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農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縣農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州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扶貧開發爲重點,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實現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xx,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農業生產現狀及特點

(一)地理位置、氣候、人口耕地狀況。xx族自治縣位於xx中部,xx州東北部,以xx族發祥地和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通道而聞名,濾布是全國唯一的xx族爲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巒起伏,形如駝峯龜背。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5米,年均降雨量350毫米,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全縣現轄xx個鄉鎮,xx個行政村,1893個合作社,總面積xx平方公里,其中山旱地xx萬畝,佔86.96%,川塬地xx萬畝,佔13.04%,全縣農村戶口xx萬戶,農村人口xx人。

(二)農業生產情況。主要種植農作物是小麥、馬鈴薯、玉米、穀子、蠶豆、豌豆等。經濟作物是油菜、胡麻、當歸等。

全年共完成春播xx萬畝。其中糧食作物xx萬畝(夏糧5.3萬畝,其中小麥5萬畝;夏雜0.3萬畝;秋糧29.7萬畝,其中玉米6萬畝;洋芋23.5萬畝,秋雜0.2萬畝);經濟作物1萬畝(油菜0.3萬畝,藥材0.5萬畝,其他0.2萬畝);其他作物0.5萬畝。糧食作物夏秋糧播比例達到1:5.6,其中洋芋23.5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4.4%,成爲我縣山區最主要的支柱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基礎較爲薄弱,全縣山旱地多,土壤肥力差,有效灌溉面積少,抗禦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全縣梯田面積xx萬畝,川水地xx萬畝,5°以上坡地10.32萬畝,其中5--15°坡地4.25萬畝,15°以上6.07萬畝。

2、農村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辦公設備不齊全,市場經濟信息不靈,鄉農技站既無辦公場地,又無試驗示範經費。嚴重製約和影響着對農民及時諮詢服務和各項新的技術措施落到千家萬戶。

3、農業投入不夠,試驗示範經費不足,直接影響着農作物新品種的更新換代和新的增產措施在大田中示範推廣。

4、縣馬鈴薯良種繁育中心規模小,投資少。繁殖原種、一級種的速度慢,不能確保爲全縣大面積推廣脫毒馬鈴薯良種。截至目前全縣已推廣脫毒馬鈴薯面積xx萬畝左右,達到xx萬畝洋芋面積,應加大投資,加快繁育進程。

三、採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議

1、要提高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壓濾機濾布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是國計民生的大事,各級政府必須從思想上加深對“無糧不穩”、“無糧則亂”的認識,真正把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工作放在的重要位置來抓。在全縣範圍內營造重視農業,支持農業生產,特別是解決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的良好氛圍。真正爲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一是要科學規劃,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增強抗禦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加大對土地資源的投入,增施肥料,提高土地肥力;三是發展水利、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加強對現有水利設施維修與管理,真正發揮水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命脈作用。

2、要有計劃、有步驟,逐步建立健全農村服務體系建設,在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培訓的同時,千方百計想法解決農業專業人員缺乏的現狀。充實和加強基層鄉站技術人員隊伍,逐步完善鄉站辦公場所。今年計劃在唐汪鎮建立一個鄉農技站的同時,及時向上級業務部門申報鄉站建設項目,爭取省州的支持。

3、要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引導農民走科技興農的道路,要把農業科學試驗、品種引進示範推廣、病蟲害調查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增強農業後勁,儘快使先進技術、優質品種在xx的土地上生存開花。

4、加大對支柱產業馬鈴薯良繁的資金投入,儘早實現洋芋脫毒化。一是加強對組培室擴大和管理,提高脫毒苗的生產效率,爲繁育原原種提供優質脫毒苗;二是擴大原種和一級種薯繁育速度,增加面積,擴大範圍,加強管理,提高制種產量,爲儘快實現洋芋脫毒化對良種的需要量;三是從外地調運優質馬鈴薯種籽是實現良種化的重要途徑;四是引進新的增產潛力大的馬鈴薯品種,進行示範觀察,選擇出適應我縣種植的品種,推廣應用到大田生產中,爲品種的更新換代打好基礎。

5、要加強旱作農業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的組織領導和資金配套工作。力爭做到組織到位、技術到位、落實到位,全面完成省上下達的50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示範推廣任務,安排好各項試驗、示範內容落實工作。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全面完成任務。

【第2篇】關於全縣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間,先後組織了農委、畜牧局、中小企業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針對“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課題,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詳細瞭解情況,並召開了不同層面同志參加的座談會,在進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認真討論、反覆醞釀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xxx”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後,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幹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並組織各級幹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後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後,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爲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爲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爲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爲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着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並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幹、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託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雲竹6箇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爲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溫室大棚,移動拱棚爲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餘畝,近年來乾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範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爲着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隻。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爲精緻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佔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佔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爲固定的銷售網絡,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爲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佔有量小。

規模小。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於受立地條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戶,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戶,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爲10%左右,低於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誌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於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於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爲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縣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於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爲強勢,將劣勢變爲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爲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爲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範、旅遊、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22年,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爲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範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後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築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雲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遊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幹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佈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雲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遊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閒、旅遊度假、瞭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爲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遊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爲: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爲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穀子爲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雲竹部分地區爲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雲竹的雲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爲主,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閒、觀光、採摘爲主的旅遊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雲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雲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爲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穀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雲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爲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並做好地理標誌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爲依託,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爲此,今後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爲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緻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高潮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羣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雲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雲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爲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採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鑑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製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製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爲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範功能,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雲竹湖、雙峯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佈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等具體規劃,儘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爲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爲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爲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遊業發展的“吃住行、遊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閒觀光爲主的旅遊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範、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信息網絡等農業信息技術,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信息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製、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通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於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項目,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覈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覈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爲考覈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幹,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整合“三農”發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建設,讓每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都率先成爲推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鋒和表率。

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第3篇】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_____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_____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優質水果、優質茶葉、優質苧麻和養殖業等幾大支柱產業。去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62.6億元,同比增長4.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長11.6%。可以說_____農業經濟與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還應該清楚地看到_____農業在總體上的小規模、高成本、低效益的傳統生產方式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得到有效建立,城鄉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得到真正地縮小。面對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市場化的新形勢,如何實現_____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迎對金融危機,積極尋找對策,及時對症下藥,變困難爲機遇。在此,我們對_____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查和摸底。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據全面統計,20xx年全縣糧食產量75.3萬噸,比上年增加4.2萬噸,增長5.9%;油菜籽產量8.7萬噸,比上年增加0.5萬噸,增長5.1%;棉花產量13290噸,比上年增加2274噸,增長20.7%;茶葉產量4350噸,比上年增加68噸,增長1.6%;柑桔產量98500噸,比上年增加8217噸,增長9.1%。牲豬出欄115.79萬頭,比上年增加1.2萬頭,增長1.0%;水產品產量4.3萬噸,比去年增加0.02噸,增長0.5%。

(二)特色農業發展呈區域化。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全縣農林牧漁各業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迅猛,目前_____已形成了優質稻米、特色水果、優質苧麻、畜禽養殖、大葉茶四大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盤塘、馬鬃嶺、漆河、黃甲鋪的優質柑桔、黃甲鋪、理公港、太平橋的優質苧麻,楓樹、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養殖、太平鋪、茶庵鋪的大葉茶,牛車河、瓦爾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達到一定的規模。_____縣已成爲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雞養殖基地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等。

(三)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20xx年,_____縣有古洞春、騰瓊2家企業的4個名牌產品茶葉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全縣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個數分別達13個和18個;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雞蛋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認證總個數達9個;義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獲第十屆省農博會金獎;“康多利”茶油和菜油,獲得湖南省農博會金獎、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等稱號。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大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以優勢產業爲依託和以民間資本爲主體的發展格局,並呈現出規模化迅速擴張趨勢。20xx年,新培育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產值過千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總數居全市第一。湘魯萬福、三尖農牧兩家龍頭企業成爲全省農業產業化現場會全市唯一的縣級參觀點。全縣共有傑新紡織、明月油脂、四喜養殖、躍宇竹業、金果果蔬等8家規模出口企業,出口基地12萬畝,年出口創匯2723萬元,比上年增長9%。主要出口品種有棉布、桔片罐頭、竹地板等,遠銷美國、歐盟、新加坡、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引資新建了總投資爲4000萬元的騰瓊野茶神粉廠,項目投產後,茶農從茶葉中獲得的收入將由以前的每畝不足20xx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進了_____市文源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對接國家油茶產業開發政策,發展壯大_____縣油茶產業。

(五)農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20xx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使全縣農民專業組織總數達104個,合作社成員達3.1萬人,帶動農戶15.6萬戶,戶平年純收入4.5萬元。三江禽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輻射範圍擴展到周邊地市及湖北、重慶、江西等省市,被列爲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驗交流參觀點,被國家確定爲全國百個合作組織示範單位之一,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讚揚。

(六)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積極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投入的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20xx年共向上爭取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沼氣等農業投資項目33個,到位資金16400萬元,比上年增加3800萬元,增長30%,有效地擴大了資金投入,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一)資源制約。_____農業資源是有限的。_____縣農用耕地128.1萬畝,82.23萬農業人口中有勞動力47.95萬,人平耕地1.56畝,開發潛力十分有限。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土地資源日趨減少,形勢比較嚴峻。在農業資源緊缺的同時,部分地方土地掠奪性經營,粗放式耕種仍然存在、農業生態比較脆弱、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日漸突出。

(二)市場制約。多年來政府培育的優質水稻、優秀水果、優質茶葉、優質油菜、優質苧麻、名優生豬等特色 產業,隨着全國農產品質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紛紛擡高市場準入門檻,對_____農產品質量和營銷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場經驗,科技及信息知識相對比較匱乏,對生產、流通、銷售中遇到的問題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科學的選擇。

(三)科技制約。近年來,由於多種原因,部分農業生產服務部門人員很難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動爲農服務。儘管農業部門多次組織農技人員開展了農業科技攻關、生產技術服務等,但輻射帶動和應用推廣效益並不十分明顯。

(四)素質制約。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據統計,20xx年底,全縣47.95萬農村勞動力中約22.9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轉移到

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致使農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年齡和文化知識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戶數比例在逐步增大,這種低素質、弱體力的農村勞動力,導致了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惡性循環,必然會對推廣普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帶來很大影響,延緩了現代農業的推進步伐。

(五)投入制約。由於目前生產資料價格偏高、農產品價格回落,對農業的投入有所減少。縣鄉財政困難難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發展現代農業;其次是農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收入低者缺錢投入,收入高者不願投入,而把有限的資金轉移到城鎮購房或伴君(子女)讀書等方面。這些因素致使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塘、堰、庫、堤等維修受阻。

三、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穩定糧食生產,鞏固傳統農業。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首位,抓住當前國家扶持力度大的機遇,加強宣傳,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0萬畝以上,雙季稻複種面積增加到150萬畝以上,力爭更多投入,多爭單產、多爭總產。

(二)抓住市場前景,壯大特色農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和示範基地建設,抓好市場對接工作,按照“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壯大蛋雞養殖、生豬養殖、紡織、糖業、果業、竹業、油脂、茶葉、苧麻、富硒柑桔、魯鬍子辣椒、現代菸草、康多利茶油菜油、豬鬃加工等特色產業,並充分利用冬閒田,扶持發展油菜種植等冬季農業。重點扶持發展古洞春、滕瓊茶葉有限公司,發揮特色,合理擴建銷售點,將太平鋪、茶庵鋪兩地建成全省茶葉重點鄉鎮;大力扶持發展湘魯萬福有限公司,擴大品牌效應,構建產、銷一體化,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三)依託本地優勢,創精品牌農業。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爲核心,鞏固、培育、做大、做強、做優一批特色農產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銷會等各類平臺,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依託_____綠色生態、革命老區等特色優勢,創古洞春大葉茶、騰瓊野茶王、金信竹業、躍宇竹業、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魯鬍子辣椒、_____土雞等農業品牌,提高_____縣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

(四)加大監管力度,構建綠色農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全程監控,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加強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治技術,大力推行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模式,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重點將優質稻、富硒柑桔等農產品發展成爲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五)健全協會組織,提升合作農業。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協會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以提升水平爲重點,加大科技、管理、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務力度,進一步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依法、規範發展。圍繞_____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規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爲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

(六)結合旅遊開發,發展觀光農業。堅持因地制宜、樹立特色、科學發展的原則,發展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抓住_____“武陵漁川”沅水風光帶開發、桃花源旅遊開發的契機,以特色基地、特色農產品爲依託,突破

一、

二、三產業界限,在縣城郊區、桃花源旅遊區、特色產業區等地採取農業園區型、休閒體驗型、科普教育型、資源景觀型、特色農產品型、“農家樂”型等模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讓廣大羣衆不僅可以觀光、採果、採茶、體驗農作和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還可以住宿、度假和遊樂。茶庵鋪鎮松陽坪可利用茶園基地被確定爲國家級無公害茶葉基地的先決條件,藉助“_____野茶王地理標誌品牌保護”的東風,弘揚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創“茶葉生態園、觀光休閒園”的觀光農業。

(七)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法治農業。加大對《農業法》、《種子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貫徹力度,進一步強化農業部門行政執法的主體地位。整合資源,積極推進種子、農藥、肥料和農業環境、基本農田保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種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和農產品檢驗檢測等執法,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切實提高執法效率和執法水平,樹立農業部門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體系,形成市場農業。圍繞城鄉一體化做文章,培育發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扶持農民中介流通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完善市場機制。着眼於消費需求,城鄉兩個市場互動,通過在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在銷售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網絡化連鎖超市,構建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緊密結合的生產加工銷售網絡,形成完整的流通鏈條。

(九)加強農民培訓,創高科技農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現代農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我們應把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爲發展_____現代農業的一個核心任務來抓。一要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重點抓好科技專業大戶、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示範戶的培訓,切實增強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本領。二要強化新型農民培訓。着重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流通等方面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目前,_____縣計劃並正在培訓1800名耕整機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

【第4篇】全縣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間,先後組織了農委、畜牧局、中小企業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針對“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課題,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詳細瞭解情況,並召開了不同層面同志參加的座談會,在進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認真討論、反覆醞釀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xxx”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後,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幹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並組織各級幹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後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後,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爲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爲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爲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爲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着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並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幹、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託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雲竹6箇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爲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溫室大棚,移動拱棚爲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餘畝,近年來乾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範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爲着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隻。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爲精緻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佔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佔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爲固定的銷售網絡,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爲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佔有量小。

規模小。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於受立地條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戶,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戶,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爲10%左右,低於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誌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於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於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爲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縣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於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爲強勢,將劣勢變爲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爲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爲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範、旅遊、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15年,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爲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範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後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築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雲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遊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幹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佈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雲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遊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閒、旅遊度假、瞭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爲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遊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爲: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爲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穀子爲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雲竹部分地區爲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雲竹的雲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爲主,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閒、觀光、採摘爲主的旅遊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雲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雲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爲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穀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雲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爲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並做好地理標誌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爲依託,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爲此,今後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爲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緻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高潮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羣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雲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雲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爲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採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鑑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製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製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爲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範功能,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雲竹湖、雙峯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佈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等具體規劃,儘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爲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爲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爲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遊業發展的“吃住行、遊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閒觀光爲主的旅遊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範、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信息網絡等農業信息技術,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信息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製、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通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於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項目,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覈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覈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爲考覈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幹,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整合“三農”發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建設,讓每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都率先成爲推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鋒和表率。

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