與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廣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四

夜深人靜處,點一盞夜燈,輕輕翻開厚重的封面。高山流水畫,湖泛孤舟圖,附上蘇子的詩文,爲這靜謐的深夜增添一份寧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曲《水調歌頭》跨越千年,道出了中國人千百年來寄情於月的最高境界。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一曲《西江月》流露出身處他鄉的悲傷淒涼,報國無門的無奈嘆恨。

沒有人會否認蘇軾的才氣,這位豁達灑脫,不拘小節的天才,他的瀟灑氣質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一句詩文當中。相比於他的才氣,更能征服別人的是他隨遇而安的灑脫。

二十歲便考中進士的蘇軾,在官場嶄露頭角,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和皇帝的認可,從走出眉山到進京爲官,再出任地方官,蘇軾的前半生走的很順利。四十三歲的蘇軾,才氣正盛,心直口快,因爲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可恰恰如此,蘇軾創作出了自己詩詞人生的巔峯之作,《赤壁賦》《赤壁懷古》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此時的蘇軾,不再叫蘇軾,蘇東坡成了他所爲人熟知的名號。在蘇東坡眼中,自己不過是把變法的種種不妥吐露了出來,儘管在獄中走過生死一遭,重獲自由的蘇東坡依舊不改本性,連蘇東坡自己都自嘲無可救藥。至於他後來被貶惠州,儋州。

無論處境如何艱難,你總能在他的詩句裏尋得快樂。蘇東坡甚至把儋州作爲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蘇東坡沒有怨人憂天,沒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隨遇而安,無論他被貶何處,總有一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樣子。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位曠達灑脫的樂天派詩人總能笑對人生的風雨,在生活中找到樂趣。他能將自己的情感寄託於詩酒,能將自己的激情寄託於美食。世事大夢一場,人生幾度秋涼?在蘇東坡眼中,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的確,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東坡的才氣固然是他駐足文壇的底氣,但是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纔是他永垂不朽的魔力。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正是因爲這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活態度,蘇東坡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名字,而是一具清白澄澈的靈魂,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待生活隨遇而安的精神象徵,更是屹立世界文化之上的精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