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多篇)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多篇)

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 篇一

今天是公曆的五月二十八日,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聽媽媽說:“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一天要吃糉子的。”說完就去買糉子了。

過了一會兒,媽媽買回來一袋糉子。我迫不及待的去吃糉子,我看到了糉子是三角形的,表面是用綠色的竹葉包着,我逐層剝開,越往裏面葉色越黃,裏面就是一個白白的、胖胖的大糉子。這種味道真香啊,真是香氣撲鼻呀!我還沒吃到糉子就被糉子迷倒了。終於可以吃糉子了,咬一口糉子,嘴裏感覺甜甜的、粘粘的、軟綿綿的,就像是吃了棉花糖一樣,舒服極了!裏面還有兩個大棗,棗比蜜還甜!就這樣我把糉子全都消滅了。

啊,這個端午節我過得真爽!

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 篇二

星期四是端午節,我媽媽早早的起來了。她把紅棗和大米泡在了水裏,然後又拿來了竹葉。這時我醒了,我看見媽媽在包糉子,就對媽媽說:“媽媽,我可以和您一起包糉子嗎?”媽媽說:“可以,不過你得把手洗乾淨。”聽了媽媽的話,我就去洗手了。洗完手,我就開始學包糉子。我學着媽媽把竹葉捲成了一個圓錐形,先把一顆紅棗放進去,然後再放點米,我讓媽媽幫我包好,我再用五絲線把糉子捆好,這樣連續做了很多,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放在箅子上蒸,過了一段時間,香噴噴、熱騰騰的糉子熟了。

我們開始吃糉子了,咬一口,可好吃了!

端午節吃糉子作文 篇三

吃糉子啦!我喜歡端午節,因爲端午節可以吃到糉子!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想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 但是並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國王逐出宮中。

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所以,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和藹可親的婆婆。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婆婆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

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婆婆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有婆婆包的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都會想起婆婆,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

“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端午節傳統的象徵。端午節是中國四大重要節日之一,也是人們值得紀念的節日。

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 篇四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起來,我看見桌子上放着好多的糉子。

我連忙拿起一個,看了看,發現這些糉子是三角形的,跟平時吃的竹筒糉子不一樣。剝開竹葉,吃了一口,真香。我想: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我跑進房間問媽媽:“媽媽,過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摸着我的頭說:“孩子,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的由來與屈原有關。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投江後,人們怕他被魚吃掉,就往江裏丟糉子、飯糰、雞蛋等食物。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船、吃糉子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真高興。

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 篇五

今天是端午節,早晨剛起牀,就聞到了糉子的香味,我急忙跑到餐桌前,看着熱氣騰騰的糉子,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我問媽媽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告訴這樣一個傳說:“春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他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聽了媽媽講的故事,我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了,而且知道了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人士。

端午節吃糉子作文 篇六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獻祝福,祝福網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吃糉子作文 篇七

聽到老師說要寫關於端午節的作文,我就有點躍躍欲試了。我猜你們也一定喜歡過端午節吧!端午節可以吃糉子,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是自己能夠親自做糉子吃,那樣纔會覺得更好吃的。

做糉子:先找來三片糉葉疊在一起,然後要認真地折成漏斗型,接着,就要分三步走了。第一步,放糯米;第二步,放陷料,陷料有很多,可以自主選擇,比如:豆沙、紅棗、臘腸、剁碎的豬肉……第三步,再放糯米。我們將糉子上方的糉葉折下來,把糉身用細線纏起來。這包糉子的方法,是我在仔細聽老師講解後學到的。你們先別急,糉子現在還不能吃,要放在鍋裏煮上二十分鐘左右,待煮熟後才能吃的。生的是不能吃的。

吃糉子:糉子煮好了,我們就可以吃了。剝開糉葉一看,糉子金黃金黃的,就想一個金碧輝煌的小型的金字塔,真恨不得一口就把吃掉。想着想着,我的口水都已經流出來了。我一把拿起糉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完後,我覺得滿口噴香,香得直入肺腑,真是好吃極了。

小朋友,你們也一定要記住這個端午節,這個節日可以吃糉子呀!

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 篇八

快端午了,我們家要包糉子了,奶奶先把糯米放在水裏浸泡,把豬肉放入鹽、醬油味精讓豬肉吸收一下,奶奶還把包糉子的葉子放在開水裏煮了,用水洗乾淨,再放了兩天後的晚上,我們要開始包糉子了。

首先,我們把準備好的東西都放在桌子上,開始準備包糉子了:我學姨婆的姿勢先把葉子折半放在手心上,用酒杯把米倒入糉葉中,在米中間放上一塊豬肉,再把兩邊壓進去蓋上糉葉蓋在媽媽的幫助下繫上繩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我試着包了一個就沒包了,我還在包的棕子上做上了記號,姨婆包得可快了,瞧,這麼一桶糉子,她用了一個小時就包好了!

端午節吃糉子作文 篇九

今天中午媽媽下班回到家,說:“今天是端午節,待會兒吃糉子。”說着從食品袋裏掏出幾隻糉子。我迫不及待開始觀察起糉子來,它既不像方形,也不像圓形。它共有4個棱角,4條邊,4個三角形面。糉子身披翠綠的外衣,身體上纏着一條潔白的絲線。媽媽把糉子煮熟後葦葉變成了墨綠色,散發出陣陣的清香。剝開墨綠色的外衣,只見潔白如玉的米團上鑲嵌着一顆又大又黃的蜜棗。黃、白、綠三種顏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美麗。我忍不住輕輕咬上一口餡,真是甜而不膩,黏而爽口,好吃極了。它既是消暑開胃的美味,又是營養豐富的饋贈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愛吃。

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吃糉子。糉子不僅外觀漂亮、色澤誘人、味道鮮美。而且還包含着對一位偉大詩人的懷念。

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楚懷王對屈原的愛國主張不予採納,還聽信別人對屈原的栽贓陷害,導致屈原被流放到南方。最後楚國被佔領,滿懷憂憤的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了。人們崇敬他、懷念他,紛紛將米用糉葉包起來投入江中,作爲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糉子的由來。後來這一天逐漸成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啦。

媽媽說,糉子不僅是美食,還要讓我學習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