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公文 > 組織人事公文

名人事例【新版多篇】

名人事例【新版多篇】

名人故事 篇一

有人問大仲馬說:你爲什麼能夠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爲然地反駁說:我花盡了一生的時光才活到了這天。

名人故事 篇二

1975年6月,一位老太太走進美國丹佛大學,她要去該校的國際關係研究生院找一位名叫約瑟夫·科貝爾的人。

由於是第一次來這兒,因此走進校園,她不得不到處打聽,問研究生院在什麼地方。她問了許多人,每個人都熱情地爲她指路,有的甚至還給她畫出路線圖。可是,由於丹佛大學是依山而建,校園裏的路異常複雜,她繞了半天也沒找到科貝爾。

就在她站在一個路口,不知該向哪兒拐的時候,一羣女學生走過來,於是她拿出別人給她畫的那張圖。當她們知道她的意思後,其中的一位黑人女孩說,我帶你去吧!

在女孩的帶領下,老太太很快找到了科貝爾。在女孩準備返回時,老太太說,爲什麼不認識一下呢?於是她們相互知道了各自的身份:黑人女孩,英國文學系學生,讀大學三年級;老太太,波蘭大使夫人;科貝爾,丹佛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生院的創辦者,蘇聯和東歐問題專家。

黑人女孩走出國際關係研究生院,有人正在門口散發宣傳單,是關於“斯大林時代與政治”的一個講座,主講人是約瑟夫·科貝爾。此人正是她剛纔帶老太太尋找的那個人。她想,既然認識了,何不去捧捧場呢?

在大教室,科貝爾先生一眼就認出了她。她坐在第一排,對科貝爾的演講好像充滿濃厚的興趣。中午吃飯時,科貝爾先生特意邀請了她。席間,他發現這個黑人女孩聰明、果敢,對問題總有獨到的看法。也就是在此時,科貝爾動員她,畢業後報考他的政治學研究生。

從此,這個黑人女孩便成了“被上帝垂青的人”。1974年,年僅19歲的她考入丹佛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生院;26歲,她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54歲,出任老布什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2000年,46歲的她成爲小布什的首席對外政策顧問;2005年,出任國務卿,成爲有史以來美國政府中職位最高的黑人婦女。這個人的名字叫康多莉扎·賴斯。那位老太太尋找的科貝爾先生,也不是一個普通的人物,他是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父親。

賴斯被任命爲國務卿後,有人說是因爲她有能力,有人說是她運氣好。不過,有一種觀點我比較贊同,這句話出現在《紐約時報》的每日評論上:一些人之所以能交上好運,多數是由於具有細微而不起眼的美德。

名人故事 篇三

今天下午,維嘉坐在車裏,突然說:“我特別愛海濤和吳昕,特別愛他們。”

我說我也是。

他們剛來時,是大本營最難的時候。託他們的福,大本營有了第二次火暴期。

很多觀衆覺得海濤、吳昕在節目裏沒什麼話,好像很多餘。其實他們的加入,讓主持羣和節目都有了新形態,他們的年輕和活力,使大本營有了新的定位和風貌。

也許有人會說,他們一上來就有那麼好的平臺,那麼高的起點,實在很幸運。

可是,有一種好運可能會“折殺”人,試想。前一週還只是這個節目億萬觀衆中的一分子,突然就上了臺和幾隻“老麻雀”同場競技,沒有時間磨合、培訓、定位。往大本營舞臺上一站,沒有腳本,場面瞬息萬變,一切都靠他們自己的悟性和才華。

他們來大本營主持一年多以後,我們舉辦了一次懇談會。大家紛紛講出自己的心情和對節目的建議。

吳昕說:“每次上臺都好緊張,一年多了,還是覺得何老師、維嘉哥、娜姐的光芒好強大,站在旁邊很恍惚。覺得像做夢。”

那天,我們五個主持人和製作人龍梅還有導演都淚如雨下。我感到自責,這麼長時間,我們沒有想辦法主動拉近和海濤、吳昕的距離,一廂情願地以爲大家是朋友,卻沒想到他們一直在很辛苦地仰視我們,還努力地撐了那麼久,真是苦了他們。

其實,那時的他們沒有得到什麼。薪水不比同齡人高,名氣只能用譭譽參半來形容,之所以要撐下去,是因爲對大本營的愛和身爲快樂家族一員的榮耀!

感謝海濤,沒有丟掉自己的小火花和機智,沒有變成電視上隨處可見的傳統主持人,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帥氣不失笨拙,可愛不失詼諧的颱風。貼吧裏有人痛罵我不是東西老拿海濤開涮,我心裏卻很爽,因爲我比你愛海濤還愛海濤。

感謝吳昕,一個文氣敏感的女生,本來在大本營裏沒有立足之地,罵聲一片的情況下。小姑娘找到了一片天,她不放棄地調整、改變甚至背叛自己,站穩了她的“小粗腿”,也彌補了大本營舞臺上沒有真正女性主持的缺陷。

現在的快樂家族,“天團”稱號不重要。每次錄節目特別開心,這個很重要。收視率第一不重要,每次都能給觀衆帶來快樂,海濤吳昕的支持者和知音越來越多,這個很重要!”

名人故事 篇四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愛略華說:“我覺得哈佛此刻的確能夠稱爲知識寶庫。但是我在想,哈佛之能成爲知識寶庫,是由於大一新生帶來了知識來,而大四畢業生卻只帶了一點點知識離校。”

名人故事 篇五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國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爲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衆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爲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爲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着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爲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爲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爲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爲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爲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着作、11本數學科普着作。他還被選爲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國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爲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名人故事 篇六

喬伊勃朗在太平洋戰爭中到東方旅行,碰到麥克阿瑟將軍,兩人在一齊照了個相。闊嘴名星連說:“能與閣下照相,三生有幸!”但是麥克阿瑟將軍卻說:“這張相是爲我小兒子照的,他常盼望他的父親能和名人在一齊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