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業雲調研報告多篇

農業雲調研報告多篇

農業雲調研報告篇1

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農業部門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xx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如何?帶着這個問題,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專家組成調研組對此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本情況

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二、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還很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亟需認真解決。

(一)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需進一步明確

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提供服務,更需要政府對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公共性的服務。在調研中我們感到,有的區(市)縣對建設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認識不到位,缺乏系統工作目標。因而,抓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時,力度不夠,工作不落實,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了農業服務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嚴重情況。

(二)公益性農業服務的機構設置需進一步完善

以來,我市對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和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進行了改革和創新,有的區(市)縣農業部門進行了改革,並組建了新機構,但公益性農業服務的機構卻沒有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形成了“局中局、局中辦、局裏有中心、辦裏有中心”,難以發揮作用;多數區(市)縣設立了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有效地開展了服務,但有的區(市)縣卻是應付了事。在設立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上虛晃一槍,形成了“有站無人、有人無站”;有的區(市)縣對鄉鎮與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的管理關係沒有理順,職責不清,管理不到位,既影響了作爲鄉鎮政府組織農業經濟發展的職能發揮,也使片區站的工作難以有效開展;有的區(市)縣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設置得不夠合理,服務範圍過大,不利於方便羣衆,有效服務;有的區(市)縣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設置較分散,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有進一步整合和綜合利用的空間。

(三)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需進一步強化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近年來我市農村各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較差的。一是辦公條件差。市和縣級的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缺辦公用房、缺設備,設施簡陋不配套、整體辦公條件差等問題。有的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由於一個單位沒有集中的辦公用房,被迫分成七、八個地點辦公,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市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租用或借用辦公場地辦公的佔95%以上;縣級和片區站缺乏專用儀器設備和必要的配套設施的佔80%以上;縣級和片區站無機動交通工具的佔73%以上;近遠郊三分之二的區(市)縣片區站沒有集中統一的辦公場所。二是人員專業狀況堪憂。組建農業片區站時,全市錄用的片區站人員中,

三、我市公益

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針對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爲,我市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建立高標準的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服務體系作爲保障。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條件具備、時機成熟,應當在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強化基礎、完善體系、提供服務、增強效能上下功夫。爲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進一步深化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開拓現代農業新局面、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保障,是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是農業部門“管”農業的重要手段。我們應當把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牢固樹立抓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就是抓農業基礎地位的夯實,就是抓“三農”工作,就是抓現代農業發展,就是抓新農村建設的觀念,切實加強對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領導,切實推進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四)要進一步加強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應放在基礎設施建設

上。建議按照“三化”(規範化、標準化、現代化)、“五有”(有辦公場所、有設施設備、有專業隊伍、有工作經費、有規章制度)的要求夯實基礎設施(見:附件3、附件4)。關於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應通過現有資源的整合、資產置換和市財政投入等辦法,統一規劃建設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辦公用房,完善其設施設備,使之真正成爲全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龍頭。關於區(市)縣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應整合現有的農業、畜牧、農機等服務資源,採取市、縣財政支持,市財政承擔大頭的辦法,統一規劃建設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辦公用房,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使之真正成爲承上啓下的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紐帶。關於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按照“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識、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採取市和縣兩級財政投入,市財政佔大頭的辦法,建設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辦公用房,配備基本的設施設備,使之真正成爲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關於村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村級公益性農業服務直接面對千家萬戶。在建設上,不宜大興土木,應利用村的“活動中心”,調劑出一塊作爲服務基點的辦公用房,再配備必要的設施,使之能真正開展有效服務。

(六)要進一步推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的配套建設在抓好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還應堅持以市場爲導向,着力推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的發展,使之與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相得益彰。爲此,建議應着手製定和實施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包括農技、動防、繁育、農產品安全、金融、擔保、保險、產權交易、防災減災等在內的整體規劃;着手製定和出臺鼓勵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使其健康發展。

農業雲調研報告篇2

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部門傾力支持,各相關鎮常抓不懈之下,我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樹形象,三年見成效”的要求,優化資源配置,落實有效措施,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思路不清、主業不明、融資困難、效益不高、管理不善等問題成爲制約園區發展的瓶頸,因此,創新思路,轉變方法,提高效率,對進一步提升園區建設和運營水平顯得尤爲重要。

一、園區建設概況和工作成效

(一)基本概況

我縣自然條件差,山高坡陡,平地匱乏,自然資源稟賦先天不足,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傳統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業生產靠天吃飯,加之農民老齡化、大量青壯年勞力走出農村轉入非農產業,致使大面積的土地撂荒等現象日益增加。農業發展潛力不強、農民收入增收緩慢、農村發展後勁不足,成爲擺在歷屆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實際,確立了“三化同步、三農統籌、富民爲先”的思路,圍繞“統籌城鄉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產業示範園”目標,將農業示範園區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和主要突破口,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爲主線,以促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爲基本要求,以科技進步和改革創新爲動力,以循環發展和綠色生產爲路徑,以培育市場經營主體爲核心,以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產業化爲標誌,在全縣範圍內因地制宜,配套建設“61122”現代農業示範體系,探索出“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這樣一條發展山區現代農業和統籌城鄉的好路子。

目前,6個重點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規劃總面積9.15萬畝,建成核心面積2.33萬畝,流轉耕地1.14萬畝、林地1.7萬畝。作爲引領全縣發展的天寶、中營兩個農業示範園已初見成效,並被省政府命名爲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晨合現代農業示範園被命名爲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通過示範引領,中廠苗木花卉、卡子木瓜、卡子茶葉產業等示範園區按市級示範園區標準建設,已初具規模,有力地推進了我縣山區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同時,在示範園區的帶動下,激發了廣大羣衆投身農業發展建設的積極性。

(二)工作措施和成效

1、健全園區包聯幫建機制。一是縣上成立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相關部門和各鎮主要領導作爲成員,明確職責,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障。二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總結階段性工作,佈置新的統一攻堅任務,重點協調解決農業示範園區建設過程中的階段性重大決策事宜。三是每個園區明確了包抓單位和包抓領導,實行一名縣級領導包抓、一個部門牽頭、一批單位協辦的措施狠抓落實。

2、構建現代農業示範體系。我縣採取“主攻重點、集中投入、抓點示範、帶動全局”的辦法,把農業示範園建設與統籌城鄉發展,進行統一部署,整體規劃,同步建設。圍繞“11135”(打造1個宜居縣城、11個重點集鎮、35個生態社區)的城鎮規劃體系,確定了“61122”現代農業示範規劃建設體系(即建設6個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扶持壯大10個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建立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擴大20個以家庭農場爲主要形式的農業產業示範點,積極培育20__名職業農民,形成了“有示範園區引領,有龍頭企業帶動,有合作組織推進,有家庭農場支撐,有職業農民經營”的五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體系。

3、積極探索園區建設模式。我縣緊抓陝南移民避災扶貧搬遷政策機遇,按照“一個生態社區、一戶勞動密集型企業、一個產業示範園區”的思路,圍繞農業示範園建設移民安置社區,按照整片區規劃、山水田林路綜合佈局,扶持龍頭企業積極流轉土地,在山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生態循環產業,開發休閒觀光農業;山下建設安置小區,集中安置搬遷羣衆,初步形成了“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就地變工人”的產業示範園建設模式,倉上鎮天寶、城關鎮中營農業產業示範園在這種模式的探索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4、聚集合力強化幫扶措施。一是凝聚部門力量,實行項目、資金傾斜,幫助園區搞好水、電、路、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支持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建設工作。兩年來,縣政府及各部門累計支持園區項目40多個,投入資金4000餘萬元;協調貸款1000餘萬元。二是從土地流轉、金融信貸、招商引資、技術支撐等方面對現代農業園區給予政策優惠扶持,形成良好的支持企業建設的服務管理氛圍。三是堅持從園區建設實際出發,做好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項工作,通過技能培訓,培養了一批職業農民;通過指導產業大戶發展產業,發展了一批農業經營人才;通過園區建設,培養了一批農業管理人才。

5、工農融合助推園區發展。我縣堅持依託農業發展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爲導向,以壯大龍頭企業爲關鍵,以訂單生產爲手段,傾力打造涉農品牌產品,促使農業產業增產達效。積極引導有實力、有能力的業主投入農業產業興建現代農業園區;鼓勵工商資本進入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引導和支持外出務工的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發展農業產業或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協調服務功能,村組幹部帶頭流轉土地,搞規模經營,帶動農村發展,形成了“工商資本下鄉建設,返鄉能人回鄉建設、村幹部帶頭建設”的發展模式。通過工農融合引導社會資本的投入、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農村土地流轉,帶動和形成了一批優勢主導產業集羣,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二、我園區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發展思路不夠明晰。我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還處於摸着石頭過河階段,園區業主沒有“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理念,抱着走一步看一步態度,存在長期規劃和短期建設銜接不到位,發展思路不明晰,定位不明確,主業不突出,規模效益不明顯等問題,阻礙了園區持續高效發展。

2、經營主體力量薄弱。企業爲主園區主體,在農業基礎投入過小,投資效益偏低,示範帶動作用有限,後續發展能力受到較大影響。要在條件艱苦的山區將示範園區做大做強,單靠園區業主力量很難辦到,必須注重培育新型園區經營主體參與園區建設與經營。

3、融資渠道較爲單一。農業示範園區建設週期長、見效慢,業主在前期基礎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後續建設資金普遍不足,園區建設捆綁項目也非常有限,且項目管理的條件限制及資金難以及時到位,銀行貸款難度大,利率高,需抵押等具體問題,使園區建設失去自主性、科學性,支持效果不明顯,資金問題成爲制約現代農業園區持續發展的瓶頸。

4、園區功能尚需提升。農業示範園區應該具有高效、生態、特色、觀光等特點。目前,我縣示範園區還處於基礎建設,重農業生產,休閒觀光功能還未得到體現。最有影響力的天寶農業示範園區雖然已注重生態觀光功能提升,但還處於初始規劃建設階段。

5、品牌營銷水平較低。園區生產水平不高,產品科技含量低,沒有形成具有競爭性的品牌產品和園區,市場競爭力不強,影響園區產品銷售推廣。同時,園區業主對市場評估也存在偏差,在建設前,市場調研不夠充分,缺乏足夠的市場支撐,產品銷售打開局面難。

6、科技支撐急需強化。園區經營者文化層次不高、技術人才匱乏,產業工人素質偏低,還沒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園區建設隊伍,主要是因爲高強度的園區建設與生產工作需要青壯年勞力和高端技術人才支撐,但是本地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條件艱苦又難以留住高端技術人才。

7、管理機制亟待規範。園區發展中存在“只進不出”、“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沒有經濟效益就起不到示範推廣作用。一方面是農業主管部門對農業園區建設的行政管理與指導,需要進一步規範土地流轉,加強項目管理,解決農民與園區利益聯結不緊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8、激勵政策落實困難。園區建設項目資金落實有滯後性,建設主體需要大量墊資完成項目,影響後期建設;企業投入園區建設見效慢,需要發展其他見效快的產業來支撐園區建設,政府沒有相關扶持措施;園區建設具體相關優惠政策不明確,不利於提高園區建設積極性。

三、農業園區發展路徑和建議

近年來,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支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運行載體。爲進一步規範農業園區建設,提升園區經營水平,促進園區在帶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經營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重點應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明確園區發展思路。強有力的產業支撐是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發展的動力,業主在產業選擇上應與木瓜、黃姜、畜牧、茶葉、中藥材等市縣確定的農業主導產業相結合,便於後期的項目資金的'爭取。一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複合業態。園區要立足實際,精心佈局,突出重點,明確一個主導產業,做好主輔業結合,積極推進產業融合,形成具有市場前景好,持續發展能力強的產業結構。二是加強產業基地培育。茶葉、木瓜、中藥材等示範園特色明顯,產業單一,必須在培育產業基地上下工夫,提高加工水平,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把園區做大、做強、做專、做精。三是提高產業質量水平。產業發展要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機制,努力構建生命力旺盛和市場競爭力強的園區產業結構。四是建立緊密的利益連結體。在園區與農戶之間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體,共同推動園區產業發展,由園區集中流轉土地,引入產業大戶在園區建家庭農場;建立專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共同發展產業基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廠,農民進場務工,讓農民能夠切實受益。

2、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培養一批能夠建設、運營園區的新型經營主體是關鍵。一是龍頭企業自建園區。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發揮自身資金、技術、信息優勢,流轉土地,建立大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按照“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農民”的經營模式,實現產供銷一體化。二是農民合作社牽頭創辦園區。由村組幹部或者是創業能人按照“運行規範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社員技能化、產品安全化”的要求,組建專業合作社,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的經營模式,興辦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引導社員集中力量發展規模產業,合作社負責組織產品加工和營銷。三是農村社區規劃創建園區。抓住陝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政策機遇,以新型農村社區生產要素聚集爲基礎,以解決搬遷羣衆就業爲目的,以發展產業爲核心,在新建農村社區周邊規劃佈局現代農業示範園,認真策劃、包裝、規劃建設一批前景好、後勁足的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四是家庭農場經營園區。將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載體和平臺,加強招商引資,凡是有意願在園區發展產業的涉農經營主體都可利用園區的規模優勢,來從事生產經營。園區業主特別要注意引進具有經營意識的產業大戶或創業能人,在示範園內建家庭農場等產業示範點,提升園區產業效能,實現園區規模高效運營。

3、拓展有效融資渠道。一是加強項目資金投入。政府整合項目,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農業信息化建設等項目資金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區,相關部門全力做好園區項目包裝、申報和資金爭取,扶持業主建設園區。二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國內外資金、民間資本和工商資本投資園區建設,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園區建設。三是加強生產要素資本轉化。引導廣大農戶以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參與園區建設。四加大金融貸款支持力度。要建立金融信貸服務體系,加大銀行對園區的信貸投放,解決園區持續發展資金短缺問題。通過採取政策扶持、項目扶持、信貸支持、財政補貼、招商引資等多種辦法,逐步形成多方籌資、多輪驅動的融資新格局。

4、努力提升休閒功能。農業示範園優良的生態環境是鄉村休閒的重要空間載體,對其進行休閒提升就是將融合農業生產、農業生活、生態環境,建設集科普、生產、銷售、加工、觀賞、娛樂、度假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園區,成爲休閒農業的一種新型農業形態。應從下面四個方面提升觀光功能:一是主題提升。結合園區實際,建設具有觀賞、品嚐、購物、娛樂功能的等觀光農業園,強化示範園景觀印象和觀光功能。二是空間提升。統籌考慮建設和輻射區建設,如周邊村莊可考慮延伸發展民宿、餐飲和農家樂等休閒活動,沿路、沿河、沿山可延伸發展休閒度假景觀等。三是活動提升。設計各種休閒觀光、度假體驗、科普教育活動項目及各種主題文化活動,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徵與傳統節日,設計鄉村節慶活動。四是景觀提升。通過園林造景手法,加強示範園區觀賞效果、景觀特性,營造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結合的遊覽空間。

5、抓好科技服務支撐。一是建設專業技術團隊。政府組建專家團隊,圍繞園區發展,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篩選一批先進適用技術進行集成、組裝、配套,提供操作難度低、勞動強度低、生產成本低的技術標準和規程;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結合人才振興計劃,開發公益崗位,實施定點服務,構建“科技人員到點、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的科技推廣新機制。二是積極應用新科技。鼓勵園區業主引進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生態化、機械化、設施化、標準化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先進適用技術,擴大鋼架大棚、噴(低)灌、溫溼調控設施及計算機監控等的應用,加快設施栽培技術的推廣,加快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和冷鏈運輸,提高園區的科技含量。同時,鼓勵各類農業科研機構通過合作共建、技術入股等參與園區建設。三是強化人才培訓。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機制,以產業大戶爲主要對象,以技術示範爲主要方法,積極開展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加強本地技術骨幹隊伍的培養。四是做好市場調研。進一步開展市場需求調查,按照市場需要哪類產品,引進哪類人才,研發新產品,有針對性的發展園區產業。

6、促進品牌效益提升。一是切實保證產品質量。嚴格監管農產品質量,對農產品、農業環境等進行不定期抽檢,保證生產的農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標準,積極幫助園區業主申報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認證。二是培育農業拳頭品牌。充分利用好我縣“光皮木瓜”品牌和“____春燕”茶葉品牌,安康市的“富硒”品牌,着力打造一批拳頭品牌產品,加強品牌策劃包裝,走“商標註冊、包裝銷售、掛牌經營”的路子。三是做好市場營銷與推廣。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直接向超市等終端市場配送農產品,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抓好特色品牌動態管理和信息發佈,抓住時機,做好網絡宣傳與營銷。通過有效營銷推廣,增加產品附加值,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品牌,通過循環發展,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園區品牌。

7、規範運營管理機制。園區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營運管理要逐步實現標準化管理。一是規範土地流轉。在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的基礎上,釋放土地效能,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土地向示範基地、示範園區集中,解決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用地問題。二是規範項目管理。通過聯席會議制度,協調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向業主農業、向現代農業示範區、示範點傾斜和捆綁。三是規範市場管理。一方面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管理園區;一方面強化市場準入機制,鼓勵園區與市場接軌,參與市場競爭,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規範管理。

8、強化激勵政策扶持。一是對農業園區建設業主,在生產經營銷售方面給予減免相關稅費,降低成本;對其發展其他經營項目也可相應給予支持,鼓勵其通過其他經營項目獲取資金或收益,反哺園區建設。二是政府制定園區建設獎勵辦法,提高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工作有貢獻的企業、鎮村、能人大戶進行獎勵。三是在園區土地使用、建設資金籌措、稅收減免和人才引進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提高業主建設園區的積極性。

農業雲調研報告篇3

爲大力扶持和發展龍頭企業,加快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進程,根據縣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農工委在常委會副主任王三毛的帶領下,近期先後深入縣農辦、岡上、向塘、三江等部門和鄉鎮,就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和成效

近年來,我縣相關部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建設”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堅持把龍頭企業作爲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強農產品基地和農業服務組織建設,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向“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產業經營組織發展,加快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x、龍頭企業不斷擴大。xxxx年全縣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xx家,xxxx年達xx家,xxxx年達xx家,佔全市的xx.x%,其中國家級x家,省級xx家,市級xx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xxx億元,出口創匯xxxx多萬美元,實現稅收x.x億元,帶動xx.x萬農戶,實現戶均增收xxxx元。

x、農產品基地得到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是龍頭企業聯繫廣大農民的主要紐帶。近幾年,政府每年投入資金xxxx萬元左右,扶持龍頭企業在“兩帶”建設農產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糧食、生豬兩個主導產業和家禽、特種水產、蔬菜、花卉苗木四個特色產業的格局。至xxxx年底,已形成xxx畝以上的規模種植基地xx家,xx棚以上的規模養殖基地xx家,全縣生豬飼養達xxx.x萬頭,家禽飼養達xxxx.x萬羽,水產品起水量萬噸,蔬菜種植xx.x萬畝,產量xx萬噸,苗木x萬畝。

x、農業服務組織健康發展。每年投入資金xx萬元,引導扶持農業服務組織成長,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產品的有序流通。至xxxx年底,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xxx多家,其中省級示範社x家,市級示範社x家,組建了生豬、蔬菜、水產、糧油等協會x家,各類中介組織xx多個,培育各類農產品經紀人xxxx多人。

x、品牌創建初見成效。培育和發展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xx個,國家綠色(有機)食品品牌xx個,產品xxx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xx個,註冊商標xxx件,擁有“匯仁”、“皇禽”x個馳名商標和“國鴻”、“昌碧”、“稻香園”、“九木堂”等x個著名商標,綠色品牌和商標數量均爲全省縣(區)之首。

x、“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基本形成。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挖掘各鄉(鎮)、村的資源潛力,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如岡上萬舍的蔬菜和東潭的蛋鴨、三江村的蔬菜、蔣巷的糧食、黃馬的茶葉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產、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x、部分企業質量不高,行業分佈不均勻。我縣龍頭企業總體水平還不高,生產規模偏小,大多爲初級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和帶動能力較弱。如蔬菜傳統方式種植偏多,像採用塔城青嵐無土栽培、武陽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殺蟲等新技術種植的較少。而且,企業所屬行業分佈不平衡,多數集中在糧食加工、生豬養殖和禽蛋加工領域,不利於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全面發展。

x、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瓶頸制約發展。我縣龍頭企業大多正處在發展擴張階段,資金需求缺口較大。但多數企業用地爲租賃土地或農業用地,不具備擔保和抵押功能,企業融資較爲困難,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x、企業土地流轉不易,規模擴張空間狹窄。傳統自給自足的種養模式導致農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不高,而且現在受國家xx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業不能長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投入熱情,制約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難以發揮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

x、市場營銷路子不廣,銷售渠道不穩定。農業生產容易受天氣、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農業市場經濟的風險又較大,而中小企業市場營銷能力還不強,規避風險能力較弱,亟需增強防範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x、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影響現代農業穩定發展。受資金投入影響,全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還較爲滯後,主要包括農田水利設施較爲薄弱,道路交通不夠發達,電力線路不能完全滿足生產需要,防災抗災能力不夠強。

x、面源污染不容樂觀,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形勢較爲嚴峻。大規模的畜禽養殖產生大量糞便和廢水,未經過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極易造成空氣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環境也受到直接影響。如八一鄉塗埠村生豬養殖導致環境惡化,甚至出現“豬趕人走”現象;岡上鎮孵化廠孵完蛋後的蛋殼直接丟棄和放養蛋鴨,對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見和建議

x、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加大對龍頭企業的科技投入力度,擇優選擇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的重點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農產品深度加工開發和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逐步實現農產品向精、深加工發展,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全面增強企業自身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x、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積極轉變思路,創新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資道路,着力發掘民間資本,同時加大對龍頭企業固定資產和技術改造等中長期貸款的支持力度,爲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保障。

x、進一步鼓勵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除了企業應該支付給農戶的土地流轉費,建議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財政資金補貼給農戶,既可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大力鼓勵規模成片地流轉土地。

x、進一步培育農產品經紀人。加大知識技能專業培訓,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素質高的農產品營銷隊伍。積極爲農產品搭建流通平臺,開闢市場銷售渠道,爲經紀人提供優質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發展氛圍,促進農產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切實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x、進一步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可隨財力的增長而逐年增加,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加快改善基地農田、水利、電力線路等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在農業企業招商引資方面,要認真考察,避免出現鑽國家政策漏洞的現象,儘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業。

x、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過程中,要做到總體規劃,合理佈局,注重生態效益和環境保護,促進生態養殖的良性循環。對一些地方規模化生豬養殖造成周圍環境和地下水污染的問題,要加強治理,大力推廣偉瑞菜養殖有限公司的沼氣發電、污水循環沉澱後排放及八一鄉塗埠村養豬專業合作社的生物發酵廠(零排放)的養殖新技術,防止面源污染,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

農業雲調研報告篇4

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是指以農業和農村爲載體,以生態農業爲基礎,以環保、綠色、健康、特色高效、觀光農業爲理念,集農耕文化、農事體驗、農家風情、鄉村鄉俗、現代農業、旅遊觀光爲一體的新型觀光旅遊業,是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是農業多功能的集成體現,不僅具有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農業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爲人們提供吃、住、行的生活功能和休閒、觀光、度假的旅遊功能。

爲進一步掌握我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情況,總結成功經驗和做法,查找存在問題和困難,近日,xx縣農業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到xx、xx、xx、xx等鄉鎮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經過調研,瞭解了全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情況,查明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就如何促進全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發展作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議,現將調研的情況彙報如下:

一、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現狀

從調研情況看,我縣的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止目前,全縣僅有朱店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傢俱備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功能,能夠提供吃、住、行的生活功能和休閒、觀光、度假的旅遊功能。xx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現已初具規模,公司佔地300畝,屬立體種養結合型,地上種植10多個葡萄品種,地面種植有機蔬菜,水面可行舟,水下養魚、鱉、蝦。目前已投資260萬元,年綜合收入200多萬元。

二、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優勢

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要具有適宜的自然環境和較大的發展空間。xx縣土地總面積2512平方公里,本縣地貌多姿,山丘、河平兼有,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獨特的自然條件適宜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各類農作物的種植、各種養殖業的發展、各類林果業的發展。

三、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瞭解到我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面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對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缺乏必要的認識。普遍缺乏市場意識,滿足於現狀。二是土地流轉難度加大,特別是集中連片的就更加困難。流轉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像山坡地、沙田地)農田基礎條件差,另外,土地流轉價格逐年上漲,給經營者帶來成本壓力,經營者無法開展規模化經營。三是品味不高。我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整體建設水平較低,規模較小,設施簡陋,內容單調,基本處於低、小、散亂狀況,高品味、高檔次的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園區還很少。四是資金缺口大,嚴重製約着經營者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設施農業。五是創新意識不強影響產業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經營者大部分是種植大戶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掌握的新知識和應用新技術不多,對人才引進,科學意識,認識不足,

抗風險意識差,擴大再生產資金能力有限,制約了觀光農業的發展。

四、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建議

從全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我縣的實際情況來看,加快我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步伐,始終要堅持增加數量與提高質量並舉,因地制宜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

1.上級應出臺有關扶持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政策,加大對休閒觀光農業經營者的扶持力度,鼓勵從業者主動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

2.要拓寬融資渠道,爲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提供資金支持,政府應成立融資服務機構,鼓勵建立農業擔保公司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提供融資服務。

3.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園區要堅持“軟硬”件設施建設,一方面加強休閒觀光農業的硬件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加強休閒觀光點軟件設施建設,積極引進適合本地休閒觀光農業發展,品質優良的蔬菜品種、水果、花卉、提高休閒觀光的特色和科技含量。

4.突出特色是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就會愈強,在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合理地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民俗和風土民情,在“農”字上做文章,力求貼近農家生活,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享農家樂。

5.我縣的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現在處於一個起步階段,加強宣傳,有助於擴大影響和提高知名度,促使更多的社會力量來關心、支持、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給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開發建設。

農業雲調研報告篇5

一、基層農業部門信息服務工作的組織形式和工作定位

(一)組織形式

xx區轄龍寶、天城、五橋三移民開發區,共92個鄉鎮、街辦。xx區農業局下設信息中心,三開發區農業局都設有專門信息部門,各鄉鎮、街辦設有農技站。20xx年我局在餘家、李河、分水、響水、甘寧、九池、白土、新田、龍駒、走馬十個鄉鎮建立信息服務站,爲每個鄉鎮配置方正飛越三6230品牌電腦一臺和方正文繪1000c彩噴打印機一臺。並對100多名農村信息員進行了爲期兩天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十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建立後,承擔着本地區信息服務工作。今年正在建設的鄉鎮信息服務站有涼風鎮、河口鄉、武陵鎮、鐵爐鄉、熊家鎮、天城鎮、五橋鎮、太龍鎮、白羊鎮。鄉鎮信息服務站均設在鄉鎮農技站(鄉鎮農業服務站)。

(二)工作定位

xx區農業局信息中心負責全區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全區信息網絡建設、局中心機房和局域網維護、辦公系統和公衆網建設維護、綜合信息的整理和對外發布。三開發區農業局信息部門負責本開發區的信息體系建設和管理和網絡維護,指導鄉鎮信息服務站開展信息工作。鄉鎮信息服務站負責向農民直接發佈信息、指導生產,對外發布信息並承擔上級業務部門佈置的各項信息報表和材料的上報。

二、基層農業部門面向農村和農民開展信息服務的方式和現狀

(一)xx區農業局向社會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的形式

1、20xx年5月建成xx區農業局計算機局域網,並接入寬帶互聯網。9月使用xx市農業局統一開發的“xx市農業局信息管理系統區縣版(辦公自動化)”,用戶從互連網通過密碼登陸,用戶擴大到全區農業系統各單位(包括三移民開發區農業局)和龍頭企業、重專大戶、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區各涉農部門、各新聞單位和區分管農業的領導,通過辦公網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交流。互連網登陸方式特別有利於基層鄉鎮獲取信息並節約通訊經費。

2、xx區農情信息中心、xx區農技站。五橋開發區農業局20xx年建成的五橋農村經濟網。

3、、開展農作物病蟲可視化預報。按照區政府的分工,災情方面我局重點負責農作物病蟲災害的收集和發佈。爲抓好此項工作,20xx年我局投資6萬多元,購置了攝像機、數碼像機、非線性編輯卡、高配置電腦、雙監視器等全套視頻編輯硬件設備,開展了農作物病蟲害的可視化預報工作,節目安排在xx區新聞節目之後天氣預報之前的黃金時間播出,在農村收視率高達87%,成爲我區農村大多數農民必看的電視節目。通過此節目,對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方法及時進行了電視預報,並介紹了大量新農藥和農作物新品種(通過播放新農藥廣告還解決了部分欄目經費),使我區的農技宣傳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

4、與本地新聞機構密切合作,萬州日報、三峽都市報、萬州電視臺主要從我區農業網絡上獲取農業最新信息和新聞線索,今年採編發佈農業新聞34條,在《萬州日報》開闢《金土地》欄目,宣傳農業新技術、農業新思路。

5、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經紀人和種養經營大戶加入全國農業信息聯播“一站通”,鼓勵他們利用“一站通”開展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爲其分配“一站通”代碼,指導他們上網查詢資料、發佈信息。

6、建立農產品市場價格採集點,爲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

7、編制《農情快報》,向社會各界宣傳。

8、建立重點企業家、重點戶通訊錄,不定期提供信息,聯繫企業35家、重點戶180戶,如魚泉榨菜廠、太白酒廠、三峽果汁廠、利民糧油加工廠等。

9、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每年定期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宣傳農業科技知識、農業技術。

10、通過示範點(示範園區)傳遞信息。

農業雲調研報告篇6

在新形勢下,農業和農村工作是按照老規矩到春天催種地、夏天催夏鋤、秋天催秋收,繼續唱&l四季歌&r,還是轉變工作方式,把主要經歷投放到推進農業產業化上?帶着這個問題,我利用近一個月時間深入農村進行了認真調研。通過調研,感到近幾年來特別是實施&l五大戰略&r以來,全市上下絕大多數基層幹部,特別是縣、鄉級領導幹部對新形勢下如何抓農業和農村工作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基本上告別了過去唱&l四季歌&r的傳統工作方式,擺脫了過去那種&l就農業抓農業&r、&l就種植業抓種植業&r的傳統思維定式,進一步理清了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圍繞市場抓農業,立足產後抓農業,着眼工業抓農業的良性發展軌道。一些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較高的鄉鎮對農業已開始實行產業化經營、工廠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的進程,爲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一、農業產業化方興未艾

幾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農業產業化做精、做大、做強的總體要求,切實加大了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領導力度,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使全市農業產業化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生產基地逐步擴大。各地堅持以市場爲導向,從鐵嶺的實際出發,按照&l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轉、人轉我快&r的要求,調準、調優、調高、調特了我市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規劃建設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豬、肉雞、花生、馬鈴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藥材、蠶繭、林木、榛子、林蛙等重點產業爲主的生產基地。全市已建以鄉域爲單位的農業產業化基地140個,其中100畝以上的種植小區129個,500畝以上的小區31個。蔬菜產業開發帶初具規模,形成了南起鐵嶺縣新臺子鎮北至昌圖縣毛家店鎮29個鄉鎮的蔬菜保護地,其中千畝以上專業小區達到40個,涌現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窪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專業鄉鎮。畜牧業規模養殖發展較快,全市養豬超3萬頭專業鄉鎮58個、養牛超萬頭專業鄉鎮68個,養肉雞超100萬隻的鄉鎮14個。第二、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有明顯提高。20xx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總產值實現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參與農業產業化的農戶總數達30.1萬戶,比上年增加4萬戶,佔全市農戶總數的50.7;全市農民人均從產業化鏈條內獲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總量以達245萬噸,農產品加工率達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已達20。第三、龍頭企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到20xx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資產總額達27.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7.4億元,實現利稅4.1億元,從業人員達3.26萬人。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達28,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7家,市級20家。20xx年全市新上固定資產超20xx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6家,相當於&l十五&r前四年新上農業產業化加工企業的總和。第四、農產品品牌建設有新進展。目前,全市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已註冊275個。獲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34個、市級著名商標和名牌55個。&l北綠&r牌商標獲得了全國馳名商標,填補了我市無全國馳名商標的空白。&l鐵嶺榛子&r獲得國家原產地認定。&l大成鮮雞&r、&l嬴德&r肉禽、&l鬱青&r種子、&l豆中寶&r調味品、&l文選&r葡萄、&l帽山&r鮮奶等一批產品已經形成了名牌效應,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雖然全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國內先進地區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個別地區的領導對農業產業化認識不高,領導不力,存在上農業產業化項目對地方財政貢獻率低的偏見。二是產業化率不高,農產品加工率只有3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產業鏈條短,還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四是產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沒有實現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對縣、鄉級領導幹部的教育和引導,增強對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重大意義的認識。在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我市傳統農業地區的優勢變成了劣勢,面對新形勢,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但現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認識問題,特別是縣、鄉級主要領導的認識問題。因此必須採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對縣、鄉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導,使其進一步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大意義,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最有效途徑,是加速工業化、城鎮化的最佳切入點,是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現實選擇。通過教育,進一步解決一些領導幹部思想中存在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只富民富企,對財政貢獻率低的錯誤認識。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上農業產業化項目興一業,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通過教育和引導解決一些鄉村幹部思想落後,只當官不作爲,作風漂浮的問題,激發他們抓農業產業化的工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在農業產業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實現新跨越,才能橫下一條心,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才能解決農業比重佔全市經濟總量30%,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業大市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大問題。

(二)強化領導,加大力度,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產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具體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爲農業產業化提供正確導向。要通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確定發展重點,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確定主攻方向,選準切入點。規劃要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要把做強傳統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作爲規劃的靈魂。第二,要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需資金、信貸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農業產業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勵有才能、有志向的專家、能人到農業產業化戰場上建功立業。第三,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農業產業化作爲農村經濟的一項中心工作,用農業產業化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領導包項目責任制、工作落實問責制,切實加強考覈,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作爲對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考覈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成績突出的進行表彰獎勵,對貢獻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對於不作爲、亂作爲和搞政績工程,損害羣衆利益的要追究其責任,直至調離原工作崗位或就地免職。第四,提升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軟環境建設。要把提升服務水平和爲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創造優良環境作爲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永恆主題。各級經濟主管部門要牢固樹立一切服從於、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大局意識,要轉移視角,多關注基層,多支持企業,真正爲基層、爲企業辦好事、辦實事。各鄉鎮黨委和政府要象昌圖縣八面城鎮、開原市業民鎮黨委和政府那樣,始終把發展農業產業化擺到黨和政府重要日程,常抓不懈,積極爲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三)從實際出發,堅持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起抓。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起抓。一是要從本地實際出發,選準能代表本地特點的項目,採取&l反彈琵琶&r的方式上龍頭企業,同時按照品種和質量要求建設與龍頭企業相匹配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採取定單形式實現生產加工的有機結合。隨着加工能力的不斷擴大,生產基地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和延伸,進而帶動一定區域範圍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關聯度較高的產業鏈條。在建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過程中,政府部門主要是承擔組織、協調、服務職能,特別是生產初期政府必須對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解決企業和農戶自己解決不了和解決不好的問題,必須象扶持不會走路的孩子一樣幫助其學會走路,同時還要清除他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正常運轉後,政府應側重搞好協調和服務,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使其得以健康發展。在抓農業產業化工作,切不可只單一的抓基地或龍頭企業,必須兩手抓,不可顧此失彼。如果只抓龍頭企業建設,不抓基地建設就會使企業陷入無原料資源、不能達產的地境。必須把基地建設作爲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第一道工序,必須把農產品生產作爲產業化建設的第一車間,否則就將使農業產業化建設變成無米之炊。

抓龍頭企業羣建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關鍵環節。要堅持&l誰是龍頭扶持誰&r的原則,根據產業佈局,在現有的龍頭企業中篩選出一批有發展前途的&l大(大規模)、高(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外(外向型)、強(強帶動)&r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爲扶持的重點,促其加快發展。同時再通過招商引資有選擇的新上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項目,使那些尚未得到加工的農產品品種得到加工,使已經初加工的產品再進行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市範圍內形成一個多種農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集羣,整體推進全市農業產業化向範圍更廣、深度更深的方向發展。

抓大規模、高標準、集約化生產基地建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基礎和致富一方百姓的前提。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建設一批大規模、高標準、集約化種、養基地,以滿足龍頭企業所需原料需求。要依靠基地示範帶動作用,促進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儘快形成一鄉一品、一縣多業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一是引導龍頭企業投資建設生產基地,走&l企業+基地公司+農戶&r的路子。二是加快畜牧小區建設,培育規模養殖場和專業養殖大戶。在抓基地建設上要着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不斷優化農產品質量。要從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制定生產技術流程入手,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系列標準和技術規範,完善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不斷適應市場標準化、優質化的要求。同時,要實施品牌戰略,打造我市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優質品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知名度。

(四)加強培訓,建設一支適應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要求的人才隊伍。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鄉、村幹部和龍頭企業法定代表人以及農民素質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關鍵,沒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想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那隻能是紙上談兵。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必須做好培訓工作。一是市、縣級兩級黨校要充分利用黨校教育資源,常年開辦鄉村幹部進修班,進行認真培訓,重點傳授市場經濟理論、政策法規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同時採取走出去參觀、調研的辦法,學習過去與我市經濟基礎相類似,通過近幾年努力現在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好經驗和做法,激發鄉村幹部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二是各級經濟主管部門要定期組織仍然採取&l家族式&r管理辦法管理企業的廠長(經理)到採用現代企業管理辦法的企業參觀學習,或採取開座談會的形式請他們現身說法,使我市的企業家借鑑他們的先進經驗,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各級涉農部門和科研單位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定期組織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到農村傳授科學技術。繼續實施&l綠色證書&r發放制度,爭取利用1—2年時間使60的農民接受培訓,掌握1—2門農業實用新技術,使每戶農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項目所涉及科技知識的明白人。